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的工业设计

更新时间:2023-12-18 10:0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各国的工业设计

德国工业设计

30-50年代的德国工业设计 1.设计的规范化、标准化运动

30 年代的德国提出“强大民族论”的观点,在设计领域,纳粹政府一方面坚决打击包豪斯的现代主义,主张复兴帝国的新古典主义;另一方面,为了统一和一体化,纳粹政府又大力推行标准化运动。这种标准化又正好暗合了包豪斯现代设计的理性主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把包豪斯的理性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由于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大批量生产,提高国民经济水平,有利于一个强大的纳粹帝国的建立。所以,纳粹政府专门成立了新的规范产品设计标准的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标准化法规,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很快就把全德国乃至德占区的工业产品、器皿、住房、建筑设计都统统规范化和标准化了。通过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了德国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促进了以工业设计为代表的现代设计的发展,特别是这种严格的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运动,与德意志民族的严谨、理性、长于思辩的精神相吻合,使德国30年代的设计表现出惯有的冷漠、理性、科学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交通工具及家用电器产品的设计上。

2.纳粹时期的设计

纳粹时期比较重要的设计是由斐迪南?波什,他设计的“大众汽车”外形小,采取简单的流线型风格,像甲虫一样,被称为“大众甲虫”。该设计车体布局紧凑合理,加工工艺简单,结实耐用、有利于批量化生产,成为德国理性主义设计的典范之一。

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佩斯在30年代设计的“阿德勒”车,一方面建立在德国理性主义设计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明显受美国流线型风格的影响。

除了汽车设计以外,30年代,德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网络,公路、铁路和航线迅速发展,与此相关的列车等设计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受美国流线型运动影响,铁路公司设计开发了具有德国风格的流线型机车和空调列车便是最明显的例证。

在家用电器设计方面,许多家用电器产品确立了后来此类产品的基本特征,并一直保持至今。如德律风根公司设计推出的“威肯 125WZ”收音机,就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真空管收音机的造型。

3.乌尔姆学院和德国设计风格的形成

纳粹在1933年对包豪斯的封杀所导致的大量设计人员的逃移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的设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倒退。二战后,德国设计经历了一个

1

艰难的恢复过程,但是包豪斯设计和教学实践活动对德国设计的深远影响,以及德意志民族长于思辩的理性主义设计性格,使战后德国的设计不仅恢复很快,并很快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出现“有机形态”和“自然材料”的设计风格探索,以及极力主张技术美学的设计理论。最终将理性设计、技术美学思想变成现实并形成体系的是乌尔姆学院及其与布劳恩公司的合作,这成为德国现代设计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49年平面设计师奥托?艾舍提出建立德国战后的新设计教育中心的建议,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1950年由爱歇一舒尔创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院址设在德国的乌尔姆,1953年学院开始设计艺术教学。1955年由包豪斯毕业生、瑞士知名的雕塑家、建筑师和知名平面设计大师马克斯?比尔担任院长,在办学思想上,他主张通过设计使个人创造性和美学价值与现代工业达成某种平衡。在他的观念中,艺术与设计都基于理性的原则之上,逻辑思维和艺术家式的工作是他所代表的理论支柱,在他的这种思想影响下,乌尔姆学院的教学实质成为包豪斯的继续,教学中注重探讨产品的形式与功能、技术之间的和谐关系;设计中强调形式服从功能,要求产品设计要有真实性,提倡功能的同时,提倡产品设计形式的简约化。乌尔姆学院在为艺术与设计的结合方面,较包豪斯又大大推进了一步。

托马斯?马尔多那多任第二任院长以后使乌尔姆设计学院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形成严格的教学体系。他认为设计应该而且必然是理性的、科学的、技术的,学院应完全立足于科学的基础之上,要培养出科学型的设计师,为德国工业发展服务。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使乌尔姆的教学由单纯的注重形式教学转向与设计学相关的人文及科学技术领域,在教学中增加了社会科学、数学及符号学等内容。在基本抛弃纯艺术课程的同时,基础课程也着重学生的理性视觉思维培养,对于个性非常压抑,而强调设计的企业性格、工业性格和批量生产的特点,他要求学生必须接受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社会政治三个大方面的训练,成为企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除此之外,他还特别注重新技术在设计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实证主义为准则的科学基础,从而发展了一种严格系统化的设计体系,并建立了高度理性的设计方法体系,即系统设计。在此基础上,学院依然遵循功能主义的美学原则,强调美产生于逻辑结构,而结构又是明晰地反映着功能关系,形成了冷峻、简洁、富有条理的设计风格,成为乌尔姆设计学院的鲜明特色。

乌尔姆设计学院将工业设计完全建立于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成为设计发展史上一个很大的观念上的转折,开创了对现代设计理性、科学研究的开端,导致了设计系统化、模数化、多学科交叉化的发展,对以德国为代表的设计理性化风格的形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在教学改革中发展起来的包括字体、图形、色彩计划、图表、电子显示终端等全新视觉系统,成为世界各国仿效的模式。

2

同时,乌尔姆设计学院所倡导的设计原则,当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设计进入一个单一化,由于功能因素过分突出而阻碍了设计艺术理论,即遵循人性与感性的自由设计思想,摒弃功能主义的设计艺术理论。

1968年,由于财政问题,乌尔姆学院被迫关闭。尽管它只存在十多年, 但是它对德国和世界工业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形成的教育体系、教育思想和设计观念至今仍是德国设计理论教学和设计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奠定了德国理性主义设计风格的基础,对20世纪后期工业设计的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4.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布劳恩公司

20 世纪50到60年代,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设计人才的培养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学院关于设计思想的原则精神,也通过与布劳恩公司的合作而得到实现和反映,并由此产生出所谓“布劳恩原则”,真正实现了设计艺术教育服务于工业生产的教育宗旨, 成为德国高度几何化、理性化、功能化、高质量设计的典型。

布劳恩公司作为德国最著名的大型家电公司之一,由马克斯?布劳恩于1921年创建于德国的法兰克福。他去世后由他的两个儿子接手,他们接受了大量的现代主义设计艺术思想,促使公司向新的设计生产方向转变,在产品的种类和形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1954年,布劳恩公司聘请了乌尔姆学院的教师弗雷泽?埃歇尔为董事会员,正式开始了与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合作。因此,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由此逐渐进入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之中,形成布劳恩公司自己的设计理念和风格。

“布劳恩原则”与美国战后商业社会追求设计形式的“样式主义”原则不同,反对任何为商业目的而采取的形式主义做法,主张依靠先进技术达到产品功能的完美,“设计是人体工学、功能和美学的等值”,认为设计的根本是如何使技术转化成产品以及如何使产品造型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布劳恩公司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兰姆斯的设计追求是分不开的。在设计形式上追求简约是兰姆斯设计哲学的主要体现,他认为设计、形式将降至毫无掩饰的基本形态,呈现光滑白色的外表,消除所有关于色彩和质感的表现。他认为系统设计是实现简约设计最有效的办法,系统设计就是以有高度秩序的设计来整顿混乱的人造环境,使杂乱无章的环境变得比较具有关联和系统。在实际的设计中,以兰姆斯为代表的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师所倡导的系统设计理论,不是停留在对工业化制造方式的考虑上,而是对功能主义的扩充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产品功能单元的组合,以实现产品功能的灵活性和组合性。如兰姆斯1957年首创的收音机与扬声器分离的音响系列,就是现代组合音响设计的雏形。总之,依据系统设计原则发展起来的盒式系列、架式系列和拼插系列产品,成为以兰姆斯为代表的设计师所主张的功能单元组合的设计的具体体现,并且最终形成系统设计的两种

3

主要方式:一种是以一个主功能单元为基础,根据需要配置各种辅助配件;另一种是每个单元都具有独立的功能,单元组合形成具有复合功能的产品。

系统设计的核心是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常采用基本单元为中心,形成高度系统化的、高度简约化的形式,整体感强而具有冷漠和非人情味的特征。系统设计通过把纷乱的现象予以秩序和规范化,将产品造型归纳为有序的,可组合的几何形态设计模式,取得了一种均衡、简练的和单纯化的逻辑效果。如1956年古戈洛特和兰姆斯合作设计的SK4型组合音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系统设计成为60年代以后西德设计的显著特征之一。系统设计从产品扩展到包括平面设计的其他领域,最终使德国设计在世界设计舞台以高度理性化的系统设计而著称。

美国工业设计

1.欧洲设计师的大量移居和战争年间的设计

由于德国纳粹政府在欧洲的横行,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欧洲的科学家、作家、建筑师、艺术家和设计师,纷纷从欧洲来到美国。其中艺术家里包括欧内斯特、杜香和蒙德里安等人。同时,格罗佩斯、温德罗和勃罗耶把功能主义的建筑运动移植到美国海岸。贝耶和莫霍莱?纳吉把他们创新的处理带到视觉传达设计。其他来到美国,并在这个国家对设计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视觉传达设计师麦特、卡洛、萨特纳和伯丁等人。

欧洲的上述设计师到了美国以后,一方面试图建立类似德国包豪斯一类的设计学院,另一方面,结合美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进行一系列设计活动。如莫霍莱?纳吉于1937年到达芝加哥以后,就一度建立了新的包豪斯。但它由于财政问题停办了。1939年,莫霍莱?纳吉又开办了设计学院。这个学院后归入伊利诺理工学院,改名为设计学院。学院完全贯彻了包豪斯教学体系,改变了芝加哥地区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

其他大多数的外来设计师适应美国社会,从事设计创作,逐步探索出了具有美国本土文化特色和适应时代的设计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在战争年代的平面设计中表现十分突出。

设计师从事各种为战争服务的视觉传达设计。

如被誉为20世纪40年代平面设计“三个火枪手”(另外二位分别是卡桑德尔、查理斯?卢波)之一的卡洛设计了“促进生产力”的招贴。

2.美国战后工业设计的飞速发展

4

欧洲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对美国设计和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30年代移居到美国的设计师,尤其是包豪斯的大师们对美国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二战后,美国作为未受战争损害而大受其益的国家,在自由经济消费主义的引导下,40-50 年代进入了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伴随而来的是美国成为现代主义设计发展最快的国家。

1)汽车设计与“计划废止制”

战后美国的工业设计在思想上由原来的盲目崇拜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样式转向比较理性,注重科学技术、结构和功能的合理性等方面上来。“流线型”成为一种为满足市场消费潮流的设计样式,这也是“设计样式追随销售”的一种体现,“计划废止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20世纪50 、60年代,为满足商业需要而采用的样式主义设计策略在汽车设计领域表现得最为突出,并有意识地推行一种制度:在设计新的汽车式样时,必须有计划地考虑以后几年间不断更换部分设计,使汽车最少每2年有一次小的变化,每3 -4年有一次大的变化,造成有计划的“式样”老化过程,即“计划废止制”。

“计划废止制” 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功能性废止,即使新产品具有更多、更新的功能,从而替代老产品。 (2)款式性废止,即不断推出新的流行风格式样和款式。致使原来的产品过时而遭消费者丢弃。

(3)质量性废止,即在设计和生产中预先限定使用寿命,使其在一定时间后无法再使用。

总之,其目的在于以人为方式有计划地迫使商品在短期内失效,造成消费者心理老化,促使消费者不断更新,购买新的产品。

在美国,“计划废止制”的设计观念很快涉及到包括汽车设计在内的几乎所有产品设计领域。

“计划废止制”导致了一种极其有害的用毕即弃的即时消费主义浪潮,造成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在设计上产生了一种只讲式样、不讲功能的形式主义设计的恶习,偏离了现代设计功能主义的轨道,但是,它不仅深深地影响了战后美国的工业设计,而且对当今的设计界也有巨大的影响。

2)家具、室内设计与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20世纪40、50年代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促进了美国家具与室内设计的发展,形成了强调弹性结构、强调家具的可移动组合的有机设计风格。并成为这一时期西方各国主要流行的室内设计风格。查尔斯?依姆斯被视为有机设计的代表人物,他使家具设计真正对现实生活产生广泛影响。其数项重要的椅子设

5

计引发了家具观念的变革,为家具设计和生产开拓了崭新的模式。他始终关注材料技术与新的造型的可能性。一直致力于塑压胶合板椅的设计研制,巧妙地将材料、制作技术与符合个人实用功能的要求结合在一起。具有典型的现代主义设计特征,形成了一种关于坐椅设计的全新美学观,影响至今。

诺尔集团,是由美国著名设计师汉斯?诺尔等人组成的工业设计集团,主要从事家具与室内设计,成员主要有汉斯?诺尔本人,汉斯?诺尔夫人弗罗伦斯?舒?诺尔(Florence Knoll),艾洛?萨里宁,哈瑞?贝尔托亚等。诺尔集团的发展与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的设计教育是分不开的。其成员基本上都是该校的毕业生,而该学院被称为“美国现代家具的摇篮”。

萨里宁特别强调家具设计与室内设计的整体和谐,把家具和室内装潢当作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并认为建筑和工业设计都能通过造型表现一种精神,具有隐喻的内涵。如“胎式椅”,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舒适的椅子之一。

哈瑞?贝尔托亚设计的家具独具一格,是美国战后家具设计中材料和形式多样性的一种体现。他设计的家具不是用木材,也不是合成纤维和塑料,而是金属。如“宝石椅 ”。

米勒公司与诺尔集团齐名,20世纪40年代末期,该公司从传统的家具生产转向现代家具设计生产,逐渐成为美国西部家具设计生产中心。该公司著名的设计师有罗德、乔治?尼尔逊,以及查尔斯?依姆斯。

罗德是米勒公司由传统的家具设计转向现代的关键人物。他积极倡导现代主义坚持的“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设计原则,摆脱传统利用自然材料手工生产家具的落后方式,采用新的材料(如塑料、合成纤维等)实现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认为设计师的任务是通过家具设计和其他工业设计来改变人类的生活环境。

米勒公司的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 第一,设计是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第二,设计应在市场竞争中经受考验,要符合经济法则。 第三,产品必须诚实,反对抄袭、模仿他人和古人的作品。

第四,由设计师自己决定自己设计什么,充分尊重设计师的主动权是米勒公司的最大特色。

第五,相信好的产品必然会有市场,支持设计师不为暂时的“时尚”所左右。 3)波音707飞机设计与人机工程学的运用

人机工程原理在工业设计上的运用及生产积极效果,是50年代美国工业设计发展的一大特点。美国著名设计师德莱福斯为人机工程学的形成及理论宣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50年代美国波音707飞机的设计成功,则成为人机工程学

6

运用于大型工业设计项目而大获成功的范例,是50年代美国工业设计的重大成就。

其意义不只是在为波音公司日后的波音737、波音747等设计提供了基础,更在于推动了人机工程学原理在其他工业设计领域的广泛运用,使人机工程学成为了工业设计重要的组成内容,使“为人设计”的思想深入人心。

3.战后美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

美国的设计艺术教育是在欧洲功能主义设计艺术教育思想比较成熟的基础上,与发达的市场经济相结合,其出发点是为市场培养更多的设计人才,因而十分重视实际技能、市场意识、消费意识、市场消费心理的训练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市场的教育模式。正因为如此,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除继承了包豪斯的一些课程以外,新开设了诸如人体工程学、生态学、社会学、市场学、公共关系学、设计美学、行为科学等一些课程。

美国一开始就把设计艺术教育的重点放在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上,所以在联合办学上,美国的设计院校与企业联系、联合的面更宽,联系更加密切。

战后美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受到以包豪斯为代表的欧洲设计艺术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包豪斯的一些基本课程如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直接被搬进课堂。

2)许多移民美国的欧洲设计师在美国开办设计院校。如纳吉创办的芝加哥新包豪斯设计学院,后归入伊利诺理工学院,改名设计学院。此外,一些著名设计师将欧洲的设计艺术教育模式带到他们所任教的学校,并结合美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

迅速发展的战后美国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到60年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在众多的设计院校中,伊利诺理工学院可以说代表了美国式设计艺术教育的模式。其课程设置方面,基本上形成了三大类:

1)设计基础

这类课程是对包豪斯教学体系的继承,包括艺术和设计方面的基础课,有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设计素描、色彩、字体、材料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

2)设计理论和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学科

设计史与设计理论、材料学、工程基础、电工学、产品机械性能研究、人体工程学、市场学、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设计美学等。

3)系统设计,即对产品设计进行综合研究的专题设计课程

此类课程是在结合社会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综合的训练。在教学中,根据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因素和要求,如环境、交通、通讯、食物、

7

特殊群体需要(如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提出一定的课题,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系列化的系统研究与设计。

4.美国工业设计的繁荣

到60年代,美国经济开始进入空前繁荣的阶段。商业主义引导下的美国产品设计得到了空前发展,追求式样不断变化的设计与进入丰裕社会之后新一代消费群体的崛起,促进了美国夸张、艳俗、虚华的享受主义风格设计的形成。这种享受主义设计风格发展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陷入了困境。美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美国在二战后所推行的设计政策、设计思想和理念进行反思。与此同时,探索适应新形势、新时代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想和方法。

1.60年代美国对工业设计的反思

美国的现代主义设计艺术思想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在二战以后,由于赋予了强烈的商业色彩,所以其设计艺术主要立足于为企业服务,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原则。从60年代开始,便有一些人站出来严厉批评和抨击制造商、设计师和产品。代表人物有拉尔夫?那达、维克多?巴巴纳克和帕特西?莫丽。

1)著名评论家拉尔夫? 那达在1965年出版的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中,指出美国的大轿车,虽然装饰华贵,但从工程角度来说是不安全的,他甚至称这些汽车是“死亡陷阱”,既浪费能源,又不安全,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他的这番批评使美国汽车设计者和制造商不得不开始在转向“小型汽车”的设计和制造。

2)60年代末,美国著名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在其名著《为现实世界的设计》中,提出了自己对设计目的性的看法,可以说,是通过当时设计现状考察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设计和设计师提出批评。在这部著作中,他明确提出了设计的三个目的。

第一,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富裕国家和阶层服务。 第二,设计不但应为健康人服务,而且考虑为残疾人服务。

第三,设计必须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必须为保护地球服务。 巴巴纳克所提出的上述三个目的,反映了现代设计的根本宗旨和本质特征,可谓具有远见卓识。

3)女设计师帕特西?莫丽,对设计的探索、反思富于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她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演讲,引发了人们对设计重新定向的思考。

美国社会,特别是设计界对设计的反思,使美国现代主义设计遭受到巨大危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1972年“普鲁蒂?艾戈”住宅区的被炸毁。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反思,在美国表现得相当全面和深入,在反思之余,新的设计风格的形成也表现得异常迅速。到70年代后期,在美国设计界逐步形成了一股在理论和实

8

践上建立反对现代主义的设计艺术思潮,认为产品设计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术和功能,还要具有丰富的个性和多样的形式,并注重人情化和象征意味,目的就是建立一种适应后工业社会文化环境的生活方式的设计原则。这些原则在80年代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实施,因而,为美国确立了它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中的独占鳌头的地位 奠定了基础。 2.美国工业设计的新特点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美国在全球经济大国的确立和科技的领先,使美国的工业设计出现了以下新特点:

首先,计算机产品的设计和更新换代,引发了工业设计革命。

在计算领域,美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引导或左右了计算机革命甚至网络时代,这种状况,一方面保证了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改变了美国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

其次,新技术被迅速地融入设计的同时,为人设计的思想成为设计的一大宗旨。

早在1960年,蒂格继50年代成功设计波音707之后又成功设计了波音747内舱,创造了更安全、更舒适的飞机内部环境,成为美国大型交通工具中完美的经典之作。1965年联邦政府授权给设计师桑德伯格和费尼为对弗兰西斯科设计一大型公交系统,该设计充分运用了人机工学的原理,体现了为人设计的思想。1968年,罗维成为美国宇航局设计顾问,设计出了科学而有人情味的宇航环境。这些设计无不体现在充分吸收新技术的同时,考虑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再次,将设计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强调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这方面最典型例子是“企业形象设计”(Corporate identity)的出现和完善。

60、7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提升企业的品牌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情况下,罗维设计事务所、蒂格设计事务所等重要设计机构都为大企业设计标志和整套企业形象,使这些企业名声大振,成功地推介了企业形象。将被称为“CI”的企业形象设计范畴从单纯的设计视觉标志逐步扩展到企业的行为标准设计及企业本身的经营观念设计上。

3.主要设计成就

这一时期,美国设计艺术的成就主要从一些著名公司的设计中反映出来,并且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比较典型的公司有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诺尔、米勒家具公司和苹果公司等。

1)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堪称美国最具影响的国际性公司之一。主要生产办公机械设备及计算机等,在世界办公设备市场中占统治地位。该公司早在50年代就业已认识到视觉识别在产品设计上的重要性,进行了产品设计系

9

列化和标准化工作,使得IBM公司的打字机等产品外型全部统一,形成鲜明的IBM风格,从而超过了在设计上随设计师决定外型的奥利维蒂公司。且设计了该公司的著名标志,是美国最早确立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公司之一。IBM公司还通过调查发现蓝色最为计算机用户所欢迎,于是确定IBM计算机均用蓝色外表,这就是独具特色的“IBM蓝”。其设计的IBM40型蓝外壳计算机曾一度创造了IBM公司计算机的销售奇迹。

2)诺尔公司和米勒公司是美国60、70年代最著名的办公用品与家具公司,其产品代表了同期美国办公用品设计的发展,其出色的设计使这两家公司成为现代美国工业设计的两大中心之一。

诺尔公司作为美国东海岸的主要家具生产厂家和设计中心,在其创始人汉斯?诺尔(Hans Knoll)的倡导下,主张在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基础上从事家具设计,把这作为设计原则。

米勒公司作为美国西海岸的现代家具生产与设计中心,一直坚持:每样产品是这个公司总计划、总发展的一个表现侧面,同时这一产品又是为解决消费者的问题,有助于改变人类生活环境的完整、独立的工具。在该公司的广告宣传策划中,强调公司不只是为了设计与制作家具、办公室与房间,而是为了要改变人类的生活环境,不断推出使人们生存环境更便利、更舒适的新方案。

3)创办于1976年的苹果公司,在1976年就由史特维?吉伯斯和史特维?伍兹尼克合作设计了I型个人电脑,两年后又研制出苹果II型电脑。在设计中,吉伯斯希望他的个人电脑能像汽车一样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以至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除了工业设计方面取得的上述成就以外,在平面设计领域,这一时期也有不俗的表现。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成立于1957年,由三位年青设计师在纽约建立的勃朗乔、西马叶夫和奇思麦公司。该公司在1960年所设计的大通银行的字样和标志,把视觉传达应用到建筑上,充分考虑到了建筑材料的质感和表面、标志和建筑造型的结合,以及距离对易读性的影响,大通公司形象设计中,标识、色彩和新字样始终如一的使用,开始通过双重的视觉过程建立了识别价值,大通银行的新标识,由四个几何楔形组成,围绕一个中心正方形旋转,形成一个外八角形。它自身是一个抽象造型,没有字母、象形文或比喻的涵义。因为四个元素封闭一个正方形,显然确有安全和保护的一般寓意。

10

英国工业设计

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工业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现代设计最早发生的地方。然而,英国却从工艺美术运动发生之初开始,就陷入了永无休止的理论争执之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设计实践中均无大的发展,落后于时代潮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1.“工艺美术运动”中发生的理论争执一直被片面理解,在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长期各执一词,缺乏设计实践的探索;2.一战后,世界的艺术和工业生产中心逐渐由欧洲转到了美国。英国的工业逐渐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导致英国现代工业设计在相当长的时期落后于国际水平。

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自己的工业生产状况进行反思,逐步认识到英国现代设计的落后,根本原因在于:1.热衷于理论争执,忽视实践探索;2.政府不重视,没有进行引导和给予支持。

所以,二战后的英国政府对设计十分重视,各种设计组织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英国政府扶持型的发展模式之下,英国工业设计的组织及活动得到规范,全民对设计的尊重和认识得到提高,工业设计的专业地位得到巩固,为世界工业设计的发展开创了一种有别于美国式市场引导的方式,为70、80年代英国设计后来追上跻身于世界优秀设计之林创造了条件。

1)战后英国政府对设计的重视

1941年,英国政府为了应付战争期间原材料的短缺、日用品急需的状况,提出了一套“标准紧急时期家具”的设计要求与规范,以指导设计战时价廉、实用、省料的家具。英国政府认识了政府行为对于设计发展的影响,以及设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此,二战后,英国政府十分重视设计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引导、扶植英国的设计。

2)1944年成立的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和它下设的设计中心,主要为英国工业企业提供设计咨询、设计情报,以及组织设计展示,开展设计探讨活动和对政府和社会公众宣传、普及工业设计的知识等。

3)“英国工业设计协会”在战后负责组织各种设计活动,举行各种设计展览、会议等。

4)战后工业设计委员会出版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杂志之一——《设计》,对设计艺术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并介绍各国设计艺术的发展动态。

5)1946年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蒂博物馆举办了英国第一次工业设计展览会,题为“不列颠能做!”

6)1948年,组织第二个设计展览——“不列颠人的节日”,展出了包括著名设计师厄尼斯特?雷斯和罗宾?代等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作品。

11

7)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下设的设计中心,设立了年度设计大奖“爱丁堡奖”,由女王给最优秀设计作品的设计师与生产厂商颁发大奖,这是英国工业设计的最高荣誉。

8)推出优良设计标志计划,促进了企业界对工业设计的重视。

由于英国政府在二战以后对设计的重视、支持,及卓有成效的活动和措施,使英国的现代设计快速发展,并对世界工业设计的繁荣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战后英国现代设计的主要表现及成就

二战后,英国政府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对工业设计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工业设计在整个设计领域取得的成就尤为巨大。

四五十年代,英国的汽车、收音机和飞机,在当时世界位于领先地位。首先,汽车的设计,1948年,阿列克?伊斯戈尼斯设计的莫里斯小汽车,舒适大方而具有大众化造型,成为英国第一种可以在国际市场与德国“大众牌”汽车媲美的小汽车。1959年,阿列克?伊斯戈尼斯设计的莫里斯超小型车,采用前轮驱动,具有简单、非正规化的外型特征,为日后欧洲小型汽车设计奠定了基础。

其次,收音机的设计,1949年,穆拉德公司设计生产的穆拉德MAS-276型收音机,成为整个50年代台式交流收音机式样的典范。1956年,潘恩公司设计生产的潘恩710型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其创新设计已完全摆脱了旧收音机的外型特征,充分发挥了晶体管这一新材料特点,成为现代设计史上从功能性出发从事产品设计的范例。

再次,飞机的设计,1954年,乔治?爱德华参加设计的“子爵式”飞机,是世界上第一种涡轮螺浆客机,外型与饰线已明显摆脱了形式主义的倾向,强调了速度感,表达出高度的视觉传达功能性,被航空界认为是继DC-4客机之后波音707之前最优秀的民航客机。

在家具设计与室内设计方面,罗宾?戴是英国五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家具与室内设计大师。其作品注重功能、经济法则和现代感。著名设计师厄尼斯特?雷斯早年在建筑学院学习室内设计,推崇现代设计艺术思想,后来从事家具设计,特别是利用钢管和铝设计生产轻型家具,其代表作有“羚羊椅”。这一时期比较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的室内设计集团是康兰设计集团,它从事大量的商业室内设计和企业形象设计,成绩显著。由于伦敦的高街是英国高档零售业的中心,因此,康兰设计集团也被评论界称为“高街风格”。

在平面设计方面,由于美国设计师贝斯的设计风格的影响,战后英国的平面设计处于国际印刷版面的明确造型风格和纽约的视觉传达表现主义之间。斯本塞,是这一时期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人物,他对现代艺术和设计的透彻理解,被转化到至少有的印刷版面的敏感性和结构活力。重要的设计组织有由弗拉奇、福

12

勃斯和吉尔合伙于1962年建立的“弗拉奇、福勃斯和吉尔”设计创作室。他们的著名设计有1965年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封面、弗拉奇1965年为伯拉里拖鞋公司的公共汽车招贴,以及1969年弗拉奇为影片公司设计的信笺。

意大利的工业设计

工业化原本就比较缓慢的意大利,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工业设计发展起步比较晚。但战后意大利的设计一时间具有浓郁的美国风格和特征。具体表现在设计界奉行“实用加美观”的设计原则,设计形式明显受到美国样式主义设计和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现代派艺术大师中诸如尼克尔逊、佩夫斯纳等人的雕塑作品对意大利战后设计艺术风格的影响也非常大。

进入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的现代主义设计异军突起,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的突起,是由于战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也是战后意大利设计师在文化重建中作用的体现,意大利新的一代设计师的出现,为意大利设计的世界地位奠定了基础。这种风格便是意大利吸收美国流线式样而形成的“意大利线条”独特风格,主要表现在家具、机械产品、汽车、服装、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领域,为意大利设计赢得了国家市场的认可,出现的维柯?马吉斯特雷蒂、埃托尔?索特萨斯等著名设计师。意大利工业设计地位的确立与马塞罗?尼佐里、吉奥?庞蒂等设计师设计的产品质量,奥列维蒂公司及《多姆斯》杂志的实践和宣传是分不开的。

马塞罗?尼佐里曾被形容为“意大利第一位真正的设计师”,他设计的系列计算器Summa40(1940年)、打字机Lexicon80等,以其简洁造型和优良结构奠定了他在设计界的地位。他内基公司设计的两部缝纫机Supernova(1954年)和Mirella(1957年)是意大利线条风格的最佳例子,更体现了其独特的设计哲学思想。

吉奥?庞蒂被称为意大利第一代著名设计师,深受现代主义设计艺术思想的影响,其设计领域非常广泛,尤其在家具设计方面成就卓著。他巧妙地把握了理性主义和诗意解决方式之间的平衡,为意大利的杰出设计作品增加了强有力的典范。如“迪克斯特”扶手椅、“苏帕列加拉”椅子等。在他的活动下,1954年意大利文艺复兴公司设立“金圆规奖”,更成为意大利设计最高奖,为意大利优秀设计和优秀设计师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60年代随着意大利经济的快速发展,50年代以来初步形成的设计风格最终得以确立,并开始引导世界设计潮流。就总体而言,60年代最终确立的意大利设计风格具有如下特征:

13

(1)既有现代主义特征,又有意大利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2)既有设计的高技术性,又保存了相当手工艺的优良传统; (3)既有高度理性色彩,又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和人情味。

这些特征综括起来,被称之“意大利文化”设计风格。实质上,所谓“意大利文化”是源于意大利人把设计当作一种文化和哲学来思考,让意大利传统民族文化和哲学思想贯穿于其设计中。

60、70年代,意大利设计在全世界的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家具、室内、灯具、汽车和家电等领域。

(1)在家具设计方面,60、70年代,其家具设计的国际领先地位得以巩固。其家具以其优雅、洁净、不矫饰和无可争辩的优点而倍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喜爱,典型的设计作品有:卓?柯伦波于1965年设计“4860”型椅子(该椅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挤塑方式生产的全塑椅,其简洁流畅而现代的造型表现出设计师的才能);1968年,柯伦波设计的“波比”式文具储物架(能利用最小的空间储藏大量的办公用品、文具、资料甚至饮料等,充分考虑了空间的有机利用及产品与环境的关系等,科学而方便实用。)。另一位著名家具设计师G.C.皮莱蒂设计的家具,堪称极少主义设计的典型。他于1969年设计的组合式桌、书架及椅外形简练大方,具有极好的空间利用功能。他设计的“Pluvium”塑料放伞架能在极少的空间上可同时放置6把伞。他设计的“Plia”折叠椅造型结构减少到极致,是这一时期意大利家具设计的代表作。而设计师维柯?马基斯特列蒂于1965年设计的长沙发与玻璃茶几、杂志架组合“928型”,具有稳重与正规形式,反映了新现代主义设计的典型特征。

(2)在灯具设计方面,这一时期意大利设计师将其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来操作,作为一种哲理来品味,作为一种情节来塑造,因而倾注激情并成就显赫。典型的设计有1972年理查德?萨伯设计的名叫“Tizio”台灯,外观具有平衡感和雕塑感,灯光照射科学而柔和,在不同的距离和不同亮度条件下,不管是桌子上还是整个房间里,它都能提供令人舒服的全部光线。而设计师阿齐勒?卡斯蒂格里奥尼设计的“飞盘”吊灯和Arco落地灯极富创造性。总之,意大利灯具设计极具文化隐喻情节。

(3)在汽车设计领域,著名设计师鲁乔?伯托尼在五十年代先后设计了“阿尔法?罗密欧”小汽车和“朱丽叶”赛车以后,1966年和1967年又先后设计了“朱丽叶JTV”型车和“蒙特利尔”车。1971年,他又设计了著名的“Dino308GT”型法拉利汽车,该车以其简洁、现代而漂亮的造型成为汽车设计中最著名的设计之一。作为意大利第二代著名的汽车设计师乔治亚罗,设计了“BMW3200CS”、“阿尔法?罗密欧GiulioGt”和“菲亚特850SPide”等小汽车。

14

此外,意大利有名的汽车设计公司还有米兰的“Zagato”工作室和都灵的“平尼法里纳”设计公司。

(4)在家用电器设计方面,扎努索和萨伯于1986年合作设计了塑料折叠电话机,完全改变了通常电话机分成机身和听筒两大部分的结构,把两部分有机组合在一起,开创了电话机设计的新时代。此外,他们两人还为意大利布莱维加公司设计了一系列功能突出而饶有趣味的电视机和收音机等产品。这些设计反映了意大利设计中强烈的个性色彩。著名设计师马里奥?贝里尼在1963年担任奥利维蒂公司的设计顾问以后,为该公司成功设计了一系列打字机和计算机。其中于1966年设计的“Programa 101型”桌上电脑是世界上第一台桌上电脑,键盘设计打破了僵硬刻板的传统形式,采用有机弧线型来统一整个产品的风格。1969年他为日本“山叶”公司设计的台式录音机,简洁的方形轮廓加上圆润的边角处理,功能特征明显,方便实用而现代感强。进入70年代以后,贝里尼的工业产品设计风格趋向于棱角分明的直线切割的几何形式,他的这种设计,创造了意大利工业产品设计的新模式。

此外,在60、70年代,意大利的一些激进设计家在社会转型时期,成立了一些激进设计组织,并且开展了一系列“反设计”运动。他们把设计当作表达意识形态,弘扬个性和直击社会的手段,通过刺激、新奇的设计来表达他们的设计观点。他们主张走“另外的道路”,提供“坏品味”或者任何非正统的风格,反对正统的国际主义设计,反对现代主义风格,开始了标新立异、不循常规而大胆的设计探索。这实质上是一股具有强烈反叛味道的设计运动。“反设计”运动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如1971年设计师维多?德罗可和弗兰克?莫罗设计了仙人掌形状的挂衣架,该设计与工业设计中心任何常规观念背道而驰,是设计史上反设计的典型例子。

斯堪的纳维亚(挪威、丹麦、瑞典、芬兰)工业设计

别具一格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在20世纪30年代初步确立,通过大量优秀的设计,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设计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喜爱和关注,在40-50年代,这种风格逐渐成熟,以一系列著名的设计,奠定了斯堪的纳维亚在现代设计史上的地位。

1.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学派概述

所谓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学派,主要是指欧洲北部四国挪威、丹麦、瑞典、芬兰的室内与家具设计风格。纯粹、洗练、朴实的斯堪的纳维亚现代设计,其基本

15

精神就是:讲求功能性,设计以人为本。斯堪的纳维亚现代设计风格,起步于20世纪初期,形成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直发展到今天,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风格流派之一。斯堪的纳维亚学派有三个主角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分别充当旗舰,瑞典在三四十年代势头最为著名,丹麦五六十年代势头最劲,而芬兰自本世纪崭露头角,实际上在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贡献,只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处在前卫的领导地位。

人道主义的设计思想、功能主义的设计方法、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宁静自然的北欧现代生活方式,这些都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源泉。\风格即生活\的理念无处不在。斯堪的纳维亚家具目前受到全世界各地的欢迎与重视,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满足了现代的生活方式对家具所提出的要求。家具的外观并非严格地追随时尚,而是不带任何已有的观念或偏见,完全是为了满足我们这个时代多变的需求。斯堪的纳维亚家具实用,结构严谨,谦逊朴实,考虑周到且优雅别致,可以自然地融入周围环境当中。斯堪的纳维亚当今的家具生产已完全有能力满足广泛且截然不同的品味与需求。从历史悠久的手工木制家具到工业化生产的极其现代的金属和塑料家具,各具特色,应有尽有。家具种类形式的多样化表达反映了致力于给予人们个性自由的社会中的人的内在细微差异,这样避免了严重违背个性化生活方式的一致性所带来的束缚。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以简洁著称于世,井影响到后来的\极简主义\、\后现代\等风格。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工业设计\浪潮中,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简洁被推到极致。反映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就是室内的顶、墙、地六个面,完全不用纹样和图案装饰,只用线条、色块来区分点缀。这种风格反映在家具上,就产生了完全不使用雕花、纹饰的北欧家具。实际上的家具产品也是形式多样,如果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一定是简洁、直接、功能化且贴近自然,绝非是蛊惑人心的虚华设计。斯堪的纳维亚家具被普遍认为是有人情味的现代家具。有些家具评论家概括为:\斯堪的纳维亚家具表现出对形式和装饰的节制,对传统价值的尊重,对天然材料的偏爱,对形式和功能的统一,对手工品质的推崇。\一个世纪以来,斯堪的纳维亚家具设计大师和设计师已经延续了三代,但是新的一代传人始终坚持这条设计路线,而且更加完美地发展了这条路线,使斯堪的纳维亚家具成为世界家具瑰宝之一。

2.政府对设计重视和扶持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设计的发展是与政府对于设计的重视和扶持分不开的。战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为提高工业设计水平均纷纷成立专门部门,控制产品质量与标准化生产。如瑞典在1900年成立的瑞典设计协会这一

16

时期不仅成为官方机构,专门从事工业设计国民教育,解决工业设计师与厂商之间合作与联系的问题,而且鼓励当时的一些大企业。

二战后,丹麦的设计受到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丹麦在德军占领时期,曾出现了一股重新恢复手工制造家具的手工艺复旧风,但这种风气在战后由于政府通过对工业设计与家具设计订立严格标准,促进手工艺与现代生产有机结合等措施,而被刹住。战后丹麦成立了丹麦家具生产者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丹麦家具的产品质量并订立标准,并对新产品进行抽样质量检验。与此同时,丹麦还成立了丹麦手工业与工业设计协会,该协会的测试中心对所有丹麦的工业产品进行严格的破坏性质检测,以保证丹麦所有产品的高质量,从而在国际上树立起“优质产品”的形象。

二战前设计就相当发达的芬兰,战后的设计恢复、发展很快,功能主义的原则与严格控制的设计风格上的典雅与人情味,很快使其成为世界工业设计的重要国家。战后芬兰成立了一系列与工业设计有关的机构,这些机构有政府的,也有民间自发的,如芬兰工业设计师协会等机构对芬兰工业设计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总之,二战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政府对技术,尤其是工业设计的重视、引导与投入,是这些国家设计事业恢复和最终形成地区、民族风格特征的前提条件。

3.斯堪的纳维亚家具设计的特点

斯堪的纳维亚四国虽然在政治、文化、语言和传统上各有差异,但其相近的工业化进程及对传统和现代的共同态度,使他们保持了家具设计特征上的统一,并共同走上了一条独特的设计道路。

1)人情味

斯堪的纳维亚现代家具兴起时,曾出现过虽然功能合理,价格也能为大多数人所承受,但在造型上采用简单的几何形,形成呆板僵化简单粗糙和冷漠无情的感觉,这种家具使人产生反感,从而怀疑现代家具是否能被人接受。斯堪的纳维亚家具在1900年巴黎博览会初次与世界见面时,就以其既具现代化,又有人情味的展览品在设计界引起轰动,使评论家倍加称颂,使消费者十分青睐。为什么斯堪的纳维亚家具具有如此独特的人情味?我们考虑不外乎以下5个因素:

(1)家庭气氛

斯堪的纳维亚四国同处北极圈附近,冬天漫长,而且还有漫长的黑夜。由于气候特点,人们往往在家里交往,因此对\家\的概念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加重视,对\家的气氛\比其他国家都研究得透彻。所以北欧从住宅、室内、家具、陈设以及家居用品的设计都浸透了人情味。

(2)传统风格

17

斯堪的纳维亚家具的现代化,倾注了各自传统的民族特点和传统风格,而不是激进地把现代和传统对立起来,因此容易使本国人民甚至他国人民感到亲切而被接受,必然出现了具有民族传统特点、丰富多彩的斯堪的纳维亚现代化家具。

(3)天然材料

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人民钟爱天然材料,除了偏爱木材以外,皮革、藤、棉布织物等天然材料都被赋予新的生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斯堪的纳维亚也用镀铬钢管、ABS、玻璃纤维等人工材料制成经典家具,但整体来说采用天然材料是斯堪的纳维亚家具别具人情味的原因之一。

(4)手工艺

在现代家具中采用机械加工的同时,有些家具还部分用手工艺加工,这是斯堪的纳维亚家具加工精湛难以模仿的原因之一。手工艺在现代家具中体现出了人情味。

(5)简约造型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按原来的传统做设计,并加以现代化。丹麦的设计师凯·保杰森曾说,\让线条带有一丝微笑\,道出了斯堪的纳维亚家具人情味的真谛。斯堪的纳维亚四国的家具造型是符合现代设计的主流风格--简约主义(Minimalism)的。简约主义的主要精神是摒弃繁琐、崇尚简约、强调精粹、重视功能。

总之,斯堪的纳维亚家具是采取稳重的有思考的有分析的态度对待设计的改革。这帮助斯堪的纳维亚确立了既现代化,又有人情味的路线。

2)独创性

斯堪的纳维亚家具崇尚独创精神,他们一些有水平的设计人的信条是\不重复自己的作品,更不抄袭别人的作品\,以至新设计、新思路层出不穷。这些独创,往往不仅限于造型本身,而且更多的是由材料应用的创新和结构方法的创新带来的新的造型。在这方面北欧有些创新的项目为世界家具做出了贡献。

3.不随风

斯堪的纳维亚四国另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锁定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设计路线,任何外界干扰均不动摇。斯堪的纳维亚四国的家具设计人,不愿被控制流派思想所支配,不愿随风摇摆,随波逐流,充满了自信,坚持各自的设计路线和风格。

4.生态性

斯堪的纳维亚四国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在欧洲是比较突出的,1994年颁布了第一个家具生态标准--《木质家具和家具设置的生态标志》。他们的家具产品也是生态型的,对不少家具设计人来说,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前现代家

18

具设计的一个主要趋势,而且是一个持久的趋势。生态型的家具设计有几个要素:材料、能源、耐久、传统手工艺。

5.科学性

二十世纪初,斯堪的纳维亚的一批建筑师根据居民要求,开始设计各自国家带有自己民族传统的日用家具。从这个时期开始,家具的设计与生产逐步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斯堪的纳维亚四国十分重视家具的科研工作,他们有各自的科研机构,有的设计师、建筑师的设计机构也做科研工作,从功能、构造、造型、尺度、材料一直到细部都有科研工作,以保证设计质量。随着出口,瑞典家具都有为消费者准备的\使用指南\。研究结果也帮助制造商改进生产工艺,这些成果对设计学校及家具设计训练班是极好的教材。除了瑞典以外,其他三国也有类似的研究单位和研究工作。与研究单位相平行的还有家具检测中心,专门从事家具材料、手工艺、结构、构造、表面处理的强度和耐久性测试。

在家具的科学性上,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是提高家具质量的重要手段。家具,尤其是坐具,其功能主要是舒服,人体工程学对坐具的研究将使坐具坐上去舒服并符合人体健康的标准。斯堪的纳维亚四国的家具设计师都重视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并应用到各自的家具设计中去。

6.工业化

斯堪的纳维亚四国的产品特点是批量相对小而品种多,因此更换生产品种比较频繁。他们的工业化路线,采用了小型机械,分工序自动化的路线,实行\船小好掉头\的方针。既提高功效,保证质量,又适应品种随时更换的要求。斯堪的纳维亚四国对家具工业化的问题研究较深,他们的家具加工机械在国际上也很受欢迎。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

1.瑞典工业设计的成就及风格特征

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包豪斯等现代主义设计展览在瑞典的成功展出,使得现代主义设计艺术思想在瑞典国内迅速传播开来。在建筑设计、家具设计、室内设计方面,瑞典本土的设计师把德国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国内特殊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相结合,探索适合瑞典自身自然环境、文化特征的设计风格,最终于40年代形成了瑞典风格的现代主义。

瑞典风格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取决于当时一大批著名设计师的出现和对设计的全身心投入。卡尔?马姆斯登被公认为瑞典“现代家具之父”,其设计理念具有民主化的政治倾向,在产品设计中讲究功能主义,强调设计的人情味,反

19

对过分机械化的风格。其“适度则永存,极端则生厌”理念反映了瑞典家具设计的理论精髓。

G?A?博格和约瑟夫?弗兰克都是家具设计和室内设计方面的著名的设计师,他们在坚持现代主义设计艺术原则的同时,强调图案的装饰性和自然形态的合理利用,认为强调图案的装饰性、传统与自然形态的重要性,与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原则并不矛盾,而应该是统一的。他们通过利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皮革,加上对人体工学的充分考虑,注意安全性、舒适性和使用的方便,为瑞典现代主义的家具和室内设计树立了典范。

卡尔?别斯顿发明了弯木生产家具的技术,并形成了以弯木为主,配以胶合板等廉价材料普及家具,称为瑞典“几何形家具风格”。这种风格的家具设计形式简单、颜色淡雅、强调功能,运用木材和纺织的或胶合板。

和乔?威斯加德为瑞典著名的沃尔汽车公司设计的“亚马逊”型小汽车,外型简洁大方,式样朴素而富有人情味,合乎追求和平宁静的北欧人心理。

总之,20世纪四五十年代,瑞典的设计产品,无论是家具,还是汽车、家用电器、通信等,以其优良的设计和良好的人体工学考虑不仅受到各国消费者的青睐,而且成为以后设计的借鉴模式。

3.以人为本的丹麦工业设计

二战后,丹麦的家具设计、家庭用品和室内设计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设计上把传统的设计风格与功能主义相结合,创造出既简洁明快又颇具人情味的作品,其产品造型、材料和人的因素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丹麦的设计师们深深懂得产品不仅应当吸引用户,同时也应明确地、合情合理地把产品的功能表现出来。 在家具和室内设计中,设计师们在大量采用北欧国家特有的自然材料,特别是木材,如桦木、柚木等的同时,也探索了家具设计的新兴材料和新技术,如使用钢管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尝试,摆脱了原来单纯依靠自然材料的设计状态。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丹麦设计界人才辈出,涌现了许多大师级人物,形成了阵营强大“丹麦现代设计群”,对丹麦工业设计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

汉斯?华格纳是确立战后丹麦设计国际影响的重要人物,他设计的椅子,细部考虑得十分周到,在体量和视觉上却显得轻快优雅。1944年他设计了具有浓郁中国明代家具式样的“中国椅”,艺术品位极高,堪称西方设计师模仿中国家具设计最杰出的例子之一。

伯格?摩根森在家具设计与室内设计方面追求非正规化的、多变与特殊的形式,这一点与美国设计师依姆斯等的设计不谋而合。摩根森对室内设计的标准化最为关心,强调按照模数从事设计。

20

阿勒?雅各布森被称为第一个把现代主义介绍给丹麦的人。他的设计领域涉及金属餐具、卫生洁具和家具设计等。在这些领域的设计作品风格上,具有典型的功能主义和现代设计美学巧妙结合的特征。如50年代初期他所设计的三条腿的“蚂蚁”椅子。

4.融合自然的芬兰现代设计

芬兰在二战中遭到毁灭性破坏,但战后芬兰迅速在工业设计上重新起步,功能主义的原则与严格控制的设计风格上的典雅与人情味,很快使其成为世界工业设计的重要国家。

二战后芬兰工业设计之所以迅猛发展,把发展设计艺术作为国家的策略以外,还在于战后芬兰高质量的设计艺术教育为设计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设计艺术人才,普及了全民的设计意识。经过努力,很快芬兰的设计艺术就从北欧国家中脱颖而出,并使得世界刮目相看。芬兰设计师与企业合作使得芬兰设计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米兰三年展”上获得成功,“芬兰设计”概念由此诞生。

战后,芬兰现代设计艺术的迅速发展中,赫尔辛基艺术大学功不可没。这所国际性的设计艺术大学,不仅涵盖了所有的视觉设计,如电影、工业设计、设计平面设计、家具设计等,而且培养出了芬兰优秀设计师,如文卡拉、卡伊?弗兰克等。

战后芬兰设计事业中,以陶瓷家具设计和玻璃作品著称。陶瓷设计方面,阿拉比亚陶瓷公司主持设计的芬兰设计师弗兰克主张朴素而民主化的设计方向,50年代他设计的被称为“基塔”的系列陶瓷餐具以朴素大方而闻名于世,成为芬兰现代设计的经典作品。

在家具设计方面,伊马利?塔皮奥瓦拉和安蒂?鲁梅斯涅米是50年代两位大师级设计师。他们在设计中把现代主义原则与传统风格相结合,以机械化生产制造新一代家具,其设计的家具得到国际的承认和推崇。

在玻璃制品设计方面,1951年和1954年的“米兰设计三年展”上所展出的依塔拉公司的大量玻璃器皿,得到世界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赞誉。这种成功,归功于两位从来没有从事过玻璃设计的新人:塔皮奥?维卡拉和提莫?萨帕涅瓦。他们在设计上追求强烈的表现主义特征,如塔皮奥?维长拉设计的玻璃瓶,非常典雅而现代,倍受世人的欢迎和喜爱。

21

日本工业设计

与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日本的现代设计起步要晚了至少半个世纪。由于多种原由,日本始终未能进入现代设计的运动阶段。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美国的支持援助下,日本把精力主要用于发展经济,并在50年代开始了工业设计的起步阶段。1949年制订了日本工业标准,这种标准化工作,为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日本政府也认识到了设计对于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的重要意义,并成立了一系列机构促进日本设计,尤其是工业设计的发展,并且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保护本国设计师的利益,获取国外最新的设计信息,从而使姗姗来迟的现代设计意识在日本政府、产业界和国民中引起反响和受到重视。日本纷纷建立设计组织,西方国家的设计师大批来到日本并进行各种设计活动。1951年成立了隶属于通产省的“日本出口贸易研究组织”,该组织一方面为日本政府提供有关产品设计的情报,另一方面负责派遣日本学生到外国留学设计和邀请国外重要设计专家来日访问讲学。1957年,日本通产省又不失时机地成立了一个特别部门——“工业设计促进会”,主要是帮助日本企业保护自己的设计不受外国企业的抄袭,处理外国指控日本抄袭它们的设计等事务。1957年成立了日本最高奖——Gmark奖,其用意是在于奖励日本工业设计的创新精神。为了防止出口产品设计和发明被仿冒、侵犯专利,日本通产省于1957年成立了“良好设计选择系统”以及优秀产品的证书“G级”标记,并于次年修改设计法,强调了对原设计的保护。1958年日本在通产省内设立了主管工业设计的部门——工业设计课,并制订公布了出口工业产品的设计标准法规。1957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成立,日本工业设计协会随即以集体会员的身份加入了该组织,为日本设计融入世界设计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日本的设计师积极响应产业界和政府的政策,成立相关的设计组织,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产生了一批著名的设计艺术理论家。其中最著名的有《工艺新闻》的主编胜见胜。1951年,由龟仓雄策、原弘等设计师成立了“日本宣传美术会”,培养了一批战后非常有影响的图案设计师,如田中一光、粟津洁、杉普康平等。

战后,日本的现代设计,特别是工业设计的起步,主要表现在现代设计意识的萌芽、确立与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以及工业设计的兴起等几个方面。教育界纷纷成立了培养设计人才的系科或部门、1945年,日本工艺协会成立,并建立了金漆美术工艺大学等高校,这些高等学校中与设计艺术相关系科的建立和有关设计课程的开设,为战后日本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探索,现代设计

22

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1.日本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日本工业设计

日本的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在短短50年间,日本不仅从战后的废墟中站了起来,而且成为了世界上最有经济影响力的国家之一。日本的工业设计也从单纯的模仿成长为当今世界设计界中一支强有力的力量。社会生活的变迁与设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通过分析这些关系,可以给我们的设计工作提供很好的借鉴。下面我想从日本50年来对设计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展开,探讨生活变迁与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而开发我们的新思路。

1945年日本战败后,物资极度贫乏,生存成了人民生活的第一大目标,这时对设计不可能有什么要求,只求一切物品简化为可以满足生存的最低需要的样式。四十年代后期,日本的经济有所好转,“踏板摩托车”(代表类型是意大利的踏板摩托车)和八头身的人体模特开始流行,人们认为“商品供应=民主主义社会的体现”,两者的对等反映了人们心中的商品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此时人们理想中的居住模型是美式厨房:干净、整洁、便利。

五十年代,由于日本基础薄弱和受美、德等国家的影响,工业设计的发展,带有浓厚的模仿美国和德国状况的色彩。以朝鲜战争结束为转折点,在美国巨额的经济援助和雄厚的科技力量支持下,日本经济得到快速而持续的增长,从而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工业设计,也对工业设计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到了五十年代后半期,随着日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日本设计师对现代设计的深入理解,日本的工业设计开始走出美国式商业主义设计和德国式理性主义设计模式,开始追求“日本风格”。日本产业界把“具有风格”当作对外贸易的一种手段,试图以传统手工艺在国外市场上赢得胜利,在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之下,在50年代后期日本设计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的体制。在传统方面,日本设计吸取了中国和韩国等东方国家的文化内涵,而从现代和前卫来看,表现在追随、借鉴、模仿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的设计。传统和现代结合的结果,形成了与众不同日本设计风格。传统设计面向国内市场,像陶瓷、传统工艺美术品等走向日益精练的高度;作为面向国际的现代设计,在日本主要表现在汽车、家用电器、现代建筑等设计领域。

1952 年,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创立了,并且发起了“生活改善运动”。这个时候“工业设计”的概念在人们心中还没有成型,企业内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策划,没有专业的工业设计师,都是由艺术家兼职的。五十年代日本举办了第一届汽车展,工业设计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虽然此时的工业设计的工作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掩饰性外观设计上,但由于政府的重视,立法限制对国外产品的设计盗用,日本的工业设计已比以前前进了一大步。人们对商品的认识又演变成“商

23

品供应=文化生活的证明=文明的恩泽”。这期间日本政府发表了战后第一本《经济白皮书》,提出了“现代生活”的概念。 1957年,创设了G标志制度,标志着以开发独创性商品为主要课题的时代开始了,这一制度对提高日本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作出了持久而有效的贡献。当时日本生产部门纷纷派团到海外了解国外商品的情况。JETRO(日本海外贸易振兴会)更建立了海外设计师研修制度,将设计师派往设计发达的西方国家学习。人们对设计管理也开始开始重视起来,工业设计的概念也越来越清晰。到1958年,日本的黑白电视机的产量已达到一百万台,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成了日本人生活中的三大件。日本的住房从那时开始便一直紧张。五十年代末,世界设计会议的召开引发了日本设计界的思考,日本工业产品的规格逐渐向国际标准靠拢,形成了对产品的统一质量要求(均质化)和标准化。企业内部开始建立设计的专门部门和程序,工业设计师参与到产品的最初开发中去了。企业内的设计师的任务和地位逐步确立,他们的视野也通过和国际间的大量交流而开阔起来。而对于设计质量的评定,主要是从操作的方便性、材料的耐久性和精度三方面考虑的,功能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伴随着日本产业的迅速发展,日本的现代设计,尤其是工业设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索尼公司可以看作是50年代日本工业设计飞速发展的缩影。

61年日本消费者协会和人机工程学(日本称为“人间工学”)学会相继创立。此时发表的经济白皮书的标题是:“先进国家之路”,这表明日本政府当时对发展经济的信心和决心,日本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虽然此时日本市场上的商品品种不多,但厂家已具备了大批量生产的能力。1963年黑白电视的产量突破500万台,64年东京举行了奥林匹克盛会,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新的日本,也让日本更了解世界。都市化和国际化的日本,迎来了汽车普及的时代,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便利化。换气扇、洗衣机、空调和吸尘器成了新的“四大件”,人们的消费欲旺盛。由于技术的改进,电器的设计走向了“轻、薄、短、小”,对多功能复合型的产品,如收录音机等,进行了大量的开发。人们对产品的要求出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产品的品种繁多,不仅物理功能更多,心理功能也更多样。每种产品的产量反而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以小批量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BICOLOGY”生态科学的概念在设计中被提了出来。

1973年ICSID(国际工业设计师协会)在京都召开会议,标志这日本设计的地位开始得到国际承认。七十年代中期的世界性石油危机对日本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把日本人本来就很强烈的危机意识进一步激发出来,设计也自然走向了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方向,讲究产品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日本设计界提出了口号:“SMALL IS BEAUTIFUL”(小即是美)。SONY的随身听就在此时应运而生,畅销全世界。日本的汽车产量在70年代后期达到了1100万台,成为世界汽车产量

24

第一的国家。商品的充足和其物理机能的完善使产品设计的重点放在产品的心理机能上。

进入八十年代,日本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企业朝知识密集型和网络经营型发展。设计上的“符号学”十分盛行。日本进入所谓“后工业化社会”,提出“商品的价值=情报的价值”。89年世界设计会议和设计博览会在名古屋召开,进一步开阔了日本设计师的视野。

九十年代后,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企业大量裁员,商品价格大幅下跌。93年日本通产省发表了“时代的变化对设计政策的影响”一文,表明了政府在这个非常时期对设计的重视。此外日本社会还形成了两大新的特点:高度信息化和高龄化,都对设计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计算机应用(CAD)在日本设计界开始普及,“无障碍设计”、“绿色设计”、“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等国际上流行的概念相继在日本得到推广运用。日本设计师确立了将日本建设成“循环型社会”的目标。

简略回顾完日本这五十年间的社会变迁,那么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在成立的五十年间都作了哪些专题探讨呢?在成立初期,探讨集中在确立工业设计基础概念上,提出了“专利权”和“设计的雷同问题”两大论题。六十年代是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阶段,探讨集中在企业和设计师的关系上,提出“设计的合同”、“新技术的学习”、“工业设计师的自主性”、“企业内部设计师”和“企业竞争与设计师”等论题。在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之时,JIDA注重设计与社会、文明、精神生活及地域的关系,提出“工业设计今天的任务”、“日本工业设计路在何方”、“工业设计的有效性”、“工业设计与社会”、“工业设计与生活”、“人与工具”、“人的心理与物质世界”、“人的需求”“交流与平衡”等论题。九十年代,JIDA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尖端技术对设计的影响和推动上,并且坚持将设计和文明、文化、社会共同考虑,提出“先进技术和设计”、“当今汽车设计”、“人机交互界面”和“信息化社会与设计”等论题。

日本的工业设计界非常注重实务,整个设计界都是和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绝大多数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占日本全部企业约5%)都拥有庞大的产品开发部门,在工业设计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注重实务这一点充分的表现在委托设计操作的规范化上。早在六十年代,日本的设计合同的形式就被提出来并一直加以完善(1999年JIDA就提出了标准设计合同样本)。

还有,日本设计界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贴合,JIDA的研究方向从一开始就紧贴国家形势,社会生活的变迁能够马上得到设计师的重视并形成探讨的课题,形成理论,立足点在于自己国家社会的特色,放眼世界的需求,而不是人云亦云,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zt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