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
更新时间:2024-06-09 09: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1、“七体”:《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李善在《文选》注中提出:“ 《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新体赋的体式,促进了汉赋的发展。引起后世作者的效仿,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 “七体”陈述七件事情,以最后一件事情为主。西汉枚乘的《七发》是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部作品。
汉赋: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形,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分别代表了汉赋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式。汉赋四大家:班固《汉书》、司马相如《子虚赋》、扬雄《甘泉赋》、张衡《西京赋》 2、汉乐府概念及艺术特色:汉乐府,即汉代乐府诗歌。两汉乐府诗是指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宋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辑录从传说中的陶唐氏之作直至五代的乐府诗,分成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等十二大类,为后来学者所沿袭。
特点:汉乐府诗关注民生疾苦,表现平民百姓疾苦;同时还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坦露和表白;表现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其中还有不少表现对人生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艺术手法上想象力丰富,语言生动、活泼又朴素、自然,描写人物形象鲜明,对话生动,以五言为主的句式越来越占优势;汉乐府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思想及艺术极有特色,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3、“玄言诗”: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钟嵘《诗品》:“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4、“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集中了王粲等一批文学家。他们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守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左思风力”:左思风力,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诗歌的评价,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钟嵘《诗品》中写到:“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借咏史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再现了建安风骨),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6、纪传体与编年体的区别: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3)国别体:以各个国家为线索的史书。
7、《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上自黄帝,下讫武帝太初,纵贯二千余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汉书》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一百卷,上起高祖,下讫王莽之诛,网罗西汉二百三十年间事。
8、正始文学: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在文学史上习惯用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这时正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掌握了大权,残暴地屠杀异己,形成恐怖的政治局面。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 “竹林名士”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他们反抗司马氏的残暴统治,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作品揭露了礼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和抗议。
9、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兴起的诗风,亦称新体诗。当时周顒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代表作家有沈约。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的“近体诗”。
10、太康诗风:西晋武帝太康前后,文坛呈现繁荣的局面,钟嵘《诗品序》说:“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 1、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风格特色:
《古诗十九首》,始载于梁萧统所编《文选》“杂诗”类,标名为《古诗十九首》,诗题沿用至今。有《行行重行行》、《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生年不满百》等十九首。诗的基本内容,多咏写夫妇朋友之间的离愁别恨、羁旅游宦者的抑郁彷徨,所表现的是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古诗十九首》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相当重要的认识意义。
1)以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如《西北有高楼》的抒情主人公先是听见高楼飘来的乐曲,接着品味曲中的慷慨和悲哀,最后幻想“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 2)语言精练。钟嵘《诗品》卷上称之“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3)质朴自然。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纯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此外,《古诗十九首》还较多使用叠字,如《迢迢牵牛星》叠字的巧妙连用,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动传神,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艺术特色:格调浑成,意蕴丰厚,语言洗练精爽,善用比兴寄托。 《行行重行行》: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依恋北风,越鸟在南向的枝头上筑巢栖息。二句托物喻意,谓禽兽尚有故土之恋,行人岂无怀乡之情!
2、《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运用对比进行论述的写作手法;语言上的特色,如排比的使用
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宗明义,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却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词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1)运用对比进行论述,“援古以证今”。举例“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又“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等,阐述了过去秦国重用客卿而使得秦富国强兵,“百姓乐用” ,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以此与今秦王排斥客卿对比,说明秦若无客卿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指出秦王做法的失误之处。又举例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如“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2)运用大量的比喻手法,增强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用,那么夜间放光的壁玉、犀牛角和象牙做成的器具,郑国和卫国的美女等,秦国都不应当占有和使用了。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嫔妃娱乐心意,取悦耳目的,一定要出于秦国的才可以,那么,镶着珍珠的赞子,缀有珠玉的耳环,齐国东阶所产的丝娟做成的衣服,华丽丝绣所作的装饰就不能进于前;又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敲瓦器、弹奏筝,拍打大腿,呜呜呀呀地唱歌,这是秦国的音乐;郑国、卫国的民间地方音乐,虞舜时的《韶》、《虞》、周武王时的《武》、《象》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你抛弃秦国的音乐,而用别国的音乐。以此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变,运笔酣畅淋淳。
3)运用排比,增强气势。如“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秦山不拒绝任何土壤的堆积,所以能够成就其大;河海不挑剔任何细小流水的汇入,所以能够成就其深;统一天下的君王不热电厂斥前来归附的民从,所以能够显示他的德。秦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由于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
主要特点:一)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信纸辞有力,说理透彻。二)结构上既曲折多变,又严谨有序。在论说泰王对物的态度时,几层的意思差不多,可是,一会儿顺说,一会儿倒说,一会儿正叙,一会儿反诘;或者略换几个字,或者捎变一下手法,真是跌宕生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行文上前后呼应一气贯通,
全文不枝不蔓,紧凑缜密。三)多用排比和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语言形式整齐错落,音节上抑扬顿挫,使全文增强了雄放不羁的气势。
3、《论贵粟疏》中作者是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文章的中心是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张,提出重农贵粟的具体实施办法。通过对比论证,层层深入,阐述观点。文章一开始,通过古今对比,说明“务农于桑,薄赋敛,广蓄积”的重要性;接着,将粟米布帛与珠玉金银的价值和作用加以对比,说明应该“贵五谷而贱金玉”;最后将农民的勤苦贫困生活与商贾的富裕得势加以对比,说明应该采取措施抑制商人,防止他们兼并农民。通过以上三层的对比分析,正反对照鲜明,把重农、贵粟、抑商三个方面的意思阐述得很深透。
4、“互见法”: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 5、《史记》中的语言方面的成就,是如何塑造语言的?
《史记》的语言艺术也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尊为典范,代表了骈文出现以前所谓“古文”的最高成就。司马迁抛弃铺张排比的写作手法,而形成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却很有韵致、有生气。司马迁在叙述中根据不同的场面,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司马迁对古代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都有很高的修养,并且善于把两者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史记》语言生动活泼,接近口语。书中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如《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李广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于概括性,又富于生活气息。 6、《李将军列传》如何塑造李将军的形象?
1)选取典型事例。作者选取智退敌骑、夺马逃归、力战御敌、迷路失期等几件事重点叙述,而以其他事件为辅,穿插点缀,凸现李广的才气风度、性格特征。
2)细节描写,展现李将军的独特个性。在上郡遭遇战中,李广通过精细的分析最终返回到大军之中。反映了他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智勇多谋的性格特点;描写“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粮,广不尝食”,从而突出展现李广爱护士卒的特点;描写“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表现了他为官清廉的特点;作者写李广善射,抓住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细节,射草中石的离奇经历,用这样的细节来描述李广的善射,让人过目不忘。又例如作者写李广和士兵射箭的细节。这些细节描写加强人物描写的生动性、真实性。
3)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展现独特风采。在治军上,通过他与程不识的对比,体现了他的治军简明和善待士兵的特点,突出了他的治军风范;通过他与李蔡及其他封侯将校的对比,揭示了命运之不公,使人物形象更具典型意义。
7、《苏武传》塑造苏武的怎样的性格特点?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苏武出使遇变,他不肯屈节辱命,“引刀自刺”,突出了苏武把国家尊严放在自己生命之上的爱国精神;卫律以恐吓手段对苏武进行威逼利诱,苏武不为威胁所屈,不为利诱所动,表现了他坚贞不屈的品质;放逐北海,他忍受寒冷和饥饿的严峻考验,“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突出表现了苏武性格的顽强刚毅;李陵劝降,经过一段北海的艰苦生活,单于派李陵劝其投降。李陵告诉苏武他的兄弟因侍奉天子有失而相继自杀,苏武妻改嫁、儿女生死不明,但苏武仍然不移其志。这篇文章主要通过这四个方面层层深入地塑造了一个丰满、生动的形象。
1)运用对比和陪衬。卫津劝降,向苏武眩耀权力和财富,苏武则报之以“不应”和斥责;李陵兵败投降,因母亲被处死而绝了归汉之望,苏武则亲属散亡殆尽而不改其誓死归汉的决心。通过对比的手法,衬托了苏武的民族气节,突出了苏武的人物形象。
2)运用细节描写。如卫律劝降时,苏武“不应”,以刀剑威胁,苏武“不动”,寥寥四字,平淡中显示出态度的坚决。北海牧羊,“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的细节,突出体现了他的坚贞顽强。这些细微之处的描写,使形象具体、充实,人物的性格、精神鲜明感人。 8、分析《登楼赋》(王粲)的写景特色,典故的作用
①情景交融,抒情与写景相结合。第一段作者本欲以美景消愁,然而,忧愁不仅没有销解,却又勾起了怀乡思归之情。美景与乡愁形成了对比,反衬心情的悲凉;第二段抒情中兼有写景,凭轩远眺,山川尽收,
见景生情,不禁涕泗横流。抒情与写景相得益彰;第三段先是慨叹岁月流逝,自己空怀才智,报国无门,一幅萧瑟凄惨的日暮景象,黯然伤神的愁绪与空旷孤寂、凄凉悲愤的心境,一并融入了景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法使赋作产生了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
②运用典故。如“北弥陶墓,西接昭丘”,看似写景实是用了两个典故,暗寓自己未能如范蠡那样建功立业,暗讥刘表非楚昭王那样的明君;又如以尼父叹“归欤”、“钟仪幽而楚奏”、庄舄越吟的典故,抒写怀土恋乡之情; “匏瓜徒悬”、“井渫莫食”含蓄而准确地表达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忧虑。典故的运用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大地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加了思想情感表达的深广度和厚重度。
③语言自然流畅,优美而又质朴,铺排而不繁缛。结构布局的致思亦颇见工巧,以登楼为契机,以忧愁为抒情线索,以时间顺序为纵轴,辅之以横向的空间拓展,把叙事、抒情、写景巧妙缀填其中,镕铸成篇。既有浑成贯通之势,亦有层次清晰分明之感。 9、《洛神赋》
1)想象丰富。想象到:他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 2)词藻华而不浮,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
3)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高洁。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绰约。而对于洛神与其分手时的描写“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来鸣鼓,女娲清歌。”爱情之真挚、纯洁。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以致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 10、《别赋》的写作特色
结构上,开篇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定一篇之基调;中间以“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铺陈各种别离的情状写特定人物同中有异的别离之情;末尾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的打破时空的方法归结,在以悲为美的艺术境界中,概括出人类别离的共有感情。“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开篇把千古销魂蚀骨的各种情形作了一个归结——“别”,描写富贵者之别,剑客侠士之别,从军之别,远赴绝国之别,夫妇之别,方外之别,情人之别,别情痛苦之深非笔墨所能形容。这些极富个性的描写从不同角度,通过情景交融的场面,淋漓酣畅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离人“黯然销魂”的共性。
1)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达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显贵之别中,用大量笔墨对离别场面的豪华和热闹做渲染,红漆车辆、锦绣帷幕、豪华盛宴??送别的场面越气派气氛越热烈,盛宴散后的冷落和孤寂也就越突出。作品以此反衬别后的冷落、孤寂空虚和伤感的心理感受。
2)正面烘托,以哀景写哀情。远赴绝国之别中,作者将人物的出使,安排在秋天的自然环境中,萧瑟的秋景最能体现出这类人悲凉凄楚的心理感受,万物的凋残恰恰是人物在精神上遭受摧残和折磨的象征。故都的乔木、南飞的秋雁、降下的白露,无一不是离人心理感受的比况,道出了离人去国怀乡的悲凉与凄楚。 3)全面烘托,交替使用。夫妇之别先以“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点缀出一幅昔日朝夕相处共同生活的恬美情景,与琴瑟蒙尘,帷幕黯然,空对春苔秋月,苦熬夏昼冬夜这样冷酷的现实画面形成强烈对比。幽闺琴瑟、高台流黄、春苔、秋月、夏簟、冬缸等客观物体构成的环境,对少妇思夫那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慵态以及驱之不去绵绵无期的相思作了有力烘托。 ★11、分析《燕歌行》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描写了深秋的肃杀、凄楚之景,为全诗奠定了哀婉的情感基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描写女主人公愁容满面,孤寂地望着远方,思念着远在他乡的丈夫。在这个肃杀的深秋场景中,女主人公孤身一人,情与景交融,二者合为一体,更加凸显出凄凉之感。“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这三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独守空房,整天以思夫为事,常常泪落
沾衣。体现出她的内心的孤独无助和对丈夫的无限思念。“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女主人公在这秋月秋风的夜晚,愁怀难释,她取过瑶琴想弹一支清商曲,以遥寄自己难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曲调。“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伤心凄苦地怀念远人,她时而临风浩叹,时而抚琴低吟,旁徨徙倚,不知过了多久。月光透过帘栊照在她空荡荡的床上,她抬头仰望碧空,见银河已经西转,她这时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
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诗歌的开头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 草木零落, 白露为霜,候鸟南飞……。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最后几句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以牵牛星与织女星的“限河梁”来表现思妇的哀怒,都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诗歌在描述思妇的内心活动时,笔法极尽曲折之妙。比如,先是写丈夫“思归恋故乡”;继而设想他为何“淹留寄他方”,迟迟不归;再转为写自己“忧来思君不敢忘”,整日里在相思中过活;苦闷极了,想借琴歌排遣,却又“短歌微吟不能长”,只好望月兴叹了。如此娓娓叙来,几经掩抑往复,写出了这位女子内心不绝如缕的柔情。 12、结合作品谈谈曹植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前期的诗歌虽然有表现他贵族公子的优游生活的作品,但主要的还是歌唱诗人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描写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后期诗歌,主要抒发诗人被遗弃,受压抑,不得志于时的愤慨和哀怨,表现了不甘被埋没,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其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美女篇》等六首,以及《远游篇》等游仙诗。这些诗歌,要么抒发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要么以思妇、弃妇为比,叹盛年无偶、悲无辜被弃,从而抒发出自己不得志于时的悲愤,要么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壮思激烈的情怀,要么感叹时光流逝、功业无成,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情景、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思想内容极为丰富。
1)运用比兴手法抒情并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为了增强作品的形象性,曹植对比兴手法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他在创作中,借物抒怀,托事寄意,创造了大量名篇佳句,因而“比兴”也就成为了曹植诗歌艺术的一大特点。《赠白马王彪》诗中的比喻非常生动。如一章中以恶鸟、害虫比喻朝廷中嚣张的小人形象,用“转蓬、浮萍”的遭遇象征自己漂泊无定的身世,用怨女愁妇的悲叹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思,唤起读者联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创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美女篇》中作者对人物的观察与描写,层次分明。因系采桑,首先从手上看起,再头上,身段,再神采风韵,把一个穿戴华丽,美妙绝伦的少女,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才能。
3)情景交融。如《赠白马王彪》第四章中写眼前景物,抒发心中难堪的感情。秋天的原野,一片萧条,这种景象已深深地触动了行人的忧伤之感,何况又见到归鸟投林,孤兽索群,物类相亲的形状,人不如物,怎能不感物伤怀呢?这样描写景物,的确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是深远的。 4)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如《美女篇》,主要表现了美女盛年未嫁的苦闷,他以此美人迟暮的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注入了诗的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的个性。
5)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是对偶以及锤炼字句。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缘池。”(《公宴》),“阊阖启丹扉,双阙耀朱光”(《五游》),炼字的句如“清风飘飞阁”(《赠丁仪》),“明月澄清影”(《公宴》)等,经过诗人的精心锤炼,便达到了十分警醒的效果。 13、“质而实骑,癯而实腴”的艺术特色(质朴而内在华丽,表面干瘦而内在丰满)
1)自然平淡是陶渊明的人生情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其自然平淡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自然恬淡的田园风光和淡远真淳的日常生活陶诗的内容均为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他以平和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优美静谧的田园风光画,歌颂了淡远真淳农村日常生活,农村田园平平常常的事物在他的笔下变得富有诗意。○2明白如话的“田家语”。 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以类似于口语的质朴直白语言、不见丝毫修饰,把平凡的景物人诗,却叉充满了奇趣盎然的诗意,使口语上升为诗句,言微而意远。○3平和散淡的心境。远离了建功立业的强烈追求和怀才不遇的无限愤慨,他在田园生活中自得其乐,与天地自然合为一体,怡然自得。
2)情、景、理的交融形成了高远拔俗、浑然天成的意境。以景象为依托,以真情为基础,自然而然阐发深刻的哲理,真正做到了景、情、理的融合统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
3)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豆苗、园中蔬、穷巷,语言质朴无雕琢;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词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素简单,如“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然而平淡中可见绮丽,单薄的语言而内在丰满。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屋庐”,浅显平淡却又奇趣。
14、南北朝民歌的差异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南北民歌的迥异代表了南北文风的不同。
南朝民歌,较清丽缠绵,内容较狭窄,现存多为情歌。形式上体制小巧,语言清新自然,大多为五言四句。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大量使用双关语(藕-偶、莲-怜、丝-思),表达感情委婉含蓄,又有极端夸张的文笔。主要分为吴歌和西曲,另有杂曲歌辞、杂歌谣辞。 吴歌有的表现对爱情渴望,有的是既得爱情的欢乐,有的是相思痛苦,有的是坚贞的爱情,有的是表达对负心人的怨恨、有的表达婚姻不自由的苦闷······ 西曲表现的生活面比吴歌广,着眼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风格较开朗。北朝民歌,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各民族跟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再加上北方民族特殊的风俗习惯和性格气质,因此北朝民歌的情调和风格,就跟南朝民歌有了显着的差别。北朝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频繁的战争是北朝社会的一个严重而突出的问题,因而北朝民歌中反映战争的诗也较多,还有不少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以及反映穷苦人民饥寒交迫的生活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之作,亦有反映爱情与婚姻题材的作品,这些歌曲坦率直截,与南朝情歌缠绵婉转的情调大不相同,如《木兰诗》。
南朝民歌的特点:A、内容大都属于情歌,且多托女子口吻。 B、情调多哀怨、缠绵、艳丽。C、体裁短小,多为五言四句。D、语言清新自然,广泛运用双关语。北朝民歌的特点:A、题材广泛,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B、感情真率,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C、格式除五言外,又有四、七、杂言。 南曲与北歌内容、风格迥异。具体说:
内容上,南曲几乎清一色的是情歌,写男女之事;而北歌除写男女情爱之外,还写了大漠风光,征战行役,羁旅乡思等内容。风格上,南曲婉约旖妮,缠绵哀怨;而北歌豪放粗犷,坦率爽朗。手法上,南曲多用双关、象征暗示等,细腻的表达情感;而北歌多坦露直率。形式上,南曲多为整齐的四言或五言的歌诗;而北歌则于四、五、七言和杂言的灵活运用。用语上,南曲多绮丽精工,而北歌多质朴刚健。
3)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豆苗、园中蔬、穷巷,语言质朴无雕琢;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词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素简单,如“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然而平淡中可见绮丽,单薄的语言而内在丰满。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屋庐”,浅显平淡却又奇趣。
14、南北朝民歌的差异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南北民歌的迥异代表了南北文风的不同。
南朝民歌,较清丽缠绵,内容较狭窄,现存多为情歌。形式上体制小巧,语言清新自然,大多为五言四句。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大量使用双关语(藕-偶、莲-怜、丝-思),表达感情委婉含蓄,又有极端夸张的文笔。主要分为吴歌和西曲,另有杂曲歌辞、杂歌谣辞。 吴歌有的表现对爱情渴望,有的是既得爱情的欢乐,有的是相思痛苦,有的是坚贞的爱情,有的是表达对负心人的怨恨、有的表达婚姻不自由的苦闷······ 西曲表现的生活面比吴歌广,着眼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风格较开朗。北朝民歌,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各民族跟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再加上北方民族特殊的风俗习惯和性格气质,因此北朝民歌的情调和风格,就跟南朝民歌有了显着的差别。北朝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频繁的战争是北朝社会的一个严重而突出的问题,因而北朝民歌中反映战争的诗也较多,还有不少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以及反映穷苦人民饥寒交迫的生活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之作,亦有反映爱情与婚姻题材的作品,这些歌曲坦率直截,与南朝情歌缠绵婉转的情调大不相同,如《木兰诗》。
南朝民歌的特点:A、内容大都属于情歌,且多托女子口吻。 B、情调多哀怨、缠绵、艳丽。C、体裁短小,多为五言四句。D、语言清新自然,广泛运用双关语。北朝民歌的特点:A、题材广泛,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B、感情真率,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C、格式除五言外,又有四、七、杂言。 南曲与北歌内容、风格迥异。具体说:
内容上,南曲几乎清一色的是情歌,写男女之事;而北歌除写男女情爱之外,还写了大漠风光,征战行役,羁旅乡思等内容。风格上,南曲婉约旖妮,缠绵哀怨;而北歌豪放粗犷,坦率爽朗。手法上,南曲多用双关、象征暗示等,细腻的表达情感;而北歌多坦露直率。形式上,南曲多为整齐的四言或五言的歌诗;而北歌则于四、五、七言和杂言的灵活运用。用语上,南曲多绮丽精工,而北歌多质朴刚健。
正在阅读: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06-09
醉花阴&183;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1 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05-19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完整教学设计 - 图文01-27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认识实习指导书06-09
浅谈财险公司家自车险获客能力建设11-25
货物积载与系固评估训练练习题 - 图文11-16
中国政治制度史(一)06-03
被温暖照亮作文600字06-16
调研报告 - 土木工程 - 图文10-0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复习资料
- 古代
- 整理
-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