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赵氏孤儿的改编问题

更新时间:2023-12-15 12:0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赵氏孤儿》的改编问题

【摘要】 从《左传》、《史记》、元杂剧到电影,《赵氏孤儿》的故事文本在流传中不断演变,被后人不断改编,从而不断文学化,这是有必要注意的史学文学化的问题,对其演变的过程有认识和梳理的必要。

【关键词】 《赵氏孤儿》;演变;改编

《赵氏孤儿》历史源远流长,不断被重新演绎,改编成各种戏剧、电影、电视等一直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赵氏孤儿故事文本被反复审视,成了久传不衰的故事母题。汤普森对母题作过权威性的解释: “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1〕( P499)《赵氏孤儿》以赵孤复仇为主线,其中体现了程婴、公孙杵臼等忠义之士,并以最终杀死屠岸贾、报仇雪耻为结局,彰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的显现使得它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依旧闪熠着光辉,受到历来文人及观众的推崇。

一、《赵氏孤儿》故事的形成及其文本流传

《赵氏孤儿》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它是历史上的一件真实发生过的事件,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见于《左传》,情节较简单,叙事较粗略,到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刘向的《说苑》、《新序》才有详细的记载,后来经过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改编成剧本,并开始在舞台上上演,获得了巨大的反响,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元代四大悲剧之一。 (一)《赵氏孤儿》故事的形成

《赵氏孤儿》故事是件史实,最早透露这一故事的是儒家经典《春

见顾学颉选注《元人杂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15页。

1

秋》中的两则简短记录:“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宣公二年),“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成公八年)②,后来,《左传》将《春秋》中的这两则记载的前因后果的报复性凶残线索较为完整地填充联系了起来,成为《赵氏孤儿》的雏形,而且故事的前半部分有了较为曲折的情节,给后世的加工改造留有很大的余地。

但先秦时期搭建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到了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才在他的《史记》中十分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伟大的雕塑。不过,《史记》中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出现了三个新的内容:一是出现了奸臣屠岸贾,正是因为他的兴风作浪,不请君命而擅胁诸将族灭赵氏,搜索赵氏孤儿,杀公孙杵臼,使得刚刚平静下来的晋国又搅起轩然大波,在君臣矛盾之外,新加进了忠奸的斗争。二是将赵朔的妻子赵庄姬更淫为贞,从而改变了赵氏被灭的直接原因与矛盾冲突的对象。鲁成公四年(晋景公十三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③,说的是因为赵婴齐私通于赵庄姬,婴齐之兄赵同、赵括为维护赵氏名誉将之放逐齐国,由此引起赵庄姬的不满,向景公进谗言曰:“原、屏将为乱”〔2〕,于是乃有诛族之祸。而在《史记·赵氏家》的记载是说由于屠岸贾“将作乱,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3〕。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赵庄姬成为了一个正面的人物形象。三是公孙杵臼、程婴的殉孤立孤,将忠奸斗争的意义具体明确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使这一故事更加曲折复杂。

由于这三个新内容的出现,把赵氏孤儿故事从起因、阵线、代表人物、发展过程直到结局,来了一番彻底的改造,使其具有了进步的主题、曲折的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同时还比较生动地塑造了程婴、公孙杵臼、韩厥、屠岸贾等人物形象,而且,其中包含的戏剧新因素,成了以后中国戏曲和小说改编创作的契机,因此,可以说赵氏孤儿故

见(春秋)左丘明撰 、(晋)杜预集解、李梦生整理 《春秋左传集解》,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275页、第352页。 ③

见叶农注释《左传注释》,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552页。

2

事能够发展和流传,是与司马迁的成功改造分不开的。〔4〕 (二)《赵氏孤儿》的文本流传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赵氏家族战功赫赫,权力和威望不断扩大,晋国国君也惊恐不已,而将军屠岸贾一直受到赵氏的排挤,于是借助赵朔胜仗庆功之日,设计以弑君之罪,“乙丑,赵穿杀灵公于桃园,宣字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④以此为导火线,诛杀赵氏一家三百多口人命。这一故事起初略见于《春秋》、《左传》,到司马迁的《史记》以致后来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再到陈凯歌导演的现代版电影《赵氏孤儿》,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主题也稍稍发生了变化。

1、《春秋》中的赵氏家族

赵氏家族的原初文本出现于春秋。始见于鲁史《春秋》。 《春秋》原文关于赵氏家族,有四条:

宣公元年: 晋赵盾帅师救陈。冬,晋赵穿帅师侵崇。 宣公二年: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宣公六年: 春,晋赵盾、卫孙免侵陈。 成公八年: 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

从这四条记载中可以略微知晓了赵氏家族的一些情况,也是赵氏孤儿形成的雏形。

2、《左传》中的赵氏孤儿

《左传》中关于赵氏家族的记载较之《春秋》更加详细,它以史实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从《左传》与《春秋》的关系看,《左传》的历史版本是很可信的。先看《左传》记载的赵氏家族。 《左传》成公四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

《左传》成公五年:五年春,原、屏放诸齐。婴曰: “我在,故栾氏

见刘利、纪凌云译注《左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4页。

3

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 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弗听。婴梦天使谓己: “祭余,余福女。”使问诸士贞伯,贞伯曰: “不识也。”既而告其人曰: “神福仁而祸淫,淫而无罚,福也。祭,其得亡乎?”祭之,之明日而亡。

《左传》成公八年: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

在《左传》的记录中可以开始了解了赵氏孤儿故事形成的原因,是由于赵庄姬与赵婴齐的私通,引起了赵同、赵括的不快,并将赵婴齐放逐齐国,由此又激起赵庄姬的不满,向景公进谗言,最终导致赵氏一家三百多口人命死于屠刀之下。 3、《史记》版本的赵氏孤儿

《史记》版本的赵氏孤儿,早见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在司马迁笔下已更具戏剧性,故事性,传奇性,整个事件是传说大于历史真实性,杨伯峻认为“全采战国传说”,也成了后世文学版的赵氏孤儿祖述之宗。 《史记·赵世家》原文:

赵朔,晋景公之三年,朔为晋将下军救郑,与楚庄王战河上。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 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 “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 “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 请诛之。”韩厥曰: “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 “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

4

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 “胡不死?”程婴曰: “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 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 “赵宗灭乎,若号; 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臼曰: “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 “立与死孰难?”程婴曰: “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 “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 “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 “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⑤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 “天乎天乎! 赵氏孤儿何罪? 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居十五年⑥,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 “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 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至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 “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

有关下宫之难的爆发背景及详细原因,可参见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8——110页。 ⑥

此处可理解为赵孤长大报仇时间,但有争议,一说是隐匿山中20年长大后报仇,可参见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251页。

5

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 “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盘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 “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 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5〕

在《史记·赵世家》中,司马迁把赵氏孤儿故事从起因、阵线、代表人物、发展过程直到结局,来了一番彻底的改造,使其具有了进步的主题、曲折的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同时还比较生动地塑造了程婴、公孙杵臼、韩厥、屠岸贾等人物形象。 4、元杂剧的《赵氏孤儿》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杂剧的改写使这个故事更加富有戏剧性,也更突出了人物的善恶是非。有几个细节是以往的历史叙事中所没有的,一个是将《史记》中的“他人婴儿”⑦改写为程婴的亲生儿子,再一个是写屠岸贾命程婴拷打公孙杵臼,这样写的效果,就是突出了公孙杵臼在肉体上受到的摧残和程婴在精神上受到的煎熬。至于复仇,倒并非叙事重点,甚至在传统戏曲演出中,常常也只有“搜孤”、“救孤”而已。

有资料证实,作家纪君祥在创作时,故意修改了原来流传故事中赵氏孤儿得救后隐居山中长大的细节,把这个细节巧妙地换成屠岸贾误将赵氏孤儿收为义子,而酿成他最终的杀身之祸,这个细节的改换,使全剧的线索更加分明,情节更加集中,主题更加突出,鲜明地表现了作家为弱者、善者伸张正义的强烈用心。〔6〕

这之外还有一些细节改动包括把故事背景由晋景公改为晋灵公;把孤儿宫中藏改为宫外抚养;把被请封的韩厥改为放孤后自杀;把赵

⑦ “他人婴儿”之说见之于司马迁《史记》:“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6

盾门客公孙杵臼、程婴改为老宰辅和草泽医生。

二、纪君祥对《史记·赵世家》的改编

元代戏剧家纪君祥,为《史记》中所记载的赵氏孤儿故事中描述的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人的狭义行为和无价的友情感动,把这段故事改编为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剧的剧情为:晋灵公时,武将屠岸贾专权,因私仇杀了赵盾满门,公主驸马自杀,赵氏门客程婴冒死救出赵朔之子即赵氏孤儿,守门大将韩厥放走程婴后自刎以灭口。随后程婴献出了亲身儿子替孤儿送死,老臣公孙杵臼献出生命,保住赵氏唯一的血脉。程婴又让孤儿认屠岸贾为义父,待孤儿长大成人后,程婴以画卷说明事实真相,终于为赵氏一门和死去的义士复了仇,孤儿复赵姓,荫袭赵家原来的爵位;韩厥的后代仍然继为上将;赏赐给程婴田庄,以表扬其义勇行为;给公孙杵臼立碑造墓,以示厚葬。恶人受惩、仁义之士受奖赏和褒扬。通过纪剧《赵氏孤儿》的故事梗概,我们可以看出,纪君祥在《史记.赵世家》所提供的故事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自己的艺术虚构,把整个故事讲述的更加完整、更加具有悬念,在扣人心弦的故事发展中,将扬善惩恶、褒奖义士、“士为知己者死”的观点渗透于其中。

三、中西文化的交融——伏尔泰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改编 《赵氏孤儿》是元明以来的经典悲剧中最叫座的一个,其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不仅表现在七百年沧桑,它始终是杂剧、清中叶至今的京剧和众多地方剧种中上演次数最多的代表剧目,同时,它也是中国戏剧最早走出国门,走向欧洲和世界的一部饮誉全球的优秀作品,这部中国戏剧的典范之作早在18世纪初叶就成为广受域外人民欢迎的世界戏剧名著。〔7〕

1753年至1755年,法国大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伏尔泰将《赵

7

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从剧情结构到艺术形式都做了全新的创作,其中尤以人物变化最为突出,时间改在宋末元初,地点则在北京。

《中国孤儿》剧情为:南宋末年,成吉思汗攻陷北京,宋皇临死前向大臣张惕托孤。成吉思汗为斩草除根四处搜捕大宋遗孤。张惕决定以自己亲身儿子冒名顶替大宋遗孤,其妻伊达梅虽然支持丈夫救孤,但强烈的母爱又使她拼死反对丈夫的决定,最后她竟向成吉思汗道出实情,以求保住儿子一命。早期成吉思汗流落北京时曾迷恋伊达梅并向其求婚遭但拒绝,现在便以其夫、其子和大宋遗孤的性命要挟,再次向伊达梅求婚。伊达梅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征服者的逼婚,并积极投入救孤活动中。与此同时,已被捕入狱的张惕面对征服者的严刑拷打坚决不屈服。伊达梅在救孤失败后也被捕入狱,决定与丈夫一同自刎以报宋皇,成吉思汗又震惊又羞愧,终于下令赦免张惕夫妇,并收大宋遗孤和张惕之子为义子,并恳求张惕留在宫中以中华民族的高度文明教化元朝百官。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不仅在剧情设置上与《赵》剧有很大不同,人物安排上更是完全不同。《赵》剧中的中心人物是代表邪恶的屠岸贾,代表正义的程婴,以及公孙杵臼、韩厥、魏绛等,而《中》剧中的中心人物从屠岸贾变成了成吉思汗,从程婴变成了张惕与伊达梅夫妇,他们无论是身份还是性别都有了改变。但是无论人物设置有多么的不同,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负责宣扬儒家伦理。换句话说,他们是剧作者用以传递儒家观念的媒介。只是这种传递的方式和传递程度以及传递内容因主观需要而有所不同。

首先来看看程婴这个人物,他一出场便说道:“自家程婴是也,原是个草泽医人,向在驸马府门下,蒙他十分优待,与常人不同。”⑧不禁要想,为何赵氏孤儿会被托付给这么一个草泽医生?戏文第一折

臧晋叔.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曲选(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8

说,庄姬公主能想到的唯一能救她孩儿的人只有他程婴,因为“在家属上无他的名字”,兴许能这样逃过屠岸贾的斩尽杀绝。于是唤来了程婴,程婴起初是不愿的,担心即使逃出去了,屠岸贾也会逼公主说出其行踪,这样不仅自家性命丢了,赵氏孤儿也活不成。为了让程婴去得放心,庄姬公主自缢而死。程婴就是这样被“逼”上梁山的,他的悲剧人生由此揭开了序幕。他献出自己的孩子代替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杀死,忍辱负重养大了赵氏孤儿,在屠岸贾门下卧薪尝胆二十年。这是一种至仁至义的体现,更不用说还有公孙杵臼和韩厥这些与赵氏孤儿没有任何关系的人的牺牲是怎样的仁义。

到了《中》剧里,程婴的角色被张惕夫妇取代。张惕是大宋遗臣,伊达梅是他的夫人,除此之外,伊达梅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成吉思汗的旧情人。他们所保护的也不再只是一个大臣的遗子,而是大宋的最后一个王子。为了保住这个遗孤,张惕与程婴一样献出了自己的孩子。这里值得关注的也是与《赵》最大不同的就是张惕的夫人伊达梅不忍心看自己的孩子牺牲,而将真相告诉了成吉思汗。

由此可以看出,改编后的《中国孤儿》在《赵氏孤儿》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只是人物名称和场景设置上有很大差别,就是整个故事情节、发生时间和创作意图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纪剧讲述赵孤从出生到报仇时间跨度近二十年,地点也随着故事发展不断变化。而在伏剧中,孤儿一直是个婴儿,没有成长过程,所发生的事情都是在同一天同样一个地点. 纪剧中紧张暴力的纯正的仇杀故事,到了伏剧中,则在血腥杀戮的气氛中弥漫着浪漫爱情,并且以儒学与文明最终战胜野蛮。

伏尔泰深受孔子的影响巨大,他在《风俗论》中写中国法律、风俗时这样说:“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法律时代。”⑨由此可见他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推崇达到了怎样的

见伏尔泰《风俗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9

程度。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借张惕夫妇宣扬仁义思想,把纪剧中紧张暴力的纯正的仇杀故事,变为以儒学与文明最终战胜野蛮,使全剧在血腥杀戮的气氛中弥漫着浪漫爱情。

四、陈凯歌同名电影《赵氏孤儿》的全新解读

与西方文学与文化的起源与传统相比,中国是一个悲剧文化欠缺的国度,这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中庸思想和伦理本位观念的深刻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有限的悲剧艺术资源中,《赵氏孤儿》是为数不多的不可复制的艺术经典之一。诚如范希衡老先生所说:“迄今为止,它是中国文学在国际上享有的,如果不是唯一的,也是最大的光荣。”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将《赵氏孤儿》、《窦娥冤》并提,指出“剧

中虽有恶人交媾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8〕

《赵氏孤儿》的研究已经不是一时之事了,无论古今,无论中西,人们对它的改编与研究的热情始终不变,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通过主题的变化、人物的安排及命运的改变等重新设置来完成对人性的张扬。

(一) 主题的变化

在之前的《史记·赵世家》、元杂剧《赵氏孤儿》中,都有明显的主题——复仇,复仇是赵氏孤儿从一出生就要肩负起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活着的任务就是复仇,而在影片中,复仇的主题被弱化了,庄姬死前,求程婴把孩子带出去时说“将孩子养大,不要告诉他父母是谁,就让他过普通人的生活”; 公孙杵臼直到死都未说让孩子复仇,只是说“对得起赵家了”。 (二) 人物的安排

在电影《赵氏孤儿》中,最突出的就是增加了程婴的妻子这一角

范希衡.从《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中国比较文学(第四期).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7年

10

色,《史记·赵世家》、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只提到了赵庄姬,而电影却让两位地位悬殊的母亲同时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她们将母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庄姬为了保住赵家的后代,为了自己的孩子跪求韩厥并自杀; 而程婴妻看上去有点自私,埋怨程婴怎么把一个祸给带到了家里,官兵来搜孩子时,她毫不犹豫地将赵家的孩子交出去,为了保住自己的孩子,愿意听从丈夫的安排跟着公孙杵臼走。但等屠岸贾来要孩子,问她为什么抱着赵家的孩子时,她出于母爱和同情心说“这 孩子可怜,没爹没娘”,影片中她只是一个普通母亲,没有多高尚的品格,但当她母亲的天性展现出来时,她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

在影片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就是屠岸贾了,看过《史记·赵世家》或元杂剧《赵氏孤儿》的人,都会对屠岸贾咬牙切齿,认为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为了寻找赵孤,竟然可以狠心到要屠杀全国婴儿,但人性是复杂的,我们无法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就算是奸诈狠毒的人,也会有善良的一面,当他怀疑孩子是当年的赵孤时,内心有过挣扎,看着战场上被敌兵围困的孩子他本不想救,可是当听到赵孤的一声“干爹,救我”时,他愤然前行,将敌兵杀退;看着眼前日夜照顾自己的孩子,他感动了; 当赵孤和程婴来找他复仇时,他也曾说“你们走吧”,当他与赵孤一剑相向时,他也让了赵孤,他的身上也有父爱的显现。15 年的父子情对他和赵孤来说不是一下子能抹杀掉的。

电影版《赵氏孤儿》对原故事或戏曲经典最重要的改编可看作陈凯歌试图通过更接近现代人的伦理观和思维特点去改编。在电影中,程婴是步步“被抛入”的不由自主,身不由己。程婴从一开始的善良、懦弱,到面对抉择时的犹豫和挣扎,最后变成一个命运之中的无奈选择,甚至成为一个命中注定的“失败者”。但这一形象似乎更为可信可感。就此而言,电影版的《赵氏孤儿》更具有一种存在主义的哲理味道。它更关注更具超越性的人本身,而非偏狭的“忠臣”,这样的

11

改变是富有创意的,更人性化,也无疑更能为现时代人所理解。

悲剧文学的结尾未必是残缺式的,皆大欢喜的“团圆”与无边无际的“苍凉”是悲剧文学的两种典型的结尾。但在中国这个极度重视“大团圆”结局的国度里,即使是悲剧,也希望出现圆满的结局,正如朱光潜所言,“人心中普遍有一种变悲剧为喜剧的自然欲望”11,所以赵孤最后还是报了仇,这是世人所希望看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根深蒂固。鲁迅也曾说过:“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9〕赵孤的一生恍如一梦,倘若他没有实现复仇,他的一生将是残缺的,梦碎了而无影踪。

【结束语】 赵氏孤儿的故事表现着中华民族为正义、为理想而斗争的精神,这个精神是不妥协的、不惜任何牺牲的,是有耐性、有智谋的,是充满信心而于惨痛气氛中具有乐观色彩的。对于赵氏孤儿的研究与改编也将会继续下去,每个时代都会用自己的眼光解读出其蕴含的深意。 参考文献:

[1] (美)汤普森( Thompson,S. ). 《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

[2][3]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吴敢.《曲海说山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5]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6][7] 庄汉新 邵明波.《中国十大经典悲剧故事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8月.

[8]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010重印),第251页.

11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69页

12

[9]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45页.

[10] 张丛皞.《谈影作<赵氏孤儿>对原著的超越性》〔J〕.电影文学,2011年07期.

[11] 兰桂平.《论伏尔泰<中国孤儿>对纪君祥<赵氏孤儿>的改编》〔J〕.文学评论.

[12] 张起.《<赵氏孤儿>文本流传及主题流变》〔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3] 袁棠华.《人性的重新解构——陈凯歌版<赵氏孤儿>对元杂剧的改编》〔J〕.电影文学,2011年08期.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vj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