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6-17 20: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现代农业经济学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为主)
说明:参考PPT和书整理,仅供参考,“农业生产商品化”一词百度,望补证! 一、农业现代化 1、定义:农业现代化是指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2、从内涵看——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
农业生产的本质:是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科学技术能提高循环和转化的效率。 生产目的:获取农产品和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科学技术 发展历史: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
未来发展:农业将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的发展可以证实。 3、从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概念。
综合性:生产、生态、社会形成协调发展的高效系统。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的协调 世界性: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较。 历史性:随时代发展,内涵和标志不断变化。 4、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一)生产技术现代化:良种、病虫害防治、先进技术
(二)生产手段现代化: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大地园林化
(三)农业劳动者现代化: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具备四个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较高的科技和文化素质
(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新型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结构。经济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 5、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义 1)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实现
2)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3)促进农业的高速发展,增加农业收入 4)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
6、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发达的农业: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经济效益 良好的环境: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效益 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社会效益 7、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1)我国的基本国情
1)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 2)农业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3)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4)现代科技落后,农民素质低,但传统农业技术丰富 5)地区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 (2)具体举措
1)坚持科教兴农,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和技术革命。2)实行生物技术现代化与机械技术现代化相结合。3)注重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4)资金集约、劳动集约与技术集约相结合。5)专业化生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结合。6)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7)稳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8)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8、国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1)美国型——资本集约型:美国、加拿大等国 国情: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
实现农业现代化:先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后生物技术现代化,提高土地生产率
2)日本型——劳动集约型:日本、荷兰等国 国情: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缺乏,耕地面积少。
实现农业现代化:先生物技术现代化,提高土地生产率;后农业机械化,适当提高劳动生产率。
3)西欧型——中间型: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 国情:工业相对发达,劳动力和耕地资源都不太丰富
二者并举,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现代化并进,物质投资和智力投资并举,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共同提高。
9、农业生产商品化(百度) 1)概念:农业生产商品化是指农业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或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农业商品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农业生产专业化
1、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各个地区或农业企业由原来从事多种生产项目、生产多种产品转变为专门或主要从事某种或某几种生产项目或产品,甚至只从事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活动。 2)意义: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区和各单位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技术装备的效能,节约劳动力,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生产者的技能熟悉程度、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有利于促进农工商综合经营和农工商一体化。
2、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类型和条件 1)分类
按照生产活动内容分:生产部门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农艺专业化 按照空间范围分:农业地区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化);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农业作业专业化、农业生产环节专业化) 2)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条件
a、工业部门的发展和支撑——提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b、为农业服务的配套产业发展 c、自然条件相似
d、技术力量保证。熟练劳动者、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e、农民所需的农产品供应保障 3、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实施
(一)积极扶持,稳步发展根据区域农业发展情况而定 (二)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
(三)围绕专业化生产项目配套发展产前、产后部门,加强其专业化协作 (四)正确处理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农业生产责任制之间的关系。 (五)借鉴国外经验和发挥我国农业传统农业精华的关系
三、农业生产社会化
1、农业生产社会化的概念
指农业由孤立的、封闭的、自给性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生产方式和商品性农业的过程 2、农业生产社会化的特征
1)它建立在社会分工深化的基础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独立;及其各环节内部的独立基础上
2)它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协作基础之上与农业有关的化工、肥料、机械、加工储运、商业等部门协作的基础上
3)它建立在农业系统对外开放基础之上 3、作用与意义
作用:能充分发挥协作的优势,提高现代农业的整体功能;能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在农业中推广现代科学技术和运用现代农业物质装备;促使农民成为现代新型农民 意义: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制度的客观需要。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由哪些组织来承担服务功能?
1)公共服务体系:政府机构和有关事业单位向农民提供的资金、技术、信息、经营管理、法律援助等服务
2)合作服务体系:农业内部的合作组织;社区性农业合作组织;专业型合作组织;农业外部的合作组织:农村信用社、农村供销社 3)经营性服务体系:各种涉农企业。如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储运与购销企业等;通过市场、“公司+农户”等方式与农民进行经济联合 5、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逐步下降,表明农业萎缩了。
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看待农业比重下降:相对比重下降,绝对数量增长,水平提高;农业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其它部门的增长速度快于农业的增长。农业比重下降≠农业萎缩,其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变
四、农业经济结构 1、农业经济结构
农业中各种经济因素的构成和相互关系。包括:农业的生产关系结构(所有制结构、生产总过程四环节的结构)生产力结构(劳动力结构、劳动资料结构农、劳动对象结构) 2、粮食安全
(1)粮食安全的内涵
①1974 年在世界粮食大会确定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②1983 年4月,世界粮食大会修改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粮食营养安全”三个层面的完整概念。
(2)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主要对策
1)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保障的“五大体系”:建立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增长的生产体系;建立确保粮食供应的市场贸易体系;建立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建立灵敏、准确综合信息的粮食预警体系;建立援助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2)巩固粮食安全基础,切实保护粮食主产区: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大力发展粮食的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质量,大力发展绿色粮食生产;充分开发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制定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抵制国外的倾销。 3、农村产业结构
(1)农村产业结构的内涵
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农村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各产业内部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
(2)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1)农业发展滞后,商品率低,比重仍然较高,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品质较低。 2)工业内部生产发展不协调,质量不高。 3)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3)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必须坚持农业产业化这一主线,实施贸工农一体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双重目标。
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3)深化改革,推动乡镇企业优化升级。
4)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确保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4、农业生产结构
(1)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系统内部各部门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特点:1)农业生产结构的多层次性;2)农业生产结构的地域性;3)农业生产结构的稳定性
(3)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因素
1、自然资源,包括气候、土壤、水源、地形地貌等;
2、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包括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3、人口的变化,包括人口总量和城乡结构的变动; 4、粮食的供求状况,及其对农业布局的制约情况; 5、交通、运输、加工、商业等因素; 6、农业经营体制;
7、历史上已经形成的产业结构及其特点; 8、特别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4)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结构的特征及不合理 特征
1)种植业比重大,其他各业相对小;2)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占的比重大,经济作物占的比重小3)在畜牧业中,以生猪为主,其他畜产品少4)在林业中重采轻造,在渔业中重捕轻养 不合理
1)对整个土地利用不充分;2)对人财物的利用不充分;3)从生态环境来看,布局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繁、森林覆盖率低、土地沙化、大气污染、水资源等问题;4)当前生产结构还不能很好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专业化程度低。 (5)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方向
1)农业的增长不能再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而是要实现高产、优质和高效。
2)农业专业化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一个基本途径。
3)增加高产值的农产品比重是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 4)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与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相结合
5)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要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相结合。 6)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在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 7)要发展信息产业。
8)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复习思考题
1、判断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生产结构的一个层次
2)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应首先考虑市场的需求。 3)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应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4)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逐步下降,表明农业萎缩了。 2、简答题
1)确定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2)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
3)简述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 3、论述题
1)论述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措施。
2)结合现实,谈谈当前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五、农业规模经营(书106页)
1、概念:在一定生产力和经营水平条件下,未获得最佳产出规模而投入适量生产要素,并使得生产要素合理组合、充分利用,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目的是是实现规模经济。所谓规
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的适度扩大,使得生产要素得到合理的利用,引起长期平均成本下降,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2、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
1)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提高并得到顺利的转移,这是农业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 2)完善地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农业规模经营的首要条件。 3)农民眷念土地的传统挂念逐步改变,并在农民中建立起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4)有较为完善的农业机械工业体系和物质技术装备体系,能够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5)有较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能为从事规模经营的单位和农户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和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的服务。 3、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模式 1)土地集中型 2)契约型或订单型 3)市场激励型或集聚型
4、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
1)环境条件: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支持 2)组织形式创新多样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5)将开发性农业纳入农业适度规模之内
六、农产品流通与价格 1、农产品流通 (一)内涵
农产品流通是从农产品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全部经济活动的总称。包括农产品收购、调运、贮存、销售等基本环节。包括商流和物流两个方面 (二)意义
1、实现农产品的价值,为农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条件 2、满足城乡人民的农产品需要 3、调节产销矛盾,导向农业生产
4、维持农业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产品供需关系 5、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农产品损耗 (三)特点
1、明显的季节性 2、较大的分散性 3、复杂的技术性 4、较强的政府干预 (四)农产品流通渠道 农产品流通渠道: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领域经过的路线。它因农产品的品种特点、生产地点、生产规模、消费方式等不同,流通渠道有差异。 (1)生产者——生产者。生产者直接消费。 (2)生产者——消费者。即直接渠道。
(3)生产者——零售商——消费者。常见渠道。集市贸易
(4)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普遍渠道
(5)生产者——收购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现代商品经济主渠道 (五)农产品流通环节
是指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所处的各个不同阶段,主要包括收购、批发和零售。严格地说,农产品的分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也属于其中,一般视为前三个主要环节的附属环节。 农产品流通网络=农产品流通渠道+流通环节 (六)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调控 1、必要性
(1)农产品特别是食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应公平、均衡地供应
(2)调节农产品供给的波动性、季节性与需求的常年性、均衡性之间的矛盾 (3)调节社会不同阶层人们的收入 (4)农产品是重要的国际贸易物资 2、调控目标
(1)维护市场的公平性、公开性与有序性,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市场 (2)稳定农产品价格,以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农产品价格 1)农产品比价
(1)内涵: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不同农产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蛋肉价格比;粮蛋价格比;粮棉比价等。
(2)实质:反映不同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以及同一生产者生产不同农产品的收益关系。
(3)意义:比价合理,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4)原则:以粮价为中心 2)农产品差价
1、概念:同种农产品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形成的价格差异。 2、形式:购销差价、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质量差价、批零差价 3)农产品成本 1、概念
(1)理论概念:生产和销售单位农产品耗费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报酬的总费用支出,即C+V的货币表现。
(2)现实概念:企业生产和销售单位农产品所耗费的各种费用支出,即C+V+部分M。 4)降低农产品成本的途径
(1)根本途径------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增加单产和总产 (2)具体途径:
合理决策,发展新产品,开展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生产资源;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节约物质资料消耗,既要改善现有固定资产的技术状况,提高其利用率,又要合理利用各种原材料;节约活劳动消耗,防止无效劳动;节约管理费及非生产性支出
5)质量差价(书259页)
概念:指同种农产品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因质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 相关概念: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购销差价 6)复习思考题(判断)
1、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农产品流通必须实行国有商业单渠道流通。 2、农产品生产成本即农业生产费用。
3、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剪刀差”。
七、生产要素 1、农业科技进步
(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
概念:是指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广义的农业技术进步,既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即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即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狭义的技术进步因考虑的主要是物化形态的技术,因而又叫硬技术进步 (2)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
渐进性、系统性、外生性、复杂性、周期性 (3)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容 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 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技术进步 农业管理技术的进步
农业生产劳动者与管理者的技术进步
(4)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
3.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可以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
5.可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 (5)中国重点推进的农业技术进步
1.尽快形成一整套“二高一优”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重视农田水利技术,有效改造中低产田 3.因地制宜地推广农业机械技术 4.进一步提高化学化水平
2、农业技术推广(书180页)
1)概念:指利用实验、师范、宣传等手段,将所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具体实施。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整个农业技术进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实施技术推广的组织机构,也包括农业新技术的潜在采用者,二者之间是新技术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既包括农业技术成果这一推广客体(交易对象),也包括影响和决定该体系主题运行的制度设计。
3)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1)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2)坚持试验、示范与逐步推广的原则和发挥“科技户”的作用 (3)建立灵活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 (4)切实解决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的问题 (5)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
(6)农科教相结合:1.搞好统筹规划2.充分发挥农业主管部门和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的作用 3.组织引导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直接进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参与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及各种农业科技服务工作4.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5.农村教育必须坚持面向“三农”的方向
3、农业劳动生产率
(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 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3)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 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
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改善劳动组织,加强经营管理 4、农业土地生产率(书35页) 概念:农业土地生产率是反映构成农业生产要素的土地的利用效率的指标。及反映了农业的产出水平,又反映出农业投入水平的多个侧面,是一个综合指标。
百度定义:土地生产率是反映土地生产能力的一项指标,通常用生产周期内(一年或多年)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品数量或产值(包括产值、净产值)指标来表示。 5、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概念与重要意义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更简单地说,是指在最适宜的土地面积上的经营。当某一土地面积的经营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时,这一土地面积即为适度经营规模。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所要求的土地面积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因地、因时、因单位而变化的。
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更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机器设备,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方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进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经济效益。
6、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
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④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⑤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
八、农业宏观调控
(一)农业宏观调控的内涵
农业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建立健全一整套调控措施和干预手段,以实现农产品总量供求平衡、农民收入增加、农业持续发展的宏观目标。 (二)农业宏观调控客观必然性 1、农业的产业特性——弱质产业
—强烈依赖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波动大 —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交织
—农业比较利益低(竞争、科技成果转化)
—具有强烈的外部性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产品特性——生活必需品和必要的工业原料 3、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市场的不完全性 —公共物品的存在
—市场机制具有造成某些不良社会后果的可能性:农地非农化、农业缺乏发展后劲、城乡二元差距扩大
(三)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
1、保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 2、增加农民收入 3、平抑市场风险
4、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内容
(一)制定合理的农村产业政策:农村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
(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增强耕地资源产出能力;二是增强农田水利保障能力;三是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增强农产品加工业转化能力;五是增强农业抗御灾害能力;六是增强农业发展综合配套服务能力
(三)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四)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1、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2、要积极发展农业保险 (五)健全农产品储备调节制度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 (六)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 (七)完善农业宏观调控法律体系 (四)复习思考题(判断题)
1、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手段是我国农业宏观调控最主要的手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主要职能是保护农业。 3、农业具有较强的外部性,所以,农业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五)简答和论述题
1、简述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职能。 2、简述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
3、论述农业宏观调控的客观必然性。
4、论述农业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及其运作。
九、农业
1、农业自然再生产
概念: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和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而自行增殖的过程,就是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
1)农业的内涵: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依靠生物机能,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
2)农业的外延(1)狭义农业:狭义农业——农作物栽培业。包括:粮食作物生产、经济作物生产、饲料作物生产三大部门。(2)广义农业:广义农业——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四
业。传统上概括为种植业和动物养殖业两大类,现可分为种植业、动物养殖业、微生物培养业三大类。(3)最广义(拓展)农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在内的农业产业系统。有的甚至扩展到以生物生产为中心的产业系统。 2、农业经济再生产
概念:以保持生命活力的动、植物(和微生物)为对象所进行的人的生产劳动过程,就是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
3、农业的外部性(书289页)
概念:外部性,指某种经济活动对社会上其他成员产生影响,经济主体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或获得相应的收益。外部性可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是指某种经济活动给社会成员带来好处,但经济主体却不能因此而得到补偿;外部不经济是指某种经济活动给社会成员带来危害,但经济主体并不会因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农业的外部经济表现在农业的发展在为农业投资者和农产品购买者带来利益的同时,还给包括非农经济部门带来好处,如农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农业外部不经济表现在若任凭农业生产者根据市场的信号来安排农业生产,就有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如土地流失、过度砍伐等。
十、家庭承包经营(家庭经营见书13页) (一)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的涵义
农业家庭承包经营是指土地属于社区行合作经济组织(一般为村级合作经济组织)集体所有,农户通过承包合同获得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自主经营的农业经营制度。 (二)农业家庭经营大量广泛存在的原因 1、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2、农业自然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和不可控制性,以及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 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管理成本最小。
4、家庭成员在性别、年龄、体制、技能上的差别可实行分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 (三)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的特征 1、农业家庭经营的商品化 2、农业家庭经营的企业化 3、农业家庭经营的专业化 4、农业家庭经营的规模化 5、农业家庭经营的社会化 (四)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完善
(1)关键是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十七届三中全会: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2)加强集体经济统一经营的层次
(3)还需要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予以完善
十一、农业合作经济
1、农业合作经济的概念
农业合作经济,也称作农业合作制,是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组织形式。它的本质特征是劳动者在经济上的联合。 2、产生原因
是农民在经济上实行联合以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是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是抗御农业高风险的需要
——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规模经营农户的迫切需要(节约交易成本,提高谈判能力) ——农业合作制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
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遵从“罗奇代尔”原则 (1)入社自由
(2)民主管理:一人一票
(3)资金报酬适度:限制股金分红 (4)盈余返还 (5)合作社教育。罗奇代尔社从建立开始就非常重视这一工作,创办了图书室、儿童学校、成人班等,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并规定盈余中的2.5%作为教育基金。 (6)恪守中立:合作社是一个不参与政治和宗教的经济团体 4、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书18页)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又称农业合作社,是指农民,尤其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及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本质是劳动者在经济上的联合。
补充:相关“三农”等专题看书和PPT 李宗枝
2015.6.25
正在阅读:
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06-17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评析07-10
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实施方案06-03
(2019-2020)新高中物理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单元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10-01
平面设计工程师PS及答案03-22
露天煤场增建干煤棚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2017年修订版 - 图文01-21
变电设备缺陷分析03-19
六一主持词开场白和结束语5篇04-04
大学感谢信800字左右(汇总13篇)03-3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复习资料
- 经济学
- 农业
- 2014年福建省宁德市公务员职位表
- 命题与定理导学案 2
- 2011福建省语文试卷真题考试技巧重点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 管理手册通用部分2012
- 铁运146号 关于印发《铁路线路修理规则》的通知
- 小型超市收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毕业设计论文
- 外汇期货复习题
- 人凝血因子效价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 第七周:尊敬师长,与同学友好相处主题班会
- 嫩江县教育学会关于转发省教育学会征集
- xxx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 2014山东政法干警考试民法学:“消灭”代理权
- 郭厅长在全省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3
- 2012年的全球灾难被证实 科学家们解释
- 非常有用的生物化学记忆顺口溜
- 财经应用文写作
- 安徽中考英语模拟试题2013年部分学校讲座用12345 - 图文
- 高速公路太阳能监控软件简介
- 只有银行转账证明没有借条证明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