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刘氏族谱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08 00: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莱芜刘氏族谱

十世祖澄渭、澄淇、澄湚三兄弟简介 (一)澄渭

澄渭,守邠之长子,字润九。生于明万历十一年(一五八三)配狄氏。居南孝义村。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五年)在南孝义村建“岗茶楼”,负责设计备料施工等。工程豪大,建有岗茶楼,月牙桥,凉亭等,为当时花园式建筑。

澄渭祖,初出任陕西榆次县令,为官勤慎廉明,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后晋升为山西布政司经历,成为省级重要官员。

澄渭祖,子三长伯楹,次伯樘,三伯柟,孙九人。晚年归居田原,过上了儿孙绕膝,安逸恬淡的生活。

卒后,葬于黄泥沟南刘氏茔地,立有龙头碑,“文革”时期,墓碑被毁。 (二)澄淇

澄淇,字洞九,号筠叟,系九世祖守邠之次子,谱载廪贡,碑载为岁进士。生于明万历十四年(一五八六年),卒于清代顺治十六年(一六五九年)十月十六日,寿享七十有三,配尚氏,徐氏、王氏,居莱芜孝义楼村,据传,澄淇祖在山西汾州为官时得仙张玉婧,能力非凡,神通广大。后人尊称为仙奶奶。立村之后在村北松山上遍植柏树,以壮观瞻,村内植国槐若干,并打吃水井、建家祠,筑安居寨,保卫村庄安全。

澄淇祖官居山西汾州府通判督粮厅。此地土地荒芜,民不果腹。洞九祖上任后,详查细访,励精图治,引导人民垦荒种粮,兴修水利,不几年民殷物阜,人民安居乐业,与汾人结下了鱼水之情。离任后,汾州人民仍念念不忘。

晚年,掛胞归隐后以明农课孙为务。为教育好子孙后代,特成立“筠叟学堂”,亲自任课,言传身教,并题联:“式榖式榖,殚我心精,惟愿一德绳祖武;勉旃勉旃,勤尔征迈,须念万苦贻孙谋”。由此可见澄淇祖为子孙后代的良苦用心。澄淇祖卒后,葬于西港刘氏祖茔,与林、刚、宪等老祖安息一处。 (三)澄湚

澄湚,字涵九,系守邠祖之三子,生于明万历十六年(一五八九年)居上陈家峪村,自幼聪明颖悟,勤学好问,学文习武,文武双全。例贡,任四川潼川州同知署,潼川州印陞湖广行督司,未任。功名显赫,是当朝国之栋梁。

涵九祖与妻张氏是孝敬父母的典范。旧莱芜有县志载:“张氏同知刘澄湚妻,事舅姑至孝,姑病,泣祷于神,愿以子代姑癒,而子果死。”并劝夫遵父遗言,捐义田八百亩赡族。

涵九祖为我刘氏族谱贡献可谓大矣!“刘氏之序其族创於六传,刘氏之谱其族创于涵九。”并请石痴居士孙士奇写了序,自撰了“祖谱说”,详述了族谱的重要意义,并首次刻版印刷。由此为我刘氏族谱打下了基础,历传不衰。

涵九祖在四川任职时,为美化家乡,特从四川移植四棵名贵树种白松树,植于上陈家峪村,四百余年来,植繁叶茂,四季常青,直至解放后仍挺拔遒劲,

充满生机。

涵九祖卒后葬于刘陈家峪祖茔,其父守邠祖茔之侧,有墓碑存焉。 二十二世孙兴萱 整理新修族谱序

公元二零零八年,莱芜刘姓盛世修谱,此乃家族之大事,也是中华刘姓大家庭之美事。族谱、方志乃国史、民族史之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并非一家之私事,更非迷信,社会各界理应关心、重视和支持。

修谱也要与时俱进,体现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家庭、家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此次莱芜刘姓修谱,坚持广纳、上溯、下续原则,充分展现了时代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刘姓是中华大姓望族。占中国当代人口百分之五点四,总人口达七千万以上,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自古以来就有“张、王、李、赵遍地刘”和“刘天下、李半边”之说。

刘姓历史源远流长。刘姓族源有五。其一为,陶唐帝尧氏后裔。尧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姓伊祁,名放勋,居山西平阳(今陕西临汾),是黄帝的王室裔孙,即黄帝—玄嚣—极—帝喾—尧。晚年将其子丹朱源明封于刘地(今河北唐县),其后裔即以地为姓,始得刘姓。传至十八世祖刘累,时至夏朝十三代王孔甲,孔甲得二龙,找刘累饲龙并赐姓御龙氏,刘姓始显贵。后因一龙死,累惧逃河南鲁山,后辗转流落于沛(今江苏沛县),卒葬沛地。自刘累以下几十代皆繁衍生息于丰、沛、彭城一带。自累传至七十三世祖荣公(刘邦祖父)定居在丰,直至七十五世祖邦公,出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故徐、丰、沛乃刘氏之古籍居地。自尧下传至刘邦已达七十五世。后邦公登帝位,建立汉朝,自汉以后,汉皇后裔遍天下。故陶唐帝尧氏后裔乃刘姓祖源之主流。

其二为,周姬后裔。姬姓刘氏出自周文王姬昌之父王季。周成王时将王季之子封刘邑(今河南偃师)。该支姬姓在刘邑建刘子国,王季裔孙以邑为姓而姓刘,形成先秦时有名的姬姓刘。到周定王时(公元前468年—前441年),该刘氏因在周王室内部斗争中失败而衰落,其刘子国被王室灭掉。至此,姬姓刘便渐渐消失。

其三为,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从汉姓姓刘。此部分刘姓以匈奴人归汉改刘姓为多。也还有鲜卑、蒙、满、回、维、朝鲜族等。

其四为,赐姓刘。主要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刘为国姓,人们以刘姓为荣,一些有功之臣或其他异族人被皇帝赐姓刘。

其五为,刘姓与其他姓氏之互动。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原因,有的别姓改刘姓,当然有的刘姓也可能改为别姓。

“汉后无二刘”。因汉朝时刘为国姓,当时正值姓和氏大融合时期,故不同源头的各支刘姓氏族很自然地融合到帝尧后裔刘累、刘邦的祁姓刘之中,并急剧发展为中华大姓。刘姓自诞生迄今至少已有四千多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

一。

刘姓名人荟萃,对中华民族影响巨大。仅《中国名人大词典》收录的刘姓历代名人就达一千五百七十四名之多,占历代名人总数的百分之三点四六,排第四位;刘姓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百分之四点三九,排第四位。尤其在历代帝王录上,刘姓以六十六位帝王而独占鳌头,领诸姓氏之先。仅刘汉王朝统治中国就达四百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中国自汉之后,才以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故中国有“汉族”、“汉民”、“汉语”、“汉字”、“汉文化”之称谓,且沿用至今。可见刘汉王朝对中华民族影响之大。 以上简要概述中华刘姓之族源历史和伟大影响,这是每一个刘姓裔孙应该了解并应引以自豪的。

莱芜刘姓谱载祖籍为“濠上凤阳(今安徽凤阳县)”。元末先祖仁美仕齐,因避战乱弃官隐居莱芜茶峪山。仁美以上无谱无考。为弥补这一缺憾,家族委专人赴安徽、山西、齐河等地寻根问祖,查证史料。虽未寻到莱芜刘姓氏族祖脉的直接记载,但对中华刘姓族源、郡望则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又得知今安徽凤阳刘姓氏族之先出于帝尧之苗裔,经综合分析论证,莱芜刘姓族源应为帝尧后裔,即尧—刘累—刘邦一脉。至于先祖仁美仕齐之齐,应不单指齐河之齐,也泛指齐国之齐,那么先祖仁美为官之地域还应包括现在的淄川、博山、临淄、青州一带,家族又委专人赴以上地区考察,史料上也无记载,究竟何处,有待今后继续考证。 莱芜刘姓自先祖仁美隐居莱芜茶峪山迄今已近七百年,历经二十六世,现族人已达近两万人之众。族人世代勤奋创业,培育子孙,为家尽孝,睦邻乡里,奉献住地,为国尽职。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族中为政者县级以上人士有七十三名,从军者团职以上有二十四名,科学界有成就者五名,从商成功者十名,为莱芜、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次修谱组织严谨,工作细致,涵盖全族,重点突出。而科学考证族脉,隆重建立祖碑,更是此次修谱之显著特点。先祖在天之灵,亦当为之欣慰。族人振瑞、衍祚、训德、振水、家文、振芳、兴信等更为修谱殚精竭虑,谋划协调,为全体族人所赞扬。

值此修谱告成之际、祖碑落成之时,谨祝莱芜刘姓人丁兴旺,英才辈出,富裕昌盛,事业大成,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葆氏族之辉煌。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 原莱芜市人大第一副主任 刘宗元 公元二OO八年四月一日 明朝的三大司

承宣布政史司。管理行政事务

都指挥史司。管理军事

提刑按察史司。管理检察和司法事务

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也称潘司,设布政使,掌一省之政事,钱谷之出纳。从二品,江苏省二人,余省各一人。 承宣布政使司

官署名。明初,沿元制,在各地设行中书省,有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省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清沿置。

明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管理的一级行政区,简称“布政使司”,民间简称“行省”或“省”。

明朝洪武九年,明朝皇帝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明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有2个直隶和13个“布政使司”,即合称15省:。 京师(直隶) 南京(直隶)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广东承宣布政使司 广西承宣布政使司 云南承宣布政使司 贵州承宣布政使司

备注:在永乐五年至宣德三年,明朝占有今天越南的北部,并设置了交阯承宣布政使司。

明朝每省机构分置三司:

左、右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分领府州县,由中央六部统管 提刑按察使司主一省监察司法刑狱,听命于刑部、督察院 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军户卫所,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

明朝全国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府、州、县四级区划的基本制度,但各省、直隶

设置各不相同,有省、府、州、县四级,省、府、县或省、州、县三级管理。 辈分字

辈分字作为族谱约定俗成的重要内容,其除了体现家族纵向的血缘关系外,还寓意希望、寄托理想。有利于我家族宗亲的凝聚以及文化寓意的传承。先祖所列辈分字当前足用有余,为了增强辈分意识,今续修族谱,重新辑录,望嗣后命名,一定要按所定本支之字,依次沿用、相排,毋得违越,今详其式如左:

第八次续修族谱列十六字(自十八世至三十三世) 上 上 下 上 上 上 上 下 曰 学 孔 训 永 念 在 德 上 下 上 上 上 上 上 下 惟 善 传 世 自 宜 景 福

第十次续修族谱於澄渭祖兄弟三支各列八字於后(自二十世至二十七世) 澄渭祖后

下 上 上 下 上 上 上 下 先 振 家 声 纯 锡 之 光 澄淇祖后

下 上 上 下 上 上 上 下 纪 毓 兴 广 俊 英 显 扬 澄湚祖后

下 上 上 下 上 上 上 下 敬 衍 祖 教 長 献 其 祥

第十一次续修族谱澄渭祖兄弟三支各列八字於后(自二十八世至三十五世) 澄渭祖后

下 下 上 下 上 上 下 下 诗 书 启 后 富 贵 盈 堂 澄淇祖后

下 下 上 下 上 上 下 下 芝 兰 兢 秀 丹 桂 凝 芳 澄湚祖后

下 下 上 下 上 上 下 下 文 武 成 康 百 代 荣 昌 萊蕪劉氏族谱碑记

國有史家有譜修譜以誌盛不若勒石以垂久也吾劉始祖仁美原籍鳳陽出仕於齊因

亂遷萊居於東山茶峪莊歿葬其地迄今塋酉存仁美生子江一人江生有德有德生林林生剛剛生憲憲生瓚瓚生士信士禮自林以至士禮皆葬於西港之右祖孫艾子次序相依固為合族之總林也士禮生子五守儒守業守教守嚴其長男即陰陽官守邠也號振西別號小臺振西生子三俱登仕籍長諱澄渭任山西布政司經歷分居南孝義莊居北孝義者次男澄淇歲進士任山西汾州府通判督糧廳三子澄湚任四川潼川州同知署潼川州印後陞湖廣行督司未任諱澄湚居陳家峪焉故邠設立林於陳家峪村之東今三枝並茂生齒已滿三百故立石列名以別支泒使相識相親而相愛也夫鄧林之木一枝萬葉九河之水分泒一源本硕而末茂茍栽培之則益茂且硕源深而流長茍漘導之則益長且深禩子孫覩斯石而動林木水源之思生合敬同愛之意不其過目瞭然而大者禪與非然者即修譜如 氏之詳所親歐陽之稱其族解學志之為百世法究不免有遺失之嘆故修譜以誌盛不若勒石以垂久雲爾 廩生劉克恭敘記

庠生劉克仁書石 雍正八年歲次庚戌十二日 穀旦立 莱芜刘氏族谱碑记

国有史,家有谱。修谱以志盛,不若勒石以垂久也。吾刘始祖仁美原籍凤阳,出仕于齐,因乱迁莱,居于东山茶峪庄,殁葬其地,迄今茔酉存。仁美生子江一人,江生有德,有德生林,林生刚,刚生宪,宪生瓒,瓒生士信、士礼。自林以至士礼,皆葬于西港之右,祖孙艾子,次序相依,固为合族之总林也。士礼生子五,守儒、守业、守教、守严,其长男即阴阳官守邠也,号振西,别号小台。振西生子三,俱登仕籍:长讳澄渭,任山西布政司经历,分居南孝义庄;居北孝义者,次男澄淇,岁进士,任山西汾州府通判督粮厅;三子澄湚,任四川潼川州同知署,潼川州印后,升湖广行督司,未任,讳澄湚居陈家峪焉。故邠设立林于陈家峪村之东。今三枝并茂,生齿已满三百,故立石列名,以别支泒,使相识相亲而相爱也。夫邓林之木,一枝万叶;九河之水,分泒一源。本硕而末茂,茍栽培之则益茂且硕,源深而流长,茍漘导之则益长且深。禩子孙覩,斯石而动。林木水源之思,生合敬同爱之意,不其过目了然,而大者禅与非然者,即修谱如 氏之详,所亲欧阳之称,其族解学志之,为百世法究,不免有遗失之叹。故修谱以志盛,不若勒石以垂久云尔。 廪生刘克恭叙记 庠生刘克仁书石 雍正八年岁次庚戌十二日 谷旦立

浅谈莱芜我刘氏之族源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我莱芜刘氏源自何处?根系何方?根据诸多典籍史料,特别是《刘氏源谭》《中华刘氏大典》、《中华谱碟知识问答》、《辞海》等书中记

载,中国的刘氏绝大部分来自唐尧帝之后,这是刘姓之主流。因尧封地在唐而烧陶,故称陶唐氏。唐尧帝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首领,是黄帝的五世裔孙,即黄帝……玄嚣…… 极……帝喾……尧帝。

然而,话还得从源头说起,才能让人一目了然。即:在上古时代,炎黄二帝,皆少典之子。炎帝时,“民茹草木之实,食禽兽之肉,而未知耕稼”。乃根据天时地宜,断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耕种,而习农事。炎帝是古代原始农业的开创者。因此,炎帝也称神农氏,号烈山氏。 黄帝,号轩辕氏。轩辕初,诸侯相互侵战,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后期日显衰微,无力平定天下,至“炎帝榆罔弗能征”,更有“诸侯益叛之”。于是“轩辕修德振兵,艺五谷,扶万民,度四方,与炎帝榆罔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胜之。继后,又擒杀蚩尤于琢鹿(今河北,涿鹿东南),统一了中原各部,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于是“诸侯咸归轩辕氏,代神农为天子,是为黄帝”。据说,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现存《内经》一书,则系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故又称《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中医学奠基之作,是中华民族第一部养生宝典和生命百科全书。由于上述重大贡献,黄帝被中华民族子孙尊称为“人文初祖”。三月三,拜轩辕(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出生日),“乙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市黄帝故里举行;“清明万人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五月四日在黄帝陵前举行。看来,黄帝就是我大汉民族华夏儿女之始祖,更是中国刘姓之祖先。黄帝陵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的桥山。

谈到这里,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华夏后裔为什么称之为“炎黄子孙”。在此,顺便说一下“华夏”,华夏是古汉族的称谓。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中国,原意中原,为别与边疆,泛指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的华夏族所居之地域,并在此立国建都,而谓之中国。所谓华夏之后裔乃指古汉族后裔。华夏后裔自古都尊炎黄为先祖,其后裔为“炎黄子孙”。所以,古华夏繁衍变化出众多的姓氏皆同一源,即炎黄先祖。因此,中华子孙们从古至今也一直在炎黄祖陵祭拜先祖。黄帝陵的“碑亭”有毛泽东手迹“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黄帝陵”碑石;“祭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从黄帝至今已有四千六百九十四年,相继一百四十代左右。

前面已经讲到,尧帝是黄帝的五世裔孙。他深怀仁慈爱民之心,以民之饥为己饥,以民之寒为己寒;他对农业非常重视,派人传授制造农具、建筑房屋等技术,使人得以在洪水之后能够耕耘田亩;他清正廉洁,积德施仁,选贤任能,被称为典范之仁君。晚年没有让其子丹朱继承王位,而让舜放逐到刘地(河北唐县)。后来,繁衍于刘地尧的子孙,便以地为姓,始得刘姓。尧帝去世后葬于今陕西临汾市城东三十五公里的郭里神林。

自尧下传到十八世有刘累。刘累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便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分别像当时的文字“留”和“累”。因先秦时“留”和“刘”通用,家人认为是吉祥之兆,是神的暗示,便取其名为刘累。刘累聪明过人,长大成人后,很快就学到了一套驯服、驯养龙的本领。这时正值夏朝第十三代君主孔甲在位。孔甲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取得一对雌雄双龙,便派人到处寻找豢龙氏人来驯养,但没有找到。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奏请驯养四龙。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赐刘累为“御龙氏”。后因一龙死,刘累急带族人逃离夏朝都城,迁到鲁县(今河南省鲁山县)隐居,躲过灭族之灾。此后,刘累族人一直尊尧帝为

本氏族的血缘圣祖。刘累墓在河南省鲁山县昭平湖风景名胜区内。刘少奇之子刘源上将为始族刘累墓题写碑文并题词:“始族刘累繁衍开万代基业,宏扬御龙精神则中华复兴”。 据《刘氏源谭》“陶唐氏尧帝的后裔”一章中记载:“按其世系,刘氏自尧帝下传汉高祖刘邦(刘氏最杰出的祖先,大汉帝国的创立者)已达七十五世,刘氏迁往沛郡丰邑,始于高祖刘邦的祖父”。又据一九八八年安徽《凤阳刘氏族谱》记载,安徽凤阳的刘氏属于彭城刘氏楚元王刘交一派,刘交是刘邦的四弟当然也就是尧帝的七十五世。再根据我们组团赴安徽调查,据安徽凤阳文务管理局副局长、副研究员孙祥宽先生查证,我刘氏家族属彭城一支已确定无疑。 刘交,字游。才高学广、文武双全。少时受《诗》于苟卿弟子浮丘伯,后从汉高祖起兵,被封为文信君,深获高祖信任。高祖六年(公元前二百零一年)封其为楚王,史称楚元王。刘交曾编辑撰写关于诗的著作,称《元王诗》。今佚。

西汉地节元年改楚国为彭城郡,不久又复为楚国。东汉章和二年(公元八十八年)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今徐州市)。因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于彭城郡,所以天下刘氏都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称为彭城刘氏。彭城也因此被视为刘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后就更成为天下刘姓统一共同尊崇的郡望,是汉家刘氏的发源地,因此,许多刘氏家族都将自己的祠堂称为“彭城堂”, 以表明自己为彭城刘氏,是正宗的汉家后裔。那些因时间久远,宗谱脉系无法考实的刘氏支派,也纷纷攀附于彭城刘氏,延用其堂号。现今,南方和海外的一些刘氏支系,谱序不清者,也多自称为彭城刘氏之后。 “明祟祯状元刘同升撰刘氏历代流传宗谱总序”记载:“安知木水源于沛县,高祖国号汉,流传百世,如目在纲,有条不紊哉。”

在我《莱芜刘氏族谱》中记载:“刘氏濠上之凤阳其原籍也,元末有仁美者仕齐,值天下乱,弃官隐莱之茶峪山中也。”

综上所述,黄帝的五世裔孙是尧帝;尧帝之子丹朱放逐到刘地,便以地为姓,刘姓从此始。尧下传十八世有刘累;刘氏自尧下传到刘邦已达七十五世。刘交是刘邦的四弟,当然亦是尧的后嗣。而安徽风阳的刘氏又属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楚元王刘交一派。我莱芜始祖仁美其原籍是安徽风阳,当然也就是楚元王刘交一派。由此,我们便得出以下结论:即黄帝……尧帝……刘累……刘交……刘仁美。因此说,我莱芜刘氏是彭城世家,是刘姓族源之主流,是正宗的汉家后裔。

至此,我更感到了探究我刘氏祖源之欣喜和责任之重大。故请族人修改纠正是我殷切所盼,并望后人在今后续修族谱中继续挖掘更多更新的资料,以对我刘氏祖源进行补充和修正。

南孝义岗茶楼的传说

十世祖澄渭、澄淇、澄湚三兄弟分居于南孝义、孝义楼和刘陈家峪。族大人多事繁,时常需聚首商议,于是便萌生了建个议事之所的想法。根据方便相聚,尊重长支的原则,地点选在了现南孝义村西的孝义河西岸三村皆能目之所及之处。 不久一座条石镶角黑砖青瓦的二层楼落成。该楼飞檐斗拱,五脊六兽,甚是巍峨壮观,室内雕梁画栋,彩椽;一楼白石铺地,二楼方砖铺成,名人字画疏密得当,桌椅条櫈井然有序。楼上四面开大窗,取“无规矩不成方圆”之意,南北成方,东西为圆,视野开阔。推窗望:东有九顶盘龙山郁郁葱葱,北有万福山巨石指天,

南望莲花山峰峦绰约,西临八宝凤凰城。楼下不远处绿水一潭深不可测,龟卧水底,鱼跃波起,花园内亭台长廊,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垂柳依依,花山一座,藤覆蔓盖,繁花点点。仙奶奶为添奇观,用苘麻杆从山西挑来九十九孔太古石,矗立其间。

三兄弟告老还乡后,闲暇日多,常聚于楼内园间,畅谈奇闻轶事治家之道。高兴之余相恨日短。吃饭时节,开始三家轮流供饭,多有不便。每见下人汗流满面奔忙往返,主人总觉于心不安。洞九祖与仙奶奶谈及此事,仙奶奶一语解难,说:“老爷们茶楼议事,何不借水行舟,酒菜水传”。洞祖开始不解,仙奶奶便如此这般说了一遍,只见仙奶奶拔下头上银簪一划,龙崮河改道至村边,而原流经郭家庄村边的河道水量骤减,后人称为“老水道”。于是岗茶楼花园内桥下挂起一排铜铃,在孝义楼做好饭菜置于船盘之上,放到河中水上,顺流而下,流经桥下碰铃作响,人们便端菜上桌,菜尚温热方便快捷,从此之后,凡兄弟聚会待客,饮酒之中又添了别样一番情趣。酒酣兴浓谈锋更健,常至明月升天。故此处也称“酣谈馆”。 二十二世孙 兴萱 兴信整理

南孝义神牛的传说

俗话说忠孝传家远,耕读继世长。牛是当时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是家庭财富的重要象征,八世祖士礼南台翁时,莱芜刘氏已是富甲一方, 田地以顷计数,畜牧边郡牛马数千头,谷数万斛。晚年隐居东山别坞,家产由小台翁守邠掌管。南台翁过世后,作为长子的九世祖守邠不图祖业,将家产悉数分于四个弟弟,而自己靠筹策之技白手起家,不几年已是牛马蹄角千千,万足猪、千足羊,不啻当年父业。至十世祖澄渭三兄弟时期,在外居官显赫,于内治家有方,更成为莱芜之名门望族。用骡马成群,猪牛满圈羊满坡来形容家产之盛恰如其分。为放牧如此之多的牛羊,三兄弟买下了寄母山、盘龙山、莲花山、万福山的山场作为放牧之所及通往牧场的“赶牛路”。

每当天一放亮,牧童开栏执鞭,牛羊争先恐后出圈,山间路上,蹄角踏地如雷轰呜,牛欢羊叫,似寺院喇叭声声。揭示了新的一天的开始。夕阳西下,牧童赶着腹饱肚圆的牛羊到牛湾饮水。

牧童饮牛时往往要查数一下有无缺失。不知什么时候,忽然发现本是九十九头的牛群却成了百头,开始并不在意。时间长了,心生疑窦。过去每到立春之时,主人都要在牛角上抹上红色以示开春大吉。一年立春之日,以红绫代之, 当放牧归来饮水点数期间,牧童发现百头之中有一头身高体硕,毛色光亮,黑如绸缎,两角弯如满弓,两眼放光,角上无绫的犍牛混迹其中。无知牧童以为是山中妖怪,举枪便射,只见浓烟过后,一缕火光奔西南方向而去。

牧童回家向主人诉说,主人叫苦不迭。不几日,坊间传说一件奇事,城西二十里

汶河岸边,一夜之间平地成岭,其形如卧牛,牛口处清泉喷涌,人称“牛王泉”。这就是今之“牛泉”之称的来历。

从此,神牛西去。龙头湾下“九九键饮,神凡同现”的美好景观再未重现。 二十二世孙 兴萱 兴信 整理 南孝义太古石的传说

相传洞九祖平时非常喜爱奇异怪石,在山西汾州任职时收藏颇多。奇石素以奇、丑、怪、透者为上品,其中有两尊形状尤为奇特,不同凡响,高约丈余,每块石头上有九十九个孔, 巧与洞九之字暗合,洞九祖视若珍宝,挂袍归乡后始终牵挂于心。岗茶楼建好后,园中唯缺奇石装点,心存遗憾。

有一天,洞九祖与仙奶奶说起这件事。仙奶奶说:“这有何难?明天我去把它运回来。”洞九祖听了半信半疑。心想:夫人虽有超人之能,但那石头每尊都有数千斤重,如何能从几千里之外运来?仙奶奶嘱咐他说:“明天夜里三更三鼓,你在莱芜城南汶河岸边的大柳树底下等着,看我怎样搬运石头。不过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到时更不能乱说话。”

第二天,红日西坠,月出镰钩。洞九祖正要动身去汶河岸边,张道一来了。他俩是至交好友,这时张道一正在城北矿山开馆授徒,来请洞九祖饮酒对诗。矿山风景优美,山上飞瀑流泉、青松翠柏,山下汶水如带,日夜西流。春秋时,齐桓公曾在此修建行宫,山上观景,汶水泛舟。张道一躬身来请,岂能不去?酒酣耳热之时,洞九祖却要起身告辞,说有要事去办。而张道一却酒兴正浓,不肯放过。洞九祖只得以实相告。张原是诙谐之士,闻听有这般奇事,就定要同他前往。洞九祖推辞不过,只好答应,再三叮嘱他,到时候千万不要声张,张道一连连应诺。 他们二人来到汶河岸边,坐在柳树下静候。这时,万籁俱寂,汶水潺潺。不多时,莱芜城里传来三更三鼓。只见汶河里远处两簇红灯逆水飘然而来。至近处才看清是红灯簇拥着两尊奇石,前后相距百步之遥,仙奶奶位居中间。每尊怪石有六个身着红衣、手持红灯的仙姑扶持,宛若两朵盛开的红莲,煞是好看。张道一见此情景,又惊又喜。当第一尊奇石抵达岗茶楼时,他实在憋不住了,又要闹玄,高声喊道:“到抵了!”话音刚落,后边那尊突然人散灯灭,因“抵”与“底”同音,就是这一酸文之词,致使后边一尊石沉水底。

第二天,洞九祖一到家,仙奶奶便埋怨他不该轻信玄士之言,以致使一石沉落水底。洞九祖也是后悔不已。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若干年后汶水南移,那尊沉水的石头才又重见天日。今天,这两尊奇石仍保存完好,原在岗茶楼的一尊,于八七年被泰山管委会征集,现安放在泰安岱庙北门里供游人观赏,底座上标明来自莱芜南孝义。汶河岸的一尊现安放于莱城区政府大院里作为镇宅之宝。这就是流传民间的刘氏太古石的传说。

传说之二是仙奶奶用绣花线一头拴住太古石,一头拴住大牛槽用苘麻杆从山西挑来,现大牛槽在南孝义农户墙下隐藏。 二十二世孙 家文谨识

聊斋志异《狐妾》原型在山东莱芜还留有宝物的孝义楼(宝物图) 历史2009-01-27 04:52:57 阅读3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宝葫芦

开发区有个孝义楼,村里有个绾成了“8”字形状的宝葫芦,还有眉豆秧手杖,村里还出了个廉仕刘洞九,做官一直做到山西汾州府通判。如今,开发区鹏泉办事处为孝义楼村的这些宝贝和古物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在没去之前,对孝义楼的传说和故事已经略有所知。带着热切的期盼之情,记者来到充满神奇色彩的孝义楼村。

孝义楼村隶属鹏泉办事处,地理位置优越,紧靠新一中和六区,位居老205

国道沿线,孝义河穿村而过。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孝义楼村已经逐步接轨市区。

据《刘氏谱》记载,“始祖仁美原籍安徽凤阳,元末弃官隐茶峪(今莱钢)山中,明代九世祖守 字振西别号小台阴阳官致仕。 饮正介七十四岁终配郭氏。子三。长子在南孝义建村,三子在陈家峪建村,次子刘洞九至此建村,村中建一小楼,取忠孝仁义之意,称之孝义楼,村随楼名,故称?孝义楼'。”孝义楼村村民都姓刘,同宗同族。村址原在205国道南侧,1978年迁到了公路北侧。

在村委刘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刘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宝葫芦和眉豆秧手杖。

第一眼看到宝葫芦,让人不免怀疑,这真的是葫芦吗,葫芦能长成这种形状吗?走近仔细端详,就不得不惊叹了。葫芦上端长柄沿着葫芦腰间腰绕了一圈,然后又绕了一圈再从第一个扣中穿出,绕成复杂却又非常有创意的连环“8”字形状,整体看起来颇像一尊大腹便便的佛像,简直是巧夺天工。葫芦高0.32米,若展开高0.92米。葫芦瓜直径0.17米。从葫芦的自然性质来说如此缠绕两圈几乎是不可能的。更难以理解的是,因为上端的长柄连着根,葫芦要绕成这样,不是从上边的长柄来缠绕的,必须是拿着葫芦下边的葫芦瓜才能绕成,但葫芦瓜比较大又怎能从缠绕成的扣中穿出呢?而且扣与扣之间都有缝隙,很明显并不是葫芦小的时候绾成的。宝葫芦的成因至今是迷。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观看后赞叹是神来之笔,提笔挥写“留得仙气在人间”。

宝葫芦保存在玻璃罩内,为了防蛀,宝葫芦被刷了一层棕色的漆,看上去更显尊贵和典雅。虽然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但宝葫芦依然保存完好。

关于宝葫芦的成因有个传说。刘洞九,字洞九,号筠叟,曾任山西汾州府通判。其妾为汾州府前任张公之女张玉婧,后被百姓尊称为仙奶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一篇《狐妾》,说的就是刘洞九在做山西汾州通判时娶狐仙做妾

的故事。

狐仙不但聪明漂亮,而且本事超人,相传宝葫芦和眉豆秧手杖都是仙奶奶种出来的。张玉婧和刘洞九从山西回家后,在院子里种了一颗长柄葫芦和一颗眉豆。家中一次摆宴招待宾朋,将宴设在葫芦棚下,在饮酒中张玉婧起身劝酒,不料垂下的葫芦碰到她的头上,令她当场羞红了脸。宴会结束后,刘洞九和张玉婧坐在葫芦棚下喝茶聊天。刘洞九指着碰了张玉婧头的葫芦说:“这个葫芦没长眼,如果长着眼它就把你的头来闪,免得你在众人面前羞红了脸……”张玉婧听后说:“我让你不长眼。”边说着边随手抓起葫芦,三缠两绕将葫芦的长柄绾了起来。至葫芦长成摘下来一看,竟和大肚子佛一模一样。刘洞九非常喜爱,将它珍藏了起来,成了刘氏的传家宝。那棵眉豆秧也很奇特,秧子竟长成了小树般粗,秋后挖出来,刘洞九做了根手杖,上面凹凸起伏,很不一般。这两件东西都成了他的喜爱之物。

除了宝葫芦和眉豆秧手杖,还有茄瓢子。茄子居然也能做成瓢用,以前真是闻所未闻。这些都经过植物专家专门研究考证,但对于成因至今也没有恰当结论。此外,村里还有王碌碡和石浴盆,这些在孝义楼村人看来都是宝贝。

刘洞九还非常喜爱奇异怪石,在山西汾州收藏了很多,其中有两尊形状奇特,不同凡响,既像直立的怪兽,又像驼背凸肚的老翁,每块石头上有九十二个洞,因此名叫九十二洞石。刘洞九从山西回家时一并托运了回来。如今,这两尊石头保存完好,一尊在泰安岱庙北门供游人观赏,一尊在原莱芜市委大院里点缀风光。

在孝义楼村东有座山,叫松山。山前是白衣庙,白衣庙建筑古朴典雅,黑瓦,庙基用方木顶起,建造非常讲究,足见当年刘氏家族的兴旺。白衣庙里供奉了神像三座。最值得称赞的是白衣庙的内墙上画着24孝图,讲述着“弃官寻母”、“鹿乳奉亲”等感人的古代孝顺的故事。

几百年前在庙里绘制二十四孝图,足以看出孝义楼村刘氏自古就有的忠孝传统,后世子孙更该继承和发扬。这些图虽然历经几百年,仍然非常清晰,但由于庙里现在开始漏雨,而且由于潮湿,部分墙皮已经开始膨胀脱落。所以对白衣庙的保护非常紧迫。

孝义楼村规划以松山为中心,包括山前白衣庙,山后的孝义水库,建设一个风景区,为以后的居民区建成后花园。

如今的孝义楼村的这些宝贝和古迹已经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后,保护会更系统完善。

仙奶奶:传说中的狐仙,名张玉婧,刘洞九之妾。刘氏后人十分尊敬她,均称其为仙奶奶。

记者感言:正是因为山好、水好,才能种出宝葫芦,种出来的眉豆秧才能做成拐杖,长起来的茄子才能做成瓢;正是因为风水好,才会有刘洞九这样的名人和后来的多位达官贵人;也正是因为这里人杰地灵,仙奶奶才会在此落户。当年有人问仙奶奶什么时候再回来,仙奶奶指着桌子上的煤油灯说,等到灯倒过来掌的时候,我就回来,当时大家都以为仙奶奶不会再回来了,但如今的灯确实倒过来掌了,看来为孝义楼带来福气的仙奶奶又回来了。

紧靠新一中和六区,背靠离市区最近的孝义水库,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孝义楼村规划以松山为开发中心,围绕刘洞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白衣庙,结合孝义水库形成一个风景游览区,并以此为基础,带动第三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相信随着城区的扩容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有着丰富文化遗产和显著地理位置的孝义楼明天的发展将无可限量。

白衣庙

二十四孝图之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qt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