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致远在唐朝的事迹和诗文创作

更新时间:2024-05-18 00: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崔致远在唐朝的事迹和诗文创作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200813000214 学生姓名:罗淼

【内容摘要】:新罗和唐朝的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罗时期的崔致远是两国交流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对唐朝乃至中国的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他的文学创作不仅是两国交流的宝贵史料,更对新罗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崔致远 汉文诗 散文 桂苑笔耕集 引言

唐朝是一个强盛的朝代,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发达的经济文化也使周边的许多国家纷纷派遣留学生来唐学习先进的文化。与唐朝比邻的新罗,积极的派遣留学生前往唐朝学习唐朝的文化以发展本国。新罗国在社会制度、典章文物、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都积极的向唐朝学习。而崔致远被誉为唐朝和新罗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人。本文主要以《桂苑笔耕集》为史证,从崔致远在唐事迹,和唐朝有人交往及在唐期间诗文创作特点三个方面,论述崔致远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中国文化对崔致远的影响。 一、唐与新罗的邦交

统一新罗时期是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结束了朝鲜半岛长达700多年的分裂局面。[1]唐朝和新罗官方交往始于唐初,此后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

1. 在派遣留学生方面。新罗是向唐派遣留学生最多的国家,[2]唐末乱世之际,新罗仍屡次派遣子弟入唐宿卫兼习业。

2. 在文字、文学方面。古代朝鲜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朝鲜文字到15世纪中期才形成比价完整的书写体系。由于地理上的关系,汉文很早就传入朝鲜[3]。高丽句①在公元1世纪左右就开始使用汉文,在这种情况下,汉文诗被大量的创作。思想文化方面。4世纪初,三国②先后从中国吸收吸收儒、佛、道思想,并将其与本民族的传统思想集合在一起,构筑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体系。

①统一新罗前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之一

①指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高句丽

第 1 页 共 10 页

当时的新罗花郎道①就是这种新思想文化体系的产物。并且,新罗还防唐制在中央设立国学,儒学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在统一新罗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 3. 人才选拔制度。新罗统一半岛后,为了巩固统治,开始实行“读书三品科”②以对汉文典籍的通晓程度和汉文的习作能力的高低来决定官职。 二、崔致远在生平介绍及在唐事迹 (一) 生平介绍

崔致远是统一新罗最杰出的文学家,被朝鲜学术思想界誉为“东周儒宗” [5]。生于公元857年,字海夫,号孤云,著有《桂苑笔耕集》《孤云文集》《东文选》等。

(二) 在唐事迹

崔致远“自十二离家西泛”,随商船入唐求学,他父亲在他离国前告诫他:“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我儿,吾亦不谓有儿往矣” 。[6]来唐6年后(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考中进士,但他并没有马上做官,而是“浪迹东都”④。四年后(公元877年)被任命为溧水(今江苏溧阳县)县尉。这四年是崔致远在唐期间最宝贵的时间,这段时间他接触到下层的人民,了解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写下了许多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作,例如《江南女》

江南荡风俗,养女骄且怜。性冶耻针线,妆成调管弦。 所学非雅音,多被春风牵。自为芳华色,长占艳阳年。 却笑邻舍女,终朝弄机杼。机杼终老身,罗衣不到汝。

公元884年,崔致远为应“博学鸿词科”试,罢离县尉来到淮南,这是他在唐朝的最后一段生活。不久以文名被当时的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从事官,掌文书之事,也因此和高骈结下亦师亦友的情谊。《陈情上太尉诗》是他写给高骈的诗,表达对高骈的知遇之恩。

《陈情上太尉诗》:

海内谁怜海外人,问津何处是通津。本求食禄非求利,只为荣亲不为身。

②花郎道,又称风流道、风月道,其郎徒被称为源花、风月主、国仙、仙郎等,是新罗以太阳神和天神为信仰的本土型自然宗教。

③李岩 徐健顺.朝鲜文化通史(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33 ④崔致远 《桂苑笔耕集》序 ⑤东都指洛阳

第 2 页 共 10 页

客路离愁江上雨,故园归梦日边春。济川幸遇恩波广,愿濯凡缨十载尘。 这首诗可以说把崔致远来唐及在唐经历,故园之思和交友之情都涵盖了。黄巢起义爆发后,高骈被任命为诸道兵马都统,崔致远代其撰写了大量的公书文牒,著名的《檄黄巢书》,因措辞犀利酣畅,感召力强而被传诵一时。他在《孤云先生事迹》中称:“其檄黄巢有‘不惟天下之人皆思显戮,抑亦地中之鬼已议阴诛’之语,巢不觉下床,由是名震天下”。后因对唐朝有功,深受唐僖宗知遇,被授予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之职和紫金鱼袋①。公元884年,崔致远上书请求归国,并于同年八月离开唐土,僖宗亲自过问他的行程,并让他带着国书以唐朝使节的身份回国。回国途中他写下了描写沿途所见风光的诗作,主要有十首②,这十首诗被认为是他的风景抒情诗的代表作。[7] 三、 崔致远与唐朝文人的交往

崔致远12岁入唐,在唐朝生活了16年,广泛的接触到唐朝的社会和人民,并结识了许多当时著名的文人,例如裴瓒、高骈、顾云、张乔、杨赡吴峦、罗隐、杜荀鹤、裴拙、高彦休、张义府、将蒋泳、宋绚等③根据《桂苑笔耕集》《古云先生文集》《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记载,崔致远和他们都有诗歌上的唱和往来,在这些往来当中崔致远不免受到他们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 (一)崔致远和罗隐

罗隐善于写作近体七律,尤其是擅长咏物,有《牡丹花》《鹰》《鹭鸶》《蝉》《红叶》等。崔致远也喜欢做七言咏物诗,《桂苑笔耕集》中就摘录了十首描景状物的诗。罗隐的《题磻溪垂钓图》和崔致远的《磻溪》不仅诗题相似,在诗歌意趣上也颇为接近。

罗隐 《题磻溪垂钓图》 崔致远 《磻溪》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知。 刻石数宗妙入神,一回窥览一回新。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况能早遂王师业,桃李终成万代春。 同时这首诗也是崔致远和高骈的唱和诗。

① 紫金鱼袋 唐、宋官衔常有此名,紫指紫衣;金鱼袋,用以盛鲤鱼状金符。一般佩于腰

右。官服分别颜色,从唐代开始是: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须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州的长官刺史,亦不拘品级都穿绯袍。 摘自http://baike.http://www.njliaohua.com//view/1095318.htm。 ② 据崔致远《桂苑笔耕集》指《石峰》《潮浪》《沙汀》《野烧》《杜鹃》《海鸥》《山顶危石》

《石上矮松》《红叶树》《石上流泉》这十首

①党银平.唐与新罗文化关系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第 3 页 共 10 页

(二)崔致远和高骈

崔致远在唐朝的后四年时间是在淮南幕府中度过的,他与淮南节度使高骈建立了融洽的宾主情谊和亲密的诗友关系。他初识高骈是从诗文交往开始的,[9]在他刚进入淮南幕府时,给高骈呈《初投献高太尉启》,后又作《再献启》,以文才诗品获得高骈的赏识和厚爱。前文提到的《磻溪》就是他和高骈的唱和之作,在诗末,崔致远有注曰:“伏睹相公《磻溪》诗云:‘及到王师身已老,不知辛苦为何人”。另一首《钓鱼台》:“锦篷花下飞鹦鹉,罗袖风前唱鹧鸪。占得仙家诗酒兴,闲吟烟月忆蓬壶。”并在诗末做注:“伏睹相公《在郓州》诗云:‘酒满金船花满枝,双娥齐唱鹧鸪词’”。从这两个崔致远自己做的注,我们可以知道,这两首诗都是崔氏在看到高骈的诗后有感作的唱和诗。 四、 崔致远诗歌成就

崔致远于年少的时候来到唐朝,根据心理学家的的研究,一个人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对个人成长和性格、人格等方面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在唐期间崔致远学习唐朝的文字、文化,和唐朝的文人交往,接受唐朝儒家、佛教、道教等思想影响,这些都为崔致远的汉文诗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之前,即朝鲜三国时期的汉诗以五言为主,而七言诗可以说是通过崔致远的诗歌创作而走向成熟的。在崔致远前,虽然有王巨仁、朴仁范等诗人写作七言诗,但数量少,内容和技巧上也远不如崔致远。

例如新罗著名诗人王巨仁含冤入狱时,愤而写下了一首七言诗,《怨愤诗》

于公痛哭三年旱,邹衍含悲五月霜。 今我忧愁还似古,皇天无语但苍苍。

在这首诗当中作者大量的使用中国典故来渲染自己的冤情,但是却缺乏诗人个人的主观情感的感受。

除此之外,还有金乔、薛瑶、崔匡裕、崔承佑等较著名的诗人。

统一新罗时期汉文诗发展成为新罗人叙事、写景、抒怀的主要文学体裁,七言诗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成就最大的当属崔致远。 (一)崔致远诗歌分类

崔致远创作的诗歌完整保留下来的只有100多首,主要散布在《桂苑笔耕集》《东文选》《全唐诗》和历史文献资料、金石文物上。他的诗歌主要有以下5大

第 4 页 共 10 页

类[10]。

1.第一类思国怀乡诗

崔致远少年离家,漂泊异都,时刻想念着家人和祖国。《秋夜雨中》他写道:

秋风为苦吟,世路少知音。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

秋风雨夜,诗人独坐灯前,感叹自己作为一个游子,在异国“少知音”,思念“万里”之外的祖国。一股怀念故土,倍感异国生活寂寞孤独之情油然而生。 2.讽喻诗

崔致远在唐时期,唐朝已经逐渐走向衰落,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经历了黄巢起义之后,他对唐朝的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受中国儒家、佛教等思想的影响,使他关心更加的下层人民的生活,成长为一个正直、关心民生的现实主义文人。《江南女》是在唐期间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江南荡风俗,养女骄且怜。性冶耻针线,妆成调管弦。 所学非雅音,多被春风牵。自为芳华色,长占艳阳年。 却笑邻舍女,终朝弄机杼。机杼终老身,罗衣不到汝。

诗中通过描写上层社会女子不事桑麻,“所学非雅音”,好逸恶劳,“自为芳华色”,过着寄生的生活,讽刺了她们的懒惰空虚和腐化。在诗末通过与下层妇女辛劳的“终朝弄机杼”却“罗衣不到汝”的贫苦生活做对比,衬托出统治阶级剥削劳动人民,坐享民脂民膏的罪恶,加强了讽刺的效果。 3.写景诗

崔致远的写景诗主要是他归国前船泊大珠山下时,对所见景物的描写,共十首①。这些诗选材奇巧,描写精细,往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诗人的个人写照,并且写得自然含蓄。

如:《杜鹃》

石罅根危叶易乾,风霜偏觉见摧残。已饶野菊夸秋艷,应羡巖松保岁寒。 可惜含芳临碧海,谁能移植到朱栏。与凡草木还殊品,只恐樵夫一例看。 此杜鹃生长在海边,扎根石缝当中,受海风吹,迎海浪打,没有“朱栏”那样的良好的生长环境,也没有得到世人的青睐,还恐“樵夫一例看”。但是顽强的求生,没有颓废潦倒,这种顽强不不屈的精神正是作者个人形象的写照。

① 即上文所提《石峰》《潮浪》《沙汀》《野烧》《杜鹃》《海鸥》《山顶危石》《石上矮松》 《红叶树》《石上流泉》

第 5 页 共 10 页

4.描写新罗乡间舞蹈诗

崔致远关于新罗乡间舞蹈的描写在《桂苑笔耕集》中收录较少,这要描写的是新罗民间流传的一种假面舞。《乡乐杂咏》(五首)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分别描写了“金丸”、“月颠”、“大面”、“束毒”、“狻猊”五个角色,其中《金丸》写:

迴身掉臂弄金丸,月转星浮满眼看。 纵有宜僚那胜此,定知鲸海息波澜。

诗中描写了以星空为背景的在露天舞台上演出的金丸舞,“月转星浮”是对舞蹈节奏的描写,作者将它和鲸鱼喷水相比,认为的宜僚的舞蹈也不能与之相比,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崔致远诗歌的艺术特点

唐朝中晚期,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激化,并且爆发了黄巢起义,这些时代的特征使得崔致远非常重视诗歌的写实主义。 1.写实风格。

他认为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不应该过分自由发挥,任意想象,李白“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作,被他看成是“唯夸散诞之词”。①所以崔致远思国怀乡,应和酬唱或是描景状物,记载乡舞的作品,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写作。 2.人物刻画。

崔致远在描写人物时并不很注重人物客观的外在形象的描写,而以主观的情感和心声为主,并且诗歌主人公一般是诗人自己。如《留别女道士》一诗

每恨尘中厄宦途,数年深喜识麻姑。 临行与真为心说,海水何时得尽枯

诗中没有写道姑的外貌是否仙风道骨,没有写道姑个人是否才华横溢,而是写自己的离愁,通过描写自己的离愁和依依不舍,来反衬道姑的形象,衬托两人之间纯洁、真挚的友情。 3.题材多样,对仗工整。

崔致远诗有五言、七言,有绝句、律诗,有古体、近体。但以七言绝句和律诗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在格律上,要求严谨,对仗整齐。如“洛谁波声馨草树,

①崔致远:《桂苑笔耕集》《谢高秘书示长歌书》

第 6 页 共 10 页

嵩山云影旧楼台”,上句仄声收尾,下句阳平作结,平仄和谐,对仗工整。 4.语言高度概括。

如“客路离愁江上雨”,客,表明了身在旅途,满怀思念离愁,“江上雨”,阴雨阻路,面对水波江面,纷纷落雨,雨助凄凉,令人更加的惆怅。短短七字,将诗人境况、心绪、环境交代清楚,并渲染了愁绪,语言明快而凝炼,干净利落。

崔致远的汉文诗作得到的当时许多文人的赏识,并和当时的诗人都有诗歌上的往来唱和,由此可以 看出崔致远作为一个外国留学生,系统的接受了唐文化,并将唐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 五、散文及应用文的成就

朝鲜的散文在三国时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后世的散文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后来传世的许多神话和传说,都来自三国时期的古籍。生活于统一新罗后期的崔致远,在散文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对此时乃至朝鲜半岛的散文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崔致远的散文以骈体文为主,这和他受到唐朝文化影响密切相关。骈体文盛行于六朝时期,但是整个唐朝文学的发展史中,骈体文文风尚有余波。并且整个唐朝的公文也都使用骈文,郑振铎先生说:“朝廷(唐朝)上的公文非用这种格调不可,骈至成了‘四六文’的一个专有名词??在正式的公文程式上,自唐以来,还延长寿命很久”。受此影响崔致远的散文形成以骈体文为主的特点。但是崔致远的散文和应用文,并没有六朝以来浮夸的文风,而是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并且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

1.表、状、疏等应用文,结果完整,内容充实。

最为著名的当属他为高骈写的《檄黄巢书》。文章开始,首先对黄巢晓以仁义,劝他认清现实,明辨是非,“夫守正修常曰道,临危制变曰权。智者成之于顺时,愚者败之于逆理”,接着历数他的罪恶,“包藏祸心,窃弄神器。侵凌城阙,秽渎宫闱。既当罪极滔天,必见深败涂地。”。然后范举与朝廷作对的下场,虽称雄一时,但最终“天网高悬,必除凶族”,又指责他忘恩负义,“斯则圣上与汝有赦罪之恩,汝则于国家有辜恩之罪”,最后说明他现在岌岌可危的处境,劝他归顺朝廷。整篇檄文,条理清晰,层次明朗,措辞酣畅犀利,气势磅礴,堪与骆宾王相的《讨武曌檄》媲美[10] 。

第 7 页 共 10 页

2.摹状描写。

在桂苑笔耕集卷18收录了一些写景状物的散文,如《蓬莱山画一面》、《雪扇一柄》、《谢新茶状 》、《谢樱桃状》、《 谢冬至料状》等等。《谢樱桃状》通过器物色彩及各种果实味道对比的角度来描写:“捧持而色夺楚萍,咽嗢而味欺苏橘,何必贮之赤瑛盘上,最宜对白玉樽前”。文字逼真,形象清新,仿佛娇艳的樱桃盛放在一只精美的器具中,不仅诱人亦可玩赏。 4.语言典雅,用词精确。

上文说到崔致远的散文以骈体形式为主,骈体文多为四六句,其间夹杂七言或八言,句式参差不齐,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在写给高骈的《再献启》中,他回忆了自己在长安求学生活的状况:“且如蹋壁冥搜,杜门寂坐。席冷而窗风摆雪,笔干而砚水成冰。??。及至冻枕伤神,孤灯伴影。寒漏则滴残别泪,遥砧则捣坡羁心”。四句、六句参差使用,情感跌宕起伏,“冷”、“干”、“冻枕”、“孤灯”、“寒漏”、“遥砧”等字词的使用不仅将寒夜时节事物的状态准确的表述,并且给人以典雅,精细的美感。 3.讲究韵律和谐,平仄相对。

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诗歌的格律、平仄要求非常的严谨,散文写作也同样注重。受此影响,崔致远也非常的注重散文的韵律。如:“伏以司徒相公,念某来从异域,远寓乐郊。俯爱似龙,不嫌非凤。拔衰英于粪上,搜滞刃于狱中。许厕佳宾,仍沾厚俸。神仙见顾,稍亲郭隈之台驽蹇何施,得主郑庄之驿。”这段话,结尾一个字的声调以平声和去声为主,平仄和谐,而且注重音韵,讲究换韵。同时以四六句为主,骈散相宜。 4.善于使用典故。

崔致远在唐朝生活了16年,熟悉中华典籍,所以在做文时信手运用典故。在《谢生料状》写到:“遂使范家釜甄,免恨长闲;颜巷箪瓢,陪加其乐。伏以某虽杨曾穿叶,而蓬且断根。空把利锥,冀遇大贤之鉴;岂将长铗,先兴下客之歌?”在这段话中,提到了范冉,颜回、毛遂、冯谖等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典故,以此表达对高骈知遇之恩的感激。崔致远自称是孔子的门生,仰慕中国古代的先贤圣人,并常常以中国古代的英雄自况。在唐朝生活的16年,他耳濡目染,接受到中国的文化。在思想和心理上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同化,并且从中吸了

第 8 页 共 10 页

先进的思想观念,例如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入世思想等。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他的现实主义风格,留唐期间所做的诗歌可以说是对晚唐社会生活的重视记录[11]。这种思想在回国之后继续影响着他的创作,例如他回国之后写作的《古意》一诗就是对新罗统治阶级的腐化黑暗的嘴脸的揭露和讽刺。《古意》

孤能化美女,狸亦作书生。 谁知异物类,幻惑同人形。

变化尚非艰,操心良独难。 欲辨真与伪,愿磨心镜看

崔致远的散文有着深刻的当时唐文化的痕迹:骈体形式、注重格律、使用中国典故等。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成就了崔致远,而崔致远将中国文化带到了新罗,丰富了新罗的文学,发展了统一新罗的文化,促进了两国的交流。 六、赞誉

崔致远被称为是中朝(韩)历史文化交流的第一人,在朝鲜的学术界他誉为“东方儒学之宗”。崔致远在唐朝留学,为官,直接接触到了中华文化,具有深厚的汉文学修养。学成荣归故里后,他将所学贡献给自己的祖国。他的爱国思想和写实精神影响着朝鲜一代又一代的有志文人,他取得的文学成就对朝鲜汉文学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在汉文诗方面,朝鲜的汉文七言诗无论是思想内容、写作技巧还是数量,主要是通过崔致远的诗歌创作而走向成熟的。统一新罗之后的王朝高丽朝,在结束半岛分裂,建立高立超后,追谥赐封崔致远为文昌侯。

结语:崔致远《桂苑笔耕集》的史料和文学价值

《桂苑笔耕集》是由崔致远自己整理的,主要收录在唐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桂苑笔耕集》不仅是研究崔致远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的不可舍弃的材料,也是了解晚唐社会风貌的重要史料。崔致远以一个外国的留学生的眼光看待当时的社会现状,与唐朝本土作家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也可以说是更为理性的。所以关于崔致远和《桂苑笔耕集》的解读有利于我们更理性,更充分的了解当时的谁现状和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第 9 页 共 10 页

【参考文献】

[1][4][5][6][7][9][10] 李岩 徐健顺.朝鲜文化通史(上)[M] . 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2] 党银平.唐与新罗文化关系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66页 [3] 吴元迈 赵沛林 仲石.外国文学史话(东方古代·东方中古卷)[M].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第675页

[8] [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M]. 韩国明文堂,1988 第534页 [11]方晓伟.崔致远思想和作品研究[M].广陵书社,2007 第199页

第 10 页 共 10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te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