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二十大对中国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3-03-29 18:32:01 阅读量: 基础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共二十大对中国的影响

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赫鲁晓夫在此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对这一事件毛泽东最初的感受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揭了盖子,“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忧”的是赫鲁晓夫“捅了漏子,搞突然袭击,将斯大林一棍子打死会造成混乱。”(吴冷西,回忆毛泽东—我亲自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片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鉴于对苏共二十大的上述基本看法,毛泽东开始对正在进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一、解放思想,破除了迷信,为毛泽东探索的起步创造了思想前提。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斯大林一直被公认为国际公产主义运动的领袖、真理的化身。在世界各国共产党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以及对斯大林的批判,打破了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完美无缺的神话,使毛泽东从多年的迷信束缚中解脱出来。破除了斯大林的迷信,也就破除了对苏联经验和模式的盲从,为毛泽东开始他的探索之路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

二、明确了“以苏联为鉴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错误,加之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实行的改革措施,更进一步加剧了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毛泽东后来在谈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回忆说:解放后,三年恢复时期对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由于这种心情,他早在1955年底便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门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并且提出:现在应当破除对于苏联和斯大林的迷信了,应当反对教条主义,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当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道路了。”这表明“以苏为鉴”成为这个时期毛泽东探索的主题和指导思想。从此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事业。

三、苏共二十大使毛泽东在经济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毛泽东在提出以苏联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总结了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

在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儿机动权都没有”。为此,他主张改变管理上过分集中的现象,适当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对于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毛泽东提出大力发展内地工业,改变过去工业集中在沿海的布局,但仍然要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不能离开经济建设来片面地强调国防建设。同时,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还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如他主张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优势的前提下允许非社会主义成分的存在,“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可以吸引华侨投资,20年乃至100年不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在一定时候让外国人来中国办工厂、开矿山,向他们学技术;在分配方面,毛泽东提出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兼顾的原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py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