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师考试重点整理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04 22: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1. 电子政务的内容(P10)

(1) (2) (3) (4)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 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G2C 政府对公务员的电子政务-G2E

2. 企业信息化结构(P14)

(1) (2) (3) (4)

产品(服务)层 作业层 管理层 决策层

3. 企业资源计划英文名称(P18)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

4. ERP系统特点(P23)

(1) (2) (3) (4)

ERP系统是统一的集成系统; ERP系统是面向业务流程的系统; ERP系统是模块化可配置的; ERP系统是开放的系统。

5. CRM的中英文(P27)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

6. CRM的概念和定义(P29)

CRM系统是基于方法学、软件和因特网的以有组织的方式帮助企业管理客户关系的信息系统。

7. CRM系统的功能(P31)

(1) 有一个统一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库; (2) 具有整个各种客户联系渠道的能力;

(3) 能够提供销售、客户服务和营销三个业务的自动化工具,并在这三者之间实现

通信接口,使得其中一项业务模块的事件可以触发另外一个业务模块中的响应;

(4) 具备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即这个系统必须实现基本的数据挖掘

模块,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商业智能。

(5) 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复用性,即可以实现与其他响应的企业应用

系统之间的无缝整合。

8. 什么是客户数据(P31)

客户数据可以分为描述性、促销性和交易性数据三大类。

(1) 关于描述性数据:这类数据是客户的基本信息,如果是个人客户,一定要涵盖

客户的姓名、年龄、ID和联系方式等;如果是企业客户,一定要涵盖企业的名称、规模、联系人和法人代表等。

(2) 关于促销性数据:这类数据是体现企业曾经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历史数

据,主要包括用户产品使用情况调查的数据、促销活动记录数据、客服人员的建议数据和广告数据等。

(3) 关于交易性数据:这类数据是反映客户对企业做出的回馈的数据,包括历史购

买记录数据、投诉数据、请求提供咨询及其他服务的相关数据、客户建议数据等。

9.CRM应用功能的设计(P33)

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CRM应用系统的实现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合格的CRM系统至少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比较基本的功能模块。 (1) 自动化的销售; (2) 自动化的市场营销; (3) 自动化的客户服务。

10. SCM的英文(P35)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

11. 电子商务概念(P44)

对于电子商务至今尚无统一定义。根据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电子尚无可以分为原始电子商务与现代电子商务。 (1) 原始电子商务概念

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商务活动。凡使用了诸如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以及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工具和技术进行商务活动,都可以称为电子商务。

(2) 现代电子商务概念

使用基于因特网的现代信息化技术工具和在线支付方式进行商务活动。可以认为EDI(电子数据交换)是连接原始电子商务和现代电子商务的纽带。现代电子商务包括如下要点。

? 以基于因特网的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为操作平台;

? 商务活动参与方增多。要实现完整的电子商务,处理买家、卖家外,还要

银行或金融机构、政府机构、认证机构和配送中心等机构的加入。相应地,有安全认证体系、信用体系、在线支付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体系向配套。

12. B2B,B2C,C2C,G2B对应的含义。 13. OLAP的中英文(P49)

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s Process,OLAP

第二章

14. 监理内容(P67)

监理活动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四控、三管、一协调”。

(1) 四控: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信息系统工程进度控制;信息系统工程投资控

制;信息系统工程变更控制。

(2) 三管:信息系统工程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工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安全管

理。

(3) 一协调:在信息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协调有关单位及人员间的工作关系。

第三章(重点章节,12-15分)

15. 系统集成的分类(P81)

系统集成主要包括设备系统集成和应用系统集成 (1) 设备系统集成

设备系统集成,也可以成为硬件系统集成,在大多数场合集成为系统击沉,或成为弱电系统集成,以区分余机电设备安装类的强电集成。设备系统集成也可

以分为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安防系统集成等。 ?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Intelligent Building System Integration):指以搭建建筑

主体内的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为目的,利用综合布线技术、楼宇自控技术、通信技术、网络胡连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等将相关设备、软件进行集成升级、界面定制开发、安装调试和应用支持。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实施的子系统包括综合布线、楼宇自控、电话交换机、机房工程、监控系统、防盗报警、公共广播、门禁系统、楼宇对讲、一卡通、停车管理、消防系统、多媒体显示系统、远程会议系统等。对于功能近似、统一管理的多幢住宅楼的只能建筑系统集成,又称为只能小区系统集成。 ?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Computer Network System Integration),指通过机构

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个人电脑)、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系统集成应采用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件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其实现的关键在意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互操作问题,通常采用多厂商、多协议和面向各种应用的架构,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建筑环境、施工配合、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相关的一切面向集成的问题。 ? 安防系统集成(Security System Integration),以搭建组织机构内的安全防范

管理平台为目的。安防系统集成实施的子系统包括门禁系统、楼宇对讲系统、监控系统、防盗报警、一卡通、停车管理、消防系统、多媒体显示系统、远程会议系统。安防系统集成既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集成项目,也可作为一个子系统包含在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中。

(2) 应用系统集成

应用系统集成(Application System Integration),从系统的高度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应用系统模式并实现该系统模式的具体技术解决方案和运维方案,即为用户提供一个全面的系统集成方案。应用系统集成又称为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集成,已经深入到用户具体业务和应用层面。应用系统集成可以说是系统集成的高级阶段,独立的应用软件供应商称为其中的核心。

16.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P82,★★)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4个阶段:立项、开发、运维、消亡。 1.1 立项阶段

即其概念阶段或需求阶段,这一阶段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概念的形成过程,根据用

户单位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提出建设信息系统的初步构想:二是需求分析过程, 即对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形成《需求规范说明书》,经评审、批准 后立项。

1.2 开发阶段

该阶段又可分为以下阶段。

(1)总体规划阶段:是系统开发的起始阶段,以立项阶段所做的需求分析为基础, 明确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导信息系统的开发,优化配置并利用 各种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通过规划过程规范或完善用户单位的业务流程。 一个比较完整的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总体结构、组织结构、.管理流 程、实施计划、技术规范。

(2)系统分析阶段:目标是为系统设计阶段提供系统的逻辑模型,内容包括组织结 构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和数据流程分析及系统初步方案。

(3)系统设计阶段: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设计出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安全控制方案设计、系统组织和队伍设计及系统管理流程设计。

(4)系统实施阶段:是将设计阶段的成果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具体实现,即将设计文本变成能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系统口由于系统实施阶段是对以前全部工作的检验,因此用户的参与特别重要。

(5)系统验收阶段:通过试运行,系统性能的优劣及其他各种问题都会暴露在用户面前,即进入了系统验收阶段。

1.3.运维阶段

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移交给用户以后,就进入运维阶段,系统长时间的有效运行是检验系统质量的试金石。要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系统维护是不可缺少的工作.维护可分为4种类型:排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1.4,消亡阶段

开发一个信息系统并希望它一劳永逸地运行下去是不现实的。企业的信息系统经常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系统更新改造、功能扩展,甚至报废重建等情况。对此,用户单位应当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期就注意系统消亡条件和时机,以及由此而花费的成本。

17.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P82,★)

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投入。 为实现系统开发在效率、质量、成本等方面的要求及达到用户满意,除了技术、管理等 因素外,系统开发方法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开发方法有: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 1.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开发方法。

按照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应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把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 干阶段,然后一步一步地依次进行,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工作依据;每个阶段又划分 详细的工作步骤,顺序作业。每个阶段和主要步骤都有明确详尽的文档编制要求,各个 阶段和各个步骤的向下转移都是通过建立各自的软件文档和对关键阶段、步骤进行审核 和控制实现的。

结构化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遵循用户至上原则。

(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和取得的成果。 (3)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4)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文档资料标准化.

该方法的优点是:理论基础严密,它的指导思想是用户需求在系统建立之前就能被充分了解和理解。由此可见,结构化方法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该方法的缺点是:开发周期长;文档、设计说明繁琐,工作效率低:要求在开发之初全面认识系统的信息需求,充分预料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但这并不十分现实;若用户参与系统开发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造成系统交接过程不平稳,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难度加大。

2.原型法

原型法的基本思想与结构化方法不同,原型法认为在很难一下子全面准确地提出用户需

求的情况下,首先不要求一定要对系统做全面、详细的调查、分析,而是本着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初步理解,先快速开发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用户的最终系统需求。

原型应当具备的特点如下。 (I)实际可行。

(2)具有最终系统的基本特征。 (3)构造方便、快速,造价低。

原型法的特点在于原型法对用户的需求是动态响应、逐步纳入的,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都是随着对一个工作模型的不断修改而同时完成的,相互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也没有明确分工。系统开发计划就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适于用户需求开始时定义不清、管理决策方法结构化程度不高的系统开发,开发方法更宜被用户接受;但如果用户配合不好,盲目修改,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可以将原型分类如下。

(1)抛弃型原型( Throw-It-Away Prototype ),此类原型在系统真正实现以后就放弃不用了。 (2)进化型原型( Evolutionary Prototype ),此类原型的构造从目标系统的一个或几个基本需求出发,通过修改和追加功能的过程逐渐丰富,演化成最终系统。

3.面向对象方法(Object Oriented,OO)

随着应用系统日益复杂庞大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日益成熟,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以其直观、方便的优点获得广泛应用。

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思想如下。

(1)客观事物是由对象组成的,对象是在原事物基础上抽象的结果。

(2)对象是由属性和操作组成的,其属性反映了对象的数据信息特征,而操作则用来定义改变对象属性状态的各种操作方式。 (3)对象之间的联系通过消息传递机制来实现,而消息传递的方式是通过消息传递模式和方法所定义的操作过程来完成的。

(4)对象可以按其属性来归类,借助类的层次结构,子类可以通过继承机制获得其父类的特性。

(5)对象具有封装的特性,一个对象就构成一个严格模块化的实体,在系统开发中可被共享和重复引用,达到软件(程序和模块)复用的目的。

面向对象的信息系统开发,其关键点是能否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统一的模型,它既能反映问题域,也能被计算机系统求解域所接受。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主要有分析、设计和实现三个阶段。面向对象方法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使用的是同一套工具,整个开发过程实际上都是对面向对象三种模型的建立、补充完善和表达验证。因此,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中分析、设计和实现三个阶段的界限并非十分明确,但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划分阶段还是十分必要的。

在系统开发的实际工作中,往往根据需要将多种开发方法进行组合应用,最终完成系统开发的全部任务。具体的组合形式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结构化方法与原型法的组合应用。

(2)结构化方法与面向对象方法的组合应用。 (3)原型法与面向对象方法的组合应用。

17. 所有的软件需求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可验证性。验证某

些软件需求可能很困难或者成本很高。软件需求和软件质保人员都必须保证,在现有的资源约束下,需求可以被验证。(P85)

18. 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P87)

(1) 软件测试:测试是为了评价和改进产品质量、识别产品的缺陷和问题而进行的

活动。

软件测试时针对一个程序的行为,在有线测试用例集合上,动态验证是否达到预期的行为,需要选取适当的测试用例。

测试不再只是一种仅在编码阶段完成后才开始的活动。现在的软件测试被认为是一种应该包括在整个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活动,它本身是实际产品构造的一个重要部分。

测试不仅是检测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的主要手段,而且是识别由于某种原因预防措施无效而产生的错误的主要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在广泛的测试活动成功完成后,软件可以能包含错误,交付后出现的软件失效补救措施是由软件维护达成的。

软件测试随开发和维护过程,通常在不同的运行级别上进行,可以在概念上区分三个大的测试阶段: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

(2) 软件维护:软件开发工作的结果是交付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产品。相应地,软

件产品必然存在变更和演化。一旦投入运行,就可能发现缺陷,运行环境可能变化,用户会提出新的需求。软件维护是生命周期的一个完整部分。

可将软件维护定义为需要提供软件支持的全部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在交付前完成的活动,以及交付后完成的活动。交付前完成的活动包括交付后运行的计划和维护计划等。交付后的活动包括软件修改、培训、帮助资料等。 软件维护包括如下类型:

? 更正性维护:软件产品交付后进行的修改,以更正发现的问题。

? 适应性维护:软件产品交付后进行的修改,以保持软件产品能在变化后或

变化中的环境中可以继续使用。

? 完善性维护:软件产品在交付后进行的修改,以改进性能和可维护性。 ? 预防性维护:软件产品在交付后进行的修改,已在软件产品中的潜在错误

成为实际错误前,监测和更正它们。

1. 软件质量管理过程

软件质量管理过程包括:质量保证过程、验证过程、确认过程、评审过程、审计过程等。 (1) 验证与确认

验证与确认过程使用足够定位缺陷并便于以后改正的测试技术直接处理软件产品质量问题。

验证与确认过程确定某一开发和维护活动的产品是否符合活动的需求,最终的软件产品是否达到其意图并满足用户需求。验证过程试图确保活动的输出产品已经正确制造,即活动的输出产品满足前面活动施加的规范说明;确认过程则试图确保建造了正确的产品,即产品满足其特定的目的。

(2) 评审与审计

? 评审与审计过程包括:管理评审、技术评审、检查、走查、审计等。

? 管理评审的目的是监控进展,决定计划和进度的状态,确认需求及其系统

分配,或评价用于达到目标适应性的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它们支持有关软件项目期间需求的变更和其他变更活动。

? 技术评审的目的是评价软件产品,以确定其对使用意图的适合性,目标是

识别规范说明和标准的差异,并向管理提供证据,以表明产品是否满足规范说明并遵从标准,而且可以控制变更。

? 检查的目的是检侧和识别软件产品异常。一次检查通常针对产品的一个相

对小的部分。发现的任何异常都要记录到文档中,并提交。

? 走查的目的是评价软件产品,走查也可以用于培训软件产品的听众,主要

目标是:发现异常、改进软件产品、考虑其他实现、评价是否遵从标准和规范说明。走查类似于检查,但通常不那么正式。走查通常主要由同事评审其工作,以作为一种保障技术。

? 软件审计的目的是提供软件产品和过程对于可应用的规则、标准、指南、

计划和流程的遵从性的独立评价。审计是正式组织的活动,识别违例情况,并产生一个报告,采取更正性行动。

19. 3.4到3.6小结有3-6分的选择题,需要理解掌握。这里不再摘抄。 20. 典型架构(P108)

常见的架构模式如下: (1) 管道/过滤器模式; (2) 面向对象模式; (3) 事件驱动模式; (4) 分层模式; (5) 知识库模式;

(6)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21.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P108)

软件架构设计是动态的,设计的初期并不能完全确定下来,这与建筑设计不同。由 于架构设计伴随着整个项目进行,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架构设计的目标。软件 架构设计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如下。

(1) 最大化复用:复用包括构件的复用和设计模式的使用等多个方面。

(2) 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也是中间件或多层技术的根本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如果需

要多个类协调完成某些功能时,应能正确使用适当的设计模式。

(3) 灵活的扩展性:具备灵活的扩展性使得用户可以在架构上进行二次开发或更加

具体的开发。

软件架构是软件系统中的核心元素,是系统中不易改变、比较稳定的部分,也是构建软件系统中其他部分的基础,因此系统架构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了基于该架构所构建的软件系统的质量。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正是通过架构所描绘的方式协同工作共同完成系统的功能,从而得到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于系统的本质是不易改变的,所以如果一个架构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系统的本质,那么就可以使基于该架构建立的系统具有比较长的生命力,否则该系统的质量就会逐步降级,直至崩涉。系统架构的构建一直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

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即便对于很有经验的系统架构师也是如此。模式的应用则给出了一条构建系统架构的有效途径。

要建立一个正确的架构;首先要分析系统中的一些抽象概念〔相对稳定的部分)。针对问题领域中的概念进行分类,把看上去不同但本质上属于同一类的概念用一个抽象的概念表示出来,然后基于这些抽象概念创建架构,确定各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创建架构过程中,需要考虑重用性、通用性等问题,使用适当的模式作为指导原则设计解决方案。

很多模式本身就是针对系统架构提出的,例如模型一视图一控制器(Model-View-Controller, MVC)是专门针对交互系统提出的。如果要构建一个交互系统,可以直接应用MVC模式,然后在该模式的场景下去发现模型、视图及控制器:同时,在这个大场景的指导下根据其他需求构建一些小场景(可以使用其他模式)对系统进行有效的细化。 模式和系统架构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处理一些抽象概念间的关系,但是二者有很大的不同。模式是领域无关的,解决某些抽象问题;而系统架构则针对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领域相关的。可以通过对问题领域的分析、分解,找到与解决问题相匹配的模式,把各种模式结合在一起构建整个系统架构。

22. 几种重要的中间件(Middleware)(P109)

(1)

(2) (3) (4) (5)

数据访问中间件 远程过程调用 面向消息中间件 分布式对象中间件 事务中间件

23. 网络按照范围分类:(P120)

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因特网。

24. 网络管理的工作主要包含4个方面:网络设备管理、服务器管

理、资源的管理和用户的管理。(P122)

25. 服务器器的类型: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Internet/Intranet通用服

务器、应用服务器。(P124)

26. 网络交换技术共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电路交换技术、报文

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和ATM技术。(P125)

27. 网络存储模式:直接连接存储(Direct Attached Storage,DAS)、网络连

接存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存储区域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

SAN)。(P128)

28. 如下:(P131)

第四章

29. 项目的定义(P135)

项目时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使用一定资源、在确定的期间内、为特定发起人而提供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一次性努力。

这里的资源指的是完成项目所需要的人、财、物等;期间指项目有明确的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

30. 项目目标(P135)

1、 项目目标的概念

项目目标包括成果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 项目的约束性目标也叫管理性目标,项目的成果性目标有时也简称为项目目标。项目成果性目标指通过项目开发出的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系统、服务或成果,例如:

建设一个视频监控系统是一个项目,建成后的视频监控系统就是该项目的产品。 建设一个办公大楼也是一个项目或者说工程,建成后的办公大楼就是该项目的产品。 开发一个网上书店也是一个项目,完成后的网上书店就是该项目的产品。 一个ESP系统的实施也是一个项目,完成后的ERP系统就是该项目的产品。

组织一次旅游也是一个项目,订票、订旅馆、解说以及其他让旅游者身心愉悦的工作均为这个项目提供的服务。

? 进行一场谈判也是一个项目,如果谈判成功,合同就是该项目的成果。 项目约束性目标是指完成项目成果性目标需要的时间、成本以及要求满足的质量。例如要在一年的期间内完成一个ERP项目,同时还要满足验收标准(质量要求)。

项目的目标要求遵守SMART原则,即项目的目标要求Specific(具体), Measurable(可测量)、Agree to(需相关方的一致同意)、Realistic(现实)、Time-oriented(有一定的时限)。

2、 项目目标的特性

项目目标具有如下特性。

(1) 项目的目标有不同的优先级

? 项目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不同目标可能在项目管理不同阶段根据不同

需要,其重要性不一样。例如,在项目的启动阶段,技术性能可能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实施阶段成本将会成为重点,而时间进度往往是在验收时给予高度的重视。而对于不同的项目,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如单纯的软件研发项目,将更多地关注技术指标和软件质量。

? 当项目管理性目标中的三个基本目标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成功的项目

管理者会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进行权衡,进行优选,可能为了保证进度需要减少对质量和成本的关注。其实项目目标的冲突不仅限于三个基本目标,有时项目的总目标体系之间也会难以协调。此时,都需要项目管理者根据目标的优先级进行权衡和选择。

(2) 项目目标具有层次性

? 项目目标的层次性是指对项目目标的描述需要有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层

次结构。即,一个项目目标既要有最高层的战略目标,又要有较低层次的具体目标。通常是把明确定义的项目目标按其意义和内容表示为一个层次结构,而且越较低层次的目标应该描述越清晰具体。

? 实践中,往往清晰界定的某一层次目标,就有可能直接作为初步的项目

范围基准,为进一步范围划分提供最直接有效的依据。

? 项目目标的描述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描述一般包含在项目建议

书中。项目目标一般由项目的客户(或具体投资方)或项目的发起人来确定,有时还需要潜在承包商来参与确定。

项目目标的确定需要一个过程,而且确认的项目目标需要被项目团队各层次的管理人员所了解。特别是项目经理,应该对项目目标的定义有正确的理解。原因很简单—项目经理不但是项目的管理者,还是项目的领导者,直接把握和控制项目的发展方向。

客户指提供资金、确定需求并拥有项目开发出的产品、服务或成果的组织(或个人);用户则是使用项目开发出的产品、服务或成果的组织(或个人)。

对信息系统项目而言,项目的成果性目标是指通过该项目开发出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项目的客户的需求偏重于用这个信息系统促进自身业务的发展。信息系统的用户也有需求,用户的需求偏重于要求该系统好用,能够减轻自己的劳动,提高自己的劳动效率。客户可以是用户,也可以不是。

项目通常是实现组织战略计划的一种手段。

? ? ? ? ?

31. 项目的特点(P137)

(1) 临时性; (2) 独特性; (3) 渐进明细。

32. 项目的组织结构(P152)

33. 典型的信息系统项目的生命周期模型(P162,两颗星)

以下这些生命周期模型均按项目的工程技术过程的先后顺序来划分的。(内容较多,这

里不再摘抄,请参照原文阅读理解) (1) 瀑布模型 (2) V模型

(3) 原型化模型 (4) 螺旋模型 (5) 迭代模型

34. 项目过程(P168)

PDCA循环----Plan-Do-Check-Act cycle。这个循环由器产生的结果而构成,即其每一部分的结果又是其他部分的输入,如下图所示:

从整体上看,项目管理过程比基本的PDCA循环要复杂得多。可是,这个循环可以被应用于项目过程组内部及各过程组之间的相互关联。计划过程组符合PDCA循环中的Plan部分。执行过程组符合PDCA中响应的Do部分,而监控过程组则符合PDCA循环中的Check/Act部分。另外,因为项目管理是个有始有终的工作,启动过程组开始循环,而收尾过程组则结束循环。从整体上来看,项目管理的监控过程组与PDCA循环中的各个部分均进行交换。如下图所示:

35. 项目管理过程图示(P180,★★★★★要求必须滚瓜烂熟)

下表反映44个管理过程与5个过程组以及9个项目管理知识域的映射关系。

36. 立项管理-立项管理的内容(P183)

(1) 需求分析; (2) 项目建议书;

(3)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7. 项目建议书的内容(P184)

(1) 项目的必要性; (2) 项目的市场预测;

(3) 产品方案或服务的市场预测; (4) 项目建设必须的条件。

38. 可行性研究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内容(P184)

(1) (2) (3) (4) (5) (6) (7)

投资必要性; 技术的可行性; 财务的可行性; 组织的可行性; 经济的可行性; 社会可行性; 风险因素及对策。

39. 初步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初步可行性研究是在立项申请书(项目建议书)获得批准后对该项目做粗略的论证估计,其目的如下:

(1) 分析项目是否有前途,从而决定是否应该继续深入调查研究; (2) 项目中是否有关键性的技术活项目需要解决; (3) 必须要做哪些职能研究或辅助研究(如实验室试验、中间试验、重大事件处理、

深入市场研究等)。

40. 详细可行性研究的方法(P188)

(1)

(2) (3) (4)

经济评价法; 市场预测法; 投资估算法; 增量净效益法。

41. 详细可行性研究的内容(P189)

(1) (2) (3) (4) (5) (6) (7) (8) (9)

概述; 需求确定;

现有资源、设施情况分析; 设计(初步)技术方法;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建设;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计划;

项目组织、人力资源、技术培训计划; 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效果评价); 合作/协作方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pa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