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兽》导学案(学生版)

更新时间:2023-08-27 05:1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炮兽》导学案(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积累字词 2、领会本文内容与主旨

3、认识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地位和功能 3、学会在场景中分析人物形象

二、自主学习

1、场景

【基本知识】

(1)场景就是我们常说的“”,它是以和环境组成。

(2)场景分为场景和场景,也分为场景和场景。

(3)古典小说的场景:。现代小说的场景:。 (4)场景的5点功能: ①给全篇“定调”。 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

②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营造特定意境与渲染特定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

③导引人物出场。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④揭示人物性格。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 ⑤作为象征。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2、文学常识

(1)走进作者: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19世纪____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的杰作,《悲惨世界》是体现人道主义思想的世界名著。

简历:1802年生于法国东部贝桑松省一个军人家庭。9岁开始写诗;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上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上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一生经历坎坷,饱受屈辱,但不向强权屈服,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阅历。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他是少有的凛然站出来谴责这一野蛮行为的西方作家。1885年在巴黎逝世,法国为他举行国葬。

(2)时代背景

《炮兽》节选自长篇小说《九三年》,《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小说取材于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极为关键的一年,当时革命和反革命两种力量处于生死决战时刻,老谋深算的保王党贵族朗德纳克侯爵渡海来到布列塔尼,发起叛乱,向共和国进行疯狂反扑。他的对手正好是他的侄孙,勇敢善战的共和国远征军司令郭文(戈文)。而郭文背后,又有一个既富理想主义精神,又铁面无私的政治委员西穆尔登,他是共和国派来监督“过于仁慈”的郭文的。在最后的决战中,凶狠残暴的叛军头子朗德纳克大败,从暗道逃跑,可是当三个小孩被困火海时,他却在刹那间良心闪现,返身回救,放弃了逃生的机会,结果当了俘虏,被判死刑。郭文被他的行为所感动,便私自放走了他。这样,郭文就触犯了革命的法律。当郭文被送上断头台而人头落地时,判他死刑的公安委员代表、他的老师西穆尔登也在痛苦中开枪自杀了。通过这一情节,雨果展开了对革命和人道主义的思考,提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思想,把人道主义看成是永恒的、最高的原则。

长篇小说《九三年》围绕共和国志愿军粉碎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斗争,描绘了一个史诗般惊心动魄的时代,再现了大革命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和革命形势。《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叙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船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的反动武装发动反革命叛乱。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门没有锁好的大炮如一头出笼的猛兽给军舰本身以及武器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然而,朗德纳克却让这一险境化解,使叛军暂时渡过了难关。那个被船员们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其实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 3、字词积累 (1)明字音

痉挛( )( ) 颠踬( ) 瞥见( ) 惊骇( ) 蚱蜢( ) 褥子( ) 晕眩(厥、倒)( ) 眩晕(车)( ) 挣揣(脱、断) ( ) 不着边际( ) 禀赋( ) 倾斜( ) 陷阱( ) 惩罚( ) 伤痕( ) 使劲( ) 船舷( ) 束缚( ) 桠枝( ) 卑鄙( ) 驯服( ) 堵塞( ) 俘虏( ) 祈祷( ) 勋章( ) 窥探( ) 摇曳( ) 颠簸( ) 蹿过去( ) 一垛墙( ) 一刹那( ) 竞技场( ) 撞城槌( ) (2)辨字形

痉挛 孪生 桅杆 诡计 诡谲 碾坊 辗转 报复 抱负 惊惶 惊慌失措 合拢 大巴和龙 轮辐 侏儒 庞然大物 飓风 笼罩 气喘吁吁

三、合作探究

1、课文描写了几个场景,请对每个场景用一个简洁的短语予以概括

2、课文中描写到的主要人物是谁?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形象

3、请结合对小说《九三年》的了解,思考并探究场景描写在本文中所起到的作用

四、考点链接——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的作用

1、基本概念: (1)社会环境:

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2)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2、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⑤象征和暗示。 ⑥深化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渲染气氛。

③交代人物 的身份。 ④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⑤突出小说主题。 3、提问方式:

(1)本文某段(多是文章的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本文某段和某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本多次出现对某一景物的描写,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4)请阅读某段内容,试分析其景物描写的作用。 4、答题步骤: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

自然环境描写:表现了 地域风格 / 提示了 时间、季节 /渲染营造了 氛围 社会环境: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 社会现实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衬托人物 心理 / 交代人物 身份 / 表现人物 性格 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 内容埋伏笔,作铺垫。 第四步:结合文章中心作答

深化了文章 主题(中心) 【注意】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作答,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五、附 《安东诺夫卡苹果》

一、文学常识:俄国文体家——伊凡·蒲宁

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落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新路》,中篇小说《乡村》等。1933年作品《米佳的爱》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文体家”。

二、字词积累

1、佝偻 伛偻 寒噤 噤若寒蝉 2、发颤 颤抖 颤栗 犄角 掎角之势 3、勒紧 勒索 分泌 沁人心脾 4、驰骋 聘任 娉婷 伶俜 5、烟囱 卤肉 描摹 蓦地 6、檀香 膻味 嬗变 澶渊 7、发绺 咎由自取 既往不咎 8、睥睨 端倪 霓虹灯 9、拾掇 啜泣 辍学 10、隽永 隽秀 镌刻

11、槭树 皇亲国戚 休戚相关 12、深邃 半身不遂 犯罪未遂 遂心如意 13、弥撒(漫) 消弭 扑簌簌 万籁俱寂 14、黑魆魆 黑黢黢 黑黝黝 黑黪黪 15、撩起 撩拨 嘹亮 潦草 潦水 燎原 心急火燎 獠牙 窗寮 瞭哨 镣铐 16、孽障 分蘖 萌蘖 17、缅怀 腼腆 沉湎 18、摇撼 震撼 遗憾 19、闪烁其词 精神矍铄 瓦砾 20、牟利 明眸皓齿 明眸善睐 21、砭骨 针砭时弊 文身 纹丝不动 22、和蔼 暮霭 湿漉漉 饥肠辘辘 23、迥然不同 炯炯有神 鞠躬尽瘁 笑容可掬

24、骟马 牝马 鹞雏 狺狺 詈骂 鸲鸟 秸秆 颀长 25、忧悒 敛裾 浸渍 肺痨 鹅翎 罂粟 踯躅 坍圮 26、倏忽 揄扬 楸树 涟漪 绯红 救济 勋章 媲美 27、拂晓 谛听 耙子 夜莺 哮喘 富庶 苍穹 按辔 28、劈柴 潺潺 酝酿 瘦削 枝桠 斑斓 惬意 篇什 29、晦冥 震撼 深邃 绚烂 覆没 挑剔 簌簌 孳生 30、装潢 狩猎 唿哨 喀嚓 荒僻 安详 麦糠 斑驳 31、鞑靼人 沉甸甸 柞木林 毛茸茸 白桦林 电线杆 32、秩序 卷帙浩繁 青睐 素昧平生

33、阒无一人 龇牙咧嘴 屈尊枉顾 纡尊降贵

34、震耳欲聋 振聋发聩 雍容华贵 荣华富贵 面面相觑 35、蹑手蹑脚 破釜沉舟 颐指气使 肺腑之情 36、美轮美奂 老态龙钟 晨光熹微 络绎不绝 37、连绵不绝 战战兢兢 摇曳多姿 纤尘不染 38、渺无人烟 无稽之谈 无精打采 川流不息 39、心旷神怡 心猿意马 截然不同 直截了当

40、馥郁芳香 风驰电掣 按捺不住 情不自禁 忧心忡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tm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