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通俗化有利于国学的传承

更新时间:2023-12-03 06: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典通俗化的句子

1

经典的通俗化就像是一首钢琴曲,懂得的人那就是高雅的艺术,不懂得的人那就是对牛弹琴;经典的通俗化就像是一杯香醇的葡萄酒,会饮的人就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不会饮的人就是景阳冈壮行般的粗俗蛮横;

2

经典是天空中的一片云朵,没有任何的尘埃,是那么的高雅,然而,她必将慢慢的堆积,变得越来越沉重,沉淀的内容开始期盼天空下的土壤,于是,她落下来,经过空气的混合物,自己就越来越通俗易懂,和其它的水滴没有多大的区别,落在海里,落在河里,落在田里,落在土壤里,以这种通俗的姿态来滋润世间万物,向自然传承她的生命,这就是经典通俗化的传承。

3

经典的通俗化是那永不磨灭的《西游记》,经典的通俗化是那寥寥几字便可发众人之感的宋词,经典从来没有被遗忘。但经典却从来没有被深化,经典在人间,经典在传唱。平明百姓传唱着女娲造人的经典,学者传唱着宝黛爱情的经典……经典的通俗化使得经典处处可在,经典的通俗化让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断流,经典的通俗化让经典熠熠生辉。通俗化成就了经典,通俗化检验和考验了经典。通俗化就是经典的源泉,通俗化经典的精华。

经典的通俗化的例子。

1

在中国文学平民化活动期间,最早提出弃用文言文改用白话文的是:胡适 。

胡适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在这篇文章里提出改革我国的文字,即用白话文作为语言的工具,白话文不仅可以用来写文章,作诗,作为交流工具等,取消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工具,胡适认为文言文是死的文字,白话文才是活的文字。

胡适在北大讲课时,许多醉心于文言文的学生对白话文颇有抵触情绪。一次,当胡适在课堂上大讲白话文的好处时,有位同学不服气地问: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一定缺点都没有吗?胡适微笑道:没有。这位学生反驳道:怎会没有呢,白话文语言不简洁,打电报用字就多,花钱多。胡适说:不一定吧。要不我们做个试验。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了。复电便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且非常省钱。同学们如愿兴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 同学们果然纷纷拟稿,最后胡适从电稿中挑出一份字数最少的、表达完整的,其内容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胡适念毕,不无幽默地说:“这份电稿仅12个字,算是言简意确,但还是太长了。

我用白话文,只须5个字:干不了,谢谢。”随后,胡适解释道:干不了,已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能的意思,而谢谢既有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有婉拒之意。可见,语言的简练,不并在于是用白话文,还是用文言文的差别,而是确定表述内容的重点和结果,用字恰当,白话也能做到文言文的简练。

胡适一番精辟的阐述,同学们听后不由点头赞同,也逐渐改变了对白话文的看法。 2

几年前前,上海文艺出版社以55万首印数、14%的版税竞标获得了易中天《品三国》的出版权;两个月后,易中天《品三国(上)》以书界少有的全国同步发行的方式全面上市。几天时间,这本炙手可热的书就迅速攀升至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北京图书大厦的易中天签售现场,更是场面火爆,前所未有,当天即签售了2000本。很多人认为,采用轻松调侃叙说吸引了大家对经典名著的注意,从而也有助于经典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据了解,这两年来,对经典名著重新诠释和解构的图书成为图书市场中的新热,不仅四大名著,各种经典名著也被“披”上了新的外衣“粉墨登场”,并受到了很多读者的热捧,读者对这类书籍的兴趣远远大过于经典原著。对此现象,几位评论家发表了他们的一些看法。

马相武认为,出现这样的解读古典小说的读物,在他看来很自然,不需要那么紧张,

那么如临大敌,适当的通俗化或现代化,其实很正常。尤其是在我们所处的市场化语境中来看待。从大众文化发展的角度,要感谢那些适度的通俗化和现代化方面的“成功人士”。他们

让文学经典的普及和社会化以及转化为眼球经济现象和社会注意点成为可能。这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文学文化的发展,这当然也是文化经济现象。从文化消费的角度看,只要它有益于大众的身心健康,它就是合理的、应该存在的、应该发展的。但是解读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学经典和不同的具体情况,以及不同的读者而有所区别,像一些“解构”经典,肆意拼接,“无厘头搞笑” 、“大话”、“歪说”、“水煮”类的让人啼笑皆非的做法还是应该杜绝的。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糟蹋文学经典,不应该歪曲文学经典。谢有顺也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甚多,其中一个就是大环境下,大家对传统文化复兴的渴望和认同本土意识的加强,于是传统典籍重新进入读者视野,跟大众达成很好的交流。其次古典名著进入中国现代社会,有很多如不经过现代语言的阐释和讲解,现代读者很难读懂,就算是一些古白话文,能真正读懂其中妙处的也不多,因为很多都是以历史史实为背景的,如果没有对当时政治文化历史的了解,也不容易进入,所以需要通过通俗化的理解和转换,有一些普及性的读物出来作为典籍现代话语的转换也是可以的。“让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需要有一个通俗化转化的过程”。 “要警惕打着经典通俗化的旗号而庸俗化的现象,把历史文化娱乐化不是普及文化的好思路。”葛红兵认为,经典的本质是精神的高格,以精神高格去感染人和影响人,而现在这些导读性的甚至颠覆经典名著的书反倒超过了原著,肯定是不正常的。他很担心因为这些书籍而使一些读者在看原著的过程中失去独立的思考和批判能力。读者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去阅读,要从自己的阅读中感受经典获得启悟,这就是经典的本意。

说到对于文学经典的解读和诠释或改编是否应有标准,该如何体现?马相武认为文学经典和理论经典、政治经典是不同的,文学经典解读的自由度远大于其它经典,文学经典的解读当中,小说较之戏曲和诗歌、散文解读的自由度又要大许多。其实,这样的解读古已有之,经典还不是照样流传了下来?他认为解读也可以扩大到改编:戏曲和曲艺,或者故事,乃至现在的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等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见仁见智,各呈高见,各显神

通。尤其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这类的小说,针对不同的读者通俗的普及的解读和改编,应该允许存在。要是讲标准,就是要针对具体情况而定,但是绝对的标准就是不能歪曲不能篡改不能恶意不能反而动之。要强调文学经典的名著精神和基本面目,同时更要热情地鼓励和坚决支持完全忠实地解读改编古典文学名著的作家作品。如果是作为严肃的学术研究,还是越严肃越严谨越学术越好。不能开玩笑,也不应该通俗化现代化,戏说和大话,哪怕谐谑也不应该。

3

近年来,专业的学术类以及思想类的通俗读物在图书市场不断涌现,比如在经济学、美学、心理学等领域,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写作方式将学术研究成果普及给大众读者。在当当、京东商城畅销榜单上位居前列的《思考,快与慢》《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等书,均属于学术范畴里的通俗读本。出版社在兼顾图书的学术内涵之余,也在为能够将这些稍显艰深的内容推广到普通读者手中下足了功夫。

文化传承需要通俗化

“学术图书通俗化是我们近两年来的图书出版策略,”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说,“判断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就是看它影响了多少人,即影响的范围越大,书的价值也就越大。所以,我们鼓励学术大家用通俗的语言来写书,从而去影响更多的读者。”

为了满足更多普通读者的需要,三联书店近两年来逐步开拓了学术图书通俗化版块。“由于学术图书市场狭小,从2009年以来,我们有意识地开拓学术图书通俗化版块,如在文化散文、成人绘本、人物传记

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开拓,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表示。据记者了解,自从开拓学术图书通俗化板块以来,出版社销售额有了大幅提高。

通俗化也要有底线

在谈及学术图书通俗化的出版标准时, 于殿利认为,做通俗化的学术图书也要有底线,要始终坚持学术图书的学术性和文化性。 说到未来是否还将学术图书通俗化作为今后的出版方向时,顾青表示:“中华书局的品牌核心是‘传承文明,优化生活’,所以我们会始终坚持学术书籍通俗化方向。同时,我们还提出了‘大专家写小文章’的作者挑选原则,要努力做到出版的图书贴近大众,了解大众需求。”

4

出处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理惑论》:“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释义 比喻对蠢人讲道理,白费口舌。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 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因而常带有贬意色彩,也成为一些教师用来作为讥讽学生的口头禅。其实不然,当我们考察这个成语的由来,语出典故“古时候有个

叫公明仪的琴家,其演奏技艺高超,很受人赞颂。有一天,他携琴出门访友,经过一个山青水秀,花草遍野的地方,不禁心旷神怡,可巧看到不远处有条牛在吃草,心想音乐乃天地之神音,能通宇宙之灵,何不为牛奏一曲呢?于是,他端坐牛前,抚弦弄琴,倾心演奏了一首清旷之曲。可惜的是,牛只顾埋头大嚼青草,曲毕,牛仍没一点反应。公明仪大为扫兴,转念一想,牛不解音,大概是自已选错了曲子吧。于是,他又接着弹起来,这时的琴声一会儿象蚊子嗡嗡,一会儿象牛犊哞哞,只见牛停止了吃草,抬起头专注地望着公明仪。”从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原意并非骂人的,反而应该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yx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