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备制造业集聚程度的实证研究(论文)

更新时间:2023-07-19 18:3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济理论与实践 <新疆财经》2013年第2期

中国装备制造业集聚程度的实证研究

柳天恩。刘佳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EG指数度量了2003年一20lo年中国装备制造业集聚程度,发现目前中

国装备制造业整体上属于中度集聚,但各细分行业差异很大。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装备制造

业集聚度在2003年以后整体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从空间维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仍是我国

装备制造业集聚中心,但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差距在缩小。产业集聚在带来空间效率的同时

也导致空间不平衡,政府公共政策介入是必要的。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区际差异;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76(2叭3)02—0005—07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很早就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马歇尔(MarShaIl,1920)首先从外部性角度对产业集聚加以解释,认为信息溢出、中间品投人和专业劳动力市场共享是产业集聚的原因。马歇尔之后的学者对产业集聚的成因和机理的研究形成了三种典型理论观点:一是以Ohlin(1957)为代表的资源禀赋理论,强调资源禀赋的先天差异是产业空间布局的基础;二是以Kmgman(1991)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强调规模经济带来的报酬递增是产业集聚的源泉;三是以Fujita、Kru舯an和Venables(1999)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强调规模经济、产业关联、运输成本和本地需求交互作用带来的“正反馈机制”是产业集聚的内在动力。根据上述理论观点进行的实证研究大都表明,资源禀赋在产业集聚形成初期起主导作用,但产业集聚一旦形成,就会在新经济地理学所谓的“正反馈机制”和马歇尔所谓的外部性共同作用下促使产业集聚保持和强化。

国内学术界对产业集聚的成因和机理研究较多,但对于产业集聚度量研究相对较少。Young(2000)较早利用中国较粗的行业数据(农业、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计算发现,中国产业集聚程度在1985年一1997年呈下降趋势;而白重恩等(2004)利用两位代码细分行业数据计算Hoover系数得出了与Young(2000)完全相反的结论;梁琦(2003)和文玫(2004)通过计算区位基尼系数发现,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度呈上升趋势。但Hoover系数和区位基尼系数都忽略了企业规模和区域差异的影响,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度指标。为此,Ellison和GIaeser(1997)在区位基尼系数的基础上,考虑行业内部结构,构建了一个度量产业集聚的Ec指数(1)。Ec指数综合考虑了行业结构和区域差异的影响,可以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时期比较,因此得到越来越多国外学者的重视和采用(Maurel和

收稿日期:2012一12—30

基金顼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互动发展研究——基于国际经验的视角”(L1lBJIJ017);“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立硬课题“辽宁省科技刨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20j2l毫1ktzIjjx—18)

作者简介:柳天恩(198l一),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区域经济;刘佳(1985一),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对外贸易。5

Sedillot,1999;DeVereux和Grimth,2004;Rosenthal和Stmnge,20叭)。罗勇和曹丽莉(2005)首次将EG指数引入中国,通过计算1993年、1997年、2002年和2003年20个制造行业的EG指数发现。我国产业集聚度总体趋于上升趋势;路江涌和陶志刚(2006)、杨洪焦等(2008)分别度量了中国制造业1998年一2003年和1988年一2005年的EG指数,发现中国制造业平均集聚度一直呈上升趋势。

基于上述分析发现,目前中国学者对产业集聚度量的研究相对滞后,而具体到装备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目前基本还是空白。实际上,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集聚程度及其时空特征,对优化我国装备制造业空间布局、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利用2003年一2叭0年的经济数据,采用EG指数考察中国装备制造业集聚程度及其演进态势,采用区域产业份额分析装备制造业的空间布局特征。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关于产业集聚度量,目前常用指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度量市场空问集中程度的指标,如市场集中度(cR)、赫芬达尔指数(H指数)和熵指数(E指数)等;另一类是度量地理空间集中程度的指标,如Hoover系数、区位基尼系数等。但是,仅从市场空间或地理空间度量产业集聚都不全面,因此,Elli∞n和Glaeser(1997)在综合考虑行业结构和区际差异的基础上,结合区位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构建了一个全面度量产业集聚的EG指数(1)。EG指数避免了由少数大企业空间布局造成的产业集聚假象,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重视和采用。

鉴于EG指数的优越性,本文采用该指标度量中国装备制造业集聚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肼MMN.

q一(1一;量石:)q;旨(r茗;)2一(1-.群)互z;f=l-=I,=l

、i2———百—————一2

(1一∑石:)(1一日,)(1一∑并;)(1一∑=:)

l=I…,=-

其中,i√、,分别表示i地区、『行业、r企业;s。表示i地区某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该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戈;是i地区全部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z。表示r企业的工业产值与该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之比;Gi为区位基尼系数;H,表示赫芬达尔指数。EG指数(了)越大,表明产业集聚程度越高。由于计算赫芬达尔指数需要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而目前难以从公开渠道获得企业层面的详细数据,因而无法按照Ellison和Glaeser(1997)的方法计算日指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采用杨洪焦等人(2008)的处理方法,对赫芬达尔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了调整,即假定;区域J行业内的所有企业具有相同的规模,即工业总产值相等。调整后的计算公式为:

垆轴篙警卜。萋去c罴)2_i脊㈤

其中,n。表示i区域,行业的企业数量,ou舻叭#表示i区域J行业的工业总产值,DⅡ妒mi表示i行业全国工业总产值。调整后的计算结果会与调整前有少许偏离,但并不影响装备制造业集聚程度的分析比较。

EG指数可以很好地度量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集聚特征和演进态势,但无法判断集聚的中心在哪里。为准确判断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区域布局,本文采用区域产业份额加以辅助度量。区域产业份额(si)是指i地区.『行业在全国该工业部门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旷最(3)其中,名。,表示i地区,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并i表示全国_『行业的工业总产值。

《二)数据来源

本文计算上述指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国研网《工业统计数据库》,但由于受数据所限,本文所指的全国未将港、澳、台包括在内。

本文所指的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7个细分行业。为保持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比性,本文只计算2003年一2010年装备制造业的EG指数,因为从2003年起我国启用的新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对装备制造业及其他部分行业的划分有所变动。实际上,罗勇和曹丽莉(2005)、路江涌和陶志刚(2006)计算了2003年之前中国制造业的EG指数,杨洪焦等(2008)计算了1988年一2005年中国制造业的EG指数,并对2003年以后的数据按第一次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进行了调整。与上述文献不同,本文计算2003年以后的数据,一方面不用对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的最新情况,与已有研究形成对照。

在计算EG指数时,既可以采用就业数据,也可以采用产出数据。罗勇和曹丽莉(2005)、路江涌和陶志刚(2006)采用的是就业数据。本文借鉴杨洪焦等(2008)的方法,采用产出数据。之所以采用产出数据,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就业数据容易受到国有企业特别严重的劳动力过剩问题的影响,导致计算的产业集聚度会有偏差(白重恩等,2004);另一方面,受户籍制度限制,劳动力主要在省内流动,跨省区流动不充分,这也会影响到产业集聚的度量(张同升、粱进社和宋金平,2005)。

三、中国装备制造业集聚特征与演进态势

(一)中国装备制造业集聚特征

表l20lO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特征

珠二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三省其他地区

集聚程度产业份额产业份额排

1系数产业份额产业份额产业份额产业份额产业份额排名前四名前四省区

分类(%)(%)(%)(%)(%)省区占比(%)

MlO.0122低度集聚20.331.919.87.420.6广东、江苏、57.5

山东、浙江

江苏、山东、

M2O.0158低度集聚5.435.223.812.323。355.4

浙江、辽宁

江苏、山东、M3O.0092低度集聚6.826.622.710.133.844.8

河南、湖南

M4O.0129低度集聚9.326.219.513.431.6江苏、山东、广东、上海38.7M50.0194低度集聚21.635.615.94.922.0广东、江苏、62.5

浙江、山东

高度集聚广东、江苏、M60.086835.038.113.31.811.875.1

上海、山东

M70.0417中度集聚21.943.912.53.817.9江苏、广东、65.8

浙江、上海

数据来源:根据国研网工业统计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注:①Ml—M7分别为: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②加权平均数按照各行业工业总产值占比计算。7

1.装备制造业各行业集聚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按照Ellison和Glaeser(1997)对产业集聚的分类标准,EG指数≥0.05,表示高度集聚;EG指数≥0.02且小于0.05,则表示中度集聚;EG指数小于0.02,则表示低度集聚。从表l可以看出,201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7个细分行业EG指数的简单算术平均值为O.0283,加权平均值为0.0320(以各行业工业总产值比重为权重计算),属于中度集聚。但是,各细分行业集聚程度差异很大。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EG指数高达0.0868,属于高度集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EG指数为0.0417,属于中度集聚;其余5个行业的EG指数均未超过0.02,属于低度集聚。各细分行业集聚程度从高到低呈现从知识技术密集型到资本劳动密集型的变化趋势。

2.东部地区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集聚中心。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装备制造业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2%,中部地区为12%,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为8%。④其中,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比重分别达到33%、18%和18%,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集聚中心。

图1:201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区域分布

数据来源:根据国研网工业统计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从图2分省区来看,2010年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排名前6的省市分别为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和辽宁,全部属于东部沿海地区,六省区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66.3%。从各细分行业产业份额排名前四的省份上榜次数来看,江苏上榜7次,山东上榜6次,广东上榜5次,浙江上榜4次,上海上榜3次,辽宁、河南和湖南各上榜1次,上榜次数超过2次的均为东部地区。

5O000

4O000

30000

20000

100O0

滁长接穗嶷{卜某榧任她三锻殛某器{匪毽般粗缸鼎陋+n框{匪罴嬲控嘲赡檬

照Lj蒜q腰褒庭黑lI<目孵墩庹{IⅡ爨恻然燃L掇寻瓤扭1K.||:攥辣{卜忸搬

剐;畏

图2:201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省区分布(单位:亿元人民币)

数据来源:根据国研网工业统计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二)中国装备制造业集聚演进态势

①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6月13日的划分办法.将我国划分为东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大板块。

1.产业集聚程度都呈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从图3可以看出,2005年产业集聚度曾出现过回升,但2006年快速下降,2007年以后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装备制造业区际差距从2003年以后出现了缩小趋势,这与白重恩等(2004)、罗勇和曹丽莉(2005)、路江涌和陶志刚(2006)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形成鲜明对比。在2003年之前,中国装备制造业集聚程度整体上还趋于上升,但2003年以后出现逆转。

0.06

0.05

O.04

0.03

O.02

O,01

200320042005200620017Z0082U0920lO

|¨蠢算术平均值—}加枚平均值I

图3:2003年一201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集聚程度演进态势

数据来源:根据国研网工业统计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2.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程度上升。从表2各细分行业来看,2003年一2010年装备制造业集聚程度上升的行业只有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也是装备制造业中集聚程度最高的行业,具有明显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特征,行业集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最为明显。集聚程度下降最大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两个行业规模较大,产业链长,对吸纳就业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是各地方政府最为热衷的行业,因此导致该行业趋于分散。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集聚度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表22003年一20lO年中国装备制造业EG指数变动

\\牵劈行4i\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lO变化值变化率

M1O.0169O.0155O.01420.01530.01580.01380.0123O.0122一0.0047一0.278lM20.02560.02160.01990.0198O.OJ83O.016l0.016lO.0158一O.0098—O.3828M30.019l0.00940.0083O.008lO.00670,00700,0080O.0092一O.0099一O.5183M4O.0302O.02400.0182O.Ol82O.0168O.01350.0132O.0129—0.0173—0.5728M5O.02llO,02ll0。0234O.0227O,023lO。02070.01810.0194一O.OOl7一O,0806M60.0757O.0769O.0823O.0788O.0703O.0842O.OS80O.0868O.011lO.1466

M70.06380.05960.1783O.04430,0462O.0433O,03940.0417—O.0221一O,3464算术平均值0.036J0.03260.0492O.02960.0282O.02840.02790.0283—0.0078—0.2161加投平均值0.0419O.0399O,0446O.0391O,0337O,034iO.0327O.0320一O.009s一O.2363数据来源:根据国研网工业统计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3.中部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份额上升较快。从图4四大区域来看,2003年一2010年东部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份额明显下降,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产业份额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中部地区七升最快。我国装备制造业空间格局的这些新变化可能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我国新世纪以来实施的一系列区垆平衡发展战略取得成效;二是东部地区已经处于新经济地理学所谓的“倒u9

型曲线”右侧,随着市场拥挤效应的发挥、非流动要素(土地等)价格的上涨,以及用工成本的上升,装备制造业出现了向外围地区扩散转移的趋势。

08

00642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叵亟圃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图4:2003年一20lO年中国装备翻造业区域产业份额演进态势

数据来源:根据国研网工业统计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计算2003年一20lO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EG指数和各省市区域产业份额变动情况,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装备制造业集聚特征,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整体上来看,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属于中度集聚,但各细分行业差异很大;第二,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装备制造业集聚度在2003年以后出现了拐点,整体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第三,从空间维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仍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集聚中心,但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差距在缩小。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如下政策启示:第一,产业集聚带来空间效率的同时也会带来空间不平衡,政府公共政策介入是必要的。但政府政策的重点不是通过采取行政手段来限制东部地区发展而实现区域平衡,而是应在保持东部沿海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使其成为东部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向外转移的承接地。第二,产业集聚有其自身的演化规律,即随着东部地区市场拥挤效应的发挥和非流动要素价格的上升,产业集聚的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这时对东部地区来说就不能再通过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对传统产业加以扶持,而是要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向外围梯度转移,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优化布局。第三,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来说,目前装备制造业集聚程彦还相对偏低,因此,一方面要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应该在充分考虑自身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从规模经济、外部性、贸易成奉和本地需求四个维度增强产业集聚的自循环功能。

参考文献:

[1]Marshall,A.Principles

[2]Hoover,E.M.TheofEconomics[M].NewofIndusⅢalYork矗IacMjllan,1920.ofEconomicsMeasuremenlLocalizaIion[J].Reviewandstatistics,1936,18(4).[3]Poner,M.E.Oncompetition[M].Boston:Harvard

[4]Kmgm8n,P.IncreasingRetumsandEconomic

L0cationsBusinessschoolPI℃ss,1998.ofGeogmphy[J].JournalPoliticalEconomy,199l,99(3).EconomicReview,1996,37(2).[5]Venables,A.Equilibrium

[6]Ellision,c.8ndofVenicauyLinkedIndustries[J].IntemationalGlaeser,E.L.Geographicconcentrationinu.s.ManufacturingIndustries:ADanboardAPproach[J].

JoumalofPoliticalEconomy,1997,J05(5).

【7]Amiti,M.NewTradeTheoriesandlndustrialLocationintheuN:AsurveyofEvidence[J].0xfbrdReviewofEconomic

Policy,1998,14(2).

[8]Fujita,M.,Krugman,P.and

Press.1999.

10Venables,A.ThespatialEco肿my:cities.Regions,andIntemationalTrade[M].MIT

[9]Maurel,F.andsedillot,B.AMeasureoftheGeographicconcentrationinFrenchManufacturingIndustries[J].Region—

alScienceandUrbanEconomics,1999,29(5).

[10]cuimaMes,P.andFigueiredo,O.AgglomerationandtheLocationofForeignDirectInvestmenlinPortugal[J].Joumal

ofUrbanEconomics,2000,47(1).

[11]Young,A.TheRazor’sEdge:DistonionsandIncrementalRef0珊inthePeople’sRepublicofchjna[J].TheQuarterly

JournalofEconomics,2000.1J5(4).

[12]Rosenthal,s.s.andStrange,w.c.TheDeterminantsofA黯lomeration[J].Joumalofurb8nEconomics,2001,50(2).[13]Fan,C.andscott.A.Indust“alAgglomerationandDevelopment:AsurveyofSpa6alEconomicIssuesinEastAsiaand

aStatis6calAnalysisofchineseRegions[J].EconomicGeography,2003,79(3).

[14]Devereux,M.P..Gri侬th,R..eta1.TheGeo铲aphicDislributionofProductionActivityintheuK[J].Regionalscience

andUrbanEconomics。2004,34(5).

(15]wen,M.RelocationandAgglomerationofchineseIndustry[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4,73(3).[16]魏后凯.中国制造业集中状况及其国际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2,(1):4l一49.

[17]梁琦.中国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兼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3,(9):21—25.[18]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2):84—94.

[19]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

2004。(4):29—40.

[20]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36—43.

[21]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4,(10):24—36.

[22]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8):106一127.

[23]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3):103一114.

[24]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4):79—89.[25]许召元,李善同.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6,(7):106一116.

【26]杨洪焦,孙林岩,高杰.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演进态势及其特征分析——基于1988—2005年的实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5):55—66.

[27]赵忠华,胡运权.装备制造业集聚度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4):50一55.

[28]陆铭,陈钊,朱希伟,徐现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AnEmpiricalStudyonAgglomerationDegreeOfChina’s

EquipmentManufacturingIndustry

LiuTian’en.LiuJia

(Dongbe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Dalian1l6025,China)

Abstnct:Thisstudymeasurestheagglomerationde铲eeofChina’seqlJipmentmanufacturingindustryfmmIheye盯2003to2010byusingtheindexdeVelopedbyEIlisionandGlaeser.Itwasfbundlhatitscur‘rentagglomeI丑tiondeg聆easawholeismoderate.What’smore,lherearegreatdiⅡerencesinVarioussubdiVidedindustries.Fromtheperspectiveoftime,agglomerationde铲eeofequipmentmanufacturjngindustryinchinaasawholewasstablewithasl培htdeclineafter2003.Fromthepe璐pectiveofspace,theeasterncoastalaItaisstillthecenterofequiPmentmanufhcturingindustryinChina.However,the98pbetweentheMidwestandNonheastregionswasnaITowerthanbefbre.Industrialagglomerationbringsspaceemciencyaswellasspatialinequality,soitisnecessaryforgoVemmenttointervenethroughpublicpolicy.

Keywords:EquipmentManufacturingIndustry;Industri8lAgglomeration;RegionalDiscrepancy;IndustrialTransfer(责任编辑:易正兰)

中国装备制造业集聚程度的实证研究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柳天恩, 刘佳, Liu Tian'en, Liu Jia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新疆财经Finance & Economics of Xinjiang2013(2)

1.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920

2.Hoover E M The Measurement of Industrial Localization 1936(04)

3.Porter M E.On Competition 1998

4.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1991(03)

5.Venables A 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 1996(02)

6.Ellision,G;Glaeser,E.L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 1997(05)

7.Amiti M New Trade Theories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in the UN:A Survey of Evidence 1998(02)

8.Fujita,M;Krugman,P;Venables,A 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and International Trade 1999

9.Maurel,F;Sedillot,B A Measure of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French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1999(05)

10.Guimaraes,P;Figueiredo,O Agglomera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Portugal 2000(01)

11.Young A The Razor' s Edge: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2000(04)

12.Rosenthal,S.S;Strange,W.C The Determinants of Agglomeration 2001(02)

13.Fan,C;Scott,A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Development:A Survey of Spatial Economic Issues in East Asia and a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Regions 2003(03)

14.Devereux,M.P;Griffith,R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on Activity in the UK 2004(05)

15.Wen M Reloca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Chinese Industry 2004(03)

16.魏后凯 中国制造业集中状况及其国际比较 2002(01)

17.梁琦 中国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兼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 2003(09)

18.文玫 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 2004(02)

19.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 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 2004(04)

20.吴学花;杨蕙馨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2004(10)

21.王小鲁;樊纲 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 2004(10)

22.罗勇;曹丽莉 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 2005(08)

23.路江涌;陶志刚 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 2006(03)

24.金煜;陈钊;陆铭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 2006(04)

25.许召元;李善同 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 2006(07)

26.杨洪焦;孙林岩;高杰 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演进态势及其特征分析--基于1988-2005年的实证研究 2008(05)

27.赵忠华;胡运权 装备制造业集聚度分析 2009(04)

28.陆铭;陈钊;朱希伟;徐现祥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1

引用本文格式:柳天恩.刘佳.Liu Tian'en.Liu Jia 中国装备制造业集聚程度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新疆财经 2013(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x7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