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简答题

更新时间:2023-10-06 12: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简述题:

1.欧阳修《踏莎行》的艺术特点。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一) 用递进和比喻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对家人深厚诚挚的眷恋之情。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逐层深化,委曲尽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运用比喻,将感情比喻形象、生动。 下片以“春山”喻远,引出佳人登高遥望,更觉委婉缠绵,别饶韵味。 (二) 融情于景,于想象中再进一层想象。 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夕阳外。” 张潮《江南行》:“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 刘采春《啰唝曲》“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这是一首典型描写离别相思之情的词。开头“残梅”的意象直入主题,将全词的情感基调定性为谈谈的惆怅,感伤之情,此后的“溪桥柳细”,从柳树这个古人常用的意象里,让人不难看出该词是典型的离别之词。“草薰风暖摇征辔”,在简单的描写了景物之后,欧阳修直接将“离愁”一词放到了词面上,而之后“迢迢不断如春水”,除了形象生动的表达了缠绵悱恻欲罢不能的感伤之外,不免使人想到了李煜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后三句又转而写景,表面上劝离人莫登高望远,而实质上却是“平芜”的尽头是春山,即便登高远,也望不穿春山,望不到行人,只是又平添许多愁罢了。

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

(三)表达感情含蓄缠绵。(转换叙述角度上片以自己的角度,下片以妻子的角度)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其实,整个下片,都是行人对居者的想象。“柔肠 ”而说“ 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 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 行人想象他妻子登楼远望,柔肠寸断,妆泪盈盈,这已是进了一层;又反过来体谅她,劝她不要高楼倚栏。正因为高楼凭栏会更添离愁,所以劝她“莫近危倚栏”。 2. 姜夔《淮左名都》的艺术特点。

[原文]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全词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

此为第二次劫后十五年,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之作。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正是这种对比,让作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也就行而生悲,因此做下这首《扬州慢》抒发心中的“黍离之悲”。 (二)本词在写作方法上与杜甫《哀江头》的异同: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同:都用了反衬的手法,如用杜牧的诗意反衬,来抒写物是人悲。

异:杜甫,战争结束后的新景;姜 ,战争结束后的破败,更为沉重,善于刻画心理上的伤痕。

3. 张炎《解连环》的艺术特色。

【原文】楚江空晚,恨离群万里,涑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雁归来,画帘半卷。 艺术特色:

(一)结构上紧扣“孤”字,收纵联密。(从多层次、多角度刻画孤雁,以孤雁离群开始,以双雁归为果)。

上片的“楚江空晚”、“离群万里”、“自顾影”、“沙净草枯”、“水平天远”极力描绘出一个空阔、黯淡的境界来衬托雁的孤单,紧接着用“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把失群的雁排不成雁阵和《汉书·苏武传》雁足传书的故事巧妙地融化为一,进一步点出雁的孤单。

下片作者用重笔以绵绵不断的旅愁,以汉武帝弃置陈皇后的寂寞凄凉的长门冷宫,以桓伊抚筝歌“怨诗”的凄清声调来渲染孤雁羁旅哀怨之情。水穷云起。在极端哀怨中,它想到失去的伴侣,想到失去的伴侣的栖止,想到失去的伴侣的心情。从失去的伴侣的心情又幻想到有朝一日忽然重逢的惊喜和坚贞的操守。描写是那么的细致、曲折而又自然,没有给人刻意为之的感觉。

(二)既生动地描摹物态,又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张炎这首词并不只是单纯描摹孤雁的形、神及其境遇,而是把雁和人巧妙地融化为一,写雁的孤单就是写人的孤单,写失群孤雁及其困苦是用来比喻他自己国破家亡后,南北奔走,羁旅漂泊,过着困苦、凄凉、孤独的悲痛生活。

末尾的“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则又明显地是指投降元蒙统治者而得到高官厚禄的南宋状元宰相留梦炎之流,在这些飞黄腾达的败类面前,词人虽困苦而“未羞”,这表现了他的坚贞,也表现了他对坚持民族气节者的肯定,对屈膝投敌的败类的鄙视,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对故国的感情,对现实的态度。

张炎这首《解连环》咏的是孤雁,但它没有拘于孤雁,而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身世家国之感的。是咏雁也是咏人,是亦雁亦人,浑化无迹的佳作 (三)用典融合无痕,特别是在融化唐诗上见功力。 欲下寒塘,作者引用崔涂《孤雁》:“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长门,引用辛弃疾《摸鱼儿》;杜牧《早雁》:“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作者没有用“孤”、“独”、“单”、“只”这类的字、词来作结,却是和史达祖《双双燕·咏燕》的结尾用美人独凭画栏反结“双双燕”本意一样,用“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作结,以双燕反结孤雁。词显然宕开,用了双燕,但“未羞他”的还是孤雁,作者自始至终紧紧扣住的还是“孤雁”。而这样反结,却既有波折之妙,又给读者留下了很宽广的思索余地。 4. 欧阳修《秋声赋》“构思颇具新意”的艺术特点体现在哪里? 它是宋代文学家中写的一篇较早的赋。散文赋是在古赋的基础上,吸取了散文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赋体。它的形式是赋,而实质是散文。关于散文赋在形式上的特点,在苏轼的《前赤壁赋》中作了介绍,如在结构上的主客问答,抑客扬主;语言上骈散结合,韵脚并不一定全在句末。

《秋声赋》可以说是宋代散文赋中的典范作品。它那对无声秋风的动人描绘,它那严密而自然的构思,它那新颖而独特的立意,都给我们留下十分难忘的印象。

“构思颇具新意”的艺术特点体现在哪里?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写的非常曲折、完整。全文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对比,作为结构的基本框架。前半篇写自然界的有声之秋,后半篇写社会人生的无声之秋。文章开头部分交代环境,制造气氛,以夜的宁静衬托秋声的惊心动魄。接着从闻到听,写作者听到秋声时微妙的心理变化。在“噫戏,悲哉”一声惊叹之后,引出对秋声作多方面的描摹,这就为下面铺陈有声之秋作了充分准备。为了避免铺陈的平凡,故意制造曲折,借童子发问“此何声也”之后,又戞然而止,不让童子正面回答。这就给下文铺陈让开了文路,提供了驰骋笔墨的广阔空间。古人指出这一结构布局是“借童子著波”(曲折意)。下面“此秋声也”,照应了上文与题目。然后作者紧扣文题,层层铺写,步步拓展,由状秋声到说秋义,再到抒秋情;从有声之秋转到无声之秋,从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一直到篇末得出结论。行文中既注意上下行文的转接,又注意一气贯穿。文章从开头“夜闻秋声”起,到“夜闻虫声”止。这统一的意境气氛,就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

5.关汉卿在《窦娥冤》的第三折中怎样塑造窦娥的形象?

窦娥性格分析:窦娥性格的发展极有层次而且自然,表现了关汉卿塑造典型性格上的高度艺术,概括才能。在当时元杂剧受到本身的艺术形式的很多限制的情况下,能够在一场戏中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层层发展是十分可贵的。这里用浓墨重彩描绘人物精神面貌的创作经验,在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1)窦娥的性格特点:善良、有原则、多愁善感、坚韧、聪明有心计和勇于反抗封建势力。 三折共可以划分为三个场面,刻画人物性格: 【1】第一场景:指斥天地

①为什么要指斥天地? 天道不公,平白受冤,内心悲愤因而指斥 ②流露出她怎样的情绪? 怨愤、埋怨、控诉

③表现出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坚强、具有反抗性格 【2】第二场面:决别婆婆

① 表现出她怎样的性格? 善良、孝顺 ② 哪些地方表现出她的善良? 绕后街而走,怕婆婆伤心

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 临别对婆婆的劝导和嘱托 【3】第三场景:三桩誓愿

① 为什么要了下三桩誓愿? 不甘心平白受冤、想要昭示冤情、惩罚世道 ② 表现其怎样的性格呢? 表现其反抗性格

③ 为什么发下三桩誓愿就表现了她的反抗性格呢?

因为她表现了窦娥对现实的不满,惩罚世道,更是其反抗精神的体现

(2)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更表现在她对死亡的不屈服和对官府的痛恨上。

第三折集中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是曲嘹亮的战歌。这折—开始,窦娥就放弃了在第二折末尾对官府产生的怀疑,而代之以清醒的认识。开头的两支曲子[正宫·端正好]和[滚绣球]就表现了她觉醒后的呼喊。 [正宫·端正好]这支曲子中“没来由”和“不提防”,清楚地表明了窦娥对以前那种以为官府会“高抬明镜”,“替小妇人作主”的幻想的彻底否定。对官府的幻想破灭了,她便寄希望于天地,“叫声屈动地惊天”,然而,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中,窦娥的死是无可挽回的。天地鬼神和官吏们一样,原来都是些清浊不分,贤愚不辨,怕硬欺软,顺水推船的坏蛋。于是,她把官府、天地鬼神一起咒骂:“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惊天动地的呼喊包含着窦娥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认识,这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强烈抗议和愤怒声讨。这

是窦娥思想性格起显著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是她思想认识达到相当高度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里,天地是被认为至高无上的,是不可怀疑的。可是在这时,窦娥的眼里天地鬼神再不是不可侵犯的,她怀疑并且否定了天地鬼神的公正性和神圣性,进行指责、怒骂,这是何等的气概和认识。这是窦娥反抗性格的飞跃,使窦娥的反抗精神有高度的典型意义。清醒的认识,必然会引起顽强的反抗。 6.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点。

(一)在语言上,颇显出作者的匠心,他把精心选择出来的景物只用待定的名词来标志,而不用半字谓语作说明,进而他把九个景物平分成三组,每组里都包括一个活生生的主角,用它来决定一组景物的情调和气氛。 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二)字字句句皆出自匠心设计,巧意安排,然而全篇却是自然有致,情趣天然,丝毫不落雕琢的痕迹。

特别是开头三个“鼎足对”,由九个名词、九种景物组成,毫无雕琢,也不用动词和关联词语加以连接,而意境自现。构成了一幅幅可资想象的画面,视觉形象特别鲜明。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

7.张岱《柳敬亭说书》取材上的特点。

取材上有匠心,突出柳敬亭说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细腻传神,干净利落。把柳敬亭说书时的情景渲染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本篇主要介绍柳敬亭说书艺术的纯练,受肯定之处不在容貌(外在),而是技巧(内在)的精湛,描述了一段柳敬亭说书的实际情形,文章中宛如见到柳敬亭说书时的精神气势,也见到作者陈述笔力之高。

能选择景岗山武松打虎的白话,找准焦点。

第三段从「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到「入筋入骨」.主要说明柳麻子说书时的景况,此段又可分为两部分:前段举说「武松打虎」白文的实例,后段则是描述他说书的习惯以及语调的转换.作者透过柳麻子说书的片段,描写他说书时对人物动作的细致刻划,「找截乾净,并不唠叨」说明了恰到好处的拿揑工夫.「哱力 夬声如巨钟」和「叱咜叫喊,汹汹崩屋」两句,将刚脆的声音,叫喊的气势作出生动的譬喻。作者为了加深对柳麻子说书的陈述,特地举了武松到店里买酒一段为例,武松大吼一声导致店内酒缸,墙壁震动作响,展现武松的气魄,这般文字虽寥寥数语,却将柳麻子说书时模拟武松威武的形态,表露无遗;非柳麻子不能尽情刻划武松沽酒时的神情,不是作者不能尽情刻划柳麻子说书时的神态,从这一段文字,读者彷佛真在听柳麻子说书,好像真见到武松在面前喝酒,柳麻子之口,张岱之笔,均称神妙。

第二段描摹了柳敬亭这一回所说内容中的一个具体的小片段——“武松到店沽酒”,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哱夬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这正是前面所

说的“汹汹崩屋”。

8.举例说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如何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 (1)①美丽,热情,心地善良。 例1对杜十娘的外貌描写:“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画眉远山青??误落风尘花柳中。” 例2对杜十娘性格的描写:轻财好义。 她不甘“风尘困瘁”“早有从良之志”。她见李公子忠厚老诚,有心向他,她爱的是人,不是钱,她与李公子真情相好,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 ②聪明,机智,颇有心机。 杜十娘赎身三步棋:【1】在老鸨偶然生气时说赎身,紧逼不舍,逼得老鸨击掌为誓;【2】动员李甲筹集三百两;【3】老鸨似有悔意,但杜十娘以自尽相逼,人财两空相威胁,使老鸨遵守约定。

在赎身问题上,表现得颇有心计。为终身之计,她早有准备。她让妹妹收藏百宝箱,既避鸨母,又避李甲。她跟鸨母争执时,机敏地抓住鸨母一时气话,达成口头契约,使鸨母没有翻悔余地。??在这场斗争中,既表现了她的心计,又可以看出她为争取幸福自由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③刚强,坚定。

当她知道李甲听信孙富的巧言谗语,为了千金之资,得见父母,将她出卖时,她的内心痛苦和悲愤是可以想见的,杜十娘的一声冷笑,显示着她的尊严,更显出她的刚烈。

(2)作者还恰当地运用了一些富于特征的细节描写,对杜十娘做了生动的刻画。作品描述

杜十姐听到李甲“夫妇之欢难保,父子之伦又绝”的话以后,先有吃惊的表示,等到李甲把“我得千金,可借口以见吾父母”的意思明白说出后,她却只“冷笑一声”。这些表情,深刻地表现了她的刚毅和镇定。描述杜十娘催促李甲快去兑银子,“微窥公子”,见李甲“欣欣似有喜色”,这不但刻画出李甲的龌龊心理,也表现出杜十娘感情上所受的沉重打击。 在十娘的内心充满了痛苦的时候,作品出现了一段关于杜十娘“用意修饰”的细节描写。显然,这极其深刻地表现了她勇于承担不幸,表现了她另有打算而又不愿使别人识破她的打算,表现了她郑重其事地做最后一次梳妆以告别人世的心情。这些描写更突出了她的坚毅不屈和有胆有识。

杜十娘把描金文匣中的各种稀奇宝珠玩器投掷江中,最后抱匣跳江。作者细致地描写了这些动作,这使杜十姐的性格特征更加突出。成功地运用对话描写表现杜十娘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活动。杜十娘在跳江以前向李甲所说的一席话,表现了她对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和这种理想破灭后的痛心,表现了她对“眼内无珠”和“负心薄幸”的李甲的鄙视和愤恨,对自己错误委身和“命之不辰”的无限感慨,表现了她悲愤交集的复杂心情。杜十娘的形象是完整的,她的性格是通过作者这些自外貌至内心的细致描写呈现出来的。 细节:

[1]“次日,又大排筵席,遍请院中姊妹。凡十娘相厚者,无不毕集,都与他夫妇把盏称喜。吹弹歌舞,各逞其长,务要尽欢,直饮至夜分。”

[2]“说罢,命从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但殷勤作谢而已。”表现杜的机警老练,与后面杜被李甲出卖的悲愤形成鲜明对比。

[3]杜“粉容微露,却被孙富窥见了,果是国色天香。魂摇心荡,迎眸注目,等候再见一面,杳不可得。沉思久之,乃倚窗高吟高学士《梅花诗》二句。”“孙富吟诗,正要引李公子出头,他好乘机攀话。当下慌忙举手”与李甲闲聊套近乎。

[4]得知自己被李甲出卖后,杜“于是脂粉香泽,用意修饰,花钿绣袄,极其华艳,香风拂拂,光采照人。”“装束方完,天色已晓。孙富差家僮到船头候信。十娘微窥公子,欣欣似有喜色,乃催公子快去回话,及早兑足银子。”通过任务的表情和动作,反映杜性格的刚毅与主见,更具艺术表现力。

9.举例说明青凤和耿生的性格特点。 (1)《青凤》是《聊斋志异》中,众多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之一。它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并通过狐女与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一是赞美坚贞不渝的爱情。二是鞭挞封建势力对男女爱情生活的压抑。三是歌颂青年男女争取恋爱自由的勇气。四是暗示封建思想必将被取代。五是倡导孝道。六是反映封建时代一夫多妻的现象。 (2)《聊斋志异》里的《青凤》是一部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它一方面把狐魅这非现实事物组织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来,又极力把狐魅人格化,把鬼狐世界社会化,通过人狐相杂、幽明相间的生活画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矛盾;一方面充分利用狐魅和幽冥世界所提供的超现实力量,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理想的人物和生活境界。这种特点构成了《青凤》想象丰富奇特,故事变化莫测,境界神异迷人的风格。

《青凤》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塑造了一些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上。这些人物既属於一定的社会阶层,有其社会本质,又都有鲜明的个性。以下是作品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

首先是注意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点染来刻画人物性格。青凤在耿生的“停睇不转”之下,“辄视而下”,这说明她已春心荡漾了。当耿生“隐蹑莲钩’时,“女急敛足,亦无愠怒。”这些描写,把一个渴望爱情又不敢逾越礼教、既温柔多情又端庄聪慧的理想少女的矛盾心理刻划得十分细腻、真实,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人物美化是浪漫主义艺术的一个特征,也是《青凤》具艺术价值的另一主要因素。故事中的耿生性格放达热情,慷慨多气。为人说《涂山外传》时懂得如何“粉饰多词,妙如泉涌”,可见他机智灵活。当青凤叔父发现他与青凤私会后,他自担责任,显出大丈夫气概。他狂而不怪,放而不诞。他不拘礼法,但不忘人情,青凤叔父遇难时,他虽口头上拒绝孝儿,实际上还是出力相救。作者把一个风度翩翩,宽宏仁慈的理想男性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而试图阻止青凤与耿生交往的叔父并不是故事中的“奸角”。他待人重礼仪,对己重家规,是一个理想化的儒者兼家长的形象。他对后人虽管束甚严,但其出发点是避免发生有辱家风的事。这与在外人面前称赞青凤“颇惠,所闻见,辄记不忘”一样,是爱自己的侄女的一种表现。这一人物有威严,有人情,执於礼法而又通达随和,不腐、不迂、不苛,深得中和之美。

作者善於将人的性格同狐魅的原形特征完美地结合起来,产生人狐合一的艺术形象。叔父要求耿生说《涂山外传》暗示其狐魅身份。耿生救出化为小狐的青凤,又使其真实身份彻底曝光。孝儿能在青凤离家叁年后,找到耿生营救其父亲,而莫叁郎所猎黑狐苏醒后,转个身后又变回叔父,都显示了狐魅的超凡本领。青凤与其叔父既有人的思想行为,又有狐的本体与本领。这使他们既不同於现实中的人类,更不同於大自然中的狐类,而成了人狐合一,真幻交织的特殊美感。 (3)耿生见到狐女青凤后,“神志飞扬,不能自主。拍案曰:‘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那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书生意气使人粲然。

[4]得知自己被李甲出卖后,杜“于是脂粉香泽,用意修饰,花钿绣袄,极其华艳,香风拂拂,光采照人。”“装束方完,天色已晓。孙富差家僮到船头候信。十娘微窥公子,欣欣似有喜色,乃催公子快去回话,及早兑足银子。”通过任务的表情和动作,反映杜性格的刚毅与主见,更具艺术表现力。

9.举例说明青凤和耿生的性格特点。 (1)《青凤》是《聊斋志异》中,众多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之一。它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并通过狐女与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一是赞美坚贞不渝的爱情。二是鞭挞封建势力对男女爱情生活的压抑。三是歌颂青年男女争取恋爱自由的勇气。四是暗示封建思想必将被取代。五是倡导孝道。六是反映封建时代一夫多妻的现象。 (2)《聊斋志异》里的《青凤》是一部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它一方面把狐魅这非现实事物组织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来,又极力把狐魅人格化,把鬼狐世界社会化,通过人狐相杂、幽明相间的生活画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矛盾;一方面充分利用狐魅和幽冥世界所提供的超现实力量,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理想的人物和生活境界。这种特点构成了《青凤》想象丰富奇特,故事变化莫测,境界神异迷人的风格。

《青凤》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塑造了一些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上。这些人物既属於一定的社会阶层,有其社会本质,又都有鲜明的个性。以下是作品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

首先是注意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点染来刻画人物性格。青凤在耿生的“停睇不转”之下,“辄视而下”,这说明她已春心荡漾了。当耿生“隐蹑莲钩’时,“女急敛足,亦无愠怒。”这些描写,把一个渴望爱情又不敢逾越礼教、既温柔多情又端庄聪慧的理想少女的矛盾心理刻划得十分细腻、真实,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人物美化是浪漫主义艺术的一个特征,也是《青凤》具艺术价值的另一主要因素。故事中的耿生性格放达热情,慷慨多气。为人说《涂山外传》时懂得如何“粉饰多词,妙如泉涌”,可见他机智灵活。当青凤叔父发现他与青凤私会后,他自担责任,显出大丈夫气概。他狂而不怪,放而不诞。他不拘礼法,但不忘人情,青凤叔父遇难时,他虽口头上拒绝孝儿,实际上还是出力相救。作者把一个风度翩翩,宽宏仁慈的理想男性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而试图阻止青凤与耿生交往的叔父并不是故事中的“奸角”。他待人重礼仪,对己重家规,是一个理想化的儒者兼家长的形象。他对后人虽管束甚严,但其出发点是避免发生有辱家风的事。这与在外人面前称赞青凤“颇惠,所闻见,辄记不忘”一样,是爱自己的侄女的一种表现。这一人物有威严,有人情,执於礼法而又通达随和,不腐、不迂、不苛,深得中和之美。

作者善於将人的性格同狐魅的原形特征完美地结合起来,产生人狐合一的艺术形象。叔父要求耿生说《涂山外传》暗示其狐魅身份。耿生救出化为小狐的青凤,又使其真实身份彻底曝光。孝儿能在青凤离家叁年后,找到耿生营救其父亲,而莫叁郎所猎黑狐苏醒后,转个身后又变回叔父,都显示了狐魅的超凡本领。青凤与其叔父既有人的思想行为,又有狐的本体与本领。这使他们既不同於现实中的人类,更不同於大自然中的狐类,而成了人狐合一,真幻交织的特殊美感。 (3)耿生见到狐女青凤后,“神志飞扬,不能自主。拍案曰:‘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那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书生意气使人粲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pg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