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战争艺术的方法论

更新时间:2024-05-03 17:01: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家都知道战争比和平发展的早,世界上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军事光荣。作为我们中国人来说,古有孙武子,今有毛泽东。他们分别代表我们中华民族军事历史上的两个高峰。今天我跟大家介绍毛泽东的战争艺术,不准备谈哪一仗他是怎样具体部署,也不准备谈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给军队作战制订的作战指导原则。这两个层次都是属于纯军事,对大家从事非军事专业领域的先生和女士们,用处不是很大,而且适用的时间段比较短。我今天想给大家讲解的是毛泽东战争艺术第三个层次,也就是他认识的方法论层次的内容,我们管他说毛泽东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简称就是毛泽东关于战争问题的方法论。

毛泽东虽然是一个大军统帅,但几十年的统帅始终是书生本色,他走到哪儿都带一箱子书,手枪很少发。可是为什么大家都公认毛泽东用兵如神呢?这个奥秘就在他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方法论上,他的方法论高明。一般的军事大家一看在建方面有多少成就,二看在笔的方面有多少建树。毛泽东无论在建的方面和笔的方面所创的成就,在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

毛泽东的军事理论有两个最突出特点:第一是充满创造性,敢为天下先。还有他的所有作战著作都是出自他的亲笔。在作战年代,他要求各个根据地、各个党的一把手,每三个月必须向中央亲笔写一份综合性的报告,而且明确决定不能让他人代笔。后来我琢磨,毛泽东为什么在战争年代做出这样的规定,这里面有

一个很重要的道理:自己写东西可以锻炼思维,是大脑的健身器,可以使你的思维更清晰,更有深度。所以我们如果志存高远,最好在这一点上学学毛泽东。我想在座的老总都有秘书,你不能连几句祝酒辞都让别人写好了。我这些年因为工作需要,和欧洲、美国的一些军方人士有过接触,他对我们的高级领导人到他们国家访问感到最不舒服的一点,就是到处念稿子。就连三分钟的发言和讲话,都是掏出稿子干巴巴地念一遍,这不仅反映出个人的素质问题,还反映出你的国家的形象。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如果什么事都让别人代笔,就说明你的知识能力有问题。 毛泽东生前有一句话,印象很深。他说人生有两件苦不堪言的事,第一个就是念别人写的稿子,这简直是苦不堪言。 毛泽东非常重视方法论,而且重视了一辈子。举个例子,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当时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一号大问题,就是怎么样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去的一整套办法。毛泽东怎么找这个办法呢?当时他在延安搞了“新哲学研究会”,其中有一个组专门研究军事辩证法。参加这个组的当时有我们红军的一批青年俊秀,比如莫文华、r u o h e r u o 等。这个小组每隔几天就坐在一起互相探讨争论,通过对军事辩证法的研究和争论,再加上抗日战争面临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写出了他的最有名的军事名著《论持久战》。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最器重的年轻爱将:林彪、宋玉和陈赓。毛泽东为什么喜欢这三个人?后来刘少奇有一句

话,说的非常好。他说林彪这个人浑身上下都充满了辩证法。大家都知道,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你的思想方面决定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管理方法。我对毛泽东的战争艺术从方法论上概括的二十三条要则,通过今天的介绍,大家可以从中有所体悟。 第一,着眼特点。 第二,知为战先。

第三,能动制胜。你要想取胜,特别是战争力量不如对方强的,就必须高度重视发挥人的能动性。 第四,名为战本。

第五,五战交响。战争是多方面综合能力的结合。 第六,战略服从政略。

第七,先敌战略预制。 第八,注重创造战场。 第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第十,通过进攻打防御。 第十一,通过速决达到持久。 第十二,借助分散达到集中。 第十三,有定向作战和不定项作战。 第十四,抓住枢纽。 第十五,执行有利决战。

第十六,给敌人错觉。 第十七,争取最好结果。

第十八,指挥决策的两个认识阶段。 第十九,谋与重,断与专。 第二十,以战交战。

与其把这二十三条诸条蜻蜓点水的说一下,恐怕意义不大。所以聚焦光圈,从二十三条里面选五六条适当展开介绍。 首先第一条,着眼特点。毛泽东历来强调研究和指导战争最首要的原则就是一定要着眼其特点,着眼其发展。着眼发展实际上从着眼特点的基本要求上延伸而来,因为特点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上你不可能走过完全一条河一样,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场战争。战略战术怎么样才叫高明?高明就高明在你必须不拘一格,对外人的经验你只能借鉴,不能迷信,你对过去成功的方法只能参考,对教科书上的东西不能套用。总的原则,朱德概括了三句话: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朱德把这叫做实事求是的用兵新法。

“着眼特点“这一句话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好好看一看古今中外的战争史,实在是不知道有多少军事将帅都在这个问题栽了跟头。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搞固定要塞打赢了。到了二战的时候,法国人仍然固守过去的老办法,沿着法国和德国的边境修一条防线。不成想德国人的打发和一次大战完全不同了,而是搞了

一次大的军事革命,采用的是全新的闪击战的方式,进军法国主力,绕过防线,从法国、德国和比利时交界的地方,用快速机动的装甲机群实行连续的快速贯通,像一把刀一样直插海峡,快到海边时,德国军队又向南来了一个左转弯,把巴黎拿下。所以法兰西民族多骄傲,但是那场仗,没出一个月,法国就投降了。 大家看到近些年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影视著作里面,有很多都是歌唱额柯尔克大撤退的。试想,当时如果不是希特勒神经出了毛病,他突然命令在德国的装甲部队的先锋突然停下来,不让他们继续了。如果不是希特勒的这个命令,对方的军队就成了他们的盘中餐了。我们当兵有一句俗话,叫胜利的军队最容易失败。为什么?就是胜利的军队最容易,或者是最经常的用打赢上一场战争的方法打下一场战争,二战法国就是典型的一例。 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前夜,英国人按照要塞防御战的传统观念、思路进行战前的防御准备。当时丘吉尔力排众议,因为当时欧洲战势已经很紧张了,他认为不能放弃远东,于是他把当时英国最先进的战列舰从欧洲调到了新加坡,这就把新加坡构筑成了当时在亚洲最大最坚固的海岸要塞。他们主要是准备从海上方向迎击日本。结果,日本的主攻方面根本不从海上打,而是从北面借道缅甸。因为在战前几年,日本人就已在缅甸派了大批特务,这些特务用欺骗的方法取得了当时缅甸德清党的支持。所以德清党给日军带路,帮助日本人来对付英国人。日军在德清党的帮助和领路下,先从缅甸方向直插马勒半岛南部,从背后打新加

坡。结果英国花了很大力量,要塞根本没起作用。在海战方面,英国的巨箭重炮根本不是日本航空母舰的对手。英国的海军总司令就说,轰炸机根本不是战列舰的对手,事实上战列舰根本不是轰炸机的对手。因为海战的方式在二战时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过去看谁的舰大、射程远,到二战就变成了海上的母舰航空兵的数量和质量。因为飞机从天上打军舰,你军舰跑得再快,也没有飞机快。海上方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英国人还是固守几十年来的老观念老传统,所以在海战时,头一个会合就受到打击。因此,在整个太平洋战场上,英国人当时的表现确实是很糟糕。他其中有一个很有名的师,近八千多人,硬是被兵力不多的日军围在缅甸境内的小镇上,眼看就无生路,都绝望了,赶紧向中国蒋介石求援,我们中国军队在缅甸有一个远征军,师长孙立人带着部队,杀出血路把英军救了出来。为此,美国和英国的首领都给孙立人颁发了勋章。美国人在五十年代曾经想换“马”,孙立人就是美国人物色的替代蒋介石的人之一。

既然“着眼特点”的原则这么重要,那么我们怎么样去做到着眼特点呢?从军事上说,毛泽东最讲究三点:

首先,综合对比敌我双方战争的基本特点,从中制订战争指导的总体方略。我这里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整个解放战争打了好几年,毛泽东指挥我们解放军每打一仗,他都要求必须消灭对方几个师,也就是成师成军地吃掉蒋军。到解放战争后期,他就要求你这一仗一定要消灭几万几十万的军。到了抗美援朝战场

上,情况不一样了。美军的装备比我们的精良的多,别的不说,陆军是我们的强项,就是地面部队,我们都比不上美国军队。当时美军一个师所拥有的火炮等于我们一个军的九倍。针对新的对手,他的装备的活力强的特点,毛泽东要求我们志愿军力改国内战争的老习惯,实现灵巧零批糖的方法。规定我们一个军每打一仗,你能够干掉对方一个营,那就是大胜利。

第二,敏锐地抓住战争特点的阶段性变化,及时调整战略方针。再举一个抗美援朝战争的例子。1950年十月份,志愿军入朝之前,毛泽东原来准备的方针是首先实行一个月时间的防御,三个月内不谈攻击问题,就是我先防,先不攻,这是原来定的方针。但我们的部队入朝以后,发现战场实际情况和毛、彭在国内设想的不一样。当时美军的统帅麦克阿瑟是二战时美国的英雄。这个人的威望特别高,但他有过于自信。当时情报机构向麦克阿瑟报告,鸭绿江边发现中国军队。他不信,中国人怎么可能敢在朝鲜和美国打仗呢?他不相信中国敢大规模出兵。他为了确认,坐上飞机,搞了一次空中侦查。当时恰恰天公作美,那年冬天朝鲜的寒天来得早,漫天大雪,有很多雾,所以在空中很难看清地面。再加上我们的军队战斗力非常强,几十万大军进入朝鲜,伪装的特别好,连做饭在远处都看不见冒烟。所以麦克阿瑟看了回来以后,更自信了,说你们情报部门报告的信息过大了,说中国进入朝鲜的是小股部队。所以他准备在圣诞节的时候结束朝鲜战争。整个军已经朝中朝边境压来,当时在战场上出现了这么一种特殊

的态势——首先,敌方整个战略麻痹,我们志愿军发起第一仗有着战略上的突然性;其次,整个战场上的兵力布势分散并进,麦克阿瑟的兵力很分散。毛泽东在中南海,有一个多月吃饭睡觉都不离书房,桌面有一个很大的朝鲜地图,他敏锐地发现朝鲜战场上出现了这种特定态势,为我军入朝打第一仗提供了战机,所以他马上给彭德怀拍电报,放弃原定的防御方针,立刻采取敌进我进的突击。所以我们的志愿军连续打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战争,三个月打了三仗,这样就把整个战线从鸭绿江边一直推到三八线以南。

到了第四次战役,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为什么?因为美军司令官换将了,李奇微接任了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这个人很聪明,从华盛顿飞到朝鲜,先研究了前一段的战局情况,他发现中国军队作战有一个特点,后勤运输总是跟不上,我们的进攻能力只能维持七天左右。所以李奇微说,中共军队就是搞礼拜攻势。所以他采用新战术,每当我军发动进攻的时候,他就后撤一步,等到我军粮弹消耗的差不多了,他就用他的机械化设备杀我们一个回马枪。这个时候就出现对我们不利的现象。虽然战役我们总体上胜了,但我们也吃了大亏,特别是志愿军180师基本上让人家吃掉了。

毛主席这个时候就决定敌变我变,他和彭德怀决定改变我们志愿军入朝以来打运动战的方针,实行阵地战。毛主席在国内战争一共打了二十二年,一般情况下是很少打阵地战。但是到了朝

鲜战场,他决定要从现在开始打阵地战。我们的志愿军将士也很了不起,没有几个月的工夫,就在沿着朝鲜半岛的蜂腰路修建了地下坑道。有了这个地下长城,我军的作战味道大不一样了。1951年夏秋之交,对方平均打五十个炮弹能杀伤我们一个人。到了62年夏天,这个数字就高达660发炮弹才能杀伤我们一个人。而我们在1952年秋季举行的战术反击作战和上甘岭防御战中,仅一仗就杀伤了对方十一万人。自从毛泽东决定实行阵地战方针以后,整个朝鲜战场上的战局就稳定了,一直稳定在三八线。所以整个朝鲜战争只有两个阶段,一个是运动战,一个是就阵地战。 毛主席后来讲的第三点:一定要细心研究每一个对手的用兵特点,对此采用不断的战法。像解放战争后期,渡江战役后,解放军向江南广大地区展开战略追击,把长江以南的国民党军团全部吃掉。最难的是贵溪军队,打仗非常灵活,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贵溪极灵活。一看到我们重兵集团打敌方的时候,敌方马上躲得让你找不到他。所以根据敌方作战机灵的特点,毛主席制订了一个指导方针——大迂回,大包抄。具体就是说,一个师在湖南和广西交界时,正面与其保持接触,对其施加压力;同时命令陈赓率领第四兵团和第四野战军的几个军,从江西、广东直插柳州、桂林,然后再往回打,结果这个方针真管用。结果陈赓到了广西以后,堵住了贵溪军队的两条路。在广西境内就把李宗仁的二十多万军队基本上解决掉了。这就是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 当然,我军历史上也有违背了“着眼特点”打的仗,结果都

吃了大亏。最典型的一次失利就是金门战役。因为当时我们解放军基本上是旱鸭子,而现在是打海战,我军的领导干部当时是很轻敌,而且根本就没有细心地研究渡海登岛作战有什么特点,结果上去了三个团,近一万人,由于海水退潮,加上国民党用飞机和大炮炸我们的渡船,结果三个团上去以后,船不行了,但也撤不下来,后面的部队又跟不上去,结果这一万人基本上让国民党歼灭掉了。这是人民解放军打的最惨、失利最严重的一次。 再举一个例子。去年我们的中海油收购美国的尤为可,当时我认为这个事肯定非砸不可。我们不仅吃不到鸡,还得给我们中国弄很多麻烦。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经济是经济,政治是政治,你的政治不要干预商业。但是美国人不是这样看问题,美国这个国家他的治国理念就是建立在重商领域的基础之上,他的经济,特别是重大的战略资源、能源都把他看成事关国家的战略问题。美国人有一句话:中国这个猪鼻子已经到我们美国的食槽里面来了。中海油已经警觉了,他的政府国会肯定会干预,一干预这个事肯定办不成,而且还成为美国国内一部分人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口实。所以这个就是不知彼的特点。要真正做到知彼,在整个思维上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切忌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去推想对方怎么做。这是在战争史上最常见的,十有八九的判断错误都是因为这个。事实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将领都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和逻辑习惯。这是我说的第一条。

第二条是战略服从政略。这里战略是指军事战略,政略指大

战略,或者一个党的政治纲领。毛泽东历来强调一切战略的计划、决策都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纲领和国家战略,绝不能把战争搞成是单纯的军事观点,这是毛主席一辈子反对的。这里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是皖南事变。毛泽东在陕北已经感觉到皖南这个地方要出事,所以以朱德为首的八路军将领给蒋介石拍了电报,你如果打叶挺,我们的八路军肯定会打你们国民党的韩则平,这是蒋介石唯一最大的游击兵团。事变爆发以后,不仅我们党内军内一直要求按照这个原则办,去收拾韩则平,但毛泽东反复斟酌,最后没有按声明办,这就是战略服从政略。因为当时维护国共合作大局,维护民族抗日统一战线,这是更根本、更长远的利益所在。所以硬把这口气忍下去了。当然韩则平到了后来,还总是没完没了的闹事,1943、44年带着部队去打彭雪枫的部队,结果被彭雪枫活捉。后来毛泽东发电报,又把他给放了。

第二个是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城战役。朝鲜战争的各方都已经打不下去了,抗美援朝战争我们在军事上是和美国人打了一个平手,各方都打不下去了,准备在停战协议书上签字,实现和平。当时唯独李承挽不愿意,他的南韩军队还要继续向三八线以北挺进。所以毛主席给彭德怀发了电报,改变原来的签字时间,再打一仗,教训一下李承挽的韩国军队,使朝鲜早日停战。所以金城战役专门打南韩军,打了三万八千人,所以李承晚就没力气了,各方都在停战书上签了字,近三年的朝鲜战争实现了和平。

第三个例子是1959年西藏叛乱的时候,印度军队已经在中印边界开始对我实行蚕食。有人建议不能总让印度这样干下去,我们得反击。毛主席没同意,这事一压压了三年。到了1962年,正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不仅中美对峙继续,中苏关系也开始恶化,而且国内饿死很多人,国外一片反华呼声。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决定在中印边境打一仗,他为了向全世界显示中国人什么困难也不怕,所以他在中印边境方向做动作,打了一仗。我们部队一出手,印度的指挥官差点让我们活捉。这次战役,我们一出手,印度军队就兵败如山倒,整个新德里已在我们军队面前一马平川,我们那时只要抓新德里,真是唾手可得。这个时候毛泽东停止追击,停火,撤军,而且交还缴获的印度军备。当时世界都惊呆了!战争史上从没出现过这种情况。毛主席当时为什么做这个决定?他就是从国家大战略层面考虑。

首先我们边境护住了,更重要的我向全世界显示了我们中国人的实力,已经达到目的了,就收兵了。所以毛主席他其实是一个大战略家。战略服从政略,相关的战术服从战略,总的精神就是一句话:小道理服从大道理,眼前的局部服从长远的、根本的全局。在处理战略、政略的时候,人们总喜欢犯两个错误,第一轻于战略,二重于政略。拿坡仑就是一个例子。他确实是一个天才,是战场之神,但是他在大战略上外行,最致命的缺点就是他在本国势力扩大到巅峰的时候,从大陆实行封闭措施,想把英国人饿死,结果他不仅没有饿死英国人,反倒把法国人自己害了。

因为他一实行这个政策,封了海,欧洲各国和他们的贸易都不能进行了。像俄国、普鲁士当时已经是法国的盟国,就因为大陆封锁政策,把已经是盟友的俄罗斯、普鲁士推给了英国。 二次大战,苏德战争。本来德国军队刚进攻苏联的时候,在乌克兰战果辉煌,俘虏苏联军队不是二百万,就是三百万。德军进入乌克兰的时候,当地老百姓夹道欢迎。为什么?因为乌克兰和俄罗斯本来就有民族矛盾,特别是到了斯大林时期,他在乌克兰强行推行农业集体化,害苦了那里的农民,而乌克兰从来都是欧洲的一个重要粮仓。到了斯大林合作化的时候,弄得那里的农民闹粮荒,所以看到德军来了,就拥护他们。结果希特勒在乌克兰实行民族歧视原则,政略上犯了大错误,本来乌克兰会成为一个起作用的盟友,结果变成了仇敌,而德国军队当时在战术上是世界一流的。

一种情况:战略脱离政略。既定了很多战略计划,基本上在政略上是行不通的。比如德国建立的斯利芬计划,这个计划最大的问题是脱离政治单纯来制订军事计划。因为他想往西打,把法国打败,然后扭头收拾俄国。他这样做两项作战,整个计划还缺180个营的兵力。这些兵力怎么找?在德国根本找不出。最后他提出一个办法,实行全民皆兵,可是从他军事专家的角度提出这个建议,德国当时做军官是贵族的特权,如果实行全民皆兵,他们根本就不愿意。所以一次大战按照斯利芬计划来打,结果德国就败了。

一种情况:战略支配政略。二次大战时,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包括偷袭美国珍珠港,就是用军事战略来决定政治战略,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另一种情况:把战术上的胜利当成战略上的胜利。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成功以后,这实际上是战术上的胜利,但日本人把这当成战略上的胜利,致使整个目标和手段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最终失败。

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在别的地方也是这样。这里说两个事。一个是教育产业化。厉以宁说教育可以像产业搞,结果现在搞得穷人孩子上不起学。我们共产党执政五十多年,弄得穷人上不起学,想想这样给共产党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这是大道理。市场机理在教育行业不能起主导作用,他只是一个小道理,你把小道理变成大道理,不是成歪道理了吗?还有一个和国防有关,是云石飞机。当时造飞机还不如买飞机,1986年财政部有一个理由:我们今年剩下的钱不多,没有给云石的钱了,所以云石正式下马。中国是一个大国,一个大飞机都不能自己造,算什么大国?!我想莱特兄弟俩做了大木头飞机在天上晃几秒,可是到了第一次大战,飞机已经到处可见,这也不过十来年工夫。到了二次大战,出现了喷气式飞机,时间都不长。我们改革开放快三十年了,到现在我们却大把大把地花钱去买别人的飞机,这里面碰到的问题就是光讲小道理,不讲大道理。一个国家要富强,没有自己强有力的民族产业不行。

第三条,叫战略预制。就是要在预见战争形势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的基础上,从中判断出可能性最大的一种,然后根据这一种最大的可能性,提前做出相应的战略性部署和准备。实际上看一个统帅高不高明,很重要就是看他战略预见的眼光怎样,战略预制的能力怎样,这是看一个统帅是否为军事大家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毛泽东这方面有几次比较精采。一次是1943年刘少奇从华中准备回延安,参加党的“七大”。当时延安已经定下来,准备让刘少奇作为新一代中央领导的核心。他路过山东的时候,接到毛泽东的电报,而且说这个电报只能他一个人看,看后马上烧掉。电报上说,估计再有两三年的时间,抗战可能要胜利,胜利以后,蒋介石国民党肯定要打内战,到了那时,山东将成为国共双方必争的战略枢纽,对我方来说山东是连接华中、华北、东北的核心环节,所以他告诉刘少奇,你不要回延安,先在山东继续干半个月,帮助山东的党和军把根据地建设好。事实证明,山东确实太重要了,解放战争的时候,山东的战场打的最激烈。这里面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山东根据地建设得非常坚强巩固。很多人都知道,山东很多地方在解放后期一个村都找不到几个男人,都支援前线去了。山东的民工跟着大军南下,一直到了福建。所以陈毅同志说,淮海战役胜利,是山东人民推车推出来了。

另一次是抗美援朝。朝鲜战争应该说是北朝鲜进攻南朝鲜,而斯大林定了以后才告诉毛泽东,毛泽东对此事一直不很舒服。起初,战场形势对北朝鲜是一边倒,北朝鲜有八个师,里面至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rj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