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的汉字传入及演变过程

更新时间:2023-10-24 22: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发展与演变

汉字初传

关于汉字传入朝鲜的时间,中韩学者观点不一,从中国的早期文献上看,可以推定大致可以上溯至殷商时代。为什么用中国的早期文献来判定汉字传入朝鲜的时间呢?

其原因是,朝鲜半岛最早记录本国及周边国家历史及外交关系的史籍乃是高丽中后期的《三国史记》(1146年)和《三国遗事》(13世纪后叶)。虽然在朝鲜历史上,从三国、统一新罗到高丽前期都出现过数量繁多的史书,但是其实际的名目非常繁杂,演变的过程也很漫长。由于这些早期史书已经湮没无存,我们只能从《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采编了早期史书的著作和其他文献中寻找线索,所以迄今早期史书的面目依然模糊不清。而古代中国自商周时代起,史籍、经籍中就有关于朝鲜半岛的记载,关于汉字传入朝鲜,中国的古文献《尚书大传》、《史记》、《汉书》、《三国志》及朝鲜之后的《三国史记》,皆有相关记录。

武王胜殷,继公子禄文,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为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之朝鲜封之。1

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2

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耕作。3

昔箕子既适朝鲜,作八条之教以教之。无门户之闭而民不为盗。4 殷周之际,箕子率众进入朝鲜,将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文化带入朝鲜,促进了朝鲜文化的跨越式发展。而自箕子之后,朝鲜与周王朝一直也保持着密切

1

《尚书大传》 《史记》 《汉书.地理志》 《三国志》

2

34

的联系,春秋战国时代,燕国距离朝鲜最为接近,燕国发行明刀钱中刻有大量的铭文,这也促进了汉字在朝鲜的传播。

图2.1 燕国明刀钱的复原图

图2.2 燕明刀钱在中国流通传播的交通路线

出土地点 出土数量 左 23 27 312 2 3 367 右 26 17 307 7 3 360 行 7 4 236 2 2 251 文铭数量 I 化 45 11 312 2 1 370 1 不明 68 56 1535 9 9 1 1672 共计 169 115 2702 12 19 4 3021 渭原郡龙渊洞 约400 江界郡仲岩洞 约250 江界郡吉多洞 约4000 昌城郡梨川洞 20 宁边郡都官洞 约20 宁远郡温阳里 4 共计 约4694 表2.1 朝鲜出土的燕明刀钱及铭文统计表

从上表可知,朝鲜出土的燕明刀钱,就达到了4000余枚,在这些钱币中,铸有“左”字的有367个,“右”字的360个,“行”字的251个。秦汉时代,为了避难的许多中国人,纷纷来到朝鲜,有的甚至在朝鲜封侯成王,(例如汉高祖时代燕人卫满率众入朝鲜,建立卫满朝廷),这些秦汉的大陆移民,将汉字和汉字写成的书籍大量传入朝鲜。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武帝东征卫满,在朝鲜设立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直接将朝鲜纳入管辖范围之内,这进一步促使了中国的官员、民众往来于朝鲜半岛和中国之间,促进了汉字和汉文书籍的传播。随着汉字及汉籍的传入,一些贵族开始将本国的语言、思想与汉字相结合,运用汉字来表达思想。公元前108-200年,朝鲜贵族霍里子高为妻子丽玉所做的诗文,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诗文如是写道: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当奈公何?

这也充分证明了,汉字经历了殷商、秦汉这段漫长时代的传播,最终为朝鲜半岛的人们所认识和接收,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将本国的思想、语言同汉字紧密地结合,来用文字表达和记录他们的思想和历史。汉字被运用于朝鲜,也促进了朝鲜文化的跨越式进步。

背景小知识:

2007年10月“国际汉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之后,韩国《朝鲜日报》刊载消息称,为预防东亚国家因使用不同形状的汉字产生沟通混乱,由韩国领头,中、日、韩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制作5000-6000个以繁体字为基础的常用标准汉字。这一消息随即被与会的中方代表否认,提出“简体字”是中国的法定文字,不会轻易改变。中韩汉字“繁简之争”方兴未艾,又有网民热炒韩国学者提出的汉字“申遗”说。

汉字“申遗”其实在韩国已经热了一年多,去年10月10日的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说,经过他十年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他将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地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篇发表在一个汉语研究的英文网站(www.chinalanguage.com)上的文章能代表不少持这个意见的韩国人的想法。这篇文章称“东夷人是韩国人,是大汶口文化的创造者。被称为‘汉字’的文字有可能是高丽人发明的”。

新罗、百济时代汉字的应用

公元前1世纪,朝鲜半岛出现了新罗、百济朝廷,而他们都没有创制本民族的文字,两国都沿袭了前代使用汉字的传统,以表达思想、传播信息。

百济的汉字使用情况,不仅在《三国史记》中有所记录,而且在中国的史籍中也有相关的记载:

百济开国以来,未有文字记事。至是,得博士高兴(东晋人高兴),始有书记。5

臣立国东极,豺狼隔路,虽世承灵化莫由奉藩,瞻望云阙,驰情罔极。凉风微应,伏惟皇帝陛下,协和天休不胜系仰之情…6(百济向北魏孝文帝求援时所书,从中可以看到其娴熟的汉文运用水平以及君臣观)

新罗建国之初,也没有自创文字,公元251年,新罗已经设立了专门掌管汉字传播和运用的官职。而它与百济之间的战和往来,也借用汉字书写,并开始使用汉字来编修史书。

汉祗部人夫道者家贫无谄,工书算著名于时。王征之为阿湌,委以物藏库事务。7

民者无常心,故思而来…大王不患民之不安,而责寡人,何其甚乎?8

5

《三国史记》卷24,百济本纪第2,近消古王三十年条。 《三国史记》卷25,百济本纪第2,盖卤王十八年条。 《三国史记》卷2,新罗本纪第2,沾解王五年条。 《三国史记》卷3,新罗本纪第3,奈勿王十八年条。

6

78

新罗也同百济一样,能够相当熟练的掌握汉字,并运用汉字和汉籍所体现的思想,来记载本国历史并与领邦进行外交往来。

虽然新罗、百济都接受并使用了汉字,但汉字毕竟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字,无法全部覆盖到朝鲜半岛自身的语言体系之中。随着朝鲜半岛自身语言体系的发展完善,到了公元7世纪,新罗人在长期总结人们使用汉字来表述本国语言时的特点,创制了吏读。

吏读是一种汉语、朝鲜语混合的文字,它在形式上都是汉字,其句子中实词多用汉语,而虚词则用朝鲜语(以汉字记朝鲜语音)。例如:“为古”表示朝鲜语的发音,意为“做”;“为也”表示朝鲜语的发音,也是“做”的意思,“置古”表示朝鲜语的发音,意为“放置”。下面是《大明律直解》中使用吏读和汉文原文的对照文,从中可以看到,如果将那些汉字表示朝鲜语的词语去掉,则与汉文所表述的意思是一样的。

凡官吏亦擅自离职役为在亿良笞四十为乎矣难苦为去向入回避为要因而在逃为在亿良仗一百停职不用为旀所避事为在乙良各从罪齐。9

凡官吏,无故擅自离职者,笞四十。若避难,因而在逃者,仗一百,罢职不叙。所避事重者,各从重论。10

随着吏读汉字的普及,朝鲜还创造了很多有别于汉字的特有文字,称之为吏读字。例如:艍(小舟)、螦(穴舟虫)、乧、?等等。而这些吏读字,也为之后李朝创建自己的谚文(今天韩文的前身),打下了基础。总之,吏读的创立是朝鲜人民运用汉字过程中,根据自身语言和思想特点而进行的主动改造,这也体现了东亚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共性逐渐消融,个性开始彰显的特征。

高丽王朝时代的汉字使用状况

公元930年,高丽创办国学,讲授中国儒家经典,公元958年高丽实行科举制,之后,高丽与宋、辽、金都有着密切的往来。随着高丽将儒学作为治国的重要之策,并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手段,汉字的使用进一步得以普及。高丽还专门在朝廷中,设立了讲授、传习汉语、汉字的机构,例如公元1391年设立的“汉文都监”,为高丽培养大量的汉语人才,推动汉语在高丽的应用起到了

9

(朝)洪文起:《吏读研究》,第353页。 (朝)金钟埙:《韩国固有汉字研究》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v9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