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

更新时间:2023-09-09 17: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论

1. 鱼类学:

在人类漫长的生活史中,人们积累了生产和生活上的教训,总结了有关的知识,并逐渐开展对鱼类深入研究,渐渐形成了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学科,即鱼类学。 2.鱼类学分支学科

鱼类形态学(系统解剖学)、鱼类分类学、鱼类生态学、鱼类生理学、鱼类发生学、经济鱼类学、古化石鱼类和遗传变异方面的学科 3.鱼类学形成历史

1)公元前300年 亚里斯多德《动物史》记录了115种爱琴海的鱼类,奠定

了鱼类学研究的基础

2)17世纪,英国的雷约翰和韦利比著《鱼类学》,建立新的分类系统。 18世纪,瑞典阿悌弟明确了物种与杂种的概念,指出了同物异名。

瑞典的林奈著《自然系统》明确了双名制的命名法,奠定了动物分类学的基础。 19世纪,德国的穆勒提出的分类系统接近于近代分类系统。他把鱼纲分成肺鱼亚纲、硬骨鱼亚纲、硬鳞鱼亚纲、软骨鱼亚纲和圆口亚纲。 3、相关文献:

20世纪 贝尔格 《现代和化石鱼形动物及鱼类分类学》(1940年)。 前苏联学者拉斯和林德贝尔格著《现代鱼类自然系统之现代概念》 纳尔逊《世界鱼类》

4、国内,鱼类学的研究简史

(1) 公元前1200年前,商代有鱼类知识的记载。 (2) 公元前475年,越国大夫范蠡著《养鱼经》, (3) 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1536年),把鱼列为鳞部,计有鳞鱼

31种,无鳞鱼28种,并隶列12科。比林奈的动物系统命名法早200多年

5、鱼类在动物界的地位

鱼类:终生生活于水中的变温动物,绝大多数用鳃呼吸,鳍由鳍条组成,是运动和维持平衡的器官。大多数身体被有鳞,并大多数有鳔。 6、 分类地位: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鱼纲

第一章 鱼的形态结构

第一节 鱼的外部分区

一、 鱼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1、头部:

2、躯干部:头部后缘至肛门(尿殖孔)的后缘。肛门移至身体前部的,

应以体腔的末端或最前一枚具脉弓的椎骨为界。

3、尾部:

二、 头部各部位

吻部、眼后头长、颊部、眼间隔、下颌联合、颐部、喉部、峡部

第二节 鱼的体型

一、鱼类的三轴

A.主轴、B.纵轴和C.横轴

二.、鱼类的体型

1. 纺锤型:如:金枪鱼、鲐鱼、马鲛鱼等。 (主轴最长,纵轴较短,横轴最短) 2. 侧扁型:如:鲳鱼、马面鱼等。 (主轴较短,横轴更短,纵轴较长) 3. 平扁型:如:魟、鳐、鮟鱇等。 (主轴一般,横轴很长,纵轴最短) 4. 鳗型:如:鳗鲡、海鳗等。

(主轴特别延长,纵轴横轴都很短) 5. 箱型:如:箱鲀。 6. 球型:如:刺鲀。

7. 海马型:如:海马、海龙等。 8. 翻车鱼型:如:翻车鱼。

9 不对称型:如:鲆、鲽等比目鱼。

其他类型:(1)介于上述类型之间的类型;

(2)深海鱼类体型复杂,难归类型。

第三节 鱼的头部器官

鱼的头部是外部器官中最集中的部位。头部各器官离中枢神经(脑)最近,传导信号路途最短,相应反应更及时。主要器官有口、须、眼、鼻、鰓孔等。

一、 口

1、 形状与位置:与食性相关

(1)七鳃鳗的口象吸盘

(2)板鳃类的口位于头的腹面

(3).鲸鲨和前口蝠鲼口开在最前方,且很大 2、鱼类的捕食器官,也是呼吸时的入水通道

3. 硬骨鱼的口位

(1) 口上位:食浮游生物的中上鱼,如勒鱼、翘嘴鮊。

(2) 口前位:营捕掠性的中上层鱼类,如马鲛鱼、金枪鱼等。 (3)口下位:多为中下层鱼,如红娘鱼、绿鳍鱼等 3.口裂大小和形状(与捕食习性有关)

1)口裂很大:食浮游生物,如鲸鲨、姥鲨等。

2)口裂大,齿尖利:追捕食性鱼类,如带鱼、海鳗等。 3)口大,齿大,胃大:深海鱼类,如角鮟鱇、巨喉鱼等。 4)口裂一般,牙齿强壮:如真鲷、青鱼等。

5)口裂较小:温和肉食性类,如烟管鱼、海龙、海马等。

二、须

有感觉作用,辅助鱼类摄食。 分为吻须、鼻须、颌须、颐须 三、眼

较大,与体型和生活方式有关。无真正眼睑。 脂眼睑 瞬膜 瞬褶 四、鼻孔

1. 圆口纲:1个,开口于头背面中央。

2. 软骨鱼类:开口于腹面,且有些有口鼻沟。

3. 硬骨鱼类:2个,在吻部,少数只有1个。前鼻孔进水(如雀鲷、六线

鱼等),后鼻孔出水。

五、鳃裂(鳃孔)

1. 板鳃类:5—7对。

2. 全头类:外观仅1对鳃孔,1对假鳃盖(无骨骼支持)。 3.硬骨鱼类:有鳃盖和鳃盖膜。 六.喷水孔:

大部分软骨鱼类和极少数硬骨鱼类有

第四节 鱼类的鳍

鳍分布于尾部,躯干部,运动和维持平衡器官。 一、鳍的简单构造:

1.鳍:由鳍条和其连附组织构成,包括支鳍骨及其它 2.鳍条:

(1)角质鳍条:不分支,不分节。如软骨鱼。 (2)骨质鳍条(鳞质鳍条):如硬骨鱼 A.软条鳍条:一般柔软分节。 a.分支鳍条—末端分支

b.不分支鳍条—末端不分支。 B.棘状鳍条(假棘):坚硬分节。

C.棘:不分支不分节。

二、鳍的形态与功能

奇鳍:不成对。 ② 背鳍

② 臀鳍 :除大部分鳕鱼外 ③ 尾鳍 偶鳍:成对 ① 胸鳍 ② 腹鳍

背鳍:维持身体直立方向的平衡.不同鱼形态和数量不一.背鳍后面.

(1)有的着生一个或多个由一根鳍条组成的小鳍 ——副鳍或离鳍。如马鲛、

鲐等。

(2)有的小鳍内无鳍条,内含脂肪—脂鳍

鳐类:背鳍失去功能,极退化,位置移到尾的后端。 魟类:大多是消失,并在尾部演化成一条硬刺。

带鱼、鲆、鲽、海鳗的背鳍基底很长(可借助它前后移动,缓慢前进) 斑祭:最后一鳍条延长,与鱼的跳跃有关。 鮟鱇:第一背鳍的第一棘特长,形成一钓竿,末端膨大且能发出红蓝光,

形成“诱饵”来诱获小鱼

鮣:第一背鳍前移到头背部,且变化成椭圆形的吸盘,可借此吸附于鲨、

海龟、海豚、船底等。

臀鳍:有些鱼类有小鳍,但无脂鳍。一般维持直立方向平衡。

功能:①.海鳗、鲆鲽类基底很长,与背鳍配合,助鱼体运动。 ②.雄食蚊鱼特化为交配器。

尾鳍:有推进和转向作用。 形态:鲨:上下叶不对称。

鳐:退化。

魟:绝大多数完全消失。 长尾鲨:特长。

海马:退化,常用尾部缠绕海藻上,使身体直立于水中。

翻车鱼:无尾鳍,背鳍和臀鳍后延相连形成 “舵鳍”——边缘波曲。 弹涂鱼:尾鳍有呼吸作用。

鲐鱼、马鲛鱼等:游速快,新月形或叉形。 鲀类、鰕虎鱼等:游速慢,平直形或圆形。

腹鳍:可助背鳍、臀鳍维持身体平衡。助升降和转弯。

腹位:如鲱科鱼。

胸位:如大黄鱼、花鲈等。 喉位:如鰧科、绵鳚等。

消失:如鳗鲡目鱼、海龙科鱼、箭鱼科等。 棘:如三刺鲀腹鳍变成一对坚硬棘。 吸盘:如鰕虎鱼、狮子鱼。 “鳍脚”:如鲨、鰩类。

三、鳍式

背鳍:D ;臀鳍:A;尾鳍:C;腹鳍:V;胸鳍P; 棘条数:大写罗马字 鳍条数:阿拉伯数

第二章 鱼的皮肤衍生物

第一节 皮肤与腺体

衍生物:粘液腺、鳞、色素细胞、发光器等

一、皮肤

1. 表皮:包在鱼体最外层,上皮 细胞组成.

特点:①不会角质化死亡,造成脱皮. ②分布粘液腺,保持鱼体粘滑.

2.真皮:结缔组织组成。其间分布血管、神经、感觉细胞、鳞、色素细胞和脂肪细胞。

二、腺体( 分单细胞腺、多细胞腺、由上皮细胞变来)

1.单细胞腺

①. 杯状细胞:多数为杯形,少数球形或管形。其分泌物入水后膨胀发粘

成为粘液,绝大多数鱼有之。

②.棒状细胞 :圆口类的七鳃鳗和鲤形目(裸背鳗亚目例外

当此类鱼被咬伤后,释放它以凶兆警报。

③.浆液细胞: 2. 毒腺:上皮多细胞构成,沉入真皮层。(常与棘刺结合在一起)我国毒棘鱼约

100多种

第二节 鳞

一、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pn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