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更新时间:2023-03-10 01: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城市总体规划 (报审稿)

总 论

一、规划背景

1.2002年2月,为提高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质量和水平,使城市规划更好地适应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以及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省建设厅颁布《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对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技术要点、工作要求作出了规定,这是本次规划的重要依据。(在2000年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将加速城市化进程作为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战略,作为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 2002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两个率先”的目标,即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率先”的关键是加速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省政府强调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加快苏中、苏北工业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这是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协调,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的指导思想。

3. 2003年10月,淮安市规划局《关于做好县域总体规划的通知》,及时为市属各县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注意事项。

4. 涟水县在“工业立县”战略目标下,县城工业园区发展迅速,突破原总体规划框架。园区建设缺乏总体规划指导,各项基础设施亟待系统规划。

5. 2000年以来根据省、市政府统一部署,涟水县对乡镇区划进行了两次调整。第一次在2000年1月,对牌坊乡等7个乡、场圃进行撤并,将原有37个乡镇场圃调整为30个乡镇。第二次在2001年1月,将小李集等11个乡镇撤并,将30个乡镇调整为19个乡镇。

二、规划目的

1. 引用省委李源潮书记视察各市的讲话摘要

“发展城市,规划是第一要素,规划是城市政府的第一资源,做好规划是城市政府的第一责任,是经营城市的第一手段。城市发展应该以市场为主导,但规划是政府的责任,规划不能由着市场来。城市规划不能以长官意志随心所欲,规划是城市建设法规。制定规划要有前瞻性、科学性、民主性和开放性,执行规划要有强制性和稳定性。”

摘自2003年7月15日《江苏建设通讯》 2.什么是规划

(1) 规划是主政者的技术工具;

(2) 规划是社会引导,一个有为的政府透过规划可以捍卫公共利益,指导社会进步和发展。

(3) 规划是一个兰图,是沟通、协调、折冲的一个过程。

(4) 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发展的目标、计划和兰图,又是城市建设的法定依据规范

和准则。

3. 由于以下主要原因,需要修编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

(1) 为贯彻江苏省委省政府200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1]17号)的精神,在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组织修编县域总体规划和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 工业开发区和教育事业(炎黄大学)发展布局突破原规划区的东西范围。 (3) 上次总体规划(1995-2010)未经上级审批,原规划的人口规模、建设用地偏小。

(4) 道路规划落后于道路建设,道路建设落后于城市建设,宁连高速公路2002年通车,新工业园区启动建设,急需调整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规划。

(5) 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需做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要求。

(6) 行政中心北移,新城市中心、商务区、生活居住用地布局需要调整和扩大。 (7) 人居环境、绿地系统落后,公共活动场所欠缺。

(8) 建设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布局、风景旅游规划、提高文化品位、建设特色城市的要求。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4.《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苏建规(2002)35号

5.《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1]47号

6.《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7.《淮安市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8.《涟水县县城总体规划》(1996-2010) 四、规划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来编制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蓝图。。

五、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1. 规划期限: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为21世纪中叶。 2. 规划范围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县1676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东至炎黄大学以东瞿庄,南起废黄河北岸,西至涟西二干渠,北到环北路。规划区面积66.4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以涟城镇为主体,包括朱码的南部,小李集和蒋庵的一部分。

六、规划重点

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和《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的要求全面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按照苏政办发[2001]47号文和《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进行编制。重点把握以下6点:

1.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城市化进程,优化县域城镇空间布局,协调县域重大基础设施,做好涟水县城镇体系规划。

2. 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协调,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3.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研究城市功能定位,确定涟城城市性质。 4. 用良好的城市形态和合理的空间结构协调各项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 5. 以自然条件为基础,以人为本的理念,研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塑造城市特色。

6. 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支撑城市的现代化生产、生活、重点完善综合交通规划。

七、上期总体规划回顾

《涟水县城总体规划(1995-2010)》于1995年2月开始编制,1995年5月形成方案讨论稿并提交县四套班子领导讨论通过。县政府于1995年12月10日以《关于申请批准1995-2010年《涟水县总体规划》的请示》文件上报市政府申请批准,但市政府未提出异议,也未以具体文件形式批准。

1.上期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1) 城市性质

上期总体规划城市的性质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型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

(2)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近期到2000年11万人,远期到2010年25万人

用地规模:近期10.57平方公里,人均96平方米;远期26.18平方公里,人均104.7平方米。

(3) 城市发展目标

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快速、畅通的内外交通和通讯网络;优美的城市景观,现代化的生态平衡环境,形成一个集工业、商贸、文化、教育、娱乐于一体的新兴中等城市。

(4) 用地发展方向

用地发展战略为:控制东,发展西、北,重点向北。 (5) 布局形态

县城规划布局形态为一主二次中心,呈Y形,主中心位于新城区红日路中部,次中心为老城区中心和朱码镇区中心。

(6) 布局结构

县城规划布局结构划分为三片:即南片、中片、北片。南片为涟东总干渠以南,

以旧城区为主;中片为涟东、涟中两条总干渠之间,以淮浦路为界,西部为工业用地,东部是生活居住区,为城市中心区所在地,北片为涟中总干渠以北,安东路以西布置工业用地,安东路两侧及其东部为居住区。

2.对95年总体规划评价

(1) 预测近期城市人口11万,用地规模10.57平方公里,与实际规模基本接近。 (2) 城市发展方向基本符合,但有所突破 (3) 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完善

(4)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完成了涟水县工业新区详规,涟水县新区红日大道及炎黄大道修建性详规等一批详细规划,

3. 不足与启迪

95年总体规划在指导本县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市场经济作用强化,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工业强县战略的确立,本版总规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1) 用地规划弹性不足

(2) 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滞后 (3) 城市功能配套不尽合理。

(4) 城市特色模糊,生态规划深度不够。 (5) 人居环境,绿地系统落后。 (6) 城市品位差

(7) 该次总体规划未经市政府批准,原则上不能作为城市建设的法律依据。

第一章 涟水概况

一、地理位置——江苏腹地

涟水县位于江苏北部,连宿淮盐四市之间,地理位置处于800里苏北平原中心。在北纬33°45′~33°05′,东径119°~119°35′范围。东与阜宁、滨海、响水三县为邻,西与淮阴区、沐阳县接壤,南与楚州区隔河相望,北与灌南县毗连。全县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51.5公里,总面积1676.34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592.52平方公里,占95%。距淮安市区20余公里,到南京190公里,离连云港90公里。京沪、宁连2条高速公路在县境交叉。

二、历史沿革——古城、革命老区

涟水历史悠久,据青莲岗遗址和三里墩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先人在涟水大地生息繁衍。

秦汉置淮浦县(城址在蒋庵悦来集),隋开皇五年(585)改涟水县。唐武德四年(621)置涟州,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升为涟州军,宋景定三年(1262)改为安东州。明洪武二年降安东州为安东县,属淮安府。清仍为安东县,民国3年(1914)改称涟水县。

民国29年(1940)9月共产党领导的涟水县民主政府成立。民国20年2月,以盐河为界民主政权划分为涟水、涟东二县。民国37年(1948)7月6日涟城解放。1950

年6月13日涟水、涟东两县合并为涟水县,属淮阴专区。1982年元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涟水属淮阴市,现为淮安市。

三、城池变迁——历经沧桑

西汉末年(公元前100年以内)建古淮浦城,城址在今涟城西12公里的悦来集。 南北朝(公元500多年)建金城,城址在今涟城北15公里。

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南唐元宗十四年(956),涟州刺史崇进为抵抗北周的进攻在涟水修城,即今之涟城所在。

明弘洽十五年(1502),知县郭韶在旧城基础上筑土圩建更楼4座,设门启闭。东曰滨海,南曰观澜,西曰临淮,北曰镇涟。

明天启元年(1621),知县刘君聘筹筑砖城。新城设4门,东曰朝阳,南曰迎和,西曰临淮,北曰镇涟,同时又辟2便门1水关。

民国期间,部分城墙毁于战火,建国后50年代相继拆除剩余城墙,现不存。 四、气象条件——四季分明

涟水地处淮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年均无霜期213天。雨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991.3毫米,雨日104天。年均相对湿度77%,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293.4小时。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和东南风,平均风速2.9米/秒。

五、地形地貌——苏北平原

涟水全境为第四系覆盖。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苏北凹陷的北部边缘区。县内地貌受新构造运动控制,在中新生代不断凹陷的基础上沉积了大量碎屑沉积物。后期又受黄泛影响,地表普遍覆盖了一层厚1-5米的冲积相粉砂和亚粘土,构成了典型的平原地貌类型。是“800里苏北”平原的中心地带。

县内地势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其中以南部废黄河堤内滩地地势最高,一般都在黄海高程10-15米左右。涟城、保滩一带地势最高,一般在黄海高程14米左右以上,东北逐渐降低。县境东北西北各有一个盆状洼地,真高都在5米以下。

县城规划区范围内地形,同样是西南高(12-13米),东北低(7.5米),老城区涟漪湖附近最低,标高仅有7米。

工程地质:县城分三大工程地质区,①废黄河堤内松软岩类工程地质区,地基承载能力约14吨/m;②冲洪积扇形平原工程地质区,面积较广,除东北部洼地和废黄河滩地外都是,地基承载能力约为14-16吨m;③小于11吨m的松软岩类工程地质区,分布于县境东北唐集东湖等4乡镇。

县城处于第②类工程地质区,仅老城区涟漪湖以南、淮浦路以东地段为6m层厚的冲杂填土区,地基承载能力差(仅0.7吨/ m),其余均为较好的可建设用地,一般14-16 吨/m地基承载力。

水文地质:涟水地处沂沭河下游地下水系统工程的南缘,属沂沭冲积平原孔隙水亚系统。地下水分潜水(浅层弱承压水),埋深2-3米,一般不宜食用,属半咸水。中层承压水,埋深地50米左右,单井涌水量为2-6千m/日,可以饮用。深层承压水,埋深在80-150米,单井涌水量(涟城)1-3. 5千m/日,是良好的饮用水源,属低矿化度饮水。

3

3

2

22

2

2

竞争的焦点将主要从传统的资源,价格竞争转向知识、人才的竞争。从长远看,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竞争能力。涟水自古有“重教兴学”之风,具有人文优势。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立足县情,确立建设教育大县和教育城的奋斗目标,制定新的教育发展思路,大力引进外资,改革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全面调整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加快教育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目前在县城已形成以炎黄大学为核心的高教园区以连中、郑梁梅高中为核心的中教园区和普教、职教、幼教等五大园区,成为“教育大县”、“教育之乡”。规划期内继续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建设“科技强县”,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③“外向带动”发展战略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制造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心也由北美、西欧向亚太地区转移。尽人皆知,目前外资进入中国的集中地仍是沿海、“珠三角”、“长三角”等最具活力的地区。但毗邻“长三角”、沿海的涟水县,要勇敢面对区域竞争的挑战,加快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积极接受“长三角”、苏南、浙江较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落实省内“产业北上、劳动力南下”的转移政策,引进国内外地资金、技术、项目来涟水,也是重要的“外向带动”。

④“城市化”发展战略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过程的集中体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依靠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依靠城市化带动农村,依靠产业化来提高农业。土地和劳动是农业生产两大要素,“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建立城乡互动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双向流动。从而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城镇边缘区劳动力与土地向城区过渡、演化,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自然经济发生质的变化,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逐步扩大,促进人口的集聚和城镇的发展。涟水县重点发展县城和有选择的发展小城镇是城市化的关键。

⑤“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基本内容,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其基本要求是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人口的生活质量。

涟水现有生态环境良好,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又是江苏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规划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提高资源(土地、水、能源)的利用效率,走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路子,也就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坚决避免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三、产业发展战略——立足内生 1、第一产业

涟水是江苏省农业大县,产粮大县,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还是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县”。历年粮食总产量,农业总产值均占全市第一位,江苏省前茅。近年来特色农业、林木业、无公害蔬菜发展较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主线,以财政增收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推进农业化为重点,做好传统农业向外向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转变。在巩固提高粮食基础产业的同时,重点培植蔬菜、意杨、畜牧、家禽、水产、瓜果六大产业。一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扩大林业浅水藕、朝天椒和其他无公害蔬菜生产规模,加速优势农产品产业化。二是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向农业投资。积极争取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联姻挂钩,以龙头企业带动种养大户和千家万户,形成农产品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业营销组织,延长农产品价值链。三是加大农业招商力度,依托本地资源推出一批农业招商项目,向民营企业、外商和外地城市堆介,力争农业产业化利用外资有所突破。四是创建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鼓励农技人员,农村能人大户与科研院校联合创办。

2、第二产业

涟水近几年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8.1%。工业园工建设初具规模,进区工业项目达40多个,园区带动推进了工业快速发展。县属存量工业和乡镇工业也有较好发展势头。

坚定“工业强具”战略目标,继续全力聚焦工业园区建设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大力发展工业,走“内生本土型”和“外部投入型”工业化道路,弘扬“本土创业”精神。按规模化、集聚化推进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加快培植工业增长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努力发展巩固扩大酿酒、化工、食品等传统工业。加快企业改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加强企业管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竞争力。

要实现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坚持以工业为龙头引导农业;以工业为载体吸纳农业,以工业为基础提升农业。

3、第三产业

充分利用本县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优势、大力发展以商服、市场、物流为主的第三产业;相应扩展金融、信息、中介、组织、综合服务行业;以教育优势,发展教育、文化产业;利用加速城市化趋势,扩大房地产开发和小区建设;利用生态环境和人文优势,结合开发区和园区建设,发展商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

四、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适度超前 1. 经济发展目标

根据涟水县2003年对全县主要统计数据核实调整结果,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33.31亿元。县发展计划委预期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38.2亿元,年均递增14.7%。规划到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年均递增15.3%;到2020年达到255亿元,年均递增11%。人均GDP由2003年的3207.5元增长到2010年的8490元,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2.3万元。全县财政收入2003年2.51亿元,规划近期按13%递增,到2010年全县财政收入达5.9亿元;远期按10%递增,到2020年可达15.3亿元。

2. 社会发展目标

(1)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规划总人口

本县近5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已控制在4‰左右,规划近期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5‰,远期4‰,2002年总人口103.85万人,2010年总人口106万人,2020年总人口110万人。(注:淮安市城镇体系规划涟水到2010年106万人,2020年为100万人)。

(2) 城市化水平

现状城市化水平是30%,规划2010年40%,2020年为48%。(注:淮安市域规划定涟水2020年40%)

(3) 非农业劳动力比重

全县现有劳动力50.76万人,占总人口的48.9%,从事非农业劳动人数为157800人,只占总劳动力的31%。经城市化人口集聚予测,规划近期非农业劳动比重上升至35%,远期上升至48%,与城市化水平一致。

3.城市建设目标

(1) 城市人口(县城):近期16万人,远期25万人。 (2) 城市建设用地:近期19平方公里,远期28平方公里。

(3) 人均居住水平:城市居民近期20㎡/人,远期25㎡/人,现状水平17.37㎡/人。农村居民近期25㎡/人,远期30㎡/人。

(4) 城市绿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近期6㎡/人,远期12㎡/人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35%以上。

(5) 城市供水:自来水普及率近远期都要求100%。 (6) 城市燃气:生活燃气普及率近期80%,远期95%。 4. 环境保护目标

近期要求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建成生态城市示范区。远期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声环境全面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近期达到100%

第四章 城市建设用地评价

涟水县城位于县境南部,废黄河北岸,盐河以南。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地形西南高,东北低,西南最高12-13m,东北7.5m,老城区涟漪湖附近7m。

一、县域工程地质概况

1. 废黄河堤内滩地松软岩类工程地质区,分布于县境南部和东部边界废黄河堤内滩地。由亚砂土层和粉砂土层两层工程地质层组成,地基承载力约14T/㎡。

2. 冲洪积扇平原工程地质区

分布于黄河故道北侧,面积较广,除东北部低凹平原及废黄河堤内滩地外皆属之。由亚砂土层和砂质亚粘土层组成,地基容许承载力14-16T/㎡。

3. 小于11T/㎡的松软岩类工程地质区分布于县境东北唐集、东胡等四乡镇。 二、县城地质地貌 1. 城区地面标高

城区地势平坦,地面高程一般在8-9m(黄海高程),西高东低,西面盐河两岸9m左右,东面安东路以东8m左右,南面废黄河岸内滩地11-13m多,北面朱码镇盐河两

岸8.5m以上。

涟水城区50年一遇洪水位9.5m,规划区范围地面大部分在洪水位以下,建设用地需靠防洪工程保障。

2. 城区土层地质

根据涟水建筑设计院大量的钻孔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按不同的工程地质性状可将涟城的建筑地基分为A、B、C三个区:

(1) A区:位于县城南侧,其范围北自老环城南路,南至废黄河,东自环城东路,西至淮浦路西约1km处,呈条带状,东西长约3.5km,南北约0.25km。该区为废黄河堆积阶地及堤防区,地面高程:河床堆积阶地一般在11.5m左右,堤防区一般在15.0m左右,分别较城区的B、C两区高出3~6m。

在该区,自地表向下约15m深范围内,按其土质大致可分为如下两层土: 第①层:黄色粉土,偶夹极薄层褐色粘王或粉质粘土,表面0.3m左右为耕作层;该土层一般厚1.0~2.0m,土质松软,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80~110kpa。

第②层:黄色粉土,中密~密实状,间夹薄层塑状的棕色粘土层,该土层厚度较大,fk=150~170kpa。

(2) B区:冲杂填土区。其分布遍及整个老城区,其范围大致为:东至环城东路,西至淮浦路,北至公园湖及东大坳南岸,南与A区相连,整个B区东西长约2.5km,南北宽约0.5km。

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水力反复将涟水古城冲埋沉积是该区冲杂填土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①层:灰、灰褐、灰黑色粉质粘土质淤泥,含大量的碎砖瓦块、石灰渣、朽木及腐植质,层厚一般在6m左右,fk=50~75kpa。

第②层:海相沉积的深灰色淤泥质粘土,含有机质及海生小贝壳,层厚一般为3~5m,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70~75kpa。

第③层:早期(Q3)沉积的棕黄色粘土,层厚一般为2~5m,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230kpa。

第④层:黄色粉土,质紧密,间夹褐黄粘土黄粉质粘土薄层,土层的fk=190kpa。 在该区,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0.5~1.0m。

(3)C区:该区为B区以北至朱码一带的广大区域,涟水县城的新城区均在该地质区内。整个C区东西长约5km,南北宽约3.5km。

第①层:黄泛冲积层。以黄色粉土为主,层厚5.5~7.0m,土质松散、软弱。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70~120kpa。

第②层:棕、棕黄色粘土,含少量的Fe、Mn质及结核,可塑状,层厚1.5~2.0,fk=140~160kpa。

第③层:深灰色淤泥质粘土,含有机质及海生小贝壳,fk=70~85kpa。 第④层的棕黄色Q3粘土层及第⑤层的黄色粉土层。 该区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0.5~1.0m。 三、 城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根据涟水建筑设计院大量的钻孔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按不同的工程地质性状

可将涟城的建筑地基分为A、B、C三个区:

A区:

该区地势较高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均大于3m,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对上部荷载不大的小型工程(3~4层以下的建筑物),可直接利用表层土作为持力层;对于中级中型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可利用第②层中密~密实的粉土层作持力层,该区地下水位埋藏深,对挖除表层土(第①层土)十分有利;钻孔灌注桩或箱基等可作为该区高层建筑地基及基础设施的适宜方案。

B区:

该区上部的冲杂填土层,其厚度大,含杂量高,且充填物又多为饱和状粉质粘土质淤泥,具有高压缩性和固结周期长的特点,下卧的第②层土又作为海相沉积的淤泥质粘土层,这两层软土层其厚度计达10m以上,工程地质条件极差,不宜在此类地基上建造过高的建筑物,一般的民用建筑以3~4层为宜。

C区:

该区范围广大,其工程地质条件差于A区,但明显优于B区,在该区利用天然地基基本上能满足4~5层楼房的基础设计要求。较高建筑可采用砂石挤密法、深层搅拌法或桩基础。

第五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一、城市发展沿革

涟水县城历史悠久,从西汉末年(前117)西淮浦城算起,至今已有2120年。南北朝时修金城,附近有连口(涟水入淮口),是江淮地区北上齐鲁的重要水道,故连口成为淮北经济重镇。宋时建涟城,一直为县治所在地。民国24年(1935)始称涟城镇。清末全城有15条街道,25条巷道。

连口在南北朝时即为鱼盐稻米集散地,商业已很发达。唐代涟城为转输海盐入内地的水运枢纽。南宋时宋金以淮河为界,涟城被双方划定为3个互贸都市之一。明清时外地盐商纷纷来涟城落户。清末,涟城有8个市场,当时“人烟稠集,百货堆储”,旅馆饭店服务业也随之发达。清代手工业以编织业(芦编)、制香业、槽坊、油坊、粮食加工等为主。民国食品工业较兴旺,有磨坊、油坊、槽坊数十家,仅涟城有26家磨坊。

建国后涟城经济由手工作坊到生产合作社走集体经济道路,1958年创办镇属棉织厂,相继开办木器、竹藤、制衣厂、刺绣以及砂轮、电机、橡胶、化工等各类工厂。1987年有镇办工厂20家,县办工厂30多家。

目前,城区集中了全县大部分工业企业,工业门类以纺织、制药、化工、服装加工、食品等轻工业为主。随着2001年工业园区开发,到2002年底,已进区项目36个,总投资额10.3亿,其中超亿元的项目有3个,外资项目3个。

二、城市性质分析 (1)城市功能定位

① 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

涟水县城(涟城)历来是县政府所在地(历史上涟州、安东州、安东军均驻此),是作

涟中、郑梁梅中学,新建涟中新校区。在新建居住区按规定配置中、小学、幼儿园。

6. 医疗卫生用地

扩建县人民医院。规划新建1所综合性医院,选址在涟河路北侧、涟口路西侧。另在各居住社区设置卫生服务站(1万人设1个,3-5万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 工业用地

按功能分区布置在城西新区,并跨盐河再向西扩,建立省级经济开发区,现代工业园区。其中北面靠北环路规划集中的三类工业区,其余均为一、二类工业用地。保留北面盐河南侧工业用地,城区内有污染的工厂逐步迁移或关停并转。

四、 仓储用地

保留现有西门粮库、建朱码国家粮库。近期将涟东总干渠、西门大桥东侧的露天堆场迁移大桥西侧燃料公司处。远期规划水陆运输物资集散中心(物流中心) ,位置在盐河西侧、陶码大桥北侧。在盐河朱码段北侧规划开辟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储用地。

第八章 综合交通体系

一、对外交通

在市场经济支配下, 涟水城区对外交通,县域内区域交通越来越显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规划涟水对外交通的战略目标是:强化公路骨架,提高干线公路等级,整合公路线网,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城区与各乡镇的联系,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充分利用盐河水上运输,水陆集装箱联运。做到客运舒适化,货运现代化。

1. 公路交通

城区对外公路交通现主要有宁连一级公路,308省道二级公路,主要是连接南京等主要城市的交通要道,其中308省道规划为一级公路标准,路面宽度24米,双向4车道;另外还有涟淮线、涟楚线以及城区分别至陈师、五港、灰墩、石湖等市、县级公路。

2. 水运交通

盐河规划为四级航道标准,跨河桥梁的跨径及净空满足四级航道标准的要求。 盐河城区段河道两侧规划为盐河风光带,除在淮浦北路东、西两侧的位置处合理设置水运码头外,其余地段位置处均不能设置水运码头,对已有的杂运码头远期进行逐步取消。

二、城市道路

1.按照城市道路网规划策略:“构筑骨架、轴向发展、合理结构、完善路网”。首先要理清道路功能,分级,发挥路网整体效益。在确立干道网骨架基础上,重视支路建设,大幅度提高路网密度,以方便城市交通。

区内道路将形成“道路成网,内外成环”的方格网式干道网结构。城市干道网系统由交通性主干道、生活性主干道、次干道组成,主干道、次干道、支路道路级配比为2:3:7,干道网密度应达到3~4km /k㎡,城市道路网密度应达到6~7km/k㎡。

2. 路网骨架

规划形成“五纵五横”主干道骨架,主干道间距600-900米。路网形式为方格网道

路系统。

“五纵”(由西向东)为西环路、淮浦路、安东路、金城路、东环路。“五横”(由北向南)为北环路、涟北路、炎黄大道、红日大道、今世缘大道。

次干道是与主干道衔接的集散道路,主要为规划区内部提供交通服务,同时分流主干道交通,并对道路主骨架起补充作用,直接服务于城市各类用地。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24米,两侧规划建筑退红线不小于5米,设计车速为40公里/小时。结合地块用地性质及原有道路建设情况进行合理设置。规划区内主要次干道有: 东海路、海安北路、广陵北路、广陵南路、连口路、盐阜路、涟东路、盐河路、朱码西路、中渠南路、中渠北路、工农路、黄河路、淮河西路、淮河中路、淮河东路、渠北东路、渠南东路、常青西大道、常青东大道、涟淮路、黄河路、上海路以及工业园区内西安路、青岛路、北京路、天津路、昆明路、重庆路、长沙路、兰州路、成都路、广州路。

规划道路网络技术指标一览表 (5.1表)

道路等级 速度(公里/小时) 机动车车道数(条) 红线宽度(米) 路网宽度(公里/平方公里)

规划区内主要道路红道一览表 (5.2表) 道路等级 道路名称 起讫点 南北向道路[由西向东]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西环路 淮浦南路 淮浦北路 安东南路 安东中、北路 金城北路 金城南路 北环路~今世缘大道 今世缘大道~西门大桥 西门大桥~北环路 今世缘大道~渠北东路 渠北东路~北环路 中渠南路~坦克桥 坦克桥~今世缘大道 6.50 3.68 3.02 1.73 4.69 2.67 2.95 60 40 40 40 52 52 52 39.00 14.72 12.08 6.92 24.39 13.88 15.34 长度(Km) 红线宽度(m) 占地面积(ha) 主干道 50~60 6 36~60 0.8~1.2 次干道 40 2~4 24~30 1.2~2.0 主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支路 支路 东环路 涟州路 西安路 昆明路 重庆路 长沙路 青岛路 上海路 上海路 东海路 海安北路 广陵北路 广陵南路 连口路 襄贲路 淮海路 盐阜路 涟东路 关涟路 关淮路 工农路~今世缘大道 涟北路~常青西大道 北环路~天津路 兰州路~广州路 兰州路~广州路 兰州路~广州路 北环路~成都路 北环路~炎黄大道 炎黄大道~西环路 炎黄大道~淮河西路 炎黄大道~今世缘大道 炎黄大道~渠北西路 大关路~今世缘大道 涟北路~渠北西路 涟北路~渠北西路 盐河路~淮河东路 北环路~今世缘大道 渠中北路~今世缘大道 大关路~涟淮东路 大关路~涟淮东路 4.0 3.55 1.55 1.58 1.73 1.73 3.25 2.36 3.63 1.82 3.80 2.20 1.07 2.98 2.92 3.86 6.35 3.95 1.55 0.95 60 30 24 24 24 24 30 14 14 20 20 20 20 30 30 24 26 26 16 16 24.00 10.65 3.72 3.79 4.15 4.15 9.75 3.30 5.08 3.64 7.60 4.40 2.14 8.94 8.76 9.26 16.51 10.27 2.48 1.52 东西向道路[由北向南]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北环路 涟北路 炎黄大道 红日大道 炎黄大道~东环路 淮浦路~东环路 西环路~东环路 西环路~东环路 7.83 2.78 8.10 7.58 60 40 60 60 46.98 11.12 48.60 45.48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支路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今世缘大道 渠北东路 常青西大道 常青东大道 涟徐路 大关路 北京路 盐河路 朱码西路 朱码东路 天津路 中渠北路 中渠南路 兰州路 工农路 成都路 成都路 涟河路 红日大道 广州路 淮河西路 淮河中路 淮河东路 涟淮东路 黄河路 西环路~东环路 淮河西路~涟州路 淮浦南路~安东南路 安东南路~金城南路 金城路~东环路 昆明路~安东南路 西安路~淮浦路 涟北路~东环路 盐河路~安东北路 安东北路~东环路 西安路~北环路 淮浦北路~金城北路 炎黄大道~东环路 昆明路~青岛路 襄贲路~东环路 西环路以东 西环路以西 东海路~涟东路 昆明路~西环路 昆明路~上海路 东海路~淮浦路 海安路~涟州路 安东路~东环路 环城西路~大关路 广陵南路~安东南路 7.16 3.91 1.75 0.85 1.96 3.15 3.05 5.15 0.91 0.66 5.50 3.13 6.28 1.64 3.67 0.79 1.32 5.67 1.30 1.75 1.74 0.43 2.85 2.82 1.95 44 40 40 40 40 30 30 24 24 24 30 20 20 24 24 14 24 30 24 24 30 30 24 24 24 31.50 15.64 7.00 3.40 7.84 9.45 9.15 12.36 2.18 1.58 16.5 6.26 12.56 3.94 8.81 1.11 3.17 17.01 3.12 4.20 5.22 1.29 6.84 6.77 4.68 次干道 次干道 支路 支路 支路 支路 渠北西路 渠北东路 渠南路 城东路 关南路 涟漪东路 淮河西路~安东路 安东路~金城路 淮浦南路~东环路 安东南路~涟东路 关涟路~海安南路 安东南路~金城南路 4.15 0.95 4.63 2.11 1.45 0.75 26 32 12 16 16 16 10.79 3.04 5.56 3.38 2.32 1.20 道路建设用地面积总计:410ha

3. 道路交叉口

合理设置道路交叉口,提高相交道路通行能力。交叉口的形式与道路等级、建设用地、交叉口需要的通行能力相协调。

主干道平交路口采用环岛或进行加大转弯半径或按规定拓宽进口车道来进行交通渠化。

三、交通设施

规划长途客货运站在今世缘大道与广陵南路交叉口以西;县内短途及西北部邻县客运车站规划在炎黄大道东段南侧淮海路东侧。

港口码头在盐河西岸炎黄大道北侧设工业区货运码头;在盐河城区北段设建材综合燃料综合码头。原涟东总干渠两侧的散乱堆场、码头撤消,改为沿河绿化景观带。

四、静态交通 1. 规划目标

以路外停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的停车方式,增加停车泊位供应,同时加强停车设施需求管理,实现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平衡,达到停车井然有序。

临街公共建筑均需设置地下停车场。 2. 规划原则

(1) 停车设施规划布局服从于本规划区交通发展战略;

(2) 停车设施规划布局应有利于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为方针的实施。

(3) 政策调控作为重要手段,确保不同区域的停车泊位密度与人口、岗位、土地开发规划相适应;

(4) 公共停车设施宜采用分散布置为主;

(5) 合理确定不同形式停车设施的建设比例和区位布局。

五、公共交通 1. 规划原则

建立以地面常规公交为主体,以小汽车、旅游公交和出租车为辅助的公共客运交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u8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