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变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协议

更新时间:2023-03-13 23: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港口变升压改造工程综合自动化系统

技术协议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厦门

1 总则

1.1 本技术协议提出了对 110kV母联及分段保护的技术参数、性能、结构、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 本协议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做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卖方应提供符合本协议引用标准的最新版本标准和本协议要求的全新产品,如果所引用的标准之间不一致或本协议所使用的标准如与卖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要求较高的标准执行。

1.3 本协议将作为订货合同的附件,与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1.4 技术协议签订后1周内,双方必须签订商务合同,便于生产厂家及时提供有效的设计资料。

2 技术要求

2.1 技术协议编制要求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间隔级控制层的设备宜按变电所本期规模配置,并能扩充;站级控制层、网络、软件系统应按变电所远期规模配置。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输入/输出装置,按电气设备单元间隔配置。供方在配置单元时,按本期规模配置,对接入的I/O信号量应考虑一定的冗余量。应充分考虑各个保护小室公共信息的采集。

建设规模的具体参数如下:

双卷有载调压变压器2台;110kV线路2回,内桥接线;10kV线路21回,单母分段接线;10kV电容器2组,接地变2台,站用变2台。

2.2 技术性能指标 2.2.1输入/输出方式

(1) 开关量输入:无源接点方式输入,经220V直流光耦隔离,光耦动作电压为额定电压55%-70%;

(2) 模拟量输入:交流额定电流为1A或5A;交流额定电压为100V或100/3V;直流额定电流为为4-20mA;直流额定电压为0-5V;采样频率 ≦32点/周波,交流采样精度为±0.2%,直流采样精度为±0.5%; (3) BCD码或开入量方式输入; (4) 热电阻信号方式输入;

(5) 串口通信方式输入:220V,隔离电压≦1500V;

(6) 控制输出:以无源接点方式输出,容量≦5A,DC或AC380/220V,5A; 2.2.2 输入/输出信号范围

(1) 开关量输入:包括所有断路器及隔离开关的位置信号,保护装置、故障录波装置的动作或报警信号,其它外系统智能装置的动作或报警信号等需方要求的开关信号;

(2) 模拟量输入:所有电气量(包括所用电系统380/220V,但不包括电能量)应采用交流采样,直流系统电压、主变或所用变温度、主变氢水含量等采用直流采样; (3) BCD码或开入量方式输入:主变及所用变档位; (4) 热电阻信号方式输入:主变或所用变温度;

(5) 串口通信方式输入:保护装置、故障录波装置的动作或报警信号以硬接点的方式接入计算机监控系统,同时,35kV以上系统的保护装置及主变保护装置通过通讯接口装置接入综合自动化系统,直流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外系统智能装置的信号,采用串行通信方式通过通讯接口装置接入综合自动化系统。

(6) 控制输出: 所有满足遥控条件的各电压等级断路器及隔离开关、主变调档装置等。

2.2.3 站外远传部份的要求

能通过网络通道及模拟通道,采用我省所要求的标准规约文本同时向网调、省调、超高压局、地调、集控所等主站传送信息及接收下发控制命令。 2.3 引用标准

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5145-94微机线路保护通用技术条件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反事故措施要点》 GB/T13729—92 远动终端通用技术条件

GB/T 13730—92 地区电网数据库采集与监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DL/T5136-2001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 DL/T5149-2001 220~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DL/T634—1997 远动设备和信息传输规约 DL/T667—1997 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传输规约 DL/T630—1997 交流采样远动终端技术条件 DL/T621—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DL 5002—2005 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 DL/476-92 电力系统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

DL/451-91 循环式远动规约

DL/T 634.5101-2002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101部分:传输规约 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

DL/T 634.5104-2002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104部分:传输规约 采用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的IEC60870-5-101网络访问

DL/T 667-1999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传输规约 第103篇 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 2.4 运行环境条件 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1000 m

环境温度

运行温度: -15C~+55C 最大日温差: 20 C 保证精度温度:-5C~+50C

环境湿度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小于80% 日平均值: 小于95% 月平均值: 小于90%

3 电源与抗干扰 3.4.1电源

间隔层装置,网络设备、远动通讯工作站等供电电源采用直流220V(变化范围

80%~115%,纹波系数?5%)电源供电,站控层微机设备采用AC220V(变化范围80%~120%额定电压值)逆变电源供电,额定频率为50Hz。

3.4.2抗干扰

所有设备要有足够的抗干扰能力, 应满足IEC61000-4-2~5标准的要求,并能在这

种恶劣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尤其在雷击过电压及操作过电压发生及一次设备出现短路故障时,所有设备应能正常工作。所有设备应满足下列最低要求:

绝缘强度试验:2.5KV/50Hz,1min; 高频干扰试验:VI级; 阻尼振荡磁场:5级;

o

o

o o

o

工频磁场:5级;

耐冲击电压试验:5KV,10/70μS冲击波,三个正脉冲和三个负脉冲5s; 快速瞬变电脉冲群干扰:4级; 射频辐射电磁场:3级; 静电放电:3级; 浪涌(冲击):4级;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3级; 4 系统指标

综合自动化系统应具有的性能指标:

(1)模拟量测量综合误差 ≤0.2% (2)电网频率测量误差 ≤0.01 HZ (3)模拟量刷新周期 ≤2s (4)数字量响应时间 ≤1s (5)事件顺序记录分辨率(SOE) ≤1ms (6)遥测信息传送时间(从I/O输入端至远动通信装置出口)≤0.5s (7)遥信变化传送时间(从I/O输入端至远动通信装置出口)≤0.5s (8)控制命令从生成到输出的时间 ≤1s (9)画面调用响应时间 ≤2s (10)画面实时数据更新周期(模拟量) ≤3s (11)画面实时数据更新周期(开关量) ≤2s (12)控制操作正确率 =100% (13)遥控动作成功率 ≥99.99% (14)遥信动作正确率 ≥99.99% (15)系统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 ≥25000h 间隔级测控单元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 ≥ 40000h (其中I/O单元模件MTBF≥50000h) (16)所有计算机的CPU平均负荷率:

正常时(同时处理模拟量更新30%,数字量变位处理20%)任意5min内 ≤30% 电力系统故障(同时处理模拟量更新100%,数字量变位处理50%)10s内 ≤50% (17)现场总线网及光纤以太网的平均负荷率(5min内) ≤10%

现场总线网的正常时负荷率(任意30min内) ≤40% 现场总线网的故障时负荷率(任意10S内) ≤70% 光纤以太网的正常时负荷率(任意30min内) ≤20% 光纤以太网的故障时负荷率(任意10S内) ≤40% (18)模数转换分辨率 ≥12位 (19)远动信息的海明距离 ≥ 4 (20)GPS对时精度: 1ms。 (2l)事件正确记录率: 100% (22)系统年可用率: 大于99.98% (23)双机切换时间: ≤20S (24)内存备用容量: 不小于40% (25)实时数据库容量 模拟量: 开关量: 遥 控: 虚拟量:

1400点 7000点 1400点 1400点

(26)历史数据库储存容量

历史曲线采样间隔:1~60min,可调

历史趋势曲线,日报、月报、年报储存时间≥2年 历史趋势曲线≥300条

历史追忆记录:≥200个

5 系统配置 5.1 系统结构

5.1.1综合自动化系统包括站控层和间隔层两部分,网络结构按分层分布式开放系统配置,站控层和间隔层通过数据通信网络交换信息。

5.1.2 站控层负责全站设备的监视、测量、控制、管理,通过网络传输,接受现场采集的数字量、模拟量的信息,以及向现场发布控制命令,通过远动通讯工作站与调度端进行远方数据通信。主要设备包括操作员工作站、远动通讯工作站、工程师站、接口装置、音响报警系统、网络系统、打印机等;配置一台外置式可读写光驱(可在线拔插),用于站控层操作员工作站和各工作站应用软件的备份。35-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

统的操作员工作站、工程师站、网络系统按单机单网配置,远动通讯工作站按双机配置。

5.1.3 间隔层采集各种实时信息,监测和控制间隔内的一次设备的运行,自动协调就地操作与站控层的操作要求,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并具有就地/远方切换开关,在变电站站控层及网络失效的情况下,仍能独立完成间隔层的监测和控制功能。间隔层设备按站内一次设备间隔(单元)配置,各间隔设备相对独立,仅通过站内通讯网互相通信,间隔层主要设备包括现场测控(I/O)单元、工控网络、通信接口等。

5.1.4 系统结构应组态灵活,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5.1.5 系统设计应采用合理的冗余配置和至模块级的自诊断技术,使其具有高度的可靠性。

5.1.6 系统内任一组件发生故障,均不应影响系统其它部分的工作,也不会使异常环境更加恶化,以及降低设备性能或缩短设备寿命。

5.1.7 系统应采取有效安全措施,以防止各类计算机病毒侵害及非法用户入侵等造成系统数据破坏或其它对系统的损坏。系统安全防护应满足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5号《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的要求。 5.2 网络系统

5.2.1 网络系统应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OSI七层模型,网络采用双冗余网络。间隔层采用现场总线网或以太网,构成全分散、全数字化、智能、双向、互联、多点、多变量、多站的通信系统。站控层采用双以太局域网,将各工作站互联,实现资源共享。网络节点数应留有不少于40%的裕度。间隔层网络通讯应按双冗余配置。

5.2.2 通信网络必须安全、可靠,传输速度必须满足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要求,能自动监测网络总线和各个环节的工作状态,自动选择、协调各个节点的工作。当数据通信网络中出现某个差错时,系统应自动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如自动要求重复该数据、切除故障设备或切换至冗余的装置等,以确保系统通信的高度可靠性。连接到数据通信网络上的任一系统或设备发生故障,不应导致通信系统瘫痪或影响其它联网系统和设备的工作。

5.2.3 通信网络应由两路单独、完整的通道组成。每一通道在任何时候都能同时工作。任一通道发生故障不会使系统瘫痪,同时能自动切换到另一通道运行,并使系统能正常启动和运行。不同设备或系统交换信息时,不应降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性能。

5.2.4 连接到数据通信网络上的所有设备,都能从网络上直接接收和发送数据,连接到网络上的设备是对等的服务对象,而非主从式。数据传输过程不应存在“瓶颈”和

数据丢失现象,其传输速率应满足系统实时性要求。 5.3 系统硬件配置

5.3.1操作员工作站

操作员工作站是站内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人机界面,用于图形及报表显示、事件记录及报警状态显示和查询,设备状态和参数的查询,操作指导,操作控制命令的解释和下达等等。通过操作员工作站,运行值班人员将实现对全站生产运行设备运行监视和操作控制。

5.3.2 远动通讯工作站

远动通讯工作站必须采用双重化配置,具有双机及通道切换装置,具有灵活的通信配合能力及断电自启动功能,远动规约的配置必须遵从调度端的要求,能同时完成与地调、集控所的远程数据交换。远动通讯工作站与调度数据网直接联系,要求有很强的防止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的能力。远动通讯工作站不应使用硬盘、风扇等易损部件。

5.3.3 工程师站

工程师站是综合自动化系统管理人员进行维护时使用,可完成数据库的定义、修改,系统参数的定义、修改,报表的制作、修改及网络维护、系统诊断、保护定值的召唤、修改、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5.3.4通讯接口装置

通过接口装置实现综合自动化系统与外厂家智能设备联接,并采集这些智能设备需接入的数字量和模拟量等信息。主要的智能设备有:

火灾报警系统 直流系统 逆变电源 继电保护装置 微机五防系统 小电流接地选线 通讯机房监控系统 5.3.5时钟接收和时钟同步

接收GPS标准时间信号,通过软、硬相结合对时方式校准各工作站及各测控单元的时钟。各单元之间的对时误差应小于1ms。

5.3.6音响报警装置

站内综合自动化系统应提供音响报警装置。当变电站被监视的设备产生预告信号或事故信号时,系统根据报警类型驱动音响报警装置发出不同的声音报警。

5.3.7测控单元 (1)构成

每个测控单元按站内电气设备间隔配置,各间隔层的设备相对独立,通过间隔层通信网互联,并与站控层设备通信。

(2)功能

一方面测控单元直接采集处理现场的原始数据,通过网络传送给站控层计算机,另一方面测控单元接收站控层发来的控制操作命令,经过有效性判断、闭锁检测、同期检测等,最后对设备进行操作控制。

(3)要求

单元式全封闭嵌入式结构设计,易于安装; 所有器件均不低于工业级标准;

所有部件均采取紧锁措施,抗振性能好,并且更换拆卸方便; 所有I/O模件均采用不同方式的隔离、滤波、涌浪抑制等措施; 对要求同期合闸的断路器,合闸控制输出应具有同期检测和闭锁功能; 采用带隔离的实时可靠的抗干扰能力强的网络结构; 带有WATCH—DOG自监视与自恢复的保护设施; 可在线/离线带权限设置与显示各种控制参数; 工作电源采用直流220V;

测控装置应能实现本间隔及全站五防闭锁功能。 5.4 硬件要求

5.4.1 系统内所有的模件应是固态电路、标准化、模块化和插入式结构,并且所有元件都应构成一个整体,并带有LED自诊断显示。

5.4.2 系统硬件应具有较好的可维护性,所有系统模件都应能在线插拔。 5.4.3 系统硬件应具有扩充能力,支持系统结构的扩展和功能的升级。

5.4.4 系统硬件接口应采用国际标准或工业标准,支持与其它计算机设备的互联。 5.4.5 系统应具有良好电磁兼容特性,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发生拒动、误动、扰动。 5.4.6 操作员工作站容量应满足整个系统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要求,并留有适当的可用裕度,整机应采用国内或国际名牌厂商的产品。

5.5 软件要求

5.5.1总的要求

(1)综合自动化系统应采用国际上最为流行的工业标准软件,应具有模块化、开放性好、成熟先进及扩充方便等优点。

(2)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支持软件及应用软件。软件系统的功能应可靠,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及友善的界面。

(3)软件系统应为标准化、结构化、模块化结构,方便修改和维护以及版本升级。 (4)软件应支持系统的扩充,当一次系统改变或综合自动化系统扩充时,不必修改程序或重新组装软件。

(5)所有算法和系统整定参数应贮存在各处理器模件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内,执行时不需要重新装载。

5.5.2系统软件

站控层各计算机工作站应采用成熟的、新标准版本的、完整的、具有自保护能力以及具有合法版权的多任务操作系统。远动通讯工作站应采用非WINDOWS操作系统,各计算机操作系统具有完整的自诊断程序,包括操作系统生成包、诊断系统以及各种软件维护、开发工具等。查找故障的系统自诊断功能应能诊断至模件级故障。报警功能应使操作员能方便的辨别和解决各种问题。人机界面应为标准化结构,以满足开放性的要求。

间隔层采用符合工业标准的实时操作系统、监控程序与实时高可靠性的网络通信软件。

5.5.3 支撑软件

支撑软件应包括数据库系统、中文处理系统、网络软件系统和系统组态软件等。数据库应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可扩充性。数据库的结构应适应分散分布控制方式的要求。数据库具有应用接口,以便扩充应用功能。

(1)数据库应满足如下功能:

允许不同程序对数据库内同一数据集进行并发访问,保证在并发方式下数据库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具有良好的可扩性和适应性,满足数据规模的不断扩充及应用程序的修改。 应便于用户在线生成、修改和维护,对任一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修改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对所有工作站上的相关数据同时进行修改,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计算机系统故障消失后,数据库能恢复到故障前的状态。

可以用同一数据库定义,生成多种数据集,如培训用、研究用、计算用等。 (2)数据库管理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实时性:能对数据库快速访问,在并发操作下也能满足实时功能要求;

可维护性:应提供数据库维护工具,以便用户在线监控和修改数据库内的各种数据; 可恢复性:数据库的内容在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事故消失后,能迅速恢复到事故前的状态;

并发操作:应允许不同程序(任务)对数据库内的同一数据进行并发访问,并保证在并发方式下数据库的完整性;

一致性:在任一工作站上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修改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自动对所有工作站中的相关数据同时进行修改,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分布性:各间隔层智能监控单元应具有独立执行本地控制所需的全部数据,以便在站控层停运时,能进行就地操作控制;

方便性:数据库管理系统应提供交互式和批处理的两种数据库生成工具以及数据库的转储与装入功能;

安全性:对数据库的修改,设置操作权限; 开放性:允许利用数据库进行二次开发。

(3)数据库应包括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具有实时性、灵活性、数据一致性、可维护性、可恢复性以及历史数据库的存储能力,应向用户提供数据结构。

(4)系统组态软件应满足对系统各项功能的要求,应具有可生成、可扩充、可维护的特点,具有交互式的、方便灵活的、易于掌握的、多样化的组态工具。

5.5.4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应满足所有功能的要求。应具有模块化的特点、良好的实时响应速度和可扩充性,并面向用户,便于操作使用。

应配置各种必要的工具及调试软件。

远动通讯工作站应配置远传数据库和各级调度网络通信规约库。 5.5.5 通信接口软件

(1)综合自动化系统应具有通信接口驱动软件,主要是: 与远方调度中心的通信接口; 与集控系统的通信接口; 与安全自动装置的通信接口;

与智能直流系统的通信接口;

与逆变电源(或UPS系统)的通信接口;

与火灾报警系统的通信接口,与主变消防系统的通信接口; 与保护装置的通信接口;

与调度数据网络传输装置的通信接口 与微机防误系统的通信接口 其它智能设备的通信接口。

(2)综合自动化系统与其它智能设备的通信规约应按部颁及IEC标准。 6 系统功能

综合自动化系统至少应具有以下的功能: 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控制操作和同期检测 报警处理

事件顺序记录和事故追忆 图形生成及显示 在线计算及制表 远动功能

时钟接收和时钟同步 人-机联系

设备自诊断与自恢复 管理与维护功能 7.1 实时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6.1.1采集信号的类型

⑴模拟量信号: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频率、功率因数等电量和温度量等非电量。

⑵开关量信号:位置及状态信号、事故信号、预告信号、中央信号、BCD码、公用信号等。

6.1.2信号输入方式及要求

(1)模拟量输入:所有电气量(包括所用电系统380/220V,但不包括电能量)应采用

交流直接采样,并计算I、U、P、Q、F、COSФ;对于要进行合闸同期检测的断路器,应采集同期电压。

(2)开关量输入:通过无源接点输入,并经220V直流光耦隔离,光耦动作电压为额定电压55%-70%;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等要进行控制的设备,须取双位置接点信号。

(3)保护装置信号:保护装置的报文信号,以数据通信方式采集各类信息;保护装置的动作或报警信号等硬接点信号以硬接点的方式接入综合自动化系统。

(4)对于其它各种智能设备,如直流系统、逆变电源(或UPS系统)、火灾报警等,可采用数据通信方式采集各类信息。

6.1.3 信息量

《220~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149-2001)要求的所有测量信号、光字牌信号、保护及自动装置的信号等全部采集并进入综合自动化系统。

采集单元应按电气设备间隔(线路、旁路、母线、母联、分段、主变等)划分,每个采集单元为一个独立的智能小系统对所采集的输入量进行数据滤波、有效性检查、工程值转换、故障判断、信号接点消抖等处理、变换后,再上网传送,供数据库更新。

设备故障信号和保护软报文信号应能根据客户需要进行分类处理。并能根据类别进行个性化处理。

7.2 数据库的建立与要求

7.2.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建立如下数据库

(1)实时数据库:装入各I/O单元及通信口采集的实时数据,其数值应根据运行工况的实时变化而不断更新,及时记录被监控设备的当前状态,以满足实时性能指标要求。实时数据库中装有全系统的模拟量、数字量、脉冲量、控制量和计算量等。

(2)历史数据库: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重要数据将存放在历史数据库中。如事件顺序记录及事故追忆历史记录、报警历史记录、设备参数及接口定义参数,以及保护成组成定值记录等。

(3)用户数据库:根据用户的使用要求,在实时数据库中或网上选择所需内容,建立用户专用数据库,完成各项应用功能。应在数据库管理软件中设置报文报警使能字段,可通过简单的选择方式(如打勾)选择信息在报警窗口中是否出现。

7.2.2 维护要求

(1)可修改、利用数字库应用程序在线生成数据库;

(2)可进行数据库的人工编辑,允许增加、减少或修改数据项; (3)可方便地交互式查询和调用;

(4)重要参数及历史数据库能可靠保存,方便使用。 7.3 控制操作和同期检测

7.3.1控制操作对象

各电压等级的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刀闸; 380V所用电源及分段断路器; 主变分接头调节;

微机保护装置的软压板投入、退出及保护复归;

重要设备的启动/停止(如所内380V电动机的启动/停止、所内自动装置的投入/退出);

7.3.2 控制方式

(1)系统应能根据操作员输入的命令实现断路器、隔离开关及接地刀闸、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位置的手动调节等的正常操作,倒闸操作和保护装置软压板投、退及保护复归等其它必要的操作。

(2)在间隔层控制柜上应设“就地/远方”转换开关,任何时候只允许一种模式有效;“就地”位置时,可在保护小室对应的I/O单元通过人工实现一对一的操作。操作过程由计算机记录。间隔控制层应具有防误逻辑判断、检同期功能。

(3)远方操作在操作员工作站上操作。同一时间,输出设备只接受一个主站的命令,禁止其它主站命令的进入,其优先级次序为:间隔层、站控层、远方集控所。

(4)为保证控制操作的安全可靠,整个系统应有安全保护措施,同时记录操作人姓名、操作项目及时间等, 并具有操作命令超时和撤消功能,操作员密码功能,避免控制进入死循环以及外界人员误操作的事情发生。

(5)为避免两个操作台同时进行控制和操作,当一台在进行控制操作时应闭锁另一台,控制过后自动解除闭锁,同时一台的控制操作需经另一台许可后,方可进行。

7.3.3防误闭锁

应能与五防微机防误系统配合,实现断路器、隔离开关及接地刀闸正常操作和现场维修操作的“五防”闭锁功能,若发现错误,应闭锁该项操作并报警,输出提示条文。

7.3.4同期检测

综合自动化系统应有同期功能,对需要同期的各断路器应能根据断路器两侧电压进

行同期检定,可对手动、遥控实现同期合闸,同期电压输入分别来自断路器两侧PT的电压,当两侧均无压或一侧无压时允许合闸;当两侧有压时,应满足同期条件再允许合闸。

同期判断在间隔层测控单元上进行,同期成功与失败均有信息输出。

在变电站操作员工作站进行断路器合闸操作时,应区分检同期和检无压合闸两种状态,禁止检同期和检无压模式的自动切换。

在变电站的测控单元上进行断路器合闸操作时,应区分检同期和检无压合闸两种状态,禁止检同期和检无压模式的自动切换。

应有同期电压回路断线报警及闭锁功能。测控装置也应具备同期电压回路断线报警功能和同期电压回路断线时闭锁同期合闸的功能(含KK把手)。检同期,检无压及不检定等方式的切换应有软压板,并具有方式切换的远方控制功能。

7.3.5控制输出的要求

控制输出应满足控制对象的控制需要及启动重合闸、闭锁重合闸的要求。 (1) 35-110kV变电站的断路器控制输出应提供3付独立的合闸接点和3付独立的跳闸接点。

(2)隔离开关及接地刀闸,控制输出应提供1付合闸接点、1付分闸接点。 (3)控制输出最后一级出口继电器应提供1付接点接入测控装置作为后台遥控动作记录。

(4)控制输出继电器的线圈动作电源应为直流电源,动作电压应为额定电压的55%-70%。

(5)控制输出的接点为无源接点,接点的最小容量对直流为DC220V,5A,对交流为AC220V,5A。

(6)控制输出要求:测控装置中的遥控驱动回路出口严禁使用光隔,输出继电器接点闭合自保持时间:20ms--60S可调。 7.4 报警处理

报警信号可根据省公司《变电站综自系统保护信号分类及传输原则(试行)》的要求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客户需要增加分类。 7.4.1类型

(1)测量值越限报警;

(2)设备状态异常报警(事故及预告报警);

(3)综合自动化系统软件及硬件、网络及传输通道出错报警。 7.4.2报警处理及要求

(1)正确记录报警发生的时间、设备名和报警状态; (2)报警发生和消除均应记录、保存; (3)报警信息可显示、打印与远传;

(4)报警发生时,立即推出报警条文,伴以声、光提示;事故跳闸时,立即推出事故画面, 伴以声、光提示;对事故信号和预告信号其报警的声音应不同,且音量可调。报警确认和未确认应采用不同颜色表示。对事故跳闸,主接线图上对应的断路器应闪烁。报警发生和消除其条文用不同颜色显示。报警发生为红色,报警确认为黄色,报警消除为绿色。

(6)报警确认可手动或自动进行。

(7)报警状态及限值可人工设置和报警对象可屏蔽,以防误报;对退出或定义的报警点可查询。

(8)报警信息可分类、分组管理,应提供在不同窗口显示不同类型报警信息的功能。 (9)报警信息的成组显示可仿照常规光字牌方式,先指示报警单元,再指示具体测点的报警条文。

(10)通过数据通信发送的报警条文,可按分层、分级管理,可按时间顺序存储、调用。

(11)报警事项应至少能保存一年,并能根据报警类型,间隔,一次设备类型,电压等级等用户需要进行分类检索。 7.5 事件顺序记录及事故追忆

7.5.1事件顺序记录的内容为全站快速发生的设备状态变化,系统能显示动作顺序,打印和存贮。系统将保存一年的事件顺序记录条文。事件记录信息应带时标发送至集控所和调度中心,传输内容可以根据需要配置。

7.5.2事故追忆功能可追忆到事故前1分钟到事故后2分钟的所有模拟量值。系统能同时存贮10个以上的事故追忆报告,事故追忆的触发可以是开关的事故跳闸或人工触发。

7.6 图形生成及显示

7.6.1图形显示

(1)全站电气主结线图(若幅面太大可用漫游或缩放方式)

(2)分区及单元结线图。 (3)实时曲线及趋势曲线。 (4)历史曲线。

(5)棒图(电压和负荷监视)、饼图。 (6)报警图(实时/历史)。

(7)表格显示(如设备运行参数表、各种报表等)。 (8)报告显示。

(9)综合自动化系统配置及运行工况图。

(10)保护配置图,图中能表示出各套保护设备的投切情况、整定值、压板位置等。 (11)直流系统图、逆变电源系统图(或UPS系统图)、所用电系统图、显示实时运行数据。

(12)显示时间和安全运行天数。 (13)运行人员所需的其它图形。 7.6.2输出方式及要求

(1)图形应反映实时运行工况,图形中应包括电气量实时值,设备运行状态、潮流方向等。

(2)画面上显示的文字应为中文。 (3)图形和曲线可储存及硬拷贝输出。

(4)用户可生成、制作、修改图形,可定义各种动态联接、标注文字(汉字)等。在一个工作站上制作的图形可送往其它工作站。

(5)电压棒图及曲线的时标刻度、采样周期可由用户选择。 (6)每个操作员工作站上的两台CRT可同时显示不同的画面。 (7)每幅图形均标注有时间。 7.7 在线计算及制表

7.7.1 在线计算

(1)交流采样后计算出电气一次值I、U、P、Q、f、COSΦ以及Wh、VARh,并算出日、月、年最大、最小值及出现的时间。

(2)主变、高抗、室温等的温度值。 (3)日、月、年电压合格率。 (4)功率总加,电能总加。

(5)变电站送入、送出负荷及电量的平衡率。

(6)主变压器的负荷率及损耗。变压器的停用时间及次数。 (7)断路器的正常及事故跳闸次数、停用时间、月及年运行率等。 (8)变压器的停用时间及次数。 (9)所用电率计算。 (10)安全运行天数累计。 (11)数字输入状态量逻辑运算。 7.7.2报表 (1)实时值表。 (2)正点值表。

(3)变电站负荷运行日志表(值班表)。 (4)电能量表。 (5)向电调汇报表。

(6)交接班记录(包括操作员及时间、操作内容及结果)。 (7)事件顺序记录一览表。 (8)报警记录一览表。 (9)微机保护配置定值一览表。 (10)主要设备参数表。

(11)开关量、电能量、模拟量实时值汇报表。 (12)自诊断报告。 7.7.3输出方式及要求 (1)实时及定时显示。 (2)召唤打印。

(3)具有用户自定义报表的工具,操作员可在工作站上定义、修改、制作报表。 (4)报表应按时间顺序存储,存储数量应留有裕度、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存储时间:正点值报表为一周,日报表为一个月,月报表为18个月。

(5)报表能转换为EXCEL等常用文档格式。 7.8 远动功能

7.8.1综合自动化系统远动通信服务器的功能及性能指标应符合部颁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向调度端传输的远动信息从测控单元直接获取,以保证远动信息采集的

实时性要求。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和扰动时,远动数据传输仍然能满足技术指标的要求,不影响实时性。

7.8.2远动通讯工作站能通过网络通道及模拟通道向地调、集控所等主站传送信息及接收控制命令。工作站能同时具备与4个主站通信的能力,网络通信能同时建立超过8个连接的能力,模拟通信具备双机双通道的切换,网络和模拟通道能设置成互备工作方式。

7.8.3 远动通讯工作站直接从网上获得数据,经筛选、归并,按要求建立不同的远传数据库。远动通讯工作站的信息表管理应是用户化的,做到直观和人性化,并具有打印或导入导出功能,信息表的维护管理应是动态按主站进行独立维护的,维护时不影响其与其它主站的通信。

7.8.4 远动通讯工作站与主站的通信的上行信息内容应能包含站内采集到或处理得出的所有信息,各类信息都应该能同时发给多个主站,信息应可通过配置选择以原始值或进行工程值转换后的值进行传输。每个主站均有可能下发遥控或遥调命令,因此分站必须具有按点控制的控制校核功能,以保证特定点只能被预期的主站控制。

7.8.5远动转发表内应设置规约库,规约库应至少包含:DL/T451-91(CDT)、DL/T634.5101-2000(IEC870-5-101)、DL476-92、DL/T634.5104-2002(IEC61870-5-104)等通信规约。所有通信协议应通过有关权威部门的认证,并提供认证证明。

7.8.6 具有在线自诊断,远方诊断,远方组态功能。

7.8.7 远动通讯工作站应具备功能齐全的调试软件,至少包括以下功能:各转发表遥信、遥测转发值监视,各通道报文监视,各转发表遥信、遥测转发值置入等等。 7.9 卫星时钟接收和时钟同步

接受全站GPS对时系统提供的统一时标的对时信号,并下发对时软报文。首选站内GPS对时,如果GPS故障,则自动切换到接收调度下发的对时命令。要求系统中各单元时钟与GPS标准时钟间的误差≤1ms。 7.10 人-机联系

人-机联系是值班员与计算机对话的窗口,值班员可借助鼠标或键盘方便地在CRT屏幕上与计算机对话。人-机联系应包括:

(1)调用、显示和拷贝各种图形、曲线、报表。 (2)发出控制与修改命令。

(3)在画面上定义数据库和各种数据集的动态数据和各种动态字符、汉字,并提供

矢量字符、特殊字符。

(4)查看历史数值以及各项定值。 (5)图形及报表的生成、修改及调用。 (6)报警确认。 7.11 系统自诊断与自恢复

综合自动化系统能在线诊断系统全部软件和硬件的运行工况,当发现异常及故障时能及时显示和打印报警信息,并在运行工况图上用不同颜色区分显示。所有系统故障和状态信息能以遥信或遥测的形式通过远动通讯工作站发给调度端。

自诊断的内容包括:

(1)各工作站、测控单元等的故障。 (2)外部设备故障。 (3)电源故障。

(4)系统时钟同步故障。天文钟掉电报警。

(5)网络通信及接口设备故障。间隔层、站控层的网络故障(含单网和双网故障)。 (6)软件运行异常和故障。 (7)与远方数据通讯故障。 (8)远动通道故障。 (9)网控状态监视。 设备自恢复的内容包括:

(1)当软件运行异常时,自动恢复正常运行。 (2)当发生软、硬件故障时,自启动恢复正常运行。 (3)当系统发生软、硬件故障时,备用设备能自动切换。

(4)通信网络任一通道发生故障能自动切换到另一通道运行,并使系统能正常启动和运行。

此外,系统应具有便于试验和隔离故障的断开点。对于间隔层的控制单元,可通过便携式计算机对其进行维护。 7.12 维护和管理功能

7.12.1数据库维护

用人—机交互方式对数据库中的各个数据项进行修改和增删。可修改的内容有: (1)各数据项的编号。

6 7 8 9 10 11 1#主变低压侧测控 ISA-341G 1#主变备用侧测控 ISA-341G 主变测控装置 ISA-341G 主变温度变送器 YDD-T 380V/100V PT 含在公用测控中 屏柜及附件 SZ-4 2#主变测控屏 2#主变高压侧测控 ISA-341G 2#主变低压侧测控 ISA-341G 2#主变备用侧测控 ISA-341G 主变测控装置 ISA-341G 主变温度变送器 YDD-T 380V/100V PT 含在公用测控中 屏柜及附件 SZ-4 公用测控屏 桥侧测控 ISA-341G 公用测控 ISA-342G 屏柜及附件 SZ-4 远动通信屏 远动主机(双机并行运行,含规ISA-301C 约转换及智能设备接入) 逆变电源 LX-3kVA 以太网交换机 BX5024S (24电,2光口) 屏柜及附件 SZ-4 后台机 操作员工作站: CPU:P4 3.0GHz,内存1G,硬盘DELL 120G,网卡、光驱、鼠标键盘、操作系统等 监控软件(具备防误操作功能) ISA-300+ 五防锁具 FY-2000 激光打印机 HP1008 系统软件 Windows 10kV保护测控装置 10kV馈线保护装置 ISA-351G 10kV电容器保护装置 ISA-359G 10kV接地变保护装置 ISA-381G 以太网交换机(24电,其中2BX5024S 台带2光口) 台 台 台 台 台 面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面 台 台 面 台 台 台 面 套 套 套 台 套 台 台 台 台 1 1 1 2 1 1 1 1 1 1 2 1 1 1 1 1 2 1 2 1 1 1 1 1 1 21 2 2 4

签字页(无正文):

甲 方:厦门国际港务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日 期:2010-11-1

设 计 方:代 表:日 期:

乙 方:深圳南瑞科技有限公司代 表:日 期:

厦门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2010-1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r2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