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4-11 15:1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读后感(一):有了这本书,何须读马云本书简直就是经理人的管理圣经,基本上涵盖了经理人管理上会碰到的所有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管理者,将每一个细节吃透,一定会受益匪浅。

本书一共16章,每一章都着重讲了一个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有三点,这三点我理解更多是"道"而非"术",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出了管理的"原则":

一、管理杠杆率

经理人的产出=他直接管辖部门的产出+他间接影响所及部门的产出

大多数人到了经理人的职位上,会开始脱离日常的常规工作,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开会、收发邮件、了解产品信息上面。其实管理者本当如此,企业需要他充当一个收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角色。而管理杠杆率这个简单的标准,则可以告诉经理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那么要怎样做到高管理杠杆率呢,格鲁夫又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公式:

经理人的产出 = 组织产出的总和 = 杠杆率 A ×管理活动 A +杠杆率B ×管理活动B……

所以答案有了,经理人的生产力可以通过3个方法来增加:

加快一项活动的进行速度提高活动的杠杆率调整管理活动组合,减少低杠杆率的活动,增加高杠杆率的活动

拿着这三条审视一下自己的工作,是不是会议可以更快进入议题,是不是可以通过写文章而非内部讲话的形式把思想传递出去... 突然发现可以改进滴地方好多。

二、三个长官

我们在工作上的行为,主要也受着三项无形但极具效力的因素控制。这三项因素如下: 1. 自由市场因素。 2. 契约义务。 3. 文化价值观。

我自己所在的公司是一个很强调"价值观"的公司,所以对这一点有深刻的理解。

在管理中,常见的就是通过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KPI),构造一个自由市场,让员工自发朝着目标前进。但市场总有弊端,有时候员工会因为对KPI的过分追逐而做一些对公司有害的事情,比如跟经销商串通制造假的销售数据,KPI一定会鼓励这种行为,这个时候就需要契约出场了,通过规定的形式把什么不该做告诉员工。

但是契约仍然不够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断会有新的手段出现,公司的规定往往跟不上市场的变化,这种逆向选择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管理成本。而且,制度不可能没有缺陷,就像书中举的例子,你眼前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伤者急需救援,而这个时候如果你严格遵守公路上不得随意停车的规定,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伤者死去。制度缺位或者制度失效的时候,价值观就起了"最后一道城墙"的作用。现在互联网公司大都很强调价值观,为什么呢,因为市场变化太快啊,这个月做的事情跟下个月做的事情可能完全不一样,变化那么快,制度根本跟不上。

三、工作成熟度

“工作成熟度”(task-relevantmaturity,TRM),这个指标涵盖了部属是否为成就导向、是否能承担责任、他们的教育背景、受过些什么训练与以往的工作经验等

这个指标其实是用来平衡跟下属间关系的。成熟度高,员工能有效地承担起工作任务,这个时候应该少干涉部属的工作,成熟度低的时候,则需要经理人给予更多的指导。

管理杠杆率教给经理人如何"做事",三个长官教给经理人如何"造势",工作成熟度教给经理人如何"做人"。三条给我的启示都很大,因为它不仅告诉了我应该怎么做,还告诉了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下决

定这么做的motivation是什么,这样我就可以沿着这个思路自己寻找更多的方法。

除了以上三点,书中还给出了巨多的管理建议,甚至详细到如何开会(peer-plus-one),如何制定KPI(让员工有50%的可能成功)。因为我目前的工作只是管理项目而没有真正管理一个团队,所以很多技巧还无法得以实践,我甚至在想一些技巧如激励机制的设计能否用在「自我管理」上面。

《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读后感(二):掌握好管理杠杆

读完后感觉跟《领导力》中的五大习惯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本书作者以早餐店的生产线作为例子,展开讲解管理杠杆、组织形式、人员管理。

书中将经理人的产出定义为:直接管辖范围和影响力所及的组织产出的总和。因此,引出了经理人产出的计算公式,即本书的管理杠杆:

经理人的产出=组织产出的总和= (杠杆率A x 管理活动B) + (杠杆率B x 管理活动B) + ()....

所以,如果经理人想要较高的产出,就必须将重要精力投入在杠杆率高的管理活动上,基于以上公式,方式有3中:

1、加快管理活动的速度;

2、提高杠杆率——及输出效果或产出;

3、去除无用功,多做符合上面两种的管理活动;

无论哪点,都需建立有效的度量方法,如果把一个管理活动当做一个黑箱,则必须在这个黑箱中开几个孔,通过孔能看到黑箱的运作情况。黑箱理论也是作者倡导的“化不规律为规律”的基本准则——不管什么样的场景,定义清楚指标,根据指标指导下一步动作,否则一切都是经验主义。

书的后面,作者以团队、个人视角介绍了如要更有效的取得管理结果,无论是组织文化还是绩效管理,说白了都是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针对员工个人不同的成熟度及需求,有效的进行激励,同时满足员工的需求。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主管,必须对下述的期望十分清楚,然后在以此来给出组织层面对员工的期望,两个期望寻求最大程度的契合,最终按到大家都满意的结果。

《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读后感(三):新任经理人的管理指南-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读后感1

《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读完最大的感受,是特别适合新任主管来读,为什么这么说呢

作为一个在民营企业野蛮生长起来的管理者,一般是个人业绩优秀,然后被领导任命为主管。在被领导提升为新任主管后,一般来说经常面临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

怎么提升我这个团队的效率团队配置是否合理,产出是否高效,产出流程设置是否合理,怎么判断

怎么招人面试的时候该问哪些问题来判断求职者的适配度

遇到下属想要离职,该怎么办

怎么激励下属,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如果下属提了加薪申请,该怎么处理

怎么做绩效评估,主观评估和客观量化数据该怎么平衡,做完绩效评估了,跟下属沟通的过程中会有负罪感,该怎么办

如果更上一层,在作为团队管理者,如果团队从本地化团队向全国性团队拓展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结构来进行组织管理该有怎样的汇报体系

。。。。。。

作为管理者,会经常面临诸如此类的问题,而本书针对这些问题,都结合作者的个人经验,给予了详细的回答。

1、怎么从流程管理的角度来提升效率

首先作者做了一层抽象,他认为,任何一项活动都可以看做是一项生产活动,你投入了一些原料,比如原材料、人力资源等,经过一定的生产步骤,然后有了一些产出。

所有的生产都会经历如下的步骤:制造、组装、测试。

然后,这些产出能否产生价值,就在于能否按照规定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生产,并满足客户的需求。

所以,从流程的额角度来提升效率考虑的话,重点在于找出整个流程中的限制步骤,按照流水线的工作思路,通过时间互偿的方式,来减少时间投入,重新设计整个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从流程管理的角度来说,重点是如何找到整个历程限制步骤和流水线化

那么在之前的售前管理经历中,思考整个的限制步骤,或者说最耗费工作量的步骤就是编写过程。整体上,售前的步骤上,这个流程的优化点不多,那么从效能提升的角度来说,我们采用的是模板化和知识库的模式,来降低工作的难度,通过套路化的方式,降低对人员的要求。

2、怎么保证产品的质量

加强测试。那么怎么测试才是最高效的,越早测试越好,越早测试,劣质品越少。

所以在原材料阶段就应该加入测试环节,也就是验货。

在成品环节需要进行品控,比如通过随机验收,抽样测试等手段来保证产品质量。

在生产流程上,最好也不要黑箱管理,需要不时的通过一些指标的测试来验证说,按照指定的流程工艺在进行生产,也就是线上检验。当然了,这种测试要尽可能小的干预生产环节,保证生产的高效性,所以有海关和监视器两种工作模式。

以我自己为例,在售前的管理工作中,针对新人的产出,曾经有过海关的监督管理模式,针对新人的售前需求,首先进行一次把关,进行一次指导,然后新人在拟定稿解决方案的框架后,再进行一次把关,最后的产出物,再进行一次把关。只有前一次的产出符合标准之后,才让你进入到下一流程,这种管理模式,会耗费管理者很大的精力,时间和管理成本都比较高,但是针对新人,这是一个必须过程。在这种模式下,很容易养成下属对管理者的依赖,并且特别耗费时间成本,不是一种长久之计。

在新人的工作成熟度提高后,比如他的个人技能、经验和环境适应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我就不再进行这种层次的干预管理,会进行随机抽查和最后的验收。而随机验收,会建立下属对工作的能动性和责任感,又可以节省管理者和下属的时间,是一种优选方式。

不管如何,重点在于,你如何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品质管理方式。

3、作为管理者,怎么监控整个生产是高效正常的呢

你需要指标,根据你的生产流程、销售情况、人力资源等情况,设定适合你单位的管理指标来监控生产效率,进行风险防控。

指标可以将你的注意力引到你需要监督的事情上,因此是十分重要的。

指标清楚的列明了你的管理目标,为评价管理活动提供了相应的评价依据,让不同组织中从事相同活动的人有了比较的风向标,从而激励员工。

那么有哪些可用的指标呢

先行指标:以往的历史指标

线性指标:线性数据与现实数据的比较

趋势指标:按照时间的趋势

重复引证表:预测数据印证

4、到底什么是产能

产能=黑箱中不同部门的产出/产出需要的人力

因此提高产能有两个方向:

加快生产的速度:通过激励等方式,提高员工单位工时内的工作速度

改变工作的本质:工时不变,通过做正确的事情,来提高产能

提高产能的重点,是找出生产或者管理活动中,具有高杠杆率的活动。

提高产能的方式:

自动化

工作简单化:流程简化

5、什么是经理人,什么是经理人的活动与产出,怎么提升产能与产出

你以为的经理人是只有拥有下属的人才是经理人么

o,no,no

拥有下属,你当然是经理人

但是有这么一群人,比如技术顾问,比如医生等,他们可能没有下属,但是他们对其他部门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他们当然是经理人。

经理人的产出=直接管辖部门的产出+间接影响的部门的产出=管理活动A*杠杆率A+管理活动B*杠杆率B+。。。。

根据以上定义,要提升管理人的工作产能,可以由以下几种方式:加快每一项活动的速度:找出限制步骤,类似工作集中一起做,安排好日程表,建立指标,存货法,标准化

提高每一项活动的杠杆率,管理下属的人数最好是6-8人

调整管理活动的组合,摒除低杠杆率的活动,代之以高杠杆率的活动

那么有哪些高杠杆率的活动:

一个经理人可以影响很多人:财务经理,授权

一个经理人的技术、经验和知识,可以影响一群人的工作:培训,专家

一个经理人的简短对话、工作,可以深远的影响一个人:态度悲观、消极,会议无准备,绩效评估,上级干涉,

经理人的活动包括了:

信息收集

决策

沟通

培训

做模范:言传身教

监督

。。。

回顾格鲁夫的工作,其实信息收集占了工作的很大一部分,那么如何进行信息收集呢,信息收集的渠道有哪些

信息收集可以通过会议、员工谈话、书面报告、公司里的走动等多种渠道进行信息收集。不能只通过一种渠道进行信息收集,相对于口头信息而言,书面报告信息的及时性会差一些,但是由于是文字形式的,因此会更加审慎。

怎么进行决策

首先决策有两种,亡羊补牢型和未雨绸缪型。依托前面的信息收集

6、如何应对突发状况

日常工作中,有很多的突发状况来干扰你的日常工作,应对方式:

经理人的顾客有其他部门的人或者是下属,那么如何应对:化不规律为规律,提供多元就诊途径

常见问题,分类准备好

常规问题规律化处理,比如通过定期举行会议等方式来解决

使用指标

7、如何开会

首先是为什么要开会,开会有两种目的,一种是为了交换信息,一种是为了解决问题,通常第一种类型的会议都是例行的过程导向型的会议,比如部门例会、经营分析会等,第二种一般都是目标导向型的会议,比如项目会议。

针对过程导向型的会议,最好的办法参考应对突发状况的解决方案,就是规律化,也就是定期召开此类会议。参会人员知道会议的举行时间、议题、流程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会议的效率。

格鲁夫提到在Intel,过程导向型的会议一般是一对一会议,部门会议和营运总结会议。

一对一会议一般是管理者和下属定期召开的会议,一般是下属承担了召集者的角色,准备会议的议程,定期召开讨论,一般会议时间是一小时。这种会议对于下属解决问题,上司了解下属的状态、存在

的问题,是一种极好的渠道,一对一会议的杠杆率极好,对于信息的共享,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但是在我们公司,这种会议很少召开,一般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领导和下属才进行一对一的沟通。

部门会议就是整个部门召开的会议,同事之间可以了解对方的工作,在这里上司承担的责任角色是协调者的角色,不让议题跑题,在我们单位是每周都要举行部门会议,讨论上周的工作总结和下周的工作计划。

营运总结会议,我的理解是相当于我们公司的经营分析会,来自各个部门的小头头共聚一堂,进行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实现信息的跨边界传播。

针对过程导向型的会议,一定要思考几个问题:

会议是否是必须的召开方式

会议准备工作是否完备,会议的议题、议程、参与人员、设备、场地

会议过程控制:时间、议题控制、答复、响应

会议结果跟踪反馈:针对会议形成的结论,需要定期的跟踪,比如结论的执行人、时间点、结果产出物等

8、如何决策

理想的决策会经历三个过程:

自由讨论

清楚决策

全力支持

但是在决策过程中会遇到以下几种问题:

同级群体症候群:如果一群级别相同的人,很难产生决策结果,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

不想和别人意见不同:

怕别人觉得自己很笨:

太早或者台湾进入到决策阶段:

决策人需要清除明了几个事情:

决策内容

决策时限

决策人

决策前向谁咨询

谁对决策一言九鼎,或者全盘否决

谁应该在制定决策前被告知

9、如何规划

规划的步骤:

预测需求,外界环境想从你或你的组织身上获得什么你服务的顾客,提供服务给你的供货商,你的竞争者。顾客的期望是什么,他们对你的绩效满意么,供货商的绩效如何,是否能满足你的需求,是否影响了你的工作效率。一旦确定过了外界环境的组成要素,便用现在和未来两种时间架构来检视你的环境。未来一年,我的顾客想从我这里获得什么,我是不是让他们满意,未来一年他们期待我做些什么差异分析产生的结果,便是规划的基础。

现状分析,了解你现在的处境,你现在生产什么现在的产品完工后,你要生产什么如果你一直生产同样的东西,未来你的处境会是什么样的自身的能力,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进度。

缩小差距,在前两步中找到折中,根据环境的需要,决定某些产品是多做还是少做。你需要做些什么来缩小差距,而你又能做什么这项行动会对缩小差距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时间产生影响。

有什么事情,今天做了,明天会更好。

规划产出是一系列的行动计划,从战略到战术。

目标管理通常是短期的规划管理,并通常是针对二三步骤的,针对目标管理要先回答以下问题:

我想去哪里,这是你的目标

我如何知道我正在朝着目标行动,这是阶段性验收

目标管理通常用来对正在进行的项目进行反馈。

目标太多后,通常会导致目标失焦,因此需要慎定目标。

10、组织扩张后如何进行管理

一个组织从单一型的组织进行逐渐扩张后,管理的复杂度急剧上升,面临一系列如下问题:

分权还是集权

任务导向型还是功能导向型

折中产生混血型的组织:即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即既有功能导向型的组织来形成规模经济,便于组织资源的调配,又有任务导向型的组织,短平快的实现组织的阶段性目标。

依托于折中组织结构,产生的员工的双重管理模式,即既有行政管理的上司,又有业务管理的上司的双重报告模式。

而这种模式依赖于健全的企业文化。

人的工作行为受什么控制

自由市场因素

契约义务

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的要旨在于大我胜于小我,团体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经理人要言传身教,组织的价值观、目标和行事准则。

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到底选择受上述三种因素的哪种因素控制呢

C:工作环境的复杂性

A: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

U:指令的模糊度

11、如何激励下属员工

回到开始,经理人的产出等受其影响的所有人的产出,如果让每一个下属产能最高,那么就可以让自己的工作效能最高,因此如何让员工作为呢“

如果下属能力不行:培训

如果下属没有动力:激励

但是首先要明确,激励要能产生效能,必须要发自当事人的内容,而经理人能做的只是创造出合适的环境,让受到激励的人好好表现。

激励是用来提高绩效的,而不是改变一个人的情绪或态度的,态度只能算是一个指标而已,我们需要的是产出。

哪些事情左右部署的工作表现经理人需要了解这些。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等级,进行满足,可以激励下属。

生理需求——》安全感——》归属感与认同——》地位与尊重——》自我实现

想让员工提升自我实现需求的层次,经理人能做的就是创造一个讲求产出的环境。

金钱及工作回馈,绩效评估,这是公司能提供的反馈系统。薪水的绝对值VS相对值

恐惧:在较高的需求层次时,恐惧通常来自内部,而非外部。人们经常因为过不了自己那一关,导致行动上的退却。如果老是如此,那么他的需求层次会退却。

竞赛:提升需求层次,让自我实现成为他们工作的动力。制定游戏规则,让员工有衡量他们表现的尺度。一个好教练,在于他了解竞赛规则,以及在竞赛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12、员工工作成熟度

什么是工作成熟度:是否成就导向,是否能承担责任,教育背景,受过的训练,工作经验

随工作成熟度,而改变针对员工的管理风格。

工作成熟度低:提供明确而详细的指示。

成熟度提升:沟通、情绪上的支持与鼓励

更加成熟:降低干涉,关注部署的努力方向是否合乎部门需求。

像父母对孩子的监管。

适度监督

适度授权

想要实现从第一等级到第二等级的转换,重点在于能否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行事准则,优先级。

管理风格必须根据员工的状态随时改变。

但是好的经理是难当的,为什么

判断工作成熟度并不简单

沟通上的偏差

工作关系VS私人关系

13、如何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的基本目的是什么提高部属的绩效,检视部属的技能,哪些缺乏有待加强;加强激励力度,让表现好的员工表现更好。

怎么才能做好绩效评估呢经理人担任着评估官和法官的角色,设身处地的从员工的角度处理这件事情。

绩效评估包含两部分:评估绩效,告知绩效评估的结果。

要让评估过程简单一点,就是设定明确的期望,并对比下属的绩效是否符合期望,但是通常经理人并没有设定清晰的期望。

从另外一个维度来说,绩效评估包括了产出评估和流程评估。产出评估就是年度内,员工产生了多少产出,比如销售人员销售额是多少。而针对流程评估,就是针对黑箱内的活动的评估,比如有些是立即产生效益的,有的是为未来铺路的。

长期绩效VS短期绩效的评估:比如为了让项目完成做的工作,而为了让此类工作更加有效率而做的工作。

产出VS时间的因素:有些产出只是很久之前的工作的迟滞产生的效果而已,需要警惕。

个人产出VS部门产出的平衡:个人绩效是怎样的,为部门做了哪些附加值,比如任用称职的新员工,训练新员工,提高效能的事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rp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