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发展的优势和经验分析

更新时间:2024-04-01 12: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发展的优势和经验分析

日期:2005-05-10 来源: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李翠霞

--------------------------------------------------------------------------------

内容提要:黑龙江省是绿色食品生产大省,绿色畜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主要表现为绿色畜产品数量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绿色畜产品生产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基地农户的牵动力有所提高。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依赖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防疫灭病的加强,对兽药、饲料的质量监管,草原的开发和综合治理。尽管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发展形势很好,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急待解决。在未来发展中,必须不断完善绿色畜牧业的标准体系,改善绿色畜牧业发展的客观环境,并形成饲料、基地、龙头企业、市场一体化的建设格局。

一、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发展的特点

黑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大省,绿色畜产品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发展前景广阔。2002年以来,按照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以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要求,黑龙江省制定并下发了《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规划》,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各市、县也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把发展绿色产业摆在了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许多地方提出“打绿色牌、走畜牧路”的工作思路,从而使发展绿色畜牧业成为调整和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提高行业比较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绿色畜牧业的发展已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特点。

(一)绿色畜牧业发展速度较快

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步,到2003年,绿色奶牛饲养量达到51.9万头,绿色肉牛饲养量26.2万头,绿色生猪饲养量28.9万头,绿色家禽存栏926万只,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9.8万头、16.4万头、20.3万头、506万只,分别增长了23.3%、167.3%、236%和121.6%。全省绿色畜牧业产值达到56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35.2亿元,占全省畜牧总产值的22%。绿色畜产品认证数由2002年的89个增加到2003年的116个。

(二)形成了稳定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

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发展历史虽然较短,但发展速度较快,主要是因为形成了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各地区的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已经形成了大庆市、安达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牡丹江市郊区、富裕县、黑龙江垦区8511农场等10个绿色奶牛生产基地,安达市、宾县、虎林市、龙江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6个绿色肉牛生产基地,以望奎县、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兰西县、牡丹江市郊区、甘南县为主的5个绿色生猪生产基地,依安县、肇州县、望奎县、肇源县和桃山县林业局绿色大鹅生产基地,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龙江县绿色肉羊生产基地,鸡西市、双鸭山市特色养殖生产基地。稳定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形成,使产业集群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提高了地方经济的整体竞

争力,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绿色乳制品生产引领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的发展

黑龙江省绿色畜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仅限于原料奶,绿色奶生产带动了绿色畜牧业的整体发展。2002年,黑龙江省绿色奶源基地生产的绿色奶产量达102.8万吨,占黑龙江省全年奶类产量的42%。经过多年发展,黑龙江省乳制品形成了一批名牌产品,拥有“完达山”、“红星”两个中国驰名商标,“龙丹”、“金星”两个中国名牌。黑龙江省完达山集团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4家控股公司,14家分公司,38条乳品生产线,日处理鲜奶能力达1000吨以上;其奶源基地辐射黑龙江省22个市、县,43个农场,有优质荷斯坦奶牛22万头。“完达山”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是黑龙江省的首枚中国驰名商标。经北京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完达山”品牌价值达8.2亿元。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完达山集团成为中国乳品行业唯一一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其23种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同时,完达山集团也被农业部列为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

(四)绿色畜产品已走向国际市场

黑龙江省通过各种展销活动宣传自己的绿色食品,走出了一条外向型的绿色食品发展道路。2001年第12届哈洽会已证实黑龙江省绿色畜产品具有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黑龙江省绿色食品集团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优势明显,已冲出国门,走向世界。黑龙江省完达山集团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完达山”、“北大荒”、“燕窝岛”、“御绿”等一系列知名品牌,2000年,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创产值16.2亿元,而且远销俄罗斯、韩国、德国、日本、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达7000万元。在第12届哈洽会上北大荒集团3天签约232项,成交额35.97亿元,远远超过2000年的28亿元。依安天鹅集团加工绿色大鹅80万只,基地饲养量达380万只,产品远销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

(五)龙头企业发挥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黑龙江省已经形成了畜牧业龙头企业20家,例如双城雀巢有限公司、黑龙江乳业集团、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黑龙江金都肉牛产业集团等。在20个畜产品加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绿色畜产品加工企业就有6家,例如齐齐哈尔天鹅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绿洲乳业集团、哈慈望奎绿色实业有限公司、黑龙江红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绿色畜牧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的对接取得明显进展,对接形式多种多样,对接关系不断紧密。完达山、大庆金锣等绿色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扶持农户购买奶牛、提供养牛保险、建设机械化奶站以及无偿提供技术服务等办法,加快了生产经营一体化进程,降低了双方的生产和经营风险,促进了绿色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二、黑龙江省发展绿色畜牧业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的组合优势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总国土面积45.46万平方公里,地处我国东北的最北部,位于东经120°11′~135°5′,北纬43°25′~53°33′之间,与畜牧业较发达的荷兰、丹麦、日本北部和美国北部等处于相同纬度,属于温带和寒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季风性气候的特点,年均气温2~30℃,1月份平均气温为-21℃,7月份平均气温22.5℃,全年无霜期127.6天,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较适于农牧业的发展。黑龙江省西有松嫩平原,东有三江平原,拥有耕地1.3亿亩,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1996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300多亿公斤,其中140亿公斤可用于发展畜牧业,就当前的畜牧业发展速度而言,饲料用粮是有保证的。黑龙江省北属兴安岭山系,南属长白山系,拥有草原、草坡、草山6500万亩,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可年产干草160亿公斤。每年有大量的农副产品可用于发展畜牧业,可年产各种作物秸秆300亿公斤,目前利用率仅为15%,利用潜力较大。黑龙江省拥有林区面积18710万亩,为大力发展林区畜牧业提供了客观条件。黑龙江省异常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和比较齐全的畜禽品种资源,为黑龙江省畜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物基础。此外,糠麸、糟渣、甜菜丝、饼粕等也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可见,黑龙江省具有某些农区省份所没有的草原优势,又具有某些牧区省份所缺少的粮食优势,这是黑龙江省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合理开发利用,黑龙江省可以把这些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另外,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的重要地区,毗邻俄罗斯,靠近日本和韩国,具有开拓国际市场的地缘优势。并且,国家把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同江市、绥芬河市等14个口岸划为对外开放地区,这为发展外向型畜牧业提供了客观条件,带动了地区畜牧业的发展。

(二)畜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畜牧业大省,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到2003年已经达到38.5%。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和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全省现已形成20大类3950个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成国家和省畜产品生产基地85个,拥有饲养专业户56万户;基地奶牛、黄牛、山绵羊和生猪存栏分别占全省存栏总量的70.4%、3.5%、53%和75%;全省涌现出一批奶牛存栏5万头以上、生猪出栏50万头以上、肉鸡和大鹅出栏分别达到500万只和100万只的基地县。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发展到310个。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130万户,占黑龙江省农户总数的30%以上。

2004年,全省乳品企业日处理鲜奶能力已达到10800吨;生猪屠宰企业达到78个,与2003年比,加工能力增加了40%;肉牛屠宰加工厂达到32个,年加工能力达到69万头。

目前,全省饲料生产企业已达到705家,其中,年生产能力1万吨以上的有120家。2004年,青贮玉米的总贮量达到1200万吨,全省草原改良面积达到216万亩。

(三)绿色食品产业的区域优势

2004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97家,实现销售收入44.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6.1%,其中,资产总额超过亿元的企业达30家。绿色食品在黑龙江省已形成了较强的产业发展势头。尽管绿色畜产品在整个绿色食品中所占的比重较小,绿色畜产品所占的商标总数较少,在黑龙江省470个绿色食品商标中,除奶制品之外,仅有12个畜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识,且50%集中在齐齐哈尔,但是,从绿色食品发展的整体基础和条件上看,黑龙江省已经形成了绿色食品产业体系,为绿色畜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发展绿色畜牧业的人才、技术优势

从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黑龙江省不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但就绿色畜牧业而言,黑龙江省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表现突出。以绿色乳制品生产为例,在日趋激烈的乳品大战中,乳品企业在选择人才的过程中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黑龙江,因为这里是培养乳业科技人才的摇篮。东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和动物医学科技学院至今已经培养博士37名,硕士学位研究生151名。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先后成为黑龙江省完达山集团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北京三元集团等国内各大乳品企业的技术“掌门人”,在日益升级的乳品大战中大显身手。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乳品工业培训中心,承担着省内乳品高级技工的培训,已经陆续为省内各乳品企业培养高级技术工人4800余名,他们成为各乳品企业生产第一线的骨干。

在“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黑龙江省承担了“乳品质量安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乳品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及“东北农区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等三项课题的研究,这些课题取得的部分科研成果已经实现了向生产力的转化。

三、发展绿色畜牧业的必要性

黑龙江省确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建立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半壁江山”,畜牧业的发展一方面解决了黑龙江省“卖粮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粮食等初级产品的增值能力。但是,在WTO的框架之下,畜产品的出口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畜产品贸易壁垒森严,SPS、TBT协议对畜产品的出口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为我国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设置了重重障碍。因此,发展绿色畜牧业已成为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大事。

(一)发展绿色畜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从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历程看,人类在追求肉、蛋、奶的数量增加的同时,经济效益和人们的消费欲望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和满足,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草原退化、沙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从绿色食品本身的发展来看,它所追求的就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发展绿色畜牧业,要求饲料、饲草在无污染的环境下生产,同时对动物粪便的处理必须采取环保的办法,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因此,发展绿色畜牧业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发展绿色畜牧业是更好地保障人类食品安全的需要

人类为了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一方面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另一方面又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抗生素等化学药品,以期增加产量。这些做法的后果是不仅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而且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医学界已证实,人类常见的癌症、畸形、抗药性、青少年性早熟等以及某些食物中毒,往往与畜禽食品中的抗生素、激素及其他合成药物的滥用和残留有关。有的研究还表明,长期食用含残留激素的动物食品能使

男性雌化。特别是20世纪末引起世界恐慌的“疯牛病”和二恶英事件、禽流感事件,以及发生在我国的“瘦肉精”事件,使人们更多地关注畜产品的质量和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保障人类的食品安全,必须选择发展绿色畜牧业之路。

(三)发展绿色畜牧业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一方面,从目前国内外市场的价格看,国际市场上绿色食品的价格较普通同类商品的价格高20%~50%,而国内市场上绿色食品的价格比普通同类商品的价格要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例如,黑龙江省的绿色大米在广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可以卖到14元/公斤。哈慈集团生产的“天鲜牌”绿色猪肉在哈尔滨几家大型超市的专卖,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出50%左右。所以,生产绿色畜产品将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食品安全危机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例如,英国因“疯牛病”宰杀了400万头牛,牛制品的出口陷于停滞,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美元;韩国、日本和阿根廷因“疯牛病”共销毁了70万头牛;口蹄疫使台湾销毁了380万头猪,损失150亿美元;荷兰为平息猪霍乱,销毁了1100万头猪,占全国存栏数的2/3,畜牧业遭受到沉重的打击。因此,选择发展绿色畜牧业之路是保证经济效益提高的需要。

(四)发展绿色畜牧业是增强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非常迅猛,但畜产品的出口数量却呈现下降的趋势。据有关方面的信息,我国畜产品在出口方面常常因为有害物质残留超标而出现贸易纠纷、索赔等问题。发展绿色畜牧业不仅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而且可以提高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畜产品出口。同时,食品安全还影响到国家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常常引发贸易战,恶化国家之间的关系。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黑龙江省畜牧业快速发展,但由于黑龙江省畜产品质量较低,初级产品比重大,加之缺乏国际贸易人才,缺乏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安全畜产品生产标准、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等,因此,黑龙江省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加入WTO后,虽然关税壁垒被打破,但非关税壁垒使黑龙江省畜产品出口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黑龙江省畜产品出口出现了下降的现象。

从黑龙江省传统畜产品1991~2003年13年出口数量的变化来看,黑龙江省畜产品面临的出口压力较大。黑龙江省鲜冻牛肉出口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从1997年开始出现大幅下降的态势,2001年出口数量为874.09吨,是1991年出口数量35430.76吨的2.5%;2003年出口金额是1991年的0.7%,也是自1990年以来出口的最低点。可见,鲜冻牛肉出口不但数量急剧下降,而且效益也明显降低。鲜冻猪肉出口经历了1997年、1999年、2000年的大幅下滑后,2002年和2003年连续突破历史最高纪录,这主要是欧洲和亚洲市场对牛肉、羊肉和鸡肉的质量缺乏信心,导致暂时对猪肉的消费需求上升。2001年,黑龙江省猪肉罐头出口降至12年来的历史新低;黑龙江省冻鸡出口也已降至1996年以来的最低点;黑龙江省鸡蛋出口从1999年起不断下降,2001年至2003年,黑龙江省鸡蛋没有任何出口(如表1(略)所示)。

目前,黑龙江省畜产品出口不及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如果不能及时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其畜产品出口特别是对俄罗斯出口的地缘优势将难以保持。因此,对外贸易的发展要

求黑龙江省畜牧业必须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转变,发展绿色畜牧业成为其必然选择。

四、发展绿色畜牧业的经验和问题

(一)黑龙江省发展绿色畜牧业的经验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开放,特别是加人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消费者对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越来越关注,黑龙江省委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各级政府非常重视绿色牧业的发展,分别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了绿色畜产品生产规程。哈尔滨市制定了《哈尔滨市A级肉牛、生猪、肉鸡、肉羊、肉鹅生产标准》,并下发到各生产企业和养殖户。按规程要求,哈尔滨市的各生产企业和养殖户饲养奶牛、出栏肉牛、出栏生猪的数量应分别达到5000头、4000头、5万头。大庆市政府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点,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使之成为建设质量效益型农业的优势产业”的绿色食品产业化升级战略,建存栏1000头以上奶牛的高产园区24个,共养殖奶牛4.4万头。牡丹江、佳木斯、双鸭山、大兴安岭等东部、北部地区提出依托自然和生态优势,构筑绿色畜产品生产新优势。黑龙江省农垦系统则把做大做强绿色产业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制定了《绿色食品——奶牛、肉牛、生猪生产技术规程》,并通过总局技术监督局予以发布,着力建设了一批绿色奶、肉生产基地,仅2002年即建成无公害高产奶牛生产园区3个,成为黑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的重要基地。

2.大力加强防疫灭病,为绿色畜牧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生产绿色畜产品必须确保动物无疫病,黑龙江省在发展绿色畜牧业的过程中依法强化防、检、监工作。为此,黑龙江省主要抓了动物防疫工作,大力推广免疫标识制度和强制免疫制度,给猪、羊共加戴免疫耳标1020万个,给牛加戴免疫耳标232万个;通过会战的办法,对427.8万头牛、867.6万头猪和466.8万只羊进行集中免疫,确保了动物疫情稳定。与此同时,以产地检疫为重点,加强对加工、运输环节的检疫工作,把住疫情的流入与流出关口;强化执法监督,严防漏防、漏报、漏检,多次派出检查组对动物防检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对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在建设56个市(县)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基础上,启动了呼兰、肇东、兰西、北林、巴彦和哈尔滨市道外6县(市、区)、96个乡镇的出口肉类动物防疫体系标准示范区建设项目,从而将黑龙江省兽医卫生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层次。

3.大力整顿和规范兽药、饲料市场秩序,强化对兽药、饲料的质量监管。2002年初,黑龙江省畜牧局制定了《畜产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畜禽及其产品经营市场专项整顿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了兽药和动物组织药残检测工作,对兽药、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和经营市场进行了专项检查,清理整顿了一批不合格企业,对合格企业重新核发了生产经营许可证。2002年,黑龙江省共抽查700多家兽药生产、经营企业,880家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对查获的假劣兽药、饲料全部收缴、销毁,使兽药、饲料的生产和经营秩序得到了好转,为绿色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4.制定和推广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规程,确保畜产品安全。2002年以来,黑龙江省以普及、推广奶牛、肉牛、生猪科学饲养管理规程和组织制定肉蛋鸡、大鹅、毛肉羊科学饲养管理规程为主线,推进了畜牧业生产标准化。由于绿色畜牧业有别于普通畜牧业,在制定和执行标准的过程中,黑龙江省始终把控制生产环境、减少畜禽疫病、采用优良品种、实行科学管理以及对饲料进行质量控制作为重要出发点,并以行业或地方标准形式予以强制推行。

目前,生猪、奶牛、肉牛标准化饲养的推广面已分别达到65%、55%和40%,从而为畜产品的高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加强对规模养殖场、区、户的环境管理,对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2002年,按黑龙江省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要求,黑龙江省畜牧局制定了《畜禽饲养场环保(排泄物处理)工作方案》和《试点方案》,并在绥化、哈尔滨市的两个县(区)先进行了试点。绥化市北林区新华乡投资30万元建立一个复合肥厂,充分利用家禽粪便生产水稻无公害专用肥,并大力推广集约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对人畜混杂、粪尿乱堆等问题进行了整治。畜产品生产企业按环保部门的要求对畜禽排泄物实行标准化处理,规模饲养场普遍推行排泄物收集、堆肥及无害化还田制度,全省畜禽排泄物堆肥处理率达到85%。同时,黑龙江省注重技术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环保工作与提高资源利用率相结合,在各地推广绥化市北林区实行养殖场(户)与有机肥(复合肥)生产企业对接,组建专业收集队伍,辟建粪便集中处理厂,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成功经验,从而为确保畜禽健康、改善场区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6.大力推广绿色饲料生产,加快草原改良和退耕还草步伐。生产绿色畜产品的基础条件之一是生产和应用符合绿色标准的饲草、饲料。2002年,黑龙江省畜牧局结合《绿色畜产品发展规划》和《奶业振兴计划》的实施,大力推广了青贮种植和种草养畜模式,全省共种植专用青贮156万亩,人工种植紫花苜蓿等牧草72万亩,新建人工草地78万亩,改建“三化”(沙化、退化、碱化)草原120万亩。同时,采用综合性措施,加快绿色饲料生产步伐。哈慈望奎绿色实业有银公司2002年共落实绿色饲料种植面积20万亩,与5000户农户签约饲养绿色标准生猪,生猪全部由公司收购和加工;甘南县鑫鹏牧业公司建设了5万亩绿色无害化饲料基地,全部产品加工成绿色饲料,用于生产A级绿色猪肉。据统计,2003年,全省共种植绿色饲草、饲料74.1万亩,年产量达260万吨。同时,黑龙江省出台了一批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从而使绿色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加宽。

(二)绿色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发展形势很好,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第一,绿色产业基地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够高,规划和运行管理还不够科学、高效,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壮大;第二,产品标准、质量认证和产品检测等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绿色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信誉还不够高,存在鱼目混珠的问题;第三,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还不够强,品牌较杂,尚没有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约束了产业的高速发展;第四,部分干部、养殖户、技术人员对绿色畜产品的指标、生产规程及品牌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清楚,存在模糊观念。

五、黑龙江省发展绿色畜牧业的思路

(一)完善绿色畜牧业标准体系

根据国际有机食品标准,例如国际标准、地区标准和国家标准等,我国于2000年4月1日实施《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取代了于1995年8月颁布的《绿色食品产地生态环境质量标准》。但是,由于国际标准每两年修订一次,地区标准和国家标准也应该及时进行修订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对我国绿色畜产品的需求。

(二)改善绿色畜牧业发展的客观环境

绿色畜牧业的发展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建设无规定疫病区。黑龙江省应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大力加强无规定疫病区的建设,否则,绿色畜牧业的发展计划将无法实现。

(三)形成绿色畜牧业发展的产业体系

绿色畜牧业的生产为人类提供营养、安全的绿色畜产品,要求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都按照一定的技术标准来进行,发展绿色畜牧业所需的技术包括环境优化技术、生产技术、加工技术、管理技术四大类。因此,需要建立集饲料、饲草生产体系,绿色畜产品养殖基地,以兽医、兽药为主的服务体系、绿色畜产品加工体系和绿色畜产品销售体系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摘自:2005.3(33—39)《中国农村经济》(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tj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