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复习

更新时间:2023-10-09 15:1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

1、 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思想源泉。P81 儒、道、佛、法

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的“兼爱”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人的行为与生命周期。P141

在社会工作中,通常将人的行为的变化划分为胎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中老年期及老年期七个阶段。

3、 功能学派个案工作的实施程序。P192 特点:

改变关键在于受助者,工作者可协助受助者增强意志力和自决能力;目的是协助而非治疗; 强调过程,方法是由双方研商决定,结果视受助者之意愿而定 原则:

动态诊断与了解受助者的情况

善用服务过程的效能:尝试性服务、参与度和责任感、巩固受助者的努力成就 善用机构功能与专业角色

注重服务结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政策及程序 善用专业关系的发展

4、 弗洛依德的人格理论。P136 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代表欲望,遵守快乐原则 自我代表理性或者共识,遵守现实原则

超我代表良心以及社会中对特定行为的期望和标准,遵循道德原则 个体成长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过程

5、 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八大阶段)。(PPT) 发展阶段 主 要 危 机 美德 出生到12-18个月 信任和不信任 希望 发展对周围世界的感受,是否安全 12-18个月到3岁 自主和羞愧 意志 在怀疑和羞愧中发展独立性 3岁到6岁 进取和罪责感 目的 在挫败中学习不断尝试新事物 6岁到青春期 勤业和自卑 技能 开始学习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技巧以及感受到自己的不足 青春期到成年 认同和认同混乱 诚实 发展自我认同感,角色混乱引起认同混乱 成年早期 亲密和疏离 爱 开始对他人作出承诺,如果不成功,会产生疏离或者专注自我 成年中期 创造和休眠 关怀 培养和指导下一代或者感到自身的枯竭 成年晚期 整合和绝望 智慧 接受自己的生命,接受死亡,或者关注功能的丧失和对死亡的绝望 6、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P137 华生

行为主义(behaviorism)学派(PPT)

强调环境反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巴甫洛夫(Pavlov)经典条件反射: 人可透过学习两种刺激之间的表面关联(前后出现),学习对一种本来没有直接联系的刺激产生反应

斯金纳(Skinner)操作性条件反射: 可透过强化和惩罚的过程来改变个体行为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撤销 “渔夫和蛇”、孩子“不听话”

7、精神分析学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P136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埃里克森 精神分析学 (PPT)

1、弗洛伊德与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成长的五个阶段 口唇期(0到18个月):满足来自与口唇相关的活动 肛门期(18个月到3岁):从排泄过程获得感官满足 性征期(3岁到6岁):与异性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与同性父母建立认同,满足途经在生殖器官地带 潜伏期(6岁到青春期):从相对平静到青春期躁动 生殖器期(青春期到成年):发展成熟的性特征 弗洛伊德认为性征期是关键 2、埃里克森和社会发展理论

强调社会环境在发展自我中的作用,把发展的概念推展到一生,具有启发性

8、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P137 皮亚杰

社会认知学派(PPT)

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大主动性 班图拉(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是观察和模仿的过程,个体参与构建学习环境和反应,个体的认知功能在学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个体认知能力决定了个体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寻找要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认知能力使个体在模仿时有选择性

个体认知能力会影响观察和模仿的质量和水平 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Piage)认知发展四阶段论

认知发展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前运算阶段(2到7岁)、具体运算阶段(7到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在前一阶段上的质变,也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信息加工取向”:个体运用组织(organization)、同化(adaptation)和调适(equilibration)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

9、老年社会工作的活动理论。P378

强调老年人要在精神和心理上与社会保持接触,要有活跃的社交生活,才能获得幸福晚年和维持开朗心境 强调社会互动对每个人都有同等价值,正常的老化过程不能脱离社交活动

10、伊丽莎白的济贫法的规定。P37 1、每教区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

2、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教区设立监察院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3、有工作能力的贫民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

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救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所工作。

5、人民有救济其贫困家人或亲属的义务,贫民不能由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抚养时再由教区救助;且救助对象也限于在该区出生者或最近在该区住满三年者。 6、对贫民分三类进行区别管理

11、德国爱尔伯福制的规定。P38

该制度将全市分564段,每段约居民300人,其中贫民不得超过4人。每段设赈济员一人,综合管理济贫工作。求助者必须与赈济员接洽,赈济员要先到求助家中作家境调查,查明确有需要才给予补助。补助后仍需每两个星期前往调查一次。发给赈济款必须是法定的最低标准,不许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赈济员还负责办理段内有关有关贫穷的预防工作(如,介绍职业、训练管理游民)。赈济员为荣誉职务,由政府委派地方热心人士担任。全市每14段为一赈灾区,每区设检察院一人,领导区内各段赈济员,并由区内14段联合组成一个赈济委员会,每两星期开一次会,由区监察员任会议主席,讨论有关全区赈济工作并制成报告或提案,提交给由全市各区联合组织组成的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为全市最高救济机关,总体支配管理全市济贫所、医院及院外救济事项,两星期开会一次。

12、社会工作实施过程中的价值冲突。P78 社会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的冲突 专业价值观内部的冲突

专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之间的矛盾

社会工作者个人价值观与案主价值观的冲突

13、影响个体发展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家庭生命周期,还有朋辈群体、组织、社区、社会和文化)。(PPT) 家庭

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社会中最基本的群体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从发展角度探究家庭的纵向生命轨迹 杜瓦尔,家庭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及其运用

人口老龄化、现代家庭结构(如,丁克家庭、再婚家庭、老人家庭)、中国家庭结构新特点对理论的挑战

家庭教养模式

对个人的影响:纵向(家庭背景和家庭中过去事件,宏观层面);横向(家庭中不同个体的互动对个体行为和发展的影响,微观层面)

亲子互动:感情纽带(开放亲切/严厉);行为控制(高度控制/自由主义) 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民主型、溺爱放任型、冷漠疏离型 朋辈

对个体发展的一般影响: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支持系统 朋辈群体的阶段性影响

儿童早期:表亲、校内朋辈关系

儿童中期:同学、兴趣小组、性别差异 青春期:双向沟通、互助、看重忠诚

青年期:价值观、兴趣﹑专业、生活方式,男女有别 中年期:提供实用信息、情绪支持 老年期:老来伴

组织:

组织三要素:有目标﹑有人和有人际互动(Schriver, 1998) 组织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目标或人生观 个体身心健康

雇佣关系中的社会角色歧视

以组识为单位的服务形式:院舍服务

社区:

社区的单位:个人、家庭、小群体、组织等 社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体现为社区融合

个体的社区融合

地域性融合,即是否居住在与普通人有同样功 能状态的社区 环境融合,是否所有人享有平等使用、接触社区设施的权力和便利 行为层次融合,是否可以参与社区活动 社会:

社会的八个子系统及其职责 系统 家庭

主要职责

抚养子女,照顾老人,规范道德行为

生产和分配资源

知识和文化的传递,个体社会化 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为需要者提供个人/社会/经济的帮助 权力分配,运行政府 维持社会控制

维护国家安全,抵御入侵者

经济系统 教育系统 医疗系统 社会福利 政治系统 法律系统 军事系统

社会分层:

1、社会分层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阶层的多样性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

中间阶层人数的扩张意味着个体透过努力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可能性增加,个体发展空间更大 新的社会底层出现,是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系统要密切关注的 2、社会歧视 法律赋予的歧视 事实的歧视 个人层面的歧视

在组织系统(商业、教育、医疗、社会和政治领域)中存在的歧视 媒体:

积极和正面的角度:媒体可提供信息帮助个体、群体或组织做出判断、满足要求或达成目标 消极和负面的角度:媒体透过信息传递不恰当的价值观或行为模式,误导个体(如电视暴力)

14、小组的分类(成长、教育、支持、心理、完成任务)。PPT 教育小组

帮助成员学习新的知识与技巧

特点:主要由专家介绍;采取结构式小组过程;重点是成员学习知识和技巧;成员自我揭露程度不高;小组讨论旨在促进学习

家长教育小组作为其典型代表

Eg:家长推行小组----压力变动力 存在于学校、医院、社区等场所

成长小组

促进个人的正常发展,不处理情绪和行为问题

主题包括人际关系、价值观、问题解决、沟通、思考和感觉等

特点:重点在成员的自我探索;自我揭露程度较高;创设分享和倾听的氛围 体验小组是成长小组的典型例子

在成长小组中,随着分享与讨论的深入,常有治疗性的主题出现,工作者需量力而行

支持小组

由有相同问题或经验的人组成

常见类型:单亲妇女自强小组、父母离婚儿童小组、突发灾害受害者小组、亲人面临死亡威胁者小组、

特点:重在分享,处理负面情绪;鼓励交流和表达;高度自我揭露;小组过程涉及成员分享经验、同理、述说、畅谈、思考、处理情绪等 结束后常转化为自助小组

心理治疗小组

侧重协助成员改变问题行为或生理、心理、社会创伤后的复健,

特点:工作者被视为专家;工作者在一个时间只着重一个成员问题的处理;成员自我揭露程度高;小组初期需要有周详的、针对特定成员的介入计划 带领过程中的模式和形式灵活多变 任务小组

目的一般是完成管理机构分派的目标或工作 常见类型:委员会、社会行动小组及病人自治小组等

特点:目标是完成任务,工作者的功能在于使小组成员集中关注完成任务,成员的自我揭露程度低 病人自治小组有治疗功能

15、个案记录方式(PPT)第六章 1、录音记录、录像记录和文字记录 2、流水账式、对话式和分段式记录 3、管理式记录和临床式记录 管理式——个案卡

临床式记录分为过程式记录与摘要式记录两种:

A、过程式:主要记录基本资料、案主与工作人员会谈的内容及双方的非语言行为、个案工作员的感受和反映、观察和思考、下次服务的打算及计划。 B、摘要式记录:

①诊断记录:案主个人生活史、案主家庭生活动态关系、案主问题及发展史和服务计划 ②定期摘要记录:案主的概况、问题的改变、下一阶段的服务计划 ③转案记录:案主概况、工作人员已经为其做过的治疗过程的记录

④结案记录:工作人员采取了什么措施和方法,案主在整个服务期间得到的改善等。

16、移情与反移情。(PPT)

移情,指受助者将早期生活经验中对某个特定人士(如父母)的特殊感受反应或投射到工作者身上,将其视为受助者早年情绪生活经验的某个特定人来看待,并将其情感和态度表现在专业关系上。

反移情,即工作者将早期生活经验中对某特定人士之特殊感受反应或投射到受助人身上,因而对受助者产生非现实性的情感反应或态度行为。

1、 移情:小组成员把他们对父母的愤怒情感转移到你身上。 2、 反移情:你对来访者产生了超出一般程度的情感反应(失望)。这表示你正对来访者生出一些爱慕的情感,同时出现反移情了。

3、 反移情:你自己的情感依恋使得你很难让这个特别的来访者离开(尽管终止所有的咨询都会产生些悲伤)。 4、 移情:来访者把你理想化了。在这一点上,尽管来访者的这种感觉可以发生改变,然而这是一种正性的移情。

17、个案会谈与一般会谈的区别。P210

1、个案会谈是一种有目的的谈话,其内容、程序、时间、地点经过了周密的设计与选择。 2、在会谈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角色不同,前者负有推动会谈程序的责任。 3、社会工作者将会谈作为一种工作途径或工具,以会谈的形式向案主提供专业服务。

4、在个案会谈中,社会工作者的应对行动经过了详细计划。这种计划建立在经验的累积与对会谈规律的理论认识的基础上。

5、个案会谈作为一种专业会谈,不是娱乐活动;但为活跃会谈的气氛,有时会融入少量幽默与诙谐的话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r9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