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政治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习与探究之一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

更新时间:2023-12-16 23: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政治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习与探究之一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精品专

题课后练习【1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何者( ) A.汉代的内外朝制 C.明代的内阁制

【答案】C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代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代废宰相设内阁,内阁中权力最大者是内阁首辅,相当于过去的丞相或宰相,即虽无相名,实有相职。但内阁首辅虽然相当于宰相,却并没有以前朝代宰相的权力,并不能对皇帝形成制约,只是皇帝的高级顾问,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所以选C。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内阁制。

B.唐代的三省制

D.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2.宋太祖说:“吾今终夕未尝敢安寝而卧也。”明太祖说:“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造成这一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疆域辽阔,事务繁杂 C.权臣窥觑,帝王不安

【答案】B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代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

试题分析:宋太祖和明太祖都有共同的感受,即“未尝敢安寝而卧”、“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这是因为在古代家天下的时代,皇帝专制并不断强化,导致政务异常繁忙,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宋明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B.君权强化,政务繁忙 D.开国之初,百废待兴

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C.官员失职危害民生

【答案】D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代史 【解析】

B.选官需注重才学 D.选官应注重品行

试题分析:本题以唐太宗的话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释读文言文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唐太宗认为:“今天的(科举制)专以才学(刀笔)取士,而不注重官员的品行,失职后虽受刑罚,但已危害民生”,据此可知唐太宗意在强调选官应注重品行,故选择D项;A、B、C三项与题干无关。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三是六部制

4.唐代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地方权力的进一步分散 C.皇权的进一步加强

D.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

【答案】D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代史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两种含义:一是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管理;二是在中央皇权拥有绝对的权威。所以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可以保证皇权的独尊,符合第二层含义,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三省六部制

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 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答案】C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代史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三省长官权力受到了限制,这说明了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C正确。此时,三省议事仍存在,到宋朝才名存实亡。B错误,新设官职与其并存,并非融入。D错误,不符合唐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

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6.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下列历史现象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周公……立七十一国” 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 C.“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答案】C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代史

【解析】“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反映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故答案为C项。A项反映了西周分封诸侯的状况;B项是因为在山东有两个重要封国齐国、鲁国而得名的;D项反映了在分封制下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均与西周分封制有关,排除ABD项。

7.《旧唐书》中写道:“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答案】B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代史

【解析】材料提及地方官员称“藩臣”但不是“王臣”,可见其地方权力过大,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地方官制,AC两项都与材料不符,均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文臣武官都不服从中央的集权,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8.认真了解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后你发现,其基本特征是 A.权力的高度集中 B.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C.以神权强化皇权

D.“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答案】A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代史

【解析】秦朝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其基本特征,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权分立,互相制约是美国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以神权强化皇权是汉武帝时期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只是特征之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9.南宋的戴表元说:“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祐四年(1256)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 7 比 3。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 )

A.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答案】D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代史

【解析】“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 7 比 3。”说明普通百姓家庭通过科举考试上升到官府,可以改变处于的百姓阶层,故D项正确;A是郡县制作用;科举制不是致力于下层民众,故B错误;C说法明显错误。

B.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 D.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10.以下摘自钱穆对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pd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