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糖衍生物用于蛋白质复性及天然胶乳改性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4-05-08 13: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山大学 博士后学位论文

多糖衍生物用于蛋白质复性及天然胶乳改性的研究 姓名:陈继平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后 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指导教师:张黎明

摘 要 环糊精和温敏聚合物聚Ⅲ.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对蛋白质的复性均有良 好的促进作用,那么经PNIPA改性后的环糊精衍生物能否更有效促进变性蛋白 质的复性呢?为此,我们将氨基.13.环糊精(EDA.13一CD)和带末端羧基的聚N一 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COOH)偶联得到了一种温敏B一环糊精衍生物 (13.CD.PNmA),分别考察其在不同变性体系、不同13-CD。PNIPA浓度、不同复性 温度以及在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存在下对溶菌酶的复性 效果;通过与EDA.13.CD和PNIPA—COOH的对比分析,揭示了13-CD.PNIPA分 子中的环糊精空腔与PNIPA链段的协同作用,并使用荧光光谱法进行了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p.CD—PNIPA对盐酸胍变性溶菌酶的复性具有抑制作用,但对尿 素变性溶菌酶的复性具有促进作用;在常温下,0.4mg/mL的IB-CD.PNIPA可使l mg/mL溶菌酶的复性率增加至83.7%,而直接稀释法仅为55.8%;13-CD.PNIPA 对溶菌酶的复性温度应略小于13-CD—PNIPA的相转变温度(LCST,33.6。C), 高于这一温度时会由于p.CD.PNIPA发生相变而导致溶菌酶的复性率急剧降低; 将13-CD—PNIPA在CTAB辅助溶菌酶复性一段时间(如12h)后再加入到复性体 系,溶菌酶的复性效果更佳。在辅助溶菌酶复性的过程中,13-CD—PNIPA分子中 的环糊精空腔与PNIPA链段可以同时促进溶菌酶的复性,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证实了这~结论。 针对天然乳胶(NRL)ItilJ品蛋白质过敏及乳胶制品的生物降解问题,考察了海 藻酸钠、透明质酸及羧甲基纤维素的氧化产物氧化海藻

酸钠(OSA)、氧化透明 质酸(OHA)和氧化羧甲基纤维素(OCMC)对天然胶乳中的蛋白质的固定作 用,对比了这三种氧化多糖对乳胶蛋白质的固定效果,分析了加入氧化多糖后蛋 白质在乳胶膜中的分布情况,讨论了氧化多糖含量以及氧化多糖分子中的醛基含 量对乳胶膜的力学性能、热降解及生物降解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三种氧 化多糖对天然乳胶中蛋白质都具有很好的固定作用;以OSA为研究对象表明,乳 胶膜中OSA含量越多,乳胶膜中水溶性蛋白质(WSP)析出率越低,当OSA占干 乳胶的1.67 wt%时,乳胶膜WSP的溶出率即趋近于0;OSA中醛基含量越多,WSP 溶出率越低,当OSA醛基含量为4.8 mmol/g时,仅用0.33 wt%(以固含量计)的 OSAtiP可使乳胶膜中形孓晰出率低于50}l眈。未加OSA的乳胶膜在土埋25天后的质量损失率为5叭%左右,之后质量不再发生明显改变;而含有OSA的乳胶膜在 土埋25天后质量继续下降,其质量损失率超过乳胶中非橡胶成份所占的百分率, 且OSA用量越大,乳胶膜的质量损失率越大。同时,氧化多糖对乳胶膜的力学性能无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p一环糊精,聚(N一异丙基丙烯酰胺),溶菌酶,复性,天然胶乳,多 糖衍生物,蛋白质固定,降解

第一章 温敏p.环糊精衍生物用于蛋白质复性的研究 1.1引言

由于环糊精分子中含有疏水性空腔,客体分子能从宽口端进入其分子空腔形 成包络化合物。因此在使用表面活性剂辅助蛋白质复性时,常常需要加入环糊精 以剥离与蛋白质形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或去污剂【1?31。Kanlppiah等人【41发现,向 盐酸胍变性的碳酸脱水酶(CAB)复性稀释液中加入适量p一环糊精(D.CD)可使其复 性率超过90%。他们认为这是由于环糊精的疏水性空腔与蛋白质复性中间体的疏 水性位点发生了相互作用。 聚烈.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是一种具有温度敏感性的聚合物,在一定温 度下能发生亲水/疏水(hydrophobie—hydrophilic)n-I逆转变,在水溶液中表现为一 种可逆的溶解/沉淀行为【51(在凝胶中则表现为一种可逆的溶胀/收缩行为【6】)。发生这一转变时的温度即为

相转变温度(Lower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 LCST),而PNIPA水溶液的LCST在32℃附近〔7,8J。PNIPA曾被用于蛋白质的复性 研究【9-1¨。如Lin等人【10l将PNIPA用于辅助p.1actamase的复性,发现其复性效率比PEG更高,使用PNIPA可使经盐酸胍变性的13一lactamase的活性率提高4l%,而 PEG只能提高26%。Lu等人【11】曾采用SDS--PAGE,圆二色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研 究了PNIPA对尿素变性溶菌酶的复性机理,认为PNIPA对溶菌酶的复性作用是因 为PNIPA增强了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并抑制了溶菌酶的聚集作用,从而促进蛋白质的复性。 将6.CD与PNIPA耦联,制备具有温度敏感的13一环糊精衍生物(13一CD.PNIPA) 主要被用于药物释放系统的研究?协161。虽然Lu等人四曾将该体系用于溶菌酶的复性,但偶联产物中的B.CD结构单元主要用于剥离表面活性剂CTAB,而未考察其对溶菌酶的复性作用。结合Karuppiah等人14】的研究,我们认为,p.CD—PNIPA 用于辅助蛋白质复性时,其分子中PNIPA链段及环糊精的疏水性空腔应当可以同 时促进溶菌酶的复性,即具有协同辅助蛋白质复性的作用。 为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采用端基耦联的方法,合成了具有温度敏感的B—CD 衍生物(13.CD—PNIPA),比较研究了p—CD.PNIPA及其合成中间产物:氨基一p一环糊 精(EDA—p—CD)、带末端羧基的聚(N一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COOH)对尿 素变性溶菌酶的复性效果,并采用荧光光谱分析了IB-CD.PNIPA对溶菌酶的复性 机理;同时探讨T?IB-CD.PNIPA与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结合使用时对溶 菌酶复性的协同作用。

1.2实验部分 1.2.1原料与试剂

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cros公司,美国),正己烷重结晶;巯基丙酸 (MPA,Acros公司,美国);1.(3一二甲氨基丙基)一3.乙基.碳二亚胺(EDC,Acros 公司,美国);偶氮二异丁腈(AIBN,上海试四赫维化工有限公司),甲醇重结晶纯 化;p一环糊精(上海伯奥生物科

技有限公司),使用前于110℃干燥12 h;对甲苯磺 酰氯(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溶菌酶、盐酸胍、二硫苏糖醇(D订)、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H)和微球菌均购自美国Sigma公 司。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购自日本Wako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透析袋(Mw 3500,华美生物工程公司上海分公司)。样品溶液用去离子水配制。

1.2.2 EDA-p.CD的制备与表征

g IB-CD和1.39 参,照Nozaki等人f131的方法,在100n儿无水吡啶中依次加入10 对甲苯磺酰氯,于25℃、搅拌条件下反应2h。在40℃减压蒸馏出吡啶后,向反 应混合物中加入20mL水。过滤,水洗3次除去吡啶,真空干燥得到白色粉末。将2 g上述制备的白色粉末与20 mL无水乙二胺在40℃反应48 h。在减压 蒸馏出无水二乙胺后,向油状物中加入30 mL丙酮。过滤,将沉淀溶于20 mL 甲醇.水溶液(体积比3:1)。往所得溶液中加入200 mL丙酮,得白色沉淀。过 滤,真空干燥。产品为白色粉末。用核磁和红外光谱进行表征。

1。2.3 PNIPA-COOH的制备与表征g 参照Nozaki等人p3〕的方法,将5 NIPA和23.4 mg链转移剂MPA溶解于 2 60 mL甲醇中。通氮气20 min,加入50.7 mg引发剂AIBN,在氮气保护下,于 70”C、搅拌条件下反应7 h。减压蒸馏出大部分甲醇,用丙酮/正己烷体系纯化两 次。将所得沉淀过滤并真空干燥。产品为白色粉末。用核磁和红外光谱进行表征。

1.2.4 pCD.PNIPA的制备与表征g 参照Nozaki等人〔131的方法,将2 PNIPA.COOH溶解于20 mL蒸馏水中,g 加入435 mg EDC。调整溶液pH值为5.5,加入2 EDA-D—CD,在室温下搅拌 反应24 h。所得溶液装入到透析袋(Mw3500),用水透析24 h以除去未反应的13-CD 与小分子物质。溶液冷冻干燥得到一种淡黄色粉末。将所得的淡黄色粉末分散在 THF中,用THF-n.hexane(体积比2:1)沉淀,真空干燥。所得产品为黄色粉末。 用核磁和红外光

谱进行表征。

1.2.5溶菌酶的变性 参照Desai等人【18】的方法,将一定量的溶菌酶分别溶于盐酸胍变性缓冲液和 尿素变性缓冲液(盐酸胍变性缓冲液:30m01.L-1O.1 mmol?L.1 DTT、6 mol?L.1盐酸胍和0.1 Tris一硫酸,pH值8.5;尿素变性缓冲液:30 mm01.L-1 DTT、8 mol?L-1尿素、 mol?L-1”Iris—HCI,pH值8.6和1mmol?L-1 EDTA)置于37。C下反应3h,使溶菌 酶彻底变性和还原,得到浓度为30 mg?ml。的变性溶菌酶溶液,放置于4。C冰箱 中保存备用。

1.2.6溶菌酶复性将1 00 lxL浓度为1 2 mg/mL的EDA一13.CD、PNIPA—COOH或IB-CD-PNIPA 溶液分别缓慢加入到100 IxL浓度为30 mg/mL的溶菌酶中,复性30 min后,加 入复性缓冲液至溶液总体积为3 mL,在室温下(3 l℃)继续复性24 h。不含任 何辅助剂时溶菌酶的复性为空白样。复性缓冲液为pH为8.2的O.1EDTA、l mmol/L mol/L晡s.HCI溶液,该溶液还含有l mmol/L GSSG和10 mmoI.L-1GSH。

1.2.7 p-CO—PNIPA浓度对溶菌酶复性的影响pL、100 将10 laL和1 mL浓度为12 mg/mL p.CD.PNIPA溶液分别缓慢加入 到100 gL浓度为30 mg/mL的盐酸胍变性溶菌酶和尿素变性溶菌酶溶液中。复性 3 30 24 min后,加入复性缓冲液至溶液总体积为3 mL,在室温下(31℃)继续复性 h。不含任何辅助剂时溶菌酶的复性为空白样。

1.2.8复性温度对溶菌酶复性的影响 将100}lL浓度为12 mg/mL雕CD.PNIPA溶液缓慢加入到100 pL浓度为30 mg/mL的尿素变性溶菌酶溶液中,然后将溶液在某一个特定温度条件下(25℃、 28”C、30”C、32”C、33。C或34”C)复性30 min后,加入复性缓冲液溶液总体积为3 mL,继续复性24h。

1.2.9表面活性剂CTAB对溶菌酶复性的影响将100 IlL浓度

为12 rag/mE的13-CD.PNIPA溶液和100lxL O.02 mlVl CTAB 溶液按照以下方式加入到100 lxL浓度为30 rag/mE的尿素变性溶菌酶溶液中:a) 仅加入CTAB溶液;b)〔3-CD.PNIPA溶液和CTAB溶液同时加入;c)在加入CTAB溶液12 h后再加入p.CD—PNIPA溶液。将这些溶液在室温(31℃)下放 置24 h。以不含任何辅助剂时溶菌酶的复性为空白样。

1.2.10相转变温度(LCST)的测定 通过测定浓度为l rag/mE的PNIPA—COOH和〔B-CD.PNIPA溶液在500 nnl的 吸光度值确定聚合物的相转变曲线。所用仪器为TU一1800SPC UV分光光度计(中 国,北京)。吸光度一浓度曲线拐点的横坐标值即为该聚合物的LCST平均值。

1.2.11 溶菌酶活性的测定 依据Jolleytl91提出的以微球菌为底物的方法测定溶菌酶的活性。将微球菌溶于pH为6.24的0.1 M Na2HP04一NaH2P04缓冲液中,使该溶液在450 nln的吸光度为 1.30。将0.5 mL溶菌酶溶液加入到2.5 mL底物溶液中,于25℃混合30 s,每隔5s 测定一次所得悬浮液在450 nnl的吸光度,共测定13次。所得吸光度与时间的关系 曲线为一直线。将该直线的斜率与同浓度的未变性溶菌酶溶液所得的直线进行对 比,即可得到溶菌酶的复性率,结果用百分比表示【201。

1.2.12 荧光光谱分析用O.05 M PBS缓冲液配制浓度分别为50 rag/mE、20 mg/mL、10 rag/mE、5 mg/mL汞〕1 mg/mLI拘EDA.CD、PNIPA—COOHJ阿I〔B.CD.PNIPA溶液,用黼表示。4 另用0.05M PBS缓冲液配制浓度为O.05|l mg/mL溶菌酶溶液,用拗表示。将500 L黼和2 mL黼混合,所得溶液用RF一5301PC荧光分光计(日本)扫描。 设置激发和发射间距为10 nlll。在280 am激发蛋白质溶液,记录300”---?450nm范围 内溶液的发射光谱。

1.3结果与讨论

1.3.1 核磁和红外表征 (t}-CD) frosyl-B-CD) (EDA—I?,-CD) (I孓-CD-PNIPA) 图1.1 13-CD—PNIPA的合成路线 一。一Ⅻ1360 、.铺。厂、』一Ir人让小1050c v08‰ 3500 3000 2500 懈洲黜722000 1500 1000 500 4000 图1.2 EDA.13.CD、PNIPA.COOH和D.CD.PNIPA的红外谱图 aI j b —,U. …6 IO_O咚J”-NHl入 二上几 L…b\..L叫汹、J- 八 4 3 2 一.—√、.,/、、~,\一 J\ c,‖晦、人人≥;人16 5 4 3 2 0 ppm(f1)图1.3 PNIPA.COOH、EDA—p—CD和13一CD.PNIPA的核磁谱图 〔B-CD.PNIPA的合成路线如图1.1所示。首先B-CD糖坏上的羟基氢被磺酰 基取代,然后磺酰基被乙二胺的氨基取代生成氨基化的环糊精,最后在水溶液中, 氨基环糊精与带末端羧基的PNIPA—COOH经EDC催化缩水偶合得到 IB-CD.PNIPA。EDA.p—CD、带末端羧基的PNIPA.COOH以及最终产物13-CD—PNIPA的红外光谱图分别如图1.2a、图1.2b和图1.2c所示。在IB-CD—PN口A 红外谱图(图1.2c)中,~1043锄-1(s,C.OH)峰对应为13-CD上的羟基伸缩振动峰。~1637 CIIl-1和~1544锄_1峰对应为酰胺I和酰胺II的吸收(来自PNIPA结 构单元)。~3300伽.1~3500 cm_是一个很强很宽的谱带,对应为N.H、o.H(包括醇羟基与羧羟基)的总吸收。PNIPA.COOH、EDA一8一CD以及IB-CD.PNIPA的核磁谱图分别如图1.3a、图 1.3b和图1.3c所示。在这三种结构中,各氢的化学位移分别为,科.9(7H,C(1W)3.3(5H,一CH2CO—EDA-B—CD),2.5(I OH,?CH2S-),1.96(37H,CHCONH一),1.43(70H, 一CHCH2CH一)?1.03(7H,.CH3)。由图3c看出,13-CD.PNIPA既存在PNIPA.COOH 的特征峰,也存在EDA—B—CD的特征峰。 6 通过PNIPA.COOH、EDA—p—CD以及p—CD—PNIPA红外及核磁谱图的对比, 证明PNIPA—COOH的末端羧基已成功与EDA—p.cD的氨基发生酰胺化反应。

1.3.2 PNIPA-COOH和弘CD.PNIPA的温敏性质 浓度为0.1 mg/mL的PNIPA.COOH和p—CD.PNIPA水溶液在500 nm处的吸光 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1.4所示。随着溶液温度的升高,PNIPA.COOH和 IB-CD.PNIPA水溶液的吸光度分别在溶液温度在32.4℃或33.6”0时急剧升高。根据 前述对LCST的定义,此温度即对应为PNIPA.COOH和p—CD—PNIPA的LCST。 PNIPA在其LCST附近会发生可逆的亲水/疏水转变,当溶液温度低于LCST 时PNIPA表现为亲水性,PNIPA依靠氢键作用与水互溶:当溶液温度高于LCST 时,PNIPA由亲水性转为疏水性,与水脱离并发生聚集,从而导致溶液的吸光度 增大。图1.4c显示,PNIPA.COOH的LCST为32.4”C,与文献报道接近【7?8】。PNIPA 与亲水性基团结合以后会导致其LCST升耐211,而氨基改性B.CD表现为亲水性,所以B.CD—PNIPA的LCST略高于PNIPA—COOH,为33.6”C。 3.0 2.5 ∞ U C 2.0 至1.5 Lo 兰1.0《0.5 O.0 26 28 30 32 34 36 38 40 42 44 46 Temperature i。C 图1.4 PNIPA—COOH和p—CD—PNIPA的相转变曲线7

1.3.3肛CD--PNIPA对溶菌酶的复性效果

将不同浓度的B.CD—PNIPA分别用于盐酸胍变性溶菌酶和尿素变性溶菌酶的 复性,其活性收率如表1.1所示。从表1.1看出,随着复性体系中B.CD.PNIPA浓度 的增大,盐酸胍变性溶菌酶的活性率逐渐减小,从55.8%(直接稀释法复性)减 /J,至lJ34.4%(t3.CD.PNIPA浓度为0.8 mg/mL);而尿素变性溶菌酶复性的活性率 则逐渐增大,从55.8%(直接稀释法复性)增至83.7%(13-CD—PNIPA浓度为0.4 mg/mL)。即在盐酸胍变性溶菌酶的复性体系中,〔3-CD.PNIPA不仅不能促进溶 菌酶的复性,反而对其复性有抑制作用。而与此相反的是,对于尿素变性溶菌酶 的复性体系,13-CD.PNIPA对溶菌酶的复性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导致这一实验 现象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后续实验中,为了验证B.CD—PNIPA对溶菌酶的 复性作用,我们以尿素变性溶菌酶作为研究对象。 表1.1不同浓度的p—CD—PNIPA对不同变性体系变性溶菌酶的复性

1.3.4 EDA.争CD、PNIPA.COOH或IVCD.PNIPA对溶菌酶的复性效果 在3l℃,变性溶菌酶(尿素变性溶菌酶,以下同)最终浓度为l mg/mL时,将0.4 mg/mL的EDA.B—CD、PNIPA-COOH和〔j-CD.PNIPA溶液分别用于辅助 溶菌酶复性,其复性效果如图1.5所示。使用EDA.B.CD辅助溶菌酶复性时,溶 菌酶的活性率为71%,使用PNIPA—COOH辅助溶菌酶复性时,其活性率为72.2%, 而使用13-CD.PNIPA辅助溶菌酶复性时,其活性率为83.7%。三者均高于直接稀 释法复性所得的活性率。这说明EDA.p—CD、PNIPA—COOH和13-CD.PNIPA对 尿素变性溶菌酶的复性均有促进作用,而〔3-CD—PNIPA的促进作用最大。 作为一种蛋白质的复性辅助剂,环糊精不仅可以抑制蛋白质的聚集作用,同 时还能有效地促进蛋白质折叠复性至其天然状态以恢复其活性瞄粕1。伸展的或部分折叠的中间体疏水性表面与环糊精疏水性空腔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了分子间8 的疏水作用力,从而有效地消除或抑制了蛋白质的聚集作用f23J。而PNIPA则通 过其疏水性链段与蛋白质复性中间体氨基酸的疏水性侧链之间的疏水作用促进 蛋白质的复性【101。显然,在本实验中,〔3-CD.PNIPA分子中环糊精空腔和PN口A一 乍 旷 引 乍 || I 疏水性链段的同时对溶菌酶的复性起到了辅助作用。即J3-CD.PNIPA分子中的 I匿-CD疏水性空腔和PNIPA疏水性链段对溶菌酶的复性具有协同作用。 / / / / / l“ //Z/ ;}z嚣 ll 象 器 貉 瑟 簟.鼍?绻 爹 蓉? 誓瞄:§L。-矗矗。 赞黟一 蘑琵一 l 筑 参 雠。 U 7罗./

1.3.5争CD.PNIPA对溶菌酶的复性机理 溶菌酶分子中含有能发出内源荧光的色氨酸及酪氨酸。当蛋白质与物质发生 物理碰撞或化学结合以后,蛋白质的荧光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一规律常被用于 研究蛋白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l硎。 图1.6是在变性溶菌酶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EDA—pcD、PNIPA—COOH或 〔3-CD—PNIPA后溶液的荧光光

谱图。由图看出,溶菌酶溶液的荧光光谱曲线的形 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是荧光强度存在一定差异:加入含有B—CD结构单元的 EDA.B.CD和p.CD.PNIPA时,随着辅助剂浓度的增加,溶液的荧光强度逐渐降低, 且在辅助剂浓度相同时,加AEDA—B—CD后荧光强度降低幅度比B—CD.PNIPA降低 幅度更大(图1.6(a,c);而对于不含13.CD结构单元的PNIPA.COOH,即使辅助 剂的浓度高达50 mg/mL时溶液荧光强度的变化仍不明显(图1.6(b))。这表明 9 对于溶菌酶而言,EDA.CD和IB—CD.PNIPA是良好的焯灭剂,而PNIPA—COOH不具有荧光j卒灭作用。 90 60 30 0 90 c,) C 30 #0 L90 60 30 O 300 320 340 360 380 400 420 440 a) Wavelength图1.6不同浓度的EDA—p.CD、PNIPA—COOH或p.CD.PNIPA加入变性溶菌酶溶液 后的荧光光谱图。a?EDA.IB-CD;b,PNIPA.COOH;c,p—cD—PNIPA。EDA—p—CD, PNIPA—COOH和p.CD—PNIPA的浓度分别为①=O;②=l mg/mL;③=5 mg/mL; ④=l O mg/mL;⑤-20 mg/mL;⑥=50 mg/mL; 如果溶菌酶被包络在EDA.p.CD或p—CD—PNIPA的p—CD的疏水性空腔中,那 么由酪氨酸和色氨酸产生的天然荧光就可能被屏蔽,从而导致溶菌酶荧光强度降 低。特别地,当EDA—p—CD浓度为50mg/mL时,溶菌酶的荧光强度已接近于0,表 明溶菌酶分子基本上都被包络进13.CD的疏水性空腔中。相对于相同浓度的 EDA.p.cD而言,由于p—CD—PNIPA中PNIPA链段的空间位阻效应以及相对较低的10 13-CD浓度,〔B-CD—PNIPA可以包络溶菌酶的数量相对少:J:EDA—p—CD,所以其荧 光强度的减弱程度略小于EDA.p—CD。复性体系的荧光光谱法实验证明了IB-CD—PNIPA分子中p.CD结构单元对溶菌酶分子的包络作用。 1.3.6不同温度时溶菌酶的复性 不同温度下0.4 mg/mL的D—CD—PNIPA对溶菌酶的复性效果如图1.7所示。从 图中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菌酶的活性率逐渐增大。当温度达到32℃时,溶 菌酶的活性率最大。但继续升高温度,溶菌酶的活性率反而降低。结合 〔B-CD—PNIPA的

相转变温度(见图1.4),发现溶菌酶的活性率最大时的温度与 p—CD—PNIPA的相转变温度接近。这是因为,当温度达到p.CD.PNIPA的相转变温 度时,13-CD.PNIPA会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而发生聚集,从而导致溶菌酶的活 性率急剧下降。因此,在将p—CD—PNIPA用于辅助溶菌酶复性时,复性温度应低于B.CD.PNIPA的LCST。 90 邑80勺70 60 50 4O 3O 2O I 名 ?一 h 1 《 ∞矗州口一oq。篮 1O O 二《i 鬻隧 ~艮 甏簪: 引 ‰妇j,.temperature(℃) Incubat ion 图1.7不同温度下B—CD.PNIPA辅助溶菌酶复性的复性率(溶菌酶最终浓度为l rag/mE,13-CD.PNIPA的浓度为O.4 mg/mL)

1.3.7 p-CD.PNIPA和CTAB联合辅助溶菌酶复性 将13-CD.PNIPA和CTAB按三种不同的添加方式:(1)仅加入CTAB; (2)13一CD.PNIPA和CTAB同时加入;(3)加入CTAB,复性12h后再加入 p—CD.PNIPA,继续复性12h。溶菌酶的复性率如图1.8所示。 从图1.8看出,〔3-CD—PNIPA与CTAB同时加入到变性溶菌酶中进行复性时, 溶菌酶的复性率低于单独使用CTAB或B—CD—PNIPA,而在CTAB复性12h后再加 入p.CD.PNIPA,溶菌酶的复性率高于单独使用CTAB或p.CD.PNIPA。 将13一CD—PNIPA与CTAB同时用于辅助溶菌酶复性时,CTAB的疏水链段与溶 菌酶分子竞争进入环糊精的疏水空腔,但由于CTAB的疏水链段的疏水性强于溶 菌酶分子,所以CTAB会优先进入环糊精的空腔内内【21,这一竞争过程一方面导致部分环糊精的空腔被CTAB占据,使可以容纳溶菌酶的环糊精空腔减少;另一 方面也导致溶液中CTAB的浓度大大降低,从而降低CTAB对溶菌酶的复性率。 所以p—CD—PNIPA与CTAB同时用于溶菌酶复性时,其复性效果较单独使用CTAB 和p—CD.PNIPA差。而在使用CTAB复性12h后,溶菌酶的复性过程已基本上完成, 此时再加入B—CD—PNIPA可能使部分未复性的溶菌酶在环糊精的疏水性空腔的疏 水作用下继续复性f4l,从而使最终溶菌酶的复性率高于单独使用CTAB的复性效 果。实验表明,按这种方式(第三种加入方式)对溶菌酶进行复性,

〔B-CD—PNIPA与CTAB具有协同作用。 墓j4D 甍 葺 名 莲 图1.8采用不同的添加方式13一CD.PNIPA和CTAB对溶菌酶的复性效果。 Method(1):仅加入CTAB;method(2):CTAB与p-CD.PNIPA同时加入复性液;method(3):CTAB复性12h后再加入p.CD.PNIPA12 当复性完成以后,利用p—CD—PNIPA相变功能,通过升高温度可将CTAB从 溶菌酶分子上剥离出去,从而为溶菌酶的后续纯化带来便利。同时,在 D—CD.PNIPA剥离表面活性剂以后(或B.CD—PNIPA单独使用),同样可利用其温 敏相变功能儿实现B,CD.PNIPA的循环使用(图1.9)。 图1.9 p—CD—PNIPA的循环使用示意图 1.4本章小结 〔j-CD—PNIPA及其合成中间产物EDA.D—CD和PNIPA.COOH对尿素变性溶菌 酶的复性过程均有促进作用,而D—CD.PNIPA对盐酸胍变性溶菌酶的复性过程却 具有抑制作用,不能用于辅助盐酸胍变性溶菌酶的复性。p.CD.PNIPA分子中的B.CD疏水性空腔及PNIPA链段可以共同促进溶菌酶的复性,具有协同辅助溶菌 酶复性的作用,荧光光谱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B—CD—PNIPA的浓度对溶 菌酶的复性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当溶菌酶的最终浓度为1 mg/mL时,0.4mg/mL 的B—CD.PNIPA对溶菌酶的复性效果最好:而复性温度应当控制在其LCST以下。 13-CD—PNIPA与CTAB结合用于辅助溶菌酶的复性时,最好在CTAB作用一段时间 后(约12h)再加入复性体系,否则会对溶菌酶的复性产生不利影响。由于 p.CD.PNIPA具有温敏相变功能,在复性完成以后,可通过升高体系温度实现 fl-CD—PNIPA(或包络了CTAB的13.CD—PNIPA)从复性体系中分离,为溶菌酶的后续纯化带来便利。并实现p—CD.PNIPA的循环使用。

16 第二章 氧化多糖衍生物用于天然胶乳改性的研究 2.1引言

天然橡胶乳液州RL)是一种生物合成的高聚物水基型胶体体系,以聚顺式一 异戊二烯为主体,并有十几种组分的物质。其主要成分为橡胶烃、水、非胶

物质, 其中非胶物质主要由蛋白质、类脂物、丙酮溶物、水溶物、无机盐等组成。天然 胶乳具有优异的工艺操作及物理性能,其湿凝胶强度高、弹性大、蠕变小等,就 其通用性而言,目前尚无其它材料能替代,仍然是医务工作者隔离病毒及感染性 微生物的最好选择。 上世纪以来,由于人们对预防艾滋病、肝炎等病毒感染的意识增强,导致了 乳胶制品特别是手套和避孕套需求量的急剧上升,但很快人们发现使用乳胶制品 会引发一种过敏症,其最先的症状是荨麻疹,表现为皮肤瘙痒、发炎、起疙瘩、 长水泡等症状,严重时会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l】。最初人们认为是乳胶制 品生产过程中加入的助剂,如秋兰姆、琉基苯并噻唑、氨基甲酸盐等引起的过敏 症,后来对乳胶制品的过敏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天然胶乳本身含有的水溶性 蛋白质(WSP)是引起过敏的主要原因【21。 鲜胶乳中蛋白质的含量占胶乳重的1-2%t31,其中约20%被橡胶粒子所吸附, 是构成粒子保护层的重要物质,约20%存在于胶乳底层的液体中,共余部分则 溶解于乳清。这些蛋白质是决定橡胶粒子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4,51。为解决乳 胶制品中水溶性蛋白的过敏性问题,目前主要采取的方法是降低乳胶中的水溶性 蛋白的含量,国际上普遍认为,当乳胶手套中水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小于0.0001 时,对胶乳过敏的人在皮肤刺激试验中几乎不显示过敏反应,但大多数国家要求其质量分数应小于0.0005 161。 降低天然胶乳中水溶性蛋白质比较成熟的方法有:(1)氯化法f7,8j:利用浓 盐酸与次氯酸钠反应释放出的氯气与NR发生交联和环化反应,在乳胶表面形成17 防止蛋白质迁移的阻断层。同时使蛋白质变性而使其难以溶解。氯化法是降低胶乳手套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目前工业上普遍采用的办法。但氯化处理产生的氯化废水会对环境造成污染。(2)沥滤法〔91:有湿凝胶 沥滤和干胶膜沥滤。湿凝胶沥滤是指在干燥前洗涤附着在模具上的湿凝胶,干胶 膜沥滤是指在胶膜干燥和硫化后洗涤附着在模具上的胶膜。(3)多次离心法【lo】: 由于胶乳中的非橡胶物质绝大多部分分布在乳清相和小胶粒中,通过反复加水稀 释胶乳和离心浓缩可制成非橡胶物质含量极低的胶乳。(4)酶处理法【Il-141:利用 蛋白酶分解破坏天然胶乳包括胶粒表面保护层中的蛋白质,将分解出来的蛋白质 转变成水溶性物质,再通过离心分离除去或在沥滤中洗掉,从而大大减少天然胶 乳制品中的含

量。(5)辐射硫化法115】:使用^r射线或电子束对离心浓缩胶乳进行 辐射硫化,稀释后再离心可得到蛋白质含量很低的低蛋白质胶乳。 上述方法虽然可以有效降低天然胶乳中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但一方面操作 复杂,生产成本高,且有的方法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由于降低蛋白质 含量会影响天然胶乳的稳定性、生胶的干燥速率、降低生胶的抗氧化性能,同时 对乳胶制品的力学性能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I 6J。因此,通过降低胶乳中水溶性 蛋白质(WSP)含量的方法解决乳胶制品皮肤过敏问题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本研究首次提出通过固定蛋白质的方法来解决乳胶制品蛋白质过敏问题。即 在天然胶乳中添加可生物降解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氧化多糖(本研究选取 了海藻酸钠、透明质酸和羧甲基纤维素三种多糖),利用氧化多糖分子上的醛基 与蛋白质分子上的氨基的交联,增大蛋白质的分子量,使蛋白质失去水溶性,从 而将蛋白质固定在乳胶膜内。具体的实验内容包括:氧化海藻酸钠、氧化透明质酸和氧化羧甲基纤维素的制备和表征;三种氧化多糖对乳胶蛋白质的固定效果比 较;氧化多糖对乳胶中蛋白质分布的影响;添加氧化多糖后,乳胶膜的热重、力 学性能及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等。其中,水溶性蛋白质的析出实验通过改进的 Lowery方法进行表征;乳胶膜蛋白质的分布情况通过考马斯亮蓝染色法进行评 价;生物降解性能通过室内土埋法进行考察。 18

2.2实验部分 2.2.1原料与试剂

高氨离心浓缩天然胶乳(Gold Thai Rubber Co.,Ltd.,Bangkok,Thailand),其 部分指标见表2.1。海藻酸钠(SA,AR.,天津大茂化学试剂厂),福林酚试剂(BR, 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脱氧胆酸钠(DOC,B心上海伯奥生物技术 有限公司),三氯乙酸(TCA,AK天津福晨化学试剂厂),磷钨酸(PTA,幔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考马斯亮蓝(R 250,BR,上海伯奥生物技术有限公 司),盐酸羟胺(AR天津天新精细化工研发中心),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水 为去离子水。 表2.1高氨浓缩天然胶乳的部分指标(厂家提供)

2.2.2氧化多糖的制备及表征

按照Gomez〔17】所报道的方法制备氧化海藻酸钠(oSA)。将海藻酸钠(10.00曲溶于600 mL蒸馏水中,然后在搅拌下加入100 mL高碘酸钠,用蒸馏水将溶液 稀释至总体积1 L。高碘酸钠的加入比例分别为3,5,10 m01%。避光反应24 h后,19 加入3.5 mL 7,--醇,继续搅拌O.5 h终止反应。加入3 g氯化钠和l L乙醇使海 藻酸钠氧化产物沉淀出来。将所得沉淀重新溶于200 mL去离子水,用去离子水 透析48 h以减少最终产品中的NaCl含量和高碘酸钠含量。产物冷冻干燥得到一 种白色产品。用FT-IR进行表征。 参照上述方法制备和表征氧化透明质酸(OHA)和氧化羧甲基纤维素(OCMC)。

2.2.3醛基含量的测定 在多糖的氧化过程中,糖环单元中的C_2和c_3位置的羟基易转变为羰基。 生成的醛基可与盐酸羟胺发生希夫碱反应转变为含氮衍生物(肟)。通过与NaOH 溶液的酸碱中和反应可测定在希夫碱反应过程中生成的HCI〔18,19〕,并通过如下关 系计算醛基含量。相关的反应式(以海藻酸钠为例)和计算公式如下:Alginat争-(CHO)n+n H2N-一OH?HCI=Alginate--(CH=N--OH)n+nn H20+ HCl HCI+NaOH=NaCl+H20 (1) (2) 【伽D】(肌。l/g):—0.1x10—-3W xV (3) 其中,【CHO〕为待分析的OSA中醛基含量,mol/g;y为滴定HCI时所消耗的O.1 mol/LNaOH溶液的体积,单位mL;W为待分析的OSA的质量,单位g。用AVATAR一360FI—IR spectrometer(Nicolet/Nexus 670,USA),采用KBr压片法gin~。 扫描室温下OSA的红外光谱。扫描范围为4000-400 cnl~,间距为2

2.2.4乳胶膜的制备

将高氨离心浓缩天然胶乳(509)与一定量的氧化多糖氨水溶液混合,然后将 混合物加入到直径为15 tin的培养皿中,在室温下水平放置l天,待胶乳凝固以后于50”C干燥48 h成膜。乳胶膜中氧化多糖含量分别为0.033%,0.167%,0.33% 和1.67%。 由天然胶乳(500)与25 wt%氨水溶液(109)形成的不含氧化多糖的乳胶膜 为空白样。

在成膜过程中乳胶膜朝向培养皿底面的那一面被定义为乳胶膜的底面(bottom side),另一面为顶面(top side)。

2.2.5 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及分布

采用改进的Lowry方法【201,利用Folin phenol试剂测定乳胶膜中水溶性蛋白 质(WSP)含量,并按照以下公式(4)和(5)计算: WSP(gg/g)=黑F:—4m—LVu,,oH (4) (5) 这里,y为抽提液(pH为7.4的0.02 mol/L磷酸盐缓冲液)的体积,mL; c是从标准曲线上测得的蛋白质浓度,gg/mL;F为浓缩因子;W为被抽提的乳 胶膜质量,g;VNaOH为溶解蛋白质沉淀时所用O.2 mol/L NaOH溶液的体积,mL。 通过蛋白质染色法考察乳胶膜中蛋白质的分布情况。制备大小为20 minx30 rain的膜样,浸入盛有染色液(O.19考马斯亮蓝R250,450mL甲醇,100mL冰 醋酸,450mL蒸馏水)的培养皿中,置于摇床上每隔30 min将乳胶膜样翻转一 次,染色3 h。染色完成后用脱色液(甲醇100ml,冰醋酸100ml,蒸馏水800m1) 对乳胶膜样进行脱色,脱色总时间为12 h,每隔3 h将膜样翻转一次并重新加入新的脱色液。用去离子水冲洗脱色后的乳胶膜样,用滤纸吸干膜样表面的水分, 对染色的乳胶膜样的顶面、底面及侧面拍照。

2.2.6力学性能的测试

根据ASTM D412E211,用HounsfieldTHE 10K.S(USA)自动拉力机测定了 室温下乳胶膜的拉伸强度(弼)和断裂伸长率(%E)。剪取乳胶膜测试样(110mmxl0 mmxl.2 mm),用夹具夹持固定。夹具的初始间距为70 nlln,拉伸速度 为200 mm/min。

2.2.7热降解性能分析

采用NetzschTG一209型热重分析仪于N2氛围测量乳胶膜的热失重曲线。测 量范围为50-500 oC,升温速率为10 oC/min,保护气的流量为20 mL/min,载流 气的流量为40 mL/min。测

试前将复合膜于40 oC下真空干燥24 h。

2.2.8室内土埋降解性能分析

根据Goheen描述的方法【221,通过监测乳胶膜质量的变化分析膜的降解情况。 将氧化海藻酸钠含量不同的乳胶膜(海藻酸钠含量分别为:0,0.167 wt%,0.332l wt%和1.67叭%)剪成7块实验所需的面积2crn X3 cm的条状样片,烘干至 恒重,记录质量州o)。将取来的普通园艺土,仔细去除其中的板结土块、植物残片等杂物,然后用孔径为0.9mm(20目)的筛子过筛后放入自制的塑料容器中, 将降解膜片垂直埋入土壤中,并保持土壤疏松及瓶内外空气循环流通,用去离子 水保持潮湿,放置于环境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定期取出一个样品,将其泡入去 离子水中,沉淀泥浆,洗涤、过滤、烘干、称重,记录质量(wf)。按下式(6) 计算乳胶膜的质量损失率(%w,,f),绘制降解曲线。 w,,f%:—WO--—Wt×100%(6) WO其中,WO和wf分别为降解前后乳胶膜样的质量,g;t为土埋的时间,d; M,为土埋t天后膜的质量损失率。

2.3结果和讨论 2.3.1氧化多糖的表征

Wavelength(cm。)图2.1 OSA、OHA和OCMC的FT-IR光谱。1730 eraJ处为醛基的伸缩振动峰 表2.2多糖与高碘酸钠按不同的摩尔比(,l多糖/,l N。104分别为3%、5%和10 %)氧化得到的氧化多糖的醛基含量 在避光的条件下将氧化多糖溶液用高碘酸钠氧化24 h,多糖和高碘酸钠按照 不同的氧化比例反应后得到的不同氧化程度的氧化多糖的醛基含量见表2.2。数 据显示,氧化多糖的醛基含量与高碘酸钠的用量成正比。图2.1显示的是按高碘酸钠的加入比例为5 m01%氧化得到的三种氧化多糖的红外谱图。从红外谱图中 看出,三种氧化多糖红外吸收峰中在1730cm。1处出现了醛基的的伸缩振动峰, 表明多糖已成功被氧化为氧化多糖【2引。

2.3.2氧化多糖乳胶膜中蛋白质的析出率以及乳胶膜力学性能的比较

取一定量醛基含量约为2.3 mmol/g的OSA、OHA和OCMC(即按反应时多 糖与高碘酸钠的摩尔比均为5%氧化得到的氧化多糖)与一定量的天然胶乳共混,得到的乳胶膜蛋白质的析出率及乳胶膜的力学性能如表2.3所示。 从表中看出,水溶性蛋白质的析出率按对比样、OSA、OHA和OCMC的顺 序逐渐减小,表明OSA、OHA和OCMC对蛋白质的固定效果为OCMC>OHA> OSA,即OCMC效果最好,且三种氧化多糖均好于对比样;相对于未加氧化多糖 的乳胶膜,添加了氧化多糖的乳胶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未发生明显变 化。 以上实验数据表明,本研究所制备的三种氧化多糖都能有效地固定蛋白质。 同时对乳胶膜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但在这三种氧化多糖中,OCMC对蛋白质的 固定效果最好,其次是OHA,然后是OSA。但由于使用OCMC后,乳胶膜的颜 色泛黄,呈棕黄色,且OCMC含量越高,乳胶膜的颜色越深。而透明质酸的价格 偏高,在工业应用时会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在工业应用时,建议使用OSA固定 天然乳胶中的蛋白质。在本研究的后续实验部分我们也以OSA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表2.3不同氧化多糖乳胶膜水溶性蛋白质的析出率及力学性能

2.3.3水溶性蛋白析出率及其在乳胶膜中的分布

用改进的Lowry法测定的不同OSA含量的乳胶膜水溶性蛋白质析出情况见图2.2。图2.2(a)为固定OSA的醛基含量(醛基含量为1.1 mmol/g),改变OSA 用量时水溶性蛋白质的析出率。由图2.2(a)看出,WSP随着OSA含量的增加而 急剧减小,当OSA在乳胶膜中的含量为1.67 wt%时,WSP已下降至2 gg/g。图 2.2(b)是在固定OSA用量(0.33叭%)的情况下,将不同醛基含量的OSA加入 胶乳后形成的乳胶膜中水溶性蛋白质的析出率。从图中看出,WSP随着OSA醛 基含量的增大而减小。特别地,当OSA的醛基含量为4.8 mmoUg时,WSP减小至16 p眈,这个数值已低于乳胶蛋白质致敏的最低蛋白质允许含量50 gg/g 【24J。实验结果表明,WSP与乳胶膜中的醛基含量是直接相关的,说明乳胶中的 WSP与OSA间发生了相互作用。 200 150 /?、 、、 o) 功 1 00 i 、-一, 乱 霎 50 O 一-0.2i01 0.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0SA

用量(%) 图2.2. (a)OSA(醛基含量为1.1mmol/曲的用量和(b)oSA醛基含量(用量为 0.33叭%)与水溶性白质析出量的关系 OSA与乳胶的相互作用可用于解释OSA的用量所导致的乳胶膜中WSP的不 同。海藻酸钠糖环上2,3位上的羟基被高碘酸钠氧化以后,C.2、C_3间的C.℃ 发生断裂,并形成缩醛或两个醛基,从而生成大量可以反应的活性基团(图2.3, Step.1)。天然胶乳的pH为10.58,在此条件下,乳胶中蛋白质的氨基以自由.NH2 的形式存在,有利于与醛基发生希夫碱反应将两个分子交联起来(图2.3,Step.2)。 由于用于制备OSA的海藻酸钠是一种分子量约为315,400的天然多糖。因此,乳 胶蛋白质与海藻酸钠交联以后,会因为蛋白质分子量的急剧增大而导致其水溶性 降低,从而抑制蛋白质从乳胶膜中析出。 O m oH OH NaAlg Oxidized-NaAlg Step 1.Oxidation of Sodium Alginate OH OH 。t ot 1 + 帅2一焉蓐吐 ①州@ Step 2.Crosslinking ofoxidized-NaAlg with protein 图2.3 OSA的制备及其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通过考马斯亮蓝R 250染色的方法考察了乳胶中蛋白质的分布情况。染色后 的乳胶膜见图2.4,其中蓝色的区域代表蛋白质的分布区域,颜色越深表明蛋白 质的分布越集中。乳胶膜内部蛋白质的分布情况是通过乳胶膜的侧面蛋白质的分 布表征的。如图2.4(a)显示,在未含OSA的天然乳胶膜中,仅仅只有乳胶膜的上层表面(top side)为蓝色区域,其他各面均为白色。说明蛋白质仅分布在乳胶 膜的上层表面。这是因为在成膜的过程中,蛋白质会逐渐迁移并聚集到乳胶膜的 表面四。图2 4(b)显示的是天然乳胶膜与加入占乳胶固含量1 67wt%OSA(醛基含量2.3 nⅡ∞I/g)时乳胶膜的染色情况。从图中看出,染色后含有OSA的乳胶膜 样的六个面均观察到蓝色,且顶面(top side)的蓝色比对比样浅得多?说明在 含有OSA的乳胶膜中蛋白质是均匀分布的。这是因为通过蛋白质与OSA间的交 联反应己经将蛋白质固定在乳胶膜内部,从而阻止了成膜过程中蛋白质的迁移。 —=!芒\匝亟匠亘亟r —————————-t?oHorn side a NRLfilm bottom side— ——bottom side top sid

e |协P蓟mNRL film OSA Latex Film OSAl.67wt%,醛基含量为2 3mmol/曲 b 图2 4蛋白质在乳胶膜中的分布。ConU?ol乳胶膜不舍OSA:OSA乳胶膜含 2.3.4 0SA含量及醛基含量对乳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一零一Y仍eJ c|_∞col 西oco一山 ■①3仂.Io仂^『.03Q^了一互卫∞一 a Oxidized alginates content(%) 一零一Y∞①.JD_∞coIl毋aco一山 ■03价iI①∞^I-①3Q_了一暑卫∞一 aldehyde contents in OSA(mmol/g) 图2.5 OSA(醛基含量为2.3 mmol/g)的用量(a)和OSA(OSA用量为O.33 wl: %)醛基含量(b)与乳胶膜力学性能的关系 醛基含量相同而0SA用量不同的OSA-孚L胶膜的力学性能测试图如图2.50)所 示。在醛基含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乳胶膜中OSA含量的增加,乳胶膜的断裂伸 长率略有降低,拉伸强度略有增大。不同OSA含量的乳胶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 长率的变化范围为1.2±0.1MPa和790±10%。如图2.5(b)所示,OSA中醛基含 量对于乳胶膜的力学性能的影响与图2.5(a)中得到的规律是近似的。不同醛基含量的乳胶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变化范围为1.0±0.1MPa和950_4-10 %,即OSA的加入未对乳胶膜的力学性能产生明显影响。 2.3.5乳胶膜的热降解过程分析 Temperature(。C)图2.6不同OSA含量的乳胶膜的TG曲线图 不同OSA含量的乳胶膜的TG曲线如图2.6所示。从图中曲线看出,乳胶膜在367℃左右发生剧烈热降解。虽然在100”--?367”C期间,乳胶膜的质量一直呈下 降的趋势,但在200~367℃范围内(图2.6 b),随氧化海藻酸钠的用量不同,乳胶膜质量下降的程度不同:氧化海藻酸钠的用量越大,乳胶膜质量下降的程度 越大。这是因为在此温度下,海藻酸钠发生了氧化分解,并部分碳化,从而导致 乳胶膜质量的降低【26】。乳胶膜在470”0左右分解完全,总降解率为95—98%。 不同OSA含量的乳胶膜的TG如图2.7所示。从乳胶膜的DTG曲线)看出, 乳胶膜在240。C时乳胶膜有个质量下降峰(图2.7 d),该峰的强度与海藻酸钠的 用量呈正比关系,表明此时质量的下降与海藻酸钠有关,对应于是海藻酸钠的裂解温度1261。 0 ,o、 C .10 E 、、 零、

-—一 .20 (9 卜 o.30 100 200 300 400 500 Temperature/。C图2.7不同OSA含量的乳胶膜的DTG曲线图 2.3.6乳胶膜的室内土埋降解过程 1O ^96 8 6 4 v瓣水转删峰2 0 O 51O 15 20 25 30 35 土埋时间(天)图2.8不同用量的OSA(醛基含量为1.1 mmol/g)乳胶膜在35天内的质量损 失率 通过测量土埋后乳胶膜片的质量损失率评价了乳胶膜在土壤中的降解情况。 占乳胶固含量分别为0,0.167wt%,0.33 wt%和1.67 we?,6的OSA(醛基含量为1.1 mmol/g)乳胶膜在土埋35天内的质量损失率如图2.8所示。从乳胶膜土埋35天 内的质量损失率看出,随着土埋时间的延长,乳胶膜的质量损失率增大。不同 OSA含量的乳胶膜在土埋起始的15天内质量下降程度没有明显的差别,但15 天以后,OSA含量越高,乳胶膜的质量损失率越大,显示出了OSA含量对乳胶 膜质量损失的影响。至25天后,未加OSA的乳胶膜的质量损失率保持在5%左右,而加入OSA的乳胶膜的质量损失率均超过5%,且随着土埋时问的延长, 其质量损失率继续增大。当土埋时间至35天时,含1.67 wt%OSA的乳胶膜质量 损失率达到9.44%,所损失的质量超过天然乳胶中非橡胶物质的固含量(如表2.1 所示)。 在土埋降解试验中,将膜样从土壤取出时,可观察N-*L胶膜样上有霉菌附着; 3l 将这牡乳胶膜样千操后,霉菌生长的地方颜色变深。不同OSA含量的乳胶膜在 35犬时的降解效果如2.9(曲所示。OSA古量越高,乳胶膜表面孔穴越多,乳胶 膝样颜色越探。即降解过程中膜样上的霉菌越多。含1 67%OSA的乳胶膜在不 同土埋时『日j的降解效果如图2.9(b)所示。随着土埋时问的延长,乳胶膜片上孔穴 增加,霉萤生长越致密。结合斟2 8中的不同乳胶膜的质量损臾率可知.乳胶膜 的质量损失是弓霉菌的生长相关的。 『l control羽 0.167%ON、 L譬p; b 15da)? 20day1 25day 35da) 图2.9不同用量的OSA(醛基含量为l mmol,g)乳胶膜在35天内的降解效 粜(a)及刖试样在不同时叫的降解效果(b) 依据表2 l所水的乳胶的组成玎知。天然乳胶膜中的非橡胶纽分约为5% 且它们比橡胶组分更易于发生降解。从土埋35天后天然乳胶膜的质量损失率接 近5%(图2.8)可知,在土埋过程中发生降解的应为天然

乳胶中的非橡胶成分。对于含有OSA的乳胶膜而言,在土埋25天后它们的质量损失率均超过5%,且 最高可达9.44%。这说明随着土埋时间的延长,含有OSA的乳胶膜中的橡胶成 分也开始发生分解。即OSA的加入对于乳胶膜的降解有促进作用。这是因为海 藻酸钠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天然聚多糖,很容易被微生物所降解〔23】。 在乳胶膜中加入OSA以后,由于OSA的存在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及聚集, 这些微生物可能会促进乳胶膜的降解【251。由于OSA在乳胶膜中分布均匀(见 2.3.2),因此,随着土埋时间的延长,在OSA和乳胶膜逐渐降解过程中会形成大 量孔穴。这会增加乳胶膜降解过程中生长的霉菌与乳胶膜的有效接触,从而促进 含有OSA的乳胶膜的降解。

2.4 本章小结

本研究制备了氧化海藻酸钠、氧化透明质酸及氧化羧甲基纤维素三种多糖衍 生物,考察了它们对乳胶蛋白质的固定效果及对乳胶膜降解性能的影响。研究结 果表明在天然胶乳中添加极少量的这三种天然多糖衍生物即可有效地固定天然 胶乳中的蛋白质,而且对乳胶膜的力学性能没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氧化羧甲基 纤维素效果最佳。考马斯亮蓝的染色结果表明,氧化海藻酸钠改善了蛋白质在乳 胶膜中的分布,使其分布更为均匀,从而有效地将蛋白质固定在乳胶膜的内部。 同时,OSA对乳胶膜的生物降解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 进乳胶膜的降解。研究结果表明,用氧化多糖固定蛋白质在解决乳胶膜中蛋白质 过敏问题具有非常实际的应用价值。

35 第三章 结论

本研究合成了一种温度敏感的B一环糊精衍生物13-CD.PNIPA,探讨了 13-CD—PN口A对变形溶菌酶的复性作用,同时合成了三种天然多糖衍生物氧化海 藻酸钠(OSA)、氧化透明质酸(OHA)和氧化羧甲基纤维素(OCMC),并探 讨了这三种天然多糖衍生物对天然胶乳中的蛋白质的固定作用及对乳胶膜降解过程的影响。

主要结论如下: (1)〕3-CD.PNIPA及其合成中间产物EDA.B.CD和PNIPA.COOH对尿素变性 溶菌酶的复性过程均有促进

作用,然而D—CD.PNIPA对盐酸胍变性溶菌酶的复性 过程却具有抑制作用,不能用于辅助经盐酸胍变性的溶菌酶的复性;13-CD.PNIPA 结构单元中的D.CD疏水性空腔及PNIPA链段具有协同作用,荧光光谱的研究结 果证实了这一结论。13-CD—PNIPA单独用于辅助尿素变性溶菌酶复性时,其浓度对溶菌酶的复性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当溶菌酶的最终浓度为lmg/mL时, p.CD.PNIPA的浓度控制在0.4mg/mL时溶菌酶的复性效果最好;而复性温度应当控制在其LCST以下。13-CD.PNIPA与CTAB联合用于辅助溶菌酶的复性时, IB-CD.PNIPA应在CTAB作用一段时间后(约12h)再加入到复性体系;13-CD.PNIPA具有的温敏相变功能可实现B—CD—PNIPA的循环使用。

(2)在天然胶乳中添加极少量的这三种天然多糖衍生物即可有效地固定天 然胶乳中的蛋白质,而且对乳胶膜的力学性能没有明显的影响。相对于天然乳胶 膜中蛋白质主要分布于乳胶膜的上层表面,添加了氧化海藻酸钠的乳胶膜中蛋白 质的分布更为均匀。氧化海藻酸钠对乳胶膜的生物降解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乳胶膜的降解。研究结果表明,用氧化多糖固定蛋白质在 解决乳胶膜蛋白质过敏问题具有非常实际的应用价值。

附件 一、个人简历陈继平,男,1969年5月出生,博士,助理研究员。2001年毕业于四川师 范大学化学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皮革化学工程系,获博 士学位。2007年进入中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高分子功能化改性及其在蛋白质复性、乳胶蛋白固定方面的研究。作为主要成员承担 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申请专利l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l篇,其中在Journalof the Society of Leather Technologists and Chemists,Joumal of the American Leather Chemists Association,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等国际学术刊物 上发表SCI、El、ISTP收录学术论文7篇。 二、在站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及专利1.Jiping Chen,Ying Gong,Qisong Liu,Liming Zhang,The application of temperature-

responsive 13-cyclodextrin derivative in lysozyme refolding,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in press)2.Jiping Chen,Ying Gong,Qisong Liu,Liming Zhang,Application of dialdehyde sodium alginate in the latex protein immobilization and the degradation of latex films,Carbonhydrate Polymer.(in review) 3.申请专利一项:一种天然橡胶胶乳蛋白质的固定方法,申请号:200910041291.8 三、在站期间获得的科研基金及承担的其它课题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天然聚多糖衍生的水凝胶化因子及其性能研 究,2009,2011,36万,批准号20874116,参加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凝胶因子的设计制备与功能特性, 2008.2009,5万,批准号8151027501000004,参加 四、在站期间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情况第14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广州,2008.11.17-19 五、在站期间承担教学和/或工作情况协助导师指导2008年本科生毕业论文4名。 致 谢 首先,感谢我的合作导师张黎明教授在我博士后工作期间对我工作、生活等 方面给予的极大帮助和关怀。从导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的专业知识,而且 也学到了许多科研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在此,谨向张老师致以衷心的感澍! 同时,感谢本课题组的杨立群老师、李伟老师、易菊珍老师和实验室全体同 仁的帮助与关心,和你们在一起使我在中山大学度过了两年的愉快时光。 最后,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对本研究的资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xw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