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S的开发方法和步骤

更新时间:2023-09-14 08:20: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AIS的开发方法和步骤

第二章我们将为同学们介绍CBAIS的开发过程,这一章是我们后续章节的基础,比较重要,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

2.1 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步骤概述

我们所要开发的CBAIS实际上是一种会计软件,也就是一种软件产品,软件产品的开发也有很多的规章制度,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会在本科阶段修一门软件工程学课程,接受这方面的知识,既然我们要进行CBAIS的设计,那么对这方面的知识也应该有所了解,先来认识一下软件工程学: 一、软件工程学

软件工程学是专门研究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的学科,它要求在开发计算机软件系统时,以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将系统开发视同一项工程,分阶段进行,并在每一阶段中使用规定的方法、工具,编制规定的文档资料,从而通过控制开发过程,达到加速开发速度,降低开发成本,保证系统的开发质量。

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按照软件工程的规定,软件系统开发的成果应由两部分构成:计算机可运行的程序和各开发阶段编制的文档资料。

程序比较好理解,大家学过VB,只有有了程序,我们才能实现所需的功能;那么这个文档资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有没有同学了解啊?实际上后面我们会给大家说到软件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在使用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它进行维护,在维护的时候参与维护的人与初始开发的人未必一致,为了让维护员能够了解系统开发过程,必要的文档必须建立;另外,还有一点,这里的文档有很多,需求说明书就是其中一项,这是系统开发人员与委托单位相关部门沟通调研后形成的文档,当系统实施时如果效果不理想,单位认为开发人员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开发,开发人员可以拿出当初的需求分析书作为凭证,避免不必要的纠葛,实际上,软件业比较发达的日本在给开发人员发工资时,书写文档的多少也是一项重要的指标。还有一点,现在流行的软件外包,做的比较好的是大连,我们学校计算机学院也有这样的专业,软件外包是将国外已经做了一部分的软件拿到国内继续开发,常见的你象由国外计算机公司做好详细设计,到国内实现编码阶段的工作,一般来讲国内国外的人不需要见面,只需把详细设计阶段的文档发过来即可,所以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档资料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可行性项目建议书 系统规划

需求分析报告 系统分析 新系 统开

发系统设计报告 系统设计

系统测试报告等 系统实施

系统维护

先来了解系统生命周期的概念: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成熟和消亡或更新换代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那我们所说的系统开发就是指构建CBAIS的过程。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过程所包含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为系统规划阶段或者是系统调查和可行性研究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调查用户需求和处理过程,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分析的内容我们后面还要展开具体的介绍;

第二个阶段是系统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分析用户的需求,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最后形成的文档是需求分析报告;

第三个阶段是系统设计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细化为概要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概要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目标系统的总体结构及数据库设计,形成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模块进行过程描述,确定模块间的详细接口,形成详细设计说明书;这里有很多概念性的东西大家不熟悉,这个我们在后面介绍到系统设计时会具体介绍,大家先树立这样的思想即可;

第四个阶段是系统实施阶段也可分为程序设计阶段和系统测试阶段,程序设计阶段的任务是按详细设计说明书,为每个模块编写程序;形成源程序清单和程序设计说明书;系统测试阶段的任务是检查和调试程序的正确性,排除错误,形成系统测试分析报告和用户操作手册;

最后一个阶段是系统运行维护阶段,这是系统生命周期中历时最久的阶段,主要任务是运行程序;对程序进行修改;修改有关文档;形成运行日志。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具体的任务和成果,使用规定的方法和工具,编制出阶段文档。这一章我们主要给大家介绍前三个阶段的内容,系统实施安排在本书的第九章,对于我们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加上我们课时有限,所以就不作为具体内容介绍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具体的开发方法,由于系统开发面对的对象各有特点(需求是否明确,开发时间是否有要求,系统大小不同),因此,在软件工程中出现了很多开发方法,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些方法,然后根据需要为我们的CBAIS的开发选择合适的方法。还有一个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开发工具的选择,这个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开发阶段来选择,因此这一部分就安排在各个阶段介绍的部分讲解。 三、常用软件开发的方法和步骤 (一)原型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用户需求难以预先确定的情况,有些时候一个组织随大流,别人用我也要用,但是对于这个系统具体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则不明确,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编制需求说明书,可以变换一下思路,将手上已有的类似系统或者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先建立一个初始模型演示给用户,通过让用户真正体验系统,进而表达他们的看法,这样得到系统需求,然后再对原型进行修改完善达到目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基本思想。 1、基本思想

在获得用户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快速地构造系统的工作模型——原始模型,然后演示这个原始模型,在用户的参与下,按用户合理而又可行的要求,不断地修改这一原始模型,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原型法是随着用户和开发者对系统理解的加深而不断地按更明确、更高要求进行补充和细化的,工作流程如下: 2、工作流程

首先确定用户基本信息需求,所以前期的调研还是需要的,然后根据需求建立初始模型,

再将建立好的模型运行给用户,看用户是否满意,对于满意的部分保留,不满意的部分有两种选择,放弃和修改,然后将修改后的原型再次运行给用户,直到满意为止,因此原型法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3、基本程序 (1)可行性研究

(2)确立初步需求——功能、数据规范、报表格式、界面、菜单等的要求 (3)设计初始原型,这里一般遵循以下三个规则:

使用先进的软件工具,

集成原则:利用现成的软件和模型

最小系统原则:不能将系统的规模弄得太大,否则改得时候无从下手,一开始只要保证基本的确定的这样一些功能即可,在这个基础上再逐步加深。 (4)试用并评价原型 (5)修改原型

4、特点:开发周期短,见效快。但容易陷入“软件危机”,造成头痛医头局面。适用于小型局部系统。

(二)面向对象法(Object Oriented,简称 OO法)

对象的概念大家清楚吧,这个我们在VB程序设计时应该讲过,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对象组成的,每种对象都有各自的内部状态和行为,不同的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系统。

如球,有自己的状态属性(大小、颜色等)和行为方法(滚动、停止和旋转) 在设计会计信息系统时,如果在能够满足需求的条件下,把系统设计成由一些不可变的部分组成的最小集合,这些不可变的部分就是所谓的对象。

以对象为主体的OO法可以简单解释如下:

(1)客观事物都是由对象组成,对象是在原事物的基础上抽象的结果。任何事物可以通过对象的某种组合而构成。

(2)对象由属性和方法组成。属性反映了对象的信息特征,方法则是用来定义改变属性状态的各种操作。

(3)对象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传递消息来实现的,传递的方式是通过方法所定义的事件过程来实现的。 1、基本思想

通过组合可重复使用的模块组,自底向上建立信息系统。 2、工作流程:(分四个阶段) (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

(2)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从复杂问题抽象出对象及其行为、结构、属性、方法等。 (3)整理问题。即面向对象设计。对分析结果进行抽象、归类、整理,最终以范式的形式确定下来。

(4)程序实现。即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上一步整理的范式直接映射为应用程序软件。

3、特点:

(1)实现了软件系统的柔性构造:对象模块可以进行扩充和再定义; (2)实现了软件系统的规模开发,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 (3)提高了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质量。

你象我们国商的那个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借鉴了这样一种方法,当时我的想法是想让学生从头做起,但考虑到开发周期和学生能力问题,没有实现,最后我们采用的是就是面向对象

法,由东方电子的项目经理牵头将其设计的一个模型用到系统开发中,在现有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加快开发速度。

这种方法对计算机工具要求比较高,在没有进行全面的系统性调查分析之前,把握系统的结构有困难,目前,一般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所以我们在开发国商那个系统时就是不断的与团总支沟通,做好一部分,测试一部分,不满意的再修改,实际上是将面向对象法与原型法进行了结合。 (三)结构化系统方法

结构化系统方法也称作结构化方法,是一种自顶向下的方式开发系统的方法,与面向对象正好相反。“自顶向下”是指在保证全局正确的前提下,在逐层深入地考虑和处理具体的局部问题。

对于复杂的问题,由于人的理解力、记忆力的有限,不可能触及到问题的所有方面和全部细节。在软件工程技术中,控制复杂性的基本手段是“分解”与“抽象”。

为了将复杂性降到人可以掌握的程度,可以将大问题划分为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分别解决,亦即“分解”;“分解”可以分层进行,即先考虑问题最本质的属性,暂时将细节去掉,然后再逐层添加细节,直至涉及最详细的内容,即“抽象”。 所以这种方法的两个特点就是: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结构化系统方法开发过程规范,思路清晰,适合于开发大型,复杂的系统,但是开发工作量较大,开发周期比较长。对于这种方法所使用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和结构化设计方法我们将在后面展开具体介绍。 (四)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简称CASE,我们在前面介绍时代变迁时提到过这个词,了解一下含义:一种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强调的是解决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的效率问题,它为系统开发人员提供一组优化的、集成的、能够大量节省人力的系统开发工具,着眼于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以及程序实现和维护等各环节的自动化,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严格来讲它是一种开发工具,就是将原来由手工完成的开发过程变成以自动化工具和支撑环境支持的自动化开发过程,必须与一种开发方法相结合,如原型法,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法。

(五)会计信息系统适用的开发方法

这四种方法,严格来讲是三种,各有各的优缺点,尽管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法有优点,但是只能作为在系统生命周期局部开发环节上的补充,暂时还不能取代结构化方法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地位。并且作为AIS它有这样一些特点:会计信息系统具有数据量大、结构复杂、数据处理方法要求严格、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高、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再单纯模仿和照搬手工系统处理信息的方式,会计应用软件也不是单项应用程序的加总,其建立要比单项应用复杂得多。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该采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的开发方法。 四、系统开发方式的比较

方式 自行开发 委托开发 联合开发 购买现成软件包 特 点 对分析、设计力量的要求 非常需要 需要 逐步培养 不需要 编程力量的需求 非常需要 不需要 需要 不需要 系统维护 容易 较困难 较容易 困难 开发费用 少 多 较多 较少 计算机开发方式有很多,如表所示,

自行开发可以得到适合自己企业的系统,但开发周期长;委托开发需要企业配备精通业

务的人员参加,开发费用比较高;联合开发要求企业自己有一定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但是培养了企业自己的技术力量,系统维护比较方便;购买成品不一定能买到完全适合本企业需要的满意的会计软件;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技术力量、外部环境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开发方式,联合开发比较适合我国的情况。 2.2 会计信息系统的系统规划 一、系统规划的任务

在前面我们说过系统规划的任务就是调查用户需求和处理过程,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执行这项任务时,我们需要将企业的需求和战略目标结合起来考虑。 1、任务

1)将个别的系统项目或应用程序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联系。

2)得到系统开发的有效方法就是成立系统开发指导委员会,由两部分人员组成:

i. 系统专业人员(系统分析师、系统工程师及程序设计人员) ii. 最终用户(经理、操作人员、会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 目的是致力于现在和未来的信息需求,对系统的规划和控制负责。 2、内容

1)战略系统规划: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

2)项目规划:为个别应用程序分配资源,包括识别用户的需求领域,对每一个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这就需要对现行系统进行调查,确定对现行系统的调查范围,提出现行系统存在的问题,建立新系统的主要目标,根据资金,人力情况,确定建立新系统的可能性和大致时间规划,在完成初步调查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可行性项目建议书。 二、初步调查和需求分析

初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1、现行系统的基本情况(组织机构与人员安排、工作方式、要处理的业务和数量,系统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各部门对系统信息的需求情况,数据处理流程、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业务流程重组等)

2、新系统的目标(要解决哪些问题,新增哪些功能,新系统达到什么目标)

3、系统开发的条件(领导与会计人员对新系统的态度,资源条件及其他限制条件) 初步确定:是否建立新系统

建立何种规模的系统

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哪些目标 系统软硬件的总体配置方案如何 系统的开发方式 如果初步确定要开发新系统,则确定开发新系统的备选方案,并对这些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三、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是明确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技术方面(技术条件包括硬件,软件和技术人员),经济方面(估计系统的成本和效益,分析是否合理,因此需要解决成本来源即资金可得性,是否能提高效益即经济合理性),管理方面(组织内外是否具备接受和使用新系统的条件,组织内部来看新系统的使用可能导致某些制度甚至管理体制的变动,组织的承受能力影响系统的生存;从外部来讲,报表,票据格式的改变是否被有关部门认可和接受)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可行性项目建议书),具体内容包括初步调查的资料(现行系统的基本情况,新系统的目标)、初步设计方案、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论(可行性分析的结论有四种情况:开发条件成熟且有必要开发;开发条件虽然不足但仍有必要开发;开发条件不成熟,经费困难,考虑暂停系统分析工作,继续创造条件;

没必要开发新系统,则立即停止开发)和建议(如果结论是可行的,则提出新系统开发的基本设想,指定开发计划,包括各阶段人力,资金,设备的需求)等。

可行性项目建议书审批通过后,进入系统分析阶段。(第三次) 2.3 会计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一、系统分析的任务

在系统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用户的种种需求,并使用一定的工具将他们表达出来,构造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逻辑模型:运用一定的符号,对会计数据及其处理流程进行抽象性、概括性的逻辑描述,形成反映系统总体概貌的图形。

系统分析员在制定解决方案之前,必须完全了解企业的业务问题,因此分析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现行系统的哪些部分应该保留并作为新系统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因此,系统分析过程由两个步骤组成: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分析用户需求(采用结构化分析法),参加人员有:系统分析员和用户。

注意:系统分析的好坏关系到系统开发的成败,所以这个阶段至关重要。 二、详细调查——对现系统作详细的了解 一)内容:

1、组织机构:一个组织的组成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隶属关系,一般用组织结构图进行标识,书上50页图2-3。另外还需了解各级组织的职能,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存在问题及对新系统的要求。举例:组织内出纳工作职责。.

2、业务流程(业务流程图、跨功能业务流程图、表格分配表):详细了解组织的业务处理流程和各部门的业务功能的划分,为将来的功能分析做准备。调查管理业务流程应该顺着现有系统信息流动过程逐步进行,包括各环节的业务处理,信息来源,处理方法,信息流经去向等,业务流程的描述方法很多,业务流程图,跨功能业务流程图和表格分配图;书上为我们举了相应的例子,分别来看一下:

1)业务流程图:使用一些基本符号描述简单的业务处理流程,基本符号包括图2-4下方的说明:相关部门,执行人,文档资料,箭头表示流向,然后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物料管理流程图,处理过程:车间填写物料单到仓库领料,仓库管理员根据用料计划审核领料单,未经批准的领料单退回车间。仓库管理员收到经批准的领料单后,查阅库存帐,有货则通知车间领取所需物料并登记库存帐;否则将缺货信息通知采购人员。采购人员根据缺货通知查阅订货合同,已订货则向供应商发出催货请求,否则临时申请补充订货。供应商发出货物后,立即向订货单位发出提货通知。采购人员收到提货通知后,就可办理货物入库手续验收入库。仓库人员验收入库,登记库存帐并通知车间领料。

2)跨功能业务流程图也可称为分析流程图,表达企业业务流程与执行该流程的功能单元或组织单元之间的关系。分析流程图可以用来分析文档在一个组织中的流转,图中分成若干个栏目来分类表示每个实体的处理职能。通过这些代表组织中各个实体的栏目来绘制流程图是评价职责分离的一个有效方法。流程图的这一形式还能突出不同实体间的界面,因为这些界面是一个应用系统中重要的控制点。物料管理的分析流程图分析。

3)表格分配图也可称为文档流程图,目的是列出应用系统中所使用的全部文档并确定这些文档组织、分布和最终处置的控制点。企业产成品出入库业务的流程图分析。

这三种方法以第一种为主,考试的时候有可能给出事物的处理过程然后让你画出具体的业务流程图。

3、数据流程:掌握数据流程,可通过数据量流程图描述DFD,一会介绍。 4、数据分析:以DFD图为依据,建立数据字典。

5、功能分析:以DFD和业务流程图为依据进行功能分析。

二)调查方式: (1)召开调查会; (2)访问;

(3)填写调查表; (4)参加业务实践等。

在这一阶段就可以收集出一套可供程序调试用的试验数据。 三、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 (一)结构化分析方法(SA法)

1、基本思想:采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法分解一个复杂的系统。 2、分析步骤

A、对现有系统进行调查,获得现有系统的具体模型。与详细调查衔接。 B、去掉具体模型中非本质因素,抽象出现有系统的逻辑模型。

C、理解用户对新系统的要求,确定系统的目标及功能,分析当前系统与目标系统之间的差别,建立其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注意:目标系统不能完全模拟现有系统,注重对数据传递和功能的分析。

D、根据用户要求和反馈意见,对目标系统进行修改和完善,合理确定人机界面,补充处理细节,并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

E、对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复审,直到文档齐全并完全满足用户全部需求为止。 (二)分析工具

1、数据流程图(DFD,Data Flow Diagram) (1)定义:

它是描述系统分解的基本手段,主要由系统分析人员使用。把用户问题转化成分析人员观念中的系统逻辑功能。它运用“数据流”、“数据存储(文件)”和“处理逻辑(加工)”等符号来描述信息处理系统的各个处理以及各个处理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从而直观地反映该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图示。 (2)基本组成元素及符号 名称 外部项 处理 数据存储(文件) 数据流 符号 含义 描述数据的来源或去向 描述加工或处理操作 表示一个文档的存储(一般指磁盘文件) 表示一组按特定方向流动的数据 A、起点或终点(外部项)外部项是指不受本DFD(系统)控制的人、机构或另一个

DFD(系统),是本DFD外部的数据来源或最终去处,表达本DFD与外部的数据交换,数据从源端进入系统,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由终端离开系统。例如统计员、财务科、银行、经理、应收账款模块儿都可以作为外部项。

B、数据流由一组成分固定的数据项组成,表示一组按特定方向流动的数据。在DFD中,所有的数据流都必须与加工有联系。可以从外部项流入加工或从加工流入外部项,可以从一个加工流到另一个加工,也可以从文件流入加工或从加工流入文件,但不能从文件流入文件。

C、处理逻辑(加工)处理也称加工,表示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与变换的功能,即把流向他的一组数据流加工(变换)成另一组数据流。在复杂的DFD中有很多加工,因此应该对加工编号。

D、数据存储(文件)数据存储又叫文件,用右端开口的长方形表示。在DFD中数据

存储不涉及具体的存储介质,只是对数据存储的逻辑描述。 (3)数据流程图的画法——层次流图法 逐层分解说明用例::手工数据处理环境下固定资产核算业务的数据流程示意图(图2-10第一层,图2-7第二层,图2-11第三层),根据业务流程图可以得到这里的第二层数据流程图,然后具体的业务进一步进行分解细化即可。 再例工资核算处理 (4)画数据流程图时应注意的事项 A、DFD只表示“做什么”,不表示“怎么做”;只反映数据流、加工和必要的数据存储,而完全不反映处理的时间和顺序。

B、DFD中任何数据流都必须与加工有关,外部项与文件及文件与文件之间都不允许有数据流。

C、画DFD图时应集中精力于主要的数据流。 D、注意图中数据的守恒和平衡。

E、画DFD时只需画出加工间交界的文件和数据流,不必画出加工内部的文件。

F、任何一个数据流程图至少有一个处理逻辑;任何一个处理逻辑至少有一个输入数据流和一个输出数据流

DFD的几个绘制要点:DFD应完全由DFD符号表示; DFD的每一个符号包括数据流,都要注释;逻辑的流向应该清晰,DFD上的所有数据来源和去向都应注明。 2、数据字典(DD,Data Dictionary)

数据字典是DFD的辅助资料,对DFD起着注解的作用。

数据字典是对数据流程图中各个元素的“名字”的详细内容进行描述的集合。需要描述的“名字”有外部项、数据项、数据流、文件和加工。每一个“名字”称为一个条目。 如何描述:无论哪一个条目,都要描述它的名称和备注,对数据项条目,要描述它的类型、取值及含义;对数据流和文件条目要描述它的组成(数据结构),对文件条目还要描述查询要求及关键字。

举例:

1)数据流条目:主要说明数据流由哪些数据项组成,数据 在单位时间的流量、来源、去向等。

数据流名:银行核对

组成:月份+日期+支票号+金额

流量:2张/3天 每张约40笔数据 来源:开户行

去向:资金管理组

2)数据存储(文件)条目:用来说明文件由哪些数据项组成、存储方式与效率等。 文件名:总帐

组成 : 月+日+首凭证号+末凭证号+{总帐科目+金额} 存储方式:顺序 存取频率:1次/3天

3)数据项条目:说明数据项类型、长度、取值范围等。 数据项名:凭证号 类型:数值型 长度:4位

取值范围:0000……9999

4)处理逻辑条目:说明处理逻辑输入输出数据。 处理逻辑名:科目汇总

输入数据:记帐凭证 输出数据:科目汇总表

处理:将成批记帐凭证的数据,按总帐科目分借、贷方对金额汇总,并作借贷平衡检查,输出科目汇总表。

3、处理逻辑(加工)详细说明

需要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基本加工编制说明,来进一步弄清楚该加工的输入数据、加工处理和输出数据。

举例三种工具:

1)结构式语言:例:“检查订货单”的处理逻辑是:如果金额超过500元,又未过期,则发出批准单和提货单;如果金额超过500元,但已过期,则不发批准单;如果金额低于500元,则不论是否过期,都发出批准单和提货单,在过期情况下还要发出通知单。

2)判断表:以表格形式,依据某些条件来描述一个加工。最常见的例子是在算法设计或分配方案设计过程中,当遇到复杂的问题需要多重逻辑判断时,任何其他方法都不能清晰地表述问题的逻辑关系,而决策表却能很容易做到这一点。我们通过一个具体实例来说明决策表的用法,并展示她的魅力。

金额 >500 >500 <=500 <=500 状态 末过期 已过期 末过期 已过期 发出批准单 √ √ √ 发出提货单 √ √ √ √ 发出通知单 √

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公司规定推销员的薪酬与业绩挂钩,按推销产品收入额提成,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费用自理。具体为每月推销额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下同),回款比例达80%且推销的新产品占5成以上者,按推销额的6%提成;新产品不足5成则按5%提成;若回款比例在40%~80%之间且新产品占5成以上按5%提成;新产品不足5成;若回款比例低于40%,则按3%提成。推销额不足10万,回款比例在70%以上者则按4%提成;回款比例在40%~80%之间则按3%提成,不足40%则按2%提成。

3)判断树:

已过期----押下批准单

金额>500元

未过期----发出批准单、提货单

检查订

货单

已过期----发出批准单提货单通知

金额<=500元

未过期----发出批准单、提货单

四、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步骤

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是提出新系统逻辑模型的重要步骤。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

1、系统目标分析

根据详细调查对可行性项目建议书中提出的系统目标再次考察,修正系统目标,检查边界有无变化,边界上的输入,输出信息有无增减。 2、业务流程分析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可能改变原有信息采集,加工和使用方式,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业务流程重组的核心。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对手工方式下形成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再设计的过程。 3、数据流程分析

现行系统的数据处理建立在手工处理或陈旧的信息处理手段基础之上,新的信息技术将为数据处理提供更有效的处理方法。与业务流程分析相对应,检查数据存储是否有重复和保存的必要;同时划分哪些数据处理由计算机完成,哪些数据处理由人工完成,确定人机界面。 4、数据属性分析

包括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分析。静态分析指分析数据的类型,长度,取值范围;动态特性分为固定值属性,固定个体变动属性,随机变动属性。 5、数据查询分析

对用户需要查询的问题列出清单,绘出查询方式示意图。 6、数据输入、输出分析

分析数据输入输出的目的和适用范围,数据量的大小及存在的问题,系统的处理速度能否满足输出的需要等。

五、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

对手工系统功能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处理后得到计算机系统: (一)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调查与需求分析

(系统目标、业务流程、数据流程、数据属性、数据查询要求、数据输入和输出) (二)建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流图 对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流图进行分析、合并、分解,修改不合理之处,增加新的功能,导出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流图。

(三)确定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字典

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流图中各文件及数据流进行详细地描述和确切解释。 举例:如何得到计算机数据流程图及数据字典

以手工银行对账数据流图得出计算机数据流图为例 六、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分析报告)

系统分析报告要向管理层和指导委员会汇报调查结果,现有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用户的要求及对系统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 引言

包括系统名称,目标,功能,背景和本文所用的专门术语; (二) 系统概述

包括系统分析的主要工作内容介绍,现行系统的调查情况,列出现行系统的目标,主要功能,组织结构和用户要求等。 (三) 新系统逻辑模型

找出现行系统中的问题,进行修改,得到新系统逻辑模型(以DFD描述,可配以DD)。 (四) 用户需求说明

关键领域用户的特定要求。 (五) 系统设计实施初步计划

工作任务的分解及进度规划;资源需求;经费预算。 (六) 建议

项目是否继续;分析是否改变了可行性。

系统分析阶段,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应大力支持,密切配合,详细描述现行系统各环节的处理过程,提供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样本,参与审阅系统分析员对系

统所做的描述,如DFD,DD等,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大家必须会看能看懂DFD。(第四次) 2.4 会计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一、系统设计的任务

根据系统分析说明书, 实际的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和组织条件,拟定详细的系统实施方案, 即根据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物理设计,将“做什么”的逻辑模型转换成“怎么做”的物理模型。

系统设计包括概念设计,评估可选择的方案和详细设计。 二、系统设计的参加人员和内容 (一) 参加人员:系统设计人员 (二) 内容或步骤

1. 概要设计(又称总体设计) (1) 建立系统的总体结构,划分子系统,定义各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接口关系。 (2)子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将数据流图中的各个“加工”转化为模块,形成模块结构图;

(3)编制概要设计说明书。 2. 系统评估与选择

3. 详细设计(又称过程设计)

(1)代码和数据库文件的设计;

(2)对各模块进行详细描述,确定各模块的内部处理步骤和各种细节; (3)编写详细设计说明书,并评审。

三、会计信息系统概要设计(总体设计)方法 ——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SD法)

基本思想:遵循由大到小、自顶向下、层层分解 2.4.1 概要设计 一、 模块的设计

1、模块的概念:是指具有“输入与输出、逻辑功能、运行程序和内部数据”四种属性的一组程序语句。

所谓模块就是系统中的一个处理过程,软件中的一段程序,是构成大系统的基本单元。模块具有输入、输出、逻辑功能、处理过程、内部数据及运行环境等特性。结构化系统设计就是通过分解把系统设计成具有层次和调用关系的模块结构。 2、模块设计的原则

(1)低耦合度、高内聚度

耦合是指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相互关联程度的度量即块间联系;联系越紧密,耦合性越强,模块越独立,耦合性越低。我们追求的是这种低耦合,即模块之间要相对独立。

内聚是指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

一般来讲,模块内部的关系越紧密,出错机会越少;如果模块之间的关系越复杂,就会产生更多的意想不到的错误,给以后的维护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2)自顶向下、层层分解

一方面,各个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分别设计实现;

另一方面,可将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数据传递、调用)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说明,便于系统的修改与维护。

3、 模块设计的工具——模块结构图

表达软件结构常用的系统方法有两种,一种称为层次图,另一种称为模块结构图。 (一)层次图

层次图按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原则设计,表示软件分解的层次结构。层次图着眼于软

件具备的处理功能,所以也叫系统功能图或功能结构图。

层次图(功能图)表达了系统各模块的层次关系,每个模块对应一项处理功能,但没有表达模块之间的控制与通讯联系,需要用IPO(Input-Process-Output)图来补充描述这些特性。

(二)模块结构图

层次图与IPO图着眼于模块的层次调用关系,不能清晰地表达整个系统中各模块的控制与通讯等问题,除非仔细阅读完所有的IPO图,才能清楚整个系统中模块之间的控制及数据间的复杂联系,因此用层次图表达系统的结构是不充分的。

(1) 模块结构图MSC(Model Structure Chart) 也称为模块控制结构图。它对系统模块的表达更充分,考虑的因素也更多,能明确表达系统的结构和模块之间的通讯及循环、判断等控制。

(2) 组成要素:

模块:用长方形表示,其中标有模块的名称,如:对账

调用:从一个模块指向另一个模块的箭头,表示前一个模块调用后一个模块; 传递:通讯。包括信号和数据。标在箭头的旁边。 4、依据: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

经过层层分解,将一个复杂的系统自上而下逐层分解为多个系统模块,直到每一个模块具有单一的功能,能用一个或几个程序实现位置。在CBAIS环境下,按照交易循环将会计信息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总账,固定资产,工资,成本,应收应付,销售,采购,存货等),每个子系统再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总账子系统分为初始化,凭证处理,记账,输出账表,银行对账等),每个模块可以继续分解,直至分解为不可再划分的单一功能模块,如凭证处理(凭证录入,凭证修改,凭证审核,查询,打印等)。 5、AIS模块设计举例——银行对账结构图 二、概要设计说明书 主要内容:

1、引言。说明项目名称、编写说明书的目的、读者范围、所依据的需求规格说明书、采用的设计方法等。

2、模块结构图。描述各模块的功能、接口和控制关系等。 2.4.2 评估与选择

概念设计还应当突出几个备选方案的主要功能之间的区别,如采用批处理方式处理采购订单和采用EDI系统处理采购订单;方案1根据存货管理控制,当存货到达订货点时,依据经济订购量订购存货;方案2采购请求根据生产计划制定,通过EDI系统在线向供应商传递采购订单。

一、任务:从所有概念设计方案中选择一个系统。 二、步骤

一)详细的可行性研究

技术可行性:应用现有技术的愿望和能力; 操作可行性:是否能够通过进行恰当的工作流程转变和充分的人员技能再培训以适应新系统的操作要求

进度可行性:是否具备在规定的时间内实施系统的能力

二)成本效益分析 有助于管理层确定选择的系统所产生的收益是否大于其成本。 三、成本效益分析 三个步骤:

1、确认成本

1)一次性成本:开发系统和执行系统的初始投资,如:软硬件获取费用。

2)经常性成本:在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内发生的运行和维护成本,如:软硬件维护费用,人员工资,材料耗用。 2、确认效益

1)有形效益:可以度量的,并可用价值指标描述的效益,如使用某种方案降低的成本。上例使用EDI采购订单方法降低库存引起的降低成本的效益;

2)无形效益评估带有很明显的主观因素,如增强对竞争对手行为的快速反应,提高客户满意度,改善员工满意度等。 3、成本效益比较

1)净现值法:将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的效益现值减去成本现值,选择净现值最大的方案为可行方案,如果净现值为负值,则该方案不可行;

2)回收期法 :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累计到投资额相等时所需时间,时间越短,方案越有利。书上P66例题。 2.4.3 详细设计

一、详细设计的任务

对各模块的实现方法和处理细节进行详细的描述。 具体任务: (1)代码设计

(2)数据库文件的设计

(3)对各模块进行详细描述,确定各模块的内部处理步骤和各种细节 (4)输入设计 (5)输出设计 (6)安全保密设计

(7)编写详细设计说明书,并评审。 二、代码设计

代码是按照一定规律用数字、字母或其他字符来代替被处理对象的名称、属性、状态等特征的字符串。代码设计就是设计系统所使用的各种代码的编码规则和具体的代码及其表示的对象的对照表。代码系统是所有数据处理系统的基础。 1、代码的功能

1) 标识识别。代码为事物提供一个确切的认定,用简单的字符序列标识处理对

象,便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

2) 有规律的代码组合便于计算机分类、汇总、检索和排序,使用代码可以提高

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3) 代码提供了数据的一致性;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称呼,通过

代码统一起来,避免了因数据不一致造成的错误;

4) 代码是人和计算机系统共同的语言,是人机交换信息的工具;好的代码体系,

便于系统内外信息传递、交换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

2、代码编码方法

(1)顺序码。按一定的规则,如编码对象发生的顺序、数值的大小和次序等特性,为编码对象分配相同位数的连续号码。如01、02、03…….优点:简单、简短便于处理;缺点:无逻辑含义,难记忆,信息含量低。

(2)组码。根据编码对象的特点,将代码分成大小任意的若干区段,在各区段内分配顺序号码。如:会计科目编码,另例将全厂部门按“管理”、“生产”和“辅助”分成三类部门,总数不超100个,部门编码采用两位数字的区段码即可,规定01~39分配给管理部门;40~79分配给生产部门;70~99分配给辅助部门。优点:以较少的码位代表不同的对象,扩展性好。

缺点:空码较多,不能满足复杂的分类。

(3)群码。把一群各自具有一定意义的顺序码或组码组合成的代码。也称组别分类码,层次码,它将编码对象按一定的属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层次,然后自左至右为每一层次分配若干位代码,依次对各层次对象分别编码,组成一个有层次及隶属关系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优点:分类标准明确,有严格隶属关系;每一位代码有特定含义;方便计算机分类、检索、统计和处理。缺点:码位容易变长;不易记忆。 3、代码的编码原则

(1)唯一性:代码与其代表的对象一一对应; (2)扩展性:考虑未来扩充代码的可能性; (3)简练性:便于记忆和填写,减少各种差错; (4)统一性:编码标准,原则必须一致;

(5)规范性:遵循已有的标准,如《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关于会计科目编码的规定;

(6)稳定性:一经确定不能随意修改,必须长期使用,具有环境适应性。 4、代码设计步骤

1) 确定代码对象

2) 考查是否已有标准代码

3) 根据代码对象的性质和处理要求,确定选用的代码类型和编码规则 4) 用选用的规则对被表示的对象逐个设计出其代码,编制代码表。

代码体系设计和建立后,同样需要维护。代码维护应该方便、灵活、可靠,不影响代码体系的正常使用。一般要编设代码维护软件,使其具备代码查询、打印、增加、删除、修改、备份和恢复等功能。 三、数据库设计

1、概念:就是把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文件进行物理定义,把所有文件设计成可由计算机进行存储的物理形式。

2、依据: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 3、数据库设计的主要任务

(1)确定文件的种类、数量,AIS的数据文件类型有: 系统主文件是系统中最重要的共享文件,主要存放具有固定值属性的数据(一般是一个系统中属于实体的信息,如客户,供应商,存货等),必须准确、完整并及时更新。

处理文件(事务文件)是用来存放事务数据的临时文件,包含了对主文件进行更新的全部数据,如订单文件是客户文件,存货文件这两个主文件的业务文件(一般用于实体之间的联系的描述),其中包含了主文件的关键字客户编码和存货代码。

工作文件是处理过程中暂时存放数据的文件,例如排序过程中建立的排序文件 。 其他文件:其他类型的文件及上述文件的其他用法,例如后备文件是主文件、处理文件的副本。

(2)文件的组织形式(如顺序、索引)

顺序文件是记录按照建立时间先后顺序存放和处理的,数据量较大时,存取速度比较慢;如凭证文件一般每月从第一号开始按顺序排列;

索引文件是对以建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记录按索引关键字自动建立索引的文件,这种文件处理速度快,可以按照索引关键字快速查找和处理数据;对于凭证文件可以以日期和凭证号为索引关键字建立索引文件,便可快速,准确地查询相应的凭证信息。

(3)文件结构:根据数据字典的定义为每个数据库文件设计相应的结构,数据库文件结构设计包括应设置哪些字段,字段的名称,类型和长度等。

企业对账文件名为QYDZ.DBF,其结构如下: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字段名 KMDM RQ PZH JSFS JSDH ZY JF DF YE YDBJ

类型 C D C C C C N N N L

长度 8 8 4 8 4 20 12 12 12 1

小数

字段说明 科目代码 日期 凭证号 结算方式 结算单号 摘要

借方金额 贷方金额 余额 已达标记

2 2 2

(4)文件属性(保密性、读写性和共享性) 保密性:确定每一个数据库文件可由哪些人员操作,如凭证文件只允许凭证录入人员,凭证审核人员操作;

读写性:确定每一个数据库文件在什么条件下,哪些数据可以读出,哪些数据可以写入,哪些数据可读可写;如结账后凭证文件只可读出,不可写入;

共享性:确定在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或多用户会计系统中,每个数据库文件是否允许多个使用者在不同的终端上进行访问。

四、对模块内部处理的详细描述——详细设计的工具

对应于课本P74页的处理流程设计,处理流程设计是确定每个模块的内部执行过程,包括局部的数据组织,控制流程,每一步的具体加工要求和实施细节,为下一步的程序设计作出详细的描述。主要任务是确定各模块功能及与其他模块的接口,选择恰当的算法,用恰当的工具表达该算法的详细处理过程,并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描述工具有程序流程图和PDL语言,N-S图和PAD。

1、PDL语言——Programming Design Language

(1)含义:是介于自然语言和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之间的一种语言,又称之为“结构化英语”或“结构化汉语”。它遵循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原则,用简单的语法规则和自然语言相结合,很概括、很简单地描述模块的算法。 (2)PDL语言特征

A、含有能够标明程序结构的关键字(通常为某种高级语言关键字)。 B、简单语法规则和自然语言相结合。简单语法规则有:

a、表明子程序的procedure <程序名> b、顺序结构:

c、选择结构:if-else-endif d、分支结构:do case-endcase e、循环结构:do while-enddo C、按逐步细化的方式写程序。 2、程序流程图 3、N-S图

4、问题分析图(PAD图)

问题分析图(Problem Analysis Diagram)简称PAD图,是一种支持结构化算法设计的

图形表达工具,也是一种用于业务流程描述的系统方法。其基本符号如下图所示。

PAD图融系统的层次结构和过程特征于一体,横向表达系统的嵌套层次结构;纵向(同一条控制竖线)自上而下表达某一处理的过程特征,即纵向表示依次做那些事,横向表示每件事怎么做。思维可以纵横驰骋而不受限制,因此可以对系统的处理细节进行深入的刻画和雕琢。我们用一个实例来说明PAD图的用法。

会计信息系统中常将所使用的会计科目及其代码汇集成一张表存到系统里,称为科目汇总表文件。该文件内容也会有变化,所以需要维护,现在我们用PAD图来描述科目表维护的作业流程。经分析我们知道:正在使用的会计科目不能修改其代码,更不能删除。修改和删除只能在本会计年度结束,新会计年度尚未开始前进行。平时的维护只能修改科目名称或增加新科目。因此科目维护过程如图2-14 所示。 五、输出设计

主要任务是针对用户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恰当的输出设备和方式,以适当的格式正确,完整,及时地输出最切合需要的会计信息。包括:确定输出内容(输出哪些数据,如何组织),输出设备与输出方式,输出格式三部分内容。 1、输出方式

(1)打印输出 (2)显示输出 (3)文件输出

2、输出格式设计:满足用户的需求,做到格式清晰,易于阅读和理解; 设计细节要点:

(1)考虑用户习惯,格式要清晰,无意义的零不要输出 (2)决定数据位数要考虑编辑结果的最大位数。 (3)字符从左边填入,空格、数字靠右对齐。

(4)输出时,不需要出现代码的项目,用中文还原。 (5)帐页的输出要符合习惯。如承前页、转下页等。 六、输入设计

1、输入设计的内容

(1)输出的要求决定输入的内容,根据输出信息的要求,确定输入内容、数量、时间、周期和数据存储等要素。

(2)输入方式设计,包括输入方法、输入中的容错技术、校验手段、纠错方法等。 2、输入格式设计

要符合人们习惯;输入格式要简洁,尽量统一;能从系统中获得的,尽量自动获得;汉字尽可能多地用代码输入。AIS数据输入采用键盘手工输入,软盘输入和网络传输等几种形式。输入设备主要有:键盘,光电阅读器(光笔,扫描仪)。 3、输入校验方法

(1)二次输入(2)视觉校验(3)逻辑校验 (4)边界校验(5)汇总校验(6)平衡校验 (7)查询校验 七、安全保密设计

系统的安全保密性要靠软件的控制、各种管理制度和人工控制才有保证 《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

1、 设立密码权限控制:根据职责分离的原则划分权限,保证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

接触系统;

2、 系统设立操作日志:日志记录了所有操作人员操作的时间,内容;

3、 系统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系统备份包括硬件备份,软件备份和数据备份,而软件设

计中的备份仅是数据备份,如用友U8中的账套备份;

4、 系统运行状态的自动记录与检查:现有的AIS都是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存储数据的,

而数据库在打开的时候强制关机或断电会导致数据丢失,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由系统自动备份处理的文件记录运行过程中文件打开的状态,在下次启动时系统先检查上次系统运行时是否有未关闭的文件,如果有,检查其完整性,如果文件被破坏,则用备份文件恢复此文件以保证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八、详细设计说明书

主要内容: 1、代码设计 2、数据库设计

3、每一模块用PDL语言(或其他语言)编写的详细说明 4、每一模块涉及到的数据库文件

5、其他说明。如编写目的、限制条件等 系统设计报告评审通过后,系统设计阶段才算完成,然后进入系统开发的下一阶段——系统实施阶段,包括程序设计和系统测试两部分工作。 2.5 会计信息系统的程序设计 一、程序设计的任务和参加人员 任务∶把系统设计方案付诸实施 参加人员∶程序设计员 二、程序设计的方法

结构化程序设计—SP 法 (Structured Program ) 1、基本思想

2、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 (1)顺序结构 (2)分支结构 (3)循环结构

三、程序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数据与程序应相对分离

2、适当使用注释,尽量使程序易读、易理解 3、程序命名要分清层次,恰当命名 4、设计共用程序模块,尽量使程序简短 5、采用锯齿形风格,增加可读性 6、尽量减少输入、输出次数

7、要考虑输入数据易组织,输出、打印结果要清晰 四、编制程序设计说明书和源程序清单

逐条地说明该程序的处理细节、出错处理等。 2.6 会计信息系统的系统测试 一、系统测试的目的

发现错误(软件功能和性能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差距),并排除错误 二、系统测试的内容及参加人员

1、测试内容

功能测试又称正确性测试,它检查软件的功能是否符合规格说明。由于正确性是软件最重要的质量因素,所以其测试也最重要。基本的方法是构造一些合理输入,检查是否得到期望的输出。

性能测试:为了验证系统是否达到用户提出的性能指标,同时发现系统中存在的

性能瓶颈,起到优化系统的目的。

2、测试步骤

单元测试 (模块测试 )是针对软件设计的最小单元——程序模块,进行正确性检验的测试工作。

组装测试:将程序模块组装在一起进行测试;

确认测试 (功能测试 ) 又称有效性测试,任务是验证软件的功能和性能及其他特性是否与用户的要求一致。

系统测试(System Testing)是将通过确认测试的软件,作为整个基于计算机系统的一个元素,与计算机硬件、外设、某些支持软件、数据和人员等其他系统元素结合在一起,在实际运行环境下,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一系列的组装测试和确认测试。

3、参加人员:用户和系统设计人员 三、系统测试方法

黑盒测试法( Black-Box Testing )不考虑系统内部结构而运行系统,以检查在一定的输入下,系统的输出是否与期望相同。

α测试和β测试

α测试是由一个用户在开发环境下进行的测试,也可以是公司内部的用户在模拟实际操作环境下进行的测试。

β测试是由软件的多个用户在实际使用环境下进行的测试。这些用户返回有关错误信息给开发者。 四、编制测试报告

重点描述确认测试的结果。

描述的内容包括应具有的功能、性能情况、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措施。 五、编制用户操作手册

系统实施结束后就可进入系统开发的最后一个阶段——系统运行与维护。 2.7 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一、运行

系统运行的三个阶段 (1)系统使用准备阶段 (2)试运行阶段 (3)正式运行阶段 二、 维护

系统人员应根据MIS运行的外部环境的变更和业务量的改变,及时对系统进行维护。 1、程序维护指根据需求变化或硬件环境的变化对程序进行部分或全部的修改。 分为: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

2、使用维护,包括:环境维护;意外事故维护;计算机病毒处理和维护。 三、运行维护阶段参加人员 1、用户

2、系统设计人员 四、编制软件维护报告 1、软件问题报告 2、软件修改报告 本章小结:

系统开发方法可划分为六个阶段∶

一、系统调查——对原系统作一大概了解

1、可行性研究 2、详细调查

二、系统分析——解决“做什么”

描述现有系统的逻辑模型 (DFD + DD),分析改善不合理部分,增加必要功能,描述新系统的逻辑模型(DFD +DD) ,编制需求规格说明书(系统分析报告) 三、系统设计阶段——解决 “如何做” 1、总体设计 (概要设计)

(1)确定总体结构,划分功能子系统,形成功能模块图 (2)数据库设计 2、详细设计 (1)代码设计

(2)对每一模块的具体实现方法、算法、处理步骤和方法进行设计 四、程序设计阶段——编码 五、系统测试阶段——排错 六、运行维护阶段(第五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sf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