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案例整理
更新时间:2024-07-07 12:06: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二章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案例1 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1、背景资料:
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GDP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怀疑。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这将不会被列入GDP的统计之内,假如这对夫妇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清洁和烹饪工作,那么这对夫妇和佣人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雇佣一名保姆,保姆的工资也将计入GDP。如果这位男士与保姆结婚,不给保姆发工资了,则GDP会减少。
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和美国学者洛文斯在他们合著的《四倍跃进》中对GDP在衡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是提出了诘难,他们生动地写道:“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GDP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做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依然在增加。”再比如,1998年湖北发了大水,遭了大灾,湖北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到了13%。基于以上的分析,三位学者深刻地指出:“平心而论,GDP并没有定义成度量财富或福利的指标,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所包括的外资企业虽然在我们境内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给我们创造了GDP,但利润却是汇回他们自己国家的。一句话,他们把GDP留给了我们,把利润转回了自己的国家,这就如同在天津打工的安徽民工把GDP留给了天津,把挣的钱汇回了安徽一样。看来GDP只是一个“营业额”,不能反映环境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资源的浪费程度,看不出支撑GDP的“物质”内容。在当今中国,资源浪费的亮点工程,半截子工程,都可以算在GDP中,都可以增加GDP。
尽管GDP存在着种种缺陷,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一种包罗万象、反映一切的经济指标,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所有描述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GDP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正因为有这些作用,所以说,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2、讨论题:
(1)GDP 有哪些局限性?
(2)为什么说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3)怎样克服GDP的局限性?
3、分析思路:
上述案例不难看出目前在评价经济状况、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的表现时,使用最为广泛的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GDP指标,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这些缺陷使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无法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反还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地区为追求高的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可以肯定的是,目前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资源来获得的。有些GDP的增量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衡量和评价,不但不是业绩,反而是一种破坏。我们要加快发展、加速发展,但不能盲目发展。
从GDP的含义到它的计算方法不难看出,GDP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之弟罗伯特.肯尼迪说:“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这句话就是他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对GDP这个经济指标的批评。他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这段话颇受经济学家的重视。
案例2 从GDP 看我国的差距
1、背景资料: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汇率法计算了 179 个国家和地区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05 年GDP 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巴西。数据同时显示,2005 年世界179 个国家排名,中国人均GDP 为1352 美元,位居世界第112 位,仍属中下收入国家行列。尽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数字还相当小,但中国人均GDP 突破一千美元,表明中国跨过一个“门槛”。
2005 年人均GDP 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卢森堡、挪威、瑞士、爱尔兰、丹麦、冰岛、美国、瑞典、英国和日本。中国香港居世界第23 位;中国台湾居世界第36 位。
从上述数字看出,在2005 年我国的GDP 总量已超过了10 万亿人民币,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9.2%,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尤其是在各国经济衰退的宏观形势下,但是我们和发达国家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从GDP 的总量来看,如果我们把这10 多万亿人民币比做一个蛋糕,那么美国就6 个蛋糕,从人均GDP 看差距就更大了,美国6
个蛋糕除以3 亿人,我们一个蛋糕除以13 亿人,美国的人均GDP 高出我们35 倍之多。
中外很多经济学家估计照这样的速度增长我国GDP 总量有望在未来几年赶上美国,但人均量赶上美国还任重道远。
2、讨论题: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GDP 上的差距说明了什么?怎样才能增加我国的GDP 总量和人均GDP 量?
3、分析思路:
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合。怎样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把我国GDP 这个蛋糕做大呢?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都要想办法,把企业的价值链做长,把经济的价值链作长,把产品的附加值做大。
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个例子说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低,也就是价值链短。农民吃的东西很少是到市场上买来的。他们吃的粮食、蔬菜、蛋类等都是自己生产的。再看美国的农民,(美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如果他是个农场主,生产出的麦子,自己不磨面、不烤面包。从市场把面包、黄油、蛋类、蔬菜等买回来吃,这样一来,他们的价值链就做长了,GDP的总量就做大了。具体是怎样大的:美国农民是先把小麦送进面粉厂,面粉加工出来又进
面包厂,生产出来的面包又进超市,超市再把它卖出去。光是吃这个链条有多长,在这个链条上每一个环节价值都在增殖。而我国农民只做了一道工序,农民把粮食种出来进嘴了。
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家都在设法把产品和服务价值链做长做大,这样才会增加我国的GDP。
第3章 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自何方
案例1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
1、背景资料:
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大约为0.48。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
不是最重要的。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而中国的市场经济并不成熟,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2、讨论题:
(1)什么是边际消费倾向?你认为中美边际消费倾向差别的原因何在? (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你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3、分析思路: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当可支配收入增加一单位时增加的消费量。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说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明显低于美国,其原因在于:
首先来看收入。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尽管也经常发生经济周期性波动,但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经济的稳定决定了收入的稳定性。当收入稳定时,人们就敢于消费,甚至敢于借贷消费了。中国是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很成熟,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快,但个人收入并不稳定。这样,人们就增加了未来的预期支付,不得不节制当前消费。
其次来看制度。人们敢不敢花钱,还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失业有失业津贴,老年人有养老金,低于贫困线有帮助,上大学又可以得到贷款。这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美国人无后顾之忧,敢于消费。但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被打破了,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要为未来生病、养老、孩子上学等必需的支出进行储蓄,消费自然少了。
最后边际消费倾向还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在总收入为既定时,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这是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中国目前的收入不平等比美国严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低也是正常的。
解决我国边际消费倾向偏低得从以上几方面入手。
案例2 劳动者收入增长 最终要依赖生产率提升
1、背景资料:
近期许多省份公布了2015年的企业工资指导线。据观察,与去年相比,各省份的工资指导线均没有上调,涨幅持平或者下降。企业工资指导线由基准线、上线和下线构成,不少省份在最新标准中将上线或者下线进行了下调。
工资指导线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但可以作为企业确定工资增长水平的参考依据,以及职工与企业展开工资集体协商的依据。所以,工资指导线虽然并不直接反映实际工资状况,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参照指标。在当前经济增长减速、企业经营面临一定压力的情况下,工资指导线涨幅出现持平或者下降的情况,并不令人奇怪,说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允许劳动者收入出现过快的增长。
其实工资指导线的角色比较尴尬,在全面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其重要性正在不断降低。对于工资制度灵活的绝大多数私营企业而言,工资指导线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但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而言,工资指导线仍然是促进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的很有意义的机制,虽然说它确实带有某些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不过,长期以来工资指导线一直奉行“两低于”原则,即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增长,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这也不利于劳动者收入占比的提高。
当前中国确实需要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劳动者收入所占比例,缩小贫富差距,这是毋庸置疑的,部分原因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触发因素。所以,中国应该形成劳动者收入自然稳定增长的机制。但是在经济增长承压时期,工资收入增长幅度也必须尊重经济现实。
当前企业用人成本在增加,一些地方又出现了用工荒问题,这和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系,但从客观上来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存在的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的转变,这对于解决普通劳动者报酬偏低问题也有一定积极效果。机遇蕴藏在风险之中,这对于劳资关系的重构有积极意义。当然,从制度上强化劳动者权利保护,减少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的出现,也非常重要。
目前影响中国劳动者收入提高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中国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者群体庞大但是人力资本质量有限。所以,根本途径是提高生产率,提高人力资本质量,通过改革增进企业活力,增进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增长动力,在此基础上劳动者收入增长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当前经济减速和企业承压是客观形势,也意味着某种必然的调整,会对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但重要的是抓紧时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通过调结构来鼓励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未来的劳动者收入增长培育基础。
当然,分配制度的改革应该同步推进。应该在收入分配方面保证劳动者更大的话语权,推动建设集体工资谈判等现代法治性的工资制度。推动社会二元经济结构的改
年来受制造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等影响,“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引擎动力减弱,下一步稳住投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39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实际增速比此前一年回落0.6%。在经济增长动力中,消费被寄予厚望。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进出口额2643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较7.5%左右的年度目标差距较大,但增速仍快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市场份额稳中有升。 2、讨论题:
(1)上面的资料对理解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意义何在?
(2)如果要保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你认为需要注重那些方面? 3、分析思路:
(1)索洛增长模型是从集约化形式的生产函数推导而来,这说明一个社会中的人均储蓄量有两个用途,一部分用于人均资本拥有量的增加 ,也叫资本的深化;另一部分用于为每一新增人口提供的平均资本装备nk,也叫资本的广化。以上资料显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关键,说明国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是越高,则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越显著;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1970 年~1973 年,经济增长率年平均高达9.1%,而资本的增长贡献度也高达5.6%-6.7%之间。由“资本高速增长的原因是由高速增长的设备投资来支撑的”可以看出,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资本深化程度很高。资本深化体现在资本与劳动的密切结合之中,而这其中技术进步是关键。技术进步能使劳动者使用大量先进机器设备,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2)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统计,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30%。但是,在我国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资缺乏效率,重复投资和过度投资很多,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粗放式经济增长,导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加重,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要想克服这种状况,首先,就要提高投资的效率,加强计划指导和监督,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克服各地重复投资和过度投资的现象。其次,重视人力资本的投
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说,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得依赖于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而这归根又取决于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此,
应加强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保护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不断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再次,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目前,随着收入差距扩大和由此导致的社会冲突已经切实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要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缩小贫富差距,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案例2 中国经济出现了超周期的高速增长
1、 背景资料:
国内的各种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之所以高于改革前,关键在于全要素生产率(TFP)大幅度提高。根据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具体体现为:
? 劳动力保持2.6%的均衡增长;
? 资本存量的平均增长率约为9.3%,低于1952-1978年期间11.5%的增长率; ? 人力资本(按15岁以上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计算)增长率为2.2%。
全要素生产率由改革前(1952-1978年)的-1.9%提高到3.3-4.6%(按不同的资本或劳动权重计算),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在33-47%之间。上述计算结果与国际上的主要研究结论比较接近。 2、讨论题:
(1)什么是经济增长?
(2)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 分析思路:
(1)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能力的增长,或者实际产量的增加。它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额或增长率为指标来衡量。
(2)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二是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三是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案例中所提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会出现经济高增长,并不是由于资本增长明显上升(因为改革开放之后的资本增长率低于改革开放之前2.2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由负变正作出重要贡献,相对改革前提高了5.2-6.5个百分点。
第十三章 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取舍
案例1:菲利普斯曲线在美国的运用
1、背景资料:
20 世纪70 年代,滞胀一直困扰着美国。1979 年夏,通货膨胀率高达14﹪,失业率高达6﹪,经济增长率不到1.5﹪。在这种形势下,沃尔克被卡特任命为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上台后把自己的中心任务定为反通货膨胀。他把贴现率提高到12﹪,货币量减少,但到1980年2 月通货膨胀率仍高达14.9﹪。与此同时,失业率高达10﹪。沃尔克顶住各方面压力,继续实施这种紧缩政策,终于1984 年使通货膨胀率降至4﹪,开始了20 世纪80 年代的繁荣。
沃尔克反通货膨胀的最终胜利是以高失业为代价的。 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率减少了1﹪的过程中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的百分比称为牺牲率。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必然引起失业加剧。这充分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在短期内存在交替关系,实现低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以高失业为代价。
经济学家把牺牲率确定为5﹪,即通货膨胀每年降1﹪,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5﹪,沃尔克把1980 年10﹪的通货膨胀率降低至1984 年的4﹪,按此推理,每年减少的国内生产总值应为30﹪。实际上,国内生产总值的降低并没有这么严重。其原因在于沃尔克坚定不移的反通货膨胀决心使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降低,从而菲力普斯曲线向下移动。这样,反通货膨胀的代价就小了。但代价仍然是有的,美国这一时期经历了自20 世纪30 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失业率达到10﹪。
反通货膨胀付出的代价证明了短期菲力普斯曲线的存在,也说明维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性。 2、讨论题:
(1)试阐述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2)联系实际说明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 3、分析思路:
(1)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会导致工资提高,工资提高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显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的反相关关系,即如果失业率较低,通货膨胀率就会较高;如果通货膨胀率较低,失业率就会较高。因此,一个国家要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就必须接受较低的经济增长率。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付出高通货膨胀的代价。
(2)因此了解菲利普斯曲线对观察和发现许多经济事件中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趋势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决策者在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时,会经常需要考虑并利用到这种交替关系。因为在短期决策中政府可以通过改变财政支出量、税收量和货币的发行量来影响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与失业量的结合时期。
案例2 菲利普斯曲线为何失灵
1、背景资料:
50多年前,菲利普斯曲线折射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并成为宏观调控者进行抉择的重要依据。
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却似乎失灵了——
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三季度到四季度,GDP增速放缓的同时,物价增幅处于较低水平,而就业却保持了较高增长。数字显示,2012年9月-12月,CPI数字分别为1.9%、1.7%、2.0%和2.5%,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就业却保持了较快增长,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均超额完成年初的预定目标。“较低的物价”和“较高的就业”,这两个在经济学和经济社会中似乎不可兼得的目标正在中国成为现实。
这难道是一种中国奇迹吗?答案绝非如此简单。
菲利普斯曲线为何在中国失灵?现在理论界似乎没有定论。有经济学家说,菲利普斯曲线的假设条件在中国不存在了;也有说,菲利普斯曲线适用于一个经济周期,而中国目前正处于过渡期,所以不太适用;还有说,西方的经济学模型大多在中国水土不服,因为国情差距太多。这些似乎都有道理,而这种“失灵”是否正常?“失灵”到底带给我们什么警示? 2、讨论题: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3、分析思路: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失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近年来我国的就业指标虽然比较乐观,但须看到,就业指标在宏观经济各项指标中是一项滞后指标。如果经济增长的速度持续放缓,对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将逐显。显然,这种“低通胀、高就业”能否持续还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次,我国的就业受国情影响显著。我国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从2003年到2007年间,我国保持了经济的“高增长”,同时是“低物价”、“高就业”。这种与菲利普斯曲线的“低物价、高失业”的背离,反映了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对就业所带来的利好,而这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没有的国情和机遇。
最后,从经济发展的周期看,中国超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虽仍处在较高速的发展阶段,但这种增长还能否持续?还能持续多久?另一个问题,当前,我们的劳动力市场更多呈现出结构性的过剩与短缺,比如一边是“招工难”,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这种就业结构的失衡暴露了我国经济结构、教育结构、人力资源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如何更好地实现“稳定匹配”需要新的改革和创新。
我们期待“低通胀”和“高就业”的并存,但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失灵究竟是短暂的,还是长期的,尚且难以断言。“失灵”不光是“利好”,更是“警示”。“较低通胀”和“较高就业”,“鱼”与“熊掌”的兼得表面上看是好事,但其中也深藏着隐患。特殊国情和结构调整带来的利好若想可持续,还有待于各项改革的深化,有待于政策在多目标的博弈中寻找到新的平衡。
一下子亮了,我能感觉到在那个时候,他的一生发生了变化……”有人将邓亚萍的这句话归纳为:奥运能够改变人的一生。更有人据此引申道:奥运不仅能够改变一个人,也能改变一个企业,改变一个城市,乃至改变一个国家!2008 年,第29 届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感受到奥运会离中国是那么的近。而奥运经济,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变得无处不在。一份权威报告表明,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为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带来了32.9 亿美元的收益;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这个地区带来了260.48 亿美元的经济效益;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佐治亚州带来了51 亿美元的总效益;2000 年悉尼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带来了63 亿美元的收益。那么,奥运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
2.讨论题:
(1)从总需求理论来理解为什么现在举办奥运会能够赚钱? (2)我国举办奥运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3.分析思路:
2008 年奥运会对经济的有形影响主要表现在拉动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扩大就业3 个方面。从投资看,有关部门估计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奥运设施建设投资将达到2800 亿元,而整个社会的相关投资总额将达到15000 亿元。从消费需求看,大量的新增投资将主要用于购买北京地区的产品和服务,这种规模的集团购买将对北京地区很多行业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消费形成刺激,其中对建筑、交通、邮电、通讯、旅游、餐饮等行业的拉动作用会更大。从扩大就业看,汉城奥运会增加就业岗位近30 万个;悉尼奥运会到1999 年就已经增加
了15 万个就业岗位。专家分析,北京由于劳动生产率、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以及劳动力价格都低于发达国家的奥运会主办城市,因此奥运会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要超过其他举办城市。如果按北京承办奥运会新增投资1000 亿元,且每10 万元投资能新增1 个就业机会计算,则这届奥运会将产生100 万个就业机会。
第十五章 政府债务
案例1 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又到哪去?
1.背景资料:
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又到哪去?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使钱来的合理,用的恰当政府就必须制定合适的财政政策。
在美国流行着这样的说法:“每个人有两件事情不可避免,一件是死亡,另一件就是纳税”。政府的钱是从这里来的,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除此还有债务收入,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现在我国和国外大都对个人收入实行的是累进税,但利息税在我国实行的是20%的比例税,富人和穷人都按利息收入的20%纳税,富人和穷人按同比例纳税,前者负担轻后者负担重,所以比例税不利于调节收入分配。但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当初开征利息税时,还没有实行存款实名制,现在实行了,但银行还没有联网,因而难以汇总个人存款的利息所得。在美国利息税不是一个独立的税种,而是纳入个人的总收入,一并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从税收中来。税收的特点是强制性,而且是无偿的。我国现在税收管理体制分为国家税和地方税两部分,国税归中央府所有,地税归地方政
府所有。税收是一个政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没有税收收入,政府难以维持运转。所以纳税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如果大家都不纳税的话,政府就无法运转了。有了收入就要进行支出。比如我们公立学校的教师的收入,是从政府的税收而来的,是大家交的税款养活了教师。大家缴税给政府,政府把这笔钱从财政部拨出一部分给教育部,教育部拨给全国的学校,学校再给教师发一部分工资。我们有几百万的军队,有国家的公检法机构,有教育、体育、文化、科技部,还有庞大的公务员队伍,这些都需要财政去养活,都是政府发给工资。这些支出叫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就是每个月都要支出,决不能停发。否则就没人给政府干活,政府机构就无法运转。
2.讨论题:
(1)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2)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分析思路: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或者说国家其他目标而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以及公债的发行、公债的偿还作出的决策。财政收入主要是来源于税收,有了收入就要进行支出。财政支出大体可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大类。政府购买作为计入GNP的四大需求项目(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余额)之一,根据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包括购买军需品、警察装备用品、机关办公用品以及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薪金。政府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支出,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以及公债利息。我们知道,如果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就会出现财政赢余;当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就会出现财政赤字;
当财政收入等于支出就是财政平衡。税收是一个政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没有税收,政府难以维持运转。所以纳税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如果大家都不纳税的话,
政府就无法运转了。
案例2:税收不是越高越好
1.背景资料:
拉弗曲线的产生是在 1974 年某一天,经济学家阿瑟?拉弗和一些著名的记者与政治家在华盛顿的一家餐馆里吃饭。他拿来一块餐巾并在上面画上了一个图来说明税率如何影响税收收入。然后拉弗提出,美国已处于这条曲线向下的一边上。他认为,税率如此之高,以至于降低税率实际上会增加税收收入。
很少有经济学家认真地考虑拉弗的建议。就经济理论而言,降低税率可以增加税收收入的思想可能是正确的,但值得怀疑的是实际上并非这样。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拉弗的观点。当里根1980 年当选总统时,他进行的减税就是这个政纲的一部分。他总是说:“第二次大战期间我拍过电影赚过大钱。”在那时,战时的附加所得税达90%。“你只能拍四部电影就达到最高税率那一档了。”他继续说。“因此,我们拍完四部电影就停止工作,并到乡下度假。”高税率引起少工作。低税率引起多工作。他的经历证明了拉弗曲线是正确的。
里根认为,税收如此之高,以至于不鼓励人们努力工作。他认为,减税将给人们适当的工作激励,这种激励又会提高经济福利,或许甚至可以增加税收。由于降低税率是要鼓励人们增加他们供给的劳动数量,所以拉弗和里根的观点就以供给学派经济学而闻名。
2.讨论题:
(1)拉弗曲线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举例说明为什么税收不是越高越好? 3.分析思路:
拉弗曲线说明,一般来说,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高,所以提高税率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但是,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他们会减少投资,甚至会退出在这个地区,国家投资也相应减少,从而造成政府征税基础的缩小,政府税收的总量因此减少。拉弗曲线的重要启示在于,财政不能为增加税收而一味提高税率,而必须审时度势,将税率保持在适当的水平。
正在阅读:
宏观经济学案例整理07-07
物流专员2023年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03-22
融资融券推荐人后续培训模拟题(1)05-06
徐金桂行政法冲刺讲义11-02
积极挖掘语文课程资源01-01
数据结构试题及答案08-1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九批)的决定法释(2013)2号12-09
维修电工述职报告11-25
期末考试心情日记10-2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宏观经济学
- 整理
- 案例
- 三年级故事会社团教学设计 熊燕
- 名词解释+大题
- 语文----二年级下学期《部编版》补教补学
- Sybase学习笔记
- 隧道施工方案
- 高中语文语文版《论语》选读《二克己复礼》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
- 餐厅人事操作手册4(201108)
- 化工原理下册部分题
- 兰州大学15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程作业 - A
- 2012年长沙市语文年度论文评比 - 图文
- 南开大学《管理学》在线作业和答案
- 最新操作系统试题及答案
- 通信管道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检验汇总表
- 载货汽车汽车动力总成匹配与总体设计
- 马哲习题答案
- 几何:多结论选择题型
- 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16开(DOC) - 图文
- 2017-2018学年高考英语北师大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语言朋友(24)
- 2018年福州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
- 必修一二字音字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