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尝试-2019年精选文档

更新时间:2024-03-20 13: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尝试

近几年来,我尝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探究,学习热情高涨,效果良好。

一、尊重学生,保障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语言文字本身多义性特点决定的。一篇文章往往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的理解空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一篇文章如何进行解读,应该允许学生各有不同看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视角。这样,教师就应该允许学生产生不同于老师、甚至不同于教参的理解。教师应该像一位导演那样,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而不应该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教学中自觉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中张扬自己独特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最终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课堂启发,科学营造探究氛围

教学实践中,学生们如果处在符合自己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会表现出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

此时学生接受新知和综合运用原有知识的效率也会特别的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特殊价值。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手段为学生创造出一个适宜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从而激发探究欲望,积极主动阅读思考,才能促使学生对课文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讲授《死海不死》时,一开篇就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有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连串的提问,激起了学生对课文探究的兴趣,他们在急切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找答案。本来貌似无味的一篇说明文,却因为三个提问让学生学得饶有兴味,这不能不说是探究本身的魅力。 三、参与讨论,促进探究拓展创新

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是重要途径。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首先应该真正做到“精讲”,也就是说,教师在讲课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当有重点;其次,帮助学生克服迷信书本、迷信教师的旧观念,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养成质疑问难的好习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与人交流来激活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以“愚公移山还是搬家好”为

主题组织了一场辩论会,有的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饭发展经济”;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投诸渤海之尾”的做法是利己不利人,是在破坏生态等等。我就在学生谈论的基础上进行了鼓励性评价,再对讨论进行总结归纳:生活中我们不仅要“肯干”,还要“巧干”。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讨论问题时无的放失的盲目性。

四、依托写作,享受探究成果

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形式多样,可以是一种见解、一种认识,也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成果不在于学生的探究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这种乐趣可以成为学生能直接感受到的进步和愉悦。如果教师能在引导学生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再让学生把这些成果运用自己掌握的语言通过书面表达出来,就可以成为一篇作文。教师再通过成果展示台展示出来,学生就会更容易感受到自己探究成功的快乐,这对于养成学生良好的探究精神、探究品质和探究能力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学完《孔乙己》之后,就让学生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写成读后感,学生竟然写出了《我看孔乙己》、《孔乙己的死》、《孔乙己――既可怜又可憎的人》、《走进孔乙己》等读后感。不仅学生的学习主体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rx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