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更新时间:2024-06-14 11: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的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说到中国的高等教育,科学泰斗钱学森生前最大的疑问就是,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西方的一些研究咨询机构也得出结论,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很难招到适合岗位要求的大学生,中国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甚至比不上印度。而在大学里,不少学生反映,花了四年的时间加上高昂的学费,但“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万名受访者中,34% 的人后悔读大学,而后悔就读大学的人中,有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中国教育网曾刊文指出,当下中国教育现状堪忧。,那么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现状如何?今天的中国观察节目我们继续请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问题专家程晓农先生来为我们做深入分析。

主持人:程老师您好!

程晓农:你好,希望之声的听众你们好!

主持人:上期节目中您谈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中国教育体制的官僚化,这种官僚式的管理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能力很差,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培养出来的学生你会发现他们的综合能力很强,他们不光是会干他自己的专业,专业之外的其它许多方面也都会,但从中国的大学毕业出来的学生往往只会干一件事,就

是他自己在学校里学的那点儿东西,离开自己的专业就不会干了。

程晓农:这里我想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来谈。一个是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和自由想象力在中国大学被扼杀,而在西方是完全相反的。我们以西方的大学课堂为例。西方大学有教科书,但是,老师主要不是依靠教科书,教科书发给学生自己看,课堂上绝不会念教科书。课堂老师是把他自己最新的了解的这个领域的成果介绍给学生,而且经常是两、三种观点一起介绍。因为很少说在一个领域里头永远只有一个观点。因为最新的研究常常是各有千秋的不同的成果,有长有短。有的时候连教师自己也不见得能判别出来,不同的研究成果到底是哪一项在未来更有发展前途。所以他把各种不同的结果介绍给学生,当然这个难度就会超出教科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最重要的是课堂上老师不是闭门教学,让学生背教材。相反,老师是把教材发给学生你们先看,看完以后我上课以后以提问为主。老师向学生提问,同时鼓励学生提问,你们有什么问题不懂的,尤其是鼓励学生提出与于他们阅读的材料不同的观点,不一定是相反的,只要是不同的就好。因为这表明一个学生读懂了一个材料他才能提出不同的观点来,这个观点提出的本身,观点多重要多正确并不是很关键,它的价值在于,正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的自由思想空间得到最大的发挥。鼓励学生去挑战现有的知识,去寻找新的知识。

所以,对于美国很多大学来讲,一个学生的论文好不好,不在于它能

不能发表,而在于这个学生能不能够自己去独立的思考,寻找不同的文献,然后提出一套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与已有的教授的想法不同,这个就是很有潜力的学生。至于那种考试样样好,教材背的特熟。但是什么想法也没有。像这样的学生,在美国大学会被认为很平庸的学生,甚至和差劲的学生,尽管考试都是满分。像这样的学生我曾经给过很低的成绩。因为他除了把教科书背熟了以外,别的啥也没学会。

另外西方的考试和中国的也不一样,西方的考试经常考的是一些个开放性的问题。当然我这里是举社会科学的例子。很多问题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答案,甚至没有答案。学生能不能够凭自己的想象空间发挥,提出一种独特的看法,这一点才显示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生的理解力。

我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在博士资格考试的时候,我的导师给我出了一个关于一门学科的总的理解的一道题目,我再回答的时候花了大概80页。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其中包括这个学科和另外一个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它们交叉性、相似性和不同性。后来教授就很满意这个问题。他觉得你的观点、结论并不太重要,但是你能想到这个问题,没有人提出过,这就很好。然后这个教授第二年就把我问的这个问题拿去考学生去了。这种考试方法实际上是逼着学生阅读远远超出大学教科书和课堂材料的文献,让学生的知识面大大的扩开。然后学生的潜能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出来了。中国现在的教

育实际上是远远的做不到,或者说是完全做不到。因为这样的教育的方法前提是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而中国的教育系统完全背道而驰。

主持人:在中国无论是老师、学生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程晓农:实际上我觉得很多教师现在已经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他们是经历过这种教学方法的。但是,他们无力改变。海归的教师不可能在学校里面按照他的意图来推行这套方法,因为这套方法和党的教育方针背离了。因为思想禁锢和学术自由的禁锢,是中国党的教育方针的潜规则,没有写在纸上,但是实际上是每天都在做,是坚持的。所以,中国讲的党的教育方针,其实要害和核心指的就是,不许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所以大学教授即便懂得这点他也不能做,如果做了他就会遭到学校当局的处罚,官僚机器就开始启动。要把他扭回到官僚机器习惯的这种体制上来。

然后我再谈一点这种西方的现代教育体系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制度。

在这里,我先把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德国的中学高中教育体系做个对比。德国的教育体系是这样,它很清楚的知道,任何社会,适合上大学的人永远只占小部分,而不是大部分。与此同时,每个社会都需要大批的技工型的人才。这跟我们上次谈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技工型人才一样,这是同一个道理。因为一个大型公司如果制造先进的

科技产品,它不能光靠实验室里几个教师,几个研究人员在那里做研究就造出来了,制造过程是需要通过技师的努力来实现。

比方我举个例子,日本和中国现在都相似,大量的在机械加工方法使用数控机床。中国认为数控机床就是机械加工领域的最先进的工具,但是实际上,在日本,一些尖断的机械加工产品,比方讲,飞机的发动机的喷嘴,还有阀门,这些产品的加工在日本很多企业里不是数控机床加工,而是手工。因为高级的技师,技能很好的技师,凭他的经验,他的加工精度可以超过数控机床,数控机床有误差,是所谓的技术范围内允许的误差。但是,在工业领域里头,这种允许范围内的误差,或者说不可避免的误差,会造成设备使用的失败。如果用在火箭上,那你这个喷嘴的加工精度不够,到时候使用过程中就可能导致火箭发射失败。

日本的产品之所以精。他不光是技术高,而且它加工精度方面非常精,原因是它有大批的技能非常好的技工。那么德国之所以重视技工,就是它看准了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迄今为止,在欧洲国家当中,德国的机械加工产品一直在世界领先前茅。那就是它的加工能力非常过硬。而加工能力建立在教育体系上。德国的中学教育,从初中毕业以后就有一个分流的安排。就是说德国的初中老师有权决定学生是不是将来进入大学,或者是进入普通高中,还是进入技工学校。他们会像家长建议,根据你的孩子在初中的成绩和他的潜在能力,我们认为如果他

进入普通高中将来升上大学的话,他不一定是最理想的选择。相反,他如果现在从高中开始不上高中,而进入技工学校,那么毕业以后,将来他可以做为一个熟练的技工。技术专长非常强的一个人,他就很容易在他的领域里获得发展,即符合做学生的条件,也符合社会的需要。所以,德国的中学毕业率很高。但是初中毕业生有一部分并不进入高中,而是进入了技工学校。这样的话,他在技工学校培养学生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大学工科本科教的东西。也就是说,中国工科院校,花了大量时间培养了一批学过高等数学的技工,作为技工所需要的很多知识大学里教不了。因为大学里通常是关心理论而忽视实践。因为他们自己的评价标准是理论,而不是实践研究。不是实践应用技术的开发和钻研。因为这样两种培养方向要求是不一样的。但中国把它混在一起了,结果就出现中国很少有像样的技工能够培养出来。同时,中国工科院校培养大量没用的所谓工程师。他本科毕业顶着一个工程师的头衔,但是很可能他到一个工厂去,连一个技工的任务也完成不了。但是他可以夸夸其谈说出一大堆理论来。

但问题是,一个社会并不是每个公司都需要,比方讲,一百个工程师配上一个技术工人,那这个工厂没法开了。它的需要是倒过来,50个工人,20个技师,有10来个研究人员,是个金字塔形。中国现在把金字塔倒过来了,工程师的数量非常之大,技师的数量非常之小。而工程师很多人由于他既不懂技工的知识和技能,他也没具备真正的工程师所需要的那些知识基础和创造力。因为我们谈到,任何社会具

有创造力的这种人才,它的比例永远是相对稳定的。就是它不可能超过大学生比例最多不超过30%或40%,甚至可能更少。所以,如果大学招生范围过大,必然就把很多本来不适合上大学的人吸收进去。结果这些人也都好歹混出来了,但是他们实际上并不具备所谓科技人才的需要。也不具备这方面的潜在的能力。所以,对比一下德国的中学教育制度和大学制度就可以发现,中国大学是招生太多的本来不应该进入大学的人,以至于现在在公司里做个文秘都要大学毕业了。

我们知道在日本,有一种短期的大学,相当于两年制的。它培养的人出来就是做文秘的。中国现在四年大学毕业的,出来以后做的工作还未必如他呢。有人四年大学毕业,出来以后无非就是到公司做个接待员或者是推销员。这一方面是大学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一方面是人才培养的误导。它把很多社会需要的中级人才推到了大学里,然后由大学把他们变成了一种即不具备独立的研究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这样的学生,同时这些学生也不具备在实践层面操作的能力。就成了两不象。之所以现在很多公司不欢迎这样大学生的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到了公司以后他啥也干不了。让他动手操作他不会,他大学里没学过,也没操作过。你让他做普通工作他觉得屈才了。但是公司并不需要那么多工程师,而且这些人也还不够资格从事产品研发的工程师,并不是任何人上个大学,拿个学士学位出来就成了人才。所以,中国这个大学的培养方法、专业导向,还有整个招生的范围和规模都是扭曲的。当然这里没有涉及到前面提到的因师而教问题,当中国大学在扩大的

时候,中国政府想的是因为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想把高中毕业生都推进大学里去,那么推迟四年,让他们可以暂时没有就业问题,减轻政府的压力。至于这些学生毕业了以后管用不管用就不知道了。另一方面,学校需要提高教师待遇,想要赚钱,所以就提出了教育产业化,就是学校怎么样尽量多招学生,招收学生越多,收的学费越多,收到钱越多,钱多了,教师待遇就好,住宅条件改善。然后可以招更多的教师。这个教育产业化的结果就导致中国的大学不断的膨胀,招的学生越来越多,以至于象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头,70%、80%的高中毕业生居然都能进大学了。

主持人:但毕业后又找不到工作。

程晓农:对了,刚才讲的这些产业化的结果,只不过推迟失业问题,换句话说,失业问题缓期执行。然后中国出现的局面就是,由于高等教育整个布局的失败,逼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以后,开始去考研究生。所谓考研在中国就成了时髦。以至于每年招500-600万大学生,毕业了500-600万以后,其中200-300万去考研。其实,以一个国家的真正需要来讲,很多领域一年要不了那么多硕士研究生,更要不了那么多博士研究生。中国现在是为了学校的需要才不断的扩大招研。最后,我刚才提到连当文秘现在都要硕士。所以,在中国再讲下去,高等教育在某等程度上讲成了一种学校自我满足的一种安排。而不是为社会服务。所以就出现了高等院校培养人才没有办法符合社

会的需要。

当然这里再谈到在专业设置方面,大学为了赚钱就开始迎合社会需要设置很多专业,比方象旅游专业。这是中国很流行的一个专业。,其实旅游是不需要什么大学教育的,但是,中国很多大学都设置了这样的专业。在这种专业里头,教师的质量是很成疑问的,教学的内容也是很成疑问的。象这样的误人子弟专业在中国非常之多。另外,中国所有的大学都设了一大堆哲学系、历史系、中文系,仅仅是因为这个学校要开公共课。捎带便就招了一大堆这种专业的学生,但中国要这么多学历史的干什么呀?全国一年500-600万大学生我相信会有10-20万是学历史的。10年就100-200万。这些学生学了一肚子古代史,背了一大堆世界史,还有一大堆中共党史,完全没有用处。有很多专业仅仅是因为这个学校有这么个教师,他要开课。所以变成了教师吃饭专业。这样的教学体系,它要是能符合所谓国民经济建设需要那就怪了。那就成非常偶然的短暂的现象。

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教育体系年复一年的在复制着这种偏离了的,畸形的教育结构的学生培养,招了一大堆不该招进大学的学生,又培养了一大堆本来没有社会需要专业的学生。虽然养活了教师,养活了大学,推迟了就业。但是产生了更多的问题。

主持人:前段时间有人发给我一篇文章,上面谈的是说美国还很欣赏

中国的教育制度,甚至还要效仿呢。你怎么看?

程晓农:这是胡扯。因为要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那就得完全仿照中国大学的管理体系,剥夺教师的学术研究自由和思想自由,同时剥夺学生的这两个自由。那美国如果这样做的话,这学校早倒了。不会存在。美国学生绝不可能接受这种教育。因为美国大学学生的自由选校,如果有一个学校的名声是这样的,是中国式的教育体系,我相信这个学校一个学生也招不来,顶多招几个中国学生。然后这个学校非倒不可,因为它的声名狼藉。

主持人:您前面谈到中国教育界所存在的弊端,其实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还有能力的发挥,您觉得如何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呢?

程晓农:我们刚才谈到的一切起点是中国的教育体制,所以实际上问题在于改变教育体制。中国并不是非得走中国现在这条教育体制道路。这条体制是一九五零以后苏联专家手把手教出来的斯大林模式,那是共产党的集权专制体制下的教育体制。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这套体制基本没有动。因为它的政治需要要求大学要继续禁锢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所以,方向没有变,只是增加了一点内容,增加了捞钱,所谓教育产业化。所以其结果就是中国的教育现在是吸收了苏联教育体制的基本弊端,再加上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的弊端。所以

可以讲是和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两种可能性的集合。

主持人:只有这个制度改了,中国的教育才会有所改进的可能。

程晓农:对,就是说如果把中国的教育体制改过来的话,首先就是这种由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厅局直接控制大学,直接管理大学,然后上级任命校长,校长对上级负责,然后院长系主任对校长负责的这种行政官僚似的控制,这个得取消。然后对学生的思想控制和学术自由的控制,还有对老师的这两种控制也必须要取消。同时很多大学必须实行结构改造,根据学生的就业率来淘汰系科,重组系科。一个系如果这个教师的专业他的知识落伍了,跟不上它应该退休了,或者转行。

再一个就是学生必须要有自己选择学校的自由。这个选择不是说象中国这样,一旦高考时填了志愿,应该是一个学生填多个志愿,而且多个学校录取之后,让学生从中选择一所,让学生有比较。换句话讲,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之间它有竞争。

中国是实行单一录取制度,第一个是学生录取之前没有选择,他只能填几个志愿,填错了那被塞到一个不喜欢的坑里,那这辈子就这么着了。第二个是学生进校以后,不能轻易的改专业,哪怕他毫无兴趣他也得捏着鼻子学下去。第三个就是学校的教育是以通才教育为主,而不是专才教育为主,现在中国也不需要那么多的专才。就以刚才讲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例子,中国要那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士干什么? 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堆垃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xu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