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四川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B级冲刺题及答案(10)

更新时间:2023-03-08 05:42:2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年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10)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2.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C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3.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C) A.主要方法 B.重要方法 C.唯一方法 D.特殊方法

5.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D )。 A.认识 B.设计 C.设想 D.安排

6.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 A.课程类型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7.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为了普及( C)。 A.初中教育 B.小学教育 C.初等教育 D.中等教育

8.教学过程的结构也就是教学进程上的基本阶段,这个阶段的中心环节是(B )。 A.激发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E.检查知识

9.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 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墨子

10.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成为测量的( D)。 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效度

11.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B )。 A.教育内容 B.教育目的 C.学生 D.教师

12.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 A)。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13.对待先进生所犯错误要及时批评,以防止这类学生产生( C)。 A.自卑心理 B.感激心理 C.自满心理 D.挫折心理

14.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C)。 A.1856年 B.1860年 C.1862年 D.1866年

15.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 A)。 A.教师 B.学生 C.学校 D.社会

16.“师严乃道尊”所说明的是( B) A.教师要给予学生以一定的权威 B.学生必须服从教师

C.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 D.教师必须教育学生

17.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D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18.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 C)。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19.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C)。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20.对“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理解比较正确的是(A )。

A.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教材或精神客体的中介掌握知识和认识方法,达到认识现实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发展自身的目的

B.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

C.教学认识的客体主要以课程教材为基本形式,是学生认识的对象,也是发展自身的工具和中介

D.教学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与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及其水平上的矛盾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2.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3.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职业对一定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它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客观基础。

4.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他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5.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学习者的特征。 答: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

(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达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

(2)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 (3)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

(4)不同的学习这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2.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答:(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2)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3)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3.教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应当具备的素养有哪些? 答: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还应当具备以下素养:

(1)有利于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有教育研究的意识;(2)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4)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独立的教育研究精神。

4. 简述教学设计的依据。

答:(1)现代教学理论;(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3)教学的实际需要; (4)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5)教师的教学经验。

5. 简述师生关系的类型。

答:从对师生关系的意义及稳定性等的综合分析,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类型: (1)以年青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综上所述,师生关系可分为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其中教育关系是一种基本关系,其他师生关系皆服务与这一关系。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分析论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答: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总体目标。

第一,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

第二,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第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第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第五,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第六,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具体目标。

第一,改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 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①德育;②智育;③体育;④美育;⑤劳动技术教育; (3)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嘉奖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②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五、应用题(共15分)

试分析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并比较他们的异同。 答: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理论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

含有教育的意义;

(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育即生活”理论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才是值得向往的?教育怎样为创造美好生活尽力?教育又怎样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不足与弊端?尤其是,教育本身怎样才能成为美好生活的典范?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

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变革而我行我素。杜威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要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的和明显的影响。杜威的希冀是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

3.两者相同点:承认教育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反对将教育与生活分离;认为生活含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承认教育对改造生活的重要作用。 4.不同点:

(1)定位不同。前者认为教育应该以生活为核心,后者认为教育也是生活的一个过程,学校是生活的一种形式,生活包含教育;

(2)前者强调了生活的重要性,对系统教育的重要性有所忽视,后者更强调两者的契合; (3)后者更注重把教育本身作为一种美好的生活。

含有教育的意义;

(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育即生活”理论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才是值得向往的?教育怎样为创造美好生活尽力?教育又怎样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不足与弊端?尤其是,教育本身怎样才能成为美好生活的典范?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

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变革而我行我素。杜威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要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的和明显的影响。杜威的希冀是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

3.两者相同点:承认教育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反对将教育与生活分离;认为生活含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承认教育对改造生活的重要作用。 4.不同点:

(1)定位不同。前者认为教育应该以生活为核心,后者认为教育也是生活的一个过程,学校是生活的一种形式,生活包含教育;

(2)前者强调了生活的重要性,对系统教育的重要性有所忽视,后者更强调两者的契合; (3)后者更注重把教育本身作为一种美好的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ov.html

Top