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的非言语反馈-教育文档

更新时间:2024-03-15 09: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教学中的非言语反馈

教学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这种信息交流的情况进行得如何,要靠反馈来表现。反馈是调节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机制,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只有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教师才能切实掌握教学的状态和效果,才能对以后的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不注意反馈的教学是寡效的。

反馈一般有言语反馈和非言语反馈两种方式,较之言语反馈,非言语反馈具有特殊的作用。这是因为,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一方面,学生不能随意以口头语言向教师反馈信息,这会干扰教师讲课;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能随便停止讲授,向学生询问接受情况。但是教师却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传递,情感的及时交流,以便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对课堂活动和主体进行及时的调节,达到师生的全面互动。因此,非言语行为就成了反馈课堂信息的主要手段。

那么怎样通过学生的非言语行为获得课堂反馈信息呢? 一、通过目光的交流,获得有益的反馈信息。

眼神、目光在各种非言语行为中最为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情感的传递,知识的传授,而且还有助于信息的反馈。眼神、面部表情是学生内心状态的晴雨表,从一个人眼中瞳孔的大小、亮度的明暗、视角的俯仰、注视的时间与变化的快慢等等,都可以看出

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新知识的接受情况,对教师教法的适应情况,以及内心的疑问、好恶及态度的赞成与否,教师要学会看懂学生的表情,即从学生的眼神及面部表情的变化中,看出教学效果,调节教学速度。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使自己的目光与学生的目光保持“对话”,将全体学生的“目光语”收集起来,形成教学反馈信息,从而对自己教学的正误深浅、快慢难易、详略疏密做出正确的判断。学生眼神所传递的信息极为丰富,而且不像言语信息那样具有确定的含义,因此难以把握。教师要想练就一双洞察入微的眼睛,准确地判断学生眼神所传递的信息,可从三个方面来入手:学生凝视时间的长短,凝视时机的选择和凝视的强度。例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面无表情、目光呆滞、眼珠转动频率很低,并长时间盯着一处地方,这说明学生“走神了”。用言语表达出来,就是“我累了”、“你讲得太枯燥了”。学生的这种非言语行为说明教师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教师应在提醒学生、提高学生大脑兴奋性的同时,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或教学内容,以切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如果有的学生在被指出违纪之后,一口咬定自己是清白的,但眼神却左躲右闪,不敢正视教师的眼睛,这说明学生可能有违纪之嫌,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 二、通过观察学生的动作、表情以及与教师的接近度等,获得反馈信息。

学生对教学的反应,不仅通过眼神表示出来,也体现在其他非言语行为上。心理学家指出,仅人的脸部,就能作出大量的不同

的表情。面部表情是人体语言中最细致、最复杂、最微妙的部分。眼、耳、鼻等脸部器官,各以不同的姿态表示不同的含义,如闭眼表示不感兴趣,咬嘴表示局促不安,张大嘴不动表示惊讶。同时,各个器官又组合在一起,表示着更为复杂、微妙的含义。如学生听课时,如果有挠头皱眉、叹气报怨等现象,可能是因为知识量太大,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学生记笔记时流露出无可奈何而又焦急烦躁的表情,并不停地将笔拿起又放下,可能是教师讲课速度太快,学生跟不上;如果学生听课时大多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玩弄手中的文具,这可能是教学内容太枯燥,或太简单了,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如前所述,学生对与教师之间的人际距离的选择,也表达出不同的信息,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与自己保持的接近程度,来判断师生之间心理交融的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协调好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在融洽的合作关系基础上,达到心理上的相融,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以敬佩、友爱、信任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从学生的手势中获得有关课堂教学效果的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由活动的范围不大,相对来说,手是比较自由的,因此,在他的体语中,手势最能体现其心理活动和听课情况。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手势中获得有关课堂教学效果的信息,获得关于学生实际水平的各种信息,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或节奏,以最佳方式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例如从下面一些手势我们可以窥见学生的心理,借以调整教学方式或节奏。①双手交叉:表示

注意力集中;但当交叉的双手反复摆弄时,则表示心理厌烦和不安。②揣手:把手揣在衣服口袋里,这个动作可能表示轻松,也可能表示挑衅,用话语说就是:“你有什么了不起!”“看你能把我怎样!”“我无所谓。”③双手抱臂:表明双方有距离,含有防卫抵抗或冷眼旁观的意思:“到此为止吧!”有时也含有蔑视嘲弄之意。这一非言语行为一般要与眼神及面部表情相配合,才能把含义完整地表达出来。它所反映的往往是一种敌意的、逆反的或旁观者的心理,对教学活动极为不利,如果学生出现这种行为,教师应加强警惕,尽量消除这种心理和行为。④用手摸头:这一动作常表示不知所措、内疚、思考或说谎,其具体的含义一般要根据动作发生的具体情境来判断。

如当学生被教师当场指出错误时,不停的摸头,这可看作他内心紧张与内疚的流露,用话语来说就是:“太丢面子了!”“我已知错,你可不可以单独跟我说?”以手拍头或拍额头。多数情况下,这一动作表示学生有新的收获,也可能表示后悔、自责;有时也是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对这一动作,教师可用提问或直接提醒学生的方式,使其注意力逐渐回到课堂中来。⑤用手摸鼻护嘴。这一动作常是一些人说话时的习惯性动作,有时,在课堂教学中,也表示一些其他意思。如果学生较长一段时间保持这一动作,说明他在思考;如果学生不停地重复这一动作,并且眼光闪烁不定,时不时瞟教师一眼,这说明学生内心慌张,甚至是说了谎话,有时并非一定是说谎,但至少说明学生心中有所隐瞒。

这时,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平静地注视着他,让他自己说出心中的想法。⑥用手掌托着脸颊或下巴。这一动作大多表示学生大脑已不再兴奋,已经疲劳。有时,这一动作可能表示学生已对教学或某一事物作出评价,正饶有兴味地等待教师的讲解。这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判断其具体含义,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或教学内容。 与手有关的非言语动作很多,每一种动作又表示多种含义。教师在教学中对这种非言语行为要给予充分注意,不仅自己要运用好手势,而且还要善于从学生手的动作上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q1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