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自我(理论)

更新时间:2023-10-02 20: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实践学校 积极自我课程(理论)

第一章 认识自我

一、我是谁?——自我的定义和分类 二、关于自我发展的理论 三、自我认识的途径

四、关于自我认知的心理学效应 五、与自我认知相关的其它理论 六、客观全面的自我认知

第二章 发挥优势

一、认识和发现优势 二、性格优势

三、了解你的性格优势(附VIA优势问卷) 四、如何提升个人优势

第三章 管理弱点

一、积极心理学关于弱点的两个观点 二、改变与接纳的界限

三、改进和调整阻碍自身优势发挥的弱点 四、管理弱点的具体方法

第四章 建立稳定的自尊自信

一、什么是自尊 二、自尊的三个水平 三、建立高自尊的益处 四、正确应对他人评价

1

第一章 认识自我

一、我是谁?——自我的定义和分类

这是一种目前比较常用的关于了解自己的各个方面的定义和分类。 詹姆斯提出作为经验客体的我包括三种不同形式:

(1)物质的我,指个人的身体及其属性;例如,我身高165公分;我6岁了等。 (2)社会的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名望等方面的认识。例如:我是个班长,我是数学课代表,我是初一学生等。 (3)精神的我,指个体所觉知的内部心理特征。举例:我很敏感;我很自觉;我有点忧郁等。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心中占支配性的自我描述有所不同,如下表。

发展阶段

儿童早期

(大致年龄:2~6岁)

占支配地位的 自我描述

可观察到的,可验证的特征 特定的兴趣和行为

例子

与詹姆斯经验 自我的比较

我是个男孩。 我有个妹妹。 物质的我 我喜欢踢球。

一般兴趣 我喜欢运动。

儿童中期

运用社会比较 我比林林聪明。 社会的我

(大致年龄:7~11岁)

人际特征 我很好看。

青春期 我很忧郁。

隐藏的,抽象的“心理”特征 精神的我

(大致年龄:12~18岁) 我很自觉。

二、关于自我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模型

皮亚杰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需要经历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理解在阶段内变化很小,但在阶段间差别很大。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变化会带来认知和生理上的成熟。

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约15个月)。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极端的自我中心,儿童完全以自己的思想感觉为中心。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外界事物,探索外界。

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约15个月~6岁)。尽管这一阶段儿童依然比较自我中心,但他们已经开始发展出抽象思维的能力了。这种能力极大地加速了语言的获得。

2

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6~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在时间、空间和数字上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有逻辑性。

多数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再相信圣诞老人的童话,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一个晚上造访每个人家。这个阶段的儿童也理解顺序可以颠倒,他们开始明白守恒的含义(如他们开始明白细长杯子里的水倒入短粗杯子后液面下降了,可水的总量没变)。这一阶段儿童发展了“去中心化”,即只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的自我中心思想逐渐消失。此时儿童不仅能集中注意情况或问题的一个方面,还能注意几个方面;不仅能注意事物的静止状态,还能看到动态的转变;还能逆转思维的方向。

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约自11、12岁开始),这个阶段的一个标志是能够思考假设的事件和情境。例如,在解决一个问题时,青春期的孩子会问,“我如果做了X会是什么后果?”这个阶段的个体也能有效运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这些认知可以让个体摆脱自我中心,因为他们能够想到他人的看法可能与他们不同。

皮亚杰起初认为形式运算的智力发展约在15岁完成。后来,1972年修正了原来的看法,认为正常的人不迟于15~20岁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2、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模型八阶段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

3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需要格外关注学生从学龄期到青春期的心理发展需求。 (1)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2)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他们内心最具有代表性的疑问是:我是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给他们带来困惑,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4

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地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总结:青少年自我发展心理特点

处于青春前期的个体自我评价下降的事实与这个时期是生命中的一个困难时期这一概念是一致的。这些困难被认为是由青春期所带来的许多变化造成的。它们包括身体变化(如月经来潮)、认知变化(形式运算思维出现)和社会变化(社会期望的转变和友谊模式的变化)。

三、自我认识的途径

1、物理世界——为我们了解自身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是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例如高矮胖瘦,黑白美丑。 2、社会世界

——我们通过社会比较(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获得自身的社会定位或者坐标。 ——通过反射性评价(人们获得自我认识的另一种方式是观察其他人对他们的反应。例如,想像一下一个人讲了个笑话,并觉察到别人都笑了。这个人可以有理由推断出她是个有幽默感的人。这种过程形式上被称为反射性评价过程。) 3、心理世界

——内省:指个体向内部寻求答案,直接考虑我们的态度、情感和动机。 ——自我知觉过程 ——因果归因

5

四、关于自我认知的心理学效应

学习关于自我的心理学效应,可以更好的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 1、乌比冈湖效应 2、焦点效应 3、透明效应 4、巴纳姆效应 5、伤痕效应

1、乌比冈湖效应

起源

乌比冈湖效应(Lake Wobegon)的名称,源自盖瑞森·凯勒(Garrison Keillor)虚构的草原小镇。美国有一个公共广播电台的广播小说节目叫做(A prairie home companion),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该节目的主持人叫Garrison Keillor,是一个幽默作家,兼写剧本。这个节目有一个很受欢迎的单元叫做\from Lake Wobegon\其形式是由主持人报道一周来他的故乡\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Lake Wobegon是一个假想的、在美国中部的小镇,镇上的\女人都很强,男人都长的不错,小孩都在平均水平之上\the women are strong, all the men are good-looking, and all the children are above average)。不过听过几次节目就可以知道,小镇上各种可笑的事情层出不穷,即该镇上的居民其实也没有聪明到哪去。这个小镇名字Wobegon取的很有趣,因为在英文里有两个词跟它同音,但意思完全相反: woebegone: 很惨的样子 Woe, begone: 烦恼都烟消云散 因为News from Lake Wobegon的开场白,使得英文里面有了这个词:Lake Wobegon Effect,意思是把自己高估了。 类似的例子

耶鲁大学心理课教授问大家,你这学期心理学基础课上的怎么样啊?请给出你在这个班级里的排名或者百分比。

如果大家的估计都很准确或者没有大的偏差,我们应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一半的人做的比平均水平要好,另一半人做的不如另一半。

实际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水平高出了平均水平。

6

当人们被问及作为学生、老师、爱人,尤其是作为一名司机做的有多好时,人们会系统的大幅度的认为自己比平均值做的要好。每个开车的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出色的司机(哪怕这个司机可能仅仅是平行泊车比较拿手、或者比较细心、或者敢冒别人不敢冒的险)

社会心理学借用这一词,指人的一种总觉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倾向,即给自己的许多方面打分高过实际水平. 用另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 ). 生活中涉及乌比冈湖效应的方面

1)伦理道德

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更道德。一个全国性调查有这样一道题目:“在一个百分制的量表上,你会给自己的道德和价值打多少分?”50%的人给自己打分在90分或90分以上,只有11%的人给自己打分在74或74以下。

2)工作能力

90%的商务经理对自己的成就评价超过对其普通同事的评价。在澳大利亚,86%的人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评价高于平均水平,只有1%的人评价自己低于平均水平。大多数外科医生认为自己患者的死亡率要低于平均水平。

3)付出

大部分同宿舍高中生或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比其他室友为大家做了更多的事情 4)驾驶技术

多数司机—甚至大部分曾因车祸而住院的司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司机驾车更安全且更熟练。

5)摆脱偏见

人们往往认为他们比其他人更不容易受偏见的影响。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比多数人更不容易产生自我服务偏见。

2、焦点效应(也称聚光灯效应)

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心理学家跑到实验者面前说,希望你们明天都穿T恤来这里,并且所穿的T恤要带图案。第二天参加实验的人都穿了带图案的T恤。有人觉得自己所穿的T恤的图案是令人尴尬的。

心理学家问他们什么样的图案是让自己觉得尴尬的图,排名第一的是Hitler和

7

Barry Maniloy。而被大家公认最好的图案是Martin Luther King Jr和Jerry Seifild。

一天后,问实验者“有多少人注意到了你的T恤了?” 于是实验者走出去问人们,“你们注意到我的T恤了么?”

结果显示,他们高估了人们的关注度,这个差距接近两倍。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有100个人看到了,但实际上最多只有50个人看到了。

我们通常认为人们在时刻关注我们,但实际上并没有。他们都在忙着关注自己。 焦点效应于1999年由季洛维奇和佐夫斯基提出。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当我们出丑时,总以为别人会注意到自己,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家或许当时会注意到可是事后马上就忘了,或许根本就无暇注意到你。没有人会像你自己那样关注自己的。

3、其他例子

有一个关于后悔的研究故事。

问临终的人或很老的人“你生命中有什么让你很后悔的?”统一的后悔是想尝试却没有尝试过的事。问他们为什么不尝试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是:“那样做会很傻!”

结论:人们对别人的注意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所以做你想做的。

3、透明效应

社会心理学中发现,人们往往认为我们自己比实际中更容易被看透。我们的秘密别人很难猜出,但我们通常会觉得我们的秘密要泄露出来。人们常觉得别人都发现了自己的秘密。 实验

“谁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糟糕的骗子?”征集了一名自认为特别不会骗人的现场志愿者。教授给出了三个问题,参加现场实验的志愿者需要回答这三个问题,但是要求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中有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假的。其他在场的学生猜测,那个问题的答案是假的。实验开始前教授预先告诉参与回答问题的志愿者对那个问题的答案撒谎。

第一个问题与回答:“你去过伦敦么?”“不,没去过。” 第二个问题与回答:“你有兄弟姐妹么?”“是的,有一个。”

8

第三个问题与回答:“你喜欢寿司么?”“不喜欢。”

大家猜测的结果表明,认为第一题和第二题回答问题的志愿者撒谎的人数远远多余认为第三题撒谎的人数。而教授预先告诉志愿者,在第三个问题回答的时候撒谎。

心理学发现,人们往往认为我们自己比实际中更容易被看透。我们的秘密别人很难猜出,但我们通常会觉得我们的秘密要泄露出来。人们常觉得别人都发现了自己的秘密。人们往往担心、害怕自己的秘密被别人发现,实际上自己不希望别人知道的关于自己的秘密别人很难猜出,所以不必过于担心,应该放下思想包袱。

4、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这个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来命名的。这位著名魔术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巴纳姆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任何一流的马戏团应该有能力让每个人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

法国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测试,他们将臭名昭著的杀人狂魔马塞尔.贝迪德的出生日期等资料寄给了一家自称能借助高科技软件得出精准星座报告的公司,并支付了一笔不菲的报告费用。

三天后,该公司将一份详细的星座报告发送给了研究人员,大致的分析结果如下:他适应能力很好,可塑性很强,当这些能力得到训练就能发挥出来。他在生活中充满了活力,在社交圈举止得当。他富有智慧,是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他非常有道德感,未来生活会富足,是思想健全的中产阶级。

此外,这份星座报告还根据贝迪德的年龄做出了推断,预测他在1970年至1972年间会考虑到感情生活做出承诺。可事实上是,“颇有道德观”的贝迪德犯下了19条命案,于1946年被处以死刑。

“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现在很多人迷信于算卦,神通,星座等。其中的原理都来自于这神奇

9

的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带个我们的启示:不能仅靠外界的一点消息或信息就对事情做出判断。这样会导致片面性和易犯错误。要全面、正确收集信息,才能对人或事做出正确判断。

5、伤痕效应

美国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

他们向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

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

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

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不同;他们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看来是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

原来,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同时,这个实验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一句西方格言:“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不是吗?

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 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视的眼光; 一个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 一个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惕的眼光??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有什么样的外界眼光。如此看来,一个人若是长期抱怨自己的处境冷漠、不公、缺少阳光,那就说明,真正出问题的,正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他对自我的认知出了偏差。这个时候,需要改变的,正是自己的内心;

10

无条件 自尊 独立型自尊 依赖型自尊

1)依赖型自尊 人类生而有之。表现为凡事都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赞美和尊重。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依赖他人的评价,总拿自己和他人做比较。情绪上受他人评价影响而难以保持稳定。

白雪公主里的邪恶皇后生动的表现了这点:“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2)独立型自尊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自尊。特点是是否体现自我价值。 独立性自尊者对自我的价值判断较少依赖外界评价,更多是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 依据是个人是否进步。独立型自尊为主的人情绪比较稳定,学习和事业上有更高的 成就。

代表人物:哈佛风雨路的主人公莉丝·莫里

3)无条件自尊 人类自尊的最高形式。特点是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主要基于自己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对人类的意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情绪更稳定,待人宽厚、富于同理心。更容易取得高成就。

代表人物:周恩来、纳尔逊·曼德拉、特雷莎修女 2、三种类型自尊的关系

1)我们从很小的年纪开始就有这三层自尊;

2)三层自尊螺旋上升。三种自尊只是比例不同,年少的时候依赖型自尊占很大比例,随着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个人的磨练,有些人的独立型自尊、无条件自尊比例越来越大,以至于主要依靠后两者自尊来做决定或者评价自己。 3)任何人的依赖型自尊都不会彻底消失。

3、自尊分类举例 作家写书的例子。

高度依赖型自尊的人:他写这本书,首先是为了得到赞扬,是为获得外界认同,想出版一本比别人的书好的书,与他人相比较而获得的能力感。作者的动机和自我评价取

31

决于外界。

高度独立型自尊的人:他对自己评价: “这是本好书”或“这本书不怎样,我需要修改”,在比较方面,他跟以前的自己比较“我比起刚开始写时进步了很多,这本书比我之前一本要好,我的书写得更真实了”。

无条件型自尊:作家写了一本书,却不在乎评价,不管它是好是坏,当然想变得越来越好,但这并不影响作家对自己的感觉:“我就是我,我写了这本书,我处于心流状态,我体验这种经历,至于这本书是不是比别人的好,或者比我以前写的好,不重要。我高兴的是,我写成了一本书,如果别人也写了一本书,我也同样会替他感到高兴。别人写了一本更能帮助别人的好书 我会同样高兴,甚至更高兴”。

三、建立高自尊的益处 1、它使我们行动更轻松,使我们面对逆境时更容易坚持 2、能帮助我们抵制社会不良影响以及保护自我人格

3、保护与修复自我——自尊能够增强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逆境时的抗打击能力。 4、对身体健康有益。

四、正确应对他人评价

依赖型自尊为主(低自尊)的人遇到负面评价时更多感到悲伤、不悦,或者是愤怒、沮丧,会十分羞耻,觉得自己无用不受人喜欢,行动上会退缩。自我价值感降低。

高自尊的人遇到负面评价时也会有悲伤和失望的感觉,但不会感到羞耻和耻辱,不会影响对自己的总体看法。自我价值感没有变化。

积极心理学观点:他人的评价并不会真正影响你的价值。

课程中将通过课堂练习和大量名人事例来帮助学生学习建立稳定的稳定的高自尊。 参考书目

1. 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 作者:克里斯托弗 机械工业出版 2. 自我 作者:乔纳森·布朗 人民邮电出版社 3. 现在发现你的优势 作者:马库斯·白金汉 中国青年出版社 4. 持续的幸福 作者:马丁·塞利格曼 浙江人民出版社 5. 认识自我 接纳自我 作者:马丁·塞利格曼 浙江人民出版社

32

5非常符合我 4符合我 3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2不符合我 1非常不符合我 8B “我做事常会分心”这句话:

1非常符合我 2符合我 3 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4不符合我 5非常不符合我 9A “我总是信守诺言”这句话:

5非常符合我 4符合我 3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2不符合我 1非常不符合我

9B “我的朋友从来没说过我是个实在的人”这句话: 1非常符合我 2符合我 3 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4不符合我 5非常不符合我

10A “上个月我曾主动去帮邻居的忙”这句话:

5非常符合我 4符合我 3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2不符合我 1非常不符合我

10B “我对别人的好运不像对我自己的好运那样激动”这句话: 1非常符合我 2符合我 3 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4不符合我 5非常不符合我

11A “在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关心我的感觉和幸福,就像关心他们自己一样”这句话:

5非常符合我 4符合我 3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2不符合我 1非常不符合我

11B “我不太习惯接受别人对我的爱”这句话:

1非常符合我 2符合我 3 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4不符合我 5非常不符合我

12A “为了集体,我会尽最大的努力”这句话:

5非常符合我 4符合我 3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2不符合我 1非常不符合我

12B “我对牺牲自己的利益区委户集体利益很犹豫”这句话: 1非常符合我 2符合我 3 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4不符合我 5非常不符合我

21

13A “我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管他是谁”这句话: 5非常符合我 4符合我 3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2不符合我 1非常不符合我

13B “如果我不喜欢这个人,我很难公正地对待他”这句话: 1非常符合我 2符合我 3 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4不符合我 5非常不符合我

14A “我可以让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而且不比反复催促”这句话: 5非常符合我 4符合我 3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2不符合我 1非常不符合我

14B “我对计划集体活动不太在行”这句话:

1非常符合我 2符合我 3 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4不符合我 5非常不符合我 15A “我可以控制我的情绪”这句话:

5非常符合我 4符合我 3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2不符合我 1非常不符合我

15B “我的节食计划总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这句话: 1非常符合我 2符合我 3 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4不符合我 5非常不符合我

16A “我避免参与有身体危险的活动”这句话:

5非常符合我 4符合我 3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2不符合我 1非常不符合我 16B “我有时交错了朋友”这句话:

1非常符合我 2符合我 3 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4不符合我 5非常不符合我

17A “当人们称赞我时,我常转移话题”这句话: 5非常符合我 4符合我 3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2不符合我 1非常不符合我

17B “我常常谈论自己取得的好成绩”这句话:

1非常符合我 2符合我 3 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4不符合我 5非常不符合我

22

18A “在过去的这个月,我曾被音乐、艺术、戏剧、电影、运动、科学或数学的某一个方面感动”这句话:

5非常符合我 4符合我 3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2不符合我 1非常不符合我

18B “我去年没有创造出任何美的东西”这句话: 1非常符合我 2符合我 3 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4不符合我 5非常不符合我

19A “即使别人帮我做了很小的事情,我也会说谢谢”这句话: 5非常符合我 4符合我 3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2不符合我 1非常不符合我

19B “我很少停下来想想自己有多幸运”这句话: 1非常符合我 2符合我 3 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4不符合我 5非常不符合我

20A “我总是看到事情好的一面”这句话:

5非常符合我 4符合我 3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2不符合我 1非常不符合我

20B “我很少对要做的是情由周详的计划”这句话: 1非常符合我 2符合我 3 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4不符合我 5非常不符合我

21A “我对生命有强烈的目标感”这句话:

5非常符合我 4符合我 3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2不符合我 1非常不符合我 21B “我的生命没有目标”这句话:

1非常符合我 2符合我 3 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4不符合我 5非常不符合我 22A “过去的事我都让它过去”这句话:

5非常符合我 4符合我 3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2不符合我 1非常不符合我

22B “有仇不报非君子,总要报了才甘心”这句话: 1非常符合我 2符合我 3 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23

4不符合我 5非常不符合我

23A “我总是尽量将工作与玩耍融合在一起”这句话: 5非常符合我 4符合我 3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2不符合我 1非常不符合我 23B “我很少说好玩的事”这句话:

1非常符合我 2符合我 3 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4不符合我 5非常不符合我

24A “我对每一件事都会全力以赴”这句话:

5非常符合我 4符合我 3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2不符合我 1非常不符合我 24B “我老是拖拖拉拉”这句话:

1非常符合我 2符合我 3 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 4不符合我 5非常不符合我

本测试的网络版(可选择中文):www.authentichappiness.org 总结

现在如果你已经在完成了书上的题目,请将你的每道题的A、B项结果分数相加(分数为选项前端的数字),并重新在纸上排列。

一般来说,你会有五项或少于五项得到9分或10分,这是你的突出优势,至少你是这样觉得的。请把它们圈出来。你也会有一些项目得了4~6分的低分数,这些就是你的弱点。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里讨论怎么应对弱点。

完成这个测试后,你已经对自己的优势有所了解了。建议你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它们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 □ 智慧与知识

1.好奇心 2.热爱学习 3.判断力 4.创造性 5.社会智慧 6.洞察力 □ 勇气

7.勇敢 8.毅力 9.正直 □ 仁爱

10.仁慈 11.爱 □ 正义

24

12.公民精神 13.公平 14.领导力 □ 节制

15.自我控制 16.谨慎 17.谦虚 □ 精神卓越

18.美感 19.感恩 20.希望 21.灵性 22.宽恕 23. 幽默 24. 热忱

四、如何提升个人优势

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的关注不应该只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我们更多的精力要投入到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帮助学生增强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发挥其自身的积极力量。即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并且让学生看到这些力量和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掘潜能,利用积极理论来完善自己。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不是发现“学生的问题”、更不是发现“问题的学生”,而是发掘学生自身具有的优势和潜能。老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心理可能存在的问题,还要发掘学生自身存在的正向力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把学生都看作是健康发展的个体。通过美德的挖掘、积极品质的培养等途径帮助他们获得或激发积极的力量从而克服现实的诱惑和困难。让学生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观,有生活目标,体验成功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学会接纳自我、接纳他人,使学生能够面对挫折充满希望,具有硬度逆境的心理弹性。教育学生利他、善良,遵守社会规范,接纳社会,热爱集体,积极对待社会问题,投入社会社会,学会体验幸福生活。

即使面对出现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生,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专业的辅导技术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在补救和修复伤害的基础上发掘其自身的潜能和力量。

中小学生年龄尚小,身心发育迅速,其自身旺盛的生命力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和快速愈合的能力。每个孩子都希望老师或同伴多肯定自己的优点。老师应给予学生多元化的评价,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多赞赏、少批评。当然,赞赏必须是基于学生的客观情况的,并且是要有一定深度的,因为泛泛地表扬不能让学生获得一种高峰体验,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xx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