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功率离网风力发电系统原理和控制研究 doc

更新时间:2024-05-24 07: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功率离网风力发电系统原理和控制研究

姓名:何鹏

专业:风电

指导老师:王斌

课题名称:小功率离网风力发电系统 原理和控制研究

学校: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

目录

1 小功率离网风力发电系统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2 分析当今世界各地和我国能源分布状况

3 介绍风力发电的原理及发展状况

4 按课题介绍选择确定一种小功离网风力发电系统的主电路结构并对其原理进行详细分析

5 确定一种小功率离网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系统

1. 小功率离网风力发电系统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日前,国家能源局启动了江苏省4个海上风电项目的招标工作,这也让不少企业看到海上风电市场蕴含的巨大商机。华能、中广核、神华等电力巨头都已购买了标书,而各地政府、大小设备制造商、配套商等也都积极跃身其中。这个被业界期待已久的招标项目,被看成是我国风电产业启动的第一声发令枪。

更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首轮招标的“谜底”还需等待,但海上风电却已经在我国正式“上岗”了——7月6日,作为上海世博会的重头戏之一,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全部风机并网发电。这个我国乃至亚洲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的横空出世,被看成了我国海上风电热的一个缩影。现在,海上风电正在成为中国风电领域的新宠。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看风能,风能发展前景在海上,海上风能将成为中国风能未来发展方向和制高点。”对我国海上风电目前的地位,中国风能协会的一位专家如此评价。这位专家表示,相比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具有风能资源非常稳定、不占用土地资源、对环境影响很小等优点。同时,我国海上风资源储量非常丰富。根据最新风能资源评价,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3亿千瓦,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发展潜力巨大。今年年初,据国家气象局完成的我国首次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测得我国5米到25米水深线以内近海区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可装机容量约两亿千瓦。

海上风能的广阔前景让面临可再生能源配额压力的电力巨头展开了激烈争夺。由于东部沿海特别是江苏等沿海滩涂及近海具有开发风电非常好的条件,各大电力企业“跑马圈海”,中电投、国电、华电、中广核、大唐、华润电力、江苏国信集团、德国索拉CCE纷纷介入。“海上风电目前受到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市场。”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管控部部长赵松说,“首先,海上风电以东南沿海为主,这些地区大多属于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用电需求也很大,因此电力市场非常巨大。其次,海上风电的发电量也比较大,毕竟海上的风力资源比陆地更为丰富,这也使得海上风电项目的装机容量较陆上风电要大。”

更新的技术难

随着中国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工作的启动,业界认为2010年将成为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元年。虽然前景美妙,但我国海上风电面临的困难也不少。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海上风电犹如一个“早产的婴儿”,在还没有“发育完全”的情况下就匆匆面世,很多方面都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这其中,海上风电新的技术难题就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相较于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的使用环境大不相同,这就对风电设备等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这种要求要更苛刻一些。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其实相当于设置了新的技术门槛。”赵松说,“海上风电的主要特点是装机容量更大、风机更大以及抗腐蚀等。”今年6月份,世界银行还专门出版报告,认为由于海洋环境远比陆地复杂,解决海上风电的任何小问题都要付出很大代价。

目前中国国产风机的性能尚不尽如人意,而进口风机采用的设计标准多是按北欧的风场条件制定的,完全依赖进口不现实也不可持续。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接受采访时认为,虽然目前海上风电发展前景很好,但其开发难度要远大于陆上风电。海上风力发电技术落后陆上风力发电近10年,成本也要高2~3倍。同时,海上风电相比太阳能产业技术门槛较高,在电网配套方面,接纳大容量风电的技术还没有突破,与常规电源的利益分摊矛盾尚未解决。因此,目前进行大规模产业化建设还很困难。

中国风能协会的有关专家告诉记者,与陆上风电发展相似,技术从一开始就是制约海上风电发展的因素之一。首先,海上风电场建设前期工作非常复杂,需要在海上竖立70米甚至100米的测风塔,并对海底地形及其运动、工程地质等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观测。更关键的是,海上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更大,对风电机组防腐蚀等要求更为严格,一点瑕疵都将造成机组的停转。其次,环境是另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2006年,台风“桑美”登陆时,台风中心正面袭击苍南风电场,导致28台风机倒了20台,对风电场几乎造成毁灭性打击。如果说南方台风成为风电场安全的“第一杀手”的话,那么在北方,每年冬季海面上的浮冰将会是风机安全的最大威胁。“后期的维护也很重要,海上的风中是含盐的,所以腐蚀性很强,这对海上风电设备的抗腐蚀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后期的维护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必须有相应的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新的环境对设备的质量要求更高了。”赵松说。

更高的质量要求

近年,在政策大力支持下,通过技术引进,我国基本掌握了兆瓦级风电机组制造技术,初步形成了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和控制系统等主要部件的风电设备产业链。但是由于大多数风电企业重制造、轻创新、重引进、轻吸收,使风电的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风电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软肋,设备质量特别是关键部件的质量亟待提高。再加上我国风电产业急速发展,大量风机匆忙上马,设备从研发到实际运行的时间大大缩短,这样由于研发技术准备不足而导致风机在运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据了解,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实现1兆瓦风机的国产化,并拥有自有技术,但如果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我国3兆瓦甚至更大容量的风机技术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实整个海上风电在国外也是近两年才稍微多一些,但技术也不能说已经很成熟。”赵松说,“即使是目前海上风电比较领先的荷兰,也主要是在近海。我国的风电设备质量、技术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在电器、基础材料方面,海上风电的质量要求更高,而我们恰恰在这些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

业内人士指出,越是大型的风机,质量问题越重要,因为风机叶片大,齿轮箱重,负荷也比较大。

“设备可靠性问题将是影响我国风电发展的巨大隐忧。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必须注重风电的整机优化和主辅匹配,在提高设备可靠性上要下大工夫。”中国风能协会的专家表示,“我国海上风电既要着眼于容量,又要向提高设备质量、性能、水平等方向努力。”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迄今我国真正并网的海上风电场仅有上海东海大桥一处,近期才全部安装完成,实际运营不过一年,尚未经历过恶劣气候的考验,没有应用中的不断改善,还远不成熟,并且国际上考核风电场的重要指标是20年效益。因此,算上到华东沿海的输配电费用,风电成本究竟是海上高、还是陆上高?这都需要冷静客观的测算和思考。

海上风机也不是越大越好,发电的效率、技术的稳定性是第一位的。中国风能协会的专家指出,风电作为新兴产业,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但这是产业本身发展过程当中的问题,是前进道路中的矛盾,风电产业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进入到成熟期。对于海上风电,既要对其前景持乐观态度,又要对其困难有充分认识,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让海上风电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分析当今世界各地和我国能源分布状况

一、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

1. 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

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1990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为26.5万亿美元(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达到34.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2.7%。根据《2004年BP能源统计》,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57.3亿吨油当量,2003年已达到97.4亿吨油当量。过去30年来,世界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

过去30年来,北美、中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等六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科技与社会比较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两大地区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欧洲地区则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能源消费占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的制造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节能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

自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增长。初期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持续上升,石油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超过煤炭,跃居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虽然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但世界石油消费量却没有丝毫减少的趋势。此后,石油、煤炭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天然气的比例上升。同时,核能、风能、水力、地热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约占87.7%,其中,石油占37.3%、煤炭占26.5%、天然气占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很快,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约为12.3%。

由于中东地区油气资源最为丰富、开采成本极低,故中东能源消费的97%左右为石油和天然气,该比例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亚太地区,中国、印度等国家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其中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高达68%左右,故在亚太地区的能源结构中,

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偏低(约为47%),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亚太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石油、天然气所占比例均高于60%。

4. 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

根据《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1565.8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63.3%,北美洲占5.5%,中,南美洲占8.9%,欧洲占9.2%,非洲占8.9%,亚太地区占4.2%。2003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6.97亿吨,比上年度增加3.8%。通过对比各地区石油产量与消费量可以发现,中东地区需要向外输出约8.8亿吨,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产量也大于消费量,而亚太、北美和欧洲的产消缺口分别为6.7亿、4.2亿和1.2亿吨。

煤炭资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844.5亿吨,储采比高达192(年),欧洲、北美和亚太三个地区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区,三个地区合计占世界总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75.78万亿立方米,储采比达到67。中东和欧洲是世界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两个地区占世界总量的75.5%,而其他地区的份额仅分别为5%~7%。随着世界一些地区能源资源的相对枯竭,世界各地区及国家之间的能源贸易量将进一步增大,能源运输需求也相应增大,能源储运设施及能源供应安全等问题将日益受到重视。

二、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趋势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预测结果,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世界能源需求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将达到105.99亿吨油当量,2020年达到128.89亿吨油当量,2025年达到136.50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1.2%。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发达地区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将继续呈下降的趋势,而亚洲、中东、中南美洲等地区将保持增长态势。伴随着世界能源储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由能源争夺而引发冲突或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随着世界能源消费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尘颗粒物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据EIA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2001年达到239.0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

面对以上挑战,未来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结构先后经历了以薪柴为主、以煤为主和以石油为主的时代,现在正在向以天然气为主转变,同时,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也正得到更广泛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能源供应成本和可供应能源的结构变化决定了全

球能源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天然气消费量将稳步增加,在某些地区,燃气电站有取代燃煤电站的趋势。未来,在发展常规能源的同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受到重视。在欧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风电要达到4000万千瓦,水电要达到1.05亿千瓦。2003年初英国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书》确定了新能源战略,到2010年,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英国发电总量的比例要从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达到20%。

2. 清洁化

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及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未来世界能源将进一步向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能源的生产过程要实现清洁化,而且能源工业要不断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例也将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费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例将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21.72%,而天然气将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将维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时,过去被认为是“脏”能源的煤炭和传统能源薪柴、秸杆、粪便的利用将向清洁化方面发展,洁净煤技术(如煤液化技术、煤气化技术、煤脱硫脱尘技术)、沼气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等等将取得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国家,如法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国家已经关闭其国内的所有煤矿而发展核电,它们认为核电就是高效、清洁的能源,能够解决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费的效率差别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潜力巨大。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未来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将日趋提高,能源强度将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变价计,1990年世界的能源强度为0.3541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吨油当量/千美元,预计2010年为0.2759吨油当量/千美元,2025年为0.2375吨油当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例如,2001年世界发达国家的能源强度仅为0.2109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2025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强度预计是发达国家的2.3~3.2倍,可见世界的节能潜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于世界能源资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越来越难以依靠本国的资源来满足其国内的需求,越来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供应,世界贸易量将越来越大,贸易额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以石油贸易为例,世界石油贸易量由1985年的12.2亿吨增加到2000年的21.2亿吨和2002年的21.8亿吨,年均增长率约为3.46%,超过同期世界石油消费1.82%的年均增长率。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石油净进口量将逐渐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2.96%。预计2010年将达到2930万桶/日,2020年将达到4080万桶/日,2025年达到4850万桶/。世界能源供应与消费的全球化进程将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将积极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中。

5. 市场化

由于市场化是实现国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各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为将越来越少,而政府为能源市场服务的作用则相应增大,特别是在完善各国、各地区的能源法律法规并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场环境方面,政府将更好地发挥作用。当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利比亚等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正在不断完善其国家能源投资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这些国家能源生产的市场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境外投资者进行投资。

三、启示与建议

1. 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洁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能源资源储量结构的特点及中国经济结构的特色,决定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不大可能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将继续存在,这就要求中国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勘探生产、能源利用、环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应有别于其他国家。鉴于我国人口多、能源资源特别是优质能源资源有限,以及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等情况,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

为保障能源安全,我国一方面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建立能源市场信息统计体系,建立我国能源安全的预警机制、能源储备机制和能源危机应急机制,积极倡导能源供应在来源、品种、贸易、运输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主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对话,扩大能源供应网络,实现能源生产、运输、采购、贸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3. 介绍风力发电的原理及发展情况

风力机按风轮主轴的方向分为水平轴、垂直轴两大

类;对水平轴风力机,需要风轮保持迎风状态,根据风轮是

在塔架前还是在塔架后迎风旋转分为上风向和下风向两

类。现代风力发电机组大多数采用上风向(风轮在塔架

前面迎着风向旋转)、水平轴式(风轮的旋转平面与风向

垂直、旋转轴与地面平行)、3叶片,且在大型机组中采用

变桨距风轮,即桨叶与轮毂不象传统的定桨距失速型那样

采用刚性联接,而是通过可转动的推力轴承或回转支撑联

接,以使叶片攻角可随风速变化进行调整从而对风轮进行

调速(限速)。

偏航系统是上风向水平轴式风力机风轮始终保持迎

风状态及提供安全运行所需锁紧力矩的特有伺服系统,其

通过驱动机舱围绕塔架的垂直轴转动以使风轮主轴保持

图3 变桨距风力机 —A曲线 与稳定的风向一致;另外,当因偏航动作导致机舱内引出

电缆扭绞时,偏航系统应能自动解除扭绞。

图2表明,当桨距角保持不变时,风能利用系数C只

风力发电机组中的发电机一般为异步发电机(包括

在对应最佳叶尖速比Aopt点处获得最大值C?。

笼型、绕线型)或同步发电机(包括永磁、电励磁),采用何 显然,在不同的风速下,若通过调节风轮的转速使其

种形式的发电机主要取决于风力发电系统的形式。 叶尖速比A=A ,则可维持风力机在最大风能利用率下

根据风力机的基础理论,风力机从自然风中捕获风能

运行,这正是变速风力发电机组转速控制的基本目标。

所获得的机械功率为

图3表明,同一叶尖速比下,不同的桨距角对应不同

P =G-c s (1) 的风能利用系数,因此,通过改变桨距角可控制风力发电

机组的功率。事实上,与功率输出完全依靠桨叶气动性能

式中:P——机械功率,W;

的定桨距风电机组相比,桨距角可控制的变桨距风电机组

.— — 距离风机一定距离的上游风速,nVs;

具有如下优势 :在额定功率点以上输出功率平稳;在额

P——空气密度,kg/m;

定点风能利用系数较高;可保证在高风速段输出额定功

S——风轮的扫风面积,m;

率;优良的起动、制动性能。 c——风能利用系数。德国的空气动力学家贝兹

(AlbertBetz)1926年提出的 “贝兹极限” 表明:风力 2 风力发电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机的实际风能利用系数Cp<0.593。

风能利用系数c。是体现风轮气动特性优劣的主要参

风力发电系统从形式上有离网型、并网型。离网型的

数,其是叶尖速比A和桨叶桨距角卢的非线性函数,而叶 单机容量小(约为0.1~5kW,一般不超过10kW),主要

尖速比A为风轮叶片叶尖的线速度与风速 之比,即

采用直流发电系统并配合蓄电池储能装置独立运行;并网

A:2wRn oJR (22))

— : 一 型的单机容量大(可达MW级),且由多台风电机组构成

风力发电机群(风电场)集中向电网输送

电能另外,中

式中:n——风轮的转速,r/min;

型风力发电机组(几十kW到几百kW)可并网运行,也可

∞——风轮的角速度,rad/s;

与其它能源发电方式相结合(如风电一水电互补、风电一

— — 风轮的半径,m;

柴油机组发电联合)形成微电网。并网型风力发电的频

,— — 上游风速,m/s。

率应保持恒等于电网频率,按其发电机运行方式可分为恒

图2和图3分别为基于某定桨距风力机四参数模型、

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和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两大类。

某变桨距风力机七参数模型的Cp—A曲线 。

2.1 恒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

恒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中主要采用三相同步发电机

(运行于由电机极对数和频率所决定的同步转速2/0)、鼠

笼式异步发电机(SCIG)。且在定桨距并网型风电机组

中,一般采用SCIG,通过定桨距失速控制的风轮使其在略

高于同步转速n。的转速(一般在(1~1.05) 之间)稳定

发电运行。图4为采用SCIG的恒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结

构示意图,由于SCIG在向电网输出有功功率的同时,需从

电网吸收滞后的无功功率以建立转速为n。的旋转磁场,

这加重了电网无功功率的负担、导致电网功率因数下降,

图2 定桨距风力机 —A曲线 为此在SCIG机组与电网之间设置合适容量的并联电容器

组以补偿无功。在整个运行风速范围内(3m/s

4. 按课题介绍选择确定小功率离网风力发电系统的主电路线结构并对其原理进行详细分析

风力发电的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风力研究报告显示:依据目前的风车技术,大约是每秒三公尺的微风速度(微风的程度),便可以开始发电。风力发电正在世界上形成一股热潮,为风力发电没有燃料

问题,也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下面先看风力发电机结构图。

力发电在芬兰、丹麦等国家很流行;我国也在西部地区大力提倡。小型风力发电系统效率很高,但它不是只由一个发电机头组成的,而是一个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小系统:风力发电机+充电器+数字逆变器。风力发电机由机头、转体、尾翼、叶片组成。每一部分都很重要,各部分功能为:叶片用来接受风力并通过机头转为电能;尾翼使叶片始终对着来风的方向从而获得最大的风能;转体能使机头灵活地转动以实现尾翼调整方向的功能;机头的转子是永磁体,定子绕组切割磁力线产生电能。

风力发电机结构图指出:风力发电机因风量不稳定,故其输出的是13~25v变化的交流电,须经充电器整流,再对蓄电瓶充电,使风力发电机产生的电能变成化学能。然后用有保护电路的逆变电源,把电瓶里的化学能转变成交流220v市电,才能保证稳定使用。

通常人们认为,风力发电的功率完全由风力发电机的功率决定,总想选购大一点的风力发电机,而这是不正确的。风力发电机结构图显示:目前的风力发电机只是给电瓶充电,而由电瓶把电能贮存起来,人们最终使用电功率的大小与电瓶大小有更密切的关系。功率的大小更主要取决于风量的大小,而不仅是机头功率的大小。在内地,小的风力发电机会比大的更合适。因为它更容易被小风量带动而发电,持续不断的小风,会比一时狂风更能供给较大的能量。当无风时人们还可以正常使用风力带来的电能,也就是说一台200w风力发电机也可以通过大电瓶与逆变器的配合使用,获得500w甚至1000w乃至更大的功率出。

现代变速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叶轮将风能转变为机械转距(风轮转动惯量),通过主轴传动链,经过齿轮箱增速到异步发电机的转速后,通过励磁变流器励磁而将发电机的定子电能并入电网。如果超过发电机同步转速,转子也处于发电状态,通过变流器向电网馈电。

最简单的风力发电机可由叶轮和发电机两部分构成,立在一定高度的塔干上,这是小型离网风机。 最初的风力发电机发出的电能随风变化时有时无,电压和频率不稳定,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风机增加了齿轮箱、偏航系统、液压系统、刹车系统和控制系统等。

齿轮箱可以将很低的风轮转速(1500千瓦的风机通常为12-22转/分)变为很高的发电机转速(发电机同步转速通常为1500转/分)。同时也使得发电机易于控制,实现稳定的频率和电压输出。偏航系统可以使风轮扫掠面积总是垂直于主风向。要知道,1500千瓦的风机机舱总重50多吨,叶轮30吨,使这样一个系统随时对准主风向也有相当的技术难度。

风机是有许多转动部件的,机舱在水平面旋转,随时偏航对准风向;风轮沿水平轴旋转,以便产生动力扭距。对变桨矩风机,组成风轮的叶片要围绕根部的中心轴旋转,以便适应不同的风况而变桨距。在停机时,叶片要顺桨,以便形成阻尼刹车。

早期采用液压系统用于调节叶片桨矩(同时作为阻尼、停机、刹车等状态下使用),现在电变距系统逐步取代液压变距。

就1500千瓦风机而言,一般在4米/秒左右的风速自动启动,在13米/秒左右发出额定功率。然后,随着风速的增加,一直控制在额定功率附近发电,直到风速达到25米/秒时自动停机。

现代风机的设计极限风速为60-70米/秒,也就是说在这么大的风速下风机也不会立即破坏。理论上的12级飓风,其风速范围也仅为32.7-36.9米/秒。

风力发电机结构图显示:风机的控制系统要根据风速、风向对系统加以控制,在稳定的电压和频率下运行,自动地并网和脱网;同时监视齿轮箱、发电机的运行温度,液压系统的油压,对出现的任何异常进行报警,必要时自动停机,属于无人值守独立发电系统单元

风力发电机的原理和组成

原理:风轮在风力的推动产生旋转,实现了风能向机械能的转换,旋转的风轮通过传动系统驱动发电机旋转,并在控制系统的作用下实现发电机的并网及电能的输出,完成机械能向电能的转换,这就是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换成电能的原理。

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由以下部分组成:

1、风轮(叶片和轮毂):捕获风能的关键设备。一般由3个叶片组成,所捕获的风能大小直接决定风轮的转速。

2、传动系统:风轮与发电机的连接纽带。齿轮箱是其关键部件。通过齿轮箱,风轮的低转速才能使发电机以接近额定的转速旋转,达到并网发电的目的。

3、偏航系统:使风轮的扫掠面始终与风向垂直,以最大限度地提升风轮对风能的捕获能力,并同时减少风轮的载荷。

4、液压系统:为变矩机构和制动系统提供动力来源。 5、制动系统:使风轮减速和停止运转的系统。

6、发电机:其作用是将风轮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7、控制与安全系统: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和监测两部分。监测部分将采集到的数据送到控制器,控制器以此为依据完成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偏航控制、功率控制、开停机控制等控制功能。

8、塔筒:风力发电机组的支撑部件。它使风轮到达设计中规定的高度。其内部还是动力电缆、控制电缆、通讯电缆和人员进出的通道。

9、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整个风力发电机组的重量。基础周围设置有预防雷击的接地系统。

10、机舱: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承担容纳所有的机械部件,承受所有外力(包括静负载及动负载)的作用。

特点:

⑴风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无污染,可再生能源。用它发电十分有利。与火力发电、燃油发电、核电相比它无需购買燃料,也无需支付运费,更无需对发电残渣,大气进行环保治理.风力发电是绿色能源.风力发电是财神爺。风来、发电、生财。风是财富。风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无私奉献。

⑵风力发电有很強的地域性。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建站的。它必須建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即风速大、持续时间长。风力资源大小与地势、地貌有关,山口、海岛常是优选地址。如新彊达板城、年平均风速6。2米/秒,内蒙古辉腾锡勒,年平均风速为7。2米/秒,江西鄱阳湖,年平均风速7。6米/秒,河北张北,年平均风速6。8米/秒,辽宁东港,年平均风速6。7米/秒,广东南澳,年平均风速8。5米/秒,福建平潭岛全县年平均风速8。4米/秒,平潭县海潭岛,年平均风速为8。5米/秒,年可发电风时数为3343小时,为目前中国之冠。(以上数字引自“全国风力发电信息中心的并网风电场介绍”)。南海的南沙群岛,该岛一年连续刮六级以上大风有160天。在我国這样的地方还有许多许多正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

⑶风的季节性,决定了風力发电在整个电网中处于"配角″地位。对它的使用有三种运行方式:

A:能源利用:风力发电机,机群并网运行。有风发电,电能送入电网。无风不发电。 B:无电网的高山,海岛,牧区:风力发电机与柴油发电机并联运行。有风时风力发电,无风时柴油发电机犮电。对用户来説时时都有电。

C:同上无电网地区,要求不使用柴油发电,时时有电供应:採用蓄电池儲能的AC-DC-AC,即交,直,交风力发电系统。也就是有风时,风力发电机发出交流电,经整流为直流电对蓄电池充电。再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制造的"逆变器″将蓄电池中的直流电转化为三相恒频恒压的交流电。这种系统多用在高山雷达站、微波中继站,海洋灯塔,航标灯场合。

优缺点

优点:1、清洁,环境效益好。 2、可再生,永不枯竭。 3、基建周期短、投资少。 4、装机规模灵活。 5、技术相对成熟。 缺点:1、噪声,视觉污染。 2、占用大片土地。 3、不稳定,不可控。 4、目前成本仍然很高。

风力发电机蓄电池的合理配置

200W(建议使用蓄电池型号105AH两块)所有附件:发电机,叶轮,回转体,尾舵,立杆,拉线,防水电缆,300W逆变器。适用于:40W日光灯,电视,无风时可使用2天至3天。充电时长13小时,年平均风速7米每秒时,运行4000小时,累积发电量:610度。

300W(建议使用蓄电池型号150AH两块) 所有附件:发电机,叶轮,回转体,尾舵,立杆,拉线,防水电缆,500W逆变器。适用于:日光灯,电视,无风时可使用2天至3天。充电时长9小时,年平均风速7米每秒时,运行4000小时,累积发电量:888度。

400W(建议使用蓄电池型号150AH两块) 所有附件:发电机,叶轮,回转体,尾舵,立杆,拉线,防水电缆,500W逆变器。适用于:日光灯,电视,无风时可使用2天至3天。充电时长7小时,年平均风速8米每秒时,运行4000小时累计1140度。

500W(建议使用蓄电池型号150AH两块) 所有附件:发电机,叶轮,回转体,尾舵,立杆,拉线,防水电缆,800W逆变器。适用于:日光灯,电视,无风时可使用2天至3天,充电时长.5小时,年平均风速8米每秒时,运行4000小时,累积发电量:1600度。

800W(建议使用蓄电池型号200AH) 所有附件:发电机,叶轮,回转体,尾舵,立杆,拉线,防水电缆,1KW逆变器。适用于:日光灯,电视,无风时可使用.3天至4天。 充电时长5小时,年平均风速8米每秒时,运行4000小时,累积发电量:2400度。

1KW(建议使用蓄电池型号200AH两块、四块) 所有附件:发电机,叶轮,回转体,尾舵,立杆,拉线,防水电缆,1500W逆变器。适用于:日光灯,电视,550W单相水泵。无风时可使用3天至5天。充电时长6小时,年平均风速9米每秒时,运行4000小时,累积发电量:2600度。

2KW(建议使用蓄电池型号200AH四块) 所有附件:发电机,叶轮,回转体,尾舵,立杆,拉线,防水电缆,2500W逆变器。适用于:日光灯,电视,750W单相水泵。无风时可使用3天至6天。充电时长6小时,年平均风速9米每秒时,运行4000小时,累积发电量:4500度。

3KW(建议使用蓄电池型号150AH八块) 所有附件:发电机,叶轮,回转体,尾舵,立杆,拉线,防水电缆,3500W逆变器。适用于:日光灯,电视,750W单相水泵,无风时可使用4天至7天。充电时长6小时,年平均风速9米每秒时,运行4000小时,累积发电量:7326度。

5KW(建议使用蓄电池型号300AH20块) 所有附件:发电机,叶轮,回转体,尾舵,独立钢管,防水电缆,5KW逆变器。适用于:日光灯,看电视.750W单相水泵,一些小型感性负载,无风时可使用7天至10天。充电时长8小时,年平均风速10米每秒时,运行4000小时,累积发电量:14000度。

10KW(建议使用蓄电池型号400AH20块) 所有附件:发电机,叶轮,回转体,尾舵,独立钢管,防水电缆,10KW逆变器。适用于:日光灯,看电视.750W单相水泵,空调,一些小型感性负载,无风时可使用7天至10天。充电时长8小时,年平均风速10米每秒时,运行4000小时,累积发电量:28000度。

5. 风力发电的控制系统

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

风力发电机由多个部分组成,而控制系统贯穿到每个部分,相当于风电系统的神经。因此控制系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风力发电机的工作状态、发电量的多少以及设备的安全。目前风力发电亟待研究解决的的两个问题:发电效率和发电质量都和风电控制系统密切相关。对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随着现代控制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为风电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

控制系统的组成

风力发电控制系统的基本目标分为三个层次:这就是保证风力发电机组安全可靠运行,获取最大能量,提供良好的电力质量。

控制系统组成主要包括各种传感器、变距系统、运行主控制器、功率输出单元、无功补偿单元、并网控制单元、安全保护单元、通讯接口电路、监控单元。 具体控制内容有:信号的数据采集、处理,变桨控制、转速控制、自动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功率因数控制、偏航控制、自动解缆、并网和解列控制、停机制动控制、安全保护系统、就地监控、远程监控。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风力发电机控制单元会不相同。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如下:

针对上述结构,目前绝大多数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都采用集散型或称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工业控制计算机。采用分布式控制最大优点是许多控制功能模块可以直接布置在控制对象的位置。就地进行采集、控制、处理。避免了各类传感器、信号线与主控制器之间的连接。同时DCS现场适应性强,便于控制程序现场调试及在机组运行时可随时修改控制参数。并与其他功能模块保持通信,发出各种控制指令。目前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更多新的技术被应用到了DCS之中。PLC是一种针对顺序逻辑控制发展起来的电子设备,目前功能

上有较大提高。很多厂家也开始采用PLC构成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FCS)在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发展也十分迅猛,以至于有些人已做出预测:基于现场总线的FCS将取代DCS成为控制系统的主角。 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二) 控制系统技术

风力发电系统中的控制技术和伺服传动技术是其中的关键技术,这是因为自然风速的大小和方向是随机变化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并网和退出电网、输入功率的限制、风轮的主动对风以及对运行过程中故障的检测和保护必须能够自动控制。同时,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都是边远地区或是海上,分散布置的风力发电机组通常要求能够无人值班运行和远程监控,这就对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与一般工业控制过程不同,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是综合性控制系统。它不仅要监视电网、风况和机组运行参数,对机组运行进行控制。而且还要根据风速与风向的变化,对机组进行优化控制,以提高机组的运行效率和发电量。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风力发电市场的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主要解决了风力发电机组的并网问题和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采用了软并网技术、空气动力刹车技术、偏航与自动解缆技术,这些都是并网运行的风力发电机组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由于功率输出是由桨叶自身的性能来限制的,桨叶的节距角在安装时已经固定;而发电机转速由电网频率限制。因此,只要在允许的风速范围内,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对由于风速变化引起输出能量的变化是不作任何控制的。这就大大简化了控制技术和相应的伺服传动技术,使得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商业化运行。 20世纪90年代开始,风力发电机组的可靠性已经大大提高,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开始进入风力发电市场。采用全变桨距的风力发电机组,起动时可对转速进行控制,并网后可对功率进行控制,使风力机的起动性能和功率输出特性都有显著和改善。由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距系统组成的闭环控制系统,使控制系统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变距风力发电机组在额定风速以下运行时的效果仍不理想,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于变距技术的各种变速风力发电机组开始进入风电场。变速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与定速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变速风力发电机组是把风速信号作为控制系统的输入变量来进行转速和功率控制的。变速风力发电机组的主要特点是:低于额定风速时,它能跟踪最佳功率曲线,使风力发电机组具有最高的风能转换效率;高于额定风速时,它增加了传动系统的柔性,使功率输出更加稳定。特别是解决了高次谐波与功率因数等问题后,使供电效率、质量有所提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先进的控制技术应用到风电领域,控制方式从基本单一的定桨距失速控制向变桨距和变速恒频控制方向发展。 目前的控制方法是:当风速变化时通过调节发电机电磁力矩或风力机浆距角使叶尖速比保持最佳值,实现风能的最大捕获。控制方法基于线性化模型实现最佳叶尖速比的跟踪,利用风速测量值进行反馈控制,或电功率反馈控制。但在随机扰动大、不确定因素多、非线性严重的风电系统,传统的控制方法会产生较大误差。因此近些年国内外都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一些新的控制理论开始应用于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如采用模糊逻辑控制、神经网络智能控制、鲁棒控制等。使风机控制向更加智能方向发展。 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三)

控制系统的类型

对于不同类型的风力发电机,控制单元会有所不同,但主要是因为发电机的结构或类型不同而使得控制方法不同,加上定桨距和变桨距,形成多种结构和控制方案。

根据浆叶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种: l 定桨距失速调节型风力发电机组

定桨距是指桨叶与轮毂的连接是固定的,即当风速变化时,桨叶的迎风角度不能随之变化。失速是指桨叶本身所具有的失速特性,当风速高于额定风速时,气流将在桨叶的表面产生涡流,使效率降低,产生失速,来限制发电机的功率输出。为了提高风电机组在低风速时的效率,通常采用双速发电机(即大/小发电机)。在低风速段运行的,采用小电机使桨叶具有较高的气动效率,提高一些发电机的运行效率。

定桨失速调节型的优点是失速调节由指桨叶本身完成,简单可靠,当风速变化引起的输出功率的变化只通过桨叶的被动失速调节而控制系统不作任何控制,使控制系统大为减化。但是在输入变化的情况下,风力发电机组只有很小的机会能运行在最佳状态下,因此机组的整体效率较低。通常很少应用在兆瓦级以上的大型风力机上。 2 变桨距调节型风力发电机组

变奖距是指安装在轮毂上的叶片通过控制可以改变其桨距角的大小。在运行过程中,当输出功率小于额定功率时,桨距角保持在0°位置不变,不作任何调节;当发电机输出功率达到额定功率以后,调节系统根据输出功率的变化调整桨距角的大小,使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保持在额定功率。此时控制系统参与调节,形成闭环控制。 3 主动失速调节型风力发电机组

将定桨距失速调节型与变桨距调节型两种风力发电机组相结合,充分吸取了被动失速和桨距调节的优点,桨叶采用失速特性,调节系统采用变桨距调节。在低风速肘,将桨叶节距调节到可获取最大功率位置,桨距角调整优化机组功率的输出;当风力机发出的功率超过额定功率后,桨叶节距主动向失速方向调节,将功率调整在额定值上。由于功率曲线在失速范围的变化率比失速前要低得多,控制相对容易,输出功率也更加平稳。

根据风机转速分有恒速恒频和变速恒频两种,恒速恒频机组的整体效率较低,而变速恒频这种调节方式是目前公认的最优化调节方式,也是未来风电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变速恒频的优点是大范围内调节运行转速,来适应因风速变化而引起的风力机功率的变化,可以最大限度的吸收风能,因而效率较高。控制上也很灵活,可以较好的调节系统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但控制系统较为复杂。

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四)

变速恒频又根据发电机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

1 异步感应发电机

通过晶闸管控制的软并网装置接入电网,并网冲击电流较大。另外需要电容无功补偿装置。控制电路简单。各大风力发电制造商如:Vestas,NEG,Micon,Nordex都有此类产品。

2 绕线转子异步发电机

对于绕线转子异步发电机可以采用功率辅助调节方式,即转子电流控制(RCC)方式来配合变浆距机构,共同完成发电机输出功率的调节。在绕线转子输入由电力电子装置控制的发电机转子电流,可以加大异步发电机转差率(可到10%),使得发电机在较大的转速范围内向电网送电。以提高异步发电机的风能利用率。

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五)

3 双馈发电机

双馈电机的结构类似于绕线式感应电机,定子绕组也由具有固定频率的对称三根电源激励,所不同的是转子绕组具有可调节频率的三相电源激励,一般采用交一交变频器或交一直一交变频器供以低频电流。

双馈电机励磁可调量有三个:一是可以调节励磁电流的幅值;二是可以改变励磁电流的频率;三是可以改变励磁电流的相位.通过改变励磁频率,可调节转速.这样在负荷突然变化时,迅速改变电机的转速,充分利用转子的动能,释放和吸收负荷,对电网的扰动远比常规电机小。另外,通过调节转子励磁电流的幅值和相位,来调节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双馈电机控制系统通过变频器控制器对逆变电路小功率器件的控制,可以改变双馈发电机转子励磁电流的幅值。频率及相位角,达到调节其转速、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目的。既提高了机组的效率,又对电网起到稳频、稳压的作用。下图是双馈电机控制简要框图。

整个控制系统可分为:转速调整单元、有功功率调整单元和电压调整单元(无功功率调整)。它们分别接受风速和转速。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指令,并产生一个综合信号,送给励磁控制装置,改变励磁电流的幅值。频率与相位角,以满足系统的要求。由于双馈电机既可调节有功功率;又可调节无功功率,有风时,机组并网发电;无风时,也可作抑制电网频率和电压波动的补偿装置。

双馈电机应用于风力发电中,可以解决风力机转速不可调。机组效率低等问题。同时,由于双馈电机对无功功率。有功功率均可调,对电网可起到稳压。稳频的作用,提高了发电质量。与同步机交一直一交系统相比,它还具有变频装置容量小(一般为发电机额定容量的10%~20%左右)、重量轻的优点。但这种结构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控制电路复杂一些,不同的控制方法效果有一定差异。另外该结构比其他结构更容易受到电网故障的影响。 目前国内有多家开发成功双馈电机控制系统,如兰州电机有限责任公司与清华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合作研制的兆瓦级变速恒频双馈异步风力发电系统控制设备,采用全数字化矢量控制方法。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研制的兆瓦级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电控系统,该系统采用IGBT技术、双PWM双向可逆变流控制。 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六)

4 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

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系统结构如图:

由变浆距风轮机直接驱动永磁同步发电机,省去了增速用齿轮箱。发电机输出先经整流器变为直流,再经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逆变器将电能送到电网。对风力发电机工作点的控制是通过控制逆变器送到电网的电流实现对直流环节电压的控制,从而控制风轮机的转速。

发电机发出电能的频率、电压、电功率都是随着风速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资源,而恒频恒压并网的任务则由整流逆变系统系统完成。

除了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可以直接并网外,还可以构成风力发电机(群),比如ABB公司的“Windformer” 采用的是高压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群),结构如下:

单机容量为3~5MW,输出额定电压高达20kV,频率为5~10Hz,每一台发电机机端只配置有整流器,把交流变换为直流,通过直流母线实现与风电场其他机组(群)的并联运行,既提高了可靠性,又改进了效率。风电场由一台大容量公用逆变器把直流母线的直流电转换成50Hz的交流电,电压为12kV,可直接并入当地电网使用,也可经变压器升压至更高电压后并入更高压电网传输到远处。

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系统存在的缺点是:对永磁材料的性能稳定性要求高,电机重量增加。另外,IGBT逆变器的容量较大,一般要选发电机额定功率的120%以上。

但使用IGBT逆变器也带来一些好处:①使用脉宽调制(PWM)获得正弦形转子电流,电机内不会产生低次谐波转矩,改善了谐波性能。②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控制更为方便。③大功率IGBT很容易驱动。④IGBT有很好的电流共享特性,这对于要达到风力发电机所需的功率水平,进行并联使用是非常必要。⑤开关时间短,导通时间不到1毫秒,关断时间小于6毫秒,使得管子功耗小。⑥目前单管容量已经较大,如Eupec公司的FZ600R65KF1等器件,可以在6kV电压下控制1.2kA 电流,FZ3600R12KE3 等低电压器件,可以在1.2kV电压下开关3.6kA电流。

发电机控制系统除了控制发电机“获取最大能量”外,还要使发电机向电网提供高品质的电能。因此要求发电机控制系统:①尽可能产生较低的谐波电流,②能够控制功率因数,③使发电机输出电压适应电网电压的变化,④向电网提供稳定的功率 目前国内外兆瓦级以上技术较先进的、有发展前景的风力发电机组主要是双馈型风力发电机组和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二者各有优缺点。单从控制系统本身来讲,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控制回路少,控制简单,但要求逆变器容量大。而双馈型风力发电机组控制回路多,控制复杂些,但控制灵活,尤其是对有功、无功的控制,而且逆变器容量小得多。 双馈型风力发电机组与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综合比较:

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七)

风电机的运行控制

无功补偿控制

由于异步发电机要从电网吸收无功功率,使风电机组的功率因数降低,而并网运行的风力发电机组一般要求其功率因数达到0.99以上,所以必须用电容器组进行无功补偿.由于风速变化的随机性,在达到额定功率前,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大小是随机变化的,因此对补偿电容的投入与切除需要进行自动控制,由计算机根据输出无功功率的变化,控制补偿电容器分段投入或切除,保证功率因数达到要求。对于双馈发电机,是直接由控制系统控制和调节无功功率的。

偏航与自动解缆控制 ① 自动对风

正常运行时偏航控制系统自动对风,即当机舱偏离风向一定角度时,控制系统发出向左或向右调向的指令,机舱开始对风,当达到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时,自动对风停止。 ② 自动解缆

当机舱向同一方向累计偏转2.3圈后,若此时风速小于风电机组启动风速且无功率输出,则停机,控制系统使机舱反方向旋转2.3圈解绕;若此时机组有功率输出,则暂不自动解绕;若机舱继续向同一方向偏转累计达3圈时,则控制停机,解绕;若因故障自动解绕未成功,在扭缆达4圈时,扭缆机械开关将动作,此时报告扭缆故障,自动停机;等待人工解缆操作。 ③ 风轮保护

当有特大强风发生时,停机并释放叶尖阻尼板,桨距调到最大,偏航90度背风,以保护风轮免受损坏。

停机控制

当控制器发出正常停机指令后,风电机组将按下列程序停机:①切除补偿电容器;②释放叶尖阻尼板;③发电机脱网;④测量发电机转速下降到设定值后,投入机械刹车;⑤若出现利车故障则收桨,机舱偏航如90度背风。

当出现紧急停机故障时,执行如不停机操作:首先切除补偿电容器,叶尖阻尼板动作,延时0.3秒后卡钳闸动作。检测瞬时功率为负或发电机转达小于同步速时;发电机解列(脱网),若制动时间超过20秒,转速仍未降到某设定值,则收桨,机舱偏航90度背风。 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八)

安全保护

控制系统是风力发电机组核心部件,是风力发电机组安全运行根本保证,所以为了提高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安全性,必须认真考虑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 控制系统的安全保护组成:

雷电安全保护

多数风机都安装在山谷的风口处、山顶上、空旷的草地、海边海岛等,易受雷击,安装在多雷雨区的风力发电机组受雷击的可能性更大,其控制系统大多为计算机和电子器件,最容易因雷电感应造成过电压损坏,因此需要考虑防雷问题。一般使用避雷器或防雷组件吸收雷电波。

当雷电击中电网中的设备后,大电流将经接地点泄入地网,使接地点电位大大升高,若控制设备接地点靠近雷击大电流的入地点,则电位将随之升高,会在回路中形成共模干扰,引起过电压,严重时会造成相关设备绝缘击穿。 根据国外风场的统计数据表明,风电场因雷击而损坏的主要风电机部件是控制系统和通讯系统。雷击事故中的40%~50%涉及到风电机控制系统的损坏,15%~25%涉及到通讯系统,15%~20%涉及到风机叶片,5%涉及到发电机。

我国一些风场统计雷击损坏的部件主要也是控制系统和监控系统的通讯部件。这说明以电缆传输的4~20 mA电流环通信方式和RS485串行通信方式由于通讯线长,分布广,部件多,最易受到雷击,而控制部件大部分是弱电器件,耐过压能力低,易造成部件损坏。

防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从控制系统来考虑,需要在风电场整体设计上考虑,采取多层防护措施。

运行安全保护

大风安全保护:一般风速达到25米/秒(10分钟)即为停机风速,机组必须按照安全程序停机,停机后,风力发电机组必须90度对风控制。

参数越限保护:各种采集、监控的量根据情况设定有上、下限值,当数据达到限定值时,控制系统根据设定好的程序进行自动处理。 过压过流保护:当装置元件遭到瞬间高压冲击和电流过流时所进行的保护。通常采用隔离、限压、高压瞬态吸收元件、过流保护器等

震动保护:机组应设有三级震动频率保护,震动球开关、震动频率上限1、震动频率极限2,当开关动作时,控制系统将分级进行处理。

开机关机保护:设计机组开机正常顺序控制,确保机组安全。在小风、大风、故障时控制机组按顺序停机。 电网掉电保护

风力发电机组离开电网的支持是无法工作的,一旦有突发故障而停电时,控制器的计算机由于失电会立即终止运行,并失去对风机的控制,控制叶尖气动刹车和机械刹车的电磁阀就会立即打开,液压系统会失去压力,制动系统动作,执行紧急停机。紧急停机意味着在极短的时间内,风机的制动系统将风机叶轮转数由运行时的额定转速变为零。大型的机组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制动过程,将会对机组的制动系统、齿轮箱、主轴和叶片以及塔架产生强烈的冲击。紧急停机的设置是为了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保护风电机组安全的。然而,电网故障无须紧急停机;突然停电往往出现在天气恶劣、风力较强时,紧急停机将会对风机的寿命造成一定影响。另外风机主控制计算机突然失电就无法将风机停机前的各项状态参数及时存储下来,这样就不利于迅速对风机发生的故障作出判断和处理。针对上述情况,可以在控制系统电源中加设在线UPS后备电源,这样当电网突然停电时,UPS自动投入,为风电机控制系统提供电力,使风电控制系统按正常程序完成停机过程。

紧急停机安全链保护

系统的安全链是独立于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保护措施,即使控制系统发生异常,也不会影响安全链的正常动作。安全链是将可能对风力发电机造成致命伤害的超常故障串联成一个回路,当安全链动作后将引起紧急停机,执行机构失电,机组瞬间脱网,控制系统在3秒左右,将机组平稳停止,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机组的安全。发生下列故障时将触发安全链:叶轮过速、机组部件损坏、机组振动、扭缆、电源失电、紧急停机按钮动作。

微机控制器抗干扰保护

风电场控制系统的主要干扰源有:工业干扰:如高压交流电场、静电场、电弧、可控硅等,自然界干扰:雷电冲击、各种静电放电、磁爆等;高频干扰:微波通讯。无线电信号、雷达等。这些干扰通过直接辐射或由某些电气回路传导进入的方式进入到控制系统,干扰控制系统工作的稳定性。从干扰的种类来看,可分为交变脉冲干扰和单脉冲干扰两种,它们均以电或磁的形式干扰控制系统。

参考国家(国际)关于电磁兼容(EMC)的有关标准,风电场控制设备也应满足相关要求。如:GB/T13926.1(IEC 801 1)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的电磁兼容性总论

GB/T13926.2(IEC 801 1)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的电磁兼容性静电放电要求 GB/T13926.3(IEC 801 1)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的电磁兼容性辐射电磁场要求 GB/T13926.4(IEC 801 1)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的电磁兼容性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要求 。

并应通过相关行业根根标准GB/T 17626(IEC 61000)进行的检测。以保证设备的可靠性。

接地保护

接地保护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良好的接地将确保控制系统免受不必要的损害。在整个控制系统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接地方式,来达到安全保护的目的。

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接地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为保证电器设备安全运行,另一方面是防止设备绝缘被破坏时可能带电,以致危及人身安全。同时能使保护装置迅速切断故障回路,防止故障扩大。

要使风电机组可靠运行,需要在风电机组控制系统的保护功能设计上加以重视。在设计控制系统的时候,往往更注重系统的最优化设计和提高可利用率,然而进行这些设计的前提条件却是风电机组控制系统的安全保护,只有在确保机组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讨论机组的最优化设计、提高可利用率等。因此,控制系统具备完善的保护功能,是风电机组安全运行的首要保证。 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九)

风电场的计算机监控系统

风电场计算机监控系统分中央监控系统和远程监控系统,系统主要由监控计算机、数据传输介质、信号转换模块、监控软件等组成。

中央监控系统的功能是:对风力发电机进行实时监测、远程控制、故障报警、数据记录、数据报表、曲线生成等。 中央监控系统结构图:

风机控制器

目前风电场所采用的风电机组都是以大型并网型机组为主,各机组有自己的控制系统,用来采集机组数据及状态,通过计算、分析、判断而控制机组的启动、停机、调向、刹车和开启油泵等一系列控制和保护动作,能使单台风力发电机组实现全部自动控制,无需人为干预。 目前国内监控系统的下位机是指着风电机组的控制器。对于每台风力发电机组来说,即使没有上位机的参与,也能安全正确地工作。所以相对于整个监控系统来说,下位机控制系统是一个子系统,具有在各种异常工况下单独处理风电机组故障,保证风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能力。从整个风电场的运行管理来说,每台风电机组的下位控制器都应具有与上位机进行数据交换的功能,使上位机能随时了解下位机的运行状态并对其进行常规的管理性控制,为风电场的管理提供方便。因此,下位机控制器必须使各自的风力发电机组可靠地工作,同时具有与上位机通讯联系的专用通讯接口。

国外进口的风机控制器主机一般采用专门设计的工业计算机或单板机。也有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国内生产的一般较多采用可编程控制器(如西门子S7-300),这样硬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好,尤其是对于海上风电维护不便,更需要高可靠的控制器。PLC模块化的结构方便组成各种所需单元。控制器之间的联接也很方便,易于构成主从式分散控制系统。

计算机监控系统

计算机监控系统负责管理各风电机组的运行数据、状态、保护装置动作情况、故障类型等。为了实现上述功能,下位机(风机控制器)控制系统应能将机组的数据、状态和故障情况等

通过专用的通讯装置和接口电路与中央控制器的上位计算机通讯,同时上位机应能向下位机传达控制指令,由下位机的控制系统执行相应的动作,从而实现远程监控功能。

中央监控系统一般运行在位于中央控制室的一台通用PC机或工控机上,通过与分散在风电场上的每台风力机就地控制系统进行通信,实现对全场风力机的集群监控。风电场中央监控机与风力机就地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属于较远距离的一对多通信。国内现有的风电场中央监控系统一般采用RS485串行通信方式和4~20 mA电流环通信方式。比较先进的通讯方式还有PROFIBUS通信方式、工业以太网通信方式等。

上述各种通讯方式能够完成风电场中央监控系统中的通信问题,但具有各自的特点,主要通信方式简要对比如下:

监控系统软件

目前,我国各大风电场在引进国外风力发电机组的同时,一般也都配有相应的监控系统, 但各有自己的设计思路和通讯规约,致使风电场监控技术互不兼容。同时,控制界面全部是英文的也不利于运行人员操作。如果一个风电场中有多个厂家的多种机型的风电机组的话,就会给风电场的运行管理造成一定困难。如内蒙辉腾锡勒风电厂就有约5种的监控软件。因此,国家在科技攻关计划中除了对大型风电机组进行攻关外,也把风电场的监控系统列入攻关计划,以期开发出适合我国风电场运行管理的监控系统。目前也有一些国产监控系统开发成功并投入运行。如:新疆风能有限责任公司的“通用风电场中央及远程监控系统”。

风电场的监控软件应具有如下功能:①友好的控制界面。在编制监控软件时,应充分考虑到风电场运行管理的要求,应当使用中文莱单,使操作简单,尽可能为风电场的管理提供方便。②能够显示各台机组的运行数据,比如每台机组的瞬时发电功率、累计发电量、发电小时数、风轮及电机的转速和风速、风向等,将下位机的这些数据调入到上位机,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必要时还应当用曲线或图表的形式直观地显示出来。③显示各风电机组的运行状态。如开机、停车、调向、手/自动控制以及大利、发电机工作情况。通过各风电机组的状态了解整个风电场的运行情况,这对整个风电场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④能够及时显示各机组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故障。在显示故障时,应能显示出故障的类型及发生时间,以便运行人员及时处理和消除故障,保证风电机组的安全和持续运行。⑤能够对风电机组实现集中控制。值班

员在集中控制室内,就能对下位机进行状态设置和控制,如开机、停机、左右调向等。但这类操作必须有一定的权限,以保证整个风电场的运行安全。⑥历史记录。监控软件应当具有运行数据的定时打印和人工即时打印以及故障自动记录的功能,以便随时查看风电场运行状况的历史记录情况。

监控软件的开发应尽可能在现有工业控制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缩短开发周期,另一方面现有的工业控制软件技术成熟、应用广泛,因此稳定性好。随着软件的升级而方便地升级。而直接从底层开发的监控软件如果没有强大的软件队伍,和经验丰富的软件人员很难与之相比。

远程监控系统

功能:实时查看就地风机运行情况、数据记录。

实际上只要通讯网连通,理论上远程监控系统能够实现的功能和中央监控系统一样。但是为了安全起见目前国内远程监控系统只完成监视功能,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值班风电场的推出,远程监控系统将发挥更大作用。

远程监控系统的实现通讯网络又是关键环节,根据国家经贸委关于“电网和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及调度数据网络安全防护规定”,电力监控系统和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均不得和互联网相连。因此远程监控系统通常只能使用专线或电力调度数据网络。考虑到实际情况和需要,现在实现的风电场远程监控系统一般采用电话线进行通讯。 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十)

风力发电和电网的联接

近年来大规模风力发电场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由于风场大都位于海面上,或遥远的乡村、山区,如何将风场连接至电网是投资风力发电时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如果是海上风场,这个因素更为重要。除了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外,对电力系统稳定的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随着风电场的容量越来越大,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研究风电并网后对系统的影响己成为重要课题。

风电的随机性使风电厂输入系统的有功功率处于不易控制的变化之中,相应地风电场吸收的无功功率也处于变化之中。在系统重负荷或者临近功率极限运行时,风速的突然变化将成为系统电压失稳的扰动。

风电场所在地区往往远离负荷中心,处于供电网络的末端,而且需要消耗感性无功,系统的电压稳定问题更加突出。

在风电场规划设计时,通常根据电力系统确定一个风电场的最大容量,但是不同厂家、型号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曲线不同,无功电压特性也不同。目前国内采用的双馈机组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无功,对系统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稳压作用。 风电也给发电和运行计划的制定带来很多困难,需要重新评估系统的发电可靠性,分析风电的容量可信度,研究新的无功调度及电压控制策略以保证风电场和整个系统的电压水平及无功平衡,以及对孤立系统的稳定性影响等。

风力发电机的并网

风力发电领域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风力发电机组的并网问题。目前在国内和国外大量采用的是交流异步发电机,其并网方法也根据电机的容量不同和控制方式不同而变化。异步发电机并入网运行时,是靠滑差率来调整负荷的,其输出的功率与转速近乎成线性关系,因此对机组的调速要求不像同步发电机那么严格和精确,只要检测到转速接近同步转速时就

可并网,但异步发电机在并网瞬间会出现较大的冲击电流(约为异步发电机额定电流的4~7倍),并使电网电压瞬时下降。随着风力发电机组单机容量的不断增大,这种冲击电流对发电机自身部件的安全及对电网的影响也愈加严重。过大的冲击电流,有可能使发电机与电网连接的主回路中的自动开关断开;而电网电压的较大幅度下降,则可能会使电压保护回路动作,从而导致异步发电机根本不能并网。当前在风力发电系统中采用的异步发电机并网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直接并网

这种并网方法要求在并网时发电机的相序与电网的相序相同,当风力驱动的异步发电机转速接近同步转速(达到99%~100%同步转速)时即可并入电网;自动并网的信号由测速装置给出,而后者通过自动空气开关合闸完成并网过程。这种并网方式比同步发电机的准同步并网简单,并网容易。但直接并网时会出现较大的冲击电流(4~5倍发电机额定电流),电网电压瞬时严重下降,因此这种并网方法只适用于异步发电机容量在百千瓦级以下或电网容量较大的情况下。中国最早引进的55KW风力发电机组及自行研制的50KW风力发电机组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并网的。 2. 准同期并网

与同步发电机准同步并网方式相同,在转速接近同步转速时,先用电容励磁,建立额定电压,然后对已励磁建立的发电机电压和频率进行调节和校正,使其与系统同步。当发电机的电压、频率、相位与系统一致时,将发电机投入电网运行。采用这种方式,若按传统的步骤经整步到同步并网,则仍须要高精度的调速器和整步、同期设备,不仅要增加机组的造价,而且从整步达到准同步并网所花费的时间很长,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的。该并网方式合闸瞬间尽管冲击电流很小,但必须控制在最大允许的转矩范围内运行,以免造成网上飞车。由于它对系统电压影响极小,所以适合于电网容量比风力发电机组大不了几倍的地方使用。 3. 降压并网

这种并网方法是在异步电机与电网之间串接电阻或电抗器,或者接入自耦变压器,以达到降低并网合闸瞬间冲击电流幅值及电网电压下降的幅度。因为电阻、电抗器等元件要消耗功率,在发电机并入电网以后,进入稳定运行状态时,必须将其迅速切除,这种并网方法适用于百千瓦级以上,容量较大的机组,显见这种并网方法的经济性较差,中国引进的200KW异步风力发电机组,就是采用这种并网方式,并网时发电机每相绕组与电网之间皆串接有大功率电阻。 4. 软并网

这种并网方法是在异步发电机定子与电网之间通过每相串入一只双向晶闸管连接起来,三相均有晶闸管控制。接入双向晶闸管的目的是将发电机并网瞬间的冲击电流控制在允许的限度内。其并网过程:当风力发电机组接收到由控制系统内微处理机发出的启动命令后,先检查发电机的相序与电网的相序是否一致,若相序正确,则发出风力发电机组开始启动的命令。当发电机转速接近同步转速时(约为99%~100%同步转速),双向晶闸管的控制角同时逐步打开,异步发电机即通过晶闸管平稳地并入电网;随着发电机转速继续升高,电机的滑差率逐渐趋于零,当滑差率为零时,并网自动开关动作,双向晶闸管被短接,异步发电机的输出电流将不再经双向晶闸管,而是通过已闭合的自动开关直接流入电网。在发电机并网后,应立即在发电机端并入补偿电容,将发电机的功率因数(COSφ)提高到0.95以上。 这种软并网方法的特点是通过控制晶闸管的导通角,将发电机并网瞬间的冲击电流值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一般为1.5倍额定电流以下,从而得到一个平滑的并网暂态过程。通过晶闸管软并网方法将风力驱动的异步发电机并入电网是目前国内外中型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中普遍采用的,中国引进和自行开发研制生产的250KW、300KW、600KW的并网型异步风力发电机组,都是采用这种并网技术。

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十一)

并网后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电能质量

根据国家标准,对电能质量的要求有五个方面:电网高次谐波、电压闪变与电压波动、三相电压及电流不平衡、电压偏差、频率偏差。风电机组对电网产生影响的主要有高次谐波和电压闪变与电压波动。 电压闪变

风力发电机组大多采用软并网方式,但是在启动时仍然会产生较大的冲击电流。当风速超过切出风速时,风机会从额定出力状态自动退出运行。如果整个风电场所有风机几乎同时动作,这种冲击对配电网的影响十分明显。容易造成电压闪变与电压波动。 谐波污染

风电给系统带来谐波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风机本身配备的电力电子装置可能带来谐波问题。对于直接和电网相连的恒速风机,软启动阶段要通过电力电子装置与电网相连,因此会产生一定的谐波,不过过程很短。对于变速风机是通过整流和逆变装置接入系统,如果电力电于装置的切换频率恰好在产生谐波的范围内,则会产生很严重的谐波问题,不过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不断改进,这个问题也在逐步得到解决。另一种是风机的并联补偿电容器可能和线路电抗发生谐振,在实际运行中,曾经观测到在风电场出口变压器的低压侧产生大量谐波的现象。当然与闪变问题相比,风电并网带来的谐波问题不是很严重。

电网稳定性

在风电的领域,经常遇到的一个的难题是:薄弱的电网短路容量、电网电压的波动和风力发电机的频繁掉线。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大型风电机组并网后,对电网的影响更大。在过去的20年间,风电场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感应发电机,装机规模较小,与配电网直接相连,对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电能质量。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大量新型大容量风力发电机组开始投入运行,风电场装机达到可以和常规机组相比的规模,直接接入输电网,与风电场并网有关的电压、无功控制、有功调度、静态稳定和动态稳定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需要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计算、评估。要根据电网结构,负荷情况,决定最大的发电量和系统在发生故障时的稳定性。国内外对电网稳定性都非常重视,开展了不少关于风电并网运行与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

风电场大多采用感应发电机,需要系统提供无功支持,否则有可能导致小型电网的电压失稳。采用异步发电机,除非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动态无功补偿、否则会造成线损增加,送电距离远的末端用户电压降低。电网稳定性降低,在发生三相接地故障,都将导致全网的电压崩溃。由于大型电网具有足够的备用容量和调节能力,一般不必考虑风电进入引起频率稳定性问题。但是对于孤立运行的小型电网,风电带来的频率偏移和稳定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由于变频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交-直-交的变频调节装置的控制功能很容易地根据电网采集到的线路电压波动的情况、功率因数的状况等、和电网的要求,来调节和控制变频装置的频率、相位角和幅值使之达到调节电网的功率因数,为弱电网提供无功能量的要求。

发电计划与调度

传统的发电计划基于电源的可靠性以及负荷的可预测性,以这两点为基础,发电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有了可靠的保证。但是,如果系统内含有风电场,因为风电场出力的预测水平还达不到工程实用的程度,发电计划的制定变得困难起来。如果把风电场看做负的负荷,不具有可预测性;如果把它看做电源,可靠性没有保证。正因为如此,有必要对含风电场电力系统的

运行计划进行研究。风力发电并网以后,如果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不相应地做出调整和优化,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将不足以跟踪风电功率的大幅度、高频率的波动,系统的电能质量和动态稳定性将受到显著影响,这些因素反过来会限制系统准入的风电功率水平,因此有必要对电力系统传统的运行方式和控制手段做出适当的改进和调整,研究随机的发电计划算法,以便正确考虑风电的随机性和间歇性特性。 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十二)

风电控制发展动态

尽管目前风电场大多还在使用恒速风机,不少风机厂商也在制造兆瓦级以上恒速风机。但是有趋势表明:未来几年变浆距功率调节方式将取代定浆距功率调节方式;变速恒频方式将取代恒速恒频方式,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风能的利用效率。使用变速风机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采用通过电力电子装置与电网相连的同步多极电机,取消风机上常用的变速齿轮箱,减少风机的故障率;或者采用双馈感应电机,实现风机以最佳叶尖比运行。由于电力电子元件的性能不断提高,价格不断下降,以IGBT为代表的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最大功率已经达到MVA级,升关频率达到10kHZ,脉定调制技术(PWM)的采用有效地抑制了电力电子器件容易带来的谐波。如果把这些技术用于控制系统,可以屏蔽掉风机固有的随机特性对电网的影响,提高捕获风能的效率,较少对桨叶和驱动轴的应力损伤,降低空气动力噪声水平,改进风机运行的灵活性。同样,电力电子器件性能价格比的不断提高为新型风电机的应用和新型控制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比如:双馈电机实现了对风机速度和功率因数的控制。在风速变化及风机端电压变化的情况下,保证风机的稳定高效运行。还可以承担有功及无功电压调节的任务,在系统中起到常规发电机组的作用,这也是风电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的必然要求。

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风电机最优控制方案、风电机控制器可靠性研究、人性化中文界面监控系统、风机并网静态稳定和动态稳定的研究和仿真计算、大功率IGBT逆变器、风电设备防雷保护系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vo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