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更新时间:2023-09-24 05:29: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核心提示:阳泉平定民间在农历七月十五,有亲友之间送面羊的习俗,寓意互相送福,

祈愿平安,所送的面羊有二尺多长,模仿羊的各种形态做成,形象传神,制作精美。 农历七月十五,古平定州有亲友之间送面羊的习俗。据《平定州志》载,七月“中元日祀先茔,陈瓜果,蒸面羊荐之,以面作羊像,蒸熟送女家”。这一习俗,是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节,民间的鬼节三节合一,多种宗教信仰融合而产生的,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道教的中元节,起源于我国古老的土地崇拜,后来在此基础上附会出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能为人间赐福,其生日为上元节,即正月十五。地官可以为人间赦罪,其生日为中元节,即七月十五。水官也能为人间解厄,其生日为下元节,即十月十五。与道教抗衡的是佛教的盂兰节。盂兰节又称盂兰盆会,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救倒悬”。佛教传入中国后,民间流传最广的佛教故事是《目莲救母》,这个故事是讲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莲看到其母死后,在地狱里受苦受罪,如处倒悬,惨不忍睹。想尽办法营救,均无济于事。就求佛祖救度,佛祖令他在僧众七月十五安居终了之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即可解脱。目莲照办,果然奏效。我国梁代以后仿行,相沿成习。我国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是多神崇拜,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节与民间怀祖孝亲的习俗相吻合,遂由“供奉十方僧众”演变为“送女家”,再发展到现在亲友互赠。

平定的送面羊习俗,使妇女们练就了一双巧手,她们蒸制的面羊一般为二尺多长,模仿羊的各种形态而成,有的卧地,有的微曲,有的四蹄平伸,有的张口吐舌,有的犄角直竖,勇猛异常,有的耳垂头低,软善可爱。人们以杏核作眼,用面搓绳,缰系双角,看上去生动逼真,情趣横生。除面羊之外,还捏制老虎、狮子、孔雀、凤凰、鹿、兔等各种飞禽走兽,形体为半尺左右,精巧玲珑,逗人喜爱。家庭妇女们制做面羊,需用上好的精粉,俗称“二箩面”,发酵时使碱用量、加面比例都要小心掌握。和面要有耐心,使其揉和均匀,这样蒸出来的面羊才能润泽饱满,不开不裂,长久保存。她们捏面的工具仅有小木梳、小剪刀和铁锥子三种,工艺技术有搓、剪、压、挤等,制作的动物花叶,既不拘于原形的态式,又使夸张符合规律,在似与不似之间,形象传神,能给人以美感。 平定元宵塔火,亦名“棒槌火”,是山西平定县境内特有的习俗,元宵塔火,常常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观赏。

元宵塔火,与元宵节直接相关。称之为“塔火”,要燃烧起火焰,而且要垒成塔形了。

平定塔火,一般是在每年春节后,元宵节的前三天开始准备和进行。每当这个时节,平定县城内城外的街道上,铺面前,客栈前,所有朝街的工、商、兵、学等行业的门口,都要盘起一座塔火。就是街市旁的住户也不例外。在平定县的乡、镇、村庄里,大多数人家也要垒起塔火。这种塔火,用煤炭做燃料,燃烧时间长,烧红的炭火红焰鲜亮,气氛热烈。

塔火,是用黄土合成的泥以及砖垒砌而成的高约一米五左右,用直径一般为五十厘米的木棒槌贴成圆孔形状,因而称之为“棒槌火”。这种塔火,一炉火要装一百五十到二百斤炭块。而且每天装一次。装好点燃后,燃烧的火苗就从这无数个圆孔里喷出来。塔火的顶部,随着十二生肖的年份推移,用黄泥做成兔、猴、虎、马等生肖的造型。也有的用生铁铸成狮子、老虎、宝塔、元宝等造型。

塔火的点燃,一般在每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随着正月十五闹红火的街头文艺活动和灯展的活动点燃,互相配合,相映成趣。平定也有时传着另一种民谚:“耍十七、闹十八、十九起来灰塌塌”之说。

亦名\棒槌火\是山西平定县境内特有的习俗,元宵塔火,常常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观赏.

塔火,是用黄土和成泥以及砖垒砌成高约一米五左右,再用直径一般为五十厘米的木棒槌贴成圆孔形状而造成的,因而称之为\棒槌火\这种塔火,一炉要装一百五十到二百斤碳块,而且每天装一次.装好点燃后,燃烧的火苗就从无数个圆孔里喷出来.塔火的顶部,随着十二生肖的年份推移,用黄泥作成兔猴虎马等生肖的造型.也有的用生铁铸成狮子,老虎,宝塔,元宝等造型.

平定的元宵塔火延续多年,至今不衰,这与平定有质量优良的无烟煤供元宵塔火燃烧有关,也与民间正月十五闹红火的习俗紧密联系,点燃塔火是闹红火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更为让百姓奉为神明的,是当地流传的“女蜗补天”的传说,当地百姓把这种点燃塔火的活动,看成是对于“女娲补天”的一种炼石补天的补充。

阳泉地区的布老虎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在广阔的地域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了华夏儿女朴实的情感。根植于民间的艺术品,多以神巫灵感意念为题,以艺人自身的审美观为出发点,用极简单的布料,以单纯而又艳丽的色线装饰,逢制出布制工艺品。十二属相是艺人常用的题材,其中,虎便是布工艺中艺人常选的形象并成为一种寓意极浓,流传甚远的民间工艺品。据当地专门缝制布虎,年近七旬的石银珍老艺人讲,在她的上两代就有缝制布虎的习惯,以此事来看,布虎产生的年代已有百年多历史。缝制布虎究竟始于何年,迄今还没有得到准确的考究。布虎工艺品延续至今,于中华

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布虎的造型具有原始古朴的风格和古老艺术粗拙、艳雅的特征。在我国境内出土的文物、神话、传说故事、历史遗物及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纹样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虎的迹痕。民间艺人就是将那些适合于自己塑造的图纹引入到布虎的制作中。有意识地将凶恶的猛兽塑造成布的宠物,成为一种俗定的,以抒发感情、美化生活、实现愿望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虎,有山中之王的雅号,小动物往往要远而避之。在民间有许多写虎的诗句,讲虎的故事,演虎的戏剧。正是由于对虎冠有的威名,按民间传说虎能驱邪却鬼,甚至加以神灵化。所以,从古到今民间百姓对它特别崇拜。几百年来就形成了一种习俗,每当妇女生儿育女之后,在婴儿满月或出世百天纪念日里,姥姥家必送一个布虎给孩子。他们的想法是希望孩子从今以后能象虎一样活泼,体格象虎一样健壮,还希望孩子长大后出人头地,有一种望子成材的心愿。在民间还有一层意思便是借虎的威名,作为孩子的守护神,把虎放在还孩子的身边,可以镇邪却恶,家人不在身边的时候让虎来看护孩子。这些美好的愿望是人们将动物的能力加以神化,把自己对动物的一些宠拜心理以及虎为兽中之冠对人类起保护作用的美好愿望结合起来,创造出布老虎这种合乎和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形象,这种习俗已为民间百姓视为缝制布虎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阳泉地区的布虎造型,犹如变形夸张的圆雕,大多数为粗矮型,整个布虎以立体形状展示其姿的。然而,制作布虎的材料相当简单,每缝一件布虎,是先将红、黄两种布块放在布样上,剪出虎体的式样,缝合成袋状,内填麸皮、谷糠或木削等物。其后,在头部、尾部进行装饰,大都是用彩色丝线绣出眉毛、眼眶、嘴廓、鼻子等外型。最后,在布虎身体部分用丝线绣花或用彩色笔画图案,多数是花一些牡丹、荷花、桃花、松梅竹兰等图案。艺人们或刺绣或彩绘,有的人还用彩布分多层粘贴出来,想象极其大胆,装饰非常丰富,缝制出的布虎各具特色,耐人寻味。

在阳泉地区有代表的民间艺人石银珍老人,十几岁上便跟着家人学着缝布虎,经几十年的磨练,业已形成自己的一种缝绣风格。她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另开新法,将脸部缝制大胆地改进分别把眉、眼、鼻、嘴、

耳单个进行加工。先用色布在纸板上裱出大小不同,各种型号的脸部型状,用丝线缝绣,制成五官的零件。然后,根据虎体的大小,选择五官零件层层缝于头部。她还选用现代装饰物进行美化,如把整理成圆形的水银玻璃缝嵌成眼珠或在鼻子孔的位置缝嵌一个小珠子,形似鼻孔。她最得意的是将虎的尾巴弯曲着固定在虎体的脊梁上。她用自成一体的方法缝制出的布虎,脸部层次分明,立体感很强,给人一种蠢蠢欲动之感。纵观老人制作的布虎,其型体矮胖,敦实厚重,放置稳妥,造型滑稽,色彩艳丽。

从整体形象的塑造中,老人依照自己的审美观点,随心所欲地动用彩色丝线和各种各样的布头以及其它可用的材料,细心缝制。尤其是在虎的头部刻划上极下功夫,每当观赏一件布虎作品,其双目圆瞪,倔犟有神,既生虎气,又显憨态,而且每一件作品的样式各不相同。几十年来,老人缝制了近千的布虎流传于民间。近年来,老人还积极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民间艺术展览,深受艺术界的好评。她缝制的布虎曾作为礼物,赠送给国、内外友人,民间布虎工艺品飘洋过海,加宽了我市对外交流的天地。

民间艺术,在承传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进程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民间工艺也以新的姿态进入市场。在除去封建迷信意识之后,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作为民间工艺品的布虎也进入到了神盛艺术殿堂中。或登堂入室,摆放进了人们居室的工艺架中。人们还要买虎,还要送虎。写虎、讲虎、唱虎、演虎的佳作还不断在民间广为流传。色彩斑斓的布虎,伴随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从遥远的历史走来,它历经沧桑经久不息,显示出旺盛的活力,根植于民间而又流传于民间的布虎工艺品,将以它自身的价值和绚丽多彩的造型,赢得世人的喜爱。

【概述】

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玩具,它品种繁多,流传广泛,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在中国人心里,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画虎脸,寓意健康、强壮、勇敢。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枕头虎、套虎等。

【历史】

布老虎之所以成为布制玩具中的代表,是因为它与我国民间风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最早

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早在距今约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原始部族在陶器、石器及玉器上,便有类似虎的图画,在河南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中,虎与龙分别居于死者左右,从中可以看出虎在先民心中的地位。近数十年陆续在全国各地发现的大量汉朝早期的岩画中,也充分表露出自然界猛虎的形象,画中的老虎正扑向羊群进行捕食。

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和疾病都无法科学地去认识,只能归之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恶鬼。人们希望战胜它,于是便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和老虎这种猛兽身上。老虎之所以成为百兽之王,自有其原因。从原始墓穴中的壁画到用丝绸、象牙和木头做成的艺术品,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赞美虎。虎拥有矫健的体态和高大的身躯,十分威猛。黄色的皮毛上配以一道道黑色条纹,额头正中那清晰的条纹像一个“王”字,更衬托出无比的勇健,因此人们便奉其为“百兽之王”。虎的形象,也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布老虎的最早形状已无从考究,但它的出现都是与我国民间所流传的某些习俗紧密相联的。在工业生产较为发达的今天,人们依旧喜爱手工缝制的布老虎,因为在它的身上,不仅体现着中国妇女特有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更多的则是老一辈对新一代的期望与祝福。从一针针、一线线的缝制中,将满腔的爱意缝入其中。民间布老虎没有统一的规格式样,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因手头材料的不同,随自己的审美观念创造出了形态迥异的布老虎。

【特点】

这些布虎,黄布包皮,人工缝制,扭曲了老虎原形,把其身躯和尾巴都大幅度地收缩了,四肢也极度的简化了。然而,老虎的主要特征却丝毫没有忽略。而且,虎头更给予着意的刻划。它那又圆又大的眼睛和龇牙咧嘴的形态,都被明显地夸张。形象夸张之外,老虎的神态夸张得更为准确生动。正象我国传统艺术追求的那样,“不肖形似,而求神似”。这种老虎形象,把现实中的虎和幻想中理想化了的虎交融在一起,具有人的性格,满含人的感情,因此显得格外可爱迷人,憨态可掬。这些俗雅并存的艺术品,大都出自乡村农妇之手,是民间艺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如果仔细观察便可以发现,这些虎的造型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稳重而宁静,有的活泼而乖巧。这些风格各异的老虎造型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以夸张、变形为基础,用不同的方式对老虎的外形进行处理,而这一特点也融入了民间布老虎的身上。由于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必然会带来不同的地方特色,但不论形态上怎样变化,民间布老虎遵循着夸张变形这一基本特征。不同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便会形成千姿百态、造型各异的布老虎。

【制作】

制作布老虎的材料及工艺也各不相同,较常见的是把棉布、丝绸缝制成形,内部装填锯末、谷糠、棉花或香草,表面用彩绘、刺绣、剪贴、挖补等手法描绘出虎的五官和花纹。布老虎以头大、眼大、嘴大、

尾巴大的造型来突出勇猛的神态,虎头及五官显示出天真和稚气,透露出儿童一样可爱的憨态。

【习俗】

除了端午节,在春节、元宵节等其他节令,以及新生婴儿“洗三”(婴儿落生三天时)、百日、周岁生日、两岁生日,人们也常常做各种形式的布老虎,同样具有驱邪、祛病、祝福的美好寓意。

山西民间玩具由于地域性及各自依附的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环境的差异而略有不同。晋南主要为黄河、汾河沿岸,成为晋陕豫黄河三角洲地带,地处河谷水道,沟壑纵横,加之古文化悠久,民间风俗古老,这一带民间玩具比较古朴雅拙;晋中地区处于平原地段,地理条件优越,经济文化繁荣,生活富裕,民间玩具比较秀丽雅致,精巧细腻;晋北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塞上高原,民间玩具比较雄浑豪放、粗犷质朴。虽然各显神工,各有异趣,但又有鲜明的三晋风韵的一致性。如同为香袋,晋南的以缝制人物、动物为主,以串带之,布老虎踩着蛇、蝎子、壁虎、癞蛤蟆、蜈蚣五毒虫,形象生动,足乱其真,色彩艳丽,红里透鲜,以闻喜、新绛、稷山、万荣、永济为代表。

在太昊陵,尤其是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的太昊伏羲陵古庙会上,随处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布老虎,有单头虎、双头虎、直卧虎、玩具虎、枕头虎等,形态各异,大小不一。这些老虎不是深山老林中那种凶猛的野兽,而是装饰化、人格化了的布玩。它们造型天真活泼、稚气可爱,活像一个个惹人喜爱的孩子,它们虽然不再是老虎的自然形态,可是,当人们看到它们时仍以为虎。

【传说】 传说1:

太昊陵之所以广泛流传布老虎且经久不衰,源于一个美妙的传说。相传,在上古时代,由于“天塌地陷”,人间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为繁衍人类,二人就各自去寻找配偶。因遍寻无人,便以滚磨为媒。女娲羞于见兄,遂扮成老虎,以草帽遮面,与其兄成婚,使华夏民族衍续下来。所以,布老虎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装饰品、吉祥物和玩具,它反映了华夏子孙对人祖伏羲、女娲的怀念与敬仰,是早期人类繁衍崇拜的物化和象征。后来,女子结婚时头上要顶红盖头,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传说2: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风景秀丽的山上长满了桃树,看管这片桃林的是兄弟俩,名叫神荼和郁垒,两人力大无比,技艺高强。为了管好这片桃林,兄弟俩驯服了山上的虎群,命令它们守卫着桃林。通过兄弟俩的辛勤劳动,桃树长得枝繁叶茂,眼看着就要迎来丰收的一年。桃子即将成熟的消息引来了一群恶鬼,它们冲上山来,企图用武力抢夺别人的劳动果实。兄弟俩指挥着群虎与群鬼拼杀在一起,哥哥用桃木棍将鬼击倒,弟弟用苇绳将鬼绑住。打翻一个,捆住一个;捆住一个,虎便吃掉一个!不一会儿就消灭了大部分的恶鬼,剩下的恶鬼见势不妙,狼狈逃去。战斗胜利了,神荼、郁垒的名字传遍了人间。后来世人便将神荼、郁垒尊为门神,老虎的名气也随之大振,成为百兽之王、恶鬼的克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10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