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文化概论论文

更新时间:2023-11-18 09:13: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也。然则祭?祭泰山河海。为祭泰山河海?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 二、道教与泰山

东汉时,泰山神即被纳入道教神袛系列,《道藏经》称东岳大帝是执掌人间赏罚和生死的泰山之神。道教在宗教化过程中,一直在试图提升自己的文化,一面极力与各种妖道妖术划清界限,一面迎合皇权正统的神袛信仰和祭祀仪式。随着泰山神之封号晋升为帝,道教也将泰山神纳入神谱,并配合了道教司命的信仰,赋予他的威权也愈来愈大。

“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所植 也。……门阁三重,楼榭四所,三层坛一所,高丈余,广八尺。树前有大井,极香冷, 异于凡水,不知何代所掘。……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尝丽于下庙。庙东西夹涧。上 庙在山顶,即封禅处也。”当时住庙者是否为道士,此处没有记载。《重修东岳庙记》 云:唐因魏之归,“各立一庙于其岳之麓”。此即泰安城北之下庙和泰山东南麓之中 庙。中庙后称老君堂,成为唐代皇帝醮祀泰山神之处所。该处现存唐碑二块(合束为一, 称鸳鸯碑),记载其事。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三《岱岳观造像记》云:“泰山之 东南麓王母池有唐岱岳观,今存小殿三楹,土人称为老君堂。其前有碑二,高八尺许, 上施石盖,合而束之。其字每面作四五层,每层文一首或二首,皆唐时建醮造像之记。” 所记唐代六帝一后派遣道士建醮造像事十七则,最早一则为唐高宗显庆六年(661)所 记,文曰:“显庆六年二月二十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行真弟子陈兰茂、杜知古、马知 止,奉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并造素像一躯,二真人夹侍。”AB王昶《金石萃编》卷五 十三收载此文,按曰:“郭行真称东岳先生者,道士而主东岳也,未有赐号,但谓之先 生。”AC即是说,郭行真是唐显庆(656~660)年间主持东岳观的道士,且有弟子多人, 证明至迟在唐高宗时,东岳观(岱岳庙)已成为道教宫观。

泰山是道教圣地之一,自古道观较多。明《岱史》收录大庙 22 处。清《泰山志》收录主要道观达 80 余处。民国间,泰山道教式微。现存较为完好的有岱庙、王母池、碧霞祠、玉皇庙等处。

岱庙:是供奉泰山神的主要庙宇。正殿为宋天贶殿,祀\东岳泰山之神\。后寝殿祀淑明后。仁安门内祀天聋、地哑之神。三灵侯殿祀周谏官唐宸、葛雍、周武。太尉殿祀杜琮。炳灵殿祀泰山三郎炳灵公。三茅殿祀\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延禧殿祀延禧真人。除泰山神于 1984 年重塑外,其余神设皆久毁。岱庙:泰山道教最重要的庙观,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庙观之一,明清两代道正司设此。 关帝庙:原祀关帝:现为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驻所。

红门宫:原为道教宫观,后佛道并存。庙隔盘道分为东西两院,由跨道飞云阁相接。东为弥勒院,祀弥勒佛木雕像,\文化大革命\中毁。西院为碧霞元君中庙,祀碧霞元君、送生、眼光,\文化大革命\中毁。今置九莲菩萨铜像。

王母池:前院正殿祀王母,西配殿祀药王。后院七真殿祀吕洞宾、何仙姑、李铁拐、柳树精、苗庆、焦成广、济宵堂等\泰山七真\,明彩色泥塑,均毁于\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后,前院正殿复置王母像, 1986 年重塑泰山七真像。现由道教全真派龙门系道人郑理祥等 3 人看管。

万仙楼:原祀王母,配以群仙,后增祀碧霞元君。民国间神设尽毁。 1954 年重修楼阁。

壶天阁:正殿祀碧霞元君。

二虎庙:原祀黑虎,久毁。 1972 年重建。 1989 年塑财神赵公元帅,手执钢鞭,身跨黑虎。

南天门:原祀西王母。门内原为三灵侯殿,后改为关帝庙。今正殿供东岳大帝神像。

碧霞祠:属全真教龙门系,为碧霞元君上庙。正殿祀元君鎏金铜像,东西配殿祀送生、眼光铜像。 1983 年,碧霞祠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现由张常明住持,道士 30 余名。

玉皇庙:古代帝王祭天之地,正殿祀玉皇大帝。

元始天尊庙:祀玉皇。西侧有地母宫,祀地母神;吕祖祠,祀吕祖;太阳庙,祀太阳神;太阴庙,祀月神。 1989 年重修。 三、佛教与泰山

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汉代佛教的传播区域以首都洛阳为中心。首先扩展到徐淮一带。山东是古代齐鲁的繁荣地区,盛行黄老学说,相信方术和道仙的人很多,佛教传入之初,很多人把释迦牟尼和黄帝、老子并提,视为同类的神, 把佛教也看成是一种神仙方术,所以山东充分具备了接受佛教的条件,地处山东中部的泰山一带,也就成为佛教传入较早的地区之一。

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要想在泰山这块土地上扎根,不但要同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还必须同中国固有的哲学和宗教思想相融合。东汉末年以来,外来的僧人增多,译出不少佛经。为了和汉代兴起的“泰山治鬼”之说相结合,不少僧人在翻译佛经中,把“地狱”译成“泰山”。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康僧会所译《六度集经》中,多处附会“ 泰山治鬼”之说。例如,“ 命终灵魂入泰山地狱”(卷一)、“ 泰山之苦,难可想见”(卷四)。“死于泰山,泰山之鬼拔出其舌,著于热沙,以牛耕之,又以热钉钉其五体,求死不得,殊恶如此 ”(卷五)。当时汉译佛经以意译为主,上述佛典中之“泰山”,不是传

自印度或西域,而是译者把佛经和泰山民间信仰相揉合。

泰山佛教唐代最盛,佛寺达 50 余所。明清后,随着佛教衰微,寺院大多废圮。今较为完整的仅存斗母宫、普照寺、灵岩寺 3 处。 斗母宫:古称龙泉观、妙香院。创建无考,明嘉靖二十一年 (1542年) 重修,初为道观,清初改为尼庵,属临济宗。宫分前、中、后院,中院正殿祀先天斗母大圣元君和二十星君泥塑像,东配殿祀观音、文殊、普贤菩萨,清末后院正殿、配殿增祀碧霞元君、送生、眼光等道教诸神。神设均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今中院正殿置地藏菩萨铜像。 1982年重修。尼正品住持,尼 6 人。 经石峪:在斗母宫东北的山峪中,又名\晒经石\。这里有数亩石坪,在南部斜坡上刻有南北朝时北齐人所书的《金刚经》部分经文,每字约50厘米,书法奇妙,以隶书为主,刚劲雄健,其字体之大,规模之巨,自古罕见。现存有一千多字,是泰山重要文化遗产之一。西岸有一座高山流水亭,传说是伯牙抚琴的地方,石壁上有明代\高山流水亭记\刻石。此外,这里还有多处宋、明、清时的题词。

普照寺:属临济宗,是华北着名丛林。明宣德三年 (1428 年 ) ,高丽满空禅师登泰山重建竹林寺,复兴普照寺。清康熙九年 (1670 年 ) ,名僧元玉于佛降诞之日,在普照寺依古制建坛传戒。中院大雄宝殿祀释迦鎏金铜像。建国后多次修葺。

灵岩寺:属佛教禅宗,初为北派,后为南派讲经说法重镇。寺内现存千佛殿、大雄宝殿、墓塔林、证明龛、辟支塔等建筑。千佛殿中祀宋代藤胎漆塑毗卢佛,旁祀明代铜铸卢舍那佛和释迦佛。四壁分祀宋明两代 40 尊历代高僧彩色泥塑。

参考文献:

《泰山文化概论》《春秋公羊传》《六度集经》《金石文字记》卷三

《岱岳观造像记》《重修东岳庙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qt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