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复习重点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22 12:2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园林发展历程

一、生成期(原始社会、殷周、秦汉) 1、演变历程

a、原始社会前期:种植场地 b、殷、周——生成期初级阶段

田猎、灵台、灵圃、灵沼、辟雍、通神、望气、游观 “考天人之天际,法阴阳之会”

c、秦、西汉——生成期的重要阶段 阿房宫、上林苑、建章宫

d、东汉——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过渡阶段 皇家园林

2、三个源头——苑囿,园圃、台

3、生成期的生成背景 a、秦阿房宫

B、上林园

秦、汉时期皇家园林的代表,主要特点为建于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之中;疏朗随宜的“集景式”建筑布局;规模宏大、功能多样。 秦上林苑

汉上林苑——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成规模宏伟、功能更多样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上林苑囊括了长安城的东、南、西的广阔地域,关中八水流经其中,建宫、苑数量不下三百余处,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上林苑中既有皇家住所,欣赏自然美景的去处,也有动物园、植物园、狩猎区,甚至还有跑马赛狗的场所。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仙山。从此,中国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但其规模虽然极其宏大,但却比较粗犷,殿宇台观只是简单的铺陈罗列,并不结合山水的布局。此时的皇家园林尚处在发展成型的初期阶段。

C、建章宫——第一座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

太液池/瀛洲、蓬莱、方丈/壶梁、壶境

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成为后世“大内苑囿”的滥畅

中国园林的转折期 魏晋南北朝(220—589)

魏晋六朝长期处于动乱年代,而思想、文化艺术十分活跃,对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 2.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仅保留其象征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功能;

3.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出现,几种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4.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着主导作用;

5.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山水地形、花木鸟兽等自然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关系。

私家园林

城市私园

郊外别墅园(金谷园) 晋代兰亭园

位于绍兴市西南14km的兰渚山下。

晋永和9年3月初三日,王羲之在此邀友聚会,书写《兰亭集序》,序中描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竹修林,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流觞曲水”的手法,自此相传下来,如故宫乾隆花园,恭王府花园,檀沰寺园林等。 兰亭园特点: 1. 自然造景 2. 建筑布局较为规整 3. 历史文化景观

皇家园林

北方的邺城和洛阳(芳林园) 南方的建康(华林园乐游园)

小结:此时期园林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其特点为:

1. 2. 3. 4. 5.

再现自然 → 表现自然,模仿自然 → 提炼自然。 游赏活动开始成为主导甚至是唯一的功能。 私家园林出现。

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之中。

建筑与其它自然诸要素取得较为密切的协调关系。

“曲水流觞”:在园林中有两层含义:其一,指一种特定的文人游戏,即文人雅士坐在弯曲的水流

两旁,在上流浮置酒杯,任其飘流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饮酒赋诗,著名的如王羲之等人的“兰亭雅集”。其二,指中国传统园林中专门为举办此种活动而设置的程式化景点,一般以“流杯池”、“流杯亭”等水景为中心。 从园林美学的角度看,“曲水流觞”具有深远意境之美,融糅自然之美,行

为动作之美,以及构景之美等园林美学特征;从艺术的意象思维角度看,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凝练的意象型艺术符号;从生态学角度看,“曲水流觞”活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体味的是人与自然环境之和谐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史略:

在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于是道家、佛家所推崇的隐逸、避世的观点开始盛行,人们尤其是仕人们普遍崇尚隐逸、寄情山水。从而促进了山水艺术的大兴盛,如山水诗、山水画以及山水园,造园成为一种时尚。

由于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得以盛行,更由于北魏奉佛教为国教,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便大量出现,相应地就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一新的园林类型。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虽由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进而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有若自然”的基调。

文人活动对园林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隐逸意识,从本质上看,是企图通过归复自然以求得洁身自好。一方面,这种思想有着否定黑暗势力,不与之同流合污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借黑格尔的话说,其中还蕴含着诗人并未意识到的“某种更为遥远的东西”,即生态美学的价值意义。

在晋代的审美思潮中,对园林影响最大的要数陶渊明。他在《归园田居》创造了中国史诗和中国园林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新的审美境界。这位田园诗人把当时黑暗污浊的社会比作束缚自由的“尘网”和“樊笼”,把归复田园自然看作是“脱俗”的、悠游自在的理想化生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笔下的这种境界,完全不同于帝王在苑囿中那种不可一世的煊赫,养尊处优的享受,穷奢极欲的纵乐,呼前拥后的喧嚣,而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一种松菊为友,琴书作伴,恬淡宁静,怡然自乐的生活境界。

唐朝: 1、 背景:

2.、特点:

3、 皇家园林代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qp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