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实训报告

更新时间:2024-03-30 22: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设计方案和实训报告

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设计方案

一、设计概述

1. 工程概况

某学校机关办公大楼共2层,共12个房间,每层楼高1.9m,每间房间距1.9m,宽0.9m,楼层最高离地1.9m,8号和9号两房间一共长3.82m。大楼在土建时均已经设计和安装了综合布线系统所需要的线槽与线管,因此设计和施工当中不需要对此部分做设计及预算。根据用户的需求,需要设计及安装综合布线系统。在综合布线系统上传输的信号种类为数据和语音。每个信息点的功能要求在必要时能够进行语音、数据通信的互换使用。

2. 设计范围及分工

本设计包含网络通信和数据传输的综合布线部分的设计及施工。 综合布线部分的范围是:

? 由每个楼层配线间至各个信息点的室内超5类双绞线的布放。设计时根据要

求,水平布线应该放到各用户办公桌靠近电源插座处。

? 各个楼层配线间至主设备间的光缆、室内超5类双绞线的布放。要考虑,标

准24口光缆配线架、标准24口模块式配线架、110配线架和机柜等设备的安装。

二、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1. 需求分析

根据用户要求,本方案采用的综合布线系统最终能为用户提供一个开放的、灵活的、先进的和可扩展的线路基础,可提供数据和语音通信。

本方案布线结构采用星型拓扑结构。本设计注重系统的质量、科学性、可靠性及安全性,因此,在系统设计和产品选型中重点关注布线产品的质量、布线系统的模块化、以及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校园布线系统的目标是:以系统规范为指导,具有先进的综合布线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为支持,建立一套统一规划的布线系统,为校园网络系统数据、图像及控制信号提供统一的传输线路、设备接口和高质量的传输性能。全面实现校园计算机通信网络的通讯、办公、管理的智能化、集成化,把校园计算机通信网络建成一个高起点、高标准、功能设备一流、且具有高开放性的网络平台。同时该布线系统兼顾了计算机网络系统未来的发展要求,提供五年保证:在综合楼增加新系统时,对新设备提供信号传输的支持。

作为校园网络系统的基础平台---综合布线系统将为整个校园的语音通信、宽带数据、图像联网、管理系统及网站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传输通道。校园系统内的各个功能区通过高性能的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联系起来,组成一套具备高传输带宽的、结构化的信息高速公路。 2. 系统设计

以下为综合布线的布线拓扑图。如图,图一,图二,

3000mm3000mm3000mm15000mm3000mm配线间3000mm3000mm3000mm3000mm3000mm3000mm3000mm3000mm15000mm配线间3000mm3000mm3000mm3000mm

图1 综合布线实训室结构图

70cm 60cm

明装底盒 暗装底盒 40cm 70cm 图2 每个房间信息点的位置

3. 工作区子系统

本工程的工作区按照信息点进行划分,两个信息点为一个标准工作区,信息端口底盒均安装在离地面70cm处。

4. 水平子系统

数据及语音信息点的水平数据线缆采用Vcom室内超5类非屏蔽双绞线系列。水平线缆从IDF机柜引出后,通过水平线槽及垂直线槽连接到底盒处并做好预留。水平走廊的线槽及办公室内的线管均在土建时已经架设好,设计及施工时不再对线槽线管进行设计。 5. 管理子系统

1)管理子系统和涉及的器件

管理子系统由交连或互连配线架、信息插座式配线架以及相关跳线组成。管理点为连接其他子系统提供连接手段,交连和互连允许用户将通信线路定位或重定位到建筑物的不同部分,以便能更容易地管理通信线路。

通过卡接或插接式跳线,交叉连接可以将端接在配线架一端的通信线路与端接于另一端配线架的线路相连。插入线为重新安排线路提供一种简易的方法,而且不需要安装跨接线时使用的专用工具。

对每个设备及线缆进行编号处理,标签,在线缆两端都进行标识。交接管理方式为双点管理。即在整栋楼中有两个点可以进行线路跳线连接。配线架采用5类24口配线架。5u机柜,交换机,语音点S110配线架。 色标管理:

标识符应包括安装场地、缆线终端位置、缆线管道、水平线路、主干缆线、连接器件等类型的专用标识,系统中每一组件应指定唯一标识符。每根线缆应指定专用标识符,标在缆线的护套上或在距每一段护套300mm内设置标签,缆线的终接点应设置标签标记指定的作用的标识符。 标识管理:

完整的标识应提供以下信息:建筑物名称、位置、区号、起始点。综合布线使用三种标识:电缆标识、场标识和插入标识。需要标识的物件有:线缆、通道、空间(设备间)、端接件和接地五个部分。 6. 配线间设计

配线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信息插座至楼层配线设备(FD)的配线电缆或光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配线电缆可选用普通的综合布线铜芯对绞电缆,在必要时应选用阻燃、低烟、低毒等电缆。信息插座应采用8芯模块式通用插座,或光缆插座。配线设备交叉连接的跳线应选用综合布线专用的插接软跳线,在电话应用时也可选用双芯跳线。

1条4对对绞电缆应全部固定终接在1个信息插座上。不允许将1条4对对绞电缆终接在2个或2个以上信息插座上。配线子系统电缆安装穿管或沿金属电缆桥架敷设,当电缆在地板下布放时,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地板下线槽布线、网络地板布线、高架(活动)地板布线、地板下管道布线等安装方式。 7. 垂直干线子系统

垂直干线子系统是提供干线电缆的路由,主要铜缆组成并提供楼层之间及外界通信的通道。数据线缆采用6类双绞线,语音采用三类大对数据线。实验楼,综合楼,宿舍区路由方式为电缆井方法,教学楼路由方式为电缆孔方法。连接数据为点对点连接,语音为干线分支型,每个电线电缆直接连接到楼层配线间。 1. 网络线一定要与电源线分开敷设,但是,可以与电话线及有线电视电缆置于同一个线管中。布线时拐角处不能将网线折成直角,以免影响正常使用。 2.和弱电通常应当分置于不同的竖井内。如果不得已需要使用同一个竖井,那么,必须分别置于不同的桥架中,并且彼此相隔3ocm以上。

3.设备必须分级连接,即主干布线只用于连接楼层交换机与骨干交换机,而不用于直接连接用户端设备。

4.数双绞线电缆容易导致线对之间的近端串音以及近端串音的叠加,这对高速数据传输十分不利,除非必要,不要使用大对数电缆作为主干布线电缆。 8. 设备间子系统

1.设备间应设在位于干线综合体的中间位置。 2.应可能靠近建筑物电缆引入区和网络接口。

△设备间内要注意:室内无尘土,通风良好,要有较好的照明亮度;要安装符合机房规范的消防系统; 使用防火门,墙壁使用阻燃漆。 防止可能的水害(如暴雨成灾、自来水管爆裂等)带来的灾害。 防止易燃易爆物的接近和电磁场的干扰。

设备间空间(从地面到天花板)应保持2.55m高度的无障碍空间,门高为2.1m,宽为90m,地板承重压力不能低于500kg/m2。 3.设备间设计:

最低高度:设备间梁下净高不小于2.5m 房间大小:10㎡

地板负重:不小于500kg/m2

电气插座:每个房间两个,位于门端讲台处 配电中心: 管道位置:

门的大小、方向与位置:采用外开双扇门,门宽不小于1.5m 接地要求:配线设备离地高度不小于300mm

保护设施:远离高低压变配电,电机,x射线,无线电发射等有干扰源存在的场所

消防设施:按防火标准安装相应的防火报警装置,使用防火防盗门,墙壁不许使用易燃材料,地面、天花板、楼板均 涂刷防火涂料,所有穿放线缆的管材,孔洞和线槽都应采用防火材料密封

△设备间子系统在布置方面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室温应保持在10℃~35℃,相对湿度保持在20%~80%。

2.保持室内无尘或少尘,通风良好,亮度至少达到30lx(勒克斯,照度单位)。 3.安装合适的消防系统(尽量采用气体消防设备),适用防火门。 4.提供合适的门锁,至少要有一扇窗户留作安全出口。 5.尽量远离存放危险物品的场所和电磁干扰源。 6.设备间的地板负重能力至少应每为500kg/m2。

7.标志的天花板高度为240cm,大小至少为210cm×150cm,向外开。 8.在设备间尽量将设备机柜放在靠近弱电竖井的位置,在机柜上方装有通风设备。

9.在设备间内至少留有两个专用的220V/10A单相三级电源插座。如果需要在配线间内放置网络设备,则因根据放置 设备的供电需求另配专用电源线路。 4.设备间线槽敷设

1) 活动地板 (使用简易活动地板。高度为60~200mm,地板下面空间

只作线缆敷设用,不能作为空调送风通道)。 2) 地板墙壁内沟槽 3) 预埋管路

三、设备与材料(主要工程)

1)5E类和6类UTP,大对数双绞线(25、50、100),STP和FTP双绞线,室外双绞线。

2)信息模块和免打信息模块,24口配线架

3)镀锌线槽及配件(水平三通,弯通,上垂直三通等),PVC线槽及配件(阴角、阳角等),管,梯形桥架

4)立式机柜,壁挂式机柜。

5)防蜡管,膨胀栓,标记笔,捆扎带,木锣钉,膨胀胶等 四、预算 ??? 五、图纸

相应的图纸如图一、图二。

60cm

3000mm3000mm3000mm

70cm 明装底盒 3000mm3000mm3000mm15000mm15000mm

3000mm3000mm暗装底盒 70cm 40cm 图2 每个房间信息点的位置

图1 综合布线实训室结构图

3000mm3000mm3000mm3000mm3000mm3000mm3000mm3000mm配线间

配线间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实训报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z4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