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琬

更新时间:2024-02-19 13:10: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关于蜀相蒋琬谱系问题讨论的研究发言

让族谱说话 用史实发言

关于蜀相蒋琬谱系问题讨论的研究发言

四川内江 蒋伯英

尊世系,是家族史编修的核心。离此,就有悖于家族谱史的传播、传承、追溯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而三国蜀相蒋琬,是蔣氏家族的显赫人物,后裔数十万。在我所读到的谱籍里,所载谱系有五个,也就是说蒋琬有“澄、曜、默、稔、颖”五个谱系,如果把蒋琬五个谱系都编入《中华蒋氏总谱》,既有损我族先祖尊严,又让人谈笑吾辈无知。对此,现从我近两年所获论及蒋琬谱系相关史料,综合《蒋氏家谱讨论共识群》争论视点,,以“让族谱说话,

用史实发言”为题,作一专题研究发言:

一、创修谱系的时代与分类

1、以继秦谱编写的蒋氏通谱(指从伯龄编制至民国初年的宗谱)有:江苏东安蒋巷蒋氏族谱、锡山蒋氏宗谱(一梅堂)、南京敦叙堂蒋氏宗谱、莘塘潭湾蒋氏家谱(孝义堂)、北店支蒋氏续修宗谱(一梅堂)和广西全州新编‘蒋氏源流谱’等六部宗谱,均记载蒋琬为澄公谱系,无一错漏。

2、以安仁公于明洪武二年已酉(1369年)由江西吉安泰和县率三子迁卲东为鼻祖。首创于淸乾隆丁亥(1767年)年的《邵谱》及子谱有:邵东三修谱、荣九谱、宁乡道林蒋氏十修族谱、蒋真公族史等多部族谱,记载蒋琬为曜公谱系,而世系各不相同。

3、福建龙溪县重修龙井蒋氏族谱《族谱引》载:“吾祖万二、万四公承琬祖尚书之高风(编者蔣清排按:此处乃松四公误推。琬乃湘桂川蒋氏之先祖.....)又福建厦门市翔安区马巷曾林竹仔脚新编蒋氏族谱载:48世稔公谱系中琬为55世(189-246),湖南零陵湘乡人。(此谱列世系为:49世荦,50-52世失传,53世歆,54世钦、55世琬)。另《灰湯宗谱》载颕公后裔世系中,52世有琬、济公..,53世显、传、秩公的记载。近年出版的某《联谱》中,有两支为默公谱系,但从《云阳侯碑记》所记十七世后裔名列中,无相关记载可考。

二、对澄公和曜公两谱系史料解读

两年多来,我自主依照“继承修治,填补空白,不为族史撒谎留隐患”修谱原则,对蒋琬谱系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曾写下《蒋琬系何裔何世的谱史研究》一文发表在《蒋氏文化网》和我个人在《百度文库》网页里,现将我摘录各谱载史料,对蒋琬谱系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作以下解读:

首先对继秦谱编写的蒋氏通谱和广西全州琬公发脉地所载史料,对蒋琬系澄公谱系问题从四个方面解读:

A、谱系:东安蔣巷蒋氏族谱行实志(141页)载:蒋琬字公琰,湘乡人,OU亭乡侯十世孙也。梅潭世谱序载:“然考大宗谱系载,安阳候系出 亭候,候初与云阳候同居阳羡”。

B、世系;《湘粤桂川六甲蒋氏通谱》引用旧谱载:“夫贯者,琬之季子也。又琬出自昕,昕者字彦光。”南京敦叙堂蒋氏宗谱中蒋氏本枝源流叙略载:澄生五子,休生三子尚仁→,尚仁生兖.→兖生堪兴→ 堪兴生裕民→ 裕民生瀣→瀣生佩→佩生錞→錞生昕、煦 →昕生琬、瑜。

C、迁徙:东安蔣巷蒋氏族谱、锡山蒋氏族谱载:琬,昕公长子,因父三刺湘州建安,乐府于湘州之零陵,遂守业居零陵;弟瑜守义兴OU亭。南京敦叙堂蒋氏宗谱大宗分图实录载:湘州零陵始祖讳琬,字公琰,西晋泰始时,父彦光公三剌湘州,武帝名其谥曰:英武。为建安乐府湘洲之零陵,公琰守于此,封湘乡侯;公莹(注:即瑜公)守义兴。石龙潭碑志载:“汉有讳琬者,事蜀,因置产于零陵之湘源。魏明帝太和元年丁未(227年?),因徙居于北乡二十五里石龙潭而居焉。时八大房子孙繁衍”,“今湘源之蒋,皆相传以为出自蜀相安阳候琬之系。今湘源蒋氏俗所谓十大房者,世指为安阳候之的(注:嫡)派.”

D、世系繁衍;五谱世系图均为澄(48世)→孟、通、休、政、元(49世)→尚仁(50世)→兖(51世) 堪兴(52世) 裕民(53世) 瀣(54世)佩(55世)錞(56世) 昕(錞公之子,57世)→琬、瑜(昕公之子,58世)。锡山宗谱(一梅堂 )载:蒋氏近祖总要中“余之祖系出于澄后无疑也!.方三国时,琬相蜀、济相魏而钦为护军”。又远祖世系表(卷七 )载:錞(佩次子)→昕(錞长子)→琬(昕长子)→斌(琬长子) 。本支远祖嫡派表(卷九)载:瑜(昕次子)→钦(瑜长子) 。卷三载:琬(本支58世远祖),钦(五十九世远祖)。 再从蒋琬为曜公谱系中的史料存疑问题从五个方面解读:

一疑首创谱误载源流。蒋琬源于曜公谱系创于邵东蒋氏族谱(下称《邵谱》)。据《邵东蒋氏三续族谱》记载:“安仁公于明洪武二年已酉(1369年)由江西吉安泰和县率三子迁卲东为鼻祖”。淸乾隆丁亥(1767年)首创《邵谱》。创续谱序载..吾族自安仁公迁邵,为别子之祖,而荣华、胜三为继别之宗,迄今十八传,谱经屡订,皆徒证稿未发梓镌,..” “道光戊戌(1838年),恕约诸今初续,犹恨未晰先代源流”。三续谱体例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大宗小宗,名分凛然,自宗法废而乱宗夺嫡之风”。又创修凡例载:“我族自安仁公而上,另作远宗存疑纪略;安仁而后则务详注前五世”。民国十二年(1923年)宁乡道林蒋氏十修族谱载:“原九修谱灭失,文献无徵.据康熙道林与南随瓦子坪合修之乾隆”。从三部谱序载:“为别子之祖,继别为宗”、“犹恨未晰先代源流”,且祖系与曜公谱係沒有传承关系记载。对此,可否解读为《邵谱》为别子之祖,非继承谱系,在“末晰先代源流”的背景下创修的。

二疑曜公不是湖南始祖。据考证:,曜公,字正礼,横公四子,上党太守,因父罹羌路之谮,避居湖州(今浙江省)安吉县(注:《蒋氏通谱》、《蒋氏西南联谱》误载为江西‘吉安’)临湖里,封镇湖侯,殁葬震泽湖马稷迹山。而《邵谱》三续谱《源流考》84页载:“ ---耀,字正礼,辟司徒郡掾,上党太守。生二子(注:93页载生一子,有谱载曜

生十二子),徙居零陵营道,为零陵支。零陵者即今湘乡也。”荣九谱载:“耀公迁零陵传至琬公。”曜公何时徙居零陵荣道,为零陵支,需要新的史料佐证。

三疑仲南公非曜公谱系。荣九谱载;.“昭宗时,梁晋夾河马殷乱荆,湘绍录公徒豫章之泰和至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仲南公寻琬公故址由吴转楚,仍居零陵曲静,派衍文辕文通文炳三大支”。那就请大家依据蒋氏通谱倒查仲南公的谱系吧!澄公谱系载世系为:80世仲南→79世时兴→78世绍禄→77世北辰→76世楠→75世尉→74世仲→73世义→72世瑛→71世源→70世揖→69世云→68世璜→67世谟→66世弦→65世智→64世凝→63世良义→62世雷复→61世维陶→60世禧→59世斌→58世琬→48世澄。对此谁有质疑,请用史料说话,再作讨论。

四疑《邵谱》误载蒋琬世序。澄公谱系欧亭世表载:“第五十八世琬,字公琰 , 昕公长子”。 《邵谱》世系记载为:蒋曜→蒋和→蒋志→蒋昕→蒋佐→蒋琬。荣九谱载;“世系: 耀公、 佐公、 琬公、 斌公”,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宁乡道林蒋氏十修族谱大宗图记载:伯龄→琬→仲南→文辕、文通、文炳→廷辉。据此,我对《邵谱》载蒋琬世序列出如下算式考证,看是否合乎情理?

蒋曜(辉)。四十四世,生于汉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己未。传四十九世蒋琬(生于193年),共五代。算式为:(起点为零计算)

蒋曜至琬平均传代年=(2+193)÷5=39年/代

据湖南出版的《蒋真公族史》记载:五十六世 昕,砖公之子,字彦光,即佐公。这就是说佐、昕公是一个人,由此曜至琬传代共四代,算式为:

平均传代年=(2+193)÷4=48.75年/代

蒋曜至蒋昕(生年176年)算式为:

平均传代年=(2+176)÷3=59.33年/代

蒋昕至蒋琬传两代,算式为:

平均传代年=(193-176)÷2=8.5年/代(佐、昕系一人,传一代,昕与琬父子

代差为17年)

五疑琬为曜谱系源于明·文定公写的谱序和今互联网载《湖南蒋姓的播迁与演变》一文。《邵谱》首创于淸乾隆丁亥(1767年)年。在这一时期,明朝大臣蒋冕(1462年—1532年),字敬之,在为《全州竹塘宗谱序》中写下:“ 我远祖耀公,行四,字正礼,封镇湖候。子孙散居零陵营道,为零陵枝。数传后蜀汉宰辅大司马安阳候琬,为零陵湘乡人”(今广西全州蒋氏源流谱编者谨按:文定公此序以安阳候碗公为镇湖候耀公之后,与大宗谱系及本邑各谱所载不合。)和今《湖南蒋姓的播迁与演变》载:“蒋曜(辉)的五代孙蒋佐生蒋琬”的背景下创修和续修的。在当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琬公谱系问题研究,应在“继承修治,填补空白,不为家族史撒谎留隐患”方针指导下,依照“谱牒归宗,寻根溯源、求是锤炼”撰写程序,以求是态度,开展讨论是必要的,但不能离开“继承为主,创新为辅”原则,要在编写好本支家谱(谱牒归宗)基礎上,再进行寻根溯,开展求是锤炼修治,才能把历史推动修谱历史重任落到实处。当前对类似琬公谱史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切忌把精力用在对“无知”的谱史,凭自已”无畏”的勇气,对存疑谱史臆断,进行“既无知,更无畏”地猛击、评论,把正常的谱史研究引向继续为历史撒谎留下隐患歧途。这样既伤同根族人话情谊,又碍盛世续新篇(修谱大业)任务的完成。

到此,我的发言讲完了,但还沒有最终归结到琬公谱系究竟出自那一祖,还有待从

《邵谱》及子谱的谱序、世系表史料创修历史条件研究中求解,从研究喻公、绍山公两对同胞兄弟谱系中求证,在没有史料可徵前,切不可将琬公谱系从澄公后裔移到曜公名下,再为我蒋氏族史撒谎留下新隐患。我的发言当否,渴求宗亲提供新的史料,

再作研究定论.

篇二:儒家的“恕”

“恕“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更儒家的“恕“和我心中的”宽恕“ 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简单地说,“恕”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以心揆心”、“忖己度物”,将心比心,从而谅解别人不周或不妥之处,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心为恕,“如”,就是顺从的意思。顺从本有的仁爱之心去对待事物,处理事情就是“恕”。《说文》中这样描述:“恕,仁也”。段玉裁解释说:“为仁不外於恕,析言之则有别,浑言之则不别也”。朱熹注释说:“推己之谓恕”。 “恕”就是宽容、谅解和厚宥,不把自己的意志、爱好和憎恶强加于人。

“恕”是儒家运用仁爱思想来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范畴。儒家关于“恕”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的主要内容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意思就是说。仁爱就是自己站的住脚。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事事行的通,同时也使别人行得通。能按这个原则从身边做起,就是实行仁爱了。从这种仁爱之心出发去做“立人”“达人”的事情,就是躬行“恕”道。我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很推崇这种道德伦理思想。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可看作是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进一步阐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南朝陈代人徐陵是一位有名的文学家,他看到亲戚族人生活十分窘迫,就主动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跟他们共同使用。一次。有人送徐陵许多大米,米通过漕运运到河岸。只等徐陵家人去取,可徐陵却让那些生活困难的亲戚先拿,等他们拿完了,才让家人去取,而此时米早己拿完。家人责怪徐陵,徐陵却说,我无米,可卖车卖牛,然那些人又有什么可卖?每个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但仅如此还不够,还应考虑哪些生活状况不如自己的人们,并尽心关心帮助他们。这样做即是躬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的另一个内容即是“己所不欲,吾旋于人”,意思就是自己不希望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自己不想干的不想要的,不希望看到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人身上,这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是把对方和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比如,冤枉使人痛苦,谁都不希望被冤枉。那么,当你批评别人时。就要多做调查研究,尊重事实,不做草率的不负责任的批评和指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待人原则。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受过封建思想的毒害,所以表示自己要用身体肩住黑暗的因袭的闸门,把年轻人放到光明的世界里去。这即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要求的最后阐述,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为别人为大众谋福。

三、宽厚待人

“恕”还有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宽厚待人,即充分理解他人体谅他人。遇事多念他人的善于功。多想他人的恩于德,与人为善。历史上许多成大事者都是具有宽厚待人的美德。三国时诸葛亮死后,由蒋琬主持朝政。督农杨敏背后指责蒋琬做事糊涂,不如军师。有人将此话告诉蒋琬,并要治他的罪,可蒋琬却说,我确实不如前任,他无错。后杨敏因别的事被捕入狱,人们估计这次他活不成了,而蒋琬不公报私仇,秉公处理使杨敏免除死罪。蒋琬气量宽宏,受到人们的称赞。

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自己毫不计较,这表现了一个人雍容大度的君子之风。不计前嫌,不报私怨,通大局,尚信义,以德报怨,以德化人,亦是“恕”的最佳诠释,只有宽厚待人,才能兼容万物。

“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个人认为”恕“的第三个内容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宽恕是尤为重要的。我们既要宽恕别人,又要宽恕自己,这样才能够使自己过得幸福快乐。

宽恕就像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宽恕就像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头的阴云;宽恕就像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宽恕就像是一阵柔和的清风,能熄灭堆积在人们心中的怒火。

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将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这就是宽恕。

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家里,开枪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他却仍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也是宽恕。

宽恕别人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却也不容易。关键的是,心灵该如何的选择。当一个人选择了仇恨,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一个人选择了宽恕的话,那么他能将阳光洒向大地。古语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面对一个人在无意中犯下的错误,我们为何不能宽恕呢?

当我们的心灵为自己选择了宽恕的时候,我们便获得了应有的自由。因为我们已经放下了仇恨的包袱,无论是面对朋友还是仇人,我们都能够赠以甜美的微笑。佛道中常讲究缘分,在众生当中,两个人能够相遇、相识,那便是缘分。当你们如果因为仇恨而相识,不可否认的是,在你们的心里已经牢记住了对方的名字,如果你因为整天想着如何去报复对方而心事重重,内心极端压抑,那么倒不如放下仇恨,宽恕对方。或许,因此你可以多一个可以谈心的好朋友。每一个人都需要朋友,多一份宽恕,便能令我们多一位朋友。

美国前总统林肯幼年曾在一家杂货店打工。一次因为顾客的钱被前一位顾客拿走,顾客与林肯发生争执。杂货店的老板为此开除了林肯,老板说:我必须开除你,因为你令顾客对我们店的服务不满意,那么我们将失去许多生意,我们应该学会宽恕顾客的错误,顾客就是我们的上帝。在许多年后,林肯当上了总统。做了总统后的林肯说,我应该感谢杂货店的老板,是他让我明白了宽恕是多么的重要。

学会宽恕别人,就是学会善待自己。仇恨只能永远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宽恕,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宽恕别人,可以让生活更轻松愉快。宽恕别人,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朋友。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还心灵一份纯静。

与宽恕别人同样重要的一件事是——宽恕自己。尽管我们可能健康不佳、缺少金钱,或是婚姻关系不快乐,但都只是暂时性的,只要我们喜爱自己,种种不如意事,都会很快就过去

我发觉:人一旦接受自己,那么生命中的一切,自然都会流畅。只要我们真能喜爱自己,我们的健康会好转,金钱会更多,与人的关系会改善,刨造能力也会增强。当好的一切自然来到时,我们根本不需要去特别奋斗。喜爱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就够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了。

宽恕自己,会制造出一种安全感、自信心,故此能使我们福至心灵,万事得心应手。所以,“当下”我们就应该毫不迟疑地改变,去试着宽容自己。一旦真做到了,一定会有很好的成绩,而那些成绩,完全不是勉强得来的,而是自自然然发生的。

我们不应该鄙薄自己、看低自己,因为那样等于是在自身上加锁,把自己锁在一个不见天日的牢笼里,不能出来。要打开这把锁救自己,惟有宽恕自己,不要对自己妄加批评。

多年以来,我们可能一直都在苛责自己、批评自己。这样做对我们一点用处都没有,徒然使自己傍徨无措,那又何必?当我们宽恕自己时,我们的所有潜力,自然都被发挥出来,会高明得连我们自己都惊奇。如果不信,不妨想想:是有人在一旁责骂你时,你做事做得最好?还是有人在一旁鼓励你时,你做事做得最好呢? 我常常觉得,在我们的无限生命中,一切都可以很完美,只要我们照着正确的指导去做,佛的高超力量每天都在一旁帮助我们。

我们要放下不必要的执著,以佛的知见启发我们内在的智慧,这样,所有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都会得到明确的答案,疑难自然迎刃而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懂得宽恕的人,往往赢得了他人的真诚,换得上天的眷顾,而不懂得宽恕的人,往往不得人心,众叛亲离,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因为你宽恕了别人的过错,上天也必宽恕你的过错,你不宽恕别人的过错,上天也必不宽恕你的过错。不仅如此,懂得宽恕的人,不计较别人的恶,心胸开阔,常常能获得喜乐,而不懂得宽恕的人,常常拘泥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心存苦毒,斤斤计较,终日生活在争吵和阴霾之中。宽恕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使你与周围的人生活得更加融洽,更加和谐,宽恕是块磁铁,无形之中却能吸引他人那颗真诚的心,让我们懂得宽恕,并将其付诸于行动,这何乐而不为呢?

假如人人能够懂得宽恕,那我们的世界岂不充满了温馨,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篇三:诸葛亮死后三个接班人的恶性争斗——读《三国》

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死后继承他北伐大业的领军人物是姜维。但对照阅读《三国志》可以发现,诸葛亮其实并不曾明确姜伯约为唯一接班人,蜀汉也并非由姜维一个人领着“走进新时代”。起码还有另外四个人自认为有当诸葛亮接班人的资格,他们是魏延、杨仪、蒋琬、费祎。为了争位,魏延与杨仪进行了恶性竞争,杨仪对蒋琬后来居上也耿耿于怀,而费祎在魏杨之争、杨蒋之争中都扮演了阳奉阴违打小报告的角色。其中的是非曲直、经验教训,很值得探讨回味。

大家最熟悉,也是小说充分“演义”的,是魏延杨仪之争。

魏延觉得自己有韩信之才,劳苦功高,以为诸葛亮继承人非自己莫属,全不把杨仪等文官放在眼里。他素与杨仪不合,两人争吵起来时老魏还拿刀冲杨仪比划,杨仪被气得或吓得鼻涕眼泪一大把。

杨仪其实更觉得自己是丞相的最佳人选,觉得魏延乃一介武夫,不足成大事,蒋琬和费祎又都比自己资历浅,才能也在自己之下。

其实,老魏和老杨都错估了形势,高估了自己。诸葛亮常常公开说:“蒋琬是个忠厚高雅的人,不搞二人转之类的三俗,应该是和我一同成就皇上大业的人选。”(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他又私下给后主写密信说:“我若遇到不幸,蒋琬最适合继承我的事业。”诸葛亮活着时不明确自己的接班人是谁,是因他知道魏延杨仪都惦着这个位置,而魏延的骁勇和杨仪的才干他都离不开。他很遗憾两人的特长不能集于一人之身,二人又不和睦。他知道如果明确偏向其中任何一个,都将导致蜀汉权力核心的内乱。但诸葛亮对魏杨矛盾难题的搁置,也为身后留下遗患。

魏延的军事才能已得到历史检验,毋庸置疑。但老魏是将才而非帅才,因为他只懂军事不懂政治,只懂战术而不懂战略。特别是,他不会处理与文官的关系——当他拿刀向杨仪比划时,他不想想,蒋琬、费祎、董允是什么感受?

杨仪的致命缺陷是心胸狭窄,涵养不够。《三国志》说他“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就是说,当他屈居蒋琬之下时,那种不平不满完全写在脸上,发牢骚时声响特大,给人感觉是从五脏六腑发出的。这与他们先主刘备的“喜怒不形于色”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人怎么适合干政治呢?最要命的,是他“言语不节”,就是管不住自己嘴,发牢骚不看对象,见谁都嚷嚷,吓得别人都不敢接近他。

诸葛亮看中蒋琬,是因老蒋没有老魏老杨这些缺点。诸葛亮刚当上丞相,准备提拔蒋琬官职、推荐他为“茂才”时,当时的小蒋就表现出谦逊之美德,坚决想让给其他人。当然,诸葛亮不准,他该提的还是提了。以后老蒋不断升迁,直至大将军之职。诸葛亮刚病逝时,全国全军都很恐惧,而蒋琬既未露愁容,也不显喜色,就和平常一样,达到当年刘备的境界。众人觉得有这样的人做主心里踏实。老蒋这样,其实也是不得不如此:此时他若露出愁容,就会动摇民心军心;他若显出喜色,则会让人以为他想的是个人升迁做了大官。蒋琬后来果然完全继承了诸葛亮的位置,皇上让他建立了丞相府,第二年又兼任大司马。

蒋琬能胜任要职,还因他心胸豁达,能正确看待自己、估价别人。例如,有个叫杨戏的官员,比较有个性,上司蒋琬跟他说话,他居然敢默不作声。有人趁机挑拨,对老蒋说:“领导和他说话他不回答,这也太不傲慢、太不尊重领导了吧?”老蒋却说:“人与人心性不同,就像每个人与别人模样都不一样。当面应

承背后议论,这是古人就忌讳的。杨戏如果赞同我,不是他的本心;如果反对我,则显出我的不对。因此他才沉默。这沉默反而显出杨戏的长处。”另一位官员杨敏曾背后议论蒋琬做事糊里糊涂,不如他的前任。有人向蒋琬打小报告,希望蒋琬将杨敏治罪。蒋琬却说:“我确实不如我的前任啊!没什么好追究的。”拱火挑事儿的人还不死心,还是希望蒋琬追究杨敏到底为什么说领导糊里糊涂。蒋琬替杨敏回答:“如果不如前任,就做事做得不当;做得不当,不就是糊里糊涂吗?有什么可问的?”后来杨敏还是犯事儿坐了监狱,大家以为他必死无疑,蒋琬却免了他的重罪。

蒋琬在军事上虽也想有所作为,却没有太突出的谋略。他反思诸葛亮连年征战屡屡无功而返,认为是因陆路进攻山道艰险,运输困难所致,提出从水路进攻曹魏的构想,只是由于他自己旧病复发,没能按时发兵。大家认为取道水路如果不能成功的话,回来也难,并非上策。蒋琬又继承孔明原有战略,想联结东吴,成掎角之势以抗曹魏,提议姜维作凉州刺史联合胡羌。不过未等到这些战略构想实施,蒋琬就不治身亡。他算是得了善终。

费祎也算能臣,早年也屡屡显示过人之处,诸葛亮死后也被委以重任,也做官做到大将军录尚书事。不过他的丞相府刚建立不到一年,他就死于非命: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被一个魏国降将郭循砍死。费祎这人人品比较复杂,因为魏延杨仪之死都与他有关。魏延与杨仪不和,本来想拉费祎一起共事,费祎当面答应,随后却马上溜掉去告密,令老魏追悔莫及。杨仪因爱口无遮拦发牢骚,没人敢接近,只有费祎前去抚慰。杨仪觉得可遇到知己了,就对费祎表示后悔当初没有降魏,费祎又马上向皇上打小报告,使得杨仪被削职为民。费祎的行为,从官场操守说可以解释为国事为重,但从人际交往看,又难逃卖友求荣之嫌。

诸葛亮的四个潜在接班人,如果再加上姜维共是五人,只有蒋琬一人得以善终。魏延、姜维的结局众所周知,杨仪是自己作死:被贬之后,这老杨还“上述诽谤,辞指激切”,最后只能是被逼自杀。魏延杨仪之死都属于 “性格悲剧”。费祎最后死于他不曾对之设防的降将之手,则属现世报——魏延杨仪都间接死于对费祎的信任。他的死可谓“命运悲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va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