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教案(1-4课)

更新时间:2024-04-06 21: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精品】2018-2019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教案(1-4课)

1 春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并加以欣赏。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

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难点

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朱自清的画像。 2.江南春季的图片。 2课时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1.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

1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这种心情? 四人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全班交流。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盼春。“盼望”、“来”、“近”。

1.盼春:请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 (1)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

拟人和反复。

(2)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吗?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走来,一种欣喜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朗读第2自然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

(2)从这一段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时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7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一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

展现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1)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

①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质感:嫩嫩的。写出了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用绿色来象征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地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长出来的样子。其次,“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棵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现

2

在又从整片的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

“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②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小孩的画面呢?

小草和小孩子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③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作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可以叶子、风、草为例作对比)

(2)春花图。

这段共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什么特点?

①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②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③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④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⑤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总的特点:春花万紫千红,争芳夺艳。

从中,我们看到,五句话,写了五层意思,层次极为分明,都围绕着春花写,中心十分突出。 (3)春风图。请一位同学背诵这一段。

春草和春花,都是具体、形象、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而春风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作者怎样去写呢?

①作者写春风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先写风的温和,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和悦。 ②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

触觉、嗅觉、听觉。

③为什么要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而不比成父亲的手,或者其他什么人的手呢?

母亲的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犷刚毅。因此,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

④风本来是没有味道的,这里哪来的香味?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

⑤作者还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和悦,请问他听到了什么?

鸟儿“清脆”、“婉转”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

以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三种感觉,还有视觉。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的感受分不开的。

(4)春雨图。

①春雨有什么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些特点?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了春雨细

3

密、轻盈的特点。

②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由静景到动景,从人物到景物,由近到远。

③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顺序由物及人,由近及远。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两个比喻形象生动。特点:细密,轻盈。 ④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5)迎春图。

第2~6自然段着重写景,第7自然段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工夫:时间。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 3.颂春。朗读第8、9、10自然段。

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比喻、拟人、排比。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请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去体味文中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

1.请学生闭上眼睛,心里想着春天,结合自己对春天的亲身感受,口头描绘一下跃入脑海的第一幅春的景象。

2.(结合学生的体会)第一幅跃入脑海的春景一定是你最喜欢的。那么,朱自清是怎样来描绘他最喜欢的春景的呢?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春景图?(读一读,读出情)

3.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屏幕上的要求,对共同喜欢的春景图进行探究、研读。 (1)通过对你喜欢的字、词、句的圈画、分析、交流和讨论,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2)请你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 4.比较五幅图。

(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之间的异同。(从特征、角度、写法、修辞方面比较) (2)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其他四幅图作层层铺垫,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

盼春:盼、来、近(总领全篇,引起下文)

4

??钻、嫩、绿、满、软——草(直接)

?春草图坐、躺、滚、踢、跑、捉——人(侧面描写)

繁密茂盛——多?????绚丽多彩——色?百花争春

?春花图?

??香气浓郁——味??

?触觉:抚摸——轻柔、和煦

?泥土气息???绘??? 嗅觉?青草味儿?清新、芳香

春?春风图

????花香?

??听觉鸟鸣——清脆、婉转和悦??笛声——嘹亮

?春雨图牛毛、花针、细丝(正面)安宁

绿叶、小草、人、房屋(侧面)愉悦

?春天——时间

????老小——人物?一年之

?计在于春

城乡——地点?迎春图????舒活、抖擞——事情??“娃娃”——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颂春:

三个?“小姑娘”——美(百花争艳,?

?颂扬奋发向上 比喻?千姿百态)

句?“青年”——力(充满了????青春活力)?

??

???

??

???

??

???

??

???

??

???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

?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的精神,憧憬 未来美好的生活 (深化主题)

本文抓住春天的特点,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把握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1.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者对春天深沉的赞美之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

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

5

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3.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比如写蜜蜂嗡嗡地“闹”,写花香在湿润的空气中“酝酿”,写鸟儿“卖弄”喉咙,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等等,含义丰富,形象生动。文章的句式也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或短句,既流畅又整齐。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

??春花图——花争春??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本课教学,一是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彩的写法和表现的情境美。二是加强思维与语言的训练。我先给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明确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用得特别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然后帮助学生自读课文,有条理地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能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

学习的效果比较好。2 济南的冬天 知识与技能

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准确把握济南冬天特征的艺术功力,并感受作者乐观进取和热爱祖国风光的思想感情。

重点

把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并学习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致的描写,怎样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的写法。

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班内展示的学习过程,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朗读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1.老舍的画像。 2.济南的冬景照片。

2课时

6

春草图——草报春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刚刚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从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新、美、力。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济南的冬天”,欣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笔下淡雅的水墨画——济南冬景图,看一看,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国冬天和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春天在描写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查字典、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3.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2)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1.分析第1自然段。

(1)探究质疑:第1自然段作者怎样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通过三组对比来写。 ①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北平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②伦敦的暗——济南的明

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③热带的热——济南的温

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济南有温晴的天气。 (2)“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为什么用“响”?“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响”本是用来形容声音的,在此却用来形容天气的晴朗,特别强调天气晴朗高爽。“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3)“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响亮”是什么意思?

“响亮”本是用来描述声音的,在此用来形容天气,突出天气非常明亮。

7

(4)上文中的描写“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用的是“响晴”一词,而接下来的描写“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用的却是“温晴”,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老舍先生的笔误呢?

响晴的意思是(天空)晴朗无云,只是说明了环境的晴朗,但是温晴总写了冬天的特点,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5)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2.阅读第2~5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的。

作者抓住济南“温晴”的特点,描绘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等景物,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的图景。

阳光朗照图

(1)小组读第2至3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①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睡”、一“唤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②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③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雪后初晴图

(1)小组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学生抓住“妙”字讨论并归纳:

①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②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3)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①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②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

8

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雪后远山图

小组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用“唐代的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一两笔就勾画出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空灵水晶图

(1)小组读第5自然段,讨论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①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②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2)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两句突出水绿的特征。

②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

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浅墨写意的写作手法和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了描述,从而表达了自己鲜明的印象和感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1.本文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结束语,有什么妙处?

本文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2.本文的布局谋篇有何特色?

本文的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第2自然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第5自然段写冬天的水色。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自然,推进自然。

3.研读思考: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1)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

9

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最后满含深情地道出了“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虽没赞美济南,但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通过对济南冬天的山、水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布局合理,层次井然。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一句简明有力而又耐人寻味的话结束全文。

2.善用修辞,情景交融。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从语言上看,作者不愧为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

??阳光下的山:暖和安适的“小摇篮”

济南的冬天 ?山?小雪下的山:穿上花衣服?

?城外的远山:是张小水墨画??

碧绿

?水

?清亮

?????

没有风声??总特点:温晴的冬天?响晴

??没有毒晒

本课教学,我通过“读”来感知课文,进入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接着就需要质疑和释疑。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文中围绕‘妙’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给人怎样的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

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3* 雨的四季 知识与技能

积累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体会作者情感,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之美,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趣。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xb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