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小抄版

更新时间:2023-10-12 11: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填空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是一种(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联系)

2按照自我意识发展理论,生理自我成熟的年龄是(3岁)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维果斯基)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

5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

6按照学习迁移内容的抽样与概括化水平进行的划分,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7奥苏伯儿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同化说) 8安德森的心理机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自动化阶段)

9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认同) 10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存在(倒U型关系) 11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学生)

12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3“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学习的迁移)

14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促进智力发展的最佳途径是(发展认知结构说)

15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适合的安排应该是(只有按时完成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16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17个体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和趋势的内在动力成为(成就动机)

29布鲁斯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30完形一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31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遗忘曲线变化进程是(先快后慢)

32在教学中不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方法称为(变式)

3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同时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表明儿童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54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给定、(存在的限制或障碍)和目标

55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呈倒U型关系)

56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遗忘曲线变化进程是(先快后慢)

57在教学中不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方法称为(变式)

58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表明儿童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34教育心理学界普遍认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59将教学目标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出版于(1903)

35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心理自我) 36提出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心理学家是(布鲁纳) 37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并做出结论的教学策略是(发现教学)

38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命题学习)

39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常用于(接受学习) 40按照迁移性质的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与负迁移)

41布鲁纳的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评价) 42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知识学习情境与其测量情境的变化程度)

43(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属于元认知的实例

44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

45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

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的心理学家是(布卢姆) 60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叫(性格) 61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柯尔伯格)

62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效果律) 63安德森的心理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自动化阶段)

64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认同) 65学习效率与动机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66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学生)

67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68“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学习迁移) 69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促进智力发展的最佳途径是(发展认知结构说)

70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71建立学习时间表属于学习策略中的(资源管理策略)

72智力技能的特点是(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73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有结构问题) 74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称为(成就动机)

75在思想观念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

18元认知控制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只有19概念学习的心理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概念形成,一是(概念同化)

20.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阶段

21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

2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五个方面

23马斯洛提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最高级的是(自我实现)需要

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46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47元认知控制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48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49我国心理学家在研究国外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问

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模式,这一过程分为发现问题、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内化)

24从动机的生理基础来看,动机最佳水平应是(中等)50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是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76教和学的系统过程包含三种活动过程:(学习过程、程度的激活或唤起,此时对学习具有最佳效果 25皮亚杰认为,守恒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26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 27影响学习准备的主要因素是(原有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学习

28(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

和评价与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的 51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是(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52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少年期的年龄范围是在(11、12岁—14、15岁) 53规则学习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77、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78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

79在认知风格中,与沉思型相对的认知风格是(冲动型)

80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81体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之间关系的曲线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型

基本成分。

107布卢姆认为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知识),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评价)。108测验项目对

18感受性与感受阈限:感受性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宜性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者是刺激变化的程度,或者是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

19社会助长:指个人在别人面前完成的效果。阿尔波特称这种现象为“社会助长”

曲线)8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和鉴别能力,称为(区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五个方面。

83马斯洛提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最高级的是(自我实现)需要。84从动机的生理基础来看,动机的最佳水平应该是(中等)程度的激活或唤起,此时对学习具有最佳效果。85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分为

分度)。

109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89年指出,健康应

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行为)和道德健康。 20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方110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在10岁以前,儿童的道德主要处于(他律道德)发展阶段。

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21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22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3感觉适应:是指一种感受器受到同一种刺激的连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4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题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尘化而有所表现。 25演绎推理: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26个别智力测试: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测试一个被试,其优点在与测量形式多样化,手段精密,反馈及时,但与团体测验相比,较费时费力,不适于大规模测试。

28有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过程。

29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目的是在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只是之间建立关联。 30学习动机:激发并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1概念形成:通过观察一类具体事务,发现其特点并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概念的方式。

3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33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34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欣慰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7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35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八个阶段,其中少年期的年龄范围是在(11、12岁-14、二、名词解释 15岁)86规则学习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87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给定、(存在的限制或障碍)和目标。

88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项成就行为的主要判断成为(自我效能感)

89布鲁纳认为学习包含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90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称之为(知识)

91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92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93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94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95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属于习俗水平 96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表现为客观性、计划性和可比性

97学习“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是命题学习 98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的特征,在教学中应遵循(准备性原则)。

99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成分。

100人的学习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学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过程。

101看见路上的垃圾便绕道走开,这属于(逃避)条件作用。

102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称为(替代性强化)。

103一般来说,概念或规则的反例传递了最有利于(辨

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知识(就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类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管表征)。 4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5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6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7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8记忆: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知识、保持和再现,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9直觉: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

10心理健康: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

1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12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13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别)的信息,正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 14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1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

括的、间接地反映

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1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105各种发明创造都可以看做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典型例证。

106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和(存在的限制或障碍)三个

16横断研究法:就是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17应激:指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偶发性和紧张性的特点

三、简答(一)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⑴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⑵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各种感知运动图示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到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⑶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进行逻辑推理。⑷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二)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理论答: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⑴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⑵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⑶附属内驱力。是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

31、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答: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十一)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习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理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

论。

答:奥苏伯尔提出,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

的指导作用。(六)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答:(1)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与顺序性。例如,感知→运动→情绪→动机→社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赢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体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十二)简述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基本方法。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

会能力→抽象思维。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 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3)(2)正确运用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资料或事例说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七)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前苏联的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

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3)科学地进行比较。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确定事物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主动解答问题。 (十三)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答: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的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十四)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三)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⑴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⑵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的解决。与

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

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越大。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⑶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着问题的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⑷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四)简述学习策略的四个特征

答:⑴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⑵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⑶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⑷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划和技能构成。

(五)简述有效进行知识概念的基本方法

答: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的基本方法有:⑴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⑵正确运用变式。⑶科学地进行比较。⑷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

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

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

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可能性也就越大。 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九)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的构成。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个体想要通过学业成就来赢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的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4)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八)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的措施。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十八)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人格的发展上一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又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二十一)评述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 信息加工论即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来类比人脑的认知过程,用信息的接收、存储和提取来解释学习的具体过程。加涅汲取了各种学习理论的成分,一方面认为的基本单元是刺激――反应联结,另一方面又着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十五)简述学习策略的四个特征。

答:(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划和技能构成。

(十六)谈谈学习动机与学习需要和诱因之间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即内驱力)。但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需要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并不等于他会为满足学习需要而采取行动,只有出现与学习需要相适应的外部诱因时,学习需要才能变成学习动机,导致学习活动的发生。所谓诱因,是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家长的奖励、教师的表扬、同伴的赞扬等。诱因吸引学生进行定向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从而使需要得到满足。 学生的学习行为往往取决于需要与诱因的相互作用。没有一定的学习需要,学生就不会通过学习活动去追求一定的学习目标;反过来,没有学习行为的目标或诱因,学生也就不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需要。当学生达到了某种学习目标,满足了相应的需要后,相应的学习动机就会有所降低。

(十七)结合学习活动,谈谈学习动机具有哪些功能 学习动机对学习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激活功能,当学生对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产生焦急、渴求等心理体验,并最终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

(2)定向功能,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就指向一定的

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 (3)强化功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动机的水平。

(4)调节功能,学习动机调节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五十九)教学上怎样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

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积极的选择和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教育力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心智活动。他意义:指出了人生的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需要的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展阶段素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他的对信息加工过程势利导、对症下药。(十九)什么是学习,广义的学习的分析对我们理解学习和教学有重要意义,但加涅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个典型的折中主义者,从他的理论中仍可以看到行为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主义的影子

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二十二)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陈述性知识指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验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特点:①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验的掌握为主线。②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反应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目的性和组织性。③学生是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骤,说明“做什么”和“怎样做”的实践性知识。二性。(二十)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极其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 (1)二者的区别

知识观和学生观①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 从功能上看,前者是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及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问题;后者用于发出行为的指令,从而对某些信息进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行识别和转换,做出某些动作,解决“怎样做”的问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

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 从测量的方式上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对具体情境进行在创造。②学生观:首先,建构主义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儿童的巨大潜能。量。

其次,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因此, 从心理表征来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教学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 从激活和提取的速度来看,前者激活速度慢,其验。⑵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能相互激活。

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 从遗忘速度来看,前者习得速度快,遗忘也快;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后者习得速度慢,遗忘也慢。 替。⑶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学习者可以通过相 (2)二者的联系

互沟通和交流,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 陈述性知识经变式练习转换为程序性知识,陈述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这种社会性相互作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运用的条件。陈述性知识是获得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社群,从而为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运用程序性知识得到陈述性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⑷情境性学知识。

习:建构主义者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性任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也为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的务情境挂起钩来,提倡在教学中使用真实性任务,让

保证,陈述性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对某些信息的判断和形式通过一定的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以此建构起转换,主要依靠的是个体的程序性知识,任何陈述性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 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过去知识的基础,而其中就包括这些观点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基于这些观大量的程序性知识。

点,建构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设想。建构(三十五)学生学习主要内容:(1)知识、技能和学性学习和教学旨在是学习者形成真正的、深刻的、灵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活的理解,为此,教师需要就学习内容设计出有思考(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概括、(三十六)心智技能形成要经过哪些阶段:原型定向、分析、推论、假设检验等思维活动,来建构起与此相

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三个阶段 关的知识。

(二十三)为什么说通过应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可以促进知识的深化?

知识的应用是一个建构过程,原有知识会在应用过程中被充实、深化、整合和发展。1、 通过解决有关问题来促进知识所巩固与熟练化。通过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学习者可以更好的对知识进行加工和记忆,有利于陈述性知识的保持,有利于程序性知识的熟练化2、通过解决有关问题来深化理解,促进知识经验的整合在解决问题时,学习者常常需要同时激活多方面的相关知识,综合起来3、通过解决问题来建构起相关的新知识

(二十四)如何理解态度与品德?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结构?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

(二十五)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个有什么特点?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于生理不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第三阶段:自律后合作道德阶段。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此达到了自律阶段。

(二十六)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好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例如说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第一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第二以情动人第三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 (二十八)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场独立性的人,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性的人,倾向于利用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

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容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二十九)人们遇到挫折后,会引起什么反应? 攻击行为,冷漠,幻想,心理防御机制

(二十七)什么是问题解决,它一般包括哪些要素?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它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三个特点。

(三十)简述遗忘的原因 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于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记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但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又可分为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两种。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压抑作用,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压抑作用。一系列研究表明,再长时间记忆里,信息的遗忘尽管有自然消退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于信息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一般来说,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相近,干扰作用越大。对于不同内容的学习如何进行合理安排,以减少彼此干扰,在巩固学习效果方面是值得考虑的。

(三十一)简述成就动机的含义和结构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含有两个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一般认为,成就动机较高的人喜欢富于挑战的任务,其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水平较低的人则因害怕失败而回避困难的任务。 (三十二)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段—目的分析法

(三十四)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情绪乐观稳定②人际关系和谐③人格完整作④正确的自我观⑤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⑥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p197

1.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如何才能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5)提高迁移意识性。

3.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主要有哪几种: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4.怎样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5.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模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6.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进行教学:(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三十七)学习策略特点:(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划和技能构成 。

(三十九)有的学生总把不能取得好的成绩的原因说

(1) 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题:成任务(作业、考题)太难,这是一种什么归因?有如何缩小两者差距(2)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及操作(3)什么坏处? 如果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不够成熟,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4)提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和操作(5)如果(4)中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也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如此螺旋式循环前进,直至问题解决p160 (三十三)心理评估的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制定正确的辅导与咨询方案,首先必须正确找出个体的问题症结,了解他所处

⑴这是一种成败归因理论。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⑵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⑶这种状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导致学习效果差。

(四十)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主要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

的环境的特征。准确地把握他认识世界的独特的观念,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于预学生.(4)帮助才能制定正确的辅导与咨询方案。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只能从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症状减轻、心理素质的改善来加以确认。P205

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四十一)何谓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包括四方面的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

(三十八)常用的品德教育方法:(1)有效的说服(2)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榜样示范;(3)价值澄清;(4)群体约定;(5)赏罚控制。

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sq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