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四字经”

更新时间:2024-04-19 11: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堂提问“四字经”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元子街镇初级中学 朱思臻 邮政编码726400 联系电话:15829175086

【摘要】课堂提问成为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的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语文课堂的提问要“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准”,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要“精”,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要“活”,以培养学生拓展能力。

【关键词】语文 提问 激发兴趣 启发思维 把握主旨 拓宽视野

语文课堂,教师越来越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提问成为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的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语文课堂只有真正做到让师生、生生互动起来,就能走出“满堂灌”的窠臼。但问而不答、启而不发是语文又是老师最大的苦恼,因此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提出的问题或谈论的话题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共鸣,就不愁学生没有反应了。这就需要老师在提问时,要在“巧”“准”“精”“活”字上多做文章。

一、“巧”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的问题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学生会对此感到陌生,这样的问题设计,是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如在教学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的过程中,我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因为学生对科学领域的话题比较陌生,觉得科学领域太深奥,也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所以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感到比较漠然,进一步思维的兴趣必然荡然无存。

1

反之,假如我们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效果就迥然不同了:“课文围绕恐龙向我们讲述了哪些知识?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事实胜于雄辩,在教学中,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都急于想知道关于恐龙的一些知识。他们往往表现为:一听到这样的问题,睁大了眼睛,脸上露出了笑容,然后眉头紧锁,不停地转动着明亮的眼睛。一个个跃跃欲试,一头扎进课文里。

所以,设计问题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尽可能地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巧妙地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准”提问,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

不少的语文课,教师一问到底,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而实质上收效甚微,这要就需要就是教师问的适时、问的巧妙、问的有趣、问的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当然一节好的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是提的过多过繁又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科学、系统、关键、准确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讲述《孔乙己》课文时,针对课文几次出现的“笑”设疑提问,发掘课文深意:孔乙己一出场,什么字就伴随着他?哪些地方表现他可笑?人们笑孔乙己,反映什么问题?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读完课文,你真的觉得可笑吗?这些问题,处处问在点子上,把学生带入积极学习的情景之中,给学生提出了思维的方向,能使学生对新知识更加深刻,并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使整个教学和谐自然,浑然一体。

三、“精”提问,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还要注意不能把问题设计的过细,设计过细,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一路走一路看一边聊,呈现老师问

2

学生答的简单而又繁杂的对话,学生就会不断的疲于应付老师所提的显而易见的问题,一节课下来,花费了时间,学生得到的只是关于课文的一个个局部的零碎的知识信息,却得不到一个完整的认识,更谈不上深入课文思想内容,课题教学效率也大打折扣。

如我在教学《散步》一文时,以前总是走老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感悟我、妻子、儿子、母亲的形象,学生基本上都是由我牵着鼻子走,我问生答,最后我总结定论,学生积极性不高不算,关键是很难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今年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提出问题:如果你有一束鲜花,你愿意送给文中的谁?理由是什么?从文中找出证据。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纷纷为自己所选对象找理由,这样孝顺的我、贤惠的妻子、聪明天真的儿子、慈爱的母亲的形象就不难凸显,“尊老爱幼”的主旨也水到渠成。

四、“活”提问,培养学生拓展能力。

语文教学,贵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决不能让学生拘囿于课本知识,更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迁移,应让学生丰富知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养成向新知识、新观念、新领域主动探索的习惯,激发学生对求知的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自由遨游的本领。灵活提问,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主动的积累知识,达到拓宽知识面的目的。

如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导课时就问:我们古人写“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让我们回忆一下,从你所知道的诗词当中搜寻,总结一下,古人通常是通过哪些物象来写愁的?用诗词来证明。学生就能纷纷举出:用月亮来表现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

3

愁眠。”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用水来表现愁,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胭脂泪,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酒来表现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用梧桐来表现愁,李后主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头发来表现愁,李白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等等。接着提问:这样看来,只要诗人词人的心境是郁愁的,天地万物都会被感染上愁绪,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这个道理。诗人们愁肠百结,所以百般写愁。我们再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具体抒发愁绪的。诗人们抒发自己的愁绪。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一是直抒胸臆。老师说诗词句,大家说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巴山夜雨涨秋池。”、“杨花落尽子规啼”、“东风无力百花残”。学生回答: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学生回答:直抒胸臆。老师总结:通过具体物象来写愁,或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让澎湃的情潮溢出心堤。我们今天再学一首婉约词《武陵春》,看看李清照又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愁苦的。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多的积累有关愁的诗词名句,又能让学生对新的知识有急切的探究心理。

当然,以上几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时候,要纵观全局,通盘考虑:既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考虑能否发展学生的思维,还要考虑怎样 提高课堂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uf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