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基本知识

更新时间:2023-10-09 17: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血吸虫病基本知识

疾病监测与流行病学室 操治国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而引起的一种地方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血吸虫病是一个全球分布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南美洲等74个国家和地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六种主要热带病之一。目前全球估计有1.93亿人感染血吸虫病,6.52亿人受感染威胁。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尽管血吸虫病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其慢性危害造成的疾病负担仍然很高,就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的重要性而言,血吸虫病是主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也是仅次于疟疾的第二个最重要的热带疾病。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5种: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埃及血吸虫(S. haematobium)、曼氏血吸虫(S. mansoni)、间插血吸虫(S. intercalatum)和湄公血吸虫(S. mekongi)。其中以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流行范围最广,危害最大。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中国、菲律宾与印尼等3个国家;埃及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地中海地区的53个国家,包括马达加斯加和毛里求斯岛国;随着曼氏血吸虫病新近传入毛里塔尼亚(北非古国)、圣地亚哥和索马里,曼氏血吸虫病在54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包括阿拉伯半岛、埃及、利比亚、苏丹、非洲撒哈拉以南、巴西、加勒比海岛国、苏里南和委内瑞拉等;间插血吸虫流行于中部非洲热带雨林的10个国家;湄公血吸虫流行于湄公河流域的柬埔寨和老挝。

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由美籍医生Logan于1905年首次在湖南常德发现。湖南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女尸(B.C 186年)和湖北江陵的西汉男尸(B.C 163年)体内发现典型的日本血吸虫卵证实,远在2160多年前我国已有血吸虫病流行。本节主要叙述日本血吸虫病有关的问题。

一、病原学 (一)形态

1.成虫 雌雄异体,口、腹吸盘位于虫体前端,相距甚近。虫体呈圆柱形,雄虫略粗短,呈乳白色,长10~20mm,宽0.5~0.55mm,背腹扁平,自腹吸盘以下虫体两侧向腹面卷曲,形成一纵形沟槽状构造称抱雌沟(gynecophoral

- 1 -

canal)。睾丸常为7个,椭圆形,呈串珠样排列,每个睾丸发出一输出管,汇入睾丸腹侧的输精管,向前通入储精囊,开口于腹吸盘后缘的生殖孔。雌虫细长,虫体长12~28mm,宽0.1~0.3mm,腹吸盘不及雄虫明显,因肠管内含较多的红细胞消化后残留的物质,故虫体呈灰褐色。雌虫常居留于抱雌沟内,与雄虫呈合抱状态。雌虫有1个卵巢,呈长椭圆形,位于虫体中部,由卵巢后端发出一输卵管,绕过卵巢向前,与来自虫体后部的卵黄管在卵巢前汇合通入卵模。子宫呈管状,与卵模相接,子宫内含虫卵约50~200个,向前开口于腹吸盘下方的生殖孔。

2.虫卵 成熟虫卵平均大小为89um×67um,淡黄色,椭圆形,卵壳厚薄均匀,无小盖,在卵壳一侧有一逗点状小棘,表面常附有许多宿主组织残留物。卵壳内侧有一薄层的胚膜,内含一成熟的毛蚴,毛蚴和胚膜间常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油滴状毛蚴分泌物。超微电镜下可见卵壳有微孔与外界相通。

3.毛蚴 平均大小为99×35um,在游动时呈椭圆形,静止时或固定后呈梨形,全身被有纤毛,为其运动器官。前端有一锥形顶突,体内前部中央有一袋状顶腺,开口于顶突。顶腺两侧稍后各有一长梨形的侧腺,开口于顶腺开口的两旁。毛蚴的腺体分泌物中含有中性粘多糖、蛋白质和酶等物质,是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s antigen,SEA)。在毛蚴未孵出前,这些物质可经卵壳的微管道释出。

4.尾蚴 属叉尾型,长约280~360um,分体部和尾部,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体壁为3层结构,外被一层多糖膜,称糖萼(glycocalyx)。体部前端为头器,内有一单细胞头腺。口孔位于虫体前端正腹面,腹吸盘位于体部后1/3处,由发达的肌肉组成,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腹吸盘周围有5对左右对称排列的单细胞腺体,称钻腺。位于腹吸盘前的2对称前钻腺,内含钙、碱性蛋白和多种酶类,具有粗大的嗜酸性分泌颗粒;腹吸盘后的3对称后钻腺,内含丰富的糖蛋白、酶以及较细的嗜碱性分泌颗粒。前、后钻腺分别由5对腺管向体前端分左右2束开口于头器顶端。

5.童虫 尾蚴钻入宿主皮肤时脱去尾部,进入血流,在体内移行直至到达寄生部位,在发育为成虫之前均被称为童虫(schistosomulum)。它与尾蚴的区别是:①无尾部;②钻腺内容物已排空;③不能再适应于淡水中生活,而适应于生理盐水及血清中生活;④体表的糖萼已消失,在抗血清中不能形成尾蚴膜反应;⑤体

- 2 -

壁由3层变为7层结构;⑥头器分化成口吸盘。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雌虫在肠粘膜的静脉末梢产卵,虫卵随血流入肝及结肠肠壁组织内。约经11天虫卵发育成熟,成熟卵内毛蚴的分泌物可透过卵壳,引起虫卵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肠壁组织坏死,形成脓肿,在血流的压力、肠蠕动和腹内压增加的情况下,脓肿可破溃至肠腔,虫卵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孵出毛蚴。毛蚴主动侵入中间宿主钉螺体内,经母胞蚴、子胞蚴阶段,形成数以千万计的尾蚴。尾蚴逸出螺体,悬浮或游动于近岸浅水面下,与人或动物接触后,侵入皮肤,发育为童虫。童虫侵入小静脉或淋巴管,随血流经右心到肺,再由左心入体循环,到达肠系膜上下动脉,最终移行到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寄居,逐渐发育成熟交配虫卵。自尾蚴感染至宿主粪便排出虫卵约需30天。成虫平均寿命约4~5年,长者可达20~30年。

成虫

虫卵

尾蚴

钉螺

毛蚴

图1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示意图

二、流行病学

(一)地理分布和流行概况

- 3 -

日本血吸虫病曾流行于亚洲的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日本,在泰国曾有病例报道。目前除日本已控制血吸虫病外,印度尼西亚流行范围很局限,中国和菲律宾仍处于流行状态。

日本血吸虫病曾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浙江、广东、广西、上海、福建等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钉螺分布范围,最东为上海市南汇县,地处东经121°51′;最南为广西的玉林市,北纬22°20′;最西为云南省云龙县,东经99°04′;最北为江苏宝应县,北纬33°20′。据建国初期统计,全国共有血吸虫病患者1000多万例,其中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约占5%,有1亿人口受到血吸虫病的威胁,有100多万头耕牛患血吸虫病,全国有钉螺面积143亿m2。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07年底,我国患血吸虫病的人数由建国初期的1160万下降到51.6万例,下降了95.6%;急性血吸虫病患者由防治初期每年数千例降至2007年的83例,钉螺面积从建国初期的143亿m2降至37.3亿m2,下降了73.9%。全国449个流行县(市、区)中,已有276个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有83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尚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90个县(市、区)疫情也显著下降。

(二)流行环节

1.传染源 日本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终宿主包括人和多种哺乳类动物,常见的哺乳动物有牛、羊、猪、狗、野鼠、野兔等,其中病人和病牛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我国台湾省的日本血吸虫系一动物株,主要感染犬类,尾蚴侵入人体后,只能引起皮炎而不能发育为成虫,因此,台湾株血吸虫的传染源仅为动物。

2.传播途径 血吸虫的传播途径包括虫卵入水、毛蚴孵出、侵入钉螺、尾蚴从螺体逸出和侵入终宿主这一全过程。在传播途径的各个环节中,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水体中存在钉螺和人群接触疫水是3个重要环节。血吸虫病是经水传播的疾病,人和哺乳动物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而感染。尾蚴经皮肤最快10秒钟可钻入体内,感染无论皮肤破损、完整和厚薄与否,均能感染。接触水体经皮肤感染是血吸虫感染的主要途经。人和动物可通过饮用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经口腔粘膜感染,此外,动物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常见血吸虫

- 4 -

感染方式有:种植养殖、捕鱼摸虾、涉水、洗衣、洗用具、洗手脚、游泳戏水等生产生活接触疫水而感染。

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它是雌、雄异体,水陆两栖的螺蛳。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栉鳃目、圆口螺科、圆口螺属。螺壳呈小圆锥形,长度不超过10mm,宽度不超过4mm。湖沼和水网型地区的钉螺螺壳表面有纵肋,称肋壳钉螺,山丘地区钉螺表面光滑,称光壳钉螺。螺旋一般为6~9个。

钉螺的生长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水分、温度、植被、土壤、食物、光线和氧气等。钉螺寿命一般为1年,有的钉螺可存活2~3年。肋壳钉螺孳生于平原水网型地区和湖沼型地区的潮湿、有草、腐殖质多的泥岸,以及河道水线上下约33cm内的岸上和水中。光壳钉螺孳生于山丘型地区的小溪、山涧、水田、河道及草滩处。在流行区,钉螺分布呈负二项分布规律。钉螺主要在春季产卵,螺卵分布在近水线的潮湿泥面上,并在水中或潮湿泥面上孵化。在自然界,幼螺出现的高峰期在4~6月份,9月份也可发现幼螺,但10月份以后逐渐减少。

3.易感者 易感者是指对血吸虫感染缺乏免疫力的人或动物。不分男女老少、职业和种族,只要接触了含有血吸虫感染性尾蚴的水体,人人都可以得血吸虫病,而且可以反复感染。总之,接触疫水的机会越多,时间越长,面积越大,得病的机会也越大。

在家畜中,黄牛比水牛更易感,发病率更高,病情更严重。猪有自愈倾向,马体内血吸虫难以发育成成虫,东方田鼠能感染血吸虫,但血吸虫不能在其体内发育成成虫。

(三)流行因素

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

1.自然因素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而钉螺的生长繁殖受气温、雨量、水质、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另外,毛蚴的孵化和尾蚴自螺体内逸出也与水份、温度和光照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由此可见,自然因素在血吸虫病流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社会因素 血吸虫病是一个社会性很强的疾病,许多社会因素影响血吸虫病的传播和流行。这些社会因素涉及社会制度、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农田水利建设以及人口流行等。在控制血吸虫病流行过程中,社会因

- 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u9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