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版2013春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学概论》课程(本)期末复习指导

更新时间:2023-05-22 16:3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春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学概论》课程(本)期末复习指导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 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二、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C )。

A.孟德斯鸠 B.孔德 C.托克维尔 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 B )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 C )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 C )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D )。

A.显功能 B.潜功能 C.正功能 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C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B )。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 D )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C )。

A.偶合人群 B.常规人群 C.表意人群 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C )。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 B )的代表人物。

A.结构功能主义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社会互动理论

12.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 B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13.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 B )。

A.费孝通 B.科尔曼 C.林南 D.格兰诺维特

14.( C )不属于正式组织。

A.学校 B.公司 C.邻里 D.教会

15.提出中层理论的是社会学家( B )。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16.“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 B )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A.吉登斯 B.滕尼斯 C.恩格斯 D.哈贝马斯

17.在一种分层结构中,个人的地位是社会预先规定了的,本人不能自由选择,这种分层结构是( C )。

A.水平结构 B.垂直结构 C.封闭性结构 D.开放性结构

18.在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曾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犯罪人”,所以容易再次犯罪。这种理论是( B )。

A.拟剧论 B.标签理论 C.文化传递理论 D.冲突理论

19.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通信高科技化、文化同质化所带来的全球相互依赖性和整体意识日益增强,这一趋势被称为( C )。

A.现代化 B.狭义全球化 C.广义全球化 D.开放型社会

20.在中国现代早期著名思想家中,对社会学贡献最大的是( C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章太炎

21.家庭中的传统功能( B )在城市家庭中已基本丧失。

A.抚育功能 B.生产功能 C.赡养功能 D.消费功能

22.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D )。

A.显功能 B.潜功能 C.正功能 D.反功能

23.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C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24.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这种流动是( B )。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25.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B )。

A.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C.非强制性社会控

制 D.政权控制

26.( B )是由一种毫无根据的想法引起的、有很强感染力的行为。

A.恐慌 B.大众歇斯底里 C.时尚 D.传言

27.公认的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是马克思、涂尔干和( C )。

A.孔德 B.孟德斯鸠 C.韦伯 D.达伦多夫

28.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C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29.( C )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 D.印象管理理论

30. 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在社会学上被称为( C )。

A.社会结构 B.社会制度 C.社会机制 D.因果关系

31.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 A )的“二元经济”理论。

A.刘易斯 B.科瑟 C.图灵 D.诺斯

32.非典期间,某些地方政府淡化“非典”情况是抢购风潮发生的重要因素。这实际上就是集群行为产生因素中的( B )。

A.结构性助长 B.结构性紧张 C.诱发因素 D.社会控制机制

33.基于资本、技术等经济因素的向外扩张,导致世界规模的统一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 B )。

A.现代化 B.狭义全球化 C.开放型社会 D.广义全球化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角色失调现象的有( A C D )。

A.角色中断 B.角色认同 C.角色冲突 D.角色失败

2.属于社会资本特征的是( A B )

A.关系性 B. 无形性 C. 可转让性 D.弥散性

3.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 A C D )。

A.符号互动论 B.家长制理论 C.结构功能理论 D.社会冲突理论

4.按照产权的不同,经济制度可以分为( A B D )。

A.私有产权制度 B.公有产权制度 C.集体产权制度 D.混合经济制度

5.按照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类型,社区可以分为( A B C )。

A.亲缘社区 B.同事社区 C.、邻里社区 D.朋友社区

6.( A B D )是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描述。

A.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B.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

C.出现了更多的阶层 D.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

7.社会控制体系中的非正式控制包括( A B C D )。

A.风俗习惯 B.宗教信仰 C.伦理道德 D.社会舆论

8.以下属于行动人群行为的有( A D )。

A.暴民 B.表意人群 C.偶合人群 D.骚乱人群

9.米德认为自我包括( B C )。

A.本我 B.主我 C.客我 D.超我

10.属于社会资本特征的是( A B )。

A.关系性 B.无形性 C.可转让性 D.弥散性

11.与初级社会群体相比较,社会组织特征有( B D )。

A.成员关系亲密 B.明确的行动目标

C.成员不可替代 D.规范的制度

12.农村社区形成的三种途径是( A B C )。

A.自然起源 B.社会组合 C.农村建设 D.城市衰败

13.以下社会分层制度中属于封闭性分层结构的是( A D )。

A.奴隶制 B.农村社区 C.城市社区 D.种姓制

14.以下关于越轨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B D )。

A.越轨不等同于犯罪

B.越轨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是不同的

C.越轨行为会破坏社会秩序,有百害而无一利

D.越轨有时候只是一种不从俗

15.社会化的机构包括( A B C D)。

A.家庭 B.学校 C.工作组织 D.大众传媒

16.冲突的形式包括( A B C D )。

A.口角 B.战争 C.仇斗 D.械斗

17.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 A B C D )。

A.领导的权威性 B.成员的认同感 C. 外部环境的变化 D.群体的人数

18.以下哪些类型是韦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 A B D )。

A.卡里斯马型权威 B.法理型权威 C.家长型权威 D.传统型权威

19. 以下属于当代中国集体行动的是( A B C )。

A.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B.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C.集体上访 D.集体出游

20.社会化的类型包括( A B C D )。

A.初始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逆向社会化

21.产生社会互动的条件包括( B C )

A.限于两个人之间 B. 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C. 互相依赖 D. 有事相求

2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 A B C D )。

A.领导的权威性 B.成员的认同感 C. 外部环境的变化 D.群体的人数

23.以下哪些类型是韦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 A B D )。

A.卡里斯马型权威 B.法理型权威 C.家长型权威 D.传统型权威

24.社会学在社区研究中比较重视的社区分类是( B D )。

A.自然社区 B.农村社区 C.法定社区 D.城市社区

25.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包括( B C D )。

A.家庭背景 B.威望 C.财富 D.权力

26.以下属于人口问题具体表现形式的有( A B C )。

A.人口数量 B.人口结构 C.人口素质 D.人口社会化

27.以下是集群行为特征的有( A B C D )。

A.无组织性 B.不稳定性 C.非常规性 D.易受暗示性

(三)名词解释

(说明:如果涉及到的名词是某位学者提出的重要理论或概念,则需要写出该名词的提出者)

1.代沟:代沟在社会学中是指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的差距、隔阂,甚至冲突。代沟的存在,反映了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的差异。代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存在于各种社会、各个时代,是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文化的变异和扬弃。

2.弱关系理论:格兰诺维特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中寻找工作或交换工作的过程,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弱关系理论”。他认为,测量社会关系强弱的四个维度是互动的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格兰诺维特的结论对西方社会更加适用;而在中国社会,寻找工作时所使用的社会网络主要是亲属和朋友这两类强关系。

3.初级社会群体:依照群体中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社会群体可以划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这是社会学上对社会群体最重要的一种分类方式。我们可以将初级群体定义为: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

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深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以及复杂社会组织的内部形形色色的非正式群体等。

4.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妨碍大多数社会成员正常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首先对社会正常生活有破坏;其次对社会多数成员有影响;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最后只能从社会层面加以解决,要依靠社会政策的调整。

5.镜中我:“镜中我”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Cooley)最早提出的。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一个人如果不同别人交往、进行社会互动,就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

6.社会结构:社会不断出现分化,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出现分化,社会结构表现为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组织、社会制度、社区等各个社会要素的组合。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

7.代际流动:一个家庭不同世代间社会地位或社会位置的变化指的就是代际流动,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层向别的阶层流动。代际流动展示了一个家庭中两代或几代人之间的差异。

8.城市化:所谓城市化,简单的说就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一方面,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城市本身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种聚焦背后还意味着经济形式、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9.社会麦当劳化:麦当劳是全球知名的连锁企业。美国社会学家瑞泽

尔提出了“社会麦当劳化”。他指出效率至上、可计算、可预测、以及可控制是麦当劳餐厅的四项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正在美国社会以及世界其它地方主宰越来越多的领域。其 经营理念成为一种文化,向社会领域扩展,称为“社会麦当劳化”。

10.集群行为:是指许多人面对某种共同的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缺乏组织、难以预料、没有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具有无组织性、不稳定性、非常规性、易受暗示性的特征。

11.社会控制:是为了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正常运行,对可能危害社会秩序的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进行预防和抑制的机制。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来的。罗斯认为,社会控制就是社会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

12.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产生影响,还会引发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并带来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变迁。

13.科层制:是建立在系统地划分组织权力基础之上、以有效地实现目标为取向、由专业人员按照正式规则来运行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方式。至今仍是使大型组织运转最为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

14.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人类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

15.社会分层:社会学家用“社会分层”这个概念来表示,按照一定的标准,人们之间也可以区分出不同层次,而人们所属的不同层次是高低有序的。社会分层研究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不平等。

16.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社会生活和技能与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

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

17.越轨:就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就是个人或群体在行动中不遵从自己所属的群体或者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规范。

(四)简答题

(说明:在下面所给答案基础上,要依据教材对相关问题的论述,展开回答,答得完整一些。)

1.权力分析有哪些基本模式?

答:政治制度运行的核心在于权力的获得、运用和维持。第一种模式是传统的“利益-冲突模式”,它关注的核心是社会行动者之间可观察到的利益冲突,也即两个人之间的支配关系。第二种模式是帕森斯等人倡导的“权威-合法化模式”,它关注的核心是具有合法性的权力,也即将强制与认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行动的能力。第三种模式是法国思想家福柯提出来的,可称之为“生产-运作”模式。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司法领域;不是一种可以被占有、被分配的实体性的物;不仅仅是压制性的外在控制;不应只看到宏大的权利,而应充分考虑权力的微观运作。

2.韦伯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有哪些?这些标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韦伯指出,社会层级的划分必须考虑经济标准、社会标准、政治标准这三重标准,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一个人用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或劳务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就是韦伯所说的财富。韦伯事实上直接把收入当做社会分层的经济标准。社会标准是社会声望,即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中所得到的评价和尊敬。生活方式相同或相似、社会声望基本一致的身份群体是社会分层研究的重要关注点。社会分层的政治因素,在韦伯看来就是权力。韦伯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在遇到反对时也能实现自

己意志的可能性”。

3.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无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有哪些区别?

答: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无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前者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是因为其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或威胁;后者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利益损害或威胁。这两者无论在行动的目标还是组织的机制上都存在着重要的差别。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的上升是中国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一个新特点。行动目标上前者有直接利益诉求,后者没有直接利益诉求,但以前利益受过侵犯而参加本次事件,借此发泄不满情绪。在组织机制上群体性事件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而集体维权行动的组织化程度则比较高。

4.我国19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

答:我国19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7年的平衡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城镇人口的比重也获得了平衡增长。

第二阶段是1958-1965年的急速调整时期,在这一期间,中国城市人口先是急剧上升随后又迅速下降。第三是1966-1978年的停滞时期。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与1966年持平。

5.越轨和犯罪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我们可以把犯罪理解为破坏他人的利益、违犯社会规范和破坏社会秩序的严重行为。越轨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多数犯罪行为都是越轨行为,但越轨行为中属于犯罪的相对要少得多。就犯罪和越轨而言,有些行为既是越轨也是犯罪,如谋杀。有些行为是犯罪却不一定是越轨,如赌

博。很多越轨行为不是犯罪,比如不修边幅的艺术家们的行为以及大多数日常生活中的越轨行为。

6.社会现代化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从经济生产形式来看,现代化指的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变革。第二,从社会结构来看,现代化意味着社会结构的分化。第三,从社会关系模式来看,特殊主义的关系模式逐渐衰弱。第四,从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来看,效率的推崇促进了科层制组织的出现。第五,从政治权力的组织形式来看,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民主制度的发展和现代国家的建立 。第六,现代化也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第七,从思想观念的变化来看,现代化也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7.社会组织有哪些特征?

答:第一,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社会组织的目标正日益单一化,以集中资源提高组织的运行能力。第二,非情感的关系。主要由业缘关系组成,以利益为纽带,关系不太亲密。第三,规范的互动形式。互动比较正式,有明确的规范,限制和约束较大。第四,复杂的组织结构。有根据组织目标精心设计的结构。

8.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会面对那些特殊的问题?

答: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四类:错位、失衡、畸变、两难。错位存在三种不同形式。首先,传统因素的瓦解和现代因素的生成不同步造成的错位。其次,提出的目标与正在形成的能力之间的错位。再次,其他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实际情况之间的错位。失衡现象主要是因为现代化进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整个国家内迅速展开。畸变指的是一些早发型现代化中的制度和策略,变成了

似是而非的另一种东西。两难:经济上既要求解决人民的贫困又要求增强国家的财力;政治上在强化政府能力的同时,又需要推进政治民主化、稳定政治秩序;在文化上,一方面要汲取其他现代化国家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又要保护传统文化。

9.社会控制的类型有哪些?

答:首先,社会控制分为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外在控制是指社会依靠那些外在于社会成员的社会力量来促使社会成员服从社会规范,内在控制是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自觉地用社会规范来检讨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方式。其次,从社会控制的目标来说,分成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积极控制是指为了预防社会越轨行为的产生,消极控制就是对已经发生的越轨行为进行制裁。最后,按照社会控制的方式,分为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正式控制,就是通过正式制度形成来向社会成员明确社会规范。非正式控制主要通过非制度化形式实现社会控制。

10.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中国20世纪50至70年代社会阶层划分的根本原则是以群体或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为基础的。第二,政治标准在中国20世纪50至70年代社会分层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第三,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的封闭性比较强。第四,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社会不平等情况相对不显著,阶层内部则出现了均质化的特征。

11.简述城市社区的特点

答:第一,从经济基础来看,城市社区的成员职业门类多样。第二,从人口结构来看,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第三,从社会结构来看,职业和生活方式上差异比较大。第四,从社会关系来看,社会互动

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第五,从社会控制来看,主要依靠法律等正式的规章制度。第六,从社区文化来看,社区成员相对比较容易容忍和接受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和行为。

12.社会问题的特征有哪些?

答:社会问题具有以下四个特征:首先,社会问题具有破坏性。体现在三个具体方面:第一,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第二,扰乱了社会生活的秩序。第三,社会问题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其次,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一方面,影响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所以社会中任何时候都存在社会问题。再次,社会问题具有复杂性。这主要是就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而言的。有经济因素,有社会因素,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原因。最后,社会问题还具有时空性。不同社会、不同阶段所面对的具体的社会问题是不同的。

13.社区的基本要素指的是什么?

答:第一个要素是群体要素,有人群。第二个要素是地域要素。一个社区指的是一个有一定界限的地域。第三个要素是生活要素。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活设施。第四个要素是文化要素。有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第五个要素是认同要素。对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归属感。

14.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功能?101

(一)人格塑造:对人格的塑造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教育是与对受教育者正当的生活方式的锤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使我们获得社会性的成长,它不仅使我们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遵行社会的规范,而且使我们能够以独立、自由和审慎的精神去参与对社会的创造。

(二)文化传播: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人类要得以维系,民族要得以持存,

文化要得以传播,就要依靠教育制度。教育在传播文化时一般具有比较保守的性格,因为它主要传播的是过去的文本、人物和经验,与鲜活的现实生活、前沿的科学探索往往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是,教育绝不是一古脑地将过去复制下来,它所传递的仅仅是过去那些最有价值、最成熟、最系统的知识与技能,这些经受住了漫长时间考验的东西凝聚着人类真正的智慧,因此,它们最终是要引导我们面对现实生活,走向未来创新的。

(三)筛选:现代社会体系的运转是以高度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不同的社会位置需要不同的技能。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像筛子一样,通过证书或文凭将人们筛选分配到特定的职业岗位上去。教育的这种筛选功能体现在学校体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教育层次,不同配置和质量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教育,还有同学中不同的学习成绩,这些都会影响到对学生的职业分配。

(四)革新:我们前面说到教育制度的相对保守性,但教育制度还存在着另一面性质,即革新创造性。它通过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观念来推进社会变迁。教育的革新性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制度上。也就是说,大学肩负着追求最高形式的学识的使命。大学营造的是自由批判的氛围,培养的是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鼓励的是突破禁区、填补空白的研究成果,这样,就使大学与主流社会自觉地保持某种距离。恰是这种距离,使大学有可能发挥引导社会前进或校正时代谬误的作用。

(五)论述题

1.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之后的我国城乡二元结构?P124

答:农村和城市原本就是在经济形式、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着不同,这是“原生性城乡二元结构”。20世纪50至70年代,对农村和

城市区别对待的一系列政策,拉大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这是“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1978年以来“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一方面核心的城乡户籍制度有所调整;另一方面国家也增加了对农村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开放30多年间,城乡之间联结的削弱意味着城市和农村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格局。因此这种新的城乡二元格局可以称作“市场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这三种城乡二元结构叠加在一起,是造成当今中国农村与城市之间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

2.试述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P238-240

答: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增加了中国的税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制造工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也加重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不平等地位,只能从商品的制造和销售中获得少量的利益,而跨国公司的利润要远远高于中国的收益。全国化的商品链条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而中国正是这种不平等关系中弱势的一方。中国工人的劳动收益相当低。忽视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拉大了中国各阶层之间的断裂。全球化进程使同样生活在中国社会的穷人和富人愈发生活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综上所述,我们既要注意全球化的机遇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要注意全球化同时也加深了中国在世界体系中以及中国内部的不平等。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全球化进程在中国的实践,同时也是中国对全球化力量的改造过程。

3.中国的单位制度有什么样的独特特征? P105-108

答:“单位”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单位制度是国家通过具有特殊功能的科层组织对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并通过这

种再分配实现有效的政治控制的一种体制。单位成位对单位形成了高度的制度性依附。所谓制度性依附是说,单位成员对单位的高度依附是由单位制度本身所决定的,而不取决于具体的人际关系。第一,单位成员对单位的社会和经济依附。单位成员的工资不足以解决其基本的生活问题,单位成员必须靠单位为其提供各种福利。第二,单位成员对单位的政治依附。单位对所有福利的更关键的分配标准是单位成员的政治表现。我们可以称之为单位制度在分配上的德治原则。第三,单位成员对直接领导的人身依附。单位领导就获得了资源分配的具体解释权和实际控制权,成员行动的许多方面都直接受上级控制。

4.请举实例说明,谣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谣言是如何传播开来的? P196-197

答:谣言是集群行为一种相当分散的形式,或者说是易于引发诸如恐慌和骚乱这种更复杂、影响更大的集群行为的初级阶段。谣言是故意捏造的。

谣言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谣言具有似真性。一个关键之处在于它们听起来是有一定根据的。 第二.谣言的产生与社会的某种临界状态或某些敏感事情有紧密的关联。一旦社会发生了或即将发生重大的变故或遭遇严重的危机就容易使一些无根据或不确切消息不胫而走。

第三,谣言与信息的透明度有直接关系。凡是信息公开程度很低、新闻媒体受到严格控制的社会,都是谣言的多发之地。

第四,谣言开始容易停止难。尤其是在一个政府公信力很低的社会,政府的辟谣时常会出现越描越黑的情况。

第五.谣言在传播中会被不断加工,以讹传讹。

谣言传播的过程分为磨尖、削平和同化三个阶段。磨尖,即会对原来的信息断章取义,留下符合自己品味和兴趣的东西。削平,即再传者会把其认为的信息中的不合情理之处削去。同化,即再传者多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信息添油加醋,使这些信息带有再传者的个人色彩。

5.你对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变迁有何理解?P64

答:社会不断出现分化,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出现分化,社会结构表现为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组织、社会制度、社区等各个社会要素的组合。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

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原来的“国家-民众”的两层结构逐渐演变成“国家-社会中间层-民众”的三层结构。

(二)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主要

由城乡两大社会群体及城市内部的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三个阶

层构成。在同一身份内部则具有很高的同质性和平等性。而改革

开放以来,出现新阶层――农民工阶层;同时,在原来的干部阶

层、知识分子和工人阶层各自的内部也发生了巨大的分化,社会

阶层的不平等现象日渐突出。

(三) 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变化

首先,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路径的变化。其次,利益实现机制的

变化。最后利益差别化格局的形成。

总之,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同时也蕴

涵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对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出了严

峻考验。

6.试述我国城市化面临着哪些困境?

答:(一)城市化滞后: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总体上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一突然爆发的形式呈现出来。(二)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中工作的农民工的户籍身份仍然被绑定在他们离开的村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不仅影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而且造成了相当多的社会问题。(三)城市管理滞后: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另一方面,中国城市社区的社会管理水平较低,尚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社会服务。可持续性发展规划却相对较弱,城市生态的保护、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7.请结合实例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是怎样的? 答:第一层为结构问题层。这是指由结构性利益失衡造成、弥散在事发地区的“气”。第二层为道德震撼层。指某些具有“道德震撼”性质的触发事件将“气”从弥散状态转为凝聚状态。第三层为概化信念层。“概化信念”是人们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归因的共同认识,它与事情本身的真相无甚关联。第四层是次级刺激层。当事者或处置者的失当言行则构成了次级刺激,并引爆了已处于高压状态的“气”。第五层是情境动员层。情境动员是指在群体性事件中通过场景来完成的行动动员。第六层是终极刺激层。在极其紧张的最后关头,政府临场处置稍有失当,可能引发“气”以大规模骚乱的方式彻底释放。

8. 试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的特点和趋势?

答:特点: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以政治身份为核心的社会分层制度被基本打破,以经济因素为主、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为辅的社会分层制度逐渐形成。其次,中国政府的能力并没有被严重削弱。中国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社会。中国的社会分层制度逐渐以经济因素为核心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再次,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密不可分。一方面,产生了大量国家控制以外的经济资源。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的进行与单位制的衰弱对社会分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最后,还有注意到中国社会阶层仍然处于重新构建的过程中。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以工人阶层为例,大批国有企业工人下岗,成为工人阶层中的特殊群体。

趋势:(一)中国各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不仅体现在收入分配上,同时也反映在财富的占有上。(二)社会分层在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聚合趋势:一方面,社会分层越来越细化,财富、声望、权力每一个社会分层的指标都逐渐分化。另一方面,社会阶层又逐渐呈现聚合的趋势,但这种聚合是向社会分层的两端聚集。(三)社会分层标准中弥散型的资源配置逐步转变为一体化的资源配置:各种不同的资源都日益集中到同一部分人手中。工人阶级不仅经济收入没有提高,而且社会声望也因而下降。新富阶层迅速崛起,社会声望逐步提高。(四)社会分层结构逐渐出现了定型化的趋势:第一,各社会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逐渐清晰。第二,社会分层结构的定型化还体现在社会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第三,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中国社会分层的发展趋势表明,中国社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wi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