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东坡突围”谈受挫后的心理自我调节

更新时间:2023-06-03 18:19: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苏东坡突围”谈受挫后的心理自我调节

维普资讯

Vo.4,No 1 2 0 1 . 07

H e l e iieRe e rh a d P a t e at M dcn s ac n rc i h c

2 7

·

心理健康·

从“东坡突围’受挫后的心理自我调节苏’谈来斓王庆生黄南燕(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研室,杭州 3 0 5;2 1 1 0 3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医务室,杭州 30 5 ) 1 0 3

摘要:本文分析了苏东坡“台诗案”受挫被贬后重拾尊严、重建自信,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的心理恢鸟复过程。回顾苏东坡的这段经历及自我调节心态的方法:压抑、转移、回避、咨询、冥想、倾诉等,对现

代人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特别是生活上出现的突然变动时引发的心理 1题也具有启示意义。" - 3关键词 i心理学;自我调节;挫折中图分类号 iB 4 . 884文献标识码 iA

.

T e e - js et f sco g a A t h la ut n o yh l i l f r S fd m P o c et eF u ta in Getn n p r to r m h r a t r u h o uDo g o h r sr t tig I s ia in F o t eB e k h o g fS n p o

LA1L n W ANG n—h n。 HUANG n y n a Qig s e g Na— a( . n im r,Z e i n n t u eo c a i l n e tia g n e i g,Ha g h u 3 0 0,C ia 1 I f r a y h ja g I si t f Meh nc d Elcrc l t a a En ie rn n z o 10 2 hn; 2 M e t l a t f i,Z e i n n t u eo c a i l n etia n ie rn . na He l O f c h e h 1 a g I si t f Meh nc d Elcrc lE g n e i g,Ha g h u 3 0 0,C ia t a a n z o 1 0 2 hn )

Abta t sr c:Thsa t l n lzd t es l a jsme tp o e so s c oo ia fS n p os ce d dt e i ri ea ay e h ef d u t n r c s f y h lgc l uDo g owh u c e e og t c - p od g

iy a d s l c n i e c n e o e a l t r t u fe r s r t n c u e y’ W u Ta o m’e e t Th i n t n e f o fd n e a d b c m i e a e r a t r f u t a i a s d b - t o iP e v n. e

a to to ue n n lzdsvrl e -dut n to su e yS o g os c sihbt n rn— uh rnrd cdada a e eea sla jsme t i y f meh d sdb uD n p uha iio,t s n i af r e u n t h a u a,c n u t t n,me i t n a d c n i e Re i wi g S n p’ S e p re c l g v e,r t r o t e n t r l o s la i o d t i n o fd . ao v e n u Do g o x e in ewi ie l i s ia i n t h e p e n wa a s wh u f r f o p y h l g c l r b e c u e b l y a i g a c a g n n p r t o t e p o l o d y o s fe r m s c o o ia o lm a s y a wa s f c n h n i g o p wo l,e p ca l u d n c a g f t e rl e rd s e il s d e h n e o h i i . y f

Ke r s s c oo y efa j sme t r s rt n ywod:p y h lg;s l d t n;fu tai - u o

余秋雨有一篇散文日《苏东坡突围》,从文学角度

违心承认自己曾在诗文中攻击新法、讥讽朝廷,表示

分析“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如何成长为一代文学大家。从心理学角度审视,此过程似乎也颇有趣味, 可从中探询苏东坡遇挫后重拾尊严、重建自信的心理恢

“甘伏朝典”,最后在曹太后等人的营救下,死里逃生, 责授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安置。所谓责授官,是对贬惩官例加的低阶,连行政权都没有,且在行动自由上还要受郡守的管制。 “乌台诗案”之前,苏轼过得极为风光:2岁与弟 1

复方法,以古方为今人之心理健康提供建设性例证。

1背景:“台诗案"的挫折 乌“乌台诗案”是宋代最大的一场文字狱,苏东坡因 反对新法,为御史所弹劾,中央御史台 (又称乌台)派人把他逮捕,从湖州押送汴京,下狱

审问达 5个多月,

弟高中进士,轰动京城,从此才名极盛,交游广泛,尤其是欧阳修逝世后,自然而然成为当时文坛的中心人物。虽然在王安石变法的斗争中,因公然反对新法而与

变法派产生一定的矛盾,以致外任多年,远离政治中

最后定罪“讥讽政事”,逼迫其写下长达 2万字的供状,

心,但也将地方政务搞得有声有色,声名显赫。

*收稿日期:2 0 - 53 0 60-0

作者简介:来斓 ( 92 ) 1 7一,女,浙江杭州人,讲师,心理咨询员,主要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工作。

从“苏东坡突围”谈受挫后的心理自我调节

维普资讯

2 8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第 4卷

第 1期

2 0年 07

2分析:要层次的变化 需心理学认为,个体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满足一

茫茫然几乎不可思议。这对功名前途最重要的士大夫知 识分子的打击更是致命的。由此可见,初到黄州时苏东坡的需要层次支离破碎。环境的突然而又翻天覆地的改

定的需求,如衣食住行、劳动、交往等等,这些需求

变对人的心理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只有能够适应环境的

反映在个体头脑中,就形成了他的需要。需要反映了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较为稳定的要求,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各种需要推动人们在各个方面积极的活动。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只有在需要推动 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从而决定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5个层次,个人需要结构的发展过程如波浪式逐级演进,各种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 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应该说,“乌台诗案”

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苏东坡不仅迅速适应了环境,重新建构起需要层次,更创造出人生的辉煌篇章,获得了 诗文的成熟与丰收,终成一代大家。那么,他又是如何自我调节心态的呢?

3方法: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心理学认为,挫折是在个人行为目的受到阻碍后所

引起的情绪状态,往往在社会评价、自我评价都遭否定 的情况下发生。人在受挫后,都会陷入一种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抑郁、痛苦的情绪状态之中。

人们为了对抗、减轻或摆脱这种焦虑,常常使用一些心理防卫方法来保护“自我”。虽然马斯洛认为,只

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所有

前的苏轼,5种需要都有着较高层次的满足感。“乌台诗案”给苏轼以沉重打击,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大挫折,他的 5个层次的需要统统受到重创。()生理需要:团练副使仅事从八品的小官,俸薪 1

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对古代中国读书人来说,在前 3种需要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微薄,故生活拮据。过去从没有为日常生活作过任何打算的苏轼,现在不得不为柴米油盐操心,并亲自开垦荒地增加收入。

在得不到社会、他人的认同、尊重下,往往表现得格外自尊,常常以仕途之外的方式实现自我,完成人格的茧变。在此心理特质基础上,苏轼采取了一些有效的自我调节心态方法。

()安全需要:苏东坡在押解路上“ 2自期必死”, 曾想投水自杀;在狱中5个多月的轮番审问中又多次想 服毒,最后基本按狱官指定的口径认罪,表现出淫威和 高压下囚人的自然心理反映。谪居黄州后本身已属管制

()压抑。将过失、痛苦经验等抑制到潜意识中, 1 使自我避免痛苦。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防卫方法。苏东坡刚刚出狱时,强迫自己痛定后不再思痛,对余痛采取全面的不承认态度。他在诗中轻描淡写地说“此灾何必深追咎”,故意强调“日归期恰及春,余年乐事最闲百

对象,但其政敌并未就此放松,又在追查任职徐州时“不觉察百姓李铎、郭进等谋反事”,如果这一指控成立,罪难逃。死

身”。而说到弟苏辙连累获罪一事,“堪笑睢阳老从事,

()归属和爱的需要:“ 3乌台诗案”牵连打击了与 东坡有诗文往来的知名人物达数十名,到黄州后,东坡自称“得罪以来,深自闭塞,——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答李端叔《书》。 )

为余投檄向江西”,笔调也极为轻松。当然,这都是苏轼的故作达语。这种否定现实的做法,有暂时稳定情绪的作用,但不能长期采用。 ()转移。通过体力等大量支出来转移注意力,使 2

精神暂时从痛苦状态中解脱出来。心理学上有一砝则:“一

()尊重需要:苏获罪押送汴京时,以堂堂太守身 4

心不可二用”,即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只能思考一件

份,却被两个差人用绳子捆了,象驱逐鸡犬一样上路,苏轼自感“如捕寇贼”。而在下狱审问的 10 0多天里,受 尽肉体、精神的折磨,屈打成招。无罪

见谤,已是让人心情愤慨;而无罪还得承认有罪、强迫自己相信有罪,

事,只能有一种情绪支配自己的心情。故此,要排脱不良情绪的纠缠,必须设法用另外一种积极的情绪进行取

代,使兴奋中心发生转移。要做到这一点,积极的行动无疑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即把外侮转化为自侮,心灵的创伤更为剧烈。这种人格和尊严上的屈辱并不会随着结案而结束,仍时时在被贬 黄州的诗人心头萦绕。 ()自 5我实现的需要:中国古代士大夫知识分子皆有“书剑报国”“、致君尧舜上”的理想,苏受此打击,

苏到黄州后要为生计问题大费脑子,这便帮助他没有过多的时间可以痛苦下去。他尽力节省开支,将月收

入分成 3份吊起来,每天从梁上叉下 1 0份使用;而亲自开垦黄州东门外的东坡,更使得他在糊口的需求外又在劳动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寄托。东坡原为荒废的营地,尽

表明政治上前进的道路已被阻塞,青年时代的雄心壮志彻底幻灭破产,今后个人的政治前途、生活前途如何,

是蓬茭瓦砾,土地又不肥沃,常使其筋疲力尽。苏轼又不肯简单种种,而是根据地形土性进行规划,种上不同

从“苏东坡突围”谈受挫后的心理自我调节

维普资讯

VO.4,No 1 2 0 1 . 07

H e l e iieRe e rh a dPrcie at M dcn sa c n a tc h

2 9

作物,不让有寸土空闲。次年,他又忙着在此亲自设计

超然的心态对待回忆,比平时更客观公正地审视自己的 情感,从而使洞察力更为深刻。这种冥想的过程使记忆

修葺几间草屋,布置装修。总之,生产劳动的忙忙碌碌

使之无暇多想陈年痛事。()回归。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是调节人们 3心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回归自然,

净化为对身心无害的记忆,并清醒地识别捆住自己的情感情绪,从而摆脱束缚。众所周知,消除焦虑、减轻紧张的最有效办法就是

将身心融入自然,自然而然能卸下心中的负累:湖水使人心情恬静,高山使人精神振奋,大海使人心胸宽广,

松弛运动。科学研究发现,如果在松弛运动中导入冥想,将有助于身心健康。经常和定期的冥想,可以训练注意力,增加对思维过程的控制;提高处理情感的能

森林让人从容稳定……从小处说,自然的各种风景以其特有的魅力,松弛人们紧张的心情,清除人们的苦恼情绪,而取代于心旷神怡的愉悦感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追

力;帮助身体放松,抵

抗压力、抑郁和烦恼。()倾诉。把自己的痛苦、忧虑、悲伤等心情诉说 6

求。往大处讲,自然能启迪心灵,以人的灵性获得对宇

出来。一旦把压抑于内 b的情绪宣泄出来,就会产生如

宙、生命的某种形而上的生命体验。苏到黄州后,过着闭塞的生活,“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他把自己 的思想感情倾注到大自然身上,把山川草木虫鱼作为自 己获得乐趣的对象,在大自然中需求美的享受,领略人

释重负之感,使过分紧张的心理获得一定的平衡和安宁。倾诉的关键要选择适当的对象,而不在于对方是否能够提出什么适当的建议或帮助。故此,诉诸于笔端、在纸上写出来是一种极好的方式。心理学认为,不良情绪对人的困扰常常表现为一种模糊的不自觉的状态。如

生哲理,以此抵抗精神上的苦闷痛苦。著名的《念奴娇·

果人们能够把它用文字表达出来,就会知道自己因何痛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都是从自然中感受到终

苦,烦恼痛苦到什么程度,从而从痛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脱。

极、本原的生命感、宇宙感从而达到悠远无限的美的极致境界。在自然中,苏轼也逐步完善了其以旷达为特征的浪漫主义性格,而这种性格又引导他冲破感伤苦闷,

苏轼虽因诗获罪,却并未因此不动笔墨。虽在后人评价为“愤怒出诗人”,他这时期的诗文创作已使他心 灵上得到“升华”,但从其当时的 b 理分析,“升华”并 不是他的追求目标。他只想找一种方式发散掉心中的痛 苦与怨怒,无人可诉自然对笔墨倾诉,在激扬或沉静的 文字中痛并快乐着。这种书面倾诉不仅可以去除心中淤积、一吐胸中不快,在书写中由于下意识地要考虑如何表达,就会慢慢的渗入理性思考,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 反映这一痛苦经历。 心理学研究表明,挫折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但一般说来,社会环境对个人实现目标所形成的阻碍远比自

对人生作出新的追求与探索。()咨询。虽然科学的心理咨询是伴随 2 4 O世纪初职业指导、心理治疗在国外出现的,但从普遍意义上看,在遇到困难时,人们常常找一些自己认为可信的人去寻求帮助和指导;事实上,一些富同情心和生活阅历

的人,确实也能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解除心灵的痛苦。 苏轼在佛法与老庄哲学中得到咨询。苏轼在青年时期曾经是一个佛法反对者。后来在凤翔与杭州,逐渐对佛法产生兴趣,此时,出

于调节心理状态的需要开始对佛法更加接近。苏的人生观中,虽然一直以进取图强的

然环境的限制多,后果也更严重。“人生来是自由的,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尤其是现代人,瞬息万 变的世界,特别是生活的突然变动,不断给我们加压, 试图改变我们的心境。不少人变得焦虑、紧张、恐惧, 生活充满了挫折感,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大幅度增多。我 认为此时来回顾苏轼的黄州经历尤其有益。对于今天因

儒家为核心,但需要解脱苦闷忘情得失时,老庄哲学中 的达生达观、否定功名富贵,佛家禅宗里的从己心中找见佛性、解脱烦恼等观念,便成为主要精神支柱,帮助他从痛苦中竭力自拔。 ()冥想。苏轼受禅宗影响,每隔一两天就上黄州 5

安国寺默坐思索,所谓“意在丹田”。而禅宗认为一旦注意力集中于丹田、思想集中在印堂时,人们的思考便

在自我实现上有更多需求而陷入心理困境的现代人而言,苏东坡的黄州“突围”不失为“他山之石”吧!

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事情的观点有所改变,也能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wk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