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孙琳婧论文初稿
更新时间:2024-05-14 15: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分类号: 学校单位代码:10446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研 究 生 姓 名: 孙琳婧
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 导师姓名、职称: 李安增 教授 论文完成时间: 2009年3月
I
摘 要
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进入21世纪的高等教育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一直没有改变。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鉴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本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采用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推进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价值导向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武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南三个层面简要阐述了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在分析、归纳、总结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及所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理论探讨中一般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实证分析中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主客体角度深入探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问题的表象及深层次的内在原因,力图揭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在规律。第三部分:提出相应的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策,以化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诸多矛盾,调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各要素关系,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方法,
I
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问题 对策
II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 at the National in 2005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conference pointed out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base for cultivating talent, we must cultivate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as a fundamental mission. Goo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rst of all want to solve what people cultivate,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of this fundamental issue.
National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valuable human resources is the hope of the nation, the future of the motherland. University Students to grow into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not only to vigorously improve their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qualities, but also want to vigorously improve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Marxism is the foundation of our nation's fundamental guiding ideology, the whole party and country are the people strive United common basic idea. Armed with Marxist theory-minded college students, and guid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To enter the 21st century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the world multi-polariza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mid twists and tur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with each passing day,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All kinds of thoughts and cultures, the Western hostile forces have stepped up to me to westernize and divide the political conspiracy has never changed.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further in-depth socio-economic composition, forms of organization, means of employment, interests, and modes of distribution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Faced with this new situation, how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omplex situation in today's world, and gras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changes and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how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objective laws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enhanc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and accelerating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the consciousness and firmness; how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historic mission Physical beauty and moral intelligence strive to become all-round
III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is the need to seriously study and solve a major and urgent issu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view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education status and important historical role, this article in order to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 guide, to explore the use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a combin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focusing on an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of Marxist theory Education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problem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imed at this problem through research, promoting the College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ollege education in Marxist theory, Marxist theory exert University Students at the value of growth-oriented role in promoting the ful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from the theory of 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 as a leading theoretical weapon for social development, Chin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f educ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ought the Guide briefly described three level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arxism theory of education. Part II: In the analysis, summarize, sum up the current college education in Marxist theory and the results achieved on the basis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use of the general to the specific research method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in the observation, investigation, experience of law, literature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main object of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Students-depth study of Marxist theory of education and the existence problem of the appearance of deep-seated underlying causes, trying to reveal the college education in Marxist theory of the inherent laws. Part III: the corresponding strengthen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f Marxist theory in education measures to resolve the college education in Marxist theory of the many contradictions in the Marxist theory of education to adapt elemen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ist theory to 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in Marxist theory the ways and means , University Students improve education in Marxist theory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o maximize the good college education in Marxist theory of the role.
Keyword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in Marxist theory; question;
Countermeasures
IV
目 录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Ⅲ 目 录???????????????????????????????????????????????????????????????????????????????????????????????????Ⅵ 引 言????????????????????????????????????????????????????????????????????????????????????????????????????????????1 一、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分析???????????????????????????????????2
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武器??????????????????????????????????????????????2 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论基础??????????????????????????????????????????????4 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南?????????????????????????????????????????????????6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效与存在问题???????????????????????????????????9
1、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效?????????????????????????????????????????????????????????????????9 2、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13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策建议?????????????????????????????????21
1、积极应对时代发展,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21 2、加强教育观念和内容创新,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性?????????????????????????????????22 3、采用灵活多样且具时代感的教育形式,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25 4、增强教育者自身理论素养,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质量?????????????????????????????????26 5、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式???????????????????????????????????????????????????30
结束语????????????????????????????????????????????????????????????????????????????????????????????????????????32 参考文献??????????????????????????????????????????????????????????????????????????????????????????????????????????33 致 谢???????????????????????????????????????????????????????????????????????????????????????????????????36
V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当代中国社会正迅速经历着一个趋向现代化的全面转型。这一社会转型给中国不断带来活力、繁荣、富强和民主的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如何改进和提高新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水平,成为一个期待解决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政治性的,同时也是面向社会和旨向未来的。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有与当代中国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现实要求相吻合、相统一,才能真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体现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积极能动的社会作用。为此,本文拟从中国现代化的视角,全面深入地分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以旨在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为中心和目标,就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方式、环境、评价方式以及教育者的素质要求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思路。
当前,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所导致的社会转型,它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形成的冲击现状、消极影响进行描述和对策研究者居多。但由于大多未能自觉以现代化理论分析和研究这一现象和问题,使得研究相对缺乏深刻性和系统性。本文旨在通过揭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全面促进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内在统一性,并自觉结合这一影响涉及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的现代化理论,具体包括一般现代化理论、后发现代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等逐层分析当代我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以全面深入地探讨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原因,提出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措施。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是,自觉以中国现代化为研究视角,分析和探讨当代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和现实对策。
1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武器
一个政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一个民族的团结振兴,离不开科学理论的引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党的根本方针和一贯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毛泽东在系统总结我们党革命和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
①
宁主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科学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时明确指出:“30
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
一种理论要成为一个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其作用决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具体部门或具体领域,而应对整个党和国家发挥根本指导作用。这就决定了并非所有的科学理论都能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而只有能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起根本指导作用的科学理论才能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是其他任何一种学说、任何一种理论所无法比拟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解释了世界事物的本质,它解释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发展变化总的趋势。它能够为我们探寻科学的真理,对于我们思想方面思考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有了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我们就能够更加自觉地按照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客观规律去办事情,就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更能够避免思想和行动当中的盲目性,增强我们的自觉性。
第二,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33.
②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1).
2
的,同时又是革命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创造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解放的这样一个科学的理论,这样一个理论是我们进行革命、进行改革和建设现代化的基本的指导思想。所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还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重要的理论武器。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意识的本质。它首先要回答,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发展目标的判断,以及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怎样看待社会的发展,确立什么样的指导思想,表明了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着社会前进的方向。中国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由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为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我们认识和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石。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是实践的呼唤。我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社会思想五花八门,各种社会思潮诸如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无政府主义等思想流派纷纷登台表演,都是昙花一现。唯独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很快就以其真理性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吸引到这面旗帜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毛泽东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发动各次运动均告失败,自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①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并用以指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华民族屈辱、辛酸、被践踏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是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检验的。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包括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内的“四项基本原则”,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我国取得了举世惊叹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证明了只要把它的普遍真理同中国改革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它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就是颠扑不破
①汪青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案例教程[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26.
3
的,就能不断巩固不断加强。
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20世纪80-90年代苏联东欧国家剧变解体的教训清楚地说明,一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遭到动摇,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政治剧变,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苏联之所以发生国家解体、东欧之所以发生剧变,就在于他们的领导人,最后自己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自己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戈尔巴乔夫。他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结果就为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想打开了大门,然后发展到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反对共产党领导,所以最后就发生了苏联解体的悲剧,并且影响到东欧国家,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这些国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选择、社会意识、生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这种多样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意识形态越是纷纭复杂,就越需要主心骨;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引导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我们更需要强调和坚持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重视和巩固社会的理想信念,确立和壮大民族的精神支撑;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
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论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日趋多种多样。一方面,西方各种社会思想理论通过各种途径不断进入我国,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的重大变化,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思想的多样性。在意识形态多样性的背景下,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工作紧紧抓好,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①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也是意识形态斗争比较关注的重要阵地。
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225.
4
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中,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教育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离不开大批德才兼备优秀人才队伍的支撑。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他们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堪称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是事关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工程,是事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是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一贯的传统和重要经验。毛泽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及一切工作的生命线。”①邓小平也指出:“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②江泽民多次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是要加强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要求。”“切实把大学生培养好,是我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亿万家庭最大愿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③
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塑造性和差异性非常大,由此也决定了正确理论指导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认识水平和分辨能力,以使更好地识别和抵制各种各样的错误理论和思潮。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做到坚持和发展相结合。坚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就是在实践中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威力,拓展马克思主义的新领域、新观点、新方法、新境界。只有把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
①孟秀琴.“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毛泽东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学习札记[J].党史文汇,2000,(12):40.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42.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9.
5
马克思主义灌输给当代大学生,并回答现实中提出的实际问题,才能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南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21世纪的大学生首先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德才兼备是成才立业、奋发有为的前提。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大学生要成才首先必须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万事德为先,一切成功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彻底的失败是做人的失败。“德”解决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是人生的方向盘,它为人生的发展起价值导向作用;它是人生的助燃剂,它能使人的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它是事业的保障器,为事业的成功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支持;它是一种亲和力,使你的事业获得良好的人际环境和他人的密切配合。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应当自觉地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应当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从他们中间培养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也应看到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心态也受到强烈的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深度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但是,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集中反映在人们对利益关系看法的改变之上,由此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泛功利化”倾向较为普遍。他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更多地采用实际利益标准而不是是非原则标准;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明显,但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比较模糊。同时,高校校园内外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大学实行收费制后,学生作为教育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增强,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做重大调整,同时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主题上要适应大学生的实际。二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由于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学生求学目的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目标必然多样化,因此要满足大学生为完善自身素质所提出的各种需求。同时,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的就业观念发
6
生了很大变化,工作期望值降低并变得比较实际。为了就业,他们热衷各种实用技术和技能,在积极争取当学生干部和入党上的动机掺入了更多世俗的因素。三是高校周边环境复杂。为了最大限度地赚取大学生的钱财,众多行业集结在高校周围,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满足、激发和引诱大学生的各种需求,既使校园周边环境复杂且难于治理,又使大学生在满足各种感官需求的同时陷入了众多不良影响之中。
国际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主要是西方社会思潮冲击着我国现有的主导价值观,造成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迷惘。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是双方面的,其中进步的因素给青年以理论滋润、促进青年社会化的进程、激励青年大学生为实现社会的理想目标和个人人生价值观而努力奋斗,但其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则会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因素。随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复制、筛选和重构,广大青年大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熏陶的同时,对萨特、尼采、弗洛伊德、叔本华等西方思想家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于丰富和提高他们的知识,探寻生存和发展的真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进一步深入和发展,西方社会思潮中一些个人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潮、享乐主义思潮、极端自由主义思潮、极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指导思想多元化思潮、否定人民奋斗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等,无不对青年大学生的心灵和健康的成长起着侵蚀作用,造成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极大混乱,甚至会滋生出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加上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往往会以浮躁的心理、激昂的情绪、过激的政治口号、滋生出非理性的行为,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这种冲击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在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下形成的价值观多元化。西方社会思潮既对大学生认识世界提供了一把新钥匙,更使大学生形成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取向。正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与价值观的去中心化,使传统的灌输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大大降低。二是西方社会思潮冲击了共产主义道德的主导地位和传统道德的重要作用,使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模糊。西方社会思潮在市场经济的辅佐下,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但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个人主义;在形成进取性道德意识的情况下,又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功利主义。三是伴随着西方社会思潮涌进的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非常大。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产品中欧美和日韩的流行文化产品仍占很大份额,其流行的指向成为我国青少年所跟从的方向。在具体生活层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面临一道现实的难题。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目的主导地位,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7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提高了大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包括三个方面: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一个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至关重要,认识水平高、理论水平高,就能自觉地规范人的行为。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说是认识能力的内化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应是首要的、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在提高大学生认识能力中起重要作用。首先,它促使大学生学会了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客观自然界,这一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以往的旧理论,使其具有科学性的关键所在。其次,它促使大学生学会了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矛盾是客观的,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把事物放在系统中去考察、去认识,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去分析事物;任何事物又都是矛盾的。当代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就会在挫折面前造成心理上的伤痕或行为上的偏差。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能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减少挫折带来的不良影响。再次,它促使大学生学会了正确认识的形成都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要准备;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结果。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关键要看它的实践结果。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科学体系,又是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物质利益面前,多数能正确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有理想、有抱负。但作为市场经济价值取向主要内容的效益、功利、自主等极有可能向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倾斜。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为学生启示方向,教人求真、求善、求美,陶冶情操,帮助学生认识自身、认识世界、认识个人对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培养人们整体的观念,长远的眼光,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它要求我们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成才融合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追求自主、自立、自信、自强,关切合法的正当的个人利益,讲究平等、竞争、互利和创新,强调人的价值更主要的一点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奉献上。马克思主义人生目的观不仅主张为社会的高尚事业而献身,而且明确主张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大学生受资历、学识、能力和经验的制约及影响,不能正确分析和判断新问题、新事物。受社会主义非主流现象的影响和左右而进一步动摇,甚至是扭曲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端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通过认清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从而从整体上提
8
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认识根源。另外,在对大学生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理论的灌输,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要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并带领大学生研读马列原著,科学地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并把这些理论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其次,要创造学习理论的良好风气。学校领导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大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度。最后,要真正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要用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的认识活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效与存在问题
1、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效 (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是存在于社会与校园环境中的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素和相关要素所组成的整体。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种系统,这一系统大体包括理念、课程、制度、设施、环境、主体、活动等要素,由这些要素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系统整体。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育体系,就其内涵来说,可以从以下层面分析。
理念要素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育原理(目标、价值、原则、原理、规律、知识)和教育内容等观念形态的元素,以观念、知识和理论的方式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合法性,以“课程内容”的形态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内核,引导与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的运动。
课程要素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载体,常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或课程内容,其外在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有的实施载体,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制度要素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制度、机制、规范、行为方式与习惯,成为连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各要素以及外部关系的纽带,规范各要素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
设施要素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组织、机构、场所、网络、设备、资料等实体形态的元素,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硬件条件。
环境要素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环境条件,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校园所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区和空间条件;软环境包括校园所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化氛围,其实质是一种政治生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挥重要的支撑功能。
9
主体要素是指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直接有关的教育者、教育对象、管理人员和领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和主导因素。
活动要素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以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采用的研讨、座谈、交流、传播、社会实践等活动方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最重要的动态元素。
由这些要素共同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系统整体,在系统整体中有各自的地位并发挥各自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建设上取得的突出成果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学科建设扎实推进。学科建设是深化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几个组成部分。经中央批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六个二级学科已经确立,设立了全国的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创造出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理论人才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程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建设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队伍。对于建设工程的意义,中央编译局局长韦建桦说:“对于党的理论工作者来说,理论工程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课堂,是党性锻炼的熔炉,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激励创新的动力,是我们报效国家、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和难得机遇。”①
第二,教材建设取得成效。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教材建设要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全面反映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加强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领导和管理,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宣部、教育部负责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工作,组织由学术带头人任首席专家,理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以及实际工作部门同志组成
①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选登)[J].理论与当代,2006,(7):63.
10
的编写队伍,编写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立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对教材进行审议。
适应教学需要,组织编写和制作“精彩一课”、“教学热点难点解析”、多媒体课件等行之有效的辅助教材系列,形成包括基本教材、配套教材和电子音像类教材等在内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2)形成了比较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生导向。随着时代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化革命浪潮的推进。社会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地实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途径的创新,并逐步形成了比较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
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了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了资源共享。
实践教学得到了加强。建立和完善了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进行了考试方法的改进和完善。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3)形成了健全的对大学生理论教育的队伍组织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目的性、主体性、开放性等特点,它涉及到多要素、多环节、多层次。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求我们要有整体思维、系统观点。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它主要是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协同运作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决策、管理与实施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内容、方法、途径、渠道的一体化;思想
11
政治教育队伍、制度、基地建设的一体化。
第一,建立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行政全面负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形成校党委领导,校党委和行政共同决策,校行政全面负责组织实施与管理的工作体系;第二,建立以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两课”教师、政治辅导员为骨干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党委、行政、共青团、学生会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既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分工,又要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合力;第三,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辟校内校外结合的育人渠道和基地,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企校共建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效果;第四,建立学校与大学生家庭沟通的机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长要教育子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促使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两课”教师队伍,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和完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力争在5年内培训数百名学术带头人和数千名骨干教师。中宣部、教育部负责培训学术带头人,各地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负责培训本地骨干教师,各高等学校负责培训本校教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
教育部组织专家从教材结构构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运用、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把握等多种角度,对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了课程教学培训。教育部还通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工作计划,在近几年的时间已经使几千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通过在职学习的方式获得硕士学位,使“两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提高。国家还出台政策让“两课”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另外,为了加快骨干教师的培养,教育部社政司还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制度,选拔了大量德才兼备、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工作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学习和考察,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成效。
(4)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既能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当今社会变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尤其是对诸如政治方
12
向、价值取向、市场导向等方面的疑难问题,又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变化趋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做到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明显。大学生对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组对山东、广州、北京、吉林和四川等地一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了调研得出的结论,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并不存在所谓的“大范围的信仰危机”。 多数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较为坚定。例如,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在谈到对于“当代西方学说和理论能否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导性思想”的看法时,有76.2%的学生作出了否定回答;有84.2%的学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感兴趣。例如,有57.4%的学生认为通过近年来的政治理论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越来越明白了;而认为理论学习有一定效果的也达到了32%。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认识上,有78.3%的学生赞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多数学生积极向上,拥护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例如,在社会多样化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条件下,有78.4%的学生认为应该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94.3%的学生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要“让国有企业增强实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61.7%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多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例如,有80.2%的学生反对“真正‘西化’了对我们有好处”的说法;有89.7%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所谓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大向前推进了,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①
2、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时代发展诸多因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冲击 当前世情、国情正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基本特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自然也不会摆脱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冲击。在世情、国情的变化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面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
① 姜辉,于海青.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分析[J].中国青年报网络版,2005-7-17.
13
育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冲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影响加深,联动性增强。我国在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和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这势必在思想观念、文化生活等方面面临来自外部世界的更为直接的冲击和影响,也必将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更多的新课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旧的国际分工,支撑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仍然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一些西方国家企图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会,把经济全球化等同于“西方化”,极力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念。它们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优势,运用各种手段和渠道对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以期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适应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时又积极有效地抵御“西化”、“分化”的图谋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给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冲击。价值多元化是和价值一元化相对而言的,价值多元化其实就是要允许个人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不以一个统一的价值判断约束人的发展。在价值多样化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价值观的混乱,引起价值观的冲突,积极价值观和消极价值观被混为一谈,进步价值观与落后价值观的界限被模糊,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带来困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种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和明确指向的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突出地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教育”的引导作用。“教育”引导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大学生是否接受马克思主义,不能强迫、命令,它是一种通过教育的引导作用,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行为和实践行为,因而大学生是否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多数学生受到各种积极因素的影响,有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愿望,同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上消极落后因素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怀疑、否定甚至抵制、抗拒的情绪,西方各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思潮也有可能成为他们选择的对象。这种客观事实严重影响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
14
②存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现象 教育与理论的研究之间关系密切,但在社会性上又存有一定的差异。从就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上来看,现实中存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现象,而且这又进一步成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的瓶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由广大教师通过一定的形式、采取一定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广大青年学生,这离不开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教师自身要有较强的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二是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技巧,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而问题是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而轻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教学方法的研究,使得如何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广大青年学生缺乏有效的手段,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的提高。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层进行普泛性的介绍,而应当引导学生深刻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片面地理解了这一要求,不是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断章取义地加以“深化”,就是事无巨细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观点平铺直叙地加以介绍,以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其结果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片面理解,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具体结论视为绝对真理。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缺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效连接起来的手段和桥梁,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轻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研究正日益成为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不断提高的新的瓶颈。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重复,存在与社会现实脱节的现象
当代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求其教育方式和手段与教育内容的务实性。理论来源于实践,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锤炼。如何设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以切实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也是解决当代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教学内容重复、与社会现实脱节的现象的有效途径。建国以来,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设置了不同的方案,开设了不同的课程,其目的都是一个,即结合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和需要,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引导和保证作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材之中,体现在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系统性、普遍性、理想性、概括性等的特点。然而,如何避免各门课程横向和纵向的简单重复,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
15
理论教育中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如怎样恰当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如何把握中学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机衔接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仍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探讨。同时,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现实的丰富、复杂性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矛盾。社会现实既有积极向上、健康的主流方面,也有消极和阴暗的支流方面。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去讲授、灌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导学生如何掌握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却往往因学生对社会现实支流的关注而化为泡影。
④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削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
与时俱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内容,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载体,实施于当代大学生,这一系统工程能否起到预期的目标自然需要教育的实践结果来验证。事实上,目前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存在着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仍然相对落后,致使教育内容成为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的机械灌输,造成严重削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的不良后果。
应该说,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具有比较强烈的愿望。然而,也不能不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着抵触情绪,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逆反心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单一、落后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无庸讳言,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性质的认识上,理论和实践中仍然还存在很多不一致的意见,从而直接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严格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如何把这一科学理论传授给青年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大课题。长期以来存在一种错误倾向,即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授的系统性,生怕遗漏了某一个理论知识点,试图做到理论传授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着的十分丰富的理论品格、思想方法、伦理价值等方面的讲解和传授,忽略了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能解决他们思想困惑的实际需求,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大大降低,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甚至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例如,面对当今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大学生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感困惑和疑虑: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究竟还能不能成立?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殊途同归的“趋同论”是否已经应验?如何
16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这是学生比较关注并且渴待解答的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完全无视现实情况,充其量只是把这些现象说成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认为其无法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这种教条主义式的回答往往会引起学生们的失望和反感。 (2)问题的成因
①时代变迁对大学生的影响
当前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就政治层面,主要是政治观念的多样化问题带来的挑战;思想层面,主要是主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弱化带来的挑战;文化层面,主要是在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大趋势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挑战,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根基带来冲击;知识层面来看,在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多年来提倡的“教书育人”遇到了新的困难,实质问题主要是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分离。
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为我们搞好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大学生中树立并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是新世纪、新阶段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①,改革引起了各个方面深刻的变化。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出现了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表现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统一性和具体利益的差异性,主导价值观选择的统一性和个体价值观选择的多样性等,出现了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没有遇到的新问题,特别是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执政党内部的腐败问题等。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在一些人群中依然存在。高校本身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从过去政府投资的单一渠道办学向多主体投资的多渠道办学转变,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从培养专门型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从国家包分配到学生自主就业转变,由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转变。当前,出现了社会活力迸发、社会财富与日俱增、个性充分发挥的局面,但同时信仰缺失、思想困惑、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等问题也出现了。这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此外,教育对象自身的变化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挑战。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1.
17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客观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一对基本矛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政治性与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选择性之间的矛盾。
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宽,获取信息、接受新知识的渠道较多、能力较强,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求新求异,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强,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渴望成功、成才,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但也要看到,受身心发展的影响,大学生认识事物容易片面、偏激,易受外界干扰,特别是由于来自互联网的信息鱼龙混杂,加之受西方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及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迷茫、理想模糊、诚信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合作意识、心理脆弱等情况。受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倾向。这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②由泛政治化思潮与不良社会风气导致的环境负效应带来的干扰
首先,曾经“泛政治化”和“极左”思潮的倾向和做法是导致今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政治理论教育“认知状况不佳”的历史根源。十年动乱中,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扩大化,形成了残酷的政治斗争,无限上纲上线,使人失去了政治安全感;人们只讲奉献不讲给予,假大空的东西甚嚣尘上,给人政治虚幻感;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起码的信任,伦理道德底线被冲破,给人政治窒息感和罪恶感;凡事唯书、唯上、不唯实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又给人政治游戏感,凡此种种,使人们对政治形成了一根敏感的神经。当代大学生虽没有亲身经历那场浩劫,但他们的父辈大多饱尝了旧体制冲突失范及新体制诞生前的镇痛,而且社会中这种残余仍然存在,所以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这一浩劫的消极影响,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残余的“为意识形态歌唱的泛政治化”做法依然感受很深,并在心理上形成了一定思维定势,表现在大学生一听说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等政治课,不管内不管内容如何就油然而生一种“厌倦感”。
其次,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力量不可避免受到现实社会中不良风气导致的环境负效应的影响。表现在:一方面,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社会价值体系中心由原来高度政治化、道德化向经济领域转移,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实用、功利心态明显增强。政治属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本身缺乏直接利益发生机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似乎感觉不到政治的价值,这就造成了政治观念淡漠、政治参与意识不强、政治情感麻木等一系列消极的现象,对马克思主义等政治理论更是避而远之。另
18
一方面,伴随着经济中心主义的发展,政治领域中如党风不正、一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任人唯亲、不负责任等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人们不满、厌恶、怨恨但却无能为力,进而对纠正不正之风所采取的措施也产生了厌倦感、不信任感,抱有消极的态度。大学生受身心发展的影响,认识事物容易片面、偏激,易受外界干扰,在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倾向,进而对大学生政治认知反向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③社会主导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价值选择的错位
社会主导价值观,就是一个社会所提倡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它直接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我国的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价值观,即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对大学生进行主导价值观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特征主要变为:一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总体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二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两重性;三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四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就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倾向来看,明显的存在着社会主导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价值选择的错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发展客观负面效应构成的影响,有学生自身成长阶段的因素,更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关系密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洪流,各种社会思想纷至沓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碰撞与交流,利益分配的重新调整,社会价值评判的多种标准,家庭与他人的影响,构成了大学生价值观选择与确立的多样化的外部因素。就大学生本身而言,个性爱好、教育程度及对复杂社会现象认识的差异,构成了大学生价值选择与确立多样化的内部因素,从而使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向。我们说,时代的发展客观的,其影响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摆脱的。比如,市场经济成熟过程中的某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因素。但在学生教育与主观引导上,我们是可以做一些工作的,以便把这些负面不利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重点应该是加强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掌握大学生心理。进而加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坚定大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为社会、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间的反差
从实践的直接目的与服务对象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目前,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环境、对象系统变化对内容自我更新方面。认为随着环境的发展变化,对
19
象系统在认知和实践方面必然产生新的理论需求,而理论在与具体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新的理论。如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产生的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结合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都是这种创新的成果。把这些新的理论充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中替代已经过时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种认识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略了理论创新也包含对原创理论的重新认识和进一步研究,这种重新认识和研究既是理论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条件。我们党是在革命战争环境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研究基本也是在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的年代完成的。但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局限性和实践的盲目性的终结,并没有引起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研究和重新学习方面的深刻变革。
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些年来,在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在各个高校及任课教师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必须看到目前在这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政治教学的自身特点,照本宣科,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没能真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最重要的原因。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已成为每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共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的最大期望就是要能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大学生们感到有所失望,既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或帮助他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故厌学也就不可避免;不少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基本特征是“一多一少”,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往往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失去热情;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综合协调起作用,特别是大学生,因为他们的自主意识增强,往往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去审视,而观察、审视的对象主要就是社会,社会环境成为影响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水平的第一要素;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存在问题的影响。1998年在高校开始实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新的课程设置从总体上看是科学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两个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一是仍存在偏全偏多的问题,过分强调系统性、理论性,没有真正体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二是教学内容与中学重复较多,从而成为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效果的负面因素之一。
20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策建议
1、积极应对时代发展,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
进入21世纪的高等教育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科学研究,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在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历史走向的高度加以认识,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加鲜明的时代气息,积极应对时代的发展。
首先,就意识形态而言,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的全面交锋,社会主义精神的强盛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精神的弱势,反之亦然。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经济贸易、金融资本、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的全球化,而且由于西方意识形态(包括政治信仰、人生价值观、文化理念等)多方位的渗透,必然会投射到政治、文化等领域,外化出浓厚的政治战略色彩,衍生出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趋向。面对复杂环境,要通过夯实社会主义精神根基来遏制资本主义精神的渗透,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
一是要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反复教育和科学实践,深化大学生对“三观”的认识。要通过深化对马克思哲学的学习和研究,用科学的理论知识作为金钥匙去开启大学生的心智之锁,使大学生在特定复杂的环境下,智对西方意识形态,进一步“锁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信心,以有效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观念的理性化、科学性、鲜明化、系统化。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把各种学科的基本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之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遇到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其针对性和说服力,指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政治立场的自觉性、政治素养的自塑性。
二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解决时代快速发展带给大学生的思想困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和有效的方法,同样也是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和有效方法。特别是在教育过程中分析和解决大学生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和未来前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新条件、新变化,
21
新问题、新现象、新矛盾、新因素;以及我国目前改革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深层矛盾等现象引起的思想困惑时,将起到其他理论无法比拟的作用和效果。
三是要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重塑“五信”工程。要通过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的教育,更好地引导教育广大青年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增强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解决好信仰迷失、信念动摇、信心不足、信任下降等问题,增强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能力。
实践证明,无论何时何地,灌输与渗透先进思想意识,必须坚持和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因此,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强化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化挑战为机遇、化弊为利。应对复杂的时代变化,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对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做出科学的分析和“纳米技术”的过滤,铲除孳生资产阶级腐蚀青少年的基因和土壤,努力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世界优秀文化的中国化、区域化;必须要开辟理论新空间,拓展教育新渠道,把各种学科的基本理论运用到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之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时代发展进程遇到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着眼于马克思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的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要把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正确方向,避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学生需求实际脱节的现象,科学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在特点,切实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
2、加强教育观念和内容创新,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性
“毋庸回避,在当代多元文化的现实背景中,对于学生‘日常生活细节问题’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已不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只有一种思想文化,而是有多种思想文化的存在。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给人们提供建设主流文化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在于给学生指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历史走势和正确方向,在于为学生的现实和未来生活、工作中遇到大是大非问题时积淀正确
①的行动指南和价值判断准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就具有在继承的前提下
促进系统创新,与时俱进的品质。
目前,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向大学生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传统模式存在的症结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必须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教育内容吸引力、感召力,保证教
①张澍军.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重要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7,(2):5.
22
育内容的科学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变成学生们喜爱的课程。
首先,要创新教育观念,实现三个转变。第一,要由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思想引导为主,实现教育本质观的创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把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党的教育方针是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德为首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也是我国教育事业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德育首位”,大多数高校和大多数教师也基本树立了这一意识。但思想上认识到了,行动上不一定落实得很好,更有少数教师仍觉得学生只要成绩好,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不大。教育观念上的偏差,造成了学生政治理论和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心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其它专业教育的显著区别,就是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所以,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根本改变那种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思想的偏见,树立正确的教育本质观;必须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首位,把正确的教育本质观活生生地体现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第二,要由以社会为本位转向以学生为本位,实现教育职能观的创新。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主要职能不能再以社会为中心,而应把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到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育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强化人本意识,主要是指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注意以学生为核心,遵循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健康人格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培养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让学生自主思考,显然比告诉他们什么可取什么不可取更为重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仅告诉学生怎么思考和思考什么,而且要培养他们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智慧,拓展自主思考的空间。同时,教育中要不断张扬、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力增强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批判能力,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让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导者,因此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铸造学生“健康个性”、提高学生“自我修养能力”就成为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应有之义。第三,要由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实现教学观的创新。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仅强调教的过程。一是把知识看成是定论,当成死的教条。而实际问题总是具体的,它往往并不是套用一两个概念原理就能解决的,只有真正的“活知识”才能给人以力量。二是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但学习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
23
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三是低估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及其差异性,实际上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以相关的经验为基础,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他们对问题的解释。革新传统教学观念,促成主动、开放、有效的教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教学过程包括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教的过程服务于学的过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方法设计,从关注教师外部输入转向关注学生接受,从关注教师单方面讲授转向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其次,要创新教育内容,贴近三个实际。教育内容指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行为和习惯的总和。教育内容应随着理论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思想变化的实际情况而不断更新。一是要贴近理论发展实际,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论统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近几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按照党中央在理论上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1998年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对大学生提出了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成为之后几年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蓬勃展开的重要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也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主渠道和主阵地。2003年党中央又发出了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强调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求高等学校系统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近中央强调的落实科学发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指明了方向。这些先进理论应是贯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的主线,并且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还要不断更新。二是要贴近社会发展实际,重点放在成绩和问题上。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探索,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讲清成绩,有利于鼓舞士气,有利于增强克服新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讲清楚不足和缺陷,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少走弯路,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惟如此,才能让教学内容取得学生的“信任”。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经常据实讲解,告诉大家客观情况以及党和政府所作的努力,并且对群众反映的不合理现象及时纠正。群众从事实上感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有效。”①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我们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24
将长期面临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应该成为大学生研究和思考这些“热点”问题的论坛,也应该成为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理论修养的园地。三是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增加比较教育内容。当前,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国内思想多元,大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成长,批判意识逐步形成。增加比较教育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理性的批判方法,并在批判的实践中形成批判精神,从而不断地在生活中把自己从僵化的、先验的和抽象的价值观念中解放出来,帮助他们确立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不断超越自我、重塑自我;帮助他们适应社会,也帮助他们正确分析社会的问题和不足。可以增加的比较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人类社会一切先进的思想,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介绍,外国学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动向。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就是创造性,创造性的标志就是不拘泥于传统,不被旧框框所束缚,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要打破旧条条旧框框的束缚。按照“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的十六字原则,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中西文化的碰撞、互补和融合,这样才能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能在对比中学习、探讨,在不同观点的争鸣中得真知,增强辨别是非、真假、美丑的能力,这样所树立的社会主义信仰才能是经得住考验的。
3、采用灵活多样且具时代感的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再好的教学内容没有好的教育传播途径也难以到教育的目的。采用灵活多样且具时代感的教育形式,是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深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思政课”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更具有丰富的实践性。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局限在课堂里,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这是使理论教学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实际教学中需将“思政课”分为两个既独立又联系的部分:一是课堂讲授环节,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二是社会实践环节,侧重于组织学生接触社会。任课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制定出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方案及操作细则。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亲身实践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引导和帮助学生增强分辨是非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使“思政课”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共识,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第二,教学方式多样化,运用讨论式、专题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辩论和对话等,在互动中掌握“思政课”的基本理论。教师要精心挑选课堂讨论的主题,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学生关心的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及时点评总
25
结。在讨论中要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只进行隐形的控制和引导,这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专题式教学就是教师在吃透教材和熟悉大纲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梳理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把教材内容整合为若干个专题,以专题形式渗透到相关教学内容之中。由于专题式教学能根据各章节的不同内容,设计出案例导入、理论分析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理论水平,又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变化趋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式教学,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精心筛选出一些典型的人物与事件,将其浓缩成一个个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剖析这些案例。在分析过程中,融会贯通有关原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要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学有所成,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在编写案例时,应明确学生要掌握的概念和原理,使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尽可能多地涵盖这些知识点。同时,案例的选材要服从于教学目标的需要,重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的正确思考过程。
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汇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为一体的形式,给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手段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抬头率。为此,任课教师应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能够熟练运用;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收集一些材料新、时代感强、有较强针对性和说服力的优秀影视片、录音资料等作为辅助手段,组织学生收听、观看,使“思政课”教学视听并举、形式活泼。但是,教师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而要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要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同教师交流。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创新应重视研究教育对象特点和现代传播途径,把传统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方法有机结合。在坚持“灌输”原则的前提下改进“灌输”方法。另外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高校与学生家长和社会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的联系,有利于争取社会上的各种潜在思想教育因素共同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产生影响,有利于减少因相互隔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消极影响。
4、增强教育者自身理论素养,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质量 实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离不开教育者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
26
高。自古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传道是列在学校教育的首位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广大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能否真正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因此,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在高校育人中的角色定位,构建合理的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师素质结构,充分发挥其育人优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角色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信仰者、有效传播者、积极践行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的崇高责任就是要通过教学,深入、系统、全面地向大学生宣传和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清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为更好地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使命,必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理论素养。具有了这种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才有看家的本领,才能准确、生动、深入地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必须认真读原著,重新学习、重新精读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同时还要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及非马克思主义流派和学说,在分析、比较、鉴别中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焕发出强烈的理论魅力,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目的。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有计划地安排高校骨干教师接受培训,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作为大学生政治上的引导者和人生的引路人,首先必须树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的精神支柱和立身之本。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本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坚定,对共产主义理想不坚定,就难以理直气壮地在课堂上宣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不可能做到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也不可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政治觉悟高、理想信念坚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要站稳政治立场和提高政治敏锐性。马克思主义
27
理论教育课教师必须讲政治,它包括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必须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拥护者和宣传者,这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教师觉悟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还应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决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阶级的观点对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分析认识,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教学过程中传播时代的最强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始终发挥政治思想教育的巨大威力。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必须钻研教学规律,提高科研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能善于把握理论重点、难点,捕捉社会热点,并能够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要把体现时代精神的新鲜内容、新理论及时吸取进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的时代特色。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越出注入式的泥潭,“由过去的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交流,更多地运用启发式、互动式、主体参与式、体验式、和渗透式教学方法,营造和保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民主的地位和氛围,让大学生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的主动参与者、体验者和探究者,激发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①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大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强化、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特别要提高教师获取信息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下功夫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不仅要提高教学能力,而且还要提高科研能力。这是因为科研成果不仅可充实教学内容,而且科研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一个缺乏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缺乏影响力的。而一个毫无科研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就很容易被看成是政治说教者,在学生面前缺乏说服力,他所传授的理论和价值观念也就不容易为学生所信服。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不胜任教学,学生怀疑的不仅是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而且还会进一步否定教师讲授的理论和政策,否定老师所倡导的思想观念。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第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为人师表的
①沈宝莲.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高校育人中的角色定位与素质构建[J].西安美术学院学报,2008,(4):7.
28
责任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而言,良好的职业道德应该特别强调对本专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以及基于二者之上的奉献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专业,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心和职业自豪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献身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事业,只有这样,才能从自身的劳动中获得巨大的力量和无穷的乐趣,才能积极探寻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克服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高尚的精神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要热爱学生,惟有热爱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才能做好教育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必须发扬“红烛”、“铺路石”的精神,淡泊名利,敬业乐教,无私奉献。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必须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道德、情操、品行、作风、学识等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做到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要用自己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去熏陶和感染学生;以高度的敬业精神,高尚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信服马克思主义。让学生从对教师的敬佩和信赖中自觉地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的教育内容。这样,才会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的良好效果,才会真正成为大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第五,要当好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还必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除了具备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外,还必须有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在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伦理学等领域也应有所涉猎,教师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储备,讲起课来就能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游刃有余;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自觉地了解和把握学生身心活动的发展规律,根据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教学、管理课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并时常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及时掌握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充分认识现代科技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观,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如果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武装,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教学活动难免陷入狭隘性。因此,教师必须拓展多方面的知识,包括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关的各种背景材料、前沿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等,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大学辅导员也是实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是通过辅导员来向大学生传达、贯彻、落实的,辅导员与大学生朝夕相处,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直接产生着影响。辅导员应当耐心细致地做
29
好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到个人价值只有在为社会贡献中才能实现。要重视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既要保证这支队伍的数量,更要提升这支队伍的素质。要为辅导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式
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式,这有利于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目前,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学习成绩评价,一般就是通过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来进行的。其评价指标往往注重对学生掌握知识多少的考核,而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是辨别是非等思想状况的考核较少,不利于激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树立。
教学效果这一指标可以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同时也是比较难确定、不易实施的。一般专业课的教学效果的确定主要通过对学生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教师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判断及测量便可以基本实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的检测则要复杂得多。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目标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实践和评价要做到科学、具体、公正有一定难度,因而就需要把抽象的目标具体化,使之具有具体性、可测性、可操作性。
邓小平曾强调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要求:“德育考评应坚持实事求是,采取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整体考核和综合评定,力求客观公正。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阶段性考评与总结性考评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考评相结合。在考评过程中,要贯穿教育,注重实效。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教学和一般的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评价也就与自然科学和一般社会科学课程教学评价不同。大学的自然科学课程和一般的社会科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重视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效果评价的特点是知
30
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更加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社会观、历史观和政治观、法制观。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关系到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能否实现。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效果的标准和依据必须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结构的完善和发展,包括学生在政治和道德方面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信仰、理想、行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固然需要通过考试、考查等方式评价学生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刻性程度,但更重要的是不能仅仅停留于检查学生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程度。重点是评估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和刻苦钻研的意志,评估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程度、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评估学生是否树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评估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必须符合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评价体系的目的、内容、功能都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要积极探索,确立立体化的教学目标和考评模式,教学目标不但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要有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目标;要倡导动态的多层面多角度的教学评价考评方式;要采取综合运用目标评价法、总结评价法、过程评价法、标准评价法、传统评价法、统一评价法,逐步形成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知识掌握程度评价与研究问题能力评价、理论水平评价与实践能力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保障和评估机制。要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竞争激励机制和赏罚机制,增强教师的上进心,通过科研和教学奖励制度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广成功的做法和创新的经验,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对不合格教师进行整改处理,做到奖罚分明。要完善保障机制,建立资源和经费投入的正常渠道,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建设的投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要建立总体绩效评估机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关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实施过程和成果绩效做出科学的分析评测,建立评估体系,制定评估原则,确立评估细则,并进行不间断的监督和指导,切实落实评估意见。
总之,在新形势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环境、对象、任务、途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根据新情况、新任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努力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现时代
31
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增强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完成好这一课题,我们必须继续研究新情况,把握新特点,寻找新思路,采用新方法,勇于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着21 世纪历史重任,面对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没有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后备人才,就不能按时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就不能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年的成绩与问题的时候说:“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教育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①今天,我们必须以史为鉴,高度重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继续积极研究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相关课题,使之能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顺应历史的潮流,促进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进步的社会实践,自觉把个人命运同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笔者自身能力所限,所论述的问题表象、成因及提出的对策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还有待于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①邓小平文选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0.
32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3]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5]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99. [7]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01.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10] [德]阿·迈纳著,王路译.方法论导论.北京:三联书店,1991. [1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1. [1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13]古人伏.德育实践性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14]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言问题纵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5]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6]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8]童星.发展社会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9]胡子克,许志功,库桂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0]赵康太.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1]王新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及实效性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
[2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3]李映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24]张旭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5]黄蓉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33
社,2001.
[26]吴潜涛.思想理论教育热点问题—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研究丛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7]何一成.融合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历程和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8]黄卫平.全球化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9]丁俊萍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文章类:
[30]徐德荣等.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31]肖永.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3,(4).
[32]李海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6,(3).
[33]张治库.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J].教育探索,2004,(6).
[34]王平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几个维度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6).
[35] 张澍军.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重要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7,(2):5.
[36]刘小英.以创新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37]孙其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7,(3).
[38]廖和平等.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
[39]杨文革.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动态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40]汪志强.全球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1,(5).
[41]王进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42]陈国庆.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N].光明日报,2009-2-27(10). [44]张耀灿,肖应连.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启示[J].学校
34
正在阅读:
安全教育日演讲稿范文模版07-30
改革开放40周年作文600字06-21
礼盐官上海航天希望小学录播教室项目03-08
医院护士2022个人工作总结范文03-25
忙碌的一下午作文500字06-23
市领导在安全生产和防汛工作会上的讲话08-08
2012年1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题以及答案07-05
植物空间营造案列分析06-14
浅析客舱服务中的餐饮服务毕业论文12-0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中国化
- 初稿
- 马克思主义
- 高校
- 教师
- 研究
- 论文
- 孙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