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更新时间:2023-12-03 01: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安徽省肥东县实验小学 蒋志聪

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性的应用型工具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反之他们却对玩计算机游戏很感兴趣。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信息技术课怎么学?怎么教?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正确的方法是把握信息技术特点,采用正确性的教学方法,才能行之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将学习内容与解决具体问题相结合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已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典型的任务之中,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探究、共同协作,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完成具有一定梯度的各个任务,达到建构知识的目标,它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这主导,以教材和任务作载体,以学定教,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新问题的过程中主动、积极的获取知识,以达到建构知能体系的目的。

一、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二、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好的学习任务,应该适应不同的学生,并能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任务”。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

第一、“任务”主题要源于生活

生活是人类知识的源泉,任务要源于生活,而且要高于生活。用生活情景来激发教学,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观察、思考问题。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思维认识基础,或者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设疑激趣,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来源天生活实际中的“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word文字处理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任务:新学期开始了,你一定有许多新的想法吧?把你的想法写在学习计划中,好吗?

如果有了这样一个的来源于生活任务,那么学生会自觉自愿地做,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感

在设计“任务”时,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任务的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等,精心设计每一个模块。

例如:在《制作书签》的教学中,我设计的一个大任务是:如何制作一个美丽的、具有个性化的书签?围绕这个任务和学习的内容,我将这个大任务又细化成若干个小任务:⒈如何在书签上插入文字?⒉如何插入书签背景?⒊如何进一步美化自己的书签?

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维的迸发,发展个性化学习。同时也要兼顾任务的系统性,各个任务之间有机结合、纵横交错、相互渗透。

第三、任务设计要具有科学性

任务设计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将信息技术的深奥原理蕴含于一个个的任务中,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进度,逐步推进他们的学习进程。同时任务要有系统性,在任务设计时就要处理好整体任务和每一节课的单元任务之间的关系,不要使单元任务与整体任务脱节或毫无关系;单元任务的设计要围绕整体任务的完成进行构思,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最终目标的完成。另外任务设计的大小应与主题相统一,即大主题大任务,小主题小任务。

◎ 姓名:蒋志聪 ◎ 性别:男 ◎ 单位:肥东县实验小学 ◎ 职务:教师 ◎ 血型:O型 ◎ 星座:玉女座 ◎ 爱好:看书、上网、编程 ◎ QQ:只对好友说 ◎ 电话:想联系我不容易 第四、任务要具有趣味性。

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要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呈现的初衷,是要使学生在“我要做”中学习,而不是“要我做”。

例如:在教学《特殊符号的输入》时,我首先出示一张我的个人简介:

学生看后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地要求自己做一张,我引导学生先认真想一想:制作这个个人介绍需要哪些电脑技术?特别要注意“◎”如何输入的。

第五、任务要具有挑战性。

要抱着对学生终生学习负责的态度设计好每个任务。一个好的学习任务会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任务设计要具有兼顾性,在具有一定的过渡性、阶梯性、递进性的同时,问题的设计要尽可能大一些,即让学生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第六、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些任务的完成,要靠学生自己通过实际操作、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共研以及充分利用外界资源等作支撑,如果任务的可操作性差,学生就会有束手无策之感,因而对任务的完成失去信心。 三、 具体教学实施

如何使任务有效地“驱动”学生的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因此,转变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任务驱动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应重点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

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既提出问题。在这些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要教师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

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设想,这时教师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自然而然建立了对新知识的初步认识。

其次,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解决方案。结合任务和解决这个任务所出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比如从哪里去获取相关资料,寻找相关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

例如:教学《逐帧动画》时,师首先展示作品《璀璨的圣诞树》,然后引导学生观察:①这幅作品与以前看到的图画有什么不同?(有动画效果)②有多少种不同的灯、星的颜色交替出现?③如何使灯、星出现动态闪烁效果吧?师引导:晚上大街上闪烁的霓红灯是如何工作的?Flash就是运用这个工作原理制作这个动画的。(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弄清原理)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还学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我认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 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师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任务完成阶段中,老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特别是对边缘学生提供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还要主动地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实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这样做可以给教学带来以下好处: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提示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任务完成中,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任务去掌握各个知识要点,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举一反三;在开放式的\以任务带知识\的教学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在一个良好的\师生交互界面\中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教学《初识形状渐变动画》时,在学生用以前的方法——动作动画制作时,不出现形状渐变效果时,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如何使文字“蝴蝶”渐变成图形蝴蝶呢?(学生看书并讨论后,自己试做)后来又发现:文字到图形的变

化很突然,没有停顿的感觉,像一下子蹦出来似的。师进一步启发:如何解决这种“蹦”出来的问题?围绕这个任务,学生继续在讨论和看书中寻找解决办法。

第三、改进评价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技术的深刻理解和适应能力,所以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要综合地运用各种评价方式来全面考察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和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

一是口头表述法。在课堂研讨过程中,可评价在表达任务结果时,小组成员发言人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生动;表达是否条理清晰,易于理解;能否根据听众的特点灵活地使用信息传递和交流技巧。同时也可检查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素养。

二是作品评价法。它是在教学评价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可以用电子作品的形式进行评比,在同学中传阅会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其集体荣誉感。

三是过程评价法。有的学生基础较差,在相同的条件下可能做得不如其他同学,对这样的学生更应在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恰当地给出评价,指出他的优点和改进方法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是结果评价法。教师要给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说明的机会,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外,也可让学生自己评、互相评价。一次任务的评价,不只是一个任务的结束,更应当是下一个任务的开始、向导和动力,要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在运用了选择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生活实例,通过完成典型任务,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科结构体系的建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方法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使学生的信息素质得以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t5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