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解说词复习题库

更新时间:2023-11-18 18: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电视解说词的创作或使用并不是完全是一种传统意义的写作,更准确和科学地说法应当是一种“处理和安排”。

“解说词”一词的广泛使用,应该来自电影纪录片,就是我们所说的非虚构的电影。

电视解说词研究的两种分歧:一种是重视派,强调语言文字在电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一种是排斥派,基本否认或轻视语言文字在电视传播者能够独立的价值和意义。

电视解说词和电视其他手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互为存在的前提。

电视解说词更擅长表现生活中那些抽象的、哲理性的内容,那些想象性的感情体验,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

电视语言的主要优势所在:

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强大的传播系统,真正实现了语言的跨时空交流和传播,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是空前的。以逼真的图像和声音记录还原生活,成为记录人类文化的形象载体,改变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利用语言的综合分解能力,使传统艺术的融合交流更加自如频繁,再生和创新呈现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语言的综合优势,使他拥有丰富的表现技巧和创造能力,艺术反映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大大提高。 电视语言构成的基本原则

一是服从大局,一切从更好地表现主题出发,照顾总体结构和基本风格;二是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寻找最佳的配合方式,尽量做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我们制作一部电视节目,总要拍摄大量的素材,要有一定的片比。一般情况下,可供选择的库存部分越多,选择的准确度越高。

画面作为象征和隐喻符号,注意避免单一性和凝固化,要善于创造性地寻找崭新的形象载体;善于从生活的自然流程中发现其具象征意义的形象;注意象征画面的多义性和暧昧性,使观众获得多方面的形象感受。

在使用及理解象征和隐喻形象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对形象的理解有着自己的文化习惯。第二,人们不同的修养、心境、经历,也会影响他们对形象象征的理解。第三、象征应该是“雾里看花”般地“隔层同视”,产生“似花非花”的效果,绝不是洞若观火。第四,如果某种形象的一种象征意义被过多地反复使用,它的艺术价值会相应递减。

在创作中,象征和隐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尽量寻找全新的形象作为象征或隐喻的载体,努力创造崭新的一次性的象征符号;其次,尽量利用节目过程中,现实生活的进程中出现的细节、道具,赋予它象征的作用和意义,不一定是节外生枝,硬加上去的形象。第三,注意象征画面的多义性和暧昧性,不要一览无余,直截了当。

电视解说词使用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 画面的某些明显的不足和局限:

1.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难以完整再现。为了弥补画面材料欠缺造成的遗憾,电视编导们经常采取用“空间”表现“时间”的办法。文字的报道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追忆、回溯、描述过去发生的事实。2.画面无法预测和展望未来。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利用解说的虚拟性和想象的能力,调动观众想象的未来场景。3.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对于复杂的人物内心活动,画面揭示起来相当困难,即便使用解说,也应该十分慎重。要注意对心理过程的具体交代及对心理环境的充分渲染来营造铺垫。特别注意对心理揭示分寸感的把握,避免过于主观的臆测。它可以配合适当的采访,人物内心独白,主人公自述,尤其是感悟心灵的音乐,恰到好处地做直接的揭示或剖析,引导观众深入体验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4.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在制作一部电视节目时,在适当的时候需要提炼主题、概括主题、表现主题,需要进行必要的升华、深化与判断评论。在这方面,画面表现起来相当困难。5.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电视解说词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多释性的画面创造一定的指示关系,为其定向,为观众理解画面开通一条既定的渠道。6.无法全部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画面无法满足观众了解全面信息的

1

需求。对于大的时代环境背景,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各种关系和复杂联系,则难以通过画面做出完整的传达。甚至连起码的时间、地点、姓名、职务、出事原因等也无法具体说明。图像虽然可以再现事物具体的形态、色彩、运动方式和存在方式,但对事物形象的其他诸多特性,如冷热痛痒、软硬滑糙、辛辣香臭等诉诸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器官的方面,则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确切反映。

电视解说从构思、行文到结构形式,都有许多和文学写作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集中起来,就是要为看而写。

为看而写的两层涵义: 第一, 第二,

电视解说的文字中包括有一定量的潜台词,及没有直接说出,但可以感觉到这样的意思,随时把观众的注意方向上引导。这样的潜台词就是“请看画面”。

电视解说词在表述过程中应该有大量的、足够的指代性语言。如“这个那个、这些那些、这里那里、如此这般”以及“他、他们”之类的指示代词要特别多。

解说并不去具体描述画面形象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也不用详细交代画面充分交代的内容。解说仅仅用一个指示性的代词一带而过,给观众一个提示,至于究竟是什么,具体怎样,请你自己去看好了。利用语言的借代特点,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省略了繁杂重复的交代描述,同时,为解说其他内容提供了画面的基础和支点。

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主要是指,

电视解说不去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的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单独存在,也不能独立成章。什么情况下说,什么情况下不需要说,何时介入,何时退出,说到什么程度,说成什么风格,哪些出声音,哪些出字幕,只有把握分寸火候,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

解说词创作需要注意的五个主要问题:

(1)尽量用画面讲故事和叙事,不要依赖解说和采访,一般情况下,解说越少越好;想方设法提高画面的叙事能力,是电视解说创作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2)解说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对画面充分展现的内容,没有必要做重复的解释,避免看图说话式的撰写解说;解说应该交代画面之外更多的信息;(3)在一般情况下,解说的最后完成应在画面编成之后;文字脚本面临一个“电视化”的过程,不能直接作为解说使用;(4)不要追求解说自身文字形式的完美;解说在文字上的缺陷,正是它形式的特点;5)不要描绘景色,描写人物;在有画面呈现的情况下,用不着解说费力进行描写。解说不要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

电视节目文字脚本的写作:

要注意前期拍摄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充分考虑它的可操作性。要注意画面表现的形象性和可视性。在文学脚本阶段,最好确定下将来节目的叙事角度和叙事人称。 解说词是一种“镶嵌”。

解说手段在电视节目中的主要功能是:

延伸画面,扩大信息含量,补充画面不足,挖掘画面内涵,渲染烘托气氛,提炼升华主题,连接画面实现语言蒙太奇,顺利过渡转场,协调电视片的转化艺术效果。(补充、引导、强调、渲染、延伸、过渡、压缩、概括、对比、整合)1.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2.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放大画面的信息点,强调突出关键性细节。3.挖掘画面内涵,丰富提升画面表现力。4.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5.连接画面,顺利过渡转场6.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

寻找过渡因素途径:

1、首先,从前面的解说语言中寻找合适的语言因素,可以为后面段落的画面所借用。由于词语在听觉上的关联,转换起来就比较自然。语言词汇中有许多非常多变的因素,是解说过渡可以灵活运用的。比如词语的多义性、双关性以及谐音、借代、活用、改变词性等修辞方法,设计合适的过渡语言。

2、另外还可以在画面内寻找过渡因素。在设计过渡语言是,需要认真观察画面,充分理解编辑意图,细心捕捉画面内某些造型因素,比如形态、动作、光线、色彩、细节等,都可以拿来作为过渡因素使用。

2

3、为了画面段落之间的流畅,编辑常常需要通过一些中性的过渡画面转场,这些过渡画面没有明显的针对性,处理起来比较自由。如果辅以适当的解说,可以使过渡更加自然。这就需要解说设计得具有一定的引导性。

4、另外画面内还有许多内在的逻辑因素,可以利用来设计解说进行过渡。只是需要细心观察,反复琢磨,才能避免生硬拉扯,做到自然妥帖,使观众顺利接受。

除了一般新闻稿件所要求的准确、客观、真实、简明等具有共性的方面之外,电视新闻消息文字稿写作注意:

(1)突出新闻事件的时效性因素:(2)交代新闻事件背景因素;(3)强调主要信息,确定报道的角度、方向与主题;(4)帮助画面提高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尤其是对现场同期声和现场采访的使用,更需要解说的牵线搭桥,作为基金的策应。画面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记者在现场的切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全感式的报道现场的冷暖、气味、风速、触感等,都可以运用语言的独特魅力,唤起观众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经验感受,强化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5)根据不同的播出时段,相应调整不同手段的使用程度和比重。消息类电视新闻稿件主要是客观报道新闻事实,文字稿的作用虽然重要,但应尽量避免个人主观倾向的过分显露,个人情感好恶的外在宣泄。要学会用事实说话,主观倾向往往隐蔽在对事实的选择、排列、侧重和强调之中。

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一事一议的特点,有具体的新闻事件出发,引发出对某一普遍问题、某一社会现象的评论。

由于画面所具有的现场实感,所呈现的细节特征有很强的针对性。评论部分切不可任意夸大,无限上纲。尤其在作结论时,更要慎重把握语言的分寸,推敲斟酌表述的方式,尽量避免直接做主观的结论和是非的评判,而是水到渠成地引导观众去思考,自己去下结论。

电视评论的特点是以实带虚,实的部分主要由画面叙述传达,虚的部分,即分析评述主要依靠文字解说。

电视新闻评论分析多于评论,解剖多于判断。所以,在电视新闻评论中,主观与客观、画面与解说、感性与理性,过程与分析、事实与评论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得当。

在深度报道的调查类评论中,事件的发展和真相主要通过记者的调查采访获得,记者的调查轨迹往往是事件真相的披露过程。画外解说在此类节目中,一般不承担主要的叙事功能。

电视深度报道解说大多在下面这些地方发挥作用:引出故事;交代时空背景;压缩调查过程;缕清因果关系和人物关系;对抽象信息、相关资料的介绍(如数字);提请观众注意关键细节;做必要的点评。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问题的提出,结构全片,整合散乱的信息,评论的色彩隐含其中。

夹叙夹议电视节目。注意选择评论事件的“可析性”和转场过渡的衔接;

直接分析评论节目。注意评论意见的“新意”和“见地”,特别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和交流感。 政论片创作的基本前提条件

认真领会上级领导的主旨意图和基本要求;

加强前期策划,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精心组织操作;

要尽可能完备的资料来源,通畅的采访联络渠道,充分占有资料。 文献片解说词创作需注意:

(1)有比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形式;(2)以故事细节带论述;(3)提供充分的参照系;(4)句句带信息,论述也要含信息;(5)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立意要高,挖掘要深;(6)加强解说词的语言魅力。对解说词必须要进行后期的修改协调。

一般来说,一个节目的成功主要得益一下几种情况: 恰当掌握节目出台的时机与火候。 以题材的新颖、独特取胜。

以独特的个性色彩或新颖的形式美感取胜。

以主题深刻、挖掘深入、报道充分、分析精辟而独到取胜。

3

一般节目选题报告大体应该具备以下基本内容:

拟播出节目占用的频道和栏目,节目播出的时段,节目时长; 拟定节目的标题名称,以及副标题和供选择标题; 拍摄对象和内容的情况简单介绍; 拍摄目的和预期目标;

拍摄场点、路线、设备、人员、经费以及拍摄制作周期; 节目内容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方法; 节目创新点和相关背景介绍; 节目收视对象和收视率预测; 栏目制片人和主管领导意见。

电视解说的创作构思:1.充分占有相关材料2.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3.合理组织安排结构4.善于观察捕捉细节

材料主要包括:

相关的文字材料、如背景资料、个人回忆录、经验事迹总结,其他媒介的相关报道、有关的文件法规等;所拍摄的全部画面素材;采访素材等。

在创作之前,围绕选题进行反复的想,联翩的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应当引起每一个电视创作者的高度重视。

选择角度一般要遵循以下思路:

1、首先,排除第一反应,不用第一选择。2、接近性是选择角度的重要原则。越是小,越是具体,越不容易雷同。越是重大的题材,于是寻找和普通观众的心理接近性。3、多向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在创作中,应该尽量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观察事物、思考问题。4、反向切入,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角度。 基本的结构方式大概有以下三种: 按照时间的顺序演进安排结构; 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安排结构; 按照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来安排结构。

不论是事件性的报道,任何人物、话题或现象的报道,都必须注意其叙事结构的过程性和情节性,尽量找到一个具有承载力和牵动力的主干事件,把你所要叙述的话题的各个环节,通过这个主干事件串联起来,使整个叙事结构线索清楚,脉络明晰。

节目的结构尽量保持三个过程的一致:即事件的发展过程;记者的调查过程;和观众的感受过程的一致。事件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记者的调查过程,同时也是观众的感受过程。

有两种常见的结构方法: 一种可称为瓜藤发,以藤带瓜。

一种可称为以点带面法。从具有延伸价值和发展空间的一个小点切入,采用滚雪球或扯棉絮的方法,越滚越大,越扯越长,把需要反映的问题都带动起来。

解说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放大画面细节,通过解说的提示和强调,使观众感觉到其中深邃的内涵。 颜色、道具、动作、姿势都可能成为解说展开的支点。

画面中有些不被人注意的角落,用解说把它强调出来,加以放大,引起观众的注意。

在观察画面的时候,不用只用眼睛去看,而要调动多种奇怪参与观察。所谓观察,实际上是一个全方位的感受,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都要去感受画面。

记者在现场报道时,要求做到全感采访。把自己在现场的各种感受全方位的进行报道,尤其是那些通过画面无法直接体验的现场感受。 好标题的标准:

新颖,独特;

4

准确,具体,恰当,到位; 标题的字数不宜过多;

标题要求音节和谐,朗朗上口,好听好记,便于流传。

标题制作的方法

1、起标题注意多使用动词。

2、要善于利用在群众中流传比较广、影响比较大的一些歌词、诗词佳句、格言警句、民俗民谚,或者电影、电视剧和歌曲的名称,对它们进行适当的改造或点化,利用它们潜在的影响,同节目的主题巧妙地联系起来。

3、拟定标题时,最好多拟出一些进行比较选择。

4、标题用词一定要准,准确适当,不温不火,分寸得体;二是要稳,有内涵,有寓意,有悬念;三是要新,别人用过的不用,俗烂陈腐的套话不用。

5、标题要有较高的概括性和涵盖量。 6、标题的拟定要体现出时代风貌。 7、标题一定要别出心裁,要有个性。 通常人们习惯的字幕用法要有下面几种:

1、在采访对象下方或旁边注明人物的姓名、身份、职位等准确信息;2、把谈话的同期声内容通过字幕再现;3、临时插入的新闻快报、体育快讯、节目预告以及文字广告等。 在字幕的使用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不该用字幕的时候乱用字幕,该用字幕说明的时候又不用; 二是,字幕错误发生率极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注意。 片头题记的形式;

片头题记可以采用故事引言的方式,在节目的开头,用字幕简要交代事件背景,或故事的开场,自然引入画面的报道。主要通过这种形式造成悬念或节约时间,把画面不宜交代的背景做扼要的说明。相关的法律条文,科学定律,历史掌故,人生格言也可以作为点题式的片头题记。

字幕的形式有:(1)片头题记;(2)引文;(3)数据排列;(4)需要强调的内容;(5)独特效果。(6)利用字幕转移部分信息。

同期声采访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散点采访、街头的随机采访的使用要慎重,不要用得过多过滥。因为街头散点式的采访是一种舆论情况的调查方式。街头的散点采访只是一种电视舆情调查方式,不是严格的科学调查报告,不宜把它作为论据使用。

2、对采访在不歪曲采访对象真实意见的前提下,应该允许做出一定的剪辑出来,使语言更精炼、更准确。

3、采访同期声最忌讳没头没脑的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跟解说词之间缺少过渡和呼应。解说词应该为同期声的出现创造一个恰当的语言环境,需要进行恰当的铺垫、过渡和承接。

采访同期声的使用主要有以下五种用法: (1)舆情调查; (2)突出报道的现场感; (3)突出采访人物的个性特征; (4)作为一种叙事因素; (5)权威论证。

现在的电视解说的速度,是大约每分钟配250个字左右的解说词,或略快一些。 解说的句式尽量使用短句,有时七八个字,顶多十几个字,一定要见标点符号。 电视解说词段落的划分要尽量要细,要短小,不宜长篇大论。 不能随心所欲自己发明简称;简称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代际界限。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05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