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件

更新时间:2024-07-01 18: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世纪文学 公元五——十四世纪 历史文化背景

是欧洲多种文明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首先,众多蛮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 其次,古代希腊罗马的先进文化与蛮族落后文化的融合 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的产物 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思想特征 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突出爱国主义思想

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艺术特征

极大地拓展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描写与反映范围 艺术形式得到长足的发展,艺术形式更为成熟 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开拓 对文学情感特性和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 教会文学 骑士文学

民众文学:英雄史诗 城市文学 文人文学 1 、教会文学(正统文学 ;取材《圣经》) 体裁: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圣徒言行录、梦幻故事、宗教剧等。 作者:教会僧侣

主要内容: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 主要手法:梦幻、寓言、象征。 2 、骑士文学 兴盛地:法国

作用:宣传骑士道“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反映骑士与贵妇间的“典雅的爱情”,肯定对现世生活和幸福的追求。

主要内容: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

主要体裁: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1)骑士抒情诗

内容:描写骑士们的所谓“典雅的爱情”。 中心主题: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有反宗教禁欲主义束缚的作用)破晓歌最为有名。“普罗旺斯抒情诗的精华”(恩格斯) 2)骑士传奇(叙事诗) 内容:

类型:根据题材来源分为三个系统

古代系统:根据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改写。 不列颠系统: 拜占庭系统: 3、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产生于8—12世纪,由人民集体创作。主要内容反映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歌颂杰出英雄的事迹。欧洲几个主要的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史诗。

英国:《贝奥武甫》(8世纪)

《贝奥武甫》是中世纪古英语文学的最高成就。背景和情节都是北欧的。瑞典南部耶阿特族王子贝奥武甫到丹麦做客,帮助丹麦国王除妖。从陆地打到海底,杀巨魔,斗毒龙。贝奥武甫载誉回国,继承王位。50年后,贝奥武甫的国土受到一条火龙的危害。老年的贝奥武甫与火龙交战,杀死火龙,自己也牺牲。

法国:《罗兰之歌》(1080)

《罗兰之歌》是最早的古法语史诗,是11世纪法国流行的武功歌的代表作,歌颂查理大帝的武功和他的骑士们的忠勇。罗兰是查理大帝的侄儿,也是他忠实的骑士。在一次战斗中,他为了掩护查理大帝,遭到敌军包围和叛徒的陷害,孤军作战,壮烈牺牲。

史诗突出罗兰的忠君爱国精神和对上帝的虔诚。

西班牙:《熙德之歌》(1140)

《熙德之歌》是西班牙文学现存最古老的作品,叙述以熙德闻名的11世纪西班牙著名的军事统帅比瓦尔失宠于国王,最后获得谅解的故事。他被尊为西班牙的民族英雄。此诗现实主义特色突出。熙德的故事不断在史诗、纪事、民谣和戏剧中作为一种题材反复出现。

俄国:《伊戈尔远征记》(1185)

《伊戈尔远征记》是古代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全诗描写罗斯王公伊戈尔于1185年孤军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败被俘的故事。伊戈尔虽然被俘,最终逃脱,回国受到人民的欢迎。这首佚名史诗主要歌颂了伊戈尔的英雄气概,呼吁诸侯团结抵御外敌的侵略。因对后世的影响而著名。 德国:《尼伯龙根之歌》(1200)

《尼伯龙根之歌》取材古日耳曼人传说,描写尼德兰王子西格弗里王子毒杀怪龙,占有尼贝龙根族的财宝,抗击外敌,征服冰岛女王,迎娶恭太王妹妹克琳希德的故事,以后他被恭太王的亲信暗害,克琳希德进行了残暴的复仇,自己也被部下杀害。这部史诗歌颂了英雄西格弗里的高尚品德,揭露了封建主之间权势之争,姻亲杀戮。

谣曲:故事性的诗歌,不少作品塑造下层人民喜爱

的英雄,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平民意识。

英国:《罗宾汉谣曲》 4 城市文学

主要内容:适应市民的政治要求和生活愿望。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赞扬市民的勇敢和才智,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主要创作手法:讽刺,风格生动活泼。

主要体裁:韵文故事、叙事诗、抒情诗、市民戏剧 长篇叙事诗代表作:《列那狐的故事》和《玫瑰传奇》

叙事诗《列那狐的故事》

法国中世纪城市文学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动物故事集,由27组独立的短诗连缀而成。每个故事都以狐狸列那为主角,使整部故事诗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作者以兽寓人,借飞禽走兽的活动与生活,讽刺现实社会的丑恶现象。《列那狐的故事》也是一部吸引人的童话,受到人们喜爱。 第二节 但丁

但丁·阿利盖里(1265-1321)

生出于佛罗伦萨城一个 古老的贵族家庭 中世纪意大利最著名的诗人。

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一 生平

1、对他生活和创作最有影响的两件事,一件事就是他对贝亚特丽丝的爱。( “这个时候,藏在生命中最深处的生命之精灵,开始激烈地颤动起来,就连很微弱的脉搏里也感觉了震动。”《新生》) 但丁与贝亚特丽丝邂逅 罗赛蒂的作品《但丁的梦》

画的是但丁的《新生》中梦的一个场面:躺在床上的白衣少女是刚刚死去的贝雅特丽斯,引导穿黑衣的但丁来的是爱之天使,但丁见此痛苦不堪。两个梦之少女,正用永恒的布把比雅特丽斯永远覆盖上。另外一件就是:但丁的社会政治活动。(但丁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他的一生自始至终是迎着时代的风暴,用他的笔去进行战斗。)

“登别人的楼梯多么艰难,吃别人家的面包多么辛酸。”《神曲》) 二《神曲》

1、《神曲》原名“The Comedy of Dante Alighieri,a

Florentine by Birth But Not in Character。”(但丁———一个具有佛罗伦萨血统,但不具有其气质的佛罗伦萨人的喜剧)这里喜剧并没有戏剧的涵义。 2、 创作目的

透过《神曲》的细节来看,《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但丁想寻找意大利民族的出路,渴求祖国和平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在作品中他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愿望。 3、基本情节

《神曲》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形式,以自叙体形式描写但丁35岁在森林迷途遇险,遇到三野兽,得到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解救。他引导但丁游历了地狱和净界,但丁的恋人贝亚特丽丝引导但丁游历了天堂。

14世纪那不勒斯手抄本插图。但丁位于画面中间,一束阳光照射在他的身上。右边有三只野兽豹、狮、母狼向但丁冲来,但丁不由自主地扭头向后看,维吉尔出现在杏仁型的光环中,以一个超人的形象指引着但丁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第一部:地狱篇 地狱之门(罗丹作品)

《吻》(1884——1886) 现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 15世纪意大利画家维奇他手抄本绘画。画家以红色的暖调子来表现欲望的沉沦者,他们被罚在风中飘荡。但丁同情他们,昏倒在地。(第二层) 维奇他作品。插图再现了贪财者推着重物互相碰撞的情景。他们相互咒骂:“你为什么积聚?” 炼狱篇

16世纪西尼奥雷利作品。炼狱是一座山,因此画家画的守卫炼狱的两个天使站在两座峭壁顶上,用没有刀锋的破剑吓跑了地上出现的巨蛇。它的寓意很明显,蛇代表欲望,人们要用上帝的力量来驱散各种欲望的诱惑。

14世纪意大利手抄本插图。但丁要进入炼狱之门,首先需要经过三个台阶。画中,三级台阶形象地出现在炼狱门前。第一级白色,代表清醒的悔悟,第二级黑色,代表痛苦的悔过,第三级红色,代表赎罪的热情。天使在但丁进入炼狱门前,用剑尖在但丁的额头划了“P”字,代表他必须悔悟人类的7宗罪。这幅画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炼狱之门的故事,左边一幅是进山门前,右边一幅是已经走过台阶,正在进门,头已经进入山门,只有身子还在门框里。它是一个用图画叙事的过程,也表明但丁已

经实现进山门所需要的自我改变。 《炼狱》

14世纪意大利手抄本插图。画面中,4个骄傲者非常形象地肩负着沉重的大石头,异常费力地行进。4人的动作一致,表明人类骄傲的实质是一样的,它是阻碍人类进步的精神障碍。

14世纪意大利手抄本插图。易怒也就是火气大。画面中易怒者蜷曲在浓烟中,黑色的浓烟像一道屏障,把画面分割成了两个空间,屏障左边是但丁和维吉尔,右边是受惩罚的灵魂。它的象征意义也很明显,易怒发火使人失去理智,就像浓烟遮蔽了周围的一切。

上升中的贝雅特丽丝与但丁 《天堂》

14世纪晚期威尼斯手抄本插图。威尼斯画家用自然的形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神。圣父上帝坐在画中央,圣子耶稣坐在圣父的怀里,圣灵用通常的鸽子表现,它从圣父的嘴里飞出,正好飞在圣子的头上,好像圣子在接受圣灵的洗礼。用这样的图画表现三位一体,是非常奇异的构图想象。但丁跪在金制王座之前,长久地注视三位一体的神。整个画面是暖色调的红色,表现了天堂的喜气,格外引人注目。《神曲》的最后一行写:“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灵魂沐浴在光和爱之中。 《神曲》主题

《神曲》是一部人类灵魂的旅行史。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处于迷惘中的个人和人类可以凭借理性和哲学辨别是非、认识错误,从而走出迷途,最后依靠信仰,到达至善至美的境界。 《神曲》的二重性

《神曲》把但丁内心生活经验、宗教热忱、爱国思想和对现实的态度融为一体,囊括中世纪的学术文化,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典籍流传后世。诗作反映了但丁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歌颂上帝与批判教会

首先,歌颂上帝与批判教会。但丁本人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始终信仰宗教。他在《神曲》中满腔热忱地歌颂上帝,把圣徒安排在天堂,同时揭露批判现实教会的贪婪和残忍,让教皇下地狱。全书对教会的直接批判有20余处。但丁对教会的批判,使他成为宗教改革的先驱。 歌颂禁欲主义道德与肯定现实人生

其次,歌颂禁欲主义道德与肯定现实人生。但丁根据宗教禁欲主义观念,把人的七情六欲都当

作罪恶进行惩罚,爱情有罪,知识也有罪。同时他同情受惩罚的灵魂,肯定人的理性。他在诗中对各种知识的引用和阐述,使得《神曲》表达了中世纪整个精神生活,成为中世纪文学和哲学的总结。 号召人民斗争与寄希望好皇帝

第三,号召人民斗争与寄希望好皇帝。但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尽管被流放,仍在思考拯救祖国的途径。他主张政教分离,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同时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在天堂给在世的好皇帝预留位子。 中世纪的创作技巧 与近代小说的写实手法

第四,中世纪的创作技巧与近代小说的写实手法。《神曲》的结构表现了中世纪诗歌艺术的创作特点,梦幻形式,神秘描写,象征手法。在描写具体故事时,又表现了近代小说的写实性,直接描写,心理分析,使用意大利语言写作。 《神曲》的结构

游历过程构成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曲。每部33篇,“三”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象征。 “地狱”增加了一篇全书的序幕,全书共100篇,“十”是完全的象征,“一百”是完全中的完全。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突出成就是绘画、雕塑、建筑、科学。产生了一大批艺术家。美术的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文学的三颗巨星是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彼特拉克(Petrarch,1304-1374)

意大利抒情诗人,代表作是抒情诗集《歌集》,共300多首,主要歌咏诗人对女友劳拉的爱情。 十四行诗(sonnet)

彼特拉克对诗歌艺术的贡献是创造了十四行诗,过去也有音译为“商籁体”的。意大利语sonetto,英语、法语sonnet。 十四行诗每首诗有十四行,主要描写爱情,(love sonnet)。彼特拉克体押韵的格式是 abba,abba,cde,cde。后来传到英国,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押韵格式产生了变体。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薄伽丘(Boccaccio,1313-1375) 诗人、小说家。 出生商人家庭,生活于佛罗伦萨。与彼特拉克是挚友。因强烈的反宗教倾向受到教会仇视,死后

坟墓被教会挖掉。 著作《但丁传》。

代表作是短篇故事集《十日谈》。 《十日谈》

《十日谈》(Decameron,1348-1353) 薄迦丘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拉开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序幕。 故事写1348年佛罗伦萨爆发瘟疫,3男7女躲避瘟疫到郊外避难。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10人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 法国文学

法国文艺复兴文学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影响产生。16世纪,法王法兰西斯一世支持人文主义学术的研究,国王的姐姐那伐尔亲自创作小说《七日谈》,庇护受迫害的人文主义者。 代表法国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是长篇小说《巨人传》。 七星诗社

七星诗社是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的诗歌流派。由7个人文主义者组成,代表人物龙沙。具有贵族倾向。他们的诗歌肯定现实生活,歌颂自然和爱情。 1549年杜贝莱执笔《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七星诗社宣言书。法国文学史第一部文艺批评论著。

拉伯雷(Rabelais,1494-1553)法国文艺复兴最重要的小说家。早年当过修道士,热心学习希腊文,受到保守派迫害。以后研究医学,1532年到里昂正式行医。学识广博,对医学、法律、数学、地理、植物、几何、考古、音乐、神学、哲学均有研究。 《巨人传(Gargantua and Pantagruel,1534-1553)长篇小说,拉伯雷的毕生巨著。

拉伯雷一生只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就是《巨人传》。出版后风行一时。同时受到巴黎神学院的反对,把它列为禁书。后来在国王的准许下,全书得以出版。 西班牙文学

西班牙文艺复兴在法国之后得到发展,16世纪后半期达到繁荣。

16世纪初期,西班牙在地理发现中扩张世界市场,成为称霸欧美的海上强国。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得英国打败,经济衰退。

西班牙文学在16世纪得到发展,主要成就是小说和戏剧。小说方面创造了新体裁流浪汉小说。 小说方面的最大作家和最高成就是塞万提斯和他的《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的典型意义

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正面喜剧形象。在他身上存在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矛盾,由此形成了 他的独特的带有悲剧意味的喜剧性格。

他概括了各个时代强调主观动机,忽视客观效果,脱离实际的人的特征。他给人的启迪是,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 英国文学

16世纪后期,人文主义文学在英国达到顶峰。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戏剧。 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派是指16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他们多数是大学毕业生,这一批作家致力于英国戏剧改革,把戏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些剧作家包括托马斯·洛奇、约翰·黎里、乔治·皮尔、克利斯托弗·马洛、托马斯·基德等。

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内容

人文主义文学所反映的基本内容就是人文主义思想。它的基本精神有以下几点:

1.以人为中心,赞美人性的美好,反对神的权威。

2.宣扬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追求现世人生幸福。比如彼特拉克宣称:“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3.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 4.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成为时代口号。 拉伯雷《巨人传》是一部歌颂科学知识,反对蒙昧的书。

人文主义文学艺术特征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因素结合,不拘泥细节的真实性。比如《巨人传》的描写。

2.表现人物激情,侧重道德心理刻画,不重物质经济关系的探索。

3.采用民族语言写作,各国民族文学诞生。 ( 中世纪文学国别性不强,骑士传奇在英德法流传。资本主义出现,世界格局划分,形成了民族市场,过去的部族语言变成民族语言。 ) 4.创造新体裁。 ( 流浪汉小说和悲喜混杂剧。) 悲喜混杂剧

悲喜混杂剧是文艺复兴文学的创造,它突破了古希腊罗马戏剧的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在一出戏里,

悲剧喜剧因素结合。由意大利剧作家瓜里尼首创田园诗体的悲喜混杂剧。这个新剧种是对美学的戏剧范畴的发展。

悲喜剧因素掺和在一起,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莎士比亚戏剧为悲喜剧因素的结合提供了范例。 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是文艺复兴文学的独创。它是商业文化的产物,地理大发现和世界旅行的直接后果。描写城市下层小人物的流浪冒险,旅途见闻。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的西班牙,“流浪小说”(Picaresque)源于西班牙语picaro,意思是“违法者”、“无赖”,这个名称表明了流浪汉的身份特征。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代表作是佚名的《小癞子》,全名为《美托思河的小拉撒路》。主人公小癞子是欧美小说史上的第一个流浪汉。 十七世纪文学

本节是17世纪文学概述,了解17世纪英国文学、巴洛克文学、古典主义文学。17世纪英国文学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紧密联系,代表作家是弥尔顿。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于法国,流行于欧洲,重点掌握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和戏剧创作规则三一律。 一、英国文学

16世纪文艺复兴之后,英国文学走过了莎士比亚的高峰,进入一个平缓期。

17世纪英国文学是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联系在一起的。主要作家有班扬、弥尔顿。17世纪后期的英国诗人、剧作家、文学批评家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属于英国的古典主义作家,一生为贵族写作。代表论文是《论戏剧诗》,他的讽喻诗开创了英国讽刺诗的传统。

班扬(John Bunyan ,1628-1688)是英国小说家,青年时代正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参加过议会军队,接触了克伦威尔军队中左翼教派的宗教生活和清教徒生活,影响了他以后的创作。因反对王政复辟,宣扬清教徒信仰,曾被囚禁12年,在狱中写作《天路历程》。 《天路历程》

《天路历程》(1678,1684)是班扬的代表作,梦幻寓言小说。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叫基督徒(Christian),他从故乡“毁灭的城市”逃出,开始了他的天路历程。他弃绝罪过,坚持真理,排除万难,最后达到幸福的天堂。基督徒是个具有寓言性

质的通名,是正直人类的代表,象征人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小说结构有流浪汉小说的特点,通过旅途见闻反映英国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讽刺贵族阶级的腐败现象。班扬在语言和小说技巧方面为18世纪斯威夫特和笛福的小说铺平了道路。 弥尔顿

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英国诗人,政论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和革命文学的代表,生于富裕的清教徒家庭。他在政治上是激进派,宗教上属于独立派。革命期间,他写了很多政论文,批驳国内外反对派对革命的污蔑和攻击。40多岁双目失明,由他口述,女儿记录,写出了他一生的三部杰作,史诗《失乐园》、《复乐园》,悲剧《力士参孙》。 古典史诗的终结

弥尔顿的两部史诗,特别是《失乐园》,是古典史诗的最后一部杰作。西方古典史诗从荷马史诗开始,形成了写英雄史诗的传统。《失乐园》直接继承了荷马史诗和维吉尔史诗的传统。它不仅是宗教史诗,也是一部心理叙事诗,探索精神道德。它标志着英雄史诗的结束。

黑格尔在《美学》中总结史诗,提出史诗在18世纪被小说替代。

西方史诗自弥尔顿之后让位于小说。欧美小说继承了史诗传统,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史诗。 二、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文学的名字是从巴洛克艺术而来。它与巴洛克艺术风格一致, 内容上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艺术上借鉴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语言雕琢,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巴洛克文学属于贵族文学,它在各国文学中都有反映。 意大利巴洛克文学

意大利是巴洛克艺术的发源地,马里诺诗派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马里诺(Giambattista Marino,1569-1625)是意大利诗人,一名马里尼(Marini),他的成名作长诗《阿多尼斯》取材于罗马神话,描写爱神维纳斯爱慕美少年阿多尼斯,遭到战神报复。情节曲折,采用比喻、对偶、夸张手法,雕琢词藻,追求华丽的形式。他的诗歌反映了17世纪意大利贵族阶级的趣味。以后,秉承这种风格的“马里诺诗派”在意大利风行一时。

西班牙贡戈拉诗派属于巴洛克文学,由西班牙诗人路易斯·德·贡戈拉(Luis de Gongoray Argote ,1561-1625)开创,他的前期作品具有抒情和讽刺

的特点,后期诗歌雕琢,晦涩难懂,形成贡戈拉派。代表作是长诗《孤独》。贡戈拉诗歌风格讲究辞藻和修饰,他经常运用拉丁语句法和缺乏逻辑的隐喻,贡戈拉风格在17世纪西班牙诗坛占据了统治地位。20世纪初,人们重新认识贡戈拉,超现实主义所具有的巴洛克矫饰主义风格与贡戈拉有关,他的文风在超现实主义文学中重现。 法国贵族沙龙文学

17世纪法国贵族沙龙文学也是巴洛克文学。在宫廷贵族的客厅,贵族文人聚集在一起,谈论文学艺术和政治问题。为了显示自己的特权地位,贵族在沙龙的言谈举止都表现高雅,由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也矫揉造作。沙龙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杜尔菲(1568-1625),代表作是长篇田园体小说《阿丝特莱》,描写贵族的风流韵事和悲欢离合。长篇历史小说描写贵族冒险轶事和战争故事。沙龙文学脱离现实,崇尚华丽的辞藻,遭到古典主义作家的讽刺和抨击。莫里哀曾创作《可笑的女才子》(1659),讽刺沙龙习气。

英国玄学派诗歌The Metaphysical Poems

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具有巴洛克风格。玄学派指英国17世纪以约翰·多恩为首的一派诗人,还包括赫伯特、马韦尔、克拉肖、亨利·金、克利夫兰、特勒贺恩、沃恩、考利、凯利、拉夫莱斯等。其中有些诗人在风格和内容上也属于“骑士派”,如克利夫兰、凯利、拉夫莱斯。

他们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文学团体,只有在诗歌风格上有共同点。首先用“玄学派”这名词的是17世纪英国诗人、批评家德莱顿,他指出多恩这一派诗人太学究气,他们用哲学辩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怪僻晦涩,韵律不流畅。18世纪英国批评家约翰逊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派的特点,指出“玄学派诗人都是学者”,他们的“才趣”在诗歌中的表现是“把截然不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从外表绝不相似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着的相似点”,“把最不伦不类的思想概念勉强地束缚在一起”(即所谓“奇想”)。

约翰.多恩(1572__1631)

玄学派诗最著名的比喻 -- 夫妻似圆规

多恩把夫妻双方的作圆规的两脚。女方是定脚,永远在中心,但是当男方开始转动的时候,女方也随之旋转,这表明男女双方互相理解,互相支撑,忠贞于彼此。 德国巴洛克文学

德国马丁·奥毕茨、格吕菲乌斯等的作品也属于巴洛克文学。总的说来,巴洛克文学具有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情绪,将神秘的隐喻与自然主义描写结合起来,大量运用复杂奇特的比喻、对偶、俏皮、拟声等修饰手段。 三、古典主义美学

古典主义美学的突出特点和对美学的主要贡献,就是崇拜理性。

古典主义美学从理性出发,认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通过个人服从国家来实现的,目的是要严守秩序,服从君主专制的国家机器。因此,他们用理想主义、思辩性、几何学来解释美、和谐、比例这些审美范畴。

明晰性是美的最基本的特征,局部与整体的和谐是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基础。一切模糊不清的、不明确的、不可理解的东西都是丑的。 布瓦洛

古典主义美学的代表是布瓦洛(1636—1711)。布瓦洛是古典主义的总结者和立法者,他是古典主义悲剧作家高乃依、拉辛和喜剧家莫里哀的好朋友,他在文艺理论方面总结了古典主义作家的经验,写成了诗体的理论著作《诗的艺术》(1647)。这本书经路易十四亲自过目,成为古典主义的法典。 布瓦洛的美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尊重理性,一切从理性出发,一切也以理性为归宿。他认为理性是艺术的最高准则,提出理性、真、自然三位一体的主张:为了求美就要求真,也就必须摹仿自然。他所说的自然指的是体现在事物中的“常情常理”,人性自然。 布瓦洛的美学原则

1、理性原则:要求文章要有理性,情节要合情合理,文艺作品要体现普遍存在的真理。 2、自然原则:要求故事要逼真,性格要相称和一贯,人物要显示人性的善恶。 3、道德原则:要求文艺必须有社会教育意义。

布瓦洛的一切文艺法则都建立在他的美学原则上,其中虽有合理可取的因素,但作为法规却束缚了作家的创作才能。他的《诗的艺术》对法国和欧洲的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成为欧洲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三一律 三一律亦称“三整一律”,它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剧本创作规则。规定剧本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只能有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在一天之内完成。

三一律形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它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继承和曲解。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希腊悲剧情节的“整一性”,演出时间以太阳运行一周为限。文艺复兴意大利学者提出“一个事件,一个整天,一个地点”的主张。 三一律有利于剧情的简炼集中,但它束缚了剧本的自由创作,在浪漫主义兴起后被打破。 三一律是君主专制思想要求一切事物规律化、秩序化,在文学艺术上也要建立规则的体现。 四、古典主义悲剧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是高乃依和拉辛。他们的悲剧代表正统的古典主义,是具体化的贵族意识,具有贵族倾向。古典主义悲剧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着重表现在他们的创作中。

高乃依(1606—1684)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出身律师家庭,长期从事律师事务。1629年开始创作。

代表悲剧《熙德》(1636),其他重要悲剧《贺拉斯》、《西拿》、《波利厄克特》。作品充满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热情。悲剧调子是理性战胜情感。人物多采用罗马史上的英雄。气势悲壮激越。 英雄悲剧

高乃依的悲剧表现悲剧英雄理性与感情的冲突,悲剧英雄的性格在于以公民义务战胜个人激情,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家庭幸福。把爱情摆在次要地位。情节动人重于心理描写,英雄气概重于儿女情长。主张悲剧写重大题材。

“悲剧的庄严,要求诗人描写一些重要的国家利益,一些比爱情更崇高更有男儿气概的激情,比如雄心壮志或血海深仇,使我们看到比情人之死更重大的不幸。”(《诗剧艺术谈》) 《熙德》

高乃依的悲剧《熙德》: 西班牙贵族青年罗狄克为了家族利益,失去了和施曼娜的爱情。又为国家利益,克服失恋的痛苦,走上战场,拯救了国家。他成为民族英雄,被人尊称“熙德”。国王英明贤达,让罗狄克与施曼娜结为夫妇。 本剧提出了放弃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德标准。 拉辛

拉辛(1639—1699)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家,出身财政官家庭,本人做过路易十四的史官。写作11部悲剧,一部喜剧。代表作是《安德洛玛克》和《费德尔》。

悲剧调子是情感战胜理性,人物常常采用希腊

史上的美人,多缠绵悱恻的艳史。情调阴柔平淡。 性格悲剧

拉辛的悲剧是性格悲剧,心理描写占主要地位,以恋爱心理为主。不重情节,以人物的动机和希望来决定情节的发展。

悲剧主人公都是平凡的弱者,多愁善感,意志薄弱,始终受感情冲动支配,悲剧结局是人物为情欲而牺牲。 《安德洛玛克》

拉辛的悲剧《安德洛玛克》取材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同名悲剧。拉辛把它改编为一部宫廷内部多角恋爱,互相残杀的悲剧。

《安》剧写了4个人的爱情纠葛。国王卑吕斯(阿喀琉斯的儿子)不顾国家利益,要娶女俘安德洛玛克(赫克托耳的寡妻),遭到未婚妻爱妙娜(海伦的女儿) 的嫉恨,命令追求自己的使节奥赖斯特(阿伽门农的儿子)杀死卑吕斯。卑吕斯死后,爱妙娜又悲痛自杀。奥赖斯特见状疯狂。3人在理性与感情冲突中做了情欲的牺牲品,惟有安德洛玛克做到理性与感情的统一。为了保全儿子,她答应与卑吕斯结婚,却决定在结婚仪式后自杀,保全名节。

五、古典主义文学特点

1.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贤明君主

这一特点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他们希望结束封建割据的局面,主张国家统一。高乃依的悲剧《熙德》突出表现了这一特征。即使莫里哀的喜剧,也表现了这一特点。《伪君子》猛烈抨击教会,讽刺教会的伪善,但是在剧本的结尾,他还是塑造了一个英明的国王,将伪君子达尔丢夫逮捕,保护奥尔恭一家免遭陷害。 2.崇尚理性原则,遵守公民义务

理性是古典主义作家创作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指出:“首先必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拉辛的悲剧《安德洛玛刻》是这个原则的代表作。

3.摹仿古代文学,重视艺术法则

创作题材:古典主义悲剧大都取材古希腊罗马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

文学体裁:古典主义理论家把戏剧体裁分为高雅的和卑俗的两种。悲剧是高雅艺术,语言高尚典雅,喜剧是卑俗艺术,语言俚俗。

创作规则:强调服从古代的法则,戏剧必

须遵从“三一律”。 十七世纪剧院 背景

文艺复兴运动对个性自由的片面追求,造成人为的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混乱的局面,加上西欧的战争,使人们意识到理性、秩序的重要性。

欧洲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种制度的搏斗与妥协.

哲学家笛卡儿的唯理主义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 十七世纪上半期: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时期 弥尔顿 约翰·班扬 约翰·德莱顿 弥 尔 顿

特色:强烈的革命精神,浓厚的宗教色彩。 长诗《失乐园》亚当 夏娃 撒旦 《复乐园》

诗剧《力士参孙》非利士 大里拉 古典主义基本特点

拥护王权,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崇尚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

模仿古代,要求规范化的艺术形式,强调三一律.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30—40年代,代表作家高乃依 第二阶段:50—70年代 全盛时期 悲剧作家拉辛、喜剧作家莫里哀,寓言作家拉·封丹 第三阶段:80年代至18世纪初 衰落时期 代表作家 彼埃尔·高乃依 让·拉辛 尼古拉·布瓦洛 让·德·拉封丹 莫里哀

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 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

义务与情感的矛盾,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人物多为意志坚强的理想人物。 让·拉辛(1639—1699)

古典主义悲剧的后期之秀。最典范的古典主义悲剧诗人

《安德洛玛克》尼古拉·布瓦洛 古典主义理论家 总结了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成就,制定了古典主义的法则。

理性是文学批评的原则 让·德·拉封丹 寓言诗人 动物故事 《 寓言诗》 (1668—1694) 1)揭露统治阶级反对强权政治 《狼和小羊》、《患瘟疫的野兽》

2)生活哲理:

《蝉和蚂蚁》《乌鸦与狐狸》 《农夫和他的孩子们》 莫里哀

夏多布里昂说:

莎士比亚发现了戏剧艺术,莫里哀把它发展到完美境地,------他们两人分治了笑和泪的王国. 共创作30部剧作,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1645—1658) 情节喜剧时期 《冒失鬼》(1655) 《爱情的埋怨》(1656年,)

第二时期(1659—1663)风俗喜剧时期 《可笑的女才子》 《丈夫学堂》 《太太学堂》

第三时期(1664—1669)风俗喜剧时期 《伪君子》(1664) 《唐璜》(1665) 《恨世嫉俗》(1666)

第四时期:(1669—1693)喜舞剧时期 《贵人迷》(1670) 《司卡潘的诡计》(1671) 《无病呻吟》 莫里哀 讽刺喜剧

消极面:迎合宫廷趣味,认为只有宫廷才能对艺术作为正确判断。人物类型化 典型形象、集中和夸张的手法

《伪君子》(《达尔杜弗》)(1664—1669) 古典主义喜剧的典范,代表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五幕剧

巴黎富商:奥尔恭 教士:达尔杜弗 女儿:玛丽雅娜 儿子:达米斯 妻子:欧米尔 女仆:桃丽娜 作品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通过虚伪丑恶的宗教人士达尔杜弗的成功塑造,揭露了社会的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伪善、狠毒、荒淫无耻和贪婪的行为,并指出其欺骗性和危害性。达尔杜弗

伪善、“故作虔诚的奸徒”的代名词。

1 表面上达尔杜弗是个十分虔诚的宗教信士,人类“良心的导师”,事实上是以宗教为幌子,进行诈骗的恶棍。

2 表面上达尔杜弗是个节食苦修的苦行主义者,事实上是一个贪图吃喝的享乐主义者。

3 表面上达尔杜弗是个宗教禁欲主义者 ,装得道貌岸然,不近女色,其实是个下流无耻之徒。 艺术特征:

1.古典主义原则

2.“三一律”戏剧冲突集中,但不能展示广阔的社会风貌

3.构思新颖,结构严谨

4.矛盾冲突集中尖锐(喜剧中插入了悲剧的因素),层次分明

5.吸收了民间喜剧(民间口语、俚语、谚语等和各种喜剧体裁的艺术手法)成分,增加了剧本的喜剧效果。

6.夸张、对比、讽刺手法的运用,漫画夸张式的描写。

7.语言生动,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 《失乐园》插图 《失乐园》插图 英国内战场景 回背景 回作品

《可笑的女才子》 《吝啬鬼》(《悭吝人》) 回法国

十七世纪法国喜剧 拉辛

《安德洛玛克》 《天路历程》 班扬

参孙被刺瞎眼睛 参孙击杀非利士人 力士参孙

法国巴洛克音乐的繁盛—拉摩 回巴洛克 [西班牙]贡戈拉 回巴洛克

18世纪文学 (启蒙文学) 重点:

1.启蒙文学的特征。 难点:

1.浮士德形象及与靡非斯特的辨证关系。 一、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 1、启蒙运动的内涵

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封反教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一词的含义,在英语和德语中是“启迪”;在法语中是“照亮”。在启蒙运动中引申为:以近代哲学、文化的光辉,照亮被教会和封建专制思想笼罩的愚昧黑暗的社会,进一步解放思想,恢复理性的权威。

2、18世纪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1)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文学思潮,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2)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

3)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正剧、哲理小说等。

4)艺术手法的丰富多彩。 二、启蒙文学的成就

(一)法国的启蒙小说和启蒙戏剧 1 、四大启蒙思想家的启蒙小说

孟德斯鸠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是启蒙文学第一部代表作。通过160封书信,揭露讽刺了上流社会的种种生活恶习,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色彩。 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伏尔泰哲理小说代表作:《查第格》、《老实人》、《天真汉》等。

启蒙运动的中坚狄德罗著哲理小说代表作有:《修女》、《拉摩的侄儿》和《宿命论者雅克》。 卢梭哲理小说代表作:《爱弥儿》探讨教育问题;自传体小说《忏悔录》名为忏悔,实为控诉,表现作者严酷的自我批判精神以及对丑恶现实的抗争。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描写纯洁爱情,控诉封建门第观念和家长专制思想对美好爱情的摧残。 2 、博马舍的启蒙戏剧

《费加罗的婚姻》是其代表作,通过仆人费加罗与其主人伯爵之间的斗智斗勇,表现平民阶级的胆识、才智,揭示腐朽堕落的贵族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二)德国的启蒙文学和“狂飙突进运动” 德国的启蒙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

1、启蒙时期:莱辛是德国文学的奠基者,启蒙文学的代表。代表作:美学著作《拉奥孔》、戏剧评论集《汉堡剧评》和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等。 2 、“狂飙突进运动”时期:青年歌德和青年席勒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赫尔德的理论建树。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苦闷。

3 、古典文学时期:

以席勒和歌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主义文学,与古典哲学和古典音乐共同造就了德国古典文化的辉煌时代。古典派企图以艺术改良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他们倾慕希腊艺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希望通过塑造“和谐的人”,进而建构“和谐社会”。

(三)英国的启蒙文学和现实主义小说

英国的启蒙文学以现实主义小说的成就最高,继承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传统。代表作家及作品: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塑造了一个“真正的资产者”形象。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近乎“黑色幽默”的手法,揭露讽刺现实弊端,表现启蒙主义理想和价值观。 菲尔丁的《汤姆·琼斯》代表了英国 18 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感伤主义

1) 60年代至80年代末,在英国出现了感伤主义文学。它不仅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而且也是现代派文学的源头。

2)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3 )感伤主义开辟了一种以心理感觉为载体掺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述方式。其主要特点是置感情于理性之上,重点描写人物的不幸和痛苦,揭示其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塑造的人物大多具有多愁善感的特征,以唤起读者的同情。

2、产生背景:18世纪后期,由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大批中小资产阶级深感贫富悬殊,自己的社会和生活地位难以保障,不满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残暴和虐待,对理性社会表示失望,又不理解社会变革的必然 趋势,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哀怨情绪油然而生。感伤主义正是中小资产阶级这种情绪在文学中反映。 3、代表作家:哥尔德斯密斯 歌德

歌德(1749—1832)不仅是迄今为止德国最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而且也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同时,他还是画家、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美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并且他长年担任过魏玛宫廷剧院的经理。他多才多艺,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 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 胸襟狭隘的庸人”。 ---恩格斯

哲学家谢林说:

“歌德活着的时候,德国就不是孤苦伶仃的、不是一贫如洗的,尽管它虚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伟大的、富有的和坚强的。” 1774年第一版《少年维特的烦恼》 体裁: 书信体小说 主人公:维特 绿蒂 维特的烦恼:

1. 爱情的烦恼 2.事业的烦恼 《浮士德》 一幕序曲 两个赌赛

五场悲剧 :书斋悲剧 爱情悲剧 政治悲剧

艺术悲剧 事业悲剧

《浮士德》的思想意义

1、《浮士德》最重要的思想价值在于,歌德运用艺术象征的方式,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表现了他所理解的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运用形式及其发展演进过程。

2、歌德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300年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与总结。 3、《浮士德》也反映出了此时德国及其欧洲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家的历史局限性 。 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既是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也是当时欧洲先进知识分子的艺术象征。

从哲学层面来看,浮士德是“肯定”精神的具体形态;从道德和伦理学层面来看,浮士德又是“善”的代表 ;从社会学的层面来看,浮士德又体现出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某些思想与行为特征:他不满现状,渴望追求美好的理想,并不断赋之于行动。因此,也可以说,浮士德是新兴资产阶级积极精神的代表。

浮士德的性格也是充满矛盾的,是一种灵与肉的矛盾,实际上是理智与情欲、进步与停滞,上升与沉沦的矛盾,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两重性的表现,也是歌德眼中至善至恶矛盾在具体事物运动中的反映。

靡非斯特的形象

“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靡非斯特,他是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消极、否定精神的象征。 董问樵:《〈浮士德〉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1月版。

冯至:《〈浮士德〉海伦娜悲剧分析》,《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二辑,1980年8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0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