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苏教版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朗读教学的思路-2019年精选文档

更新时间:2023-11-09 15: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谈苏教版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朗读教学的思路

语文课堂教学少不了朗读,但朗?x绝不是无目的地重复,而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作品的感悟。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作者写作的原始思维、情感加工、创作冲动、表达方式、表现技巧,把握现代散文作品整体的朗读思路,从而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品主旨。

理清苏教版初中语文现代散文作品的整体朗读思路,教师在教学中一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在朗读中,融入作品

散文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解读散文中的“形”与“神”,并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是教师感到比较棘手的问题。笔者认为学习一篇散文作品,教师首先应当教会学生在朗读中欣赏,通过指导学生有效朗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意,从而实现有效引导。

1.结合文体,在朗读中弄清分类

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 的特点,决定了这一体裁有别于其他体裁。选材自由,凡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无论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均可自由选择,不受空间或时间的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结构灵活,不拘一格,无固定的写法。虽然散文选材自由,结构灵活,可是任何题材的散文,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散

文注重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主题深刻,感情丰富,语言优美凝练,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和事的叙述描写较为具体,同时带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此类散文,应抓住人物描写,把握人物性格;梳理事情经过,理解作者情感。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或触景生情,或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和朱自清的《春》。阅读此类散文,要重点分析、体悟作者在景物描写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

(3)哲理散文――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阅读此类散文,应抓住象征事物的特征,或者寻找关键段落、关键句,进而概括作者的深刻感悟和人生哲理。 2.探寻线索,在朗读中理清脉络 二、在朗读中,理解主题

无论哪种类型的现代散文,无论散文中综合运用了多少种表达方式,作者在创作时往往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表达,因此解读文章内容是理解作品主题的重要方法。对散文主题的把握,离不开朗读,对事件、人物、环境等的朗读、分析都是解读主题的必由途径。

1.概括事件,在朗读中把握文意

叙事散文中,主题的表达离不开事件,所以对于这一类型的散文,要引导学生把事件作为朗读的重点之一,在朗读中能够迅速概括事件。如在《藤野先生》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11―23小节,并用“我从,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位的老师”的句式说话。学生的朗读,目标小而明确,直接指向典型事件和人物性格。这样,经过朗读和交流,很快学生就得出了“添改讲义,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了解女人裹脚,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结论。又如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让学生朗读课文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围绕母亲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经过自由朗读和独立思考,学生对于“元宵节母亲背我赏灯;母亲读小说热泪涌流;母亲因我受罚而落泪;母亲熬夜为我做鞋”等情节能够进行快速概括,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由此可见,在朗读中,教师对学生概括事件的有效指导可以使学生迅速了解内容,把握文意。 2.分析人物,在朗读中勾勒形象

即使在叙事散文中,人物也往往是作者的抒情主体,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样是《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的教学,要很好地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在朗读文本时必然要细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设计多样化的朗读活动,并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读出人物的语气、语态、个性、心理等。如果朗读的

要求仅仅停留在对情节的概括上,就未免过于粗浅,而精细的朗读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而且对学生在日常写作中的人物描写也大有裨益。 三、在朗读中,解读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散文的生命。刘勰说过:“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散文对于情感的表达比其他文学体裁更强烈,更浓郁。要真正读懂一篇散文,解读作者情感是唯一的密码。 1.研读细节,在朗读中体悟情感

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是散文富有感染力的一个重要特点。细节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情感,使读者对文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一个细节的刻画,往往凝聚著作者丰富的情感,把握细节的内涵,就能很快地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朗读文本细节。 教学朱自清的《背影》,笔者在备课时颇多踌躇,文中那种看似平淡实则深沉的父子之情,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有所感悟,而不是把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最终,笔者发现,无论是线索型还是板块式的教学设计,都绕不开朗读,绕不开细节,而且似乎朗读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上课时,围绕父亲的“背影”,学生依次进行了听读、圈读、品读、带着语气语调展示朗读等课堂活动,读出了文中对父亲服饰细节的描写,表现出父亲家道中落、生活窘迫的境遇;对父亲体态动作的描写,生动

地刻画出父亲的年迈无奈;对父亲谆谆叮嘱的描写,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深情爱护;作者的几次落泪,着墨不多然而意味深长,作者内心深处不便表达又无处宣泄的愧疚、内疚,对父亲又爱又怜,又饱含感激、不舍和思念的复杂情感跃然纸上。总之,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学生披文入情,缘情悟理,逐渐体会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竟也能够解读出高于他们年龄的、儿子对父亲的那种复杂情感。

2.品析语言,在朗读中感受哲理

散文的语言或深沉练达,或清新明快,或沉静典雅,或朴素自然……反复品读语言,用心思索文中耐人寻味的哲理,细心揣摩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密码,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用心良苦。 以《幽径悲剧》的教学为例,季羡林先生用了大量笔墨描绘 “幽径之美”“藤萝之美”,如果学生对于这种“美”的欣赏和解读不充分,那么对“藤萝之悲”的理解必然就不透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写“美”的段落,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在反复的勾画圈点中,在富有情感的诵读中,那四季翠色在目、勃发无限生机的幽径,那“苍黑古劲”、幽香扑鼻的古藤萝,似乎就在眼前了。这时,学生再来品读第11小节,读到悬在空中“吊死鬼”一般的虬干,读到“在绿叶丛中微笑”的淡紫色的花朵,读到“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他们已然有些惋惜和心疼了。这时教师适时补充“文革”背景,让学生了解“十年浩劫”中花与人的共同遭遇,再带领学生理解作者的

“痛苦”,理解“悲剧”的内涵,就是有据可依了。因此,散文中哲理和情感的理解离不开揣摩语言,厚积薄发的课堂一定需要对语言的反复品读。

鲁迅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现代散文教学中的朗读,就是积极调动学生的口、目、心,深入洞察文本的音、形、义,使学生在朗读中积累语言,训练思维,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wc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