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2-20 16:51: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2014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

2014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的是终身教育

2.从生命开始的“自然人”经过教育过程成长为“社会人”是社会化的过程3.我国传统教育的最高目标是道德完善

4.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医务室等是教育的物质资源

5.报刊、书籍、影视对教育的影响是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6.如果是色盲或失明的儿童就无从发展视力,也就培养不成画家了。这表明遗传素质为儿童发展提供前提

7.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达到学前教育的社会化

8.明确规定“儿童有权享受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应尊重儿童参加活动的权利”是《儿童权利公约》

9.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立者是福禄贝尔

lO.皮亚杰提出的教育方法是发现式教学法

11.提倡创建中国式幼稚园要就地取材培养师资,提出“训练本乡师资教导本乡儿童”的是陶行知

12.维果斯基认为教育教学的作用就在于创造“最近发展区”, 教育应超前于幼儿发展

13.我国最早提出应回答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的是孔子

14.《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的时间是1996年

15.我国规定托儿所的性质是社会福利和保教性质

16.头大、躯干长,四肢短小,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几乎相等,是初生儿

17.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行动容易受情绪支配的是小班幼儿

18.幼儿无意中做错了事,诚实地告诉了大人,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和惩罚。以后他为了逃避处罚而说谎,这属于掩盖式的说谎

19.放大镜、天平、水箱等材料应投放在科学区

20.在幼儿园普遍使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容易吸引儿童的是故事法

21.教师对新的教学内容从头到尾的示范,这种示范形式属于完整示范

22.在幼儿园应禁止的门外罚站、不许吃饭等惩罚是生理性惩罚

23.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环境,是亲子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基础,这是家庭教育的率先性

24.夫妻双方、两代养育者之间互相配合和支持,对儿童进行一致的教育,遵循的原则是步调一致

25.一般来讲,成人开始对孩子大小便进行训练的时间是1岁半到2岁

26.我国幼儿园小班一般为3-4岁

27.目前我国家园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是开放日活动

28.家长亲自到园所主持一些教学活动或者参与一些教学活动,这是园所内参与

29.从生命开始的“自然人”经过教育过程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是社会化的过程

30.认为人的一生都应接受教育的思想属于终身教育

31.把学前教育目标确定为促进儿童身体、情绪、智能和社会性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现代社会

32.新生儿出生后能吃母乳,是依靠触觉

33.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

34.能正确辨别基本颜色,但还不能正确命名的年龄阶段是3岁儿童

35.儿童正常生长与发育是指生理发展

36.认为儿童是民族和国家的财富,是家族传承和繁衍工具,这种儿童观是社会本位的儿童观

37.提出后天环境对人不具有影响,一切研究和学习都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的是柏拉图

38.把幼儿教育看作是整个学制系统的最初阶段,提出“整个国家的基础在于童年的正确教育”的人是加德纳

39.提出“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的人是陶行知

40.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指的是教育目的

41.木块、螺丝、工作台、砂纸等材料应投放到幼儿园的活动区是木工区

42.活动室墙饰的高度首先要适合幼儿的身高

43.在幼儿园内,教师采用游戏的形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这是教育活动游戏化

44.在教育实践中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教育方案,这是学前教育的发展适宜性原则

45.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去设计教育活动,这是学前教育的综合性原则

46.教师从不同角度使儿童得到完整印象的示范形式属于不同方向示范

47.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问题发表意见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方法是讨论法

48.教师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提高儿童社会性行为的方法是移情法

49.教师对儿童行为给予积极肯定的一种强化方法是表扬鼓励法

50.在幼儿园禁止门外罚站,不许吃饭等惩罚指的是生理性惩罚

51.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指的是家庭的教育功能24.美国政府颁布“提前开端计划”的时间是1965

52.要鼓励儿童用自己的想法布臵小天地,可以在5岁以后进行

53.儿童最初的规则和懂得遵守规则的建立地点是家庭

54.一般来讲,成人开始对孩子大小便进行训练的时间是1岁半到2岁

55.交往能力有所发展,处于发展的不平衡期的幼儿是中班幼儿

56.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什么样的活动社会性活动

57.教育的最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

58.教育的宏观功能是促进社会发展

59.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

60.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倡导遗传决定论

61.儿童个体发展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62.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是人类关于儿童认识史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这时出现了人本位儿童观

63.福禄贝尔创立的幼儿学校1840年更名为幼儿园,该幼儿园始创于1837年

6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3年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大基础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65.托儿所(或幼儿园托儿班)具有如下特色社会福利性和保教性

66.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活动特殊的

67.教育的最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物资和教育内容

68.教育的微观功能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69.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最主要社会因素是经济发展

70.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说"属环境决定论

71.在古代社会,人类普遍重视儿童,他们的儿童观是社会本位儿童观

72.夸美纽斯出版的幼儿教育方面的著作是《母育学校》

73.我国陈鹤琴倡导的教学法为整个教学法

74.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包括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75.托儿所(幼儿园托儿班)的保教原则是寓教于养,保教并重

篇二: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1

第一章 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及价值

一、教育与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学前教育:是指“能够激起出生直至进小学的儿童(小学入学年龄因国家不同而有5—7岁之不同)的学习愿望,给他们学习体验,且有助于他们整体发展的活动总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国际学前教育协商会议,1981年11月

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科中的一个年龄分支学科,是研究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目的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的特性和规律的科学。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一)学前家庭教育

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

特点:领先性 广泛性 随意性 随机性 终身性

(二)学前社会教育

由社会设施或资助、指派专人组织与实施的、以学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 特点:群体性、目标性、计划性、多样性

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胎儿学校、托儿所、幼儿园、托幼园所一体化、学前班、儿童福利院、SOS国际儿童村

非正规的学前教育形式:儿童博物馆、儿童读物、儿童广播电视节目等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孕育阶段(15世纪前)

古希腊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主张学前教育和胎教(即优生)

2.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后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是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的》、《母亲读物》

3、初创阶段(从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期)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 ,主要贡献:

(1)建立了学前教育机构;

(2)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并研究了已有的学前教育思想和理论;(恩物)(3)系统地阐明了幼儿园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他著有《幼儿园教育学》(1862年)等书。

(4)培训了第一批幼儿园教师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于1907年建立了学前教育机构——儿童之家,著有《蒙台梭利教学法》、《童年的秘密》等书。

(1)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2)注重感官训练,并设计发展感官的教学材料(重视感觉教育)。 (蒙台梭利教具 )

(3)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

(4)教师的作用: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二)我国学前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

1.我国古代古书中很早就有关于学前教育的记载

2.我国在唐宋以后,长期闭关自守

3.在清末维新运动中,康有为(1858—1927年)在《大同书》中的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4.民主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年)提出完整的学前社会公共教育体系

5.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1892——1982年)

(1)他主张幼稚园要注意儿童的健康,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

(2)主张幼稚园应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并与家庭合作教育儿童;

(3)主张幼稚园的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实施单元教学,采用游戏方法,游戏符合幼儿年龄特征;

(4)主张多在户外活动。

主要著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活教育理论与实施》。

6.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年)

(1)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南京燕子矶幼儿园 )

(2)重视幼儿教育 。他揭露、批评了我国幼稚园的三种病症: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主张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5)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7.幼儿教育家张雪门(1891——1974年)

曾在北平主办香山慈幼院的幼稚师范学校和幼稚园,他对幼儿教育理论和幼稚园课程进行研究(行为课程),出版了不少幼儿教育译著。主要著作幼《幼稚园教育概论》、《新幼稚教育》、《幼稚园的课程》、《幼稚园的研究》、《幼稚院组织法》等。

第二章 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

一、 儿童观

1、含义

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

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2、儿童观的形态

从观念所持主体的角度区分:(1)社会主导形态(2)学术理论形态(3)大众意识形态

(1)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

是指一定社会中的政府机构、法律机构及其他居支配地位的人们所持的对儿童的看法、态度

特点:一元的;法律性;阐述概括、简约

1924年,国际联盟通过了《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这是儿童权利国际化的开始。 1989年11月20日由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标志着国际社会保障人权的范围扩及到了社会上最脆弱的群体——儿童。

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儿童权利公约》

共有54项条款,在1990年1月26日开放签约的第一天,就有61个国家签字,在国际公约领域是空前的。

《儿童权利公约》是儿童的权利法案,它所规定的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内容:

《儿童权利公约》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指导精神,是许多年来各种条约和宣言所述儿童权利的最集中和最新的表述。

a) 确立儿童的三项基本权利,即生存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和受保护的权利。

b) 确立“儿童至上”的原则。

c) 确立“一切为了儿童”的新道德观。

d) 重申儿童是天真、脆弱和需要依靠的。

e) 儿童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等。

f) 强调每一个儿童平等的保护权利。

g) 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培养儿童对人权

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h) 主张“培养对儿童的父母,儿童自身的文化认同”,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精神和态

度。

i) 国家是儿童权利的最高监护人。

(2)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是指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在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所持的儿童观

特点:多元性;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或背景,阐述系统、全面

影响因素:研究视点;与儿童观有关的思想、理论背景;与儿童实际接触交往;个人生活经验、家庭背景;对于现实社会认知的差异

?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儿童发展具有“胚胎期”

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

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

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 陶行知的儿童观

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

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得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3)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

是指广大国民对于儿童的根本认识和态度

特点:实感性、差异性及不系统性

类型:1.形式性儿童观或理念性儿童观

2.实质儿童观或功效儿童观

它是指教师不但能从理论上、观念上掌握一定的儿童观,而且具有足以使这种儿童观得以贯彻的内在素养和技能

幼儿教师的儿童观是大众意识形态儿童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对实际的教育过程和结果至关重要。

3、儿童观的结构

自然层面——儿童是自然的存在(儿童具有独立性、个体性和完整性,有其自身生理发展的规律;儿童又具有对外部世界和周围事物的依赖性)

社会层面——儿童是社会的存在(儿童应该享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权利;需要一种有利于其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

精神层面——儿童是精神的存在(儿童需要尊重、公平和精神抚慰)

4、科学的儿童观

1) 儿童是稚嫩的个体,身心各方面尚不完善,需要科学 地、合理地照顾和保护

2) 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应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3) 儿童是完整的个体,除了健全的身体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在

身体、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 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除了有充分的发展潜能,还存在发展的个体差异,应该

循其身心发展规律,承认个体差异,充分发掘其潜能

5) 儿童是天生具有性别属性的个体,应杜绝性别歧视

6) 儿童是成长在一定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应注重给他们提供指向环境

的体验、交往、操作、思考的机会

二、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

教育观的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维持”,即儿童某些认知能力能够自然地完全发展,教育和经验的作用只是使儿童维持现有能力水平

第二种作用模式是“促进” ,即后天教育经验只影响儿童发展的速度而不影响发展方向和顺序

第三种模式是“诱导” ,即后天教育经验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了儿童某种能力的发生与否,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

科学的教育观

1.儿童是学前教育的主体

2.热爱儿童(热爱每一个儿童;关心、爱护儿童;对儿童的爱要讲理智)

3.尊重儿童(信任儿童;尊重儿童的隐私;鼓励儿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保护儿童的自尊心;杜绝体罚儿童)

4.因人而异地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5.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发展适宜性”要求

6.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和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形式

7.家园配合,协同发展

三、教师观

教师观——指对于教师的看法、态度

教师观的层次:

1)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保姆——幼儿教师——专业化

2) 从学前教育过程来看:施教者、看护者、守卫者——合作者、参与者、组织者;老

师、朋友

现代幼儿教师观(职业观、责任观、角色观、发展观)

1) 幼儿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一股朝气蓬勃的力量,是儿童发展的促进者,应该受到

全社会的关心和尊重。

2) 幼儿教师是幼儿健康和安全的保护者,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引导者,他们的劳动是崇

高、伟大而艰巨的。

3) 幼儿教师的工作关系到幼儿的未来、社会的未来。

4) 幼儿教师从事的是保育和教育工作,也是科学和艺术的工作。

5) 幼儿教师是研究者、开创者,应该关注儿童、了解儿童、理解儿童、研究儿童,并

以创新的精神与儿童互动、对话。

6) 幼儿教师是一份专门的职业。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P51-54

以常识为前提的推断:园丁说,否定教育论

科学论证的发现:洛伦兹的习性学:印刻-关键期;维果斯基;费歇尔的非线性动态模式

相互制约、相互决定:

发展决定教育

教育创造发展

创造的发展必然遵循儿童发展的“必经途径”

篇三: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教育概念的界定

识记 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

从教育的起源看,它是人类社会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从人类的个体来看,认得个体成长、成熟的过程充满教育。此外教育为人类社会所独有,它与动物界中代与代间看似“教”和“学”的现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识记 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 社会活动。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识记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着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它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的、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识记 教育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并且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类的教育从一开始便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活动,教育的社会性表现为教育同社会共存,共发展,并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识记 教育者的含义

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从广义的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学校教育中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家庭中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社会教育中的起到教育作用的人员。自学活动中的个人也承担了部分教育的责任。

识记 受教育者的含义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在广义的教育中,受教育者的对象非常广泛,凡是进入学习过程的人都成为受教育者。

识记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着十分复杂的互动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相对教育者而言所处的是接受者、受控制者的地位。但绝不因此而影响其在教育过程中以主观能动的主体姿态参与、接受教育。总之,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构成矛盾的对立面,而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是从不同角度说明二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能相互取代,而要把握两者的不同责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

识记 教育的内容

从范围看,教育内容涉及人类创造的古今中外各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技能和技巧;从水平程度看有启蒙的、基础的、专业化的、高级的;从表现形式看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等。

识记 学校教育的内容

学校教育中的教材是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但又不是学校教育内容的全部。学校教育中尚有诸多教育内容并未包含在学科教材之中,而体现在环境布置、教师风范以及一些信息在体中。

领会 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相关性

教育内容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没有教育内容也就无从产生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取决于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第三节教育的功能

识记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首先是为社会的延续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其次,教育是沟通社会各方面、社会各地域及世界各国社会的手段。再次,教育的正确实施对稳定社会、倡导科学、宏扬道德风尚和加强法制起着推动作用。

识记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的微观功能即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体现了培养人的方向,也就是个体发展的方向。其次,教育,尤其是学校的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教师负责,给于个体发展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的影响。再次,得力的教育为个体能动的发展创造主客观条件。最后,教育的主导作用更表现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积极的、能动的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

领会 教育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同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第四节现代教育的特征

识记 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1. 教育的发展急剧增长。

2. 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显著变化。

3. 教育的内涵扩大。

4. 教育的作用愈加重要。

5. 教育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识记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 全民教育是教育的发展方向。

2. 终身教育。

3. 教育民主化。

4. 教育现代化。

5. 教育与社会紧密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6.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决策的先导。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第一节 学前教育与环境

识记 物质环境的概念

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识记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由学前儿童的生长发展和心理发展特点所决定,他们对物质环境的依赖性更大。作为学前教育机构的托儿所、幼儿园同样需要有一定的物质环境作为其存在于发展的条件。

识记 精神环境的概念

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识记 精神环境对学前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精神环境对学前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学前儿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环境包括: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家庭生活气氛(生活方式与习惯、生活情趣、生活内容、交往关系等),居住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及情调,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生活,托儿所、幼儿园的园风,直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等。

第二节 学前教育与经济

识记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为办教育提供一定的人物力和财力。

识记 经济发展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一个国家的文明文盲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普及的程度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识记经济发展影响教育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的变革,如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消费结构等,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如大、中、小学的比例,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的比例、高等学校不同专业的设置与比例等。

识记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学校中的知识传播是一定历史阶段中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教育手段同样是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反映。 领会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教育必须以经济为基础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的变革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因此发展教育必须以经济为基础。

领会现代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劳动者接受过一定程度上的教育,进行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是从事生产和再生产的必备条件。

识记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因素

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教育是中介,通过教育实现科技与生产的结合。

领会 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教育发展间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社会对学期教育的经费投入,还决定学前I傲宇的目标、内容和手段的变革。因此教育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同时教育发展也间接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第三节学前教育与政治

识记 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1. 权利机关利用其拥有的立法权,颁布一系列教育法律、政策和规章,以保证合法的实现教育目的。

2. 权利机关利用其拥有的组织、人事权利控制教育者的行为导向,使之符合教育目的。

3. 权力机关通过行政部门控制公职人员的选拔与录用。

4. 权利机关通过经济与杠杆控制教育方向,并对办学权利进行严格控制(民办学校均要申请审批)。

识记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1. 教育制度必须保持与政治制度的一致与相适性,教育制度往往随着政治发展而变革。

2. 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变革起定向和支持作用。

识记 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1. 政治决定教育经费份额的多少。权力机关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教育经费在整个社会总投入中的份额。

2. 政治决定教育经费的的筹措。政府会根据其财政收支情况及政治需要而决定教育经费的筹措办法,或者完全政府财政支出,或者由民间集资、私人出资、或者三者兼而有之。

领会 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教育的发展

政治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财政都会产生影响,这表现了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教育的发展。

识记 政府权力机关和职能部门重视学前教育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

政府权力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一个地区或部门的权力机构和领导人的态度、意志对该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与改进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他能够认识到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大力支持发展学前教育,则该地区的学期教育将会有与众不同的发展。

识记 不同社会制度下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不同

我国学前教育在亚太地区属于比较好的,20世纪末统计3到6岁幼儿入园率约为35%,加上入一年学前班的幼儿则入园率可达60%。

第四节 学前教育与文化

识记 文化的概念

广义概念:人类这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侠义概念:较为普遍地把文化看作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识记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文化是经济作用于教育的中介

(2) 文化是能动地相对独立地影响教育。

识记我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 对教育的目标及人才标准的影响。我国传统教育的最高目标是道德完善,它培养的是贤者与君子,把道德教育居于首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这种伦理型文化使我国历来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在教育过程中,注重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的培养,以人际关系和谐作为追求目标。

2. 对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论的影响。中国传统教育重内省而不重外求(反省人的自然本性,不重视对客观事物的探索)。传统文化多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命题,忽视思辨推理,应用技术发达而系统科学理论极不发达。传统文化重视把握事物整体的协作和协调,不重实体和分析,造成对事物的分析不正确、笼统、缺乏对事物的精确分析。但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直观的培养却先与西方。

3. 对个体的发展方面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比较侧重群体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个性的发展。这是长期宗法制封建社会所导致的必然后果。

识记 文化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水平对教育的间接影响表现为:文化发达(科技水平提高)→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教育的物质来源→增加人口受教育水平。

文化水平对教育的直接影响表现为:教师文化水平→教育水平→学生文化水平→受教育水平→家长文化水平→下一代,而社会与社区文化水平,以及周围的文化氛围、文化设施都直接影响着学生教育水平。

识记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 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

2. 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3. 人口对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

识记我国人口现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人口增长快,将给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多困难;人口分布不均,将影响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人口比例大,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则使学前教育难以普及,更难以深入偏远山区;而人口素质差、受教育程度低,则会加重教育的负担;另外我国将来的独生子女一统天下的布局将对学前教育产生许多特殊影响。

识记 人口与学前教育

我国人口多,增长快,各地区要把握本地区人口增长预测,做好发展学前教育的准备。适应独生子女人口多的特点,促成优生、优育,优教的良性循环,减少遗传病,残疾儿和死亡率,学前教育应向下延伸,从胎儿保护、胎教、以及从零岁开始教育。

大量人口分布于农村,着力研究农村学前教育的特点与形式,发展适应农村的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 领会人口关系着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要发展教育,推动国家计划生育国策,改善和提高我国人口质量

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人口对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这三方面的影响表明人口关系着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要发展教育,推动国家计划生育国策,改善和提高我国人口质量。

第六节 学前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识记 个体社会化的概念

人的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于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的发挥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识记个体社会化过程分类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可分为两大类:

(1) 与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相对应的童年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成人社会化等。

(2) 由社会期待不同而导致的入认知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特别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职业社会化等。 领会 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从人出生后开始的。儿童入学前,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能够从不懂、不会到逐步完善自己,并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第一节儿童发展的概念

识记 发展的含义

发展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识记 儿童发展的含义

儿童的发展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和生理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领会 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胜利的发展之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心里的发展是指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儿童身心发展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对儿童身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儿童的年龄越小,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的相互影响就越大。

识记 遗传学定论

这一流派认为,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看来,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环境的影响

识记 环境学定论

这一流派强调后天影响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的发展原因在于后天、在与教育。他们否认了遗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夸大了环境对儿童的作用

识记 遗传—环境交互作用论

儿童的任何发展既有遗传的作用,也有环境的作用,只有两者相互作用才能促进行为的发展,遗传和环境既不是彼此独立的也不是简单相加的关系,而是相乘的关系,他们完全交织在一起,不可分离。目前我们只能一般的谈论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不能具体的阐明二者的交互作用过程。

识记 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后天因素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识记 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指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无关、皮肤、体型、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

识记 后天环境与教育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是在与人们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与遗传环境起来,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领会 儿童的发展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交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应充分发挥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后天因素和先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后天因素只要是指个体所处的谁会环境与教育。其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通过家庭反映出来的。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家庭长期承担着有目的的,有系统的教育和影响儿童的责任。学校教育是一种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的一种特殊的环境。而托儿所、幼儿园是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条件,儿童的发展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交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应充分发挥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识记 个体发展是有规律的进行的

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 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

2) 个体发展都要经过有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3) 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到四周进行的

识记 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虽然个体的发展具有普遍的规律与共同的模式,但在正常发展的广泛范围之内,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任是十分显著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差异也是十分的明显的,有的在这一个阶段发展比别的婴儿快,而在下一个阶段则又相对较慢,诸如此类的差异是很常见的。究其原因,可能是遗传与成熟水平的差异,也可能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不同而造成的。 识记 发展具有阶段性

儿童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从出生到成熟经历了三个阶段:婴儿期(3岁~6岁)、幼儿期(3岁~6、7岁前)、学龄期(6、7岁~16、17岁)。阶段与阶段之间不仅仅是量的差异,也是质得差异。每个阶段儿童身心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有其主要的活动形式,标志着该阶段的特征。

领会 教育应根据个体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

个体发展是有规律的进行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教育应该根据个体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

第二节 儿童发展的内容

识记 儿童生理的发展

1. 儿童身高体重的生长

2. 儿童骨骼和肌肉的生长

3. 儿童牙齿的生长

4. 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

5. 儿童感觉器官的发育,包括视觉的发育、味觉和嗅觉的发育、触摸感觉的发育、动作及运动能力的发展。 6.

识记 儿童的心理发展

1. 智力的发展

2. 语言的发展,包括词汇的发展、语法的发展、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发展。

3. 情绪情感及社会的发展

领会 儿童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儿童是人一生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变化最迅速、也是最重要的时期。儿童心身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极其复杂多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以渐进的量变方式进行,量变累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整个发展过程表现吃一系列的阶段性,每个阶段儿童表现出一些共性的、典型的心理特征。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第三节 儿童发展观

识记 儿童观的定义

儿童观是人们对于而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力,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特点的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识记社会本位的儿童观

人类祖先在文明初创之时就认识到了儿童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当时的人类普遍重视儿童。但必须指出的是,古人之所以重视儿童,是因为儿童氏族、社会或国家的财富,是家族传承和繁衍的工具,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儿童并不是作为独立个体、社会群体的正式成员受到尊重,他们不过是父母的隶属物,没有任何权利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权也得不到保障。

识记 人本位的儿童观

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社会普遍开始树立一个全新的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而服务的新人类观。从此,儿童的命运也有了重大的转变,儿童管也有了重大的改变。人们开始要求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各种权利,如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等;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的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教育机会均等;儿童是学习主体。

这种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是人类关于儿童认识史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然而这一时期的儿童观,是从理想的人的形象中推导出来的,并未否定儿童对父母的隶属关系,也把没有儿童本身看做有个性价值的个体存在。因此,在社会上,把儿童作为父母的财产等儿童观点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识记 正确的儿童观

正确的儿童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 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层次的相互的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2) 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

3) 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个性。

4) 儿童通过活动来发展。

5) 儿童身心应该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6) 应该尊重和保护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和受教育权。

识记教育观的定义

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

第四章 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第一节 学前教育思想溯源

识记 学前教育的起源

1. 氏族社会时期。这是原始社会最初的一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老少相随,以老教小的做法是人类最早呈现出来的一种幼儿教育形态。

2.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主要教育这是该群体的全体母亲们。她们多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对儿童进行教育。

3. 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是由每个家庭的成年妇女一起来教育年幼的儿童。每一个儿童都被视为全家族未来的成员,他们在妇女们的哺育和熏陶下,逐渐了解家庭的惯例、氏族的礼法、历史传说、风俗禁忌和图腾信仰等。她们还要逐渐认识各种复杂的亲属血缘关系,如夫妻、兄、弟、姐、妹等。此外他们还要从旁观察成人们的生产劳动情景,并在游戏中模仿他们的动作行为,如制作劳动器具、射箭、播种、收割等。

4. 军事民主时期。私有制开始萌芽,教育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开始重视和加强对全体部落的军事训练。这个时期的幼儿教育,除了使幼儿了解生产劳动技能和知识、社会生活习俗、道德行为规则外,还要学习有关军事方面的内容。 识记 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

1. 古埃及的幼儿教育:古代埃及的幼儿教育还处于一个萌芽阶段。它与初等教育时接时离,有时又融为一体,没有明确的年龄界限。从教育形式上看,它具有多样性与等级性。从教育内容上看,它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从教育方法上看,实行家长体罚。女童的学习受到歧视。古埃及的幼儿教育还处于一种相对较低的水平。但在当时来说,古埃及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办学形式之多样、学习内容之广泛实用,还是举世无双的。

2. 古希伯来的幼儿教育:古希伯来人的幼儿教育一般分为家庭教育时期和会堂教育时期。古希伯来人的幼儿教育内容主要有诵读经典和参加宗教活动等。

3. 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分为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佛教的幼儿教育(在家庭中进行)两种。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是与种族制度和宗教神学密切联系的。其幼儿教育有家庭教育和寺庵之分,但都是以信封佛祖、吃苦修行、遵循教规、消极厌世为基本特征的。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始终被浓厚的神学说教所统治。

4. 古希腊的幼儿教育:分为斯巴达的幼儿教育、雅典的幼儿教育(对幼儿实施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民主型)两种。雅典教育的特点:初生婴儿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只有强壮的孩子才让父母养育。

领会 学前教育有着漫长的历史,古代的学前教育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从学前教育的起源和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来看,学前教育有着漫长的历史,且古代的学前教育呈现出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例如奴隶社会中,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神学密切联系着,并始终被浓厚的神学说教所统治。古希腊的幼儿教育从小就对儿童灌输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意识。

识记 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观

1. 夸美纽斯十分重视儿童的体育。

2. 强调德行的培养。

3. 智力是无价之宝。

4. 拟定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

5.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6. 提供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7. 教学要彻底与巩固。

识记 洛克的“白板说”

1. 洛克的教育理论:洛克认为人脑开始只是一张“白纸,没有特性也没有观念”,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后天的经验,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原则。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与教育。

2. 洛克的教育内容:体育、德育、智育。

识记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1. 人的发展和教育分为四个阶段:0~2岁的婴儿期,成人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婴儿的身体健康,让他们有充分的活动自由;2~12岁期,儿童以形象记忆为主;12~15岁期,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培养儿童的判断能力和劳动责任感;15岁到成人期,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2. 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

3. 卢梭的教育原则:必须让儿童充分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相信他们也不会随便滥用这些力量;考虑到儿童的一切身体需要,包括智慧方面和体力方面的需要,对他们进行帮助,使这些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只有当儿童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去帮助他们,也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应该仔细研究儿童的语言和动作,真正地辨别他们的欲望究竟是直接有自然产生的,还是想出来的。

4. 卢梭的教育方法是:给予行动的自由;合理的养护和锻炼;注意语言的发展;感觉教育;模仿;自然后果法。 识记 裴斯泰洛齐的自然教育

1. 倡导爱的教育。

2. 强调母亲的教育作用。

3. 明确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4. 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原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sp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