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居住区住宅外部空间设计探讨

更新时间:2023-08-05 09:3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规划与设计

大型居住区住宅外部空间设计探讨

——以河北霸州新城住宅区规划设计为例

 马媛媛

摘 要:住宅的外部空间是其内部空间的延伸,是城市空间与住宅内部空间的“过渡空间”,联系着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动,集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于一体。本文从研究住宅的外部空间出发,分析总结其特征,以大型居住区规划为例,将两种设计理念进行比较,探讨住宅外部空间对居民公共生活的影响及规划空间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部空间;城市空间;特征;界面;住区规划

现代大型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出发,统一协调住区的内外环境,有益于住区及城市的多元化发展。外部环境与室内环境同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空间,包括空间形态、道路景观等方面要素。住宅外部环境已逐渐成为住区居住品质的重要标志,设计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生态等因素来营造舒适、安全、便利、开放的现代城市居住区。本文所论述的住宅外部空间指的是居住区内部的公共空间,居民外部生活空间,即由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化及环境小品等组成的居住外部空间。

明确住区主要规划思想及环境氛围的表达,构筑符合居民思想、情感、意志的生活圈。规划布局符合地形条件,

住区外部环境与城市大环境和谐统一,以形成鲜明的区域特征。在强调区域融合时,力求体现住区个性化特色,达到共性与个性兼具,现代与传统并重,使居住者产生文化认同感,达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住区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反映在住区外部环境特征上,在设计中可以通过建筑风格及外部空间环境的整体表达将现代建筑语言与地域元素融为一体,体现住区独有的文化内涵,实现与区域环境和谐统一。

车行空间的交叉程度,如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其中,人车分行使得交通空间的利用率较低,人车混行更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人车共存的理念认为解决人车冲突的办法不是对立而是共存,每个人都能够公平地使用道路,这样既提高了交通空间的利用率,又改善了城市及住区环境。静态空间一般具有某种领域感,多为围合性空间。运动空间主要是人在其中漫步、游戏、表演,其形式较为开敞、透亮,多与自然空间联系。

空间形式多元化造成其组合方式的多样化,通过对空间组合关系的研究,建立外部多空间的层次与秩序,形成交替的情景变化。当居民置身于其中时,可以获得亲切宜人的视觉感受,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步移景异”的意境。

1.2 微观方面——空间的多元化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指出无论年龄与职业,人对生活所追求的是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满足。人不仅要求舒适的室内环境,而且需要良好的室外生活环境。设计可以通过对不同环境要素的整合,形成风格迥异的外部环境,使其功能性得以很好的发挥,营造充满生活氛围的居住外部空间。

一般来说,住宅外部空间主要包括交通空间、静态空间、运动空间等

空间形式。交通空间注重人行空间与

2 住宅外部空间对城市空间的开放

居住区是由住宅及配套公建共同构成其外部空间的界面,它们在围合

1 住宅外部空间的设计秩序

1.1 宏观方面——区域的整体定位

在前期设计时,对住区城市中该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气候特点等因素进行整体定位,

38/ 2011.01

规划与设计

自身地块时,对其周边的城市空间也相应地进行了划分,由此形成相应的商业街道及环境景观。这种围合界面在改变城市空间构成的同时,影响着街道环境的秩序与氛围,并决定着住区对城市空间的开放程度。

封闭式住区界面,一般与周边城市道路隔离,仅将道路作交通之用,居民日常活动包括餐饮、休闲等都是在城市街道发生,容易造成城市街道功能与形式的单一化。开放式的住区,一方面,打破了住区与城市的界限,引入大城市景观,街道空间环境渗透到住区内部,利于住区保持个性与活力。另一方面,这种沿城市道路的界面变化,给城市空间带来相应的韵律变化,住区以其戏剧性的场景丰富了城市的人文景观。

组合,设置半岛型景观带,用点、线、面的连续性组合来围合每个组团的界面,形成良好的居住区空间整体效果。不仅如此,将教育、购物、休闲、娱乐等多种配套设施整合到半岛型中心景观带中,辐射范围广,大大提高了住区中心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做到了不同模式的兼容,不同功能的复合,动静有序,有利于这样大型的综合性居住区保有持久的发展活力,应对多元化的社会发展需求。

方案二规划采用简单的线性布局,以一条居住区级道路将地块划分为各自独立的居住组团。在中心区沿各组团的界面设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形成一定规模的住区核心公共服务区。一方面,公共服务相对独立集中的设置,使得各组团内部相对封闭、安全,居住性强。另一方面,整个地块对城市开放,封闭感较弱,线性路网形成城市的支路网,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同时,与城市路网的融汇所带来的便利的交通、集聚的人气,使该地块发挥公共资源的城市化效益,扩大城市公共空间范围,住区自我更新和发展得以实现。

3 居住区设计实践的探讨

方案二分区明确,内外有序。组团内为安全、宁静的居住空间,组团外形成多样的城市共享空间,便于投资者分期开发和管理。贯通地块的居住区道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两种方案都是基于居住群体的需求,设计不同理念的居住模式,究竟哪种方案更宜居,不是设计者各人所能决定。由于该项目是政府投资的新建住宅区,规模较大,建设周期较长,适合分期开发模式,方案二的规划理念符合这一需求,最终获得认可。

结 语

大型居住区的建设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核心。规划空间就是规划生活,以居民生活模式为出发点,规划新理念、新生活,创造功能布局合理,交通流线便捷,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综合居住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现以河北霸州新城住宅区的规划设计方案为例说明。霸州市位于河北省东部,历史悠久,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项目地块三面临城市主要道路,用地面积39.9万m2,容积率4.0左右,总建筑面积190~200万m2,主要是高层住宅及配套公建等。本案立足于城市特色,规划设计注重与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呼应,更新传统的设计理念,讲求居住区空间结构组织的灵活性与多重性,力求创造富有活力、开放的住宅外部环境,打造人性化社区。该住区规模较大,功能布局合理化、空间组织多样化是整个小区规划的中心内容。

方案一根据居住区地块的条件,有意识地将住宅用地与公建用地进行

两种方案比较:方案一设计是从地块的整体出发,划分为多个组团,但又不完全割裂,亦分亦合,界限模糊。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及绿地景观统筹规划,建立住区中心半岛型公共服务区,保持对内的高度开放性及共享性,发挥公共资源的最大效益。而且,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可以减少居民往返式交通,又能解决城市的就业问题,增强了住区的城市性,实现住区与城市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

[1]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C·亚历山大著,赵冰译. 建筑的永恒之

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凯文·林奇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

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

[4]王彦辉,走向新社区.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作者:合肥工业大学

2011.01 /

3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p6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