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土壤地理学复习汇总新(1)
更新时间:2024-01-31 20: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2016年属什么生肖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绪 论
一、名词解释
土壤:是指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污染: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土壤的酸化:由于不合理的施肥、灌溉使土壤中积累大量的化学残留物质,最终使土质变酸的过程叫土壤的酸化。酸化可以理解为土壤污染的一种类型。
盐渍土化和次生盐渍化:盐渍土化过程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地表水、地下水和含盐母质的共同作用,使盐分在土壤表层聚集,形成盐渍土的过程。由于后天的人类不良灌溉活动造成的盐渍化,称为次生盐渍化。
二、思考题
1、 论述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1. 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 、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 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2. 土壤圈与水圈 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3. 土壤圈与大气圈 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4. 土壤圈与岩石圈 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第一章 土壤矿物
一、名词解释
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
同晶臵换(同型异质替代):当粘土矿物形成时,晶格内的组成离子(中心离子)常被另一种大小相近而且电性相同的离子所替代,这种现象称为同
1
晶代换(同型异质替代)。常见的是Al3+代换Si4+, Ca2+、Mg2+代换Al3。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又称机械崩解作用,指矿物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化学成份和结晶构造变化的作用。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受到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而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
二、思考题
1、 原生矿物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①原生矿物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②并通过风化提供养分; ③部分转化为次生矿物。
2. 什么叫硅铝率和硅铝铁率,如何凭借硅铝率和硅铝铁率初步判断矿物或土壤的风化程度?硅铝率:SiO2/Al2O3的分子比(摩尔数比);硅铝铁率:SiO2/Al2O3+ Fe2 O3的分子比(摩尔数比).
①将土体和母岩或母质加以对比,可以说明分解过程的特征:
②如果硅铝铁率比值增大,说明土壤矿物风化有脱铝铁过程(实际情况很少出现);反之,硅铝铁率比值越小,说明土壤矿物风化有脱硅富铝化过程,硅铝铁率比值越小,一般情况下说明土壤的风化度越高。
③对照剖面上下层的硅铝铁率比值,可说明剖面中矿物质的分解和淋溶状况。
④粘粒部分的硅铝铁率,还可用来判断粘土矿物的种类和性质。
3、次生矿物主要有哪些种类?鉴定次生矿物有什么重要意义? 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类;次生铝硅酸盐类。
①是在土壤发生学上,进行土壤类型鉴定,判断土壤风化强度、发育阶段。②是帮助人们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判断土壤肥力大小。
2、 简述高岭石组(1:1型)粘土矿物的构造和特性 (主要有高岭石和埃洛石。)
A、 单位晶层是由一层硅氧片和一层水铝片组合而成。
B、 单位晶层内部的结合是通过硅氧片顶端的活性氧与水铝片共有而联结。
C、 单位晶层之间由四面体上的氧离子同八面体上的氢氧根形成氢键而紧密联结。
D、 晶层间距固定,不易膨胀,膨胀度小于5%,同晶代换少,阳离子代换量低。
E、 SiO2/R2O3分子比值为2,高岭石分布较广,主要在古老风化壳和热带、亚热带土壤中。
5、简述蒙脱石组(2:1型)粘土矿物的构造和特性(主要有蒙脱石和蛭石)
2
A单位晶层是由两层硅氧片和一层水铝片组合而成。
B单位晶层内部的结合是通过上下两层硅氧片顶端的活性氧都朝向中间的与水铝片,并与水铝片共有而联结。
C单位晶层之间由上下两层硅氧四面体底端上的堕性氧离子通过弱的分子键相联结。
D晶格具有膨胀性,易膨胀,膨胀度可达90-100%,同晶代换极为普遍,主要发生在铝氧八面体中。阳离子代换量极高。
E、SiO2/R2O3分子比值为4,蒙脱石分布较广,主要在半干旱的草原地区,蛭石多分布在暖温带地区的土壤中。
土壤有机质
一、 名词解释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各种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等。
有机质矿化过程:土壤动植物残体和腐殖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有机化合物并释放养分和能量的过程。
有机质腐殖化过程:土壤的腐殖化过程是指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腐殖质的过程。
氨化作用:氨基酸经微生物分解作用而释放出氨的过程,称为氨化作用。 *硝化作用:土壤中产生的氨在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或硝酸盐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当土壤通气条件较差条件下,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进行的还原称为NO2或氮气的过程。
二、思考题
1、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发挥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 土壤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源泉:
② 土壤有机质具有离子代换作用、络合作用和缓冲作用 ③ 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④ 土壤有机质是植物生长激素,是动物生活的能量来源。
2. 有机质的转化如何影响土壤肥力及性质?
有机质的转化包括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质化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变化过程。意义在于对良好土壤结构形成、土壤肥力的稳定协调以及养分的释放、动物、微生物活动和植物的正常生长等方面意义十分重大。
3. 有机质转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植物残体的特性:物理状态:新鲜程度;破碎程度;紧实程度。 (2)C/N比:有机物质组成的碳氮比(C/N)对其分解速度影响很大。 以25或30:1较为合适。C/N降至大约25:1以下,微生物不再利用土壤中的有效氮,相反由于有机质较完全的分解而释放矿质态氮。N是组成微生物
3
体内的细胞要素,而C是微生物活动的能源和构成成分;如果C/N过大,一是分解速度态慢,养分不易释放;二是引起植物—动物对N的竞争。C/N过小,矿化速度太快,养分不能稳定持久,合成腐殖质也少。 (3)土壤微生物的组成与活性
土壤动物促进植物残体的破碎和运输。真菌可促进木质素的分解,形成富里酸的比例大;细菌和放线菌可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且形成胡敏酸的比例大。
(4)土壤特性
质地 粘粒含量越高,有机质含量也越高。 pH值 中性( pH 6.5-7.5)、钙质丰富较好,有利于细菌和放线菌的活动;酸性有利于真菌的活动。
水分:最适湿度:土壤持水量的50-80%,一般情况下,湿度越大,微生物活性越差,分解速度也慢。
通气性:通气不良有利于有机质累积
温度:最适宜温度大约为25-35 ℃,超过40℃,或低于10℃微生物的活性降低
土壤水和热
一、 名词解释
吸湿水:土壤固体颗粒依靠表面分子引力(表面张力)吸持在颗粒表面的汽态水。
薄膜水:被吸附在吸湿水外层的液态水,依靠表面能和由于土颗粒表面所带电荷形成的反离子层,及产生的静电场,使得水分子定向排列,吸附。 毛管水:被毛管力吸附保持于土壤空隙的水。
水分常数:人为的为土壤水定出界限,令各种类型水分含量的最大值为该类型水的水分常数。
凋萎系数:植物呈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最大毛管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基质势:由于弯月面力和分子吸附力所致的势能称为基质势。由于它们的作用使土水势降低,故取负值。
溶质势:由于溶质作用所产生的势能,它的值等于溶液的渗透压。它的作用使土水势降低,故取负值。
压力势:由气压、静水压力、荷载所导致的势能,由于它们的作用是土水势增高,所以取正值。
二、思考题
1、按水分的吸附情况和特殊结合形态(结合作用力的类型)可以把土壤水划分哪几种类型?
①化学束缚水:a化学结合水:参与粘土矿物的晶格组成,并被矿物牢固保存的水;b结晶水:同矿物晶格相结合,但结合不坚固易被分离的水(但不是易被植物吸收)
4
②物理束缚水:吸湿水;薄膜水。
③毛管水。
2、什么质地的土壤有效含水量较大?为什么?
粘壤土。土壤有效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土壤水分有效性主要受土壤之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等影响。
3、用土壤水的能量观点解释植物什么时候出现永久凋萎?
由于多数植物的内水势平均为-15巴,所以把-15巴作为土壤有效水的最低能量标准,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永久萎焉百分数(凋萎系数),即如果土壤含水量小于这个百分数,土水势就会小于-15巴,植物就会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出现永久凋萎。
4、一般情况下,当土壤的含水量又大变小时,土壤的水吸力会发生什么变化? 由小变大
5、土壤气相和大气的组成有什么差异?
由于受土壤生物活动影响,二氧化碳比大气中含量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0.03%,而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要高十倍到数百倍;土壤空气中氧的含量比大气中低,大气中氧的含量为20%左右,而土壤空气中氧的含量只有10—12%。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还有甲烷、碳化氢、氢气等。 6.土壤保持良好的通气性有什么重要意义?
(1)影响土壤动物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转化。土壤微生物以好气微生物居多,通气不良,仅少数的嫌气微生物活动正常。
(2)影响植物根系呼吸。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达到15%才能满足植物呼吸需求,低于5%时,根系生长停止。
(3)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排除有毒气体。不同的氧化还原状态,养分的状态不同。
第三节 土壤性质
一、 名词解释
土壤质地:土壤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粒级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土壤颗粒常常相互作用胶结成各种形态的团聚体,团聚体的组合排列形态称为土壤结构。
土壤的比重:单位体积固体的重量与同体积的重量之比
土壤的容重:单位体积的原状土体的干土重与同体积水重量之比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壤有机胶体和矿质胶体通过离子键、氢键等将有机质和矿质结合形成的胶体类型。在土壤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胶体种类。第一稳定性好,第二,代谢功能强。
土壤的离子交换:土壤胶体表面吸收的离子与溶液介质中其电荷符号相同的离子相交换,称为土壤的离子吸收和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
阳离子交换量: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代换性阳离子总量,称阳离子交换量
称为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称
5
为盐基饱和度
活性酸度: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引起的酸度,称为活性酸度
潜在酸度: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称为潜在酸 重量热容量:重量热容量是使1克土壤增温1℃所需的热量(焦耳/克〃度),又称比热。
容积热容量:容积热容量是使1立方厘米土壤增温1℃所需的热量(焦耳/厘米3〃度),或称热容量。
二、思考题
1、土壤结构的形成的胶结物质主要有哪几种?
第一、次生粘粒、铁铝氧化物和硅酸凝胶(无机胶体);第二、腐殖质和微生物菌丝和粘液(有机胶体);第三、有机—无机复合胶体,这些胶体在土粒表面形成胶膜,在各种外力的作用下通过胶膜发生相互胶结。
2. 如何评价土壤结构的好坏?
(1)团聚体的稳定性
团聚体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微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通常用>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过水筛)的含量作为衡量土壤结构的重要数据。水稳性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胶结物质的类型: 有机胶结、钙质和铁质胶结水稳定性好 无机胶结、一价阳离子较多的水稳性差
(2)土壤合理的孔隙度
合理的孔隙度,既要求土壤能通气、透水,又要求能保水、保肥,水、气、热协调。
一般情况,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形成的团聚体总孔隙度较大,常在40-60%,无机胶体(粘土矿物)形成团聚体的孔隙度较小,一般<40%。而且孔隙比例要求合适,毛管孔隙占总孔隙的40%,非毛管空隙占60%为好。
3.为什么说土壤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意义重大?
农业最有价值的土壤结构是团粒状的水稳性团聚体(直径1—10 mm) (1)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总的孔隙度大(约为55%),而且孔隙比例较为合适,毛管孔隙占其中的40%,非毛管空隙占60%,且分布均匀,团粒与团粒之间为非毛管孔隙,团粒内部和团粒与单粒之间存在大量毛管孔隙,解决了土壤透水性和蓄水性的矛盾。
(2)团粒结构解决了土壤蓄水性和通气性之间的矛盾。
(3)团粒结构较好解决了土壤导热性和热容量的矛盾,使土壤温度变化较为稳定和适度。
(4)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都比较丰富。团聚体表面通气性好,有机质矿化分解迅速,有利于养分的释放和供应;团聚体内部以嫌气分解为主,分解缓慢,有利于养分的保存。
6
5、说明土壤胶体的构造膜式
胶粒核→→内离子层(电位离子层)→→外离子层(补偿离子层)
外离子层(补偿离子层)→→非活性补偿离子→→活性补偿离子(离子扩散层)
6、土壤胶体电荷的起因主要有哪几个? (1)同晶臵换作用
由同晶臵换作用产生的电荷,决定于晶格中同晶臵换的多少,而与溶液pH值变化等无关,故称为永久电荷或恒电荷。一般同晶臵换的电荷多带负电荷,故称为永久负电荷。
(2)晶格破碎边缘的断键 : Si—O—Si Si—O- Al—O—Al Al—O- 或者 :
Si—O—Si Si+ Al—O—Al Al+
(3)胶体向介质解离或吸附离子而带电, 这两种方式产生的电荷随介质pH值的变化而变化,叫做可变电荷或添加电荷。
7、简述土壤中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 (1)可逆反应并能迅速达到平衡
(2)阳离子交换按当量关系进行,即离子间的相互交换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
(3)阳离子代换服从质量作用定律阳离子代换作用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即离子浓度愈大,交换能力愈强。
8、土壤液相的作用和功能表现在几个方面? (1)输导作用:养分在土壤中移动,向植物输送
(2)调节作用:决定土壤的酸碱环境、氧化还原环境 (3)影响土壤的物理状况:通气性、导热性、保水性等 10、论述酸土的成因
(1)气候因素:大气的温度和湿度,直接影响着土壤母质或岩石、矿物的风化过程,也直接影响着土壤物质的转化和移动;同时还影响着植被及其他土壤生物的活动,而上述各种过程都和土壤酸度产生及其变化有密切关系。总之,气温高,降水量大,有利于土壤和土壤母质的强风化和强淋溶作用的发展;风化中释放出盐基成分----随水移出土体→→土壤中易溶性的基盐成分大大减少→→其形成的自然土壤就易致酸。(前面我们讲过的“南酸北碱”现象).脱硅富铝化过程使土壤中大量富集铝、铁,水化后形成酸(潜在酸)由于腐殖酸等有机酸进入土壤后不容易中和.
7
(2)生物因素:土壤微生物、植根系、其他土壤生物 微生物呼吸→→CO2 + H2O→→H2CO3 植物残体→→腐殖酸、有机酸
硫化细菌、硝化细菌→→H2SO4、HNO3 (3)人为施肥、灌溉、环境污染
肥料(NH4)SO4、NH4Cl酸性肥料造成土壤残留H2SO4、HCl 工业污染、酸雨→→SO2气体,形成H2SO4下降
11、论述碱土的成因
(1)气候:干旱、半干旱,大气降水量远远低于蒸发量,大量盐分积累。降雨时,盐分下移到一定深度,蒸发时,不易溶解,活动性差的CaCO3 、CaSO4等碱土金属盐类随水上升少,而NaCO3、 NaCl等碱金属随水上升很快,长期下来表面积累大量盐分,形成盐土,当盐分中Na离子占优势时,形成碱土。
(2)生物因素:许多耐旱性、耐盐性植物选择吸收,植物体内富集K、Na、Ca、Mg盐基离子,由于植物残体积累使土层积累碱性物质,土壤碱化。如草原、荒漠草原星星草、碱蒿等植物。 (3)土壤母质:(为什么南方也会有碱性土分布)如贵州、云南的石灰土,石灰岩中富含CaCO3,随水进入土体四川、重庆的土壤多属中性、微酸性,在石灰岩出露区也有石灰土分布。
12、说明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的关系
1)土壤中活性酸(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H+浓度)和潜在酸(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是同一平衡体系中的两种酸度 潜在酸是活性酸的后备力量。
潜在酸 + 活性酸→→ 土壤的总酸度(在土壤滴定试验中测得的酸度) 2)潜在酸度远大于活性酸 砂土——1000倍
粘土——5000~10000倍
13、土壤的物质组成和水分含量是如何影响土壤的升温、降温和保温性的。 (1)指示土壤溶液中氧压的高低,反映土壤通气排水状况。EH值高,土壤的通气性就好,排水性也好,微生物的活性强。 (2)指示土壤中养分存在形态和供应情况
植物所需矿质养分大多要在氧化状态才有力于植物吸收,除了水生植物吸收NH4+,其他植物多吸收NO-2、NO3-态氮,磷以H2PO4-、HPO42-为主,硫以SO42-为主。
可查表在一定的PH值下,各体系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依据测出的实际EH判断养分形态,如在PH=7时,NO-2——NO3-的标准电位是410mv,如果实际的EH为300mv,则可得知,大部分的氮形态为还原态的NO-2 (3)反应微生物的活性。在通气条件好的情况下,EH越低,说明微生物活性越强,数量越多。
第二章 土壤形成
8
一、名词解释
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形成过程是在各种成土因素影响和重力场作用下,母质与生物间长期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噶生一系列生物,物理,化学变化最终形成土壤的过程
地质大循环:海洋和陆地表面水分蒸发,以降水形式落到大陆上,使岩石矿物风化淋说,含有养料元素的易溶性盐类随水分流入江河,最终流入海洋,沉落海底形成沉积岩,使养料元素重新进入封闭状态,当地壳上升岩体露出海面时,重新开始下一个循环。
土壤绝对年龄:指地壳表面开始产生土壤是算起到现在为止的总时间 土壤相对年龄:由土壤的发育阶段和发育程度所决定的土壤年龄称为相对年龄
土壤发生层(土层):由于在土壤发育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特殊的成土作用,所以在土壤剖面中出现多种水平层次,称为土壤发生层。
土体构型:土壤发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统称为土体构型。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土埌形成过程的主要矛盾是生物小循环与物质地质大循环的矛盾?
地质大循环是指海洋和陆地表面水分蒸发,以降水形式落到大陆上,使岩石矿物风化淋说,含有养料元素的易溶性盐类随水分流入江河,最终流入海洋,沉落海底形成沉积岩,使养料元素重新进入封闭状态,当地壳上升岩体露出海面时,重新开始下一个循环。生物小循环指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生物摄取养分元素以组成有机体,养分元素便从易溶性、无机态转变为有机态固定于生物体内。死亡的生物又被微生物分解,养分又转化为无机态进入土埌,又被下一代生物再吸收利用,形成养分在生物体同土埌间的循环——即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的作用同地质大循环的作用相反,从这点看它们相互矛盾,但生物小循环的最初养分元素是风化物释放出来的,是地质大循环的产物;而生物小循环中生物(植被、微生物)的生物风化作用又加速了地质大循环的进程。因此说,两种循环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了土埌形成中的基本矛盾。
2.讨论主要成土因子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
(1)气候:气候条件决定了地表风化壳类型,气候水热条件决定植物类型,土埌中的水热状况受大气水热的影响,
(2)生物:通常与气候耦合,通过生物群落营养吸收、生长发育、返还更替和群落演化
(3)地形:地形对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作用。地形对地表物质的重新分配作用。
3.简述白浆化和灰化过程的区别。
9
5、简述潴育化过程和潜育化过程的区别。
(1)潴育化过程:是指由于季节性淹水,土壤形成中氧化还原交替进行的过程。形成潴
育层,特点:铁锰化合物发生迁移、淀积,产生锈斑锈纹、铁锰结核。发生于地下水浸润土层、地下水升降频繁区。如华北平原潮土区。
(2)潜育化过程:地形低洼,长期淹水,土壤EH值偏低,是指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还原物质大量积累,形成潜育层,此层次呈蓝灰色,又称灰蓝层。
6.阐述道库恰也夫土埌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1、 土埌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成土因素的同等作用和不可代替。3、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埌的形成和演化。4、成土因素是有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的,这种规律与土埌分布规律是紧密相连的。
7. 你如何理解生物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和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①植被在生物因素中起最主要的作用,植被对土埌有机质积累、转化和腐殖质组成等有重要作用。
②土埌动物的作用是将物质植物进行多次分解,对贮存能量进行再分配,部分转变为热能,部分转化为机械能和化学能。
③土埌微生物的作用及其意义在于分解有机质、释放养料;合成土埌腐殖质,固定大气中的氮素,转化矿质养料,使之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第三章 土壤分类
一、名词解释
土壤分类:壤分类是在深入研究聚合土体发生发育、土壤系统发育与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土壤不同发育阶段所形成的性状和特征,对土壤圈中的各类聚合土体所做的科学区分。 诊断层:
诊断特性:基于土壤发生过程,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具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壤属性。 二、思考题
2、土壤发生分类存在什么优缺点?
10
(1)重视成土因素,忽视土壤属性 (2)分类指标不够明确,定性程度不够
(3)强调中心概念,对过渡性土壤类型和土类界线研究不够。 3、土壤系统分类的优缺点 优点:
(1)着重土壤本身属性 (2)指标具体定量化程度高
(3)强调边界概念,从基层向上归纳 缺点:
(1)土壤间缺少联系,无法表现土壤的发生发展过程 (2)分类过于机械
第四章土壤类型
森林土壤
一、 名词解释
富铝化过程:是湿热气候带而又有一定的干湿季分异的地带性土类的主要成土过程,有时又称富铁铝化或砖红埌化作用。
黄壤的黄化过程:黄壤区热量比红埌略差,冷凉得多,降水却不少,这样就形成一个温和、阴湿的气候条件。土体经常保持潮湿,土埌中氧化铁水化而使土色变黄的过程。
二、思考题
1、森地土埌有哪些基本的共同特征?
①成土环境上都有气候湿润、林木茂盛的特点;②土埌所受淋溶作用强,呈酸性反应且盐基不饱和;③都有表层的腐殖质积累过程。 森林土埌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土埌之一,其面积占世界陆地面 2、灰化土为什么会出现灰化层?
酸性条件下,H+多饱和土壤胶体,土埌胶体中铝氧八面体中的Al不断水解折出,胶体晶格破裂,Al同活性有机质络合淋溶、淀积。剩余原生矿物以SiO2为主,粉末状,形成砂粒状结构的白色灰化层(A2)
3.棕埌和褐土的哪些成土特点可以反映它们在成土环境上的差异?举例说明 棕埌:(淋溶土)暖温带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下的地带性土埌,500—1200毫米/年。 褐土:(半淋溶土)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区的地带性土,也是欧亚大陆东部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地带性土埌。
①棕埌:非常明显的残积、淀积粘化,淋溶强。由于气候更温暖,矿物分解更加强烈,故与暗棕埌相比,有非常明显的粘化。加之季节性降雨条件,使棕埌具有较强的淋溶作用。
粘粒淋溶→向下聚积,淀积粘化,形成Bt(粉化层),活性Fe、Al也有较强移动。
11
②褐土:淋溶较弱,风化处于脱钙阶段。由于褐土区较棕埌区干燥、降水较少,所以淋溶较弱,加之母质富含CaCO3,所以土壤风化处于脱Ca阶段。已脱钙的土层也发生一定程度的粘化,Fe、Mn移动,形成棕色粘化层。 4、为什么燥红土的脱硅富铝化作用较弱?
由于受焚风效应影响,气候干热,蒸发是为降雨量的2—3倍。所以生物累积作用没有砖红埌强,而矿化速度又较快,所以土埌中腐殖质积累很少,一般矿物风化程度较低,脱硅富铝化作用不明显。 5、黄棕埌、黄埌、红埌、砖红埌性红埌、砖红埌的成土条件是如何变化的?又是怎样影响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铝化作用强度的?在土壤性质上能体现出来吗?
由于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过程的相互作用和不同程度上的组合,形成了热带、亚热带地区丰富的土埌类型。由北向南、随着水热条件越来越优越,富铝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皆有加强趋势,土埌由黄棕埌→黄埌→红埌→赤红埌→砖红埌变化。但注意:如果气候过干燥或阴湿都会阻滞富铝化作用的发展,而形成性质差异较大的燥红土和黄埌。
草原土壤
思考题
1、草原壤的主要类型成土条件,由东向西会发生哪些方面的有规律变化? (一)黑土成土条件:
(1)强烈的腐殖质积累(2)还原淋溶较强,无Ca化过程。 (二)黑Ca土、栗Ca土和棕Ca土 1)腐殖质积累 2)钙化过程:大部分草原土埌的一价离子被淋失掉,正处在脱二价离子Ca、Mg的阶段,所以它们的成土差异,很大程度上表现在钙化程度的差异。 西 东
土壤:棕Ca土→栗钙土→黑钙土→黑土(我国的温带地区)→灰钙土→黑垆土( 暖温带地区)
由东向西随着降雨量减少,气候也愈来愈干燥,植被类型也由草甸→草甸、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变化,即出现相应的土埌类型。 2、阐述草原土共同的成土特点和土埌属性变化规律 1、草原土埌的共同特点:
主要成土作用都是腐殖化过程(作用)和钙化过程(作用),只是受成土条件影响,在不同的土壤当中,它们的表现特征、强度和组合情况不同。 2、草原土埌的基本属性及其变化规律
草原土埌有许多共同的成土特点和土埌属性,而在这些共同点的前提下,各种土类又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特征差异。草原土埌的成土气候基本皆属同一气候带,热量条件差别不大。土埌盐基物质丰富,除黑土外,其他土类下部均有明显的钙层;但由黑钙土→灰钙土,钙积层的位臵逐渐上升。草原土与森林土不同,它有一个明显腐殖质过渡层,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而随着气候干燥度的增大,腐殖质过渡层愈求愈薄,PH值也逐渐升高,矿物颗粒逐渐变粗,原生矿物成分增加。
3、黒土是不是典型的钙成土?为什么?
12
黑土为森林土与草原土的过渡类型,气候湿润,加之黑土有冻层,母质粘重,透水不良,易形成上层滞水,故还原淋溶较强,CaCO3皆被淋出土体。无钙化作用和钙化层出现。
4、黑Ca土、栗Ca土和棕Ca土都是典型的草原土,它们在腐殖质积累和钙化过程上是如何体现出地带性差异的? 1)腐殖质积累
A、黑钙土:气候较湿润,有机质来源和腐积较黑土差,但在草原土中仍为较多的。冬季植被因寒冷而死亡,由于低温、冻结,有机质积累。春节后,冰水融化 →积水,随温度升高,微生物进行谦气分解→中间产物多,形成大量腐殖质;到夏季节,微生物矿化作用加强,植物也正值生长旺季,因此土壤的矿化供养与植物的生长需求周期吻合。 有机质以积累为主。
B、栗Ca土:气候较干旱,干草原植物为主。进入土埌有机质量减少,又由于植物根系多木质化程度高。所以有机质来源较差。植物多由干旱而死亡,微生物多进行好气分解,矿化速度快,所以腐殖质积累减少。
C、棕Ca土:是由草原向荒漠过渡的土埌类型,由于气候更干燥,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土埌有机质来源比栗Ca土更差,加之矿化分解更强烈,腐殖质积累过程很弱。有机质以分解为主。出现砾质化、砂化表象(向荒漠土过渡特征)。
2)钙化过程:大部分草原土埌的一价离子被淋失掉,正处在脱二价离子Ca、Mg的阶段,所以它们的成土差异,很大程度上表现在钙化程度的差异。淋溶程度与钙化程度呈反向关系:
A、黑Ca土:水分条件较好,大部分CaCO3已被淋出土件,有时只在土体底层出现钙化层。
B、棕Ca土,钙化作用比黑Ca土强,钙化层的层位和CaCO3含量都比黑钙土高。
C、棕Ca土, 钙化作用比栗Ca±强,钙化层的层位出现得也较高。
荒漠土壤
一、名词解释
荒漠土:荒漠土是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漠境地区的地带性土埌(漠土),表面漆皮化、龟裂化、砾质化、土层薄,地表多砾石。 二、思考题
1、简述荒漠土共同的成土特点
1、生物累积过程微弱 有机质含量少<0.3%(很少的深根耐旱植被) 2、表面漆皮化、龟裂化、砾质化、土层薄,地表多砾石(砾幂),孔状结皮→黑面包皮(地衣、藻类聚集,死亡)
3、元素很少移动,淋溶极弱→→碳钙表聚,土体中有石膏、易溶盐淀积。
盐成土
一、名词解释
盐碱土:表层含易溶盐 0.6-2%以上时为盐土(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植物有差异),交换性Na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20%时,土埌呈强碱性,称碱土。 二、思考题
1、有哪些因素可以促使盐碱土的形成?
13
形成的本质:各种可溶性盐在土埌表层或土体中积聚的过程。 1、气候:干旱地区,蒸发>降水,盐分和聚土表层。 2、地形
分散的化学元素→化学经流→按溶解度的大小在低洼地区沉淀下来
水成土
一、名词解释
水成土:水成土是指现代土埌形成过程中,长期或季节性淹水发育形成的土壤,植被一般为草甸、沼泽。 二、思考题
1、什么叫草甸土?草甸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草甸土是直接多地下水湿润,在草甸植被下发育而成的半水成土埌,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1)地形低平,地下水位高;2)草甸植被旺盛;
岩成土
一、名词解释:
岩成土:岩成土埌是指受母质特性影响明显、成土时间短及土化发育微弱、土埌层次分异较差的土埌,故又称初育土。
紫色土:是一种主要由白 纪、侏罗纪(也包括部分三迭纪、第三纪的部分岩层)
的紫色岩石风化演变而成的岩成土 二、思考题
1、岩成土(初育土)都有哪些基本特性?
1、由于各种母质所性质对土埌形成起了很大的延续作用,使土埌保持了相对的幼年阶段,并明显带有母质特征。2、土埌的层次分化差,多为A-C或A-(B)-C层次组合,层次薄、质地粗。3、由于土体发育差,土埌的保水、稳定性差。
3、紫色岩风化成土的特点如何决定了紫色土的基本性质?
1)紫色砂岩、易吸热、岩性疏机、加之矿物组成复杂、膨胀系数有差异——易破碎、物理风化强。 2)岩石中多富含CaCO3,风化过程中盐分虽有淋失但由于风化层不断被侵蚀、更新,所以土埌中仍有较多的游离CaCO3,延续了成土作用,使土埌停留在初期的成土阶段,形成幼年土。
3)由于紫色岩石物表面有一层紫色铁质胶膜,矿物不易受水作用产生深刻分解,所以风化物——土埌基本上保持岩石颜色。
4、用紫色土的发育阶段观点说明非地带性土壤和地带性土壤间的相互转化
一对矛盾贯穿在紫色土的演化过程中:生物作用=母岩作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如果随着地带性植被的进一步发展,生物作用加强,有机质积累增多,土层变厚,层次分化开始明显,紫色土所处的地带性成土作用开始占主导地位。
紫色土→黄埌(红埌)(两种土埌的转化)
但:注意:这种演变趋势是可逆的,关键取决于人与自然的矛盾。
水稻土
一、名词解释:
14
水稻土:是在长期水耕熟化条件下形成的土埌,可起源于各种自然条件下影响的土埌。 二、思考题
1、水稻土有哪些主要成土作用? (一)氧化还原作用
水稻土长期处于积水状态,Eh值低,物质多呈还原态。放干水后,土埌有短期的氧化状态。
(二)腐殖质的积累和分解 来源:①稻杆、根;②有机肥
积水→微生物质氧分解慢,有机质有一定积累。H/F(胡非比)较相应地带性土埌和旱地为高,而胡敏酸芳构化程度较低。 (三)复盐基和盐基淋溶 随水体向下移动→盐基淋溶
复盐基:施肥、肥水灌溉→盐基离子为胶体吸附→方向也由上向下。 (四)粘粒的积累和淋失
垂直向下 随水分移动发生积累和淋失
随表层水水平流失去(肥水外流) (五)主要元素的转化和迁移P25 1、Fe多被还原成低价,迁移十分显著
2、由于磷在土埌中常同Fe结合成磷酸高铁,溶解度低活性差,在高Fe3+被还原成Fe2+后,增加了铁的活性,因而也降低了对磷的固定,使磷的有效性增加。
3、由于Fe2+增加,一部分交换性阳离子被转换出来,增加了K、Ca、Mg、Na等淋失。
第五章 土壤分布
一、名词解释:
土壤广域性分布:通常把在全球陆地上大体呈连续分布,并与大生物气候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叫做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南北)逐渐变化的规律。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而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带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程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的更替的特性。
土壤的区域性(地方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规律除了受气候和生物因素制约外,还受地方性因素如地形、母岩和母质、水文条件、时间和人为活动等的影响,并在土壤地带内呈现不同的土壤类型组合和分布模式,称之为土壤的区域性或地方性分布规律。 二、思考题:
15
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为例进行说明。
纬度地带性分布 以东部湿润地区较为显著,自北向南依次出现下列植被、土壤地带: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最寒冷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永冻层广布。植被建群种为兴安落叶松,外貌冬季落叶,结构简单,群落郁闭度约0.4~0.5,灌木层发育较好,此外还有小片樟子松林,针叶林下发育的是酸性的漂灰土,本地带是我国的重要林区;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暗棕壤地带,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和小兴安岭,植被是以海洋性针叶树(如红松)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原始林被采伐后,自然演替为山杨、白桦林,如再破坏,则演替为杂木林或蒙古栎纯林,林下发育中性至微酸性的暗棕壤,肥力较漂灰土高,本地带亦是我国重要林业基地;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及华北的山地丘陵,植被的建群种为辽东栎、槲栎等各种落叶栎类,林下发育微酸性的棕壤,肥力较高,本地带适宜发展暖温带果木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地带,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低山丘陵区,群落主要有麻栎、栓皮栎。和苦槠、青冈栎等组成,是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兼有我国南北树种成分。林下发育微酸性至酸性的黄棕壤,肥力较高;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主要分布在江南丘陵和台湾山区坡地、云贵高原中北部和四川盆地的南缘地区,植被的建群种以壳斗科、山茶科等为主,但各地种属略有不同,本带还是我国珍贵用材、经济和孑遗树种最集中地区,地带性土壤为酸性至强酸性的红壤,但在海拔较高、多云雾、湿度大、干湿季不明显的地区为酸性的黄壤,本地带适宜发展茶、油桐、柑桔等亚热带经济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赤红壤地带,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和广东三省区南部及福建东南、台湾中南部地区,群落上层以樟科、壳斗科为主,中下层种类繁多,以大戟科和芸香科最多,并有藤本和附、寄生植物,林下发育兼有砖红壤与红壤特点的赤红壤;热带季雨林、雨林砖红壤地带,主要分布在海南和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的南部以及西藏南部地区,典型的植被类型为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珊瑚岛热带常绿林和红树林。热带雨林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建群种以龙脑香科为代表。热带季雨林具有明显的浓淡季相变化,建群种以无患子科和楝科种属较多,红树林主要由怀萼海桑、海榄等组成,珊瑚岛常绿林主要由麻疯桐、草海桐等构成,地带性土壤为强酸性的砖红壤,一般肥力较高,本地带是我国发展热带作物的重要基地。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温带干旱内陆性地带谱为例说明。
经度地带性分布 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引起植被、土壤由东向西近乎经度方向更替,这种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在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显著,自东向西有: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黑土地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东部台地平原上,群落主要由禾本科草类和杂类草组成,建群种为贝加尔针茅、羊草,草原的季相变化明显,在丘陵区的阴坡一般为落叶阔叶林,显示了森林带向草原过渡的特点,地带性土壤为黑土系列,包括黑土、黑钙土、灰黑土等,土壤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有发展农牧业和林业的良好条件;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地带,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落叶乔木以辽东栎、杨、桦为代表,亦有油松、侧柏等针叶树,林下发育成中性至碱性的褐土;温带干草原栗钙土地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南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与黄土高原的西北部,植被的建群种以大针茅、克氏针茅等禾本科草
16
类为主,地带性土壤为呈碱性的栗钙土,是典型的干草原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荒漠草原棕钙土地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西部,阴山山地西段,西至贺兰山西麓,典型植被主要由旱生强的小针茅和沙生针茅等组成,外貌单调,覆盖度不超过15~30%,在温带荒漠草原植被环境条件下发育的是碱性的棕钙土,在暖温带荒漠草原植被环境条件下发育的是灰钙土,与棕钙土相比,其腐殖质的累积过程稍强,而钙化过程稍弱;荒漠漠土地带,主要分布在阿拉善高平原、河西走廓、准噶尔盆地等温带荒漠带和噶顺戈壁、塔里木盆地等暖温带荒漠带,以及柴达木盆地,植物种类非常贫乏,具有适应干旱生境的生态特征,以灌木或半灌木为主,其中藜科的种属最多。地带性漠土系列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等,其中灰棕漠土和棕漠土为温带与暖温带典型的漠境土壤,灰漠土为温带漠境边缘的过渡性土壤。
2、土壤水平地带的界线常与山地分水岭、大河谷等地理界线相一致,请举例说明。
土壤水平地带的界线,往往都是大山地、大河谷等地理界线,这样的地理界线通常最大限度地引起了气候、生物、人文景观和土壤地带的分异。如我国:秦岭—淮河一线,是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分界,我国水旱二季农作的北界,该线以北是棕壤和褐土,以南是黄棕壤;南岭是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的分界;天山是棕漠土和灰棕漠土的分界。此外,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了亚热带、暖温带、温带等土壤水平地带向西延伸。
由上可知:广域的土壤水平分布格局主要受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以及大地形(山地、高原、大江大河)的共同控制。
4、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有什么基本特点?
(1)土壤垂直带谱由基带土壤开始,随山体高度增高,依次出现一系列与较高纬度带(或较湿润地区)相应的土壤类型。
(2)在相似的纬度上,从湿润地区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到干旱地区,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先是趋于复杂,最后又趋向于简单,而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则逐渐升高。
(3)在相似的经度上,从低纬到高纬,土壤垂直带谱有由繁变简、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有由高降低的趋势。
(4)在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位臵,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土壤垂直带谱越完整。
(5)山地坡向对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组成有明显影响,特别是作为水平土壤地带分界线的山地两侧尤为明显,其总的特点是山地下部建谱土壤类型各异,向上逐渐趋于一致,但带幅高度仍然有别。
(6)山地形态对土壤垂直带谱的展布形式也有明显影响。高原边缘地区,多出现“镶边式”(又称“单面山式”)垂直带谱,位于同一水平地带内的山体,两面具有类同的垂直带谱,则形成“猪背式”的垂直带谱。
17
正在阅读:
2016 土壤地理学复习汇总新(1)01-31
西南石油大学北川社会实践报告08-16
东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7春在线作业209-30
2017—2018学年七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济南的冬天》同步练习09-14
皮带机设计参数(1)05-22
《电工安全技术》理论复习资料(比较详细)04-06
毕业前定要签就业三方05-02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土壤地理学
- 汇总
- 复习
- 2016
- 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生产率变迁及异质性考察 - 图文
-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制度汇编
- 城镇居民医保启动讲话稿
- 实验三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 煤矿各岗位工种安全生产责任制
- 2014身份验证设备使用说明
- 新蔡教育志
- 波谱分析概论作业离线
- 深圳第26届世界大运会志愿者策划书表
- 04财务与会计(2016) VIP预习测试题(四)(二)(11-13章)
- 项目六 excel公式和函数使用
- 大气课后习题
- 静海施工组织设计
- 芒章小学2017至2018学年五、六年级潜能生辅导提升方案 - 图文
- 《现代汉语》黄伯荣 - 廖序东 - 课后习题答案 - 上下册
- 纪检监察调研报告:增强派驻工作活力,提升派驻监督实效
- 企业设立登记(一照一码)申请书(样表)
- 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题新
- 英语教案(Unit 4)
- 工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