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AB
更新时间:2024-05-30 20: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学
校体育的基本原理
学校体育学的内容主要有:学校体育概述、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与管理、体育教学、课外体
育锻炼、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课余体育竞赛、体育教师以及学校体育工作的计划与评价等十章。
2:终身体育:人能在一生中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和受到的体育教育的总和。 3:健康:
4:六艺:礼、乐、射、御、书和数,其中射,御,乐是体育。 5: 学生身体发展的主要特点
包括:学生身体形态发育 学生身体机能发育 学生体能的发展 6: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提高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7:学校体育结构的三大要素:
一)、运动教育 :1、体育与健康课程 2、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3、课余体育训练 4、课余体育竞赛
二)、健康教育(营养、卫生、保健) 三)、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8: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
1)学校体育目的; 2)学校体育目标
3)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课外体育活动目标、课余体育竞赛目标、课余体育训练目标等。
9: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 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与学校各种教育相配合,培
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使其成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10:学校体育总目标:
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能较为熟练的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爱好和
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第二章:
1: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 2)、运动技能目标 3)、身体健康目标
4)、心理健康目标 5)、社会适应目标
2: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1)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标准。2)根据课程内容特征确定必修内容。
3)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需求加大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 4)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 5)根据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4: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两个方面来完成的。 其中课外体育活动又包括早操(早锻炼)、课间操(课间活动)、群众性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与课余体育竞赛,以及在校外进行的远足、郊游、夏(冬)令营等形式的体育活动。 第三章:
1:体育课程的含义 : 1)课程是一种行动计划; 它包括达到设定目标或目的的策略。
2) 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 3) 课程即研究领域;
概括来看:课程是指在学校指导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和经验。这种相互适应的结
构化的教育活动的方案及其实施过程就是课程。
2:体育课程概念:是指在学校指导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和经验。这种相互适应的结构
化的教育活动的方案及其实施过程就是课程。
3:课程性质: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是以“技艺性”为主,“情意性”、“自然性”、“人文性”四性兼备的一门以实践
为主的学科。
技艺——求异思维,多种风格;(反映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
情意——发展人的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反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自然——遵循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反映自然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人文——赋予课程以人文精神,增强人的社会适应性(反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 4: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点 :
? ? ? ?
反映“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
反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反映“自然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反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
5:体育课程的功能
体育课程的本位功能:1)、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特征的知识和技能;
2)、提高学生体能、机能和适应能力;
3)、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知识、技能)和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 4)、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社会适应
体育课程的延伸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 6: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
1、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人体承受运动负荷时,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下降;休息和调整时体内同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上升;进一步调整和休息时,体内的能量会超过原来水平。
我们把这个状态看做为: 工作阶段 ——相对恢复阶段——超量恢复阶段
2、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是有机体在进行身体练习时,在开始阶段机体活动能力逐渐上升,然后达到最高水平并保持一定时间,最后由于疲劳的出现,机体能力逐渐下降,形成一个上升——稳定——下降的规律。这就是体育课结构的依据 二)、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重点)
1、身体认知——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 即任何动作的形成都是按照一定的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皆表现出不同的动作
特点。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
该阶段的特点是动作费力、紧张、不协调,缺乏控制力,伴随有多余的动作。从生理上来讲,该阶段处于泛化阶段,神经联系还未拓通,肌肉感觉不准确。从心理上来讲,该几对主要是靠视觉来感知各种动作,范围小且不完善。 (2)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
该阶段的特点是动作逐步协调、准确、连贯,但不熟练,不巩固,遇到干扰时动作易变形。从生理上来讲,该阶段兴奋过程逐渐集中,处于分化阶段,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从心理上来讲,该阶段运动分析器起主要作用,肌肉感觉准确,注意逐渐扩大到整个动作。
(3)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该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准确、熟练,轻快、运用自如。从生理上来讲该阶段大脑皮层兴奋高度集中,内抑制相当牢固,形成了巩固的动力定型,达到了自动化程度。从心理上来讲该阶段肌肉感觉更加精确、清晰,注意了集中在动作的效果和完成的条件上。
上述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是不同的。 在体育教学中遵循这一规律,是为了使学生最快、最好地掌握动作。
2、体育课程对促进非智力因素的特定作用 : 学校体育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作为体育课程,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并强调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整合的必要性。 三)、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四)、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 五)、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 第四章:
1:体育课程编制的过程:1)、体育课程规划阶段
3)、体育课程评价阶段
2:体育课程实施:(含义)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包括三个阶段:起
始阶段、实施阶段和维持阶段。
体育课程实施:
(概念)她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依据)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综合性的教学过程。
3:体育课程实施的三个阶段 :起始阶段、实施阶段、维持阶段 4:体育课程实施主要参与者的作用
1)学生;( 调动学生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体验
2)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改革的研讨, 研究和设计各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 3)体育教研员;( 体育教研员提供方向和指导,并监督实施过程
4)校长;( 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组织环境,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提供必要的支持。 5)家长和社区成员
第七章: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基本方法
1、规则简化:只保留能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能“玩”起来的简单规则。 2、修改内容:
去掉不适合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发展的、复杂而又陈旧的内容,弱化竞技成分,淡化终结性的“达标”评价内容,不过分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降低难度要求:降低运动难度、动作难度,不苛求动作的细节,调整器械规格,改变器械功能等。 4、简化技战术:只保留简单的基本技战术。
5、改造场地器材:使场地器材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性别、身高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二、体育场地的改造和开发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
(1)在标准篮球场边线外安装多个不同高度的篮球架,供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选用; (2)制造无板多圈简易活动篮架,或把篮圈直接安在墙上; (3)利用篮球场地或排球场地进行小足球活动;
(4)降低排球网的高度,缩小排球场地,使其成为软式排球场;
(5)在篮球场地进行地面乒乓球比赛; (6)小型羽毛球、板羽球场地; (7)小型健身房; 8)雨天可利用课桌做乒乓球台 (9)降低体操器械的高度; (10)综合性运动场区。
学校应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开发使用运动场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场地的使用空间和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空地和学校周边环境,合理地安排好运动的时间,处理好“利用”与“安全”
例:实心球可以用来投掷,也可以用作障碍物、标志物,还可以用来打保龄球;跳绳可以用做绳操、跳移动绳、跳蛇绳、二人三足跑、三人角力、拔河等;接力棒可以用作接力跑、也可用做体操轻器械、哑铃操等;栏架可以用来跨栏,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橡皮筋可以用来替代栏竿、跳高横杆等;标枪可以用来作标志物、可以作跳跃障碍物、绕竿蛇形跑等;手榴弹可以用来打保龄球,也可以用来做接力跑器械等;体操棒和足球或排球可以用作赶球进圈游戏等;鞍马、跳箱、山羊等体操器械可以作障碍物使用。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制一些简易的体育器械,培养
2)、体育课程实施阶段
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自制沙袋、接力棒、毽子、滚铁环、呼啦圈、抽陀螺等。 第八章:
1: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为达成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与学生等教学组成要素相互作用而展开的教
学活动的行程。
2: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一)体育教学目标:即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者所要得到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内容:
即教什么或学什么的具体内容。其既包括了教师教的内容,也包括了学生学的内容。 (三)体育教师: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是绝对不可缺乏的因素,必须依靠体育教师来发挥主导作用。体育教师除了要具有一般教师的基本条件外,还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技能水平和能力,如较全面的运动技能水平、良好的组织能力等。 (四)学生:
体育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而组织的,没有学生就没有组织教学活动的必要和可能,因而学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1、认知前提: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信息之前已有的经验储备,如运动技能水平、身体素质水平的基础等。2、学习能力:对知识信息的理解能力。3、情感特性:学生对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作用的程度和情感类型。 (五)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
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的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手段。其广义,包括体育教师在课内和课外所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各种学习方法。
(六)体育教学环境:任何体育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的
体育教学环境。
(七)体育教学反馈 3: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语言法(讲解法重点)
1、讲解法: 讲解法是指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方法。如何运用讲解法:第一,讲解的目的要明确,要有针对性;第二,讲解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教育性;
第三,讲解的语言要生动形象、简明扼要;第四,讲解要有启发性;第五,注意讲解的时机和形式。 2、口令与指示 3、口头评价 4、口头汇报 5、默念与自我暗示
(二)、直观法:1、 动作示范法 2、直观教具与模型演示3、采用多媒体技术 4、助力与阻力 5、定向与领先
(三)、完整与分解法 1、 完整练习法 2、 分解练习法 (四)循环练习法(重点):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选择若干练习或动作,分设若干作业点,要求学生在每一个作业点上,完成规定的练习内容和任务,然后再转到下一个作业点去,作完一轮可再重复下轮练习,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练习的方法。
循环练习法的主要作用:有利于增大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锻炼身体;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场地和器材。
如何运用循环练习法:第一,科学设计循环练习的方案; 第二,各练习站的练习内容和手段不宜太难; 第三,注意运动负荷的控制
(五)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六)游戏与比赛法
体育活动的创编 :在创编体育活动时,应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进行设计,从而使教学内容能达成多种目标;应注意活动创编的实效性,要简单易行,易于掌握与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并注意体育活动内容的科学性。 4:体育课的结构:
一堂体育课的典型结构大致为三个部分,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部分有明确的任务、内容和要求,并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部分结构可以有如下变式:
开始;准备部分 基础部分(技术教学部分和身体训练部分) 结束部分 5: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
广义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泛指体育课堂之外的体育活动而言的。
确切的含义是: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
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6: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
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7: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 广义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泛指体育课堂之外的体育活动而言的。
确切的含义是: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8: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1)、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 2)、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
3)、俱乐部活动 4)、小团体活动 5)、个人锻炼活动
1.终身体育能力包括:独立锻炼身体能力、身体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 2.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教师、传播媒体、体育教材、教学目标、学生。 3.发展体能的原则有:全面性原则、适量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健康性原则。 4.发展学生个性的方法有:启发诱导法、学导法 。
5.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有:自觉自愿性原则、经常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6.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有: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二、名词解释(3×5=15)
1.学校体育过程:指传授和掌握健身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教、学、练(炼)相统一的过程,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2.体能:指有关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简称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生理功能(如脉率、血压、肺活动等)。
3.社区体育:指学生参加的由其所居住地区(或邻近地区)的有关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通常是指学生参加的由所在地的文化娱乐场所、青少年文化宫、体育场(馆)等组织的体育活动。
4.终身体育: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
5.体育课密度:指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 三、判断,正确“√”,错误“×”,并进行简单分析说明理由。(2×5=10) 1.体育实践课结构的理论依据指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 )
分析:体育实践课结构的理论依据包括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学生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 2. 体育教材内容的螺旋排列方式具体是指循序渐进。( × ) 分析:体育教材内容的直线排列方式具体是指循序渐进。 3.体育欣赏能力是终身体育能力的一种。( √ ) 分析:终身体育能力包括体育欣赏能力、身体娱乐能力等。 4.教学任务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 ) 分析:教学目标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5.教学目标具体化、量化,可观察、测量,可作为评价的依据。( √ ) 分析:教学目标详细说明目标的内容,可观察、测量。 四、简答题(4×5=20)
1.发展体能有哪些方法,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 答:重复法、变换法、持续法、间歇法、循环法、综合法。举例略 2.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答:⑴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社会制约性规律,认识规律(感知、思维、实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主导作用、主体地位),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 ⑵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工作阶段、相对恢复阶段、超量恢复阶段),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3. 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是什么?
答: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教养功能,教育功能 ,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美育的功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功能。
4. 体育实践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其他学科:通过思想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体育实践课:以师生思想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来传授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 五、论述题(35)
1. 论述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三者的关系。(15)
答:⑴三者的相同之处:三者同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都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都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途径或组织形式。三者都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并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育性活动。在活动的具体目标上虽有差异,但三者的活动最终指向都在于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与完成。由于三者同属学校体育范畴且目标(任务)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以及基本手段的同一性,三者活动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同一性。
⑵三者的不同之处:①主要目标或任务的不同:体育课教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课外体育锻炼:侧重复习、巩固、运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体育知识、技能。课外运动训练:侧重提高少数有竞技运动潜力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②要求的不同:体育课:必修课,具有强制性。课外体育锻炼:多数情况下是自由、自愿,不具有强制性。课外运动训练:只对有条件且经过选拔的少数学生实施。③内容的不同:体育课:受体育教学大纲的限制。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丰富多样,一般不受限制。课外运动训练:与运动项目密切相关的身体和技战术训练。④组织形式的不同:体育课:课堂教学的形式。课外体育锻炼:灵活多样,一般不作形式上的要求。课外运动训练:按训练计划,以队、组或个人的形式。⑤承受的身心负荷不同:体育课:负荷较为适中。课外运动训练:负荷适中,较明显的个人和项目特点。课外运动训练:较大的负荷,较明显的个人和专项特征。⑥效果的评价不同:体育课:方法和标准不因人而变,具有统一性。课外体育锻炼:方法和标准灵活多样。课外运动训练:根据专项技术和相应竞赛规则进行评价。⑶三者的相互关系: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学的继续、延伸或补充。课外运动训练是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促进因素,可以检验和提高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水平。
2.什么是个性,举例说明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及基本要求?(20)
答:个性是指个人所具有一定心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有:⑴体育教学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⑵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能起稳定作用⑶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起调整作用。 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要求有:⑴善于识别和承认学生的个性⑵辩证处理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新颖的组织教法。
终身体育:人们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
2、体能: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3、运动技能: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中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 4、综合密度: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有哪些特征?
答: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是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性特征;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2、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答: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学校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体育活动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在增强学生的健康方面是相一致的。 3、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学目标是什么?
答: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促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表现为: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两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包括哪些阶段,各阶段的教法有哪些特点?
答:运动技能形成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时的教法特点是:运用语言与直观方法;注意“分解”、“定位”、“阻力”、“助力”等方法的运用;适宜的运动负荷;注意教师语言和学生本身的视觉监督;尽可能缩短课与课之间的间隔;及时预防与纠正动作技术中的严重错误。
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的教法特点是:以完整练习为主;注意运用讲解、示范以及“定向”、“领先”等方法的运用;适当加大运动负荷;注意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适当采用变换联系的方法;注意提高学生对动作技能自我评价能力。 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的教法特点是:运用重复练习法和变换练习法;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增加运动负荷;加强动作教学与发展身体素质的结合;对学生动作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价。 2、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何异同?
答:相同之处是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教育、教养、发展任务的过程。
不同之处是:其他学科教学主要通过思想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体育实践课则是以师生思想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来传授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体育教学有如下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类:名词解释
1.“骑士七艺”
在11-15世纪的骑士教育中,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是其主要内容和形式。 2.“快乐之家学校”
意大利的维多利亚创办的学校,将学生按年龄及兴趣分组,并组织学生每天到户外跑跳、骑马、游泳、射箭、击剑或玩球类游戏,因此被尊称为“第一个新式的学校教师”。 3.军国民主义思潮
通过对学生和全体民众进行尚武精神的培养和军事素质的训练,使他们具有军人的品德和体质,以达到抵御外侮、寓兵于民的教育思想潮流。主要内容包括:批判传统文弱教育,宣传尚武精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军事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学校体育;在社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 4.主智主义体育理论
注重体育过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学中重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注重教师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在课程结构方面,主张将一堂课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在教学原则和方法方面,基本采用了凯洛夫《教育学》中直观性、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等五大原则。 5.扬州会议
1979年教育部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国外的结构教学法、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探索教学法等,开始在学校体育界广泛传播和实验。 6.体能增长敏感期
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阶段,称为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实际上,男女学生体能的敏感期是不同的,有快有慢,有早有晚)。 7.社会化
是把一个生物的人塑造成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8.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 9.社会适应能力
又称社会健康,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10.学校体育
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11.学校体育目的
是表示学校体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应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学校体育的最后应达到的结果。
12.学校体育目标
指在一定活动空间和时期范围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学校体育目的的具体化,表示学校体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13.体育教学目标
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应达到的标准和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产生的结果。 14.健康(世卫组织定义) 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15.体育教学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 16.人体生理机能适应性规律
人体适应性规律是根据生理学新陈代谢规律提出的,主要有“工作阶段”、“相对恢复阶段”和“超量恢复阶段。 17.课程实施
把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8.体育学习(狭义)
在学校教育情景中,学生有目标、有系统、有组织地掌握体育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健身能力的过程。 19.体育学习策略:
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20.体育课程资源(狭义)
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资源。 21.课外体育活动
是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础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2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旨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23.课余体育竞赛
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比赛。 24.课时计划
又称教案,是指对一次课的目标、内容及其安排顺序、时间分配、组织教法、生理和心理负荷等作具体安排的教学文件。
25.体育课密度
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有效利用的各项教学活动、辅助活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的时间比例。 26.专项密度
课中某项活动运用时间与总课时时间的比例。 27.教学手段
是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所使用的物质形式的中介物,如人体模型、教具、媒体或设备。
28.体育教学方法
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 29.语言法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方法,如讲解、口令与指示、口头评价、
口头汇报、默念与自我暗示。 30.动作示范
是教师或教师指定学生以具体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 31.完整教学法
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地传授某种动作的方法。 32.分解教学法
将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地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授,最后完整教授动作技术的方法。 33.动作的连进式分解
先教学第一段;第二步是将第一、二段连接教学;第三步是将第一、二、三段连接教学。如此相连,直至全部动作的完整教学。
34.动作的递进式分解
先教学第一段;第二步教学第二段;第三步将第一、二段连接起来教学;第四步教学第三段;第五步再将第一、二、三段连接起来教学,直至全部动作的完整教学。 35.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即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和形式上满足学生的需要,或给学生以选择权。 36.主题探究策略
是把健身知识和技能以各种主题的形式设计出来,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由的探究,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创造性。 37.体育教学内容
是体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总称。 38.“合班选项”
又称“走班制”,学校将某个年级不同班级的体育课,安排在相同的时间,同一年级全体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模块项目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于是,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同学,由于选择了相同的学习内容而形成临时的体育课班级。 39.兴趣爱好分班
在同一个年级或不同年级,打破班级界限,按篮球、有氧操、太极拳、乒乓球等项目重新编班进行选项教学。 40.同质分组
打破班级界限,将若干个班级的学生集中起来,按照学生的体能或运动技能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班,由不同的老师分别进行教学。 41.异质分组
有意识地扩大组内的差异,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小组间基本同质,实现小组内学生互帮互学的组织形态。 42.同伴辅导式分组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把体育学习能力、体能和运动技能等都比较好的学生和体育学习能力、体能和运动技能等都比差的学生分在同一组,使他们之间能够形成帮助和辅导。 43.友伴分组
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同学间的友情,选择与自己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在一起进行练习而形成的学习小组。 44.合作分组
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也有的是学生自由组合,旨在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优点,达到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45.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指导体育教学活动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通常按照运动技能、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四方面进行陈述。 46.课的结构
指一堂课教与学的活动安排的合理顺序,各练习之间有机的联系以及时间的分配等。 47.基本部分的教学任务
学习或复习教学进度规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发展体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
48.结束部分的教学内容
选择走步、放松舞蹈、动作缓和的游戏等练习,逐步降低运动负荷;小结,布置课外练习的作业等。 49.引导课
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新学期的教学任务、向学生讲解课堂常规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等。 50.新授课
以学习新教学内容为主的课,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初步掌握新学习内容。 51.复习课
以复习已学过的教学内容为主,其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已学过的内容,逐步提高动作质量。 52.考核课
检查学生体育成绩和完成学习目标效果的课,通常安排在一个单元教学的最后。
第三类:问答题
1.体育教师特殊的专业能力?
1.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能力。 2.体育教师应精力充沛,体魄健壮。
3.体育教师能吃苦耐劳,因为他们的工作量很大。 4.体育教师要情绪稳定,能时刻感染学生。 2.新课程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从“为教而教”转变成“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改变原有单一、陈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形成多样化教学方式。具体表现为: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 2.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的转变。 4.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体育教师的职能?
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和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能力,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便利,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成功喜悦。 4.课堂管理的内容?
1.执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2.注意观察和分析学生的课堂行为。 3.及时妥善地处理课堂中违纪行为。
4.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维持课堂教学秩序。 5.严密课的组织,提高课的练习密度。 5.体育教师工作的特点?
1.脑力劳动与体力活动紧密结合。 2.工作对象多,活动空间广。 3.工作任务繁重复杂。
4.体育教师的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6.体育科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有意义的课题和可行的研究方法。 2.从小处着手,切忌、贪大求全。 3.立足体育学科比较熟悉的领域。 4.正确处理本职工作与体育科研的关系。 7.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机能水平
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8.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9.学校体育目标的本质?
1.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 2.不同指向的方向性 3.激励进取的前瞻性 4.具有一定的曲折性 10.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因素?
1.学生的需要
学生是体育施教的对象,是体育学习的主体,离开了学生主体积极性与作用的发挥学校体育将无从谈起。 2.社会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
另外,国家对学校体育提供的条件、师资数量与质量、场地、器材设备、教学时数、地区气候特点、经费等人、财、物等客观条件的保证,也是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必须考虑的因素。 11.体育学科具的功能?
增强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 提高学生对自然的适应能力; 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情操; 规范学生的行为;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有利于学生的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智育活动效能;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传承与发展体育文化。
12.上海《体育与健身》课程总目标?
1.掌握体育与健身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 2.运用健身知识、技能和方法,评价健身实践,培养创新精神。
3.形成体育运动爱好和特长,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获得健身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4.提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13.上海《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基本理念?
《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试行稿)》提出:“体育与健身课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贯彻‘健身育人’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体育健身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4.体育学科的属性?
从体育的研究对象来看,体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因此,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从体育的对象即从事体育的人来看,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它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这使以完善人为目标的体育具备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双重属性。体育的学科性质被视为一门综合学科。 15.体育课与运动训练的区别?
从事身体练习是两者共同的特征,但是,运动训练过程重视的身体练习按照专项的要求形成了严密的结构程序,而体育课的身体练习内容多种多样,具有较大的可替换性。
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身体练习要承受大强度练习,其负荷要求直至极限;而体育课中的身体练习达到和本人能力相适应的负荷即可。
16.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体育课的开始阶段,人体要克服从安静至运动的惰性,这种惰性包括了物理、生理两个方面。物理惰性是指身体特别是肌肉需要预热,被人们称为热身运动;生理惰性是改善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水平,逐步地提高机体内部的能量供应,适
应运动负荷的逐步提高。运动过程中,人体的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是逐步进入工作状态的,由逐步上升,达到一定的高度。课将结束时,为使学生由运动状态向安静状态过渡,有必要放松肌肉、消除局部疲劳、降低运动负荷的强度,使学生达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17.体育对于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作用?
体育运动通过体育的法规和规则,约束人们的行为,促使个体产生遵守社会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的意识。体育运动本身又是一个团体性很强的社会角色演练场所,个体在运动中感受到角色的各种变化。体育游戏中角色的变化帮助儿童适应生活,同时肩负着体育文化传递和重建的作用。因此,体育通过各种运动项目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 18.体育学习的特点?
1.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体育学习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进行。 4.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5.体育学习对学生良好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19.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1.强化体育教师对体育学习策略指导的意识,提高指导能力。 2.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和运用的兴趣。 3.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学习方法。 4.为学生提供灵活运动体育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5.加强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的能力和水平。 6.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20.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首先,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 其次,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课学习的效率;
再次,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第四,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第五,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1.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1.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
2.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 3.俱乐部活动。 4.小团体活动。 5.个人锻炼活动。 22.体育课程资源分类?
1.根据来源分为校内体育课程资源和校外体育课程资源。 2.根据存在方式分为显性体育课程资源和隐性体育课程资源。 3.根据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和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 23.竞技运动项目改造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遵循动作技能规律和体育健身原理,在学生可接受基础上,
1.简化技术结构,减小运动难度,使其既能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2.调整场地器材规格,修改竞技比赛规则,使其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降低负荷要求,使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在最佳范围内,满足学生的需求。 4.在组织教材内容时,调整和转换竞技运动特点,充分挖掘运动项目的多种功能。 24.竞技运动项目改造?
1.修改内容——去掉不适合学生整体健康发展的、复杂的内容,弱化竞技成分,淡化终结性的“达标”评价内容,不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降低难度要求——降低运动难度、动作难度,不苛求动作的细节,调整器械规格,改变器械功能等。 3.简化技术战术——降低那些需要经过系统训练才具有的技术、战术要求。
4.改造场地器材——使场地器材适合学生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能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25.举例说明现有器材设备的开发、利用与改造?
1.各种球类——排球或足球被用作为“抢花炮”的器材;实心球可以被用来投掷,也可以被用作障碍物、标准物,还可以被用于打保龄球。
2.跳绳——绳操、跳绳、二人三足跑、三人角力、拔河等; 3.栏架——跨栏,还可以用作钻圈的障碍物等; 4.橡皮筋——替代栏竿、跳高横杆等。
5.对体育场地进行改造——在标准篮球场边线外安装多个不同高度的篮球架,供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选用;降低排球网的高度,缩小排球场地,使其成为软式排球;合理利用小型健身房等;雨天利用课桌拼接乒乓球台;降低体操器械的高度;综合运用运动场区等。
另外,培养学生动手自制一些简易的体育器材,如自制沙袋、接力棒、毽子、滚铁环、呼啦圈、体操轻器械等。 26.如何开发与利用体育信息资源?
在体育教学中,对于技能(如背越式跳高的教学)的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在网上搜索有关知识,并组织观看背越式跳高动作的课件,让他们在欣赏和思索中加深对技术动作的理解,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技能的方法。
另外,在篮球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里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上篮球规则和欣赏课。在奥运会期间,要求学生每天在家里观看并收集有关体育竞赛的情况,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在欣赏和激动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运动员身上学习他们为国争光的情怀,敢于向自己挑战,向困难决不屈服的斗志。
27.如何更有效地听好一堂体育课?
听课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常规性活动,它是了解师生教学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材教法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1.听课前准备
(1)业务准备(了解教材结构和教改信息、制定合理的听课标准、了解上课教师的有关情况、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 (2)物质准备(听课笔记、教材、纸张等) (3)心理准备 2.听课中观察
(1)观看(看授课老师、看学生、看班级) (2)倾听(教师的语言、学生的声音)
(3)记录(记教学环节、记衔接过渡、记细节特色、记板书提纲、记点评批语、记备注信息) (4)思考(多问为什么、适当的预测与推想、体察教师的思想) 3.听课后分析 (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 (4)教学组织形式 (5)教学结构 (6)课堂管理 (7)师生关系 (8)课堂评价 (9)教学效果 (10)场地布置 28.怎样说课更生动?
1.说课内容的凝练 (1)组织清晰的层次结构
(2)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3)找准教学重点难点
(4)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5)设计有目标控制的、有启发性的教学过程
2.组成系统,完成说稿
3.恰当地使用视觉材料使说课生动精彩 29.撰写教案的流程?
新课程的课时计划(教案)要符合体育与健身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来设计具体的教学。一般的撰写流程包括:
30.教案内容的设计与安排?
设计教案时,一般是先构思基本部分,即首先考虑的是基本部分的内容,如果一节课安排两个以上内容,则应先确定其先后次序,然后找出各项内容的重点、难点,动作要领以及学习的方法。
在考虑开始部分时,要使课有个良好的开端,如何给学生一个新颖感。
在安排准备部分内容时,要考虑能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同行根据基本部分教材的难易和学生的基础和体质情况,考虑是否需要安排专门准备练习,并考虑内容的安排顺序。
在安排基本部分内容时,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材,若采用分组不论换的形式时,先确定教材他们的教学顺序。 在考虑结束部分内容时,不要流于形式。 31.“课的组织教法”栏应填内容?
1.学生分组,分组形式教学; 2.讲解示范和学生练习队形的图例; 3.教法步骤;动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4.游戏规则; 5.比赛的评比标准; 6.区别对待措施; 7.小干部培养;
8.思想教育和培养意志品质的措施; 9.教师在课中主要注意方面;
10.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11.各部分如何衔接; 12.场地器材布置。 32.有效的教学活动?
是直接用于学生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身体、教育学生的活动。 1.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纠正惜误、个别指导; 2.学生实际从事运动动作的练习;
3.学生的自练、讨论、分析,互相观察与帮助; 4.练习时必要的等待和练习后的休息;
5.组织教学活动(包括整队、调动队伍、交换场地,搬运、安装、分发和收回器材等)。 33.举例说明合理的教学时间?
武术:无论是动力性动作,还是静力性动作,从动作开始到结束均算练习时间。
队列练习:专门的队列练习,凡是按口令要求做的动作均为练习时间。组织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跑步取送器材、变换练习场地也为练习时间。
循环练习:原则上整个过程都算练习时间,如果出现中断酌情扣除。
指导时间:凡是教师有目的地运用讲解、示范、演示、分析,以及个别指导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巩固、提高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时间,均为指导时间。一般是从开始讲解、示范、演示、分析,一直到结束均计为指导时间。 34.不合理的教学时间?
1.明显罗嗦的讲解、示范;
2.由于教师安排的不周密,学生练习之间间隙(休息)过长;
3.由于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和考虑不周,场地器材在课中临时布置和调整; 4.学生积极性不高; 5.练习、队伍调动拖拉等。 35.教师教学基本功?
1.讲解简明扼要,重点突出,难点明确。口令清晰,示范正确优美。讲解与示范的针对性强,时机合理,效果好。
2.从学生练习心理、安全和效果出发,练习时不仅有保护,而且方法正确,时机适宜。
3.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预防与纠正错误,防止错误动作的产生,加速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4.体育教学基本技能扎实,教态自然,具有创设和谐教学气氛和教学情景的能力,能驾驭教学全过程,处理偶发事件和及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 36.教学评课的步骤?
第一步,从整体入手,粗粗地看一看,全课的教学过程是怎样安排的,有几个部分的教学步骤。 第二步,由整体到部分,逐步分析各个教学步骤,要分别疏理教学内容。
第三步,从部分到整体,将各个教学步骤梳理出的内容汇总,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全课的角度逐个分析评价,评课可以从整体上入手,也可以从局部开始评课。 37.教师运用自主学习的注意点?
1.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课前要针对学生特点把知识点由浅入深地编成学习纲要,引导学生按正确程序学习。 2.教师要耐心解答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提疑问、大胆实践,及时肯定有进步的同学。 3.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依靠思考和感悟获得知识和技术。但是,教师也要适时地进行指导。 38.合作学习的优点?
1.小组合作既有独立性,又有协作性,优于传统的行政小组。 2.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
3.合作学习是一种团队行为,发挥个体的潜在能力。
4.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5.合作学习由于集合了众人的智慧、经验,学习效果较好。 39.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
1.根据体育教学目标与任务选择教学方法。 2.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性别、身心发展水平、知识技术程度)选择教学方法。 4.根据教师本身的特点和条件选择教学方法,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 5.根据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等选择教学方法。 6.根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 40.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有: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有:示范法、演示法、保护与帮助法; 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有: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循环练习法; 以比赛活动为主的有:游戏法、比赛法、情景法;
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有:发现法、问题探究法、小群体学习法。 41.讲解时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讲解的目的
2.讲解内容要正确,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3.讲解要生动形象,精简扼要 4.讲解要具有启发性 5.注意讲解的时机和效果 42.补充性附加练习安排的注意点?
1.有助于巩固动作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
2.选择的练习简单易做,全体学生都能很快掌握。 3.动作不求精细,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
4.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需要保护和帮助的练习。 5.附加练习不宜多,所需时间要适当。 43.学生错位动作产生的原因?
1.学生对完成动作不认真、敷衍了事。 2.学生对所学动作技术的概念模糊不清。 3.学生受旧技能的干扰。
4.学生的能力较差导致错位产生。
5.学生在疲劳状态下进行学、练导致错位动作产生。 44.竞赛法的选用?
1.依据教学目标、教材性质、教学过程的时机、学生的技能熟练程度和场地器材条件等,合理地运用比赛法。 2.一般情况下,两队水平应接近,使用的器材设施应基本一致,使学生的实力均衡;也可以通过对比赛规则的改变、攻守双方实力的调整。
3.比赛时,教师要控制与调节学生的运动负荷,巧妙地分组与轮换。 4.利用比赛的机会,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45.体育教学内容与竞技运动内容的区别?
1.体育教学内容以教育为目的,而竞技运动内容则不是以教育为目的,而是以娱乐和竞技等为目的。 2.体育教学内容必需根据教育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造、组织和加工,而竞技体育内容不必进行这种改造。 46.体育教学内容的来源?
体育教学内容与其他教育内容一样,是伴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体育教学内容的体系与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相比,形成较晚。当前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
1.体操与兵式体操 2.游戏和竞技运动 3.武术与武道 4.舞蹈与韵律运动 47.体育课堂纪律的维护?
1.制定规章制度。
2.建立并严格执行课堂常规。 3.合理使用指导与指令。 4.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
48.上海《体育与健身》课程目标体系?
《体育与健身》将课程目标设定为:身体发展目标、心理发展目标、能力发展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四个方面。同时,在总的课程目标之下,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又划分学段目标、年段目标和模块学习目标。 49.第二期《体育与健身》课程的总目标?
1.掌握体育与健身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 2.运用健身知识、技能和方法,评价健身实践,培养创新精神。
3.形成体育运动爱好和特长,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获得健身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4.提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50.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
1.与体育课程目标相关。 2.有教育价值。 3.目标描述要准确。 4.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5.找到学生与内容的结合点。 6.合理的目标分类。 7.及时调整。 51.准备部分的教学内容?
课堂常规:整队、教师动员、检查服装、处理见习生、游戏、队列队形练习等; 一般性准备活动:走跑练习、基本体操、韵律体操、武术操、各种游戏等; 专门性准备活动:根据教学内容而安排,如模仿体操、专门游戏等等。 52.制定体育教学计划的要求?
第一,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 第二,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第三,要考虑学校的教学条件。
第四,尽可能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
第五,要考虑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安排。 53.如何安排体育教学进度?
第一步:考虑本学期教学内容排列的先后顺序和搭配。 第二步:先安排重点内容,再搭配其它教学内容。
第三步:在排列每个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基础和场地器材等情况而定。因为有的教学内容是连续安排好,而有的内容则是间隔安排为佳。
第四步:教学内容排定后,应进行检查与调整,使教学进度更切合实际。 同时还要注意:
1.把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搭配好,既要有掌握技术的教学内容,又要有发展身体素质的教学内容;既要有上肢的,又要有下肢的。
2.一次课教学内容,要有新旧、主次的搭配。
3.教学内容的排列,要考虑到纵横之间的关系,要符合系统性和渐进性原则。 4.教学内容数量的安排,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心理和教学条件等。
54.计算:高一(3)班男女学生共48人,于每周二、三、四上体育课。其中,12月28日体育课教学内容是接力跑(第一次课)、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复习课)。经体育课密度与运动负荷测定,得到以下数据:教师指导时间为480秒,学生练习时间为1500秒,学生间观察与帮助时间120秒,组织措施为150秒,休息时间为270秒。课前5分钟心率为72次/分,课后5分钟心率为96次/分。本次课最大心率出现在三次接力赛后,即课中20、24和28分钟,心率分别为168次/分,174次/分和180次/分。其中课的平均心率为145次/分。请回答:
1.根据教学理论,本次课存在哪些问题?违反了哪些原则与理论?
2.本课的综合密度是多少?学生练习密度是多少?不合理时间是多少?以上几者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 3. 本课的心率曲线图属于哪一类,以图表示? 4. 根据以上数据与分析,对本次课作综合评价?
55.请你根据课堂掌握的知识,学习并理解《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试行稿)》中的教学内容。 56.根据你对体育的理解,分析体育在人的一生中有什么样的地位与意义?
57.在体育比赛中,尤其是集体项目的比赛中,合作会使活动变得更为有效。团队要获得成功,团队成员必须通力协作、共同努力。请你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在参加集体性体育活动时,对自我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培养的作用?
58.请你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概括说明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亮点内容(或者概括介绍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新的理念和新的内容)。
1、 现代体育的雏形:11-15世纪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的类容和形式。 2、 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数、书。
3、 学校体育学的四个分支: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4、 巴塞等是把卢梭和洛克的用自然方法对儿童进行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的思想变教育现实的博爱教育家 5、 德绍学校的德绍五项是指: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
6、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7、 1901年,清廷下令将全国的书院改为学堂;1094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各学堂一体联系
兵式体操以肄武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8、 各项体能自然发展的敏感期:
绝对力量:10—13岁,相对力量:14—17岁,速度力量:7—13岁,反应速度:7—11岁。 动作速度:7—-9岁, 最高速度:7—12岁, 短时耐力:10—15岁,长时耐力:14—16岁。 平衡能力:6—8岁, 模仿能力:7—12岁, 协调性:10—12岁, 灵敏性:10—12岁。 9、 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及定义:
A,体成分:和非脂肪物质相对的体脂含量,用百分比表示
B,心肺耐受力:心肺系统保持最大肌肉群持续一定时间工作或进行身体活动的最大能力
C,柔韧性:一处关节或关节纽所能运动的范围
D,肌肉力量:肌肉或肌肉群在一次收缩克服阻力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 E,肌肉耐力:肌肉或肌肉群在克服阻力时重复收缩或长时间收缩的能力 10、与技能相关的体能及定义:
A,灵敏性:快速控制改变方向的能力 B,平衡性:在静止或运动时保持均衡的能力 C,协调性:平稳高效运动的能力
D,爆发力:快速产生力量的能力,是力量和速度的结合,通常在短时间内产生 E,反应时:开始刺激和身体对刺激做出反应所用的时间 F,速度:快速移动身体的能力
11、学校体育的概念: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
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12、学校体育目标的概念: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形成运动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13、学校体育工作的概念: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四部分),是实现我国学校体
育目标的基本途径,通常表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组织形式。
14、课程:包括课程设计(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和课程实施两个有机部分。是指在学校指导下,目的在
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和经验的教育活动方案和实施过程。
15、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学生在体育教学实际情景中预期产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标准。 16、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时用的教与学的方式的总称。
17、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在体育课程以外,以健身、保健、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课余
体育训练,以及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而举办的课余体育竞赛等的总称。
18、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
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9、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定位:1990年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
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20、课余体育竞赛的概念: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
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21、竞赛规程内容,一般包括:体育竞赛名称,目的,任务和要求,时间地点,参赛单位和人数,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
竞赛办法(分组,规则,录取名次和记分方法等),奖励办法,报名办法(各项目人数、资格、日期等),注意事项(服装,号码,队旗)等。 简答题: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认知发展特点:a,感知, b。注意,c,思维三方面的特点 2、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a情感,b意志两方面的特点 3、个性发展特点
二、学校体育的结构包括的三要素
1、运动教育:a体育与健康课程b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c课余体育训练d课余体育竞赛 2、健康教育: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的教育 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a教育活动中的体育b家庭中的体育 三、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1、学生因素:考虑从内容维度、时间维度和学习的性质三方面看学生的需求
2、社会的需要:考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的发展与变化对学校体育的要求 3、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考虑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本身的发展形式和趋势
四、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 2、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 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 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五、体育课程的特点
1、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 2、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 3、体育课程是情意类课程 4、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 六、体育课程编制的三个阶段
1、体育课程设计阶段2、体育课程实施阶段3、体育课程评价阶段 七、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 八、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
1、体能评价2、知识与技能评价3、学习态度评价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5、健康行为评价
九、体育学习的特征
1、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3、体育学习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进行 4、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5、体育学习对学生良好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到的作用 十、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1、认知与定向;特点:初步领会运动技能的要求,掌握主要动作或局部动作,注意范围窄,精神和肌肉紧张,动作
忙乱,不协调,有多余动作,难以发现错误。
2、联系形成阶段;特点:通过练习,知觉过程趋于完善,注意范围扩大。形成动作视—动联合表象,动作变的渐精
确、快速,但意外事件和特殊场合又会出现错误。
3、自动化熟练阶段;特点:动作联合成一有机整体并巩固下来,动作连贯,注意分配能力提高动作靠本体感受器来
调控,动作流畅、稳定、有力,达到自动化。
十一、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
1、指向性 2、调控性 3、操作性 4、灵活性 5综合整体性 十二、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1、强化体育教师对体育学习策略指导的意识,提高指导能力 2、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和运用的兴趣 3、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学习方法 4、为学生提供灵活运用体育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5、加强对学生进行认知训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的能力和水平 6、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十三、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 2、潜在性 3、多质性
十四、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1、根据来源:a校内体育课程资源 b校外体育课程资源 2、根据存在方式:a显性体育课程资源 b隐性体育课程资源 3、根据功能特点:a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 b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
4、根据形态:a人力资源b教学内容资源c校\\课外活动资源d设施资源e自然地理资源f体育信息资源 十五、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1、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 2、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效率。
3、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
动技术水平。
4、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5、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6、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十六、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1、目的任务的多向性2、活动内容的多样性3、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十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共同点:a提高运动成绩是主要目标b承担较大的运动负荷 c训练内容手
段的有机联系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训练的不同点:a学校课余训练的业余性b学校课余训练的基础性c学校课余训练的广
泛性d内容有相对系统性、专项性不强e方法与手段结合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
十八、组建运动队的步骤
1、确定训练项目2、参训运动员选拔(身体形态指标、生理机能指标、身体素质指标)
3、指导教师配备4、规章制度建立(训练制度、奖惩制度、比赛制度、教练员责任制、学习检查制度) 十九、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分类
1、年度训练计划 2、阶段训练计划 3、周训练计划 4、课时训练计划 二十、年度训练计划的内容
1、上一年度训练情况和本年度训练目标2、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及运动成绩所要达到的指标和心理训练要求
3、全年训练阶段的划分,各个时期身体训练和战术训练的比重与内容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4、参加比赛的时间安排5、检查评定训练效果的时间与方法。
二十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分类、概念及注意事项
1、重复训练法: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一种方法。
注意事项,a正确运用重复训练法(尽量不使其单调)b规定适量的练习负荷(有强度,有休息)
2、变换训练法:指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活动组合)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
一种方法。
注意事项,a明确目的与任务b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3、循环训练法:指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点的练
习,周而复始地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注意事项,a根据训练的目标确定各站的内容和站的数量b针对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确定负荷
c组合和变换循环练习的形式。
4、竞赛练习法:指运动员在比赛的条件和要求下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注意事项,a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b注意运用时机 二十二、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
课余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构成学校体育完整体系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可以
及时检查和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师生间体育交流。通过学校开展各种类型的课余体育竞赛激励青少年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集体项目的竞赛有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的养成,激发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对体育竞赛优胜者的奖励,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激发他们锻炼身体和发展才能的愿望;通过竞赛有利于普及各种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
二十三、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1、课余性 2、群众性 3、教育性 4、多样性
二十四、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1、性格,A教师的一般素质要求:a高尚的思想品德b热爱本职工作c谦虚好学
B体育教师的特殊要求:a具有良好的心理学品质b体育教师应具备活泼开朗的性格 2、专业知识,A教师的一般知识:a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b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B体育教师特殊的专业知识:最少一个项目的专项知识
3、专业能力,A教师的一般能力:a教育能力b教学能力c科学研究能力d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e其他方面的能
力
B体育教师特殊的专业能力:a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能力b应该精力充沛体魄健壮
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A,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内容多为加强力量和体形塑造)B,根据学生身体技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不宜过大过长)
第三部分:(0574)《学校体育学》样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终身体育:人们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
2、体能: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3、运动技能: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中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 4、综合密度: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有哪些特征?
答: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是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性特征;学校体育的统一性
与灵活性特征。
2、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答: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学校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体育活动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在增强学生的健康方面是相一致的。 3、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学目标是什么?
答: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促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表现为: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两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包括哪些阶段,各阶段的教法有哪些特点?
答:运动技能形成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时的教法特点是:运用语言与直观方法;注意“分解”、“定位”、“阻力”、“助力”等方法的运
用;适宜的运动负荷;注意教师语言和学生本身的视觉监督;尽可能缩短课与课之间的间隔;及时预防与纠正动作技术中的严重错误。
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的教法特点是:以完整练习为主;注意运用讲解、示范以及“定向”、“领先”等方法的运用;
适当加大运动负荷;注意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适当采用变换联系的方法;注意提高学生对动作技能自我评价能力。
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的教法特点是:运用重复练习法和变换练习法;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增加运动负荷;
加强动作教学与发展身体素质的结合;对学生动作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价。
2、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何异同?
答:相同之处是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教育、教养、发展任务的过程。
不同之处是:其他学科教学主要通过思想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体育实践课则是以
师生思想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来传授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体育教学有如下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正在阅读:
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AB05-30
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04-22
Excel最全使用技巧集锦 - 163种技巧 2012版04-03
【安全标准化】轧钢自评报告010608-11
请相信母爱的力量作文600字07-15
2014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四) - 图文10-24
如何避免犯挽回爱情中的六大错误?04-22
数据库oracle常用命令07-28
2020年优秀干部考察材料10篇09-12
高层建筑论文工程建设论文06-2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复习资料
- 学校体育
- 考研
- 综合实验报告LTE仿真实验
- (高三语文试卷合集)黑龙江2018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20份
-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例题
- 森林防火安全教育教案5
- 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的研究
- 物理化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 浅谈建筑工程合同管理
-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试题
- NC63往来核销操作说明
- 《函数的使用》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范文模板(5页)
- 福建海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
-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德育之顽石
- 西南科技大学 刘涌 JAVA 实验五 - 图文
- 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毕业考模拟题 外科学汇总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反比例培优专题
- 加行教材(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前行广释全部思考题及解答(仅供参考)
- 食品分析习题课件
- 配电站所物联网综合监控系统 - 图文
- 2018年对口升学电子电工类专业综合模拟试题(含参考答案)
- 英国眼镜市场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